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29745U - 丝网印刷烘干机及循环加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丝网印刷烘干机及循环加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29745U
CN220129745U CN202321432737.1U CN202321432737U CN220129745U CN 220129745 U CN220129745 U CN 220129745U CN 202321432737 U CN202321432737 U CN 202321432737U CN 220129745 U CN220129745 U CN 2201297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
heating system
heating
gl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327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波勇
汪应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esheng Zhenx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shengda Donggua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shengda Donggua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shengda Donggua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3273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297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297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297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丝网印刷烘干机及循环加热系统,该循环加热系统包括烘箱罩(100)、加热单元(200)、循环送风机构(300)及吸风机构(400),所述烘箱罩(100)正对所述丝网印刷烘干机的机台面的端面上均匀排布有多个所述加热单元(200),所述循环送风机构(300)包括分风管(31)和风道(32),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加热单元(200)之间均设有所述分风管(31),每根所述分风管(31)与所述机台面正对的位置上设有多个吹风口(311),所有所述分风管(31)还分别与所述风道(32)连接,所述风道(32)还与所述吸风机构(400)连接。通过本申请,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辐射加热式烘干设备存在风量及温度分布不均匀,影响玻璃油墨烘干效果的问题。

Description

丝网印刷烘干机及循环加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丝网印刷烘干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丝网印刷烘干机及循环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烘干,是指用某种方式去除溶剂保留固体含量的工艺过程。通常是指通入热空气将物料中水分蒸发并带走的过程。按照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传播的方式,烘干也有相对应的三种方式:烘筒式烘干、热风式烘干和远红外烘干。同时,玻璃油墨,可在玻璃上进行印刷并能牢固附着的油墨,按加工温度分为高温玻璃油墨、钢化玻璃油墨、玻璃烤花油墨、低温玻璃油墨和普通玻璃油墨。
相关技术中,玻璃丝网印刷后,对玻璃油墨进行烘干的烘干设备有辐射加热式烘干设备、烤炉式烘干设备及热风式烘干设备,但习知的玻璃油墨烘干设备大多存在烘干效率低、能耗高且设备占地空间大;同时,相关技术中,采用辐射加热的烘干设备,热利用率较低,部分增加热风循环的辐射加热设备,虽然提高的热利用率,但存在风量及温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玻璃油墨受热不均,造成烘干效果不佳。
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的辐射加热式烘干设备存在风量及温度分布不均匀,影响玻璃油墨烘干效果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丝网印刷烘干机及循环加热系统,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辐射加热式烘干设备存在风量及温度分布不均匀,影响玻璃油墨烘干效果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如下:循环加热系统,应用于丝网印刷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烘箱罩、加热单元、循环送风机构及吸风机构,所述烘箱罩正对所述丝网印刷烘干机的机台面的端面上均匀排布有多个所述加热单元,所述循环送风机构包括分风管和风道,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加热单元之间均设有所述分风管,每根所述分风管与所述机台面正对的位置上设有多个吹风口,所有所述分风管还分别与所述风道连接,所述风道还与所述吸风机构连接,其中,所述加热单元,用于加热置于所述机台面对应位置上的玻璃,以及加热所述循环加热系统所处空间内的空气;所述吸风机构,用于获取加热的空气经自然对流所产生的热风,并将热风沿所述风道输送至所述分风管;所述分风管,用于将热风输送至对应的所述吹风口,使热风沿所述吹风口吹出后喷至玻璃表面,以对玻璃进行二次加热。
上述循环加热系统中,通过吸风机构获取自然对流所产生的高温热风,并通过循环送风机构将高温热风均匀分配后,沿吹风口喷至玻璃表面进行热风强制对流加热,配合加热单元的辐射加热,使的玻璃油墨进行辐射加热和高温空气循环的双重加热,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辐射加热式烘干设备存在风量及温度分布不均匀,影响玻璃油墨烘干效果的问题,实现对玻璃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加热烘烤效率、降低能耗的有益效果,同时,采用循环送风机构,可以缩短烘干设备所占场地,节省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热风强制对流,所述吸风机构包括吸风管和吸风机,所述吸风管一端贯穿所述烘箱罩并贯入所述烘箱罩的烘腔内,所述吸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吸风机的进风口对接,所述吸风机的出风口对接所述风道对应的入风口,其中,所述吸风机,用于通过所述吸风管从所述烘腔内吸取自然对流所产生的热风,并吹入所述风道。
如此设置,通过吸风机提供吸力并通过吸风管的导风,以从烘腔内吸取自然对流所产生的热风;再通过吸风机将热风吹入循环送风机构,从而将高温空气强制对流至玻璃,实现对玻璃油墨进行辐射加热和高温空气循环的双重加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实现将高温热风均匀喷至玻璃,使玻璃油墨均匀受热,所述风道包括主风道、分风管道和分风接管,所述主风道的侧端设有所述入风口,所述主风道横向两侧设有与之气密连接的所述分风管道,每个所述分风管道均对接一个所述分风接管,每个所述分风接管上还设有多个与之气密连接的所述分风管。
如此设置,采用分管管道将被吹入主风道的风分送至对应的分风接管,再通过分风接管向每个分风管均匀输送,使的从每个吹风口喷至玻璃的风量一致,实现玻璃油墨的均匀受热,进一步实现玻璃油墨进行辐射加热和高温空气循环的双重加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实现将高温热风从风道输送至分风管并对分风管进行装配,所述分风接管为方形接管,所述方形接管的顶端面凹制有多个卡槽,每个所述卡槽内设有贯通所述方形接管的第一导风口,每个所述卡槽内还安装有所述分风管,且所述分风管对应的第二导风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导风口气密对接。
如此设置,通过卡槽,将分风管安装在分风接管上,实现分风管与风道的连接;同时,通过在卡槽上设置第一导风口,在分风管上设置与第一导风口对接的第二导风口,将第一导风口和第二导风口对接,进而在风道和分风管之间形成对应的送风通道,以实现将高风热风从风道输送至分风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实现使热风从吹风口吹出,所述分风管轴向两侧设有封板,所述分风管的圆周侧壁上设有两排沿其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吹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风机包括以下其中一种:轴流风机、涡轮风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单元包括红外加热管。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如下:丝网印刷烘干机,包括机台,所述机台上设有加热系统,其中,所述加热系统为第一方面所述的循环加热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循环加热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循环加热系统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循环加热系统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烘箱罩;101、烘腔;
200、加热单元;
300、循环送风机构;31、分风管;32、风道;311、吹风口;312、第二导风口;313、封板;321、主风道;322、分风管道;323、分风接管;324、卡槽;325、第一导风口;
400、吸风机构;41、吸风管;42、吸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循环加热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循环加热系统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循环加热系统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示的循环加热系统,应用于丝网印刷烘干机,能够实现对玻璃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加热烘烤效率、降低能耗的有益效果。
请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的循环加热系统,包括烘箱罩100、加热单元200、循环送风机构300及吸风机构400,烘箱罩100正对丝网印刷烘干机(附图未显示对应的丝网印刷烘干机)的机台面的端面上均匀排布有多个加热单元200,循环送风机构300包括分风管31和风道32,任意两个相邻的加热单元200之间均设有分风管31,每根分风管31与机台面正对的位置上设有多个吹风口311,所有分风管31还分别与风道32连接,风道32还与吸风机构400连接,其中,
加热单元200,用于加热置于机台面对应位置上的玻璃,以及加热循环加热系统所处空间内的空气。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满足对置于机台面的玻璃及涂覆在玻璃上的玻璃油墨进行加热并加热对应空间内的空气的加热单元200均适合本申请实施例的加热单元,例如:加热单元2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红外加热灯管、薄膜加热片。
吸风机构400,用于获取加热的空气经自然对流所产生的热风,并将热风沿风道32输送至分风管31。
分风管31,用于将热风输送至对应的吹风口311,使热风沿吹风口311吹出后喷至玻璃表面,以对玻璃进行二次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分风管31正对玻璃设置,且每根分风管31上设置的吹风口311也朝向玻璃设置,以使热风能沿吹风口311吹出后喷至玻璃表面。
上述循环加热系统中,通过吸风机构400获取自然对流所产生的高温热风,并通过循环送风机构300将高温热风均匀分配后,沿吹风口311喷至玻璃表面进行热风强制对流加热,配合加热单元200的辐射加热,使的玻璃油墨进行辐射加热和高温空气循环的双重加热,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辐射加热式烘干设备存在风量及温度分布不均匀,影响玻璃油墨烘干效果的问题,实现对玻璃进行均匀加热、提高加热烘烤效率、降低能耗的有益效果,同时,采用循环送风机构300,可以缩短烘干设备所占场地,节省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谓自然对流是指没有外界驱动动力但流体依然存在的运动,也就是存在温度差和浓度差;在本实施例中,产生自然对流是因加热单元200对玻璃油墨进行加热的过程中,至少对玻璃附近的空气进行加热,而相对距离玻璃较远地方的空气而言,自然存在温度差,因而会自然对流;而本申请实施例,将吸风机构400布置在相对印刷玻璃较远的地方,因此,吸风机构400会吸取的风是自然对流后的热风;需要进一步理解的是,如果未发生自然对流,吸风机构400吸取的风则为自然风,其温度相对自然对流后的风的温度低,不能实现高温空气循环加热。
为了实现热风强制对流,参考图1至图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风机构400包括吸风管41和吸风机42,吸风管41一端贯穿烘箱罩100并贯入烘箱罩100的烘腔101内,吸风管41的另一端与吸风机42的进风口对接,吸风机42的出风口对接风道32对应的入风口,其中,吸风机42,用于通过吸风管41从烘腔101内吸取自然对流所产生的热风,并吹入风道32。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满足吸取自然对流所产生的热风并将热风输送至循环送风机构300的吸风机42均适合本申请实施例的吸风机,例如:吸风机4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其中一种:轴流风机、涡轮风机。
可以理解,如此设置,通过吸风机提供吸力并通过吸风管的导风,以从烘腔内吸取自然对流所产生的热风;再通过吸风机将热风吹入循环送风机构,从而将高温空气强制对流至玻璃,实现对玻璃油墨进行辐射加热和高温空气循环的双重加热。
为实现将高温热风均匀喷至玻璃,使玻璃油墨均匀受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道32包括主风道321、分风管道322和分风接管323,主风道321的侧端设有入风口,主风道321横向两侧设有与之气密连接的分风管道322,每个分风管道322均对接一个分风接管323,每个分风接管323上还设有多个与之气密连接的分风管31。
可以理解,如此设置,采用分管管道322将被吹入主风道321的风分送至对应的分风接管323,再通过分风接管323向每个分风管31均匀输送,使的从每个吹风口311喷至玻璃的风量一致,实现玻璃油墨的均匀受热,进一步实现玻璃油墨进行辐射加热和高温空气循环的双重加热。
为实现将高温热风从风道输送至分风管并对分风管进行装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风接管323为方形接管,方形接管的顶端面凹制有多个卡槽324,每个卡槽324内设有贯通方形接管的第一导风口325,每个卡槽324内还安装有分风管31,且分风管31对应的第二导风口312与对应的第一导风口324气密对接。
可以理解,如此设置,通过卡槽324,将分风管31安装在分风接管323上,实现分风管31与风道32的连接;同时,通过在卡槽上设置第一导风口325,在分风管31上设置与第一导风口325对接的第二导风口312,将第一导风口325和第二导风口312对接,进而在风道32和分风管31之间形成对应的送风通道,以实现将高风热风从风道输送至分风管。
为实现使热风从吹风口吹出,参考图1至图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风管31轴向两侧设有封板313,分风管31的圆周侧壁上设有两排沿其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吹风口311。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丝网印刷烘干,包括机台,机台上设有加热系统该加热系统为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循环加热系统。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循环加热系统,应用于丝网印刷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烘箱罩(100)、加热单元(200)、循环送风机构(300)及吸风机构(400),所述烘箱罩(100)正对所述丝网印刷烘干机的机台面的端面上均匀排布有多个所述加热单元(200),所述循环送风机构(300)包括分风管(31)和风道(32),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加热单元(200)之间均设有所述分风管(31),每根所述分风管(31)与所述机台面正对的位置上设有多个吹风口(311),所有所述分风管(31)还分别与所述风道(32)连接,所述风道(32)还与所述吸风机构(400)连接,其中,
所述加热单元(200),用于加热置于所述机台面对应位置上的玻璃,以及加热所述循环加热系统所处空间内的空气;
所述吸风机构(400),用于获取加热的空气经自然对流所产生的热风,并将热风沿所述风道(32)输送至所述分风管(31);
所述分风管(31),用于将热风输送至对应的所述吹风口(311),使热风沿所述吹风口(311)吹出后喷至玻璃表面,以对玻璃进行二次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机构(400)包括吸风管(41)和吸风机(42),所述吸风管(41)一端贯穿所述烘箱罩(100)并贯入所述烘箱罩(100)的烘腔(101)内,所述吸风管(41)的另一端与所述吸风机(42)的进风口对接,所述吸风机(42)的出风口对接所述风道(32)对应的入风口,其中,所述吸风机(42),用于通过所述吸风管(41)从所述烘腔(101)内吸取自然对流所产生的热风,并吹入所述风道(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32)包括主风道(321)、分风管道(322)和分风接管(323),所述主风道(321)的侧端设有所述入风口,所述主风道(321)横向两侧设有与之气密连接的所述分风管道(322),每个所述分风管道(322)均对接一个所述分风接管(323),每个所述分风接管(323)上还设有多个与之气密连接的所述分风管(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风接管(323)为方形接管,所述方形接管的顶端面凹制有多个卡槽(324),每个所述卡槽内设有贯通所述方形接管的第一导风口(325),每个所述卡槽(324)内还安装有所述分风管(31),且所述分风管(31)对应的第二导风口(312)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导风口(325)气密对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风管(31)轴向两侧设有封板(313),所述分风管(31)的圆周侧壁上设有两排沿其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吹风口(31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机(42)包括以下其中一种:轴流风机、涡轮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200)包括红外加热管。
8.一种丝网印刷烘干机,包括机台,所述机台上设有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循环加热系统。
CN202321432737.1U 2023-06-07 2023-06-07 丝网印刷烘干机及循环加热系统 Active CN2201297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32737.1U CN220129745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丝网印刷烘干机及循环加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32737.1U CN220129745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丝网印刷烘干机及循环加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29745U true CN220129745U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55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32737.1U Active CN220129745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丝网印刷烘干机及循环加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297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1512A (zh) 一种新型烘干房
CN220129745U (zh) 丝网印刷烘干机及循环加热系统
CN201289282Y (zh) 砂芯表干炉热风循环系统
CN213020576U (zh) 一种闭环除湿式平流送风烘房系统
CN216573998U (zh) 一种气浮干燥箱
CN105214920A (zh) 一种节能减排涂布用烘箱
CN205448505U (zh) 一种双风道干燥系统
CN202915679U (zh) 一种红外辐射加射流干燥器
CN205110055U (zh) 一种节能减排涂布用烘箱
CN102914137A (zh) 一种红外辐射加射流干燥器
CN203754588U (zh) 一种带导流罩的风机强制热对流结构
CN208542504U (zh) 宽板生产线送回风系统
CN205403362U (zh) 一种双风道热泵热风装置
CN212030039U (zh) 空气能烘干机组
CN110173983A (zh) 橡塑板热风加热炉
CN219494738U (zh) 木板烘干晾板输送线
CN220000736U (zh) 一种雪茄烟晾制实验柜的加湿结构
CN213020616U (zh) 一种洁净型烘房新型加热系统
CN211739679U (zh) 一种新型节能空气能烘干主机
CN221147116U (zh) 一种喷射气流带式干燥机
CN211099962U (zh) 一种铝箔生产用热循环干燥炉
CN212216135U (zh) 一种节能型烘箱
CN221204051U (zh) 一种果干烘干机
CN213591006U (zh) 一种具有内置式风机的气浮式烘箱结构
CN207897814U (zh) 一种高效烘烤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101, No.4, Hefu South Street, Huangjiang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523000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Hesheng Zhenx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101, No.4, Hefu South Street, Huangjiang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523000

Patentee before: Heshengda (Donggua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