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24610U - 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24610U
CN220124610U CN202223584218.5U CN202223584218U CN220124610U CN 220124610 U CN220124610 U CN 220124610U CN 202223584218 U CN202223584218 U CN 202223584218U CN 220124610 U CN220124610 U CN 2201246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ise reduction
air
noise
housing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8421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博
张海滨
薛雨桐
王文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8421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246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246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246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属于降噪设备的技术领域,以解决目前的吸尘器的降噪效果差的技术问题。其中,降噪装置包括壳体和降噪部,壳体开设有风道、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与风道连通,风道螺旋分布于壳体,降噪部设置于风道的内壁。壳体的风道呈螺旋分布,螺旋结构的风道可引导气流通过,并使得气流在通过壳体的风道的过程中气流所受到的风阻较小,这样气流可相对高效地通过壳体的风道。气流的噪声声波可相对充分地与螺旋截结构的风道的底壁相接触,从而使得气流的噪声声波的能量可被消耗,降噪部设置于壳体的风道的内壁,使得气流的噪声声波可与降噪部相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降噪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在运行过程中,受内部风机转动以及风机所产生的气流影响,吸尘器会产生巨大的噪声,从而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
相关技术中,吸尘器为了降噪噪声可采用增大壳体厚度,以使噪声可尽可能地被封堵于壳体内,但这样会造成吸尘器的结构复杂且成本上升,同时宽厚的壳体也无法充分地阻隔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吸尘器降噪效果差的技术问题。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噪装置,包括:
壳体,开设有风道、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风道螺旋分布于所述壳体;和
降噪部,设置于所述风道的内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风道在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螺旋分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为所述壳体的轴向,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为所述壳体的轴向两端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邻近所述第二端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风道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壳部和螺旋柱,所述螺旋柱设置于所述壳部内,所述螺旋柱的外壁和所述壳部的内壁围设形成所述风道,所述降噪部设置于所述螺旋柱的外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噪部包括开设于所述螺旋柱的迷宫降噪腔、开设于所述螺旋柱的共振腔和设置于所述螺旋柱的消声棉中的至少一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降噪部包括所述迷宫降噪腔的情况下,所述降噪部具有迷宫消声口,所述迷宫消声口开设于所述螺旋柱的外壁,且所述迷宫降噪腔通过所述迷宫消声口与所述风道连通;
在所述降噪部包括所述共振腔的情况下,所述降噪部具有共振消声口,所述共振消声口开设于所述螺旋柱的外壁,且所述共振腔通过所述共振消声口与所述风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风道的气流的流向与所述迷宫消声口的朝向和所述共振消声口的朝向相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消声棉设置于所述螺旋柱的外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噪装置还包括降噪板,所述降噪板设置于所述风道,且沿所述风道分布,以将所述风道分隔为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子通道和所述第二子通道均螺旋分布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子通道和所述第二子通道的路径长度不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噪板开设有降噪孔,所述降噪孔将所述第一子通道和所述第二子通道连通。
第二方面,基于上文的降噪装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吸尘器,包括壳体和上文的降噪装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尘器还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具有气道,所述风道与所述气道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降噪装置中,壳体的风道可供气流通过,壳体的风道呈螺旋分布,螺旋结构的风道可引导气流通过,并使得气流在通过壳体的风道的过程中气流所受到的风阻较小,这样气流可相对高效地通过壳体的风道。气流的噪声声波可相对充分地与螺旋截结构的风道的底壁相接触,从而使得气流的噪声声波的能量可被消耗。降噪部设置于壳体的风道的内壁,使得气流的噪声声波可与降噪部相作用,从而使得气流的噪声声波可被降噪部吸收消耗,进而使得本申请的降噪装置的降噪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降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降噪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降噪装置的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降噪装置的螺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降噪装置的降噪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降噪装置中降噪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壳体,110-风道,111-第一子通道,112-第二子通道,120-进风口,130-出风口,140-第一端,150-第二端,160-螺旋柱,161-柱体,162-螺旋叶,170-壳部,
200-降噪部,210-迷宫降噪腔,220-迷宫消声口,230-挡板,
300-降噪板,310-降噪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图5,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降噪装置,包括壳体100和降噪部200,该降噪装置可应用于因气流流动而产生噪声的设备中,具体可应用于核磁共振设备的散热机构中,或者可应用于吸尘器等设备中,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制。
应理解的是,吸尘器在工作过程中,吸尘器内部的风机转动可产生强烈的气流,以在吸尘器内形成负压环境,从而使得外部的灰尘脏污可被吸入至吸尘器内。在此过程中,气流于吸尘器内流动会产生巨大的噪声。而核磁共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因梯度线圈通电会产生大量的热,若热量堆积在核磁共振设备内会导致核磁共振设备因过热而无法工作,因此需要在核磁共振设备内设置散热风扇,以将核磁共振设备内的热量排出至核磁共振设备外,散热风扇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气流在核磁共振设备的散热通道内流动时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可将本申请的降噪装置应用于吸尘器或核磁共振设备中,以降低两者在运行过程中气流产生的噪声。
壳体100为本申请的降噪装置的基础构件,壳体100可以为本申请的降噪装置的其它至少部分部件提供安装基础,并起到保护降噪装置的其它至少部分部件的目的。壳体100内开设有风道110,风道110贯通壳体100,并且风道110的两端分别为进风口120和出风口130,进风口120和出风口130均开设于壳体100的表面,气流可通过风道110的进风口120进入至壳体100内,并由风道110的出风口130排出至壳体100外,以使气流穿过风道110。应理解的是,吸尘器内的气流在流动过程中气流相互碰撞以及气流与吸尘器的内壁碰撞均为产生噪声声波,噪声声波会在吸尘器内扩散并通过吸尘器的进出风口和外壳传导至吸尘器外。因此,本申请的壳体100的进风口120和出风口130中的至少一者可设置为与吸尘器的气道连通,这样吸尘器的气道内的气流可进入至壳体100的风道110内并在风道110内流动,气流产生的噪声声波可随气流一起进入至壳体100的风道110内,噪声声波在降噪部200的壳体100的风道110内流动的过程中,噪声的声波的能量可在风道110内被消耗。
具体来说,气流噪声的声波进入至壳体100的风道110内后,声波在壳体100的风道110内流动的过程中会自然衰减,以使声波的能量降低。此外,声波与风道110的内壁接触后可产生共振效应,声波的能量会逐渐衰减,从而使得噪声降低,同时,在气流通过风道110的过程中,噪声的声波与风道110的内壁接触撞击也可使得噪声的声波的至少部分被消耗掉,这样使得气流的噪声声波可被充分地消耗。
相关技术中,为了使气流的噪声声波可被消除,可在气流通过的气道内设置遮挡隔板,使得气流的噪声声波在气道内传播的过程中可与遮挡隔板撞击接触,以使噪声声波可在共振效应的作用下被消除,但遮挡隔板对通过气道的气流也具有阻挡作用,使得气道内的风阻增大,气流通过气道的速率降低,最终导致吸尘器的吸尘效率低下。
因此,本申请的壳体100内的风道110可设置为螺旋结构,相应的,壳体100内的风道110的内壁也呈螺旋结构延伸设置,当气流通过壳体100内螺旋结构的风道110时,气流的噪声声波可与呈螺旋分布的风道110的内壁充分地接触,使得气流的噪声声波与风道110的内壁接触后形成的共振效应更为明显,从而使得气流的噪声声波可充分地被消除。气流在壳体100内螺旋分布的风道110内流动时,螺旋结构的风道110的内壁对气流的具有引导作用,可以使气流更高效地穿过壳体100的风道110,从而使得应用本申请的降噪装置的吸尘器在噪声被降低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吸气效果。
降噪部200可设置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进入至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的噪声的声波在风道110内流动的过程中,噪声的声波可与降噪部200相作用,使得噪声声波可被降噪部200吸收消耗,从而更进一步地使气流的噪声声波被充分消除,最终可达到降低气流的噪声的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降噪装置中,壳体100的风道110可供气流通过,壳体100的风道110呈螺旋分布,螺旋结构的风道110可引导气流通过,并使得气流在通过壳体100的风道110的过程中气流所受到的风阻较小,这样气流可相对高效地通过壳体100的风道110。气流的噪声声波可相对充分地与螺旋结构的风道110的底壁相接触,从而使得气流的噪声声波的能量可被消耗。降噪部200设置于壳体100的风道110的内壁,使得气流的噪声声波可与降噪部200相作用,从而使得气流的噪声声波可被降噪部200吸收消耗,进而使得本申请的降噪装置的降噪效果更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壳体100具有第一端140和第二端150,壳体100的第一端140到第二端150的方向为直线方向,壳体100内的风道110可设置为沿第一端140到第二端150的方向螺旋分布设置,这样可使得壳体100的风道110沿直线方向螺旋延伸设置,从而可使得气流通过壳体100的风道110内所受到的风阻相对更小,以使气流通过壳体100的风道110的效率更高。具体的,壳体100的风道110可绕壳体100的第一端140到第二端150的方向设置,并且沿第一端140到第二端150的方向延伸设置,壳体100的第一端140和第二端150可作为风道110的两个端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壳体100的第一端140到第二端150的方向可设置为与壳体100的轴向同向,因此,壳体100的风道110可绕壳体100的轴向设置,并沿壳体100的轴向延伸,这样,壳体100的风道110可充分利用壳体100内部的空间,使得壳体100的风道110的内径可设置相对较大,从而使得可通过壳体100的风道110的气流的流量更大,最终可使得应用本申请的降噪装置的吸尘器具有更大的气流量。当然,应理解的是,壳体100的外形可设置为圆柱结构,这样可使得壳体100具有中轴,壳体100的风道110可设置为绕壳体100的中轴设置,风道110的一侧外壁可设置为邻近壳体100的侧壁,从而使得风道110的内径更大。
壳体100的进风口120具体可设置于壳体100的第一端140,因此,通过壳体100的进风口120进入至风道110内后可直接沿风道110的延伸方向流动,以使气流可更高效地通过壳体100的风道110。壳体100的出风口130可设置于壳体100邻近第二端150的侧壁,这样壳体100的出风口130可与风道110的侧部相连通。应理解的是,通过壳体100的风道110的气流是沿螺旋方向流动,在此过程中气流具有朝向风道110的内壁流动的趋势,因此将壳体100的出风口130设置于壳体100的侧壁后,可使得通过壳体100的风道110的气流更易通过壳体100的出风口130排出,从而使得气流可更为高效地通过壳体100的风道110。壳体100的出风口130还可设置为沿壳体100的周向设置,这样可使得壳体100的风道110的侧部均可与壳体100的出风口130连通,从而使得壳体100的出风口130开口可开设相对更大,相应的,通过壳体100的出风口130排出的气流的流量也更大。且用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呈螺旋分布,因此壳体100的出风口130可沿壳体100的周向间隔部分,以使壳体100的出风口130可对应于壳体100的风道110。
壳体100的出风口130的数量可设置为多个,壳体100的出风口130的数量越多,通过壳体100的出风口130排出的气体的流量更大,壳体100的多个出风口130可沿壳体100的轴向分布,且多个壳体100的出风口130均邻近于壳体100的第二端150,从而使得气流可完整通过壳体100的风道110后再排出,相应的,气流的噪声声波可充分地与风道110的内壁接触,并充分地与风道110的内壁上的降噪部200接触,以使噪声声波可被充分消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应理解的是,当壳体100内风道110呈螺旋结构时,壳体100内的风道110只会占用壳体100内的部分空间,使得壳体100内的另一部分空间被浪费。因此,为了使通过壳体100的气流的气流更大,壳体100的风道110的数量可设置为多个,壳体100内的风道110数量越多,通过风道110的气流的气流更大,壳体100内的多个风道110均可绕壳体100的轴向螺旋设置,并沿壳体100的轴向延伸设置,多个风道110间隔设置,这样可使得壳体100内的风道110充分利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具体来说,当壳体100内的风道110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风道110在壳体100的轴向上相对应的部分可位于壳体100的轴向的相背两侧,当壳体100内的风道11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多个风道110可在壳体100的周向上均匀分布。当然,应注意的是,降噪部200可设置于各个风道110的内壁,使得通过各个风道110的气流的噪声声波均可被充分地消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本申请的壳体100内可形成螺旋结构的风道110,壳体100可设置为包括壳部170和螺旋柱160,其中,螺旋柱160为螺旋的柱状结构件,螺旋柱160设置于壳部170内且部分螺旋柱160与壳部170的内壁之间连接,部分螺旋柱160与壳体10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可构成壳体100的风道110,螺旋柱160的外壁和壳部170的内壁作为风道110的内壁。因螺旋柱160的外壁为螺旋结构,因此风道110的一侧内壁也为螺旋结构,从而使得风道110可呈螺旋结构。
具体来说,壳部170可设置为筒状的中空结构件,螺旋柱160可设置于壳部170内且螺旋柱160的中轴与壳部170的中轴同轴设置,从而使得壳体100的风道110在风道110的延伸方向上尺寸可保持一致,进而使得气流可平稳地通过壳体100的风道110。在制备本申请的降噪装置时,可分别制备壳部170和螺旋柱160,然后再将螺旋柱160安装于壳部170内,这样可降低本申请的壳体100的制备难度,当需要对壳体100的风道110进行清理时,可将螺旋柱160由壳部170内拆卸,使得用于可对螺旋柱160的外壁和壳部170的内壁直接进行清理,以降低壳体100内杂质灰尘的清理难度。螺旋柱160的部分外壁与壳部170的内壁连接,可使得螺旋柱160支撑于壳部170,以使壳体100具有更佳的结构强度。
当壳体100内的风道110的数量为多个时,螺旋柱160具体可包括柱体161和多个螺旋叶162,多个螺旋叶162可绕柱体161的周向分布,并且多个螺旋叶162均绕柱体161螺旋分布,螺旋叶162背离柱体161的一端可与壳部170的内壁连接,使得相邻的螺旋叶162的外壁、壳部170的内壁和柱体161的外壁可共同围设形成风道110。
当然,壳体100也可采用一体成型的工艺制备,具体来说可通过模组注塑的工艺制备壳体100,或者在圆柱体结构的壳体100内挖设螺旋风道110。采用一体结构的壳体100可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以使壳体100的耐用性可更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降噪部200具体可设置为开设于风道110内壁的迷宫降噪腔210,迷宫降噪腔210与壳体100的风道110连通。具体来说,降噪部200设置于风道110的内壁的情况下,降噪部200内开设有空腔,降噪部200的空腔内还设置有挡板230,挡板230可增加降噪部200的内的空腔中通道的路径的长度,以使降噪部200内可形成迷宫降噪腔210。具体来说,挡板230的一端与降噪部200的内腔的内壁连接,挡板230的另一端与降噪部200的内腔的内壁具有间隙,因此挡板230与降噪部200的内腔的内壁形成声波通道,当气流的噪声的声波进入至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内后,声波在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内继续移动的过程中需要绕过挡板230,从而使得声波在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内移动的路径更长,声波在移动过程中声波的至少部分能量会在共振作用下被消耗。低频声波的波长相对于高频声波的波长更长,因此,当声波的移动路径更长,声波进入至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内的共振频率可降低,使得低频声波的能量被消耗更多,从而使得气流的低频噪声更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挡板230的数量可设置为多个,多个挡板230间隔分布于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内,多个挡板230的一端与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的内壁连接,多个挡板230的另一端与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的内壁具有间隙,这样多个挡板230可将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分隔为数量更多的部分,挡板230与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的内壁以及挡板230之间的间隙可构成声波通道,且该声波通道的路径相对于挡板230数量为一个的情况下的声波通道的路径更长,当噪声的声波进入至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内后,声波会沿挡板230与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内壁形成的声波通道移动,声波会绕过各个挡板230,在声波沿着声波通道移动的过程中,声波在共振作用下声波的能量可被消耗,从而可使得气流的噪声降低。
同时,声波进入至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内后,声波与多个挡板230依次接触,声波撞击挡板230后可使得声波的能量更进一步地多次减弱,从而可使得声波的能量更加充分地被消耗,以使得气流的噪声更进一步地降低。
具体来说,多个挡板230的一端可依次与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相对的内壁连接,并且多个挡板230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降噪部200开设有迷宫消声口220,迷宫降噪腔210通过迷宫消声口220与风道110连通。邻近的迷宫消声口220处的挡板230与迷宫消声口220相对设置,这样当噪声的声波进入至降噪部200的内腔内后,首先会与邻近迷宫消声口220的挡板230接触,邻近迷宫消声口220的挡板230可将声波的部分能量消耗,与邻近迷宫消声口220的挡板230相对的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的内壁与邻近迷宫消声口220的挡板230之间形成声波通道,声波与邻近迷宫消声口220的挡板230接触后可沿上述的声波通道移动,并直至邻近迷宫消声口220的挡板230与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的内壁的间隙处,声波可绕过邻近迷宫消声口220的挡板230,并移动至两个相邻挡板230之间的声波通道,随后声波可依次绕过多个挡板230,并在多个相邻挡板230之间的声波通道移动,挡板230的数量越多,多个相邻挡板230之间均可形成声波通道,从而可使得声波通道的路径更长,这样声波在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内移动的路径更长,从而可使得声波中的低频部分可被更加充分地消耗。
此外,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的数量可设置多个,并且多个迷宫降噪腔210内的通道长度可设置不同,使得降噪部200的迷宫降噪腔210所能够消除的噪声声波的频率范围更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降噪部200还可设置为开设于壳体100的风道110的内壁的共振腔,具体来说,降噪部200可设置于风道110的内壁,共振腔可开设于降噪部200内,并且降噪部200内的共振腔与壳体100的风道110连通,使得通过风道110的气流的噪声声波可进入至降噪部200的共振腔内,噪声声波在共振效应的作用下可被消除。具体来说,降噪部200的共振腔可采用赫姆霍兹共鸣器的结构,降噪部200可开设共振消声口,共振腔通过共振消声口与风道110连通。
当降噪部200设置有迷宫消声口220和共振消声口中的至少一者时,迷宫消声口220和共振消声口可设置为与通过风道110的气流的流向错位设置,这样风道110内的气流不会直接流向迷宫消声口220或共振消声口,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风道110内的气流窜入至迷宫降噪腔210或共振腔内,以降低气流通过风道110的过程中的损耗。此外,由于壳体100的风道110为螺旋结构,因此通过螺旋结构的风道110的气流会掠过降噪部200上的开口,以防止气流窜入至降噪部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降噪部200还可设置采用消声棉,即将消声棉设置于壳体100的风道110的内壁,这样通过风道110的气流的噪声声波可在消声棉内反射,以使噪声声波可被消声棉所吸收。应注意的是,当降噪部200具体可设置于螺旋柱160的外壁,螺旋柱160的结构强度相较于壳部170更高,因此降噪部200设置于螺旋柱160的外壁可使得本申请的降噪装置的结构更为稳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本申请的降噪装置的降噪效果,本申请的降噪装置还包括降噪板300,降噪板300可设置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并且降噪板300沿风道110分布设置。具体来说,降噪板300也呈螺旋结构,降噪板300可将风道110分隔为第一子通道111和第二子通道112,第一子通道111和第二子通道112均为螺旋结构,降噪板300上开设有降噪孔310,降噪孔310贯穿降噪板300设置,从而使得位于降噪板300相背两侧的第一子通道111和第二子通道112连通。当降噪板300设置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时,降噪板300的于风道110内的位置可相对偏移,以使第一子通道111和第二子通道112的路径长度尺寸不同,这样气流的噪声声波在分别通过第一子通道111和第二子通道112的过程中,通过第一子通道111的噪声声波的传播路径和通过第二子通道112的噪声声波的传播路径不同,从而使得通过第一子通道111的噪声声波与通过第二子通道112的噪声声波具有相位差,这样位于第一子通道111内的噪声声波和位于第二子通道112内的噪声声波可通过降噪板300的降噪孔310相互作用耗散,以使第一子通道111内的噪声声波和第二子通道112内的噪声声波均被消除。
实施例二
基于上文的降噪装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看了一种吸尘器,该吸尘器包括上文的降噪装置,具体的,降噪装置可直接设置于吸尘器的气道内,或者降噪装置的壳体100的风道110可与吸尘器的气道连通。具体来说,吸尘器可包括主体,主体内可设置气道,降噪部200可设置于主体的气道内,或者壳体100的风道110与主体的气道连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Claims (13)

1.一种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0),开设有风道(110)、进风口(120)和出风口(130),所述进风口(120)和所述出风口(130)与所述风道(110)连通,所述风道(110)螺旋分布于所述壳体(100);和
降噪部(200),设置于所述风道(110)的内壁;
降噪板(300),所述降噪板(300)设置于所述风道(110),且沿所述风道(110)分布,以将所述风道(110)分隔为第一子通道(111)和第二子通道(112),所述第一子通道(111)和所述第二子通道(112)均螺旋分布于所述壳体(100),所述第一子通道(111)和所述第二子通道(112)的路径长度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具有第一端(140)和第二端(150),所述风道(110)在所述第一端(140)到所述第二端(150)的方向上螺旋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140)到所述第二端(150)的方向为所述壳体(100)的轴向,所述第一端(140)和所述第二端(150)为所述壳体(100)的轴向两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20)设置于所述第一端(140),所述出风口(13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邻近所述第二端(150)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1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风道(110)沿所述壳体(100)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包括壳部(170)和螺旋柱(160),所述螺旋柱(160)设置于所述壳部(170)内,所述螺旋柱(160)的外壁和所述壳部(170)的内壁围设形成所述风道(110),所述降噪部(200)设置于所述螺旋柱(160)的外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部(200)包括开设于所述螺旋柱(160)的迷宫降噪腔(210)、开设于所述螺旋柱(160)的共振腔和设置于所述螺旋柱(160)的消声棉中的至少一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降噪部(200)包括所述迷宫降噪腔(210)的情况下,所述降噪部(200)具有迷宫消声口(220),所述迷宫消声口(220)开设于所述螺旋柱(160)的外壁,且所述迷宫降噪腔(210)通过所述迷宫消声口(220)与所述风道(110)连通;
在所述降噪部(200)包括所述共振腔的情况下,所述降噪部(200)具有共振消声口,所述共振消声口开设于所述螺旋柱(160)的外壁,且所述共振腔通过所述共振消声口与所述风道(110)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风道(110)的气流的流向与所述迷宫消声口(220)的朝向和所述共振消声口的朝向相错。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棉设置于所述螺旋柱(160)的外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板(300)开设有降噪孔(310),所述降噪孔(310)将所述第一子通道(111)和所述第二子通道(112)连通。
12.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和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降噪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器还包括主体(400),所述主体(400)具有气道,所述风道(110)与所述气道连通。
CN202223584218.5U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Active CN2201246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4218.5U CN220124610U (zh)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4218.5U CN220124610U (zh)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24610U true CN220124610U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53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84218.5U Active CN220124610U (zh)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246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23678C (zh) 吸尘器消音装置
CN110541842B (zh) 风机及风管机
CN109247877B (zh) 吸尘器及其电机模组
CN220124610U (zh) 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CN110541841A (zh) 风机及风管机
JP5309516B2 (ja) 遠心送風機
JPS62217833A (ja) 回転電機の消音装置
US10935049B2 (en) Axial outlet centrifugal-type blower device with noise reducing space
WO2008053867A1 (fr) Ventilateur centrifuge
CN111677697A (zh) 一种清扫车风机消音装置
JP2008138661A (ja) 遠心送風機
CN215256975U (zh) 一种降噪蜗舌、蜗壳、风机及烟机
CN216044115U (zh) 进气系统及车辆
CN115182899A (zh) 蜗壳组件、风机和电器设备
CN210830985U (zh) 用于通风管道的矩形阵列消声器
CN213282700U (zh) 一种电子便器的烘干装置
CN111096708B (zh) 吸尘器的出风罩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JP2013040615A (ja) 遠心送風機
CN220655481U (zh) 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CN116406995A (zh) 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CN218038567U (zh) 消音器组件和冰箱
JP2008036065A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CN216950913U (zh) 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CN114704480B (zh) 一种基于多重降噪的多翼离心风机及其降噪方法
JP3257306B2 (ja) 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