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45862U - 手柄及具有其的工具系统 - Google Patents

手柄及具有其的工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45862U
CN220145862U CN202321541467.8U CN202321541467U CN220145862U CN 220145862 U CN220145862 U CN 220145862U CN 202321541467 U CN202321541467 U CN 202321541467U CN 220145862 U CN220145862 U CN 2201458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groove
holding part
axial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4146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文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Del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Del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Del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Del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4146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458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458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458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柄及具有其的工具系统,所述手柄用于适配不同的工具头端,所述手柄具有与工具头端连接的近端和远离工具头端的远端,所述近、远端所在的方向为轴向;所述近端成型有与所述工具头端配合的接收槽;所述接收槽被配置为与不同的工具头端配合;所述手柄能够在轴向上分体设置而形成第一握持部和第二握持部,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之间具有合体状态和分体状态,在分体状态,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形成双柄握持结构。

Description

手柄及具有其的工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动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复用手柄及具有其的工具系统。
背景技术
手工具,也称手动工具,主要是借助于手来拧动或施力于连接件。手工具有钳子、螺丝刀、锤子、扳手等。手柄是手工具的重要部分,用于供用户握持,从而能够将用户手部的力量施加于工具头端上。
现有的手工具的手柄设置结构为:与工具头端一体式的结构,每个工具头端都配置有与其对应的手柄。手柄的上述设置方式存在的缺陷有:1)连接不便、通用性差;2)制造成本较高;3)不利于手工具的运输和存储。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组装、通用性强的手柄及具有其的工具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柄,所述手柄用于适配不同的工具头端,所述手柄具有与工具头端连接的近端和远离工具头端的远端,所述近、远端所在的方向为轴向;所述近端成型有与所述工具头端配合的接收槽;所述接收槽被配置为与不同的工具头端配合;所述手柄能够在轴向上分体设置而形成第一握持部和第二握持部,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之间具有合体状态和分体状态,在分体状态,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形成双柄握持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二握持部之间通过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处于合体状态时,所述连接结构被收容于所述手柄内;其中,所述第一握持部具有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握持部具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面相对的第二配合面,所述连接结构设于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面上,在合体状态时,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贴合。
优选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卡接块和滑槽,所述卡接块与所述滑槽之间滑动配合,所述卡接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的其中一者上,所述滑槽设置于其中另一者上;其中,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响应于所述卡接块朝向预设方向的滑动而处于合体状态,并且响应于所述卡接块朝向与预设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滑动而处于分体状态。
优选地,所述滑槽包括成型于所述第二配合面上的槽口、与所述槽口连通且朝向远端延伸的槽体,所述槽体的远端较所述槽口的远端更靠近所述手柄的远端分布;
所述卡接块包括与所述槽体配合的第一块部、连接所述第一块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面的第二块部,所述第一块部与所述第二块部之间呈夹角设置;
所述槽体的槽宽、槽厚与所述第一块部的宽度、厚度尺寸匹配,以保证在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合体后,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之间相对固定。
优选地,所述接收槽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上。
优选地,所述手柄呈柱状,所述手柄的近端设有至少两个接收槽,所述至少两个接收槽包括适于所述工具头端在所述手柄的轴向上进行插接的轴向槽、适于所述工具头端在所述手柄的周向上进行卡接的周向槽;
其中,所述周向槽上还设有用于供所述工具头端的凸部进入所述周向槽的豁口。
优选地,所述周向槽上设有能够在所述手柄的周向上对所述工具头端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周向槽中且沿所述周向槽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活动件,所述活动件与周向槽的槽底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活动件能够在所述手柄的轴向上移动,所述凸部卡接于所述活动件与槽顶之间;
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成型于靠近所述周向槽尽端的槽顶的台阶状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将所述周向槽在周向上划分为滑动区域和卡位区域;其中,所述止挡部被配置为阻止所述工具头端由所述卡位区域进入所述滑动区域。
优选地,所述手柄的近端设有至少两个接收槽,所述至少两个接收槽包括适于所述工具头端在所述手柄的轴向上进行插接的第一轴向槽和第二轴向槽;
其中,所述第一轴向槽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握持部上、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握持部上;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二轴向槽。
优选地,所述第二轴向槽在轴向上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轴向槽在轴向上的深度;和/或,
所述第二轴向槽在轴向上的投影落于所述第一轴向槽在轴向上的投影内,且所述第二轴向槽与所述第一轴向槽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工具系统,包括:
至少两个工具头端;
手柄,其近端与所述工具头端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手柄为如前所述的手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手柄的近端设置能够适配不同工具头端的接收槽,实现手柄与不同工具头端之间的适配,从而解决现有每一工具头端都固连有手柄的结构所造成的生产成本高、运输和存储不便的问题。另外,接收槽的连接方式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柄为螺丝刀的柄体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柄为夹钳的柄体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柄为锤子的柄体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柄为扳手的柄体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柄在合体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柄在分体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7为第一握持部与卡接块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为第二握持部与滑槽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为第二握持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锤子头端设有凸部时的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柄100,用于适配不同的工具头端200。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提供的手柄100能够与不同的工具头端200配合,也即是,不同的工具头端200共同一个手柄100。例如,当需要用到螺丝刀时,可将螺丝刀头端与手柄100组装;当使用场景发生变化,需要使用钳子时,此时只需将螺丝刀头端从手柄100上取下,换上钳子头端即可。由此,无需为每个工具头端200设置柄体,有效减少了柄体的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减小手工具的体积,从而有利于减少存储和运输的成本。
其中,附图1是手柄100用作螺丝刀的柄体时的示意图;附图2是手柄100用作夹钳的柄体时的示意图;附图3是手柄100用作锤子的柄体时的示意图;附图4是手柄100用作扳手的柄体时的示意图。手柄100还可以为其他类型手工具的柄体,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手柄100应用于上述示例性的手工具,只是手柄的一个应用场景,手柄100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手工具,也可以应用于机械加工辅助装置、医疗器械、清洁组件等。下文将主要以手柄100用作为手工具的手柄为例进行阐述。但基于上文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定。
请参阅图5和图6所示,手柄100呈柱状,可以为圆柱体、圆锥柱体、椭圆柱体、多边形柱等。上述手柄100具有与工具头端200连接的近端M和远离工具头端200的远端N,其中,近、远端所在的方向为手柄100的延伸方向,也是手柄100的轴向所在的方向。
为了使得手柄100能够同时适用于螺丝刀、锤子、扳手、钳子等工具头端200。在本实施例中,手柄100能够在轴向上分体设置而形成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之间具有合体状态和分体状态。在如图5所示的合体状态,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形成一整体,能够与螺丝刀头端、锤子头端、扳手头端等进行配合;在如图6所示的分体状态,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形成双柄握持结构,以满足钳类头端等的双柄体要求。
第一握持部110与第二握持部120之间通过连接结构130可拆卸连接,手柄100通过连接结构130能够实现在合体状态与分体状态之间切换。请参阅图7和图8所示,第一握持部110具有第一配合面111,第二握持部120具有与第一配合面111相对的第二配合面121,连接结构130设于第一配合面111、第二配合面121上。
在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处于合体状态时,第一配合面111与第二配合面121贴合,连接结构130被收容于手柄100内。即从外部是基本看不到连接结构130,整体结构紧凑、外形美观。在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处于分体状态时,第一配合面111与第二配合面121相分离,连接结构130暴露于外部。
第一配合面111为第一握持部110的一个侧面,第二配合面121为第二握持部120的一个侧面。优选地,第一配合面111和第二配合面121均为平面。当然,第一配合面111和第二配合面121包括但不限于平面,还可以是折线面、曲面等。
第一握持部110上除了上述第一配合面111之外的其他侧向面与第二握持部120上除了上述第二配合面121之外的其他侧向面共同围设形成了手柄100的周向侧壁。上述周向侧壁可以设置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面体,以便于用户握持。也可以在上述周向侧壁上设置凹陷区,凹陷区用于与用户的指部配合,以增加手柄100与用户手部之间的贴合度,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请参阅图6至图9所示,连接结构130包括卡接块131和滑槽132,卡接块131与滑槽132之间滑动配合。卡接块131设置于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的其中一者上,滑槽132设置于其中另一者上。为了便于阐述,下文中以第一握持部110上设置卡接块131,第二握持部120上设置滑槽132为例进行说明。
卡接块131固设于第一配合面111上,滑槽132成型于第二配合面121上。其中,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响应于卡接块131朝向预设方向的滑动而处于合体状态,并且响应于卡接块131朝向与预设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滑动而处于分体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预设方向”为朝向手柄100远端的方向,“与预设方向相反的方向”为朝向手柄100近端的方向。
滑槽132包括成型于第二配合面121上的槽口1321、与槽口1321连通且朝向远端延伸的槽体1322。槽口1321和槽体1322沿手柄100的轴向延伸,且在轴向上临接。其中,槽体1322的远端较槽口1321的远端更靠近手柄100的远端分布。
卡接块131包括与槽体1322配合的第一块部1311、连接第一块部1311与第一配合面111的第二块部1312,第一块部1311与第二块部1312之间呈夹角设置。上述夹角可以为直角,也可以为钝角。槽口1321的轴向长度略大于卡接块131的轴向长度,槽口1321的宽度略大于卡接块131的宽度。
需要从分体状态切换为合体状态时,卡接块131横向插入槽口1321,第一配合面111和第二配合面121贴合时,卡接块131插入到位,随后卡接块131朝向远端移动,第一块部1311插入槽体1322。当第一块部1311的远端与槽体1322的远端抵接;或者,第二块部1312远端抵接于槽口1321的远端面,第一握持部110与第二握持部120在轴向上移动到位,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处于合体状态。当然,第一块部1311的远端与槽体1322的远端抵接的同时,第二块部1312远端抵接于槽口1321的远端使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处于合体状态亦可。
进一步地,槽体1322的槽宽、槽厚与第一块部1311的宽度、厚度尺寸匹配,以保证在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合体后,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之间相对固定,避免第一握持部110与第二握持部120之间发生错动,从而保证接收槽与工具头端200之间的配合。
需要从合体状态切换为分体状态时,沿远端至近端的方向推动第一握持部110,在第二块部1312的近端与槽口1321的近端抵接时,横向拉动第一握持部110,使得第一握持部110与第二握持部120逐渐远离,在上述过程中,第一配合面111与第二配合面121分离,在卡接块131完全裸露于滑槽132后,卡接块131脱离滑槽132,实现手柄100分体。
优选地,在合体状态下,第一握持部110的近端与第二握持部120的近端齐平,第一握持部110的远端与第二握持部120的远端齐平,以使得手柄100的外形美观大方。
在本实施例中,近端M成型有与工具头端200配合的接收槽,接收槽用于与不同的工具头端200进行配合,手柄100通过接收槽可方便的与不同的工具头端200进行连接。其中,接收槽对称分布于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上。
接收槽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可适配的工具头端200的数量。可以理解地,当工具头端200的安装部设计为通用型时,可适当地减少接收槽的设置数量。例如,将螺丝刀头端、锤子头端、扳手头端的安装部设置为相同的第一结构,这样手柄100上只需配置一个接收槽,就能实现螺丝刀头端、锤子头端、扳手头端之间互换安装。进一步地,为了能够实现夹钳头端的安装,手柄100上还需设置一与夹钳头端的安装部适配的接收槽即可。由此,手柄100上只需设置两个不同的接收槽即可实现螺丝刀头端、锤子头端、扳手头端、夹钳头端的互换安装。还可以是,螺丝刀头端、锤子头端、扳手头端、夹钳头端的安装部结构相同,手柄100的近端设置一个接收槽。当然,接收槽的设置数量还可以为至少两个,接收槽的数量根据用户的需求情况而定。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手柄100的近端设有至少两个接收槽。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接收槽包括适于工具头端200在手柄100的轴向上进行插接的轴向槽140、适于工具头端200在手柄100的周向上进行卡接的周向槽150。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接收槽包括适于工具头端200在柄100的轴向上进行插接的第一轴向槽141和第二轴向槽142。
进一步地,像螺丝刀头端、夹钳头端等在工作时具有转动运动的工具头端200适用轴向槽,以稳定的传递扭矩且装拆方便;相对而言,具有转动运动的工具头端200在周向槽150内工作时存在意外转动的问题,不太适用周向槽150。而像锤子头端这类工作时只具有径向运动趋势而没有转动运动驱使的头端,适用周向槽150,原因是:周向槽150在轴向的两端具有限位的作用,锤子头端不容易被甩离手柄100。
本实施例具体的,轴向槽140包括第一轴向槽141和第二轴向槽142。第一轴向槽141和第二轴向槽142的作用都是:收容工具头端200上轴向延伸的安装部。当工具头端200的安装部插入第一轴向槽141或是第二轴向槽142后,工具头端200与手柄100形成一整体,此时,用户通过握持手柄100而带动工具头端200进行工作。当需要更换工具头端200时,用户只需在工具头端200施加一沿手柄100的远端至近端方向的外力,即可将工具头端200从手柄100上卸下。
第一轴向槽141适于与只具有一个安装部的工具头端200连接,例如,螺丝刀头端、扳手头端等。第一轴向槽141的形状优选为非圆槽,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工具头端200受力后相对手柄100转动。第一轴向槽141可以为正多边形槽,优选地,第一轴向槽141为正六边形槽。
第一轴向槽14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握持部110上、另一部分位于第二握持部120上。优选地,第一轴向槽141位于第一握持部110上的部分与第一轴向槽141位于第二握持部120上的部分对称分布,由此,可使得手柄100的外形美观,并且便于加工。
第二轴向槽142适于与具有两个安装部的工具头端200连接,例如,夹钳头端。第二轴向槽142成对设置,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上分别设有第二轴向槽142。由此,能够供夹钳头端的两个安装部插设。
为了达到用户施加较小的外力的情况下即可获得较好的夹持力的目的,第二轴向槽142在轴向上的深度大于第一轴向槽141在轴向上的深度,由此,能够增大力臂,减小施加的外力,使用体验感好。第二轴向槽142的形状根据夹钳头端的安装部的形状而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轴向槽142在轴向上的投影落于第一轴向槽141在轴向上的投影内,且第二轴向槽142与第一轴向槽141相连通。由此,能够有效减小手柄100在径向上的尺寸,使得手柄100的结构更为紧凑、小巧。进一步地,第二轴向槽142的投影靠近第一轴向槽141的外侧,且第二轴向槽142的轮廓与第一轴向槽141的轮廓部分重合。由此,能够使得第一握持部110和第二握持部120上的第二轴向槽142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以便于用户施力于夹钳上,从而使得夹钳具有更为稳定的夹持力。上述“第一轴向槽141的外侧”是指第一轴向槽141的边缘,即远离第一轴向槽141中心的位置。
周向槽150适用于能够在手柄100的周向上进行卡接的工具头端200。在一应用场景中,工具头端200为锤子头端,请参阅图10所示,锤子头端的安装部上设有凸部210,凸部210设于安装部的周向圆周壁上。凸部210的数量设有一对,一对凸部210在周向上间隔分布,且沿径向延伸。为了使得凸部210能够顺利地进入至周向槽150内,周向槽150上设有用于供上述凸部210进入周向槽150的豁口151。
可以理解地,周向槽150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锤子头端,也可以适用于螺丝刀头端、扳手头端、钳子头端等,只需保证螺丝刀头端、扳手头端、钳子头端上的安装部设有与周向槽150适配的凸部210即可。下文以锤子头端与周向槽150配合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使得锤子头端具有较好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周向槽150上设有能够在手柄100的周向上对工具头端200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160。请参阅图11所示,限位结构160包括设置于周向槽150中且沿周向槽15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活动件161,活动件161与周向槽150的槽底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63,活动件161能够在手柄100的轴向上移动,凸部210卡接于活动件161与槽顶之间。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160还包括成型于靠近周向槽150尽端J的槽顶的台阶状止挡部162,止挡部162将周向槽150在周向上划分为滑动区域和卡位区域。止挡部162的作用是:阻止锤子头端由卡位区域进入滑动区域,从而保证锤子头端具有较好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
安装锤子头端时,将锤子头端的凸部210正对豁口151,再将凸部210压入豁口151内,然后沿第一方向转动锤子头端,使得凸部210进入周向槽150的滑动区域内,在上述过程中,活动件161始终抵接于凸部210的下方,从而防止凸部210在轴向上窜动,当凸部210由滑动区域进入至卡位区域时,由于止挡部162向上凹陷,在活动件161和弹性件163的作用下,凸部210被迫向上抬升,凸部210被限制在卡位区域,其中,卡位区域为止挡部162与周向槽150尽端J之间的区域,此时,凸部210在周向上不能转动,锤子头端相对手柄100固定。
拆卸锤子头端时,在锤子头端上施加一沿近端至远端的轴向压力,以克服弹性件163的弹性力,使得活动件161轴向下移,当凸部210下移至低于止挡部162的位置时,沿第二方向转动锤子头端,使得凸部210由卡位区域而进入滑动区域,当凸部210滑动至豁口151时,向上提拉锤子头端,即可将锤子头端从手柄100上取下。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工具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工具头端200、近端与工具头端200可拆卸连接的手柄100。其中,手柄100为实施例1中所述的手柄100。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用于适配不同的工具头端,所述手柄具有与工具头端连接的近端和远离工具头端的远端,所述近、远端所在的方向为轴向;
所述近端成型有与所述工具头端配合的接收槽;所述接收槽被配置为与不同的工具头端配合;
所述手柄能够在轴向上分体设置而形成第一握持部和第二握持部,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之间具有合体状态和分体状态,在分体状态,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形成双柄握持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二握持部之间通过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处于合体状态时,所述连接结构被收容于所述手柄内;
其中,所述第一握持部具有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握持部具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面相对的第二配合面,所述连接结构设于所述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面上,在合体状态时,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贴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卡接块和滑槽,所述卡接块与所述滑槽之间滑动配合,所述卡接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的其中一者上,所述滑槽设置于其中另一者上;
其中,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响应于所述卡接块朝向预设方向的滑动而处于合体状态,并且响应于所述卡接块朝向与预设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滑动而处于分体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槽包括成型于所述第二配合面上的槽口、与所述槽口连通且朝向远端延伸的槽体,所述槽体的远端较所述槽口的远端更靠近所述手柄的远端分布;
所述卡接块包括与所述槽体配合的第一块部、连接所述第一块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面的第二块部,所述第一块部与所述第二块部之间呈夹角设置;
所述槽体的槽宽、槽厚与所述第一块部的宽度、厚度尺寸匹配,以保证在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合体后,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之间相对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槽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呈柱状,所述手柄的近端设有至少两个接收槽,所述至少两个接收槽包括适于所述工具头端在所述手柄的轴向上进行插接的轴向槽、适于所述工具头端在所述手柄的周向上进行卡接的周向槽;
其中,所述周向槽上还设有用于供所述工具头端的凸部进入所述周向槽的豁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槽上设有能够在所述手柄的周向上对所述工具头端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周向槽中且沿所述周向槽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活动件,所述活动件与周向槽的槽底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活动件能够在所述手柄的轴向上移动,所述凸部卡接于所述活动件与槽顶之间;
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成型于靠近所述周向槽尽端的槽顶的台阶状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将所述周向槽在周向上划分为滑动区域和卡位区域;其中,所述止挡部被配置为阻止所述工具头端由所述卡位区域进入所述滑动区域。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的近端设有至少两个接收槽,所述至少两个接收槽包括适于所述工具头端在所述手柄的轴向上进行插接的第一轴向槽和第二轴向槽;
其中,所述第一轴向槽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握持部上、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握持部上;所述第一握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二轴向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轴向槽在轴向上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轴向槽在轴向上的深度;和/或,
所述第二轴向槽在轴向上的投影落于所述第一轴向槽在轴向上的投影内,且所述第二轴向槽与所述第一轴向槽相连通。
10.一种工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工具头端;
手柄,其近端与所述工具头端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手柄为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
CN202321541467.8U 2023-06-16 2023-06-16 手柄及具有其的工具系统 Active CN2201458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41467.8U CN220145862U (zh) 2023-06-16 2023-06-16 手柄及具有其的工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41467.8U CN220145862U (zh) 2023-06-16 2023-06-16 手柄及具有其的工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45862U true CN220145862U (zh) 2023-12-08

Family

ID=89008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41467.8U Active CN220145862U (zh) 2023-06-16 2023-06-16 手柄及具有其的工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458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52010B1 (en) Multiple purpose tool
US4581962A (en) Tool to capture, control and manipulate threaded fasteners
EP0110978B1 (en) Tool to capture, control and manipulate threaded fasteners
JP7464562B2 (ja) 医療器具用ラチェット駆動ハンドル
WO2005032734A3 (en) Cleaning tool assembly with a dispposable cleaning implement
JPH0580238B2 (zh)
JP5722338B2 (ja) ネジ送出システム
JP7481291B2 (ja) 医療器具用トルク制限ラチェット駆動ハンドル
US8770069B2 (en) Automatically-configurable screwdriver assembly
EP3254810B1 (en) Manual tool having reliable connection
CN220145862U (zh) 手柄及具有其的工具系统
US4488462A (en) Screwdriver with dual tip
US20030033909A1 (en) Hose clamp tool
US20060043685A1 (en) Universal bit and tool holder for a linear-to-rotational motion converting device
CN209006604U (zh) 用于紧固拉铆钉的装置
US6389930B1 (en) Hose clamp tool
EP2883517A1 (en) Electric toothbrush
EP3888579A1 (en) Handle assembly for a surgical tool
CN212168875U (zh) 可替换式多用途铆接器
US6928905B1 (en)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adjustable wrenches
US20050178250A1 (en) Tool element and screw for mating engagement therewith
CN220741026U (zh) 一种可快速更换功能件的工具手柄
CN218254889U (zh) 一种扳手
CN112998761B (zh) 几何对中式柔性鼻拭子
CN220001576U (zh) 一种活动把手和锅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