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19059U - 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壳体 - Google Patents
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壳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19059U CN220119059U CN202321362663.9U CN202321362663U CN220119059U CN 220119059 U CN220119059 U CN 220119059U CN 202321362663 U CN202321362663 U CN 202321362663U CN 220119059 U CN220119059 U CN 2201190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mobile device
- pivot
- opening
- device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272720 Medialuna californien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3 dye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壳体。支撑配件适用于移动装置或移动装置壳体且包括结合件、第一支撑件、开阖件以及第二支撑件,结合件适于附着在移动装置或移动装置壳体上;开阖件连接于结合件与第一支撑件之间,且第一支撑件通过开阖件相对于结合件选择性地位于收合位置或展开位置;第二支撑件枢接于第一支撑件且适于抵靠支撑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壳体,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可提高支撑稳定度且增加支撑模式数量的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壳体。
背景技术
移动装置,例如智能电话、平板电脑以及个人数字助理等电子产品在目前社会上可说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之一。一般而言,当上述移动装置置放于桌面等支撑面上时,为了能较为舒适地观看移动装置的屏幕表面,用户通常会搭配对应的支撑配件或具有支撑功能的壳体,并调整支撑配件及壳体使得移动装置以特定角度伫立于支撑面,从而提高阅读或使用的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支撑配件大多仅能提供单一角度的支撑模式,当用户具有多种型式(例如以横向及纵向观看屏幕)的使用需求时,目前的支撑配件即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除此之外,以一般的开阖式支撑配件为例,用户需要将支撑件相对于移动装置展开,并将展开的支撑件当作移动装置伫立时的支撑点使用,但是上述支撑件的支撑点与展开的枢转点之间距离较短,只要受到些许与展开方向相反的外力就有可能造成支撑件相对于移动装置收合,导致伫立的移动装置倒塌在桌面上,严重时甚至可能因为震荡而造成移动装置受损。
发明人遂竭其心智悉心研究,进而研发出一种可提高支撑稳定度且增加支撑模式数量的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壳体,以期达到提高使用的舒适度及保护移动装置的效果。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支撑配件,适用于移动装置或移动装置壳体。支撑配件包括结合件、第一支撑件、开阖件以及第二支撑件,结合件适于附着在移动装置或移动装置壳体上;开阖件连接于结合件与第一支撑件之间,且第一支撑件通过开阖件相对于结合件选择性地位于收合位置或展开位置;第二支撑件枢接于第一支撑件且适于抵靠支撑面。
优选地,支撑配件还包括第二枢接件,第二支撑件通过第二枢接件枢接于第一支撑件,且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位于第二枢接件的两侧。
优选地,上述的开阖件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第一端穿设于结合件,且第二端连接于第一支撑件。
优选地,上述的开阖件为两个,且这些开阖件相对于第一支撑件对称配置。当第一支撑件位于展开位置时,这些开阖件的第二端皆远离结合件。
优选地,上述的结合件包括抵顶部,且第一端选择性地抵接于抵顶部。
优选地,支撑配件还包括第一枢接件,第一支撑件通过第一枢接件枢接于结合件,且第一枢接件与第二端间隔配置。
优选地,上述的开阖件形成有限位特征,结合件包括限位部,且限位部与限位特征彼此嵌合。
优选地,支撑配件还包括磁性件或感磁件,且磁性件或感磁件适于磁吸于移动装置或移动装置壳体。
优选地,上述的结合件形成有磁性容置部,且磁性容置部用以容置磁性件或感磁件。
优选地,上述通信组件容置部以及无线通信组件的其中之一形成有避让部。
优选地,支撑配件还包括第二枢接件,第二支撑件通过第二枢接件枢接于第一支撑件,且第二枢接件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相邻接面的法向。
优选地,支撑配件还包括饰部,且饰部配置于第二支撑件远离第一支撑件的表面上。
优选地,上述结合件的周缘上形成有倾斜部,且倾斜部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优选地,上述的结合件适于附着在移动装置或移动装置壳体的背侧。
优选地,上述的结合件适于附着在背侧的中央部,且结合件在背侧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背侧面积的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移动装置壳体。移动装置壳体适用于移动装置且包括本体、第一支撑件、开阖件以及第二支撑件。本体适于容置移动装置;开阖件连接于本体与第一支撑件之间,且第一支撑件通过开阖件相对于本体选择性地位于收合位置或展开位置;第二支撑件枢接于第一支撑件且适于抵靠支撑面。
优选地,移动装置壳体还包括第二枢接件,第二支撑件通过第二枢接件枢接于第一支撑件,且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位于第二枢接件的两侧。
优选地,上述的开阖件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第一端穿设于本体,且第二端枢接于第一支撑件。
优选地,上述的开阖件为两个,且这些开阖件相对于第一支撑件对称配置。当第一支撑件位于展开位置时,这些开阖件的第二端皆远离本体。
优选地,上述的本体包括抵顶部,且第一端选择性地抵接于抵顶部。
优选地,移动装置壳体还包括第一枢接件,第一支撑件通过第一枢接件枢接于本体,且第一枢接件与第二端间隔配置。
优选地,上述的开阖件形成有限位特征,本体包括限位部,且限位部与限位特征彼此嵌合。
优选地,移动装置壳体还包括饰部,且饰部配置于第二支撑件远离第一支撑件的表面上。
优选地,上述本体相邻于第一支撑件的表面上形成有倾斜部,且倾斜部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优选地,上述的第一支撑件配置于本体远离移动装置的一侧上。
优选地,上述的第一支撑件配置于本体远离移动装置的一侧的中央部,且第一支撑件在此侧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此侧面积的三分之一。
优选地,上述的第一支撑件形成有枢接件容置槽,且枢接件容置槽适于容置第一枢接件。
优选地,上述的第二端枢接于第一支撑件。
优选地,上述的第一支撑件或第二支撑件形成有通信组件容置部,且通信组件容置部适于容置无线通信组件。
优选地,上述的第二枢接件包括定位部,第二支撑件形成有定位特征,且定位部嵌合于定位特征。
优选地,上述第二支撑件远离第一支撑件的表面为镜面。
借此,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配件及移动装置壳体不仅可通过开阖手段使第一支撑件相对于结合件或本体位于收合位置或展开位置,还可通过第二支撑件相对于第一支撑件的枢转增加支撑模式种类。此外,由于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抵靠支撑面的位置相对于展开的枢转点距离较长,因此可防止支撑配件或移动装置壳体因受到抗力而意外收合,从而达到提高使用的舒适度及保护移动装置的效果。
为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说明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配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支撑配件的组件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基部由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基部由第二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的开阖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的连接部由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的无线通信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2中的第二支撑件由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2中的第二支撑件由第二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的枢轴部由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1的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协同作用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1的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协同作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支撑配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配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支撑配件的组件爆炸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的基部由第二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图15中的连接部由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图14的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协同作用的立体示意图。
图19为图14的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协同作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装置壳体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的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2为图20的移动装置壳体当第一支撑件位于展开位置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装置壳体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的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5为图23的移动装置壳体当第一支撑件位于展开位置时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A:支撑配件;100、100A:结合件;110:结合部;116:开口;120、120A:基部;121:限位部;122:抵顶部;123:倾斜部;124、124’:枢接部;126:凹部;127、127’:连通槽;128:磁性容置部;129:开阖件容置部;200、200A、200’、200A’:第一支撑件;210、210A:连接部;211:开阖件枢接部;211a:固持特征;216:枢接件容置槽;217:枢接部容置槽;218:枢轴部容置槽;220:承载部;300、300’:第二支撑件;360:通信组件容置部;370:定位特征;380:枢轴部容置槽;400、400’:开阖件;410:第一端;420、420’:第二端;460:限位特征;470:穿孔;500:第一枢接件;600:第二枢接件;610:枢轴部;612:定位部;620:枢接部;2、2A:移动装置壳体;100’、100A’:本体;3:移动装置;4:无线通信组件;42:避让部;S:支撑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技术效果。须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所附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说明如下:
请参考图1及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配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而图2为图1的支撑配件的组件爆炸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支撑配件1适用于移动装置或移动装置壳体,其中移动装置可为智能电话、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电子书阅读器等电子产品,而移动装置壳体可为容置上述电子产品的保护壳或具有背板的边框。另一方面,支撑配件1包括结合件100、第一支撑件200、至少一开阖件400以及第二支撑件300,其中结合件100适于附着在移动装置或移动装置壳体上;开阖件400连接于结合件100与第一支撑件200之间,且第一支撑件200可通过开阖件400相对于结合件100选择性地位于收合位置或展开位置;第二支撑件300枢接于第一支撑件200且适于抵靠支撑面,其中支撑面可为摆放上述移动装置时使用的桌面或地面,但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加以限制。为了解说上的方便,在下文中会将由结合件100看向第二支撑件300的视角称为第一视角,并将由第二支撑件300看向结合件的视角称为第二视角,或者也可简单地将第一视角与第二视角理解为图2中的由下往上方向与由上往下方向。
请一并参考图2至图4,其中图3为图2中的基部由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而图4为图2中的基部由第二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详细而言,支撑配件1可通过结合件100附着在移动装置或移动装置壳体作为一部分的支撑构件,从而提供移动装置平放于支撑面上的不同使用视角或摆放姿态。如图2所示,结合件100可包括结合部110以及基部120,其中结合部110例如是由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所制成的圆形贴片,且结合部110上形成有开口116。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基部120的大小及形状与结合部110实质相等,而基部120在抵接于结合部110的表面上形成有凹部126,且凹部126的大小、形状及位置对应于开口116。
另一方面,基部120可包括用以与开阖件400彼此嵌合的限位部121,其中限位部121例如是形成于凹部126底壁上的凸块,而基部120在凹部126的侧壁上形成有连通槽127,且连通槽127连通凹部126。通过这样的配置,当结合件100与开阖件400彼此组装配置时,开阖件400可由基部120远离结合部110的一侧经由连通槽127穿设于凹部126,并通过开阖件400与限位部121间的嵌合关系限制开阖件400的位移行程同时防止开阖件400完全脱离结合件400,从而使第一支撑件200维持在展开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支撑配件1还可包括磁性件或感磁件(未绘示),其中磁性件例如是可主动产生外部磁场的永久磁铁或电磁铁,而感磁件例如是可受到外部磁场吸引的铁、钴、镍金属、合金或其制成构件。在本实施例中以包括对应移动装置背侧的MAGSAFE接口的两个弧形磁铁为例。借此,结合件100可通过磁性件或感磁件与移动装置选择性地彼此磁吸,且在无需使用时可立即自移动装置上卸除,大幅提高了支撑配件1使用上的便利性。
更进一步而言,如图3所示,基部120上形成有对应于磁性件或感磁件形状及数量的磁性容置部128,在本实施例中数量例如是两个且配置于基部120的周部上,且磁性容置部128用以容置磁性件或感磁件。通过这样的配置,上述用以与移动装置磁吸的磁性件或感磁件可配置于磁性容置部128中,且在结合部110与基部120组装完成后,磁性容置部128的开口可被结合部110覆盖,因此不仅可缩小具有磁性件或感磁件的结合件100的整体体积,且磁性件或感磁件会受到结合部110的挡掣,而不会因磁吸而脱离磁性容置部128。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基部120在远离结合部110的一侧可形成有开阖件容置部129,用以在第一支撑件200在收合位置时容置开阖件400(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配件1还包括第一枢接件500,且第一支撑件200通过第一枢接件500枢接于结合件100。具体而言,基部120包括枢接部124,其中枢接部124例如是配置于基部120的侧边上,且第一枢接件500穿设于枢接部124。借此,第一支撑件200可在一侧枢接于结合件100的情况下,由另一侧通过开阖件400选择性地远离或接近结合件100,从而在展开位置及收合位置间移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基部120还包括抵顶部122,其中抵顶部122与开阖件容置部129分别位于基部120表面的相对侧,抵顶部122在本实施例中例如是楔形凸块,用以与开阖件400彼此抵顶从而固定开阖件400。
为了利于收合状态下的第一支撑件200与结合件100分离,在本实施例中,基部120的周缘上形成有倾斜部123,其中倾斜部123例如是斜面,且倾斜部12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200之间形成有间隙。借此,用户可通过倾斜部123与第一支撑件200之间的间隙将第一支撑件200扳开,提高支撑配件1使用上的便利性。
请参考图5,图5为图2中的开阖件的立体示意图。详细而言,开阖件400例如是由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ecycle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rPET)所制成的狭长形弹片且包括第一端410以及第二端420,其中第一端410穿设于结合件100的凹部126、连通槽127及开阖件容置部129,且第二端420连接于第一支撑件200,在本实施例中例如是枢接于第一支撑件200,从而实现第一支撑件200相对于结合件100的开阖。
具体而言,开阖件400在接近第一端410的部分形成有限位特征460,其中限位特征460例如是贯通槽,且结合件100的限位部121嵌合于限位特征460。当第一支撑件200在展开过程或收合过程中移动时,限位部121始终滑设于限位特征460内,从而限制开阖件400的移动行程及方向。然而,在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限位部121设计成凹槽,而将限位特征460设计成滑设于凹槽内的凸点,从而达到相同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加以限制。
除此之外,如图5所示,开阖件400在接近第二端420的部分形成有至少一穿孔470,在本实施例中穿孔470的数量例如是两个,用以与第一支撑件200彼此嵌合从而提高连接的稳固性。
请一并参考图2及图6,其中图6为图2中的连接部由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详细而言,第一支撑件200可包括连接部210以及承载部220,其中承载部220的大小略大于连接部210,用以承载第二支撑件300;而连接部210嵌设于承载部220相邻结合件100的表面上,用以与结合件100彼此连接。如图6所示,连接部210可包括开阖件枢接部211,且开阖件400的第二端420通过开阖件枢接部211枢接于连接部210。更进一步而言,开阖件枢接部211还包括至少一固持特征211a,其中固持特征211a例如是对应于穿孔470大小的卡勾,可与穿孔470彼此嵌合从而使开阖件400稳固地与第一支撑件200彼此结合。
另一方面,连接部210形成有枢接件容置槽216,且枢接件容置槽216适于容置第一枢接件500。换言之,当第一支撑件200通过第一枢接件500枢接于结合件100时,第一枢接件500同时穿设于枢接部124及枢接件容置槽216,且由于开阖件枢接部211与枢接件容置槽216彼此间隔配置,因此第一枢接件500亦与第二端420间隔配置,从而当第一支撑件200通过开阖件400移动时能形成足够大小的展开空间,提高移动装置支撑时的稳定度。
如图2及图6所示,支撑配件1还可包括第二枢接件600,且第二支撑件300可通过第二枢接件600枢接于第一支撑件200。具体而言,第二枢接件600包括一枢轴部610以及一枢接部620,其中枢轴部610例如是随着第二支撑件300转动的转轴构件,而枢接部620则是将枢轴部610锁合于第一支撑件200上的垫块或螺母。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连接部210还形成有枢接部容置槽217以及枢轴部容置槽218,其中枢接部容置槽217的形状及大小对应于枢接部620,枢轴部容置槽218的形状及大小对应于枢轴部610,且枢接部容置槽217连通于枢轴部容置槽218。通过这样的配置,当第二支撑件300以及枢轴部218相对于第一支撑件200枢转时,枢接部620会受到枢接部容置槽217的限位,从而确保第二枢接件600的枢转仅会通过枢轴部610及枢接部620之间的相对转动实现,而不会带动整个第一支撑件200一并枢转。
请一并参考图7至图9,其中图7为图2中的无线通信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图2中的第二支撑件由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而图9为图2中的第二支撑件由第二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支撑配件1具有将无线通信组件4容置于其内从而结合于移动装置的功能,其中无线通信组件4例如是像公交卡、门禁卡、电子车钥匙等无线射频组件,或是结合苹果支付、谷歌支付等近场通信组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加以限制。如图8所示,第二支撑件300形成有通信组件容置部360,其中通信组件容置部360例如是大小及形状对应于无线通信组件4的一半月形凹槽。用户可依据实际需求,将无线通信组件4配置于通信组件容置部360内,如此一来便可通过支撑构件1容置无线通信组件4增加通勤、门禁或移动支付用途,无须额外携带对应组件。然而,在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通信组件容置部360也可以形成于第一支撑件200甚至是结合件100上,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加以限制。
更进一步而言,如图7所示,通信组件容置部360以及无线通信组件4的其中之一形成有避让部,在本实施例中以无线通信组件4形成有避让部42,且避让部42为凹部为例。借此,当无线通信组件4嵌设于通信组件容置部360内,且用户需要将无线通信组件4取出或更换时,可以通过避让部42轻松地将无线通信组件4取出,提高使用上的便利性。
如图9所示,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300远离第一支撑件200的表面为镜面,其中配置为镜面的方式例如是均匀地涂布银漆,或将镜子镶嵌于第二支撑件的表面上。通过这样的配置,当支撑配件1通过结合件100附着于移动装置上时,用户可通过第二支撑件300上的镜面补妆、修容,增加支撑配件1的使用功能。
在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支撑配件1还可包括饰部(未绘示),其中饰部例如是以硅胶为材质配置于第二支撑件300远离第一支撑件200的表面上,由于硅胶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及染色能力,因此可印上外观精美的卡通图案或特定字样,增添支撑配件1的美感。
另一方面,第二枢接件600的枢轴部61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支撑件200以及第二支撑件300相邻接面的法向。换言之,第二支撑件300是绕着垂直于第一支撑件200的旋转轴枢转,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避免支撑配件1在使用时因受到抗力作用而意外收合,详细原理将于下文中详述。
请一并参考图8至图10,其中图10为图2中的枢轴部由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枢轴部610包括定位部612,且第二支撑件300形成有定位特征370,其中定位特征370例如是对应于定位部612大小及形状的非圆形贯孔,且定位部612嵌合于定位特征370。借此,当第二支撑件300相对于第一支撑件200枢转时,枢轴部610将受到定位特征370及定位部612的嵌合关系与第二支撑件300同步转动,可防止组件之间彼此空转而产生磨耗。
除此之外,第二支撑件300还形成有枢转部容置槽380,其中枢转部容置槽380例如是凹部,大小略大于定位特征370且两者彼此连通。通过这样的配置,当枢轴部610穿设于第二支撑件300时,枢轴部610的上表面将与第二支撑件300的上表面齐平或略低于第二支撑件300的上表面,可提升支撑配件1外表的平整度。
请参考图11至图13,其中图11为图1的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协同作用的立体示意图,图12为图1的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协同作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而图13为图12的支撑配件的剖视示意图。以下将针对本实施例的支撑配件1的使用原理进行详细地说明,如图11及图12所示,结合件100适于附着在移动装置3的背侧,其中移动装置3例如是智能电话,而结合件100的直径小于移动装置3的宽度,且结合件100的直径小于移动装置3的长度的三分之一。具体而言,结合件100适于附着在移动装置3的背侧的中央部,且结合件100在背侧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背侧面积的三分之一,如此一来可缩小支撑配件1的整体体积使其使用时不显得笨重。然而,在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件100亦可附着在容置上述移动装置3的壳体的背侧,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加以限制。
另一方面,如图11及图12所示,当第一支撑件200通过开阖件400自与结合件100重合的收合位置移动至其中一侧远离结合件100的展开位置时,移动装置3可通过自身的一部分,与第一支撑件200及/或第二支撑件300共同抵靠于支撑面。详细而言,如图11所示,当第二支撑件300位于与第一支撑件200重合的一第一枢转位置时,移动装置3可通过长边部分,而第一支撑件200及/或第二支撑件300则通过展开后的侧边抵靠于支撑面S;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当第二支撑件300枢转至远离第一支撑件200的一第二枢转位置时,移动装置3可通过短边部分,而第二支撑件300则通过枢转后的底边抵靠于支撑面S。通过这样的配置,用户可通过第一支撑件200以及第二支撑件300的枢转,以不同的模式支撑移动装置3,从而提高使用的舒适度。
除此之外,如图13所示,当第一支撑件200移动至展开位置时,将带动开阖件400的第二端420,使得开阖件400维持与限位部121之间的嵌合关系并同时移动。较佳地,限位特征460末端与第一端410之间的距离,和限位部121端部与抵顶部122用以抵顶的侧面之间的距离实质相等。借此,当开阖件400移动使得限位特征460的末端抵接于限位部121的端部时,第一端410也同时抵顶于抵顶部122的侧面,使得开阖件400维持在当下的位置,如此一来可通过抵顶部122防止开阖件400收入开阖件容置部129内,从而避免第一支撑件200意外收合。另一方面,由于抵顶部122的侧面与开阖件容置部129的底壁之间仅具有些许段差,因此当用户欲将第一支撑件200收合至收合位置时,仅需施加些许压力在第一支撑件200的表面,即可使第一端410错开抵顶部122的侧面而使第一支撑件200及开阖件400复位,达到收合第一支撑件200的效果。
另一方面,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二支撑件300可相对于第一支撑件200枢转并作为移动装置3伫立于支撑面S上的支撑点,且由于第二支撑件300位于第二枢转位置时的支撑点,与第一枢接件500之间的距离相较于第一支撑件200更大,不仅在支撑时能让移动装置3及第二支撑件300分别位于支撑面S的法平面的两侧,且移动装置3的仰角也通过枢转后的第二支撑件300变大,使得移动装置3的重量施加在结合件100上的垂直分量(即收合方向上的分量)变小,借此提高了支撑的稳定度,达到保护移动装置3的效果。
请参考图14及图15,其中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配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而图15为图14的支撑配件的组件爆炸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支撑配件1A与第一实施例的支撑配件1大致相似,两者主要的差异在于:支撑配件1A包括两个开阖件400,且支撑配件1A不具备第一枢接件500。
请一并参考图15至图17,其中图16为图15中的基部由第二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而图17为图15中的连接部由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详细而言,支撑配件1A的两个开阖件400相对于第一支撑件200A对称配置且一部分重叠。如图15及图16所示,对应于抵顶部122的开阖件400较佳地配置于结合件100A的基部120A与另一开阖件400之间,且这些开阖件400的限位特征460均嵌设于限位部121。因此,当第一支撑件200A移动至展开位置时,位于图15中下方的开阖件400的第一端410将抵顶于抵顶部122,而位于图15中上方的开阖件400的第一端410则抵顶于下方的开阖件400,如此一来可通过配置单一个抵顶部122将所有的开阖件400均维持在展开位置,且同时通过连通槽127及限位特征460限制上方的开阖件400的移动行程,而不会脱离结合件100A。
另一方面,由于支撑配件1A不具备第一枢接件500,因此基部120A原先对应设置枢接部124的位置亦可变更为倾斜部123,且开阖件容置部129的数量亦增加至两个,用以对应开阖件400的数量。此外,连接部210A原先对应设置枢接件容置槽216的位置亦可变更为开阖件枢接部211,使得两个开阖件400均呈现一端穿设于结合件100A,另一端枢接于第一支撑件200A的状态。然而,在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开阖件400的数量亦可为三个、四个甚至是更多个,且不见得需相对于第一支撑件200A对称配置,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加以限制。
请参考图18及图19,其中图18为图14的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协同作用的立体示意图,而图19为图14的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协同作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具体而言,当第一支撑件200A移动至如图中所示的展开位置时,这些开阖件400的第二端420皆远离结合件100A,且由于这些开阖件400均为相同规格的组件,因此第一支撑件200在展开位置呈现与结合件100A大致平行的状态。通过这样的配置,即使第二支撑件300未枢转至第二枢转位置,位于展开位置的第一支撑件200A与结合件100A之间也可形成较支撑构件1更大的距离,不仅当移动装置3如图18所示以长边抵靠于支撑面S时较为稳固,且用户欲提取移动装置3时,亦可将手指穿设于由结合件100A、第一支撑件200A以及开阖件400A所共同围绕出的空间,相当便利且稳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以开阖件400的规格大小均相同为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在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亦可针对支撑方式在第一支撑件200A的不同相位上配置不同大小的开阖件400,从而达到第一支撑件200A相对于结合件100A歪斜展开的效果。
请参考图20,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装置壳体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移动装置壳体2适用于移动装置3,其中移动装置壳体2例如是智能电话壳,而移动装置3则例如是智能电话,但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加以限定。详细而言,移动装置壳体2包括本体100’、第一支撑件200’、开阖件400’以及第二支撑件300’,其中本体100’适于容置移动装置3;开阖件400’连接于本体100’与第一支撑件200’之间,且第一支撑件200’通过开阖件400’相对于本体100’选择性地位于收合位置或展开位置;第二支撑件300’枢接于第一支撑件200’且适于抵靠支撑面。
请参考图21及图22,其中图21为图20中的本体的立体示意图,图22为图20的移动装置壳体当第一支撑件位于展开位置时的侧视示意图。详细而言,相较于支撑配件1及支撑配件1A选择性地附着于移动装置3或移动装置壳体的背侧,本实施例的移动装置壳体2则采用容置的方式与移动装置3互相结合,因此可省去用户经常需要移除或附着支撑配件1或支撑配件1A的程序,亦可防止结合件自移动装置3脱落导致移动装置3碰撞受损的风险,同时还可从移动装置3的周侧及底侧提供移动装置3更为具体的防护。
与支撑配件1相似,本体100’可形成有枢接部124’以及连通槽127’,其中第一支撑件200’可通过第一枢接件500枢接于枢接部124’,而枢接于第一支撑件200’上的开阖件400’则穿设于连通槽127’。除此之外,本体100’上可形成有用以与开阖件400’的限位特征460彼此嵌合的限位部,其中限位部例如是配置在本体100’容置移动装置3的内部。借此,当用户欲将移动装置3以不同支撑方式摆放于支撑面上时,可将第一支撑件200’展开至展开位置,并依据需求选择性地将第二支撑件300’相对于第一支撑件200’枢转至第二枢转位置从而呈现如图22所示的状态,且因为开阖件400’受到限位部的限位作用,因此不会脱离本体100’。由于这部分的运作原理与支撑配件1相似,在此不加以赘述。
请参考图23,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装置壳体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移动装置壳体2A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装置壳体2大致相似,两者主要的差异在于:移动装置壳体2A包括两个开阖件400’,且移动装置壳体2A不具备第一枢接件500。
请参考图24及图25,其中图24为图23中的本体的立体示意图,而图25为图23的移动装置壳体当第一支撑件位于展开位置时的侧视示意图。详细而言,与支撑配件1A相似,本体100A’不具备枢接部124’而对应地形成有两个连通槽127’,而开阖件400’穿设于这些连通槽127’,且这些开阖件400’彼此叠合。除此之外,本体100A’上可形成有用以与开阖件400’的限位特征460彼此嵌合的限位部,其中限位部例如是配置在本体100A’容置移动装置3的内部。通过这样的配置,当用户需要以不同支撑方式摆放移动装置3,或是想通过握持以外的方式提取移动装置壳体2A时,可通过形成于第一支撑件200A’上的倾斜部扳开第一支撑件200’,使得全部的开阖件400’的第二端420’均远离本体100A’,形成如图25所示的状态,再依据实际需求,选择性地将第二支撑件300’枢转至第二枢转位置,从而实现不同支撑方式,且因为开阖件400’受到限位部的限位作用,因此不会脱离本体100A’。由于这部分的运作原理与支撑配件1A相似,在此不加以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倾斜部例如是形成于第一支撑件200A’相邻于本体100A’的周缘上,但在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倾斜部也可以形成于本体100A’相邻于第一支撑件200A’的表面上,只要能达到易于让用户扳开第一支撑件200A’的效果即可。
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所述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的是,凡是与所述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视为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内容范围为准。
Claims (38)
1.一种支撑配件,适用于移动装置或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配件包括:
结合件,适于附着在所述移动装置或所述移动装置壳体上;
第一支撑件;
至少一开阖件,连接于所述结合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至少一开阖件相对于所述结合件选择性地位于收合位置或展开位置;以及
第二支撑件,枢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且适于抵靠支撑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枢接件,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枢接件枢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枢接件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开阖件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穿设于所述结合件,且所述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开阖件为两个,且两个开阖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对称配置,当所述第一支撑件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两个开阖件的所述第二端皆远离所述结合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包括抵顶部,且所述第一端选择性地抵接于所述抵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枢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枢接件枢接于所述结合件,且所述第一枢接件与所述第二端间隔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形成有枢接件容置槽,且所述枢接件容置槽适于容置所述第一枢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枢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开阖件形成有限位特征,所述结合件包括限位部,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特征彼此嵌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性件或感磁件,且所述磁性件或所述感磁件适于磁吸于所述移动装置或所述移动装置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形成有磁性容置部,且所述磁性容置部用以容置所述磁性件或所述感磁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或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有通信组件容置部,且所述通信组件容置部适于容置无线通信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组件容置部以及所述无线通信组件的其中之一形成有避让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枢接件,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枢接件枢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且所述第二枢接件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以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邻接面的法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接件包括定位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有定位特征,且所述定位部嵌合于所述定位特征。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表面为镜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饰部,且所述饰部配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表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的周缘上形成有倾斜部,且所述倾斜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适于附着在所述移动装置或所述移动装置壳体的背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支撑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适于附着在所述背侧的中央部,且所述结合件在所述背侧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背侧面积的三分之一。
21.一种移动装置壳体,适用于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壳体包括:
本体,适于容置所述移动装置;
第一支撑件;
至少一开阖件,连接于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至少一开阖件相对于所述本体选择性地位于收合位置或展开位置;以及
第二支撑件,枢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且适于抵靠支撑面。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枢接件,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枢接件枢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枢接件的两侧。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开阖件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穿设于所述本体,且所述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开阖件为两个,且两个开阖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对称配置,当所述第一支撑件位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两个开阖件的所述第二端皆远离所述本体。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抵顶部,且所述第一端选择性地抵接于所述抵顶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枢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枢接件枢接于所述本体,且所述第一枢接件与所述第二端间隔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形成有枢接件容置槽,且所述枢接件容置槽适于容置所述第一枢接件。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枢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
2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开阖件形成有限位特征,所述本体包括限位部,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特征彼此嵌合。
30.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或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有通信组件容置部,且所述通信组件容置部适于容置无线通信组件。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组件容置部以及所述无线通信组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形成有避让部。
3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第二枢接件枢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且所述第二枢接件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以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邻接面的法向。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接件包括定位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有定位特征,且所述定位部嵌合于所述定位特征。
3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表面为镜面。
3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饰部,且所述饰部配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表面上。
3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相邻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表面上形成有倾斜部,且所述倾斜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3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配置于所述本体远离所述移动装置的一侧上。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移动装置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配置于所述侧的中央部,且所述第一支撑件在所述侧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侧面积的三分之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2204294 | 2023-05-04 | ||
TW112204294U TWM649199U (zh) | 2023-05-04 | 2023-05-04 | 支撐配件與行動裝置殼體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19059U true CN220119059U (zh) | 2023-12-01 |
Family
ID=88890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362663.9U Active CN220119059U (zh) | 2023-05-04 | 2023-05-31 | 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壳体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19059U (zh) |
TW (1) | TWM649199U (zh) |
-
2023
- 2023-05-04 TW TW112204294U patent/TWM649199U/zh unknown
- 2023-05-31 CN CN202321362663.9U patent/CN220119059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49199U (zh) | 2023-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084554B1 (en) | System with electronic device and docking station | |
US6672558B2 (en) | Holding apparatus for information input devices | |
KR101927201B1 (ko) | 지지판을 구비하는 휴대용 단말기 | |
TW201331903A (zh) | 平板式顯示裝置之多方位支持結構 | |
CN220325656U (zh) | 手机保护壳 | |
EP3992757A2 (en) | Docking station | |
CN114185399A (zh) | 折叠式电子装置 | |
EP3093730A1 (en) | Sep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EP4382795A1 (en) | Object fixing structure | |
CN220119059U (zh) | 支撑配件与移动装置壳体 | |
CN212696050U (zh) | 可折叠的保护壳 | |
US7136687B2 (en) | Electrical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angle between a top module and a bottom module | |
CN216268334U (zh) | 具有物品支撑功能的卡片收纳结构 | |
KR200470995Y1 (ko) | 모바일기기용 스탠드 어셈블리 | |
US7433468B2 (en) | Electrical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angle between a top module and a bottom module | |
US20240372937A1 (en) | Supporting attachment and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casing | |
US8149573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0275571B (zh)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
CN211577651U (zh) |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9124232U (zh) | 一种具有摄像头防护结构的支架结构及保护壳 | |
TWM467351U (zh) | 保護套 | |
CN214674474U (zh) | 多功能充电器 | |
CN216904973U (zh) | 折叠支架 | |
CN219437050U (zh) | 磁吸支架保护壳 | |
KR102298206B1 (ko) | 태블릿 거치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