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30205U - 一种下车体及其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车体及其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30205U CN220130205U CN202223511914.3U CN202223511914U CN220130205U CN 220130205 U CN220130205 U CN 220130205U CN 202223511914 U CN202223511914 U CN 202223511914U CN 220130205 U CN220130205 U CN 2201302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 beam
- longitudinal beams
- frame
- vehicle frame
- energy absorp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下车体及其汽车,包括车架和前轴,车架包括车架横梁和防撞横梁,车架横梁与防撞横梁之间通过两个纵梁连接,两个纵梁的后端连接于车架横梁的两端之间,两个纵梁的前端相对纵梁的后端分别向外侧延伸,前轴连接于车架,前轴的两端连接有车轮,车轮位于纵梁的外侧与车架横梁的端部之间。本实用新型的下车体及其汽车,通过两个纵梁成外八字型设置,确保了前舱的布置空间不减小,能够增大车轮的转向角度,能够实现更加灵活的转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下车体及其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包括汽车电动化的发展,用户对电动汽车的要求变得越来越成熟和严格。现在的汽车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好看的外观造型,他们同时追求更舒适的用车体验,其中对于用车能更灵活地转向有了更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车体及其汽车,通过两个纵梁成外八字型设置,确保了前舱的布置空间不减小,能够增大车轮的转向角度,能够实现更加灵活的转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车体,包括车架和前轴,所述车架包括车架横梁和防撞横梁,所述车架横梁与所述防撞横梁之间通过两个纵梁连接,两个所述纵梁的后端连接于所述车架横梁的两端之间,两个所述纵梁的前端相对所述纵梁的后端分别向外侧延伸,所述前轴连接于车架,所述前轴的两端连接有车轮,所述车轮位于所述纵梁的外侧与所述车架横梁的端部之间,所述前轴、所述纵梁外侧与所述车架横梁围合形成车轮安装区,所述车轮转动安装于车轮安装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纵梁与第一方向之间形成夹角a,所述第一方向为汽车前进方向,0<a≤10°。
作为优选方案,两个所述纵梁的后端之间的距离W设置在600mm-740m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防撞横梁与所述前轴之间的距离L1设置在700mm-900m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车架横梁的后方连接有加速踏板,所述加速踏板的踩点与所述前轴之间的距离L2设置在400mm-550m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防撞横梁与所述纵梁之间连接有主吸能盒。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车架包括前舱边梁,所述主吸能盒的一端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主吸能盒的另一端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前舱边梁的前端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车架连接有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的前端连接有辅助吸能组件。
作为优选方案,两个所述纵梁、所述车架横梁和所述防撞横梁围合形成前舱布置区。
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下车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下车体及其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前轴连接于车架,前轴位于纵梁的下方,前轴的两端连接有车轮,车轮位于所述纵梁的外侧与所述车架横梁的端部之间,纵梁的后端相对于纵梁的前端向外侧延伸,两个纵梁呈外八字型设置,车轮连接于前悬,在行驶过程中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其中,纵梁的后端与车轮之间的距离对车轮的转向幅度影响较大,纵梁前端向外侧扩展,在前舱的布置空间不减小的情况下,使纵梁的后端向车架横梁的中部内缩,为车轮提供更大的转向空间,能够实现更加灵活的转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部件拆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轴与车架横梁之间距离L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车架;11、车架横梁;12、防撞横梁;13、纵梁;14、主吸能盒;15、前舱边梁;16、前舱布置区;
20、前轴;21、车轮;
30、辅助吸能组件;31、前副车架;
40、电池包;41、电池二层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下车体,包括车架10和前轴20,车架10包括车架横梁11和防撞横梁12,车架横梁11与防撞横梁12之间通过两个纵梁13连接,两个纵梁13的后端连接于车架横梁11的两端之间,两个纵梁13的前端相对纵梁13的后端分别向外侧延伸,前轴20连接于车架10,前轴20的两端连接有车轮21,车轮21位于纵梁13的外侧与车架横梁11的端部之间。
一种汽车,包括下车体。
本实用新型的下车体及其汽车,前轴20连接于车架10,前轴20位于纵梁13的下方,前轴20的两端连接有车轮21,车轮21位于纵梁13的外侧与车架横梁11的端部之间,纵梁13的后端相对于纵梁13的前端向外侧延伸,两个纵梁13呈外八字型设置,车轮连接于前悬,在行驶过程中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其中,纵梁13的后端与车轮之间的距离对车轮的转向幅度影响较大,纵梁13前端向外侧扩展,在前舱的布置空间不减小的情况下,使纵梁13的后端向车架横梁11的中部内缩,为车轮提供更大的转向空间,能够实现更加灵活的转向。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车架10连接有电池包40,电池包40位于车架10的底部,电池包40上连接有电池二层包41,电池二层包41位于电池包40的后端。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纵梁13与第一方向之间形成夹角a,第一方向为汽车前进方向,0<a≤10°。纵向的前端向车身外侧延伸一定角度,增大前舱布置空间的同时保证支撑强度。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两个纵梁13的后端之间的距离W设置在600mm-740mm,为车轮提供更大的转向空间,提升车轮转向的灵活度。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防撞横梁12与前轴20之间的距离L1设置在700mm-900mm,通过缩短前轴20与防撞横梁12之间的距离,使得前悬尺寸变小,能够实现更好看的整车造型比例,同时能够满足更高速度的正面碰撞安全要求,提升正面碰撞安全性能。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车架横梁11的后方连接有加速踏板,加速踏板的踩点与前轴20之间的距离L2设置在400mm-550mm,使车架横梁11更靠前,进而增大车内乘员空间。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防撞横梁12与纵梁13之间连接有主吸能盒14。通过主吸能盒14吸收前方碰撞的能量吸收,提升碰撞安全性能。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车架10包括前舱边梁15,主吸能盒14的一端与纵梁13连接,主吸能盒14的另一端向外侧延伸并与前舱边梁15的前端连接。主吸能盒14向外侧进行了扩宽,主吸能盒14的扩宽部分与前舱边梁15连接,形成了前后连接的传力路径。因为吸能盒向外侧扩宽,使得车辆在小偏置碰撞中,吸能盒能够与碰撞壁障有一定量的重叠,再加上前后联通的边梁,所以,在小偏置碰撞过程中会产生更高效的能量吸收和车辆横向偏移,提升了车辆小偏置碰撞安全性能。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3所示,两个纵梁13、车架横梁11和防撞横梁12围合形成前舱布置区16。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车架10连接有前副车架3110,前副车架3110的前端连接有辅助吸能组件30。辅助吸能组件30为现有技术,辅助吸能组件30包括副防撞横梁12和副吸能盒。通过辅助吸能组件30对前方碰撞实现能量吸收,提升碰撞安全性能。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车体及其汽车,前轴20连接于车架10,前轴20位于纵梁13的下方,前轴20的两端连接有车轮21,车轮21位于纵梁13的外侧与车架横梁11的端部之间,纵梁13的后端相对于纵梁13的前端向外侧延伸,两个纵梁13呈外八字型设置,车轮连接于前悬,在行驶过程中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其中,纵梁13的后端与车轮之间的距离对车轮的转向幅度影响较大,纵梁13前端向外侧扩展,在前舱的布置空间不减小的情况下,使纵梁13的后端向车架横梁11的中部内缩,为车轮提供更大的转向空间,能够实现更加灵活的转向。
Claims (9)
1.一种下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吸能盒、车架和前轴,所述车架包括车架横梁和防撞横梁,所述车架横梁与所述防撞横梁之间通过两个纵梁连接,两个所述纵梁的后端连接于所述车架横梁的两端之间,两个所述纵梁的前端相对所述纵梁的后端分别向外侧延伸,所述前轴连接于车架,所述前轴的两端连接有车轮,所述车轮位于所述纵梁的外侧与所述车架横梁的端部之间,所述前轴、所述纵梁外侧与所述车架横梁围合形成车轮安装区,所述车轮转动安装于车轮安装区;所述车架包括前舱边梁,所述主吸能盒的一端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主吸能盒的另一端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前舱边梁的前端连接,所述主吸能盒向外侧拓宽,所述主吸能盒的拓宽部分与所述前舱边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与第一方向之间形成夹角a,所述第一方向为汽车前进方向,0°<a≤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车体,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纵梁的后端之间的距离W设置在600mm-74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横梁与所述前轴之间的距离L1设置在700mm-90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横梁的后方连接有加速踏板,所述加速踏板的踩点与所述前轴之间的距离L2设置在400mm-5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横梁与所述纵梁之间连接有主吸能盒。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下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连接有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的前端连接有辅助吸能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纵梁、所述车架横梁和所述防撞横梁围合形成前舱布置区。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下车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11914.3U CN220130205U (zh) | 2022-12-28 | 2022-12-28 | 一种下车体及其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11914.3U CN220130205U (zh) | 2022-12-28 | 2022-12-28 | 一种下车体及其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30205U true CN220130205U (zh) | 2023-12-05 |
Family
ID=88954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511914.3U Active CN220130205U (zh) | 2022-12-28 | 2022-12-28 | 一种下车体及其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30205U (zh) |
-
2022
- 2022-12-28 CN CN202223511914.3U patent/CN22013020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131387U (zh) | 下车体框架结构 | |
US8764103B2 (en) |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CN204871195U (zh) | 一种整体车架结构 | |
CN205273623U (zh) | 前机舱框架总成 | |
CN106005015B (zh) | 一种纯电动车车架结构 | |
CN114228833B (zh) | 一种汽车小偏置碰撞的吸能结构及汽车 | |
WO2023109539A1 (zh) | 汽车及其后地板骨架总成 | |
CN204472900U (zh) | 一种纯电动汽车的车架结构 | |
CN211001573U (zh) | 纯电动汽车前地板总成 | |
WO2023125664A1 (zh) |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 |
CN220130205U (zh) | 一种下车体及其汽车 | |
CN102975770B (zh) | 汽车地板 | |
CN10920450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01220694Y (zh) | 一种汽车车身底板结构 | |
CN110857121B (zh) | 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9204522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08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9382404U (zh) | 一种前端结构、车体及汽车 | |
CN221457797U (zh) |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 |
CN220948202U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216424575U (zh) | 一种前纵梁后端传力结构 | |
CN104309693B (zh) | 一种前置后驱车身 | |
CN221519795U (zh) | 前纵梁后段总成及车辆 | |
CN219382610U (zh) | 车辆后车身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PP01 |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1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1205 |
|
PP01 |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