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35779U - 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35779U
CN220135779U CN202321586947.6U CN202321586947U CN220135779U CN 220135779 U CN220135779 U CN 220135779U CN 202321586947 U CN202321586947 U CN 202321586947U CN 220135779 U CN220135779 U CN 2201357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ort
pipe
pipeline
ho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8694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宇聪
林越聪
廖永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8694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357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357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357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泵的联合应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联供水力模块设于热泵和热水设备之间以实现用水端的联合供水;联供水力模块包括第一管道、膨胀水箱和第二管道,第一管道的两端分别用于连接用水端的出水口和热泵的回水口,膨胀水箱与第一管道连通设置;第二管道上间隔设置有与其自身相连通的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和第四水管,并能够分别连通用水端的进水口、热水设备的出水口、热水设备的回水口和热泵的出水口,当热泵和热水设备同时运行时,热泵的热水进入第二管道并在与第三水管的连接处分流,因此只有一部分热水进入热水设备进水二次加热,从而起到解耦作用,减小了用水端的水温波动。

Description

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的联合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
背景技术
热泵是一种充分利用低品位热能的高效节能装置,仅消耗少量的逆循环净功就可以得到较大的供热量,具有较低的使用成本,因此在热能节能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热泵的使用受到温度影响较大,如冬天时,热泵制热效率和效果会下降,因此,市面上已经出现将热泵与其他热水设备(如燃气热水器)组成联合供水系统,以便为用水端提供供暖水或淋浴热水。然而,现有的热泵与其他热水设备协同供暖或供热时,热泵的水路通常和热水设备的水路串联,由于热泵的水泵功率大于热水设备的水泵功率,因此热泵的水流量大于热水设备的水流量,当热泵与热水设备协同供暖或供热时,容易产生耦合现象,对泵体损害大,且易导致流入热水设备的水流量忽大忽小,使得热水设备的出水温度波动大,影响用水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要提供一种联供水力模块,其能够有效解决热泵与热水设备协同供暖或供热时产生的耦合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要提供一种多能源热水系统,其能够有效解决热泵与热水设备协同供暖或供热时产生的耦合问题。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联供水力模块,设于热泵和热水设备之间以实现用水端的联合供水;所述联供水力模块包括:
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两端分别为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管道的进水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的出水口,所述第一管道的出水口用于连接所述热泵的回水口;
膨胀水箱,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设置;
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上间隔设有与其自身相连通的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和第四水管,所述第一水管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的进水口,所述第二水管用于连接所述热水设备的出水口,所述第三水管用于连接所述热水设备的回水口,所述第四水管用于连接所述热泵的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联供水力模块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联供水力模块,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第一管道的进水口连接用水端的出水口,第一管道的出水口连接热泵的回水口,第二管道上分别设置与其自身连通的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和第四水管,并分别用于连接用水端的进水口、热水设备的出水口、热水设备的回水口和热泵的出水口,当热泵和热水设备同时运行供用水端用水时,热泵的出水口的热水通过第四水管进入第二管道后,在第三水管和第二管道的连接处分流,一部分通过第三水管流出并进入热水设备以进行二次加热,另一部分与从热水设备的出水口流出的热水在第二水管与第二管道的连接处汇流后再通过第一水管进入用水端,由于热泵的出水口的热水在第三水管与第二管道的连接处分流,使得一部分水不进入热水设备进行二次加热,从而使得流经热水设备的水流量与热水设备的水泵工作时的水流量相近,从而起到解耦作用,可有效减小水泵损伤;同时,分流水最终又重新混合,使得水温平稳,能够有效减小用水端的水温波动,从而提高用户的用水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联供水力模块还包括:
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的A1口和B1口均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A1口和C1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
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的A2口和B2口均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A2口和C2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水管均为三通管;
所述第一水管的B3口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水管的A3口和C3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
所述第二水管的B4口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二水管的A4口和C4口分别用于连接所述热水设备和所述用水端;
所述第三水管上设置有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三三通阀的B5口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A5口用于连接所述热水设备的回水口,所述第三三通阀的C5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道的内管径为D,所述第二水管与所述第三水管在所述第二管道上的连接处的间距为3D-5D。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多能源热水系统,包括:
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联供水力模块;
热泵,所述热泵的出水口连接第四水管,所述热泵的回水口连接于第一管道的出水口;
热水设备,所述热水设备的出水口连接第二水管,所述热水设备的回水口连接第三水管;
用水端,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水管均选择性地与所述用水端连接,所述用水端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联供水力模块,通过该联供水力模块,热泵的出水口提供的热水,能够在第二管道与第三水管的连接处分流,然后在第二水管与第二管道的连接处与热水设备的出水口提供的热水汇流,汇流后通过第一水管进入用水端,由此解决了热泵与热水设备同时运行时由于流量差造成的水路耦合问题,利于减少水温波动,提高多能源热水系统的用水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水端包括供暖装置和第一供热水装置,所述供暖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的C3口,所述供暖装置的出水口连接第一三通阀的C1口,所述第一供热水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的A3口,所述第一供热水装置的出水口连接第二三通阀的C2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水端还包括第二供热水装置,所述第二供热水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水管的C4口,所述第二供热水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C5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能源热水系统还包括热水箱,所述第一供热水装置和所述第二供热水装置均为换热管并均设置于所述热水箱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水端还包括供冷装置,所述供冷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的C3口,所述供冷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A1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能源热水系统还包括缓冲罐,所述缓冲罐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的C3口,所述缓冲罐的出水口分别连接所述供暖装置的进水口和所述供冷装置的进水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联供水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联供水力模块在热泵和热水设备联合供暖模式的水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联供水力模块在热泵和热水设备联合供热水模式的水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多能源热水系统的热泵供暖+热水设备供热水模式的水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多能源热水系统的热泵供冷+热水设备供热水模式的水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多能源热水系统的热泵单独供暖的水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发多能源热水系统的热泵单独供热水的水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联供水力模块;11、第一管道;111、第一三通阀;112、第二三通阀;12、第二管道;13、第一水管;14、第二水管;15、第三水管;151、第三三通阀;16、第四水管;17、膨胀水箱;
2、热泵;3、热水设备;4、用水端;41、供暖装置;42、第一供热水装置;43、第二供热水装置;44、供冷装置;5、热水箱;6、缓冲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联供水力模块1,设于热泵2和热水设备3之间以实现对用水端4的联合供水,联合供水时,热泵2和热水设备3联合为用水端4提供热水或供暖;联供水力模块1包括第一管道11、膨胀水箱17和第二管道12,第一管道11的两端分别为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一管道11的进水口用于连接用水端4的出水口,第一管道11的出水口用于连接热泵2的回水口;膨胀水箱17与第一管道11连通设置;第二管道12上间隔设置有与其自身相连通的第一水管13、第二水管14、第三水管15和第四水管16,第一水管13用于连接用水端4的进水口,第二水管14用于连接热水设备3的出水口,第三水管15用于连接热水设备3的回水口,第四水管16用于连接热泵2的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联供水力模块1,当热泵2和热水设备3协同运行供用水端4用水时,热泵2的出水口的热水通过第四水管16进入第二管道12后,在第三水管15和第二管道12的连接处分流,一部分通过第三水管15流出并进入热水设备3以进行二次加热,另一部分与从热水设备3的出水口流出的热水在第二水管14与第二管道12的连接处汇流后再通过第一水管13进入用水端4,由于热泵2的出水口的热水在第三水管15与第二管道12的连接处分流,使得只有一部分热水能够进入热水设备3进行二次加热,从而使得流经热水设备3的水流量与热水设备3的水泵工作时的水流量相近,起到解耦作用,可有效减小水泵损伤;同时,分流水最终又重新混合,使得水温平稳,能够有效减小用水端4的水温波动,从而提高用户的用水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用水端4可以是供暖装置41和第一供热水装置42中的任意一个,当需要热泵2和热水设备3同时运行以联合供热水时,通过联供水力模块1内的水路连接,达到热泵2的水路与热水设备3的水路之间的去耦的目的,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联供水力模块还包括第一三通阀111和第二三通阀112,用以实现供暖装置41和第一供热水装置42的模式切换,第一三通阀111的A1口和B1口均与第一管道11连接,第一三通阀111的A1口和C1口用于连接用水端4的出水口,本实施例中为供暖装置41的出水口;第二三通阀112的A2口和B2口均与第一管道11连接,第二三通阀112的A2口和C2口用于连接用水端4,本实施例中为第一供热水装置42的出水口。
如图2和图3所示,当用水端4同时包括供暖装置41和第一供热水装置42时,可以通过设置的第一三通阀111和第二三通阀112连接后,手动或自动切换导通各用水水路,即可实现对供暖装置41或第一供热水装置42的联合供水模式的切换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水管13和第二水管14均为三通管,第三水管15上设置第三三通阀151。
第一水管13的B3口与第二管道12连通,第一水管13的A3口和C3口用于连接用水端4;第二水管14的B4口与第二管道12连通,第二水管14的A4口和C4口分别用于连接用水端4;第三水管15设置有第三三通阀151,第三三通阀151的B5口与第二管道12连通,第三三通阀151的A5口用于连接热水设备3的回水口,第三三通阀151的C5口用于连接用水端4。
当用水端4还包括第二供热水装置43时,第二水管14的A4口连接热水设备3的出水口,第二水管14的B4口连接第二水管12,第二水管14的C4口连接第二供热水装置43的进水口;第三三通阀151的A5口连接热水设备3的回水口,第三三通阀151的B5口连接第二管道12,第三三通阀151的C5口连接第二供热水装置43的出水口。
可以理解,通过在联供水力模块1的第一水管13、第二水管14和第三水管15上设置第三三通阀151,可以实现在联供水力模块1上连接第二供热水装置43,以便于热水设备3能够单独为第二供热水装置43提供热水;此时,热泵2可以实现单独供暖或供冷等,热泵2和热水设备3单独运行,满足用户的多种用水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管道12的内管径为D,第二水管14和第三水管15在第二管道12上的连接处的间距为3D-5D。
如图1和图2可知,第三水管15与第二管道12的连接处为热水的分流口,第二水管14与第二管道的连接处为热水的汇流口,设置分流口和汇流口的距离为3D-5D之间,该距离产生的水流阻力可忽略不计,使得分流后流经第二管道12的水流流速基本一致,从而在汇流时,从热水设备3流出的二次加热的热水不会对第二管道12内的热水造成阻碍,使得水体混合均匀,水温波动小。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三通阀111、第二三通阀112和第三三通阀151均为电动三通阀,便于对联供水力模块1中的不同模式进行自动切换控制,提高切换效率,操作更方便。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多能源热水系统,如图2和图3,包括上述联供水力模块1;还包括热泵2、热水设备3和用水端4,通过联供水力模块1,热泵2和热水设备3可以单独或同时为用水端4供水,以满足用户的多种用水需求。
其中,热泵2的出水口连接联供水力模块1的第二管道12上的第四水管16,热泵2的回水口连接于联供水力模块1的第一管道11的出水口;热水设备3的出水口连接联供水力模块1的第二管道12上的第二水管14,热水设备3的回水口连接联供水力模块1的第二管道12上的第三水管15;第一水管13和第二水管14均选择性地与用水端4连接,用水端4的出水口连接联供水力模块1的第一管道11的进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联供水力模块1,通过该联供水力模块1,热泵2的出水口提供的热水,能够在第二管道12与第三水管15的连接处分流,然后在第二水管14与第二管道12的连接处与热水设备3的出水口提供的二次加热的热水汇流,汇流后通过第一水管13流出并进入用水端4,由此解决了热泵2与热水设备3同时运行时由于流量差造成的水路耦合问题,利于减少水温波动,提高多能源热水系统的用水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水端4包括供暖装置41和第一供热水装置42,供暖装置41的进水口连接第一水管13的C3口,供暖装置41的出水口连接第一三通阀111的C1口,第一供热水装置42的进水口连接第一水管13的A3口,第一供热水装置42的出水口连接第二三通阀112的C2口。
如图2和图3所示,热水设备3启动加热,热泵2启动制热模式,热水设备3和热泵2同时运行联供热水,二者的水路通过联供水力模块1组成串联水路,并实现去耦作用。
在热泵2+热水设备3联供供暖模式下:热泵2的出水口提供的热水通过第四水管16进入第二管道12,当流经第三水管15与第二管道12的连接处时,在热水设备3的水泵作用下,一部分热水通过第三水管15进入热水设备3,另一部分热水沿第二管道12继续向前流动;热水设备3对该热水进行二次加热后,通过热水设备3的出水口流出后通过第二水管14上A4口再次进入到第二管道12内,并与第二管道12中的另一部分热水汇流后通过第一水管13,再进入用水端4,通过在第二管道12内的分流和汇流,实现了热泵2的热水和热水设备3的二次加热的热水之间的去耦。此时,当用水端4为供暖装置41时,热水通过第一水管13的C3口流出并进入供暖装置41的进水口,第一三通阀111的A1口、第二三通阀112的C2口和第三三通阀151的C5口截止,其余导通。
热泵2+热水设备3联供供热水模式:在上述联供供暖模式的基础上,当用水端4为第一供热水装置42时,热水通过第一水管13的A3口流出并进入第二供热水装置42,第一三通阀111的A1口和C1口截止,第三三通阀151的C5口截止,其余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水端4还包括第二供热水装置43,第二供热水装置43的进水口连接第二水管14的C4口,第二供热水装置43的出水口连接第三三通阀151的C5口。
如图4所示,通过设置第二供热水装置43,结合联供水力模块1,可以实现热水设备3为第二供热水装置43供热水,以及热泵2为供暖装置1提供热水的运行模式,满足用户对不同用水模式的需求。
具体地,热泵2供暖+热水设备3供热水模式:热泵2启动制热模式,热水设备3启动加热。采暖热水从热泵2的出水口流出,从第四水管16进入联供水力模块1的第二管道12,到达第一水管13后从C3口流出至供暖装置41的进水口,在供暖装置41内换热循环后,经供暖装置41的出水口流入第一三通阀111的C1口再次进入联供水路模块1,并顺次经过第一管道11上的B1口、A2口、B2口和第一管道11的出水口,回到热泵2的回水口,实现热泵2供暖。热水设备3的供热水模式中,加热热水从热水设备3的出水口流出,从第二水管14的A4口进入联供热力模块1,然后从C4口流出至第二供热水装置43的进水口,循环换热后从第二供热水装置43的出水口流出返回到第三三通阀151的C5口而再次进入联供水力模块1,然后从第三三通阀151的A5口流出,回到热水设备3,实现热水设备3的独立供热水模式。在该热泵2供暖、热水设备3供热水模式下,热泵2和热水设备3同时加热,但循环水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在此模式下,第一三通阀111的A1口截止,第二三通阀112的C2口截止,第三三通阀151的B5口截止,其余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能源热水系统还包括热水箱5,第一供热水装置42和第二供热水装置43均为换热管并设置于热水箱5内,以对热水箱5内的水进行换热加热。
如图4所示,第一供热水装置42和第二供热水装置43共同设置在同一个热水箱5内,可以分别对热水箱5内的用户用水进行换热加热,利于节省装配空间和节约能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水端4还包括供冷装置44,供冷装置44的进水口连接第一水管13的C3口,供冷装置44的出水口连接第一三通阀111的A1口。
如图5所示,热泵2是一种即可以提供制热,也可以提供制冷的设备。本实施例中,当利用热泵2提供制冷模式时,热水设备3可以同时提供热水模式。
具体地,结合图5,热泵2供冷+热水设备3供热水模式:热水设备3启动加热形成热水通路,热泵2启动制冷形成冷水通路;冷水通路中,冷水从热泵2的出水口流出,经第四水管16进入联供水力模块1,从第二管道12的第一水管13的C3口流出并进入供冷装置44,循环换热后,从供冷装置44的出水口流出,通过第一三通阀111的A1口、B1口、第二三通阀112的A2口、B2口和第一管道11的出水口,回到热泵2。热水通路中,热水从热水设备3的出水口流出,经第二水管14的A4口进入后从C4口流出至第二供热水装置43,经换热后,从第二供热水装置43的出水口流出,经第三三通阀151的C5口进入后从A5口流出并回到热水设备3。上述联供模式中,C1口和C2口截止,使得供暖装置41和第一供热水装置42的水路被截止,不产生循环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能源热水系统还包括缓冲罐6,缓冲罐6的进水口连接第一水管13的C3口,缓冲罐6的出水口分别连接供暖装置41的进水口和供冷装置44的进水口。
如图5所示,从热泵2的出水口经过联供水力模块1的热水或冷水,先进入缓冲罐6,通过缓冲罐6的出水口分别进入供暖装置41或供冷装置44,可以理解,供暖装置41或供冷装置44不能同时使用,热泵2的供冷可以和热水设备3的供热模式相结合联供,或者热泵2的供暖和热水设备3的供热模式相结合联供。热水或冷水在缓冲罐6能够得到缓冲以便得到稳定均匀的用水温度后,从出水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多能源热水系统中,热水设备3是用于提供热水的设备,因此,热水设备3可以是燃气壁挂炉、燃气热水器或电热水器等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多能源热水系统,通过联供水力模块1,除了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热泵2和热水设备3的联供供暖、联供热水,还可以实现热泵2供冷+热水设备3供热,以及热泵2+热水设备3供热,此外,还可以实现热泵2单独供暖和热泵2单独供热,具体为:
热泵2单独供暖:如图6,热泵2启动制热模式,热水从热泵2的出水口流出,从第四水管16进入联供水路模块1,热水从第二管道12另一端第一水管13流出后进入缓冲罐6,再进入供暖装置41的地暖管道换热后流出,从供暖装置41的出水口再经C1口进入第一管道11,经第一管道11的出水口回到热泵2。在热泵2单独供暖模式下,热水设备3不启动,热水设备3的内部水泵不启动时,连接热水设备3的水路也不会产生水循环。在此模式下,A1口和C2截止,使得供冷装置44和第一供热水装置42的回路内无循环水流动。
热泵2单独供热水:如图7,热水从热泵2的出水口流出,通过第四水管16进入第二管道12,然后从第一水管13上A3口流出后进入第一供热装置41,与热水箱5内水换热后回流,通过C2口进入第一管道11后,从第一管道11的出水口回到热泵2。在热泵2单独供热水模式下,热水设备3不启动,热水设备3的内部水泵不启动工作,热水设备3的水路也不会产生水循环。在此模式下,A1口、C1口截止,因此供冷装置44和供暖装置41的回路被截止,供暖和供冷水路没有循环水流动。
上述多能源热水系统,为了连接和安装的方便,联供水路模块1还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接口,分别用于连通和固定第一管道11上的A1口、C1口和出水口,以及第二管道12上的C3口、A3口、A4口、C4口、A5口、C5口和第四水管16的进水口。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中,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不矛盾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联供水力模块,设于热泵(2)和热水设备(3)之间以实现对用水端(4)的联合供水;其特征在于,所述联供水力模块(1)包括:
第一管道(11),所述第一管道(11)的进水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4)的出水口,所述第一管道(11)的出水口用于连接所述热泵(2)的回水口;
膨胀水箱(17),与所述第一管道(11)连通设置;
第二管道(12),所述第二管道(12)上间隔设置有与自身相连通的第一水管(13)、第二水管(14)、第三水管(15)和第四水管(16),所述第一水管(13)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4)的进水口,所述第二水管(14)用于连接所述热水设备(3)的出水口,所述第三水管(15)用于连接所述热水设备(3)的回水口,所述第四水管(16)用于连接所述热泵(2)的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供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联供水力模块(1)还包括:
第一三通阀(111),所述第一三通阀(111)的A1口和B1口均与所述第一管道(11)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111)的A1口和C1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4);
第二三通阀(112),所述第二三通阀(112)的A2口和B2口均与所述第一管道(11)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112)的A2口和C2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供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管(13)和所述第二水管(14)均为三通管;
所述第一水管(13)的B3口与所述第二管道(12)连通,所述第一水管(13)的A3口和C3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4);
所述第二水管(14)的B4口与所述第二管道(12)连通,所述第二水管(14)的A4口和C4口分别用于连接所述热水设备(3)和所述用水端(4);
所述第三水管(15)设置有第三三通阀(151),所述第三三通阀(151)的B5口与所述第二管道(12)连通,所述第三三通阀(151)的A5口用于连接所述热水设备(3)的回水口,所述第三三通阀(151)的C5口用于连接所述用水端(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供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12)的内管径为D,所述第二水管(14)和第三水管(15)在所述第二管道(12)上的连接处的间距为3D-5D。
5.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联供水力模块(1);
热泵(2),所述热泵(2)的出水口连接第四水管(16),所述热泵(2)的回水口连接第一管道(11)的出水口;
热水设备(3),所述热水设备(3)的出水口连接第二水管(14),所述热水设备(3)的回水口连接第三水管(15);
用水端(4),第一水管(13)和所述第二水管(14)均选择性与所述用水端(4)连接,所述用水端(4)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管道(1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水端(4)包括供暖装置(41)和第一供热水装置(42),所述供暖装置(4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13)的C3口,所述供暖装置(41)的出水口连接第一三通阀(111)的C1口,所述第一供热水装置(4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13)的A3口,所述第一供热水装置(42)的出水口连接第二三通阀(112)的C2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水端(4)还包括第二供热水装置(43),所述第二供热水装置(43)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水管(14)的C4口,所述第二供热水装置(43)的出水口连接第三三通阀(151)的C5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水箱(5),所述第一供热水装置(42)和所述第二供热水装置(43)均为换热管并均设置于所述热水箱(5)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水端(4)还包括供冷装置(44),所述供冷装置(44)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13)的C3口,所述供冷装置(4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111)的A1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罐(6),所述缓冲罐(6)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管(13)的C3口,所述缓冲罐(6)的出水口分别连接所述供暖装置(41)的进水口和所述供冷装置(44)的进水口。
CN202321586947.6U 2023-06-20 2023-06-20 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 Active CN2201357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6947.6U CN220135779U (zh) 2023-06-20 2023-06-20 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6947.6U CN220135779U (zh) 2023-06-20 2023-06-20 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35779U true CN220135779U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50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86947.6U Active CN220135779U (zh) 2023-06-20 2023-06-20 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357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83502B (zh) 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耦合热水、采暖和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20135779U (zh) 联供水力模块和多能源热水系统
CN205536068U (zh) 相变储能设备与双电锅炉联合供暖系统
CN201121974Y (zh) 热水器
CN205245306U (zh) 相变储能设备辅助空气源热泵的供暖系统
CN213841070U (zh) 一种三联供变频系统
CN209196964U (zh) 一种双热源串并联复合式卫生热水管路结构
CN210512148U (zh) 燃气采暖设备及采暖供热水系统
CN202835536U (zh) 一种燃气热水采暖装置及系统
CN217441786U (zh) 空气源热泵承压热水系统
CN111121136A (zh) 一种基于多模式供热的采暖系统
CN217209822U (zh) 一种组合式热水系统
CN210663415U (zh) 一种太阳能墙内水循环系统
CN205090590U (zh) 具有换向功能的双通道热水辅助加热装置
CN211552040U (zh) 一种多联热泵热水器装置
CN220169652U (zh) 一种用于健身房的热水供应系统
CN218721790U (zh) 一种一体式两用型热泵系统
CN218379563U (zh) 一种大温差换热机组及换热系统
CN216953537U (zh) 一种可接外挂热水器
CN215765321U (zh) 二氧化碳热泵供暖系统
CN217952425U (zh) 一种无菌活水换热站
CN214148340U (zh) 壁挂炉
CN220017491U (zh) 燃气壁挂炉系统
CN216814345U (zh) 一种太阳能燃气互补家用热水供应系统
CN217109750U (zh) 一种用于两联供水控中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