CN220173111U - 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73111U
CN220173111U CN202321498353.XU CN202321498353U CN220173111U CN 220173111 U CN220173111 U CN 220173111U CN 202321498353 U CN202321498353 U CN 202321498353U CN 220173111 U CN220173111 U CN 2201731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diode
electrode
synchronous
mos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9835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少峰
谢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ke Semiconductor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ke Semiconductor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ke Semiconductor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ke Semiconductor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9835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731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731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731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整流电路包括:初级电路、变压器、次级电路;变压器包括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初级电路接交流电源,并连接初级绕组;次级电路接次级绕组,次级电路包括同步二极管和滤波电容;其中,同步二极管的正极接次级绕组的异名端,同步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滤波电容的第一端,滤波电容的第二端接次级绕组的同名端接地;或者,同步二极管的负极接次级绕组的同名端,同步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滤波电容的第二端,并接地,滤波电容的第一端接次级绕组的异名端;负载并联在滤波电容的两端;同步二极管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一组串联的电容和电阻。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
背景技术
整流电路是将交流信号转换为直流信号的电路。在现有技术中,有常见的整流电路包括以下几种: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该电路使用一个二极管进行半波整流,只能利用输入信号的一半周期。输出信号具有较高的纹波,并且功率转换效率相对较低。
单相全波整流电路:该电路使用两个二极管进行全波整流,可以利用输入信号的完整周期。输出信号的纹波较低,功率转换效率相对较高。但是,该电路需要使用中心引线或中性线,并且需要更多的二极管。
三相桥式整流电路:该电路使用四个二极管组成桥式整流电路,适用于三相交流电源。它可以实现全波整流,并具有较低的纹波和较高的功率转换效率。这种电路常用于工业应用和电力系统。
尽管整流电路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技术缺陷。常规的开关电源所使用的整流二极管开启电压高,在低电压大电流下损耗大,开关电源的效率低,对于高功率或高频率应用,设计和实现复杂的整流电路还可能需要更多的组件,这可能导致电路的成本和复杂性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整流电路利用同步二极管的特性,可以有效地减小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提高整流效率。该同步二极管中多个电路和主功率MOS管封装于一个芯片上,电路十分简洁,占用PCB的面积小,电路复杂性大大降低,一致性与可靠性得到提高。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整流电路包括:初级电路、变压器、次级电路;
变压器包括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初级电路接交流电源,并连接初级绕组;
其中,同步二极管的正极接次级绕组的异名端,同步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滤波电容的第一端,滤波电容的第二端接次级绕组的同名端接地;或者,同步二极管的负极接次级绕组的同名端,同步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滤波电容的第二端,并接地,滤波电容的第一端接次级绕组的异名端;
负载并联在滤波电容的两端;同步二极管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一组串联的电容和电阻。
优选的,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为反相位连接。
优选的,初级电路包括:
全波整流电路、整流电容、RC滤波器、第一二极管和电流控制电路;
全波整流电路由四个二极管组成,每两个二极管串联构成一个串联支路,两个串联支路并联,交流电源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在串联支路的两个二极管中间的节点上;全波整流电路将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直流电信号;
整流电容并联在全波整流电路的两端;
RC滤波器包括并联连接的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容,RC滤波器的一端接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并连接初级绕组的异名端,RC滤波器的另一端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初级绕组的同名端;
电流控制电路包括MOS管和PWM控制电路,PWM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接MOS管的栅极,MOS管的源漏两极分别接在初级绕组的同名端与地之间。
优选的,每个串联支路中,一个二极管的正极接地,负极与另一个二极管的正极串联于节点,另一个二极管的负极接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
优选的,同步二极管包括主功率MOS管、供电电路、电压判定电路、逻辑电路、贮能电容、正极和负极;
其中,主功率MOS管的漏极与电压判定电路输入及供电电路输入相连;电压判定电路输出极与逻辑电路输入相连;供电电路的输出与贮能电容及逻辑电路的供电极相连,贮能电容的另一极与主功率MOS管的源极相连,逻辑电路输出与主功率MOS管的栅极相连,逻辑电路的接地极与主功率MOS管的源极相连,源极MOS管的漏极与负极相连,主功率MOS管的源极与正极相连。
优选的,主功率MOS管包括漏极、源极、栅极和寄生二极管,漏极与源极连接在一起,寄生二极管的正极与源极相连接,寄生二极管的负极与漏极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利用同步二极管的特性,可以有效地减小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提高整流效率。该同步二极管中多个电路和主功率MOS管封装于一个芯片上,电路十分简洁,占用PCB的面积小,电路复杂性大大降低,一致性与可靠性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体的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具体的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整流滤波是一种电子电路技术,用于将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直流电信号。在整流电路中,只有正半周的信号通过,而负半周的信号被阻断或转换为其他形式。通过正向整流,交流信号的负半周被滤除,只剩下正半周的信号。这样,输出信号就变成了具有相同幅值的直流信号。正向整流广泛应用于电力供应、电子电路和通信系统中。它是许多电子设备的基本组成部分。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如图1所示,整流电路包括:初级电路1、变压器2、次级电路3;
变压器2包括初级绕组21和次级绕组22;初级绕组21与次级绕组22为反相位连接。
初级电路1接交流电源10,并连接初级绕组21;
次级电路3接次级绕组22,次级电路3包括同步二极管31和滤波电容32;
其中,同步二极管31的正极311接次级绕组22的异名端,同步二极管31的负极312连接滤波电容32的第一端,滤波电容32的第二端接次级绕组22的同名端并接地GND,负载4并联在滤波电容32的两端;同步二极管31的正极311与负极312之间并联一组串联的电容C0和电阻R0。
本实施例中的同步二极管31,包括主功率MOS管M1、供电电路313、电压判定电路314、逻辑电路315、贮能电容C1、正极311和负极312;主功率MOS管M1包括漏极(D极)、源极(S极)、栅极(G极)和寄生二极管D1,漏极与源极连接在一起,寄生二极管D1的正极与源极相连接,寄生二极管D1的负极与漏极相连接。
主功率MOS管M1的漏极与电压判定电路314输入及供电电路313输入相连;电压判定电路314的输出端与逻辑电路315的输入端相连;供电电路313的输出端与贮能电容C1及逻辑电路315的供电极相连。贮能电容C1的另一极与主功率MOS管M1的源极相连,逻辑电路315的输出端与主功率MOS管M1的栅极相连,逻辑电路315的接地极与主功率MOS管M1的源极相连,源极MOS管M1的漏极与负极312相连,主功率MOS管M1的源极与正极311相连。
在以上电路中,交流电源10提供交流电信号,它可以是来自电网的交流电或其他交流电源。交流电信号经过变压器2进行调整,以适应整流电路的需求,例如降低电压或提高电压。变压器2输出的交流电信号进入整流器3。当主功率MOS管M1的D极电压高于主功率MOS管M1的S极电压时,输出低电平给逻辑电路315,逻辑电路315输出低电压给主功率MOS管M1的G极,主功率MOS管M1关断;当主功率MOS管M1的D极电压低于其S极电压时,输出高电平给逻辑电路315,逻辑电路315输出高电压给主功率MOS管M1的G极,主功率MOS管M1开通。
最后,经滤波电容32滤波后的直流信号被连接到负载4,负载4可以例如是电子设备或电路,以供其正常工作。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初级电路1可具体如图2所示,包括:全波整流电路11、整流电容12、RC滤波器、二极管D0和电流控制电路;
全波整流电路11由四个二极管组成,每两个二极管串联构成一个串联支路,两个串联支路并联,交流电源10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在串联支路的两个二极管中间的节点a、b上;全波整流电路11将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直流电信号;其中,每个串联支路中,均为一个二极管的正极接地,负极与另一个二极管的正极串联于节点,另一个二极管的负极接全波整流电路11的输出端。
整流电容12并联在全波整流电路11的两端;
RC滤波器包括并联连接的一个电阻R2和一个电容C2,RC滤波器的一端接全波整流电路11的输出端,并连接初级绕组21的异名端,RC滤波器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0的负极,二极管D0的正极连接初级绕组21的同名端;
电流控制电路包括MOS管M2和PWM控制电路13,PWM控制电路13的输出端接MOS管M2的栅极,MOS管M2的源漏两极分别接在初级绕组21的同名端与地GND之间。
在交流信号正半周的时候,交流电源10的正极与第一串联支路(靠近交流电源10的支路)中的第一个二极管(图中上方)的正向极性相连,使第一个二极管处于导通状态,电流通过第一串联支路。同时,交流电源10的负极与第二串联支路中的第二个二极管的反向极性相连,使第二个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电流无法通过第二串联支路。
在交流信号负半周的时候,交流电源10的正极与第一串联支路中的第一个二极管的反向极性相连,使第一串联支路中的第一个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电流无法通过第一串联支路。同时,交流电源10的负极与第二串联支路中的第二个二极管的正向极性相连,使第二个二极管处于导通状态,电流通过第二个串联支路。
通过交替导通和截止状态,四个二极管实现了对输入交流信号的整流。在每个半周中,至少有一个二极管处于导通状态,从而实现了全波整流。
输出信号经过整流后仍然包含高频噪声,为了平滑输出信号,加入整流电容12和电容C2和电阻R2并联形成的一个低通滤波器,以平滑脉动并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
二极管D0反向串联在电容C2和电阻R2并联电路的输出端,用以提供一个回路以避免电压过高。
控制MOS管M2的栅极电压通过PWM控制信号,从而控制电流的通断。PWM控制电路13通过调整PWM信号的占空比(高电平和低电平时间的比例)来调节电流的平均值。PWM控制可以用于调整输出功率。
在初级电路输入电源经过电容和电阻的低通滤波作用,得到平滑的直流电压。这个直流电压经过反向二极管保护,然后作为初级线圈的输入,经过变压器变换到次级侧或其他负载所需的电压级别。MOS管通过PWM控制信号的调节,控制电流在初级绕组中的通断,从而控制输出功率。
在另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如图3所示,整流电路包括:初级电路1、变压器2、次级电路3;
变压器2包括初级绕组21和次级绕组22;初级绕组21与次级绕组22为反相位连接。
初级电路1接交流电源10,并连接初级绕组21;
次级电路3接次级绕组22,次级电路3包括同步二极管31和滤波电容32;
其中,同步二极管31的负极312接次级绕组22的同名端,同步二极管31的正极连接滤波电容32的第二端,并接地GND,滤波电容GND的第一端接次级绕组22的异名端;负载4并联在滤波电容32的两端;同步二极管31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一组串联的电容C0和电阻R0。
图3所示电路的工作原理与前述图2所示电路原理相同,区别仅仅在于同步二极管的连接到同名端且正负极与图2所示电路连接方式相反,在此不再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赘述。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整流电路包括:初级电路、变压器、次级电路;
变压器包括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初级电路接交流电源,并连接初级绕组;
次级电路接次级绕组,次级电路包括同步二极管和滤波电容;
其中,同步二极管的正极接次级绕组的异名端,同步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滤波电容的第一端,滤波电容的第二端接次级绕组的同名端接地;或者,同步二极管的负极接次级绕组的同名端,同步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滤波电容的第二端,并接地,滤波电容的第一端接次级绕组的异名端;
负载并联在滤波电容的两端;同步二极管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一组串联的电容和电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为反相位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初级电路包括:
全波整流电路、整流电容、RC滤波器、第一二极管和电流控制电路;
全波整流电路由四个二极管组成,每两个二极管串联构成一个串联支路,两个串联支路并联,交流电源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在串联支路的两个二极管中间的节点上;全波整流电路将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直流电信号;
整流电容并联在全波整流电路的两端;
RC滤波器包括并联连接的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容,RC滤波器的一端接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并连接初级绕组的异名端,RC滤波器的另一端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初级绕组的同名端;
电流控制电路包括MOS管和PWM控制电路,PWM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接MOS管的栅极,MOS管的源漏两极分别接在初级绕组的同名端与地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个串联支路中,一个二极管的正极接地,负极与另一个二极管的正极串联于节点,另一个二极管的负极接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同步二极管包括主功率MOS管、供电电路、电压判定电路、逻辑电路、贮能电容、正极和负极;
其中,主功率MOS管的漏极与电压判定电路输入及供电电路输入相连;电压判定电路输出极与逻辑电路输入相连;供电电路的输出与贮能电容及逻辑电路的供电极相连,贮能电容的另一极与主功率MOS管的源极相连,逻辑电路输出与主功率MOS管的栅极相连,逻辑电路的接地极与主功率MOS管的源极相连,源极MOS管的漏极与负极相连,主功率MOS管的源极与正极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主功率MOS管包括漏极、源极、栅极和寄生二极管,漏极与源极连接在一起,寄生二极管的正极与源极相连接,寄生二极管的负极与漏极相连接。
CN202321498353.XU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 Active CN2201731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8353.XU CN220173111U (zh)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8353.XU CN220173111U (zh)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73111U true CN220173111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54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98353.XU Active CN220173111U (zh)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731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79098A (zh) 三电平逆变器
EP2882090A1 (en) Single-phase fullbridge inverter with switchable output filter
CN108390581A (zh) 一种用于逆变器或整流器的电桥电路
CN110165921B (zh) 一种具有高输出电压增益开关电感型准z源逆变器
CN102882410A (zh) 一种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CN202750021U (zh) 一种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转换器
CN220173111U (zh) 一种基于同步二极管的整流电路
CN108322080B (zh) 五电平拓扑单元及五电平交直流变换器
CN111446874A (zh) 一种单相升压共模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
CN217931786U (zh) 一种相位补偿采样电路
CN110572026A (zh) 一种钳位型三电平升压功率变换电路
CN216751521U (zh) 一种基于同步整流的开关电源电路
WO2022179564A1 (zh) 无桥降压功率因素校正电路
US20080238377A1 (en) Device for transforming and stabilizing a primary ac voltage for supplying an electric load
CN212875687U (zh) 一种基于LC谐振与同步Boost的高增益升压电路
US20220200480A1 (en)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and program
CN210405105U (zh) 一种变频器以及变频器系统
CN110118903B (zh) 电力电子变压器直流端口等效满功率试验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04993721A (zh) 三相三倍压整流电路
CN105048827A (zh) 倍压整流电路
CN214591199U (zh) 一种变压器变比可调式电除尘高频电源
CN204835962U (zh) 一种倍压整流电路
CN112104221B (zh) 一种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及其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219247723U (zh) 一种桥式串联整流电路
CN217607713U (zh) 一种高频开关电源输出整流电路和高频开关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