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66553U - 一种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66553U
CN220166553U CN202321028561.3U CN202321028561U CN220166553U CN 220166553 U CN220166553 U CN 220166553U CN 202321028561 U CN202321028561 U CN 202321028561U CN 220166553 U CN220166553 U CN 2201665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adbed
drainage
drainage channel
backfill
orig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2856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刚刚
陈亮辉
王续续
张元占
李学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hydro Bureau 11 Co Ltd
PowerChina 11th Bureau Chongqing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hydro Bureau 11 Co Ltd
PowerChina 11th Bureau Chongqing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hydro Bureau 11 Co Ltd, PowerChina 11th Bureau Chongqing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hydro Bureau 11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2856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665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665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665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为了解决半挖半填的山区道路因积水不易排除而导致沉降和塌陷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原有路基和回填路基,所述原有路基的下端开设有第一排水通道,所述回填路基的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排水通道,所述第二排水通道延伸出回填路基的底部边缘;所述第一排水通道上设置有多个引流件,所述引流件的上端卡入在原有路基下段滴水位置处的裂缝中,所述引流件的下端伸入到第一排水通道中。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排水通道和引流件对原有路基底部的浸水进行收集和引流至第一排水通道,然后通过第二排水通道排除;从而快速将浸水排除,防止浸水在回填路基中长期滞留而诱发沉降和塌陷。

Description

一种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
背景技术
在山区进行道路施工的时候,经常需要对山体进行开挖和回填(即半挖半填),目前对于半挖半填的施工步骤主要如下流程:
(1)将需要开挖和回填的边坡表面植被进行清除;
(2)利用挖掘机直接对山体进行开挖,开挖后利用装载机和挖掘机将开挖沿土体转移到需要回填的区域(即开挖边坡下方的边坡);
(3)对回填的区域进行分层夯实(在回填过程中等间距布置土工格栅),同时回填过程中等间距预埋排水管;
(4)在回填形成的边坡表面铺设钢筋网进行护坡处理,同时向回填区域内倾斜的植入锚杆对回填区域进行加固,同时利用锚杆对铺设的钢筋网进行加固。
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虽然在回填的时候都会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回填夯实,但是在路基使用一段时间后,经常会出现路基沉降和塌陷的问题。特别是半挖半填路基,沉降和塌陷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突出,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回填路基阻挡了原有路基中浸水的快速排除,从而导致浸水(或者积水)在回填路基中滞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半挖半填的山区道路因积水不易排除而导致沉降和塌陷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对回填路基的排水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能够快速将积水(浸水)排除,降低了因积水而导致的路基结构沉降和塌陷的问题。
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包括由边坡开挖出来的原有路基和由回填压实而来的回填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有路基的下端开设有沿着原有路基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排水通道,所述回填路基的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与第一排水通道相互连通的第二排水通道,所述第二排水通道沿着回填路基宽度方向布置并延伸出回填路基的底部边缘;所述第一排水通道上设置有多个引流件,所述引流件的上端卡入在原有路基下段滴水位置处的裂缝中,所述引流件的下端伸入到第一排水通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通道包括底板、侧板、端板、盖板和疏水板,所述侧板和疏水板分别设置在底板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疏水板相比于侧板更加靠近原有路基的底部,所述盖板铺设在底板的上方,所述端板沿着底板的长度方向布置用于封闭底板的两端同时用于支撑盖板,位于底板中部区域的端板的下端开设有过水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疏水板、和/或盖板上开设有用于对引流件进行卡持的卡持槽以便于引流件的下段能够稳固在第一排水通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流件包括呈“V”字型的角钢,所述角钢的顶部具有用于伸入到裂缝中的尖端,所述角钢的外围套设有保护管,所述保护管的圆周上开设有若干过水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填路基利用开挖的土方进行分层回填并夯实而获得,所述回填路基内沿着回填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土工格栅和预埋钢筋,所述预埋钢筋并延伸出回填路基形成的边坡并与边坡上铺设的钢筋网相互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填路基内倾斜的植入有锚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填路基内沿着回填的高度方向间隔预埋有排水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通过在原有路基的下方(即原有边坡的底部)设置第一排水通道和引流件,并且第一排水通道沿着原有路基的长度方向布置,从而原有路基底部的浸水进行引流,然后通过第二排水通道排除,从而快速将浸水排除,防止浸水在回填路基中长期滞留而诱发沉降和塌陷。经过多次验证,山体边坡半挖半填容易出现沉积和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边坡中的浸水不能及时排除,导致路基结构内部积水而出现沉降和塌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排水通道和引流件的作用,一方面,引流件的作用能够直接将滴水的缝隙中的水流引流至第一排水通道中,从而确保原有路基(原有边坡)内部的浸水能够进入到第一排水通道中;另一方面,即使原有路基(原有边坡)底部用于滴水的某一处或者多处缝隙被堵塞而改变流动方向的时候,基于原有路基自身的结构,浸水也会沿着其他缝隙处溢出,由于疏水板沿原有路基长度方向布置并且其他缝隙位置处的引流件的引流作用最终进入到第一排水通道中,从而确保路基(原有边坡)内部的浸水能够顺利的进入到第一排水通道中。而设置引流件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当疏水板在回填过程中全部为堵塞而失去过水的作用,从而利用引流件对缝隙中的浸水进行引流至第一排水通道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讲述的山区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中的A区域表达的是开挖区域,通过将A区域开挖后形成原有路基,该示意图中右侧的虚线区域表达的是回填区域,通过对该虚线区域内进行回填形成回填路基;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排水通道和第二排水通道布置在回填路基下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排水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为了展示第一排水通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对盖板进行剖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引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A、开挖区域,1、原有路基,101、原有边坡,2、回填路基,3、第一排水通道,31、底板,32、侧板,33、端板,331、过水孔,34、盖板,341、卡持槽,4、第二排水通道,5、角钢,6、保护管,7、土工格栅,8、预埋钢筋,9、预埋水管,10、钢筋网,11、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用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附图1至附图5,本实用新型的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包括由边坡开挖出来的原有路基1和由回填压实而来的回填路基2,所述原有路基1的下端开设有沿着原有路基1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排水通道3,即是说在原有路基1的原有边坡102的底部设置第一排水通道3,所述回填路基2的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与第一排水通道3相互连通的第二排水通道4,所述第二排水通道4沿着回填路基2宽度方向布置并延伸出回填路基2的底部边缘(即第二排水通道延伸出回填路基形成的边坡);所述第一排水通道3上设置有多个引流件,所述引流件的上端卡入在原有路基2下段滴水位置处的裂缝中,所述引流件的下端伸入到第一排水通道3中。其中,当在施工过程中,原有路基1的原有边坡101没有明显滴水或者浸水时,引流件设置在相对更加湿润的裂缝中。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原有路基的下方(即原有边坡的底部)设置第一排水通道2和引流件,并且第一排水通道2沿着原有路基1的长度方向布置,从而对原有路基1底部的浸水进行引流,然后通过第二排水通道排除。经过多次验证,山体边坡半挖半填容易出现沉积和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边坡中的浸水不能及时排除,导致路基结构内部积水而出现沉降和塌陷的问题。不能及时排除的原因是:由于回填路基对原有路基的阻碍作用,在短期内回填路基内部也并没有形成微小的浸水流通路径,因此导致浸水在回填路基内滞留并且浸水分布不均匀,因此导致浸水不能及时排除。
而目前的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一般在回填路基底部也设置有排水沟,但是排水沟也仅仅是沿着回填路基底部设置从而将边坡(山体)的浸水引流出来,即是现有的回填路基的排水沟为本实用新型中讲述的第二排水通道。但是原有路基的底部(即原有边坡的底部)在进行回填压实形成回填路基的时候,极大可能会改变原有路基底部浸水流动方向,因此即使将排水沟对准原有路基的主要出水位置,由于浸水流动方向的改变也会导致浸水不能快速排出而存储在路基结构内部,从而诱发沉降和塌陷的问题。
结合附图3,所述第一排水通道3包括底板31、侧板32、端板33、盖板34和疏水板35,所述侧板32和疏水板35分别设置在底板31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疏水板35相比于侧板32更加靠近原有路基1的底部,所述盖板34铺设在底板31的上方,所述端板33沿着底板31的长度方向布置用于封闭底板31的两端同时用于支撑盖板34,位于底板中部区域的端板33的下端开设有过水孔331。从而通过端板331下方的过水孔33便于积水在第一排水通道内流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排水通道的结构设计是为了便于现场施工,以使得第一排水通道3能够最大限度的贴合原有路基的底部。这也是不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预制过滤筒的原因之一。因为原有路基的底部轮廓崎岖,采用现有的预制过滤筒则会使得过滤筒与原有路基底部之间的间距过大,使得该处的回填区域较大,当回填压实后极大可能会改变浸水的流动方向。本实用新型现场施工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第一排水通道3与原有路基1之间的回填区域面积,基本上不会改变原有路基(原有边坡)底部浸水的流动方向。其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排水通道可以直接利用现有技术中的预制过滤筒,相应的,为了防止第二排水通道发生堵塞的情况,预制过滤筒的外围包覆有过滤筛网。其中,预制过滤筒的结构属于现有技术产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都明白和理解,在此不在赘述。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排水通道和引流件的作用,一方面,引流件的作用能够直接将滴水的缝隙中的水流引流至第一排水通道中,从而确保原有路基(原有边坡)内部的浸水能够进入到第一排水通道中;另一方面,即使原有路基(原有边坡)底部用于滴水(或者浸水)的某一处或者多处缝隙被堵塞而改变流动方向的时候,基于原有路基自身的结构,浸水也会沿着其他缝隙处溢出,由于疏水板沿原有路基长度方向布置并且其他缝隙位置处的引流件的引流作用最终进入到第一排水通道中,从而确保路基(原有边坡)内部的浸水能够顺利的进入到第一排水通道中。而设置引流件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当疏水板在回填过程中全部为堵塞而失去过水的作用(基本上不会发生),从而利用引流件对缝隙中的浸水进行引流至第一排水通道中,同时引流件能够加快浸水进入到第一排水通道中的速度。
在具体实时过程中,优选的盖板34上开设有若干过水孔,同时为了保护管6、盖板34和疏水板35在回填过程中备堵塞,疏水板、保护管和盖板的外围包覆有过滤筛网。
在具体实时过程中,盖板34的宽度大于底板31的宽度,盖板34可以依照原有路基的边坡(即原有边坡)外形进行现场浇筑,即盖板朝向原有边坡底部的一侧为曲面,以便于能够与原有边坡尽量的靠近,最大限度的减小原有边坡与盖板之间的间距,从而在回填的时候减少落入到疏水板的位置处而堵塞疏水板。
结合附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31、疏水板35、和/或盖板34上开设有用于对引流件进行卡持的卡持槽341以便于引流件的下段能够稳固在第一排水通道中。
结合附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流件包括呈“V”字型的角钢5,所述角钢5的顶部具有用于伸入到裂缝中的尖端,利用V字型的尖端便于插入到原有路基的裂缝中。所述角钢5的外围套设有保护管6,所述保护管的圆周上开设有若干过水孔。其中,角钢5的尺寸刚好能够穿入到保护管6中,从而使得角钢作为保护管6内部支撑,具有过水孔的保护管又能够协同角钢一起引流,角钢与保护管共同起到引流的作用,同时又能够防止在回填压实的时候被损坏。其中,由于引流件的长度比较短并且强度高,并且原有边坡101的底部一般具有一定程度朝向原有路基1方向凹陷的凹陷区(主要原因是原有边坡101底部相对来说更加潮湿和湿润,在风化作用下以及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会逐步形成一个向内凹的凹陷区),因此,将引流件卡持在这个凹陷区内,在回填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出现损坏引流件的情况。
在具体实时过程中,当第一排水通道3、引流件和第二排水通道4成型之后,应当首先利用少量回填土对第一排水通道的盖板与原有路基底部之间的区域进行回填,从而对引流件进行稳固,减小引流件在后续回填压实过程中移位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填路基2利用开挖的土方(即附图1中展示的开挖区域A)进行分层回填并夯实而获得,所述回填路基2内沿着回填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土工格栅7和预埋钢筋8,所述预埋钢筋8并延伸出回填路基2形成的边坡并与边坡上铺设的钢筋网10相互连接。优选的,土工格栅选用加筋土工格栅。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体强度,预埋钢筋8上设置有弯钩,利用弯钩与土工格栅7相互连接在一起。
在进行分层回填夯实的时候,应当先进行点夯,然后再进行满夯,其中,对于分层回填夯实属于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都能明白和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填路基2内倾斜的植入有锚杆11。锚杆11伸入到原有路基1中的岩土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填路基2内沿着回填的高度方向间隔预埋有排水管9,通过排水管9将回填路基2后续积蓄的浸水进行排除。相应的,为了防止排水管9出现堵塞的情况,排水管9的外围包覆有过滤筛网或者土工布。

Claims (7)

1.一种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包括由边坡开挖出来的原有路基和由回填压实而来的回填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有路基的下端开设有沿着原有路基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排水通道,所述回填路基的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与第一排水通道相互连通的第二排水通道,所述第二排水通道沿着回填路基宽度方向布置并延伸出回填路基的底部边缘;所述第一排水通道上设置有多个引流件,所述引流件的上端卡入在原有路基下段滴水位置处的裂缝中,所述引流件的下端伸入到第一排水通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通道包括底板、侧板、端板、盖板和疏水板,所述侧板和疏水板分别设置在底板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疏水板相比于侧板更加靠近原有路基的底部,所述盖板铺设在底板的上方,所述端板沿着底板的长度方向布置用于封闭底板的两端同时用于支撑盖板,位于底板中部区域的端板的下端开设有过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疏水板、和/或盖板上开设有用于对引流件进行卡持的卡持槽以便于引流件的下段能够稳固在第一排水通道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件包括呈“V”字型的角钢,所述角钢的顶部具有用于伸入到裂缝中的尖端,所述角钢的外围套设有保护管,所述保护管的圆周上开设有若干过水孔。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路基利用开挖的土方进行分层回填并夯实而获得,所述回填路基内沿着回填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土工格栅和预埋钢筋,所述预埋钢筋并延伸出回填路基形成的边坡并与边坡上铺设的钢筋网相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路基内倾斜的植入有锚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路基内沿着回填的高度方向间隔预埋有排水管。
CN202321028561.3U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 Active CN2201665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8561.3U CN220166553U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8561.3U CN220166553U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66553U true CN220166553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56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28561.3U Active CN220166553U (zh) 2023-05-04 2023-05-04 一种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665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742596U (zh) 一种建筑基坑排水系统
JP5346731B2 (ja) 雨水地中浸透施設
CN113737772A (zh) 一种高挡土墙防淤堵的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455737A (zh) 一种涉水铁路路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KR101003720B1 (ko) 환경친화형 산마루 측구
CN212294186U (zh) 一种涉水铁路路基结构
CN211947756U (zh)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用透水路基
CN220166553U (zh) 一种山区半挖半填的路基结构
CN112359856A (zh) 一种重力流法吹填式地基处理施工工艺
CN218148458U (zh) 一种裂隙发育岩层深水深基坑降排水系统
CN212153420U (zh) 一种处置边坡渗水的柔性防护系统
CN215057564U (zh) 一种可视可维护型公路隧道防淤堵排水系统
CN112922670B (zh) 一种可视可维护型公路隧道防淤堵排水系统
CN211395743U (zh) 一种山区道路挡土墙防积水排水结构
CN111424495A (zh) 一种一体化路缘石双过滤排水装置及施工方法
CN218932751U (zh) 一种高填方路基结构
CN218757588U (zh) 一种带排水沟的悬臂式挡土墙结构
CN219690218U (zh) 一种便于排放内部积水的路基结构
CN213508481U (zh) 一种基坑施工的边坡泄水系统
CN215948067U (zh) 一种疏水型混凝土挡墙结构
CN219951895U (zh) 一种土工格栅下渗透水疏排装置
CN218061679U (zh) 基于海绵城市的坡下生态停车位结构
CN118327032B (zh) 一种高寒区含大冲沟边坡的挡土排水系统及其实施方法
CN219157754U (zh) 河道边坡用挡土墙结构
CN215977628U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花园自循环渗蓄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