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52233U - 一种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52233U CN220152233U CN202321247318.0U CN202321247318U CN220152233U CN 220152233 U CN220152233 U CN 220152233U CN 202321247318 U CN202321247318 U CN 202321247318U CN 220152233 U CN220152233 U CN 2201522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ce
- groove
- mounting
- hole
- limi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5962 Crush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固定装置,涉及信号收发设备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的固定装置无法对信号收发设备可靠固定的问题。该固定装置包括安装件以及固定件。安装件具有放置面,放置面具有放置槽,放置槽用于放置信号收发装置。固定件与安装件连接。固定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件的放置面所在的一侧,且与放置槽相对设置。固定件用于抵靠放置于放置槽内的信号收发设备。该固定装置用于固定信号收发设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信号收发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信号收发设备发挥着发送和接收移动信号的重要作用。信号收发设备通过对移动信号进行处理,可以使得终端接入网络。
为了便于信号收发设备的固定,信号收发设备一般与固定装置配套使用。信号收发设备先安装在固定装置上,然后通过固定装置实现与周边设施的固定连接。
为了将信号收发设备固定在固定装置上,常见的连接形式为螺栓连接。在信号收发设备采用螺栓连接的形式固定在固定装置上的情况下,当维护人员需要将信号收发设备从固定装置上拆卸下来进行维护时,需要多次转动螺栓才能实现信号收发设备的拆卸,拆卸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固定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固定装置无法对信号收发设备可靠固定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用于固定信号收发设备,包括安装件以及固定件。安装件具有放置面,放置面具有放置槽,放置槽用于放置信号收发装置。固定件与安装件连接。固定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件的放置面所在的一侧,且与放置槽相对设置。固定件用于抵靠放置于放置槽内的信号收发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固定装置,放置面的放置槽可以为信号收发设备的放置提供放置位置。当信号收发设备放置在放置槽内之后,放置槽的槽壁可以对信号收发设备起到限位作用,有效避免了信号收发设备在放置面上发生移动。通过在安装件上设置固定件,该固定件与放置槽相对的一部分可以对放置槽内放置的信号收发设备进行抵靠,进而可以避免信号收发设备朝着远离放置槽的槽底的方向移动。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固定装置,在放置槽与固定件相互配合的作用下,既能够避免信号收发设备在放置面的延伸方向上发生移动,还能够避免信号收发设备朝着远离放置面的方向发生移动,从而实现了对信号收发设备的可靠固定。
可选的,安装件的内部形成安装腔,放置面还开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避让孔。固定件的一部分穿设于避让孔内,并伸入安装腔内。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与安装件连接,且与固定件位于安装腔内的部分连接,用于带动固定件朝远离或靠近放置面的方向运动。
可选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以及第一螺杆。第一驱动电机设置于安装腔内。第一螺杆的一端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并与固定件螺纹连接。第一螺杆的转动轴线与放置面垂直。
其中,第一螺杆用于带动固定件沿着第一螺杆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运动。
可选的,固定装置还包括导向件,导向件设置于安装腔内,与安装件连接。导向件贯穿固定件,与固定件滑动连接,且导向件与第一螺杆相互平行设置。
可选的,固定件包括抵靠件以及连接件。抵靠件的一部分位于安装件的放置面所在的一侧,且与放置槽相对设置,另一部分穿设于避让孔内,并伸入安装腔内。连接件与抵靠件位于安装腔内的部分可拆卸连接,且与第一驱动机构连接。
可选的,连接件靠近抵靠件的一侧具有卡接槽,卡接槽的槽壁开设有限位孔。
抵靠件位于安装腔内的端部位于卡接槽内,抵靠件中与限位孔相对设置的表面具有安装槽。固定装置还包括弹性件以及卡接件。弹性件位于安装槽内,一端与安装槽的槽底连接。卡接件位于弹性件远离安装槽的槽底的一侧,与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卡接件用于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卡接于限位孔内,还用于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从限位孔分离。
可选的,限位孔为通孔。卡接件卡接于限位孔内时,部分伸出至限位孔远离卡接槽的一侧。固定装置还包括挤压板,挤压板设置于安装腔内,位于连接件的限位孔所在的一侧。挤压板用于在抵靠件靠近或远离放置面的过程中,与卡接件伸出至限位孔远离卡接槽一侧的部分抵靠,使卡接件从限位孔分离。
可选的,卡接件靠近放置面一侧的表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一导向面。第一导向面位于第一限位面远离弹性件的一侧。第一限位面用于与限位孔的孔壁抵靠。第一导向面为斜面,第一限位面与限位孔的孔壁抵靠时,第一导向面远离第一限位面的一端与限位孔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
卡接件远离放置面一侧的表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限位面和第二导向面。第二导向面位于第二限位面远离弹性件的一侧。第二限位面用于与限位孔的孔壁抵靠。第二导向面为斜面,第二限位面与限位孔的孔壁抵靠时,第二导向面远离第二限位面的一端与限位孔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
可选的,放置面还具有穿线槽,穿线槽的一端与放置槽连通,另一端贯穿安装件。穿线槽用于使与信号收发设备相连的连接线伸出。固定装置还包括压线件,压线件位于穿线槽内,与安装件连接。压线件用于将连接线抵靠于穿线槽内。
可选的,安装件上还开设有连接孔。固定装置还包括支撑件、第二驱动电机以及第二螺杆。支撑件穿设于连接孔内,一部分位于安装腔外,与压线件连接,一部分位于安装腔内。支撑件位于安装腔内的部分上开设有螺孔。第二驱动电机位于安装腔内,与安装件连接。第二螺杆与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螺杆穿设于螺孔内,与支撑件螺纹连接。
其中,第二驱动电机用于带动支撑件沿着第二螺杆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运动,以带动压线件将连接线抵靠于穿线槽内。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与信号收发设备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与信号收发设备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的局部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的局部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与信号收发设备装配后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的局部示意图之三。
附图标记:
100-固定装置;200-信号收发设备;1-安装件;2-固定件;3-第一驱动机构;4-导向件;5-弹性件;6-卡接件;7-挤压板;8-压线件;9-缓冲件;10-支撑件;11-放置面;12-安装腔;13-避让孔;14-连接孔;15-第二驱动电机;16-第二螺杆;17-蜗杆;18-蜗轮;21-抵靠件;22-连接件;31-第一驱动电机;32-第一螺杆;61-第一限位面;62-第一导向面;101-支撑杆;102-连接板;111-放置槽;112-穿线槽;221-卡接槽;222-限位孔;211-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对管线进行描述时,本申请中所用“相连”、“连接”则具有进行导通的意义。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是网络的核心设备,可以提供无线覆盖,实现有线通信网络与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传输。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运营商需要建设更多的通信基站以扩大通信信号的覆盖范围。
为了满足基站对信号收发的需求,基站在工作时需要使用到信号收发设备,信号收发设备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挥着发送和接收移动信号的重要作用。而且,信号收发设备能够对移动信号进行处理,进而使得用户的终端设备能够直接便捷的接收到网络信号。
为了便于实现信号收发设备与其他周边设施的固定连接,信号收发设备一般与固定装置配套使用。信号收发设备先安装在固定装置上,然后通过固定装置实现与周边设施的固定连接。
为了实现固定装置对信号收发设备的可靠固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定装置,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100与信号收发设备200装配后的示意图,该固定装置100用于固定信号收发设备200,可以包括安装件1以及固定件2。
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100与信号收发设备200的示意图,安装件1具有放置面11,放置面11具有放置槽111,放置面11的放置槽111可以为信号收发设备200的放置提供放置位置。当信号收发设备200放置在放置槽111内之后,放置槽111的槽壁可以对信号收发设备200起到限位作用,有效避免了信号收发设备200在放置面11上发生移动。
放置槽111的形状可以根据信号收发设备200的形状具体设置。示例性的,当信号收发设备200的形状为长方体时,放置槽111可以设置为长方形槽。
为了有效防止信号收发设备200在放置槽111内沿着放置面11的延伸方向移动,放置槽111的大小可以与信号收发设备200的外形大小相同或近似。
如图1所示,固定件2与安装件1连接,固定件2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件1的放置面11所在的一侧,且与放置槽111(图2)相对设置。通过在安装件1上设置固定件2,该固定件2与放置槽111相对的一部分可以对放置槽111内放置的信号收发设备200进行抵靠,进而可以避免信号收发设备200朝着远离放置槽111的槽底的方向移动。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100,在放置槽111与固定件2相互配合的作用下,既能够避免信号收发设备200在放置面11的延伸方向上发生移动,还能够避免信号收发设备200朝着远离放置面11的方向发生移动,从而实现了对信号收发设备200的可靠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100的示意图,安装件1的内部形成安装腔12。放置面11(图2)还开设有与安装腔12连通的避让孔13,固定件2的一部分穿设于避让孔13内,并伸入安装腔12内。
固定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一驱动机构3,第一驱动机构3与安装件1连接,且与固定件2位于安装腔12内的部分连接,用于带动固定件2朝远离或靠近放置面11的方向运动。
固定件2的一部分可以通过避让孔13伸入至安装腔12内,进而可以实现与第一驱动机构3的连接。
当用户需要将信号收发设备200从放置槽111内取出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驱动机构3,使得第一驱动机构3带动固定件2朝远离放置面11的方向运动。当固定件2与放置面11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时,用户可以很方便的将信号收发设备200从放置槽111内取出,信号收发设备200的拆卸更加的便捷。
当用户需要将信号收发设备200固定在放置槽111内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驱动机构3,使得第一驱动机构3带动固定件2朝靠近放置面11的方向运动。当固定件2与信号收发设备200抵靠之后,信号收发设备200便能够被可靠的固定在放置槽111内,信号收发设备200在固定装置100上的安装比较便捷。
综上,通过设置第一驱动机构3,在第一驱动机构3对固定件2的带动作用下,用户可以很方便的实现信号收发设备200在固定装置100上的安装与拆卸。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还可以直接与安装件1可拆卸连接。示例性的,放置面11上可以开设有卡接孔,固定件2具有卡接部,卡接部位于卡接孔内,与安装件1卡接。
这样,当放置槽111内的信号收发设备200需要更换或者维修时,用户可以将卡接部从卡接孔内取出,这样便可以将固定件2与安装件1分离,进而可以将信号收发设备200从放置槽111内取出。
当信号收发设备200需要安装在固定装置100上时,用户可以将卡接部伸入至卡接孔内,使得固定件2通过卡接部与安装件1卡接固定在一起,这样便可以将信号收发设备200可靠的固定在固定装置10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100的局部示意图之一,第一驱动机构3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1以及第一螺杆32。第一驱动电机31设置于安装腔12(图3)内,第一螺杆32的一端与第一驱动电机3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螺杆32可以在第一驱动电机31的带动下进行转动。
第一螺杆32还与固定件2螺纹连接,第一螺杆32用于带动固定件2沿着第一螺杆32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运动。可以理解的是,固定件2上可以开设有螺纹孔,第一螺杆32穿设于螺纹孔内,与固定件2螺纹连接。
同样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螺杆32转动时,固定件2可以被其他结构进行限制,以避免固定件2跟随第一螺杆32一同转动,使得固定件2与第一螺杆32之间能够发生相对转动。示例性的,固定件2可以被避让孔13的孔壁进行限制。固定件2穿设于避让孔13内之后,避让孔13的孔壁可以限制固定件2在避让孔13内转动,且使得固定件2只能沿着避让孔13的轴线的延伸方向运动。
继续参见图4,第一螺杆32的转动轴线与放置面11(图2)垂直。固定件2沿着第一螺杆32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运动的同时,可以朝着靠近或远离放置面11的方向运动,进而可以实现对信号收发设备200的抵靠与分离。
因此,通过在第一驱动机构3中设置第一驱动电机31以及第一螺杆32,用户通过控制第一驱动电机31转动即可以带动固定件2朝着靠近或远离放置面11的方向运动,进而能够很方便的实现信号收发设备200在固定装置100上的安装与拆卸。
当然,第一驱动机构3还可以是弹簧,弹簧设置于安装腔12内,弹簧的一端与安装件1连接,另一端与固定件2位于安装腔12内的部分连接。弹簧的延伸方向与放置面11垂直。这样,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固定件2可以朝着靠近或远离放置面11的方向运动。
当第一螺杆32转动时,为了进一步保证固定件2能够在第一螺杆32的带动下沿着第一螺杆32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导向件4,导向件4设置于安装腔12内,与安装件1连接。导向件4贯穿固定件2,导向件4与固定件2滑动连接,且导向件4与第一螺杆32相互平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件2上可以开设有滑动孔,滑动孔的轴线方向与第一螺杆32的转动轴线方向平行。导向件4穿设于固定件2的滑动孔内,与固定件2滑动连接。
这样,当第一螺杆32转动时,导向件4可以对固定件2起到限制作用,避免了固定件2跟随第一螺杆32一起转动,从而保证了固定件2能够在第一螺杆32的带动下沿着第一螺杆32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
而且,导向件4还可以对固定件2起到导向作用,避免固定件2在第一螺杆32上发生倾斜,从而避免了固定件2与第一螺杆32之间发生螺纹错位,延长了固定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继续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可以包括抵靠件21以及连接件22。其中,抵靠件21的一部分位于安装件1的放置面11(图2)所在的一侧,且与放置槽111(图2)相对设置,另一部分穿设于避让孔13内,并伸入安装腔12内。抵靠件21可以对放置槽111内放置的信号收发设备200进行抵靠,进而能够将信号收发设备200固定在放置槽111内。
抵靠件21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具体设置,示例性的,抵靠件21的形状可以设置成L形板状。
继续参见图3,连接件22与抵靠件21位于安装腔12内的部分可拆卸连接,且与第一驱动机构3连接。第一驱动机构3可以通过连接件22来带动抵靠件21朝着靠近或远离放置面11的方向运动。
由于连接件22与抵靠件21可拆卸连接,当用户需要对放置槽111内的信号收发设备200进行拆卸时,可以先使得第一驱动机构3带动抵靠件21朝着远离放置面11的方向运动,然后将抵靠件21从连接件22上拆卸下来。这样,用户可以更加方便的对放置槽111内的信号收发设备200进行拆卸。
为了防止连接件22向上移动时从避让孔13处脱出,连接件22的截面尺寸可以大于避让孔13的截面尺寸。其中,上述截面垂直于避让孔13的中心轴线。这样,连接件22向上移动至避让孔13处时,安装件1的内壁可以限制连接件22进一步向上移动,从而避免了连接件22从避让孔13处脱出。
为了便于实现连接件22与抵靠件21的连接,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100的局部示意图之二,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22靠近抵靠件21的一侧具有卡接槽221,卡接槽221的槽壁开设有限位孔222。抵靠件21位于安装腔12(图3)内的端部位于卡接槽221内。抵靠件21中与限位孔222相对设置的表面具有安装槽211。
固定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弹性件5以及卡接件6,弹性件5位于安装槽211内,一端与安装槽211的槽底连接。卡接件6位于弹性件5远离安装槽211的槽底的一侧,与弹性件5的另一端连接。卡接件6用于在弹性件5的弹性作用下,卡接于限位孔222内,还用于在弹性件5的弹性作用下,从限位孔222分离。
这样,当需要将抵靠件21安装在连接件22上时,用户可以把持抵靠件21,并向靠近弹性件5的方向按压卡接件6,使得抵靠件21位于安装腔12内的一端朝着靠近卡接槽221的方向运动。当卡接件6移动至与限位件相对的位置时,用户可以取消按压卡接件6,此时,卡接件6可以在弹性件5的弹性作用下,伸入至限位孔222内。这样一来,连接件22上的限位孔222可以对通过卡接件6对抵靠件21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抵靠件21在卡接槽221内移动,从而实现了连接件22与抵靠件21的连接。
当需要将抵靠件21从连接件22上拆卸下来时,用户可以按压卡接件6,在弹性件5的弹性作用下,卡接件6可以朝着靠近弹性件5的方向移动。这样一来,卡接件6可以从限位孔222中脱出,用户便可以把持抵靠件21将其从卡接槽221内取出。
因此通过在该固定装置100中设置弹性件5以及卡接件6,用户可以很方便的实现抵靠件21在连接件22上的安装与拆卸,进而提高了信号收发设备200在该装置上拆装的便捷性。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22与抵靠件21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连接。这样,连接件22与抵靠件21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定,且不易失效。
限位孔222、弹性件5以及卡接件6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具体设置,示例性的,限位孔22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此时,两个限位孔222可以分别开设于卡接槽221的相对的两个槽壁上。对应的,抵靠件21相对的两侧表面上可以开设两个安装槽211,弹性件5以及卡接件6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弹性件5以及两个卡接件6分别设置于两个安装槽211内。这样,两个卡接件6分别卡接于连接件22的两个限位孔222内,可以有效提高抵靠件21与连接件22卡接的稳定性。
继续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件6靠近放置面11(图2)一侧的表面可以包括第一限位面61,第一限位面61用于与限位孔222的孔壁抵靠。当限位孔222的孔壁与第一限位面61抵靠之后,连接件22可以通过限位孔222限制卡接件6从卡接槽221内脱离出来,进而可以限制抵靠件21从卡接槽221脱出,有效保证了抵靠件21与连接件22卡接的稳定性。
继续参见图5,为了便于抵靠件21从连接件22上拆卸下来,卡接件6靠近放置面11(图2)一侧的表面还可以包括与第一限位面61连接的第一导向面62,第一导向面62位于第一限位面61远离弹性件5的一侧。第一导向面62为斜面,第一限位面61与限位孔222的孔壁抵靠时,第一导向面62远离第一限位面61的一端与限位孔222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
这样,当用户需要将抵靠件21与连接件22分离时,首先可以按压卡接件6,使得卡接件6的第一限位面61与限位孔222的孔壁分离。然后,用户可以把持抵靠件21,使得抵靠件21朝着远离卡接槽221的槽底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导向面62可以起到引导作用,抵靠件21在第一导向面62的引导作用下能够很方便的从卡接槽221内脱出。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卡接件6靠近放置面11一侧的表面可以全部是第一限位面61,第一限位面61用于与限位孔222的孔壁抵靠。这样,当卡接件6卡接于限位孔222内时,卡接件6靠近放置面11一侧的表面与限位孔222的孔壁的抵靠面积较大,从而有效防止了卡接件6从限位孔222内脱出,提高了抵靠件21与连接件22之间卡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件6远离放置面11一侧的表面可以包括第二限位面(图中未示出),第二限位面用于与限位孔222的孔壁抵靠。当限位孔222的孔壁与第二限位面抵靠之后,连接件22可以通过限位孔222限制卡接件6继续向靠近卡接槽221的槽底的方向移动,进而可以限制抵靠件21在卡接槽221内向靠近卡接槽221的槽底的方向移动,有效保证了抵靠件21与连接件22卡接的稳定性。
为了便于抵靠件21向靠近连接件22的方向伸入至卡接槽221内,卡接件6远离放置面11一侧的表面还可以包括与第二限位面连接的第二导向面(图中未示出),第二导向面位于第二限位面远离弹性件5的一侧。第二导向面为斜面,第二限位面与限位孔222的孔壁抵靠时,第二导向面远离第二限位面的一端与限位孔222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
这样,当抵靠件21需要通过卡接件6与连接件22卡接在一起时,用户可以按压卡接件6并使得抵靠件21朝着靠近连接件22的方向移动。当卡接件6上的第二导向面与连接件22接触时,第二导向面可以起到引导作用。抵靠件21可以在第二导向面的引导作用下很方便的向着靠近卡接槽221的槽底的方向移动,抵靠件21与连接件22之间的卡接易于实现。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卡接件6远离放置面11一侧的表面可以全部是第二导向面,第二导向面为斜面。当卡接件6卡接与限位孔222内时,第二导向面靠近弹性件5的一端与卡接槽221的槽底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导向面远离弹性件5的一端与卡接槽221的槽底之间的距离。
这样,用户在将抵靠件21通过卡接件6与连接件22卡接在一起时,可以直接把持抵靠件21,使得第二导向面与连接件22接触。在第二导向面的引导作用下,抵靠件21可以很方便的向着靠近卡接槽221的槽底的方向移动,抵靠件21与连接件22之间的卡接更加易于实现。
继续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孔222为通孔。卡接件6卡接于限位孔222内时,部分伸出至限位孔222远离卡接槽221的一侧。
如图3所示,固定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挤压板7,挤压板7设置于安装腔12内,位于连接件22的限位孔222(图5)所在的一侧。挤压板7用于在抵靠件21靠近或远离放置面11(图2)的过程中,与卡接件6伸出至限位孔222远离卡接槽221(图5)一侧的部分抵靠,使卡接件6从限位孔222分离。
当第一驱动机构3带动抵靠件21朝着靠近或远离放置面11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挤压板7可以通过挤压卡接件6伸出至限位孔222远离卡接槽221一侧的一部分,使得卡接件6从限位孔222内脱出,这样,用户在将抵靠件21从连接件22上拆卸的过程中便无需手动按压卡接件6,从而大大提高了抵靠件21从连接件22上拆卸时的便捷性。
可以理解的是,挤压板7的一端与安装件1连接,另一端与卡接件6伸出至限位孔222远离卡接槽221一侧的一部分相对设置。挤压板7的另一端与卡接件6的相对位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定,挤压板7的另一端可以位于卡接件6靠近放置面11的一侧,挤压板7的另一端还可以位于卡接件6远离放置面11的一侧。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当卡接件6包括第一限位面61、第一导向面62、第二限位面以及第二导向面时,第一导向面62和第二导向面可以伸出至限位孔222远离卡接槽221一侧。这样,当抵靠件21朝着靠近或远离放置面11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导向面62和第二导向面均为斜面,在第一导向面62和第二导向面的引导作用下,挤压板7对卡接件6挤压的过程中可以使得卡接件6从限位孔222中脱出。
当然,当卡接件6仅包括第一限位面61和第二限位面时,即当卡接件6靠近放置面11一侧的表面仅具有第一限位面61,卡接件6远离放置面11一侧的表面仅具有第二限位面时,挤压板7与卡接件6相对的一部分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可以均设置为斜面。这样,挤压板7在对卡接件6挤压的过程中也可以使得卡接件6从限位孔222中脱出。可以理解的是,挤压板7的数量与卡接件6的数量对应设置。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当固定装置100中设置有两个卡接件6时,挤压板7的数量也设置为两个,两个挤压板7分别对两个卡接件6进行挤压。
当信号收发设备200放置在放置槽111内之后,为了便于信号收发设备200上的连接线从放置槽111内伸出至外部,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放置面11还可以具有穿线槽112。穿线槽112的一端与放置槽111连通,另一端贯穿安装件1,即如图1所示,穿线槽112在安装件1的侧壁上形成缺口。穿线槽112用于使与信号收发设备200相连的连接线(图中未示出)伸出。
为了防止穿线槽112内的连接线发生缠绕,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100与信号收发设备200装配后的剖视图,固定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压线件8,压线件8位于穿线槽112内,与安装件1连接。压线件8用于将连接线(图中未示出)抵靠于穿线槽112内。压线件8对穿线槽112内的连接线进行抵靠之后,可以有效防止连接线在穿线槽112内发生移动,进而可以有效防止连接线发生缠绕。
为了防止压线件8与连接线直接接触而造成损坏,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100的局部示意图之三,固定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缓冲件9,缓冲件9设置于压线件8靠近穿线槽112(图6)的槽底一侧,与压线件8连接。这样,压线件8可以通过缓冲件9对连接线进行抵靠,缓冲件9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压线件8与连接线直接接触,从而有效防止了压线件8对连接线造成损坏。
可以理解的是,缓冲件9可以由软质材料制成,示例性的,缓冲件9可以由橡胶材质制成。橡胶材质的缓冲件9与连接线抵靠之后不会对连接线造成压伤,从而延长了连接线的使用寿命。
而且,由于连接线与橡胶材质制成的缓冲件9之间能够产生较大的摩擦力,橡胶材质的缓冲件9与连接线抵靠之后能够进一步防止连接线在穿线槽112内移动,从而可以进一步防止连接线在穿线槽112内缠绕。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件1上还开设有连接孔14。固定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支撑件10,支撑件10穿设于连接孔14内,一部分位于安装腔12外,与压线件8连接,一部分位于安装腔12内。支撑件10可以通过连接孔14伸出至安装腔12的外部,进而可以实现与压线件8的连接。
如图7所示,固定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驱动电机15以及第二螺杆16。第二驱动电机15位于安装腔12(图6)内,与安装件1(图6)连接。第二驱动电机15具有输出端。第二驱动电机15可以通过输出端向外输出动力。
第二螺杆16与第二驱动电机15的输出端连接。在第二驱动电机15的输出端的带动下,第二螺杆16能够发生转动。
第二驱动电机15的输出端可以直接与第二螺杆16连接,还可以间接与第二螺杆16连接。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固定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蜗杆17以及蜗轮18,蜗杆17与第二驱动电机15的输出端连接。蜗轮18套设于第二螺杆16上,蜗杆17与蜗轮18啮合。这样,第二驱动电机15可以通过蜗轮18以及蜗杆17来带动第二螺杆16转动。
继续参见图7,支撑件10位于安装腔12(图6)内的部分开设有螺孔(图中未示出)。第二螺杆16穿设于螺孔内,与支撑件10螺纹连接。第二驱动电机15用于带动支撑件10沿着第二螺杆16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运动,以带动压线件8将连接线(图中未示出)抵靠于穿线槽112(图6)内。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驱动电机15带动第二螺杆16转动时,支撑件10能够被其他结构限制。也就是说,第二螺杆16在支撑件10的螺孔内转动时,其他结构可以限制支撑件10不会跟随第二螺杆16而转动,且能够使得支撑件10与第二螺杆16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进而使得支撑件10能够在第二螺杆16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运动。
在需要对连接线进行抵靠固定时,用户只需要控制第二驱动电机15,使得第二驱动电机15通过第二螺杆16来带动支撑件10在连接孔14内滑动,进而便可以通过支撑件10来带动压线件8对连接线进行抵靠,无需用户手动移动压线件8来对连接线进行抵靠,大大提高了该固定装置100的使用便捷性。
支撑件10的结构组成可以具有多种设置形式,示例性的,连接孔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孔14开设于穿线槽112的槽底。如图7所示,支撑件10可以包括两个支撑杆101以及连接板102,两个支撑杆101分别穿设于两个连接孔14(图6)内,支撑杆101的一端位于穿线槽112(图6)内,与压线件8连接。连接板102位于安装腔12(图6)内,与支撑杆101远离压线件8的一端连接。连接板102上开设有螺孔(图中未示出)。
这样,当第二螺杆16在连接板102上的螺孔内转动时,两个支撑杆101可以限制连接板102跟随第二螺杆16转动,进而可以使得连接板102可以在第二螺杆16的带动下沿着第二螺杆16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运动。连接板102可以通过两个支撑杆101带动压线件8在穿线槽112内运动,由此来实现连接线在穿线槽112内的抵靠固定。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固定装置,用于固定信号收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安装件,具有放置面;所述放置面具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用于放置所述信号收发设备;以及,
固定件,与所述安装件连接,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件的放置面所在的一侧,且与所述放置槽相对设置;所述固定件用于抵靠放置于所述放置槽内的所述信号收发设备;
所述安装件的内部形成安装腔;所述放置面还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避让孔;所述固定件的一部分穿设于所述避让孔内,并伸入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安装件连接,且与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的部分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固定件朝远离或靠近所述放置面的方向运动;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以及,
第一螺杆,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并与所述固定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杆的转动轴线与所述放置面垂直;
其中,所述第一螺杆用于带动所述固定件沿着所述第一螺杆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导向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与所述安装件连接;所述导向件贯穿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固定件滑动连接,且所述导向件与所述第一螺杆相互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
抵靠件,所述抵靠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安装件的放置面所在的一侧,且与所述放置槽相对设置,另一部分穿设于所述避让孔内,并伸入所述安装腔内;以及,
连接件,与所述抵靠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的部分可拆卸连接,且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抵靠件的一侧具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的槽壁开设有限位孔;
所述抵靠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的端部位于所述卡接槽内;所述抵靠件中与所述限位孔相对设置的表面具有安装槽;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弹性件,位于所述安装槽内,一端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连接;以及,
卡接件,位于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安装槽的槽底的一侧,与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卡接件用于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卡接于所述限位孔内,还用于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从所述限位孔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为通孔;所述卡接件卡接于所述限位孔内时,部分伸出至所述限位孔远离所述卡接槽的一侧;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挤压板,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位于所述连接件的限位孔所在的一侧;所述挤压板用于在所述抵靠件靠近或远离所述放置面的过程中,与所述卡接件伸出至所述限位孔远离所述卡接槽一侧的部分抵靠,使所述卡接件从所述限位孔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靠近所述放置面一侧的表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面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面用于与所述限位孔的孔壁抵靠;所述第一导向面为斜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限位孔的孔壁抵靠时,所述第一导向面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孔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和/或,
所述卡接件远离所述放置面一侧的表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限位面和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面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面用于与所述限位孔的孔壁抵靠;所述第二导向面为斜面,所述第二限位面与所述限位孔的孔壁抵靠时,所述第二导向面远离所述第二限位面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孔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面还具有穿线槽;所述穿线槽的一端与所述放置槽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安装件;所述穿线槽用于使与所述信号收发设备相连的连接线伸出;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压线件,位于所述穿线槽内,与所述安装件连接;所述压线件用于将所述连接线抵靠于所述穿线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上还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内,一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外,与所述压线件连接,一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的部分上开设有螺孔;
第二驱动电机,位于所述安装腔内,与所述安装件连接;以及,
第二螺杆,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螺杆穿设于所述螺孔内,与所述支撑件螺纹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用于带动所述支撑件沿着所述第二螺杆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压线件将所述连接线抵靠于所述穿线槽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47318.0U CN220152233U (zh) | 2023-05-22 | 2023-05-22 | 一种固定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47318.0U CN220152233U (zh) | 2023-05-22 | 2023-05-22 | 一种固定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52233U true CN220152233U (zh) | 2023-12-08 |
Family
ID=89012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247318.0U Active CN220152233U (zh) | 2023-05-22 | 2023-05-22 | 一种固定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52233U (zh) |
-
2023
- 2023-05-22 CN CN202321247318.0U patent/CN22015223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122083B2 (en) | Antenna device | |
CN220152233U (zh) | 一种固定装置 | |
CN218240475U (zh) | Sfp光纤插座 | |
CN212031624U (zh) | 一种导轨安装的电力监控仪表 | |
CN211508310U (zh) | 一种便于拆装维护的能源监控箱 | |
CN215407161U (zh) | 一种防静电全钢架空活动地板 | |
CN216145908U (zh) | 一种配电柜 | |
CN219286629U (zh) | 一种小型化滤波器 | |
CN216216040U (zh) | 一种壁挂式快拆应急电源 | |
CN216437640U (zh) | 一种基于语音识别的智能家居控制设备 | |
CN221333338U (zh) | 一种便于更换滤芯的空气过滤器 | |
CN218783488U (zh) | 一种具有分线保护功能的电缆桥架 | |
CN220754276U (zh) | 一种线缆卡槽 | |
CN221640666U (zh) | 软管治具和软管生产设备 | |
CN221572869U (zh) | 一种光纤宽带安装用辅助连接端头 | |
CN217502397U (zh) | 一种弹性力好的耐磨损弹片 | |
CN221415750U (zh) | 一种压紧固定工装 | |
CN221716803U (zh) | 一种在狭小空间安装螺钉的装置 | |
CN212809960U (zh) | 一种便于组合的微型变压器 | |
CN216290185U (zh) | 一种浪涌保护器 | |
CN219696610U (zh) | 一种锂电池移动储能用电池架 | |
CN220190254U (zh) | 一种高低压开关柜防尘网连接组件 | |
CN221069836U (zh) | 一种隔震块自动上料设备 | |
CN220627193U (zh) | 一种sf6气体监控报警装置 | |
CN221483817U (zh) | 管道固定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