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14748U - 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14748U
CN220114748U CN202321116555.3U CN202321116555U CN220114748U CN 220114748 U CN220114748 U CN 220114748U CN 202321116555 U CN202321116555 U CN 202321116555U CN 220114748 U CN220114748 U CN 2201147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ding
cvt
air outlet
pipe
terrain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1655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仁峰
王子良
卢建平
胡坤
刘德庆
刘燕
高鹏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Aodesi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Aodes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Aodesi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Aodes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1655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147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147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147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总成、车轮、发动机动力系统、CVT传动系统、冷却系统、燃油系统,冷却系统的水箱及其散热风扇布置于车身前上部。水箱以及散热风扇的高位设计,可以提高散热效果及涉水性能。另外,CVT进气和出气管路、空滤器、前后减速器、变速箱、油箱等进排气口、水箱及其散热风扇均采用高位设计,完全发挥全地形车高悬挂系统的涉水优势,保证更大的涉水深度。

Description

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属于全地形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俗称为“沙滩车”、“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全地形车具有宽大的轮胎能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产生更大的摩擦力而且能降低车辆对地面的压强,使其容易行驶于沙滩、河床、林道、溪流,以及恶劣的沙漠地形,可载送人员或运输物品。
市场上现有ATV全地形车型种类繁多,发动机从小排量100cc,到大排量1000cc各种排量覆盖,其悬挂系统满足相应大行程及更高的离地高度的同时,但也存在相应的弊端,使全地形车的高悬挂系统无法发挥其涉水优势:
1、车辆在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布局基本相同,散热水箱的固定安装均采用前端垂直固定,此方案使水箱有不错的散热性能,但因水箱及散热风扇固定于车辆前部且高度较低,使得像ATV这种车型在稍复杂地形时(尤其泥泞道路),水箱有更大的概率被泥浆及其他异物覆盖,从而使水箱的散热效率大大降低,影响发动机散热,甚至损坏发动机。同时,水箱的位置布局也导致水箱不易清洗。
2、ATV车型发动机均以cvt皮带传动作为动力传递方式,cvt外罩内需进行通气降温,但车辆在进入一定深度的水域时,水会从进、出气管灌入cvt外罩内,导致内部的传动皮带与cvt主从动轮传动打滑,动力失效,使得车辆“吼而不动”。
3、另外,燃油系统中,随着汽油挥发和燃油消耗,油箱内的气压平衡通过油箱盖的压力阀结构进行调节。车辆涉水后,油箱盖在通气的同时,水可能会通过油箱盖的压力阀进入油箱进而参与燃烧,即油箱进水,最终导致燃油时异常。
4、针对复杂的泥泞路况,普通全地形车胎布置结构不适用于泥泞、涉水路况,通过性能不理想;且进入较深水域(高于车辆高度)后,因为车身自重原因,车辆下沉较快,无法实现借助浮力和动力配合的快速通过。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针对车辆结构进行优化,提高涉水通过性,使其车辆可以近乎完全淹没的状态在水中前进。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总成、车轮、发动机动力系统、CVT传动系统、冷却系统、燃油系统,冷却系统的水箱及其散热风扇布置于车身前上部,安装高度为1070-1100mm。
另外,发动机动力系统的发动机排气管外安装有隔热罩。隔热罩设置在发动机排气管与车辆壳体之间,防止车辆壳体过热,提升驾驶感受。
进一步地,CVT传动系统包括CVT传动箱,CVT传动箱连接CVT进气管,CVT进气管的进气口高度为1020-1250mm;所述的CVT传动箱还连接CVT出气管路,CVT出气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CVT出气管I、弯头和CVT出气管II,弯头高于CVT出气管I和CVT出气管II,且弯头高度为1050-1090mm,从而可提升CVT出气管路的高度,提升涉水性能;CVT出气管II的出气口朝向隔热罩内的发动机排气管,且出气方向沿着发动机排气管的长度方向。所排气体通入隔热罩内形成冷却气路,对发动机排气管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中发动机的空滤器连接空滤器进气管I,空滤器进气管I的气口高度为1060-1250mm。空滤器内的中间位置设有滤网,滤网将空滤器内腔分隔为左过滤腔和右过滤腔,左过滤腔和右过滤腔的底部分别设有前漏液口和后漏液口,前漏液口和后漏液口均连接排水管路。空滤器分层设计,可实现空滤器进部分水后,一定程度阻止水进入发动机燃烧室,进一步保证最大的涉水深度。另外,所述的排水管路透明,可直观看到管路内的积水情况,排水管路末端设有排水阀,在观察到空滤器有进水、积水后将水及时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左过滤腔的底部设有集水槽,前漏液口设置在集水槽的最低处。
燃油系统包括油箱,油箱连接通气管路,油箱通气管路气口的高度为1060-1250mm。油箱的油泵盖连接通气管I,通气管I通过三通I分别连接油箱出气管和油箱进气管,油箱出气管和油箱进气管又通过三通II汇集连接同一通气管II;所述的油箱出气管上设有出气单向压力阀,油箱进气管上设有进气单向压力阀和汽油过滤器。本实用新型改善原有油箱盖的通气结构,将原来油箱盖处的通气结构改为密封油箱盖,将通气结构设置在油泵盖,保证涉水深度,并通过内部管路进行进吸排气平衡气压(燃油挥发油箱内压力增大,燃油消耗油箱内压力减小),且进气时对空气进行过滤。
优选的,出气单向压力阀的开启压力大于进气单向压力阀的开启压力,2kpa开启进气功能,5kpa开启出气功能,尽可能防止油气外泄,进气及时补压,防止供油不足。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轮采用压盘防脱轮毂,前车轮与后车轮的轮径相等,后车轮的宽度大于前车轮的宽度。前后轮胎尺寸增大,以增大整车在水中的浮力,提高涉水性能;另外,设计后轮胎宽度大于前轮胎,因驾驶时车体加人员重心位于后部,尤其在涉水驾驶过程中能够提高驾驶稳定性;轮胎采用压盘防脱轮毂,适用于复杂路况,胎压调小后可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强抓地力,且不会出现泄气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水箱倾斜固定,与地面之间的安装倾斜角为20°~40°,水箱外部设有外罩及保护密网,水箱两侧设有保护支架,保护支架与保险杠连接,提供保护作用且满足强度支撑。
本实用新型中的CVT进气和出气管路、空滤器、前后减速器、变速箱、油箱等进排气口均采用高位设计,完全发挥全地形车高悬挂系统的涉水优势,保证更大的涉水深度;水箱以及散热风扇的高位设计,可以提高散热效果及涉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不但具备了普通全地形车的越野性能,高扭矩,高通过性,尤其在其涉水时,有了明显的性能提升,可以完全发挥全地形车高悬挂系统的涉水优势,保证更大的涉水深度,使车辆可以在近乎完全淹没的状态在水中前进,且进入较深水域(高于车辆高度)后,可实现借助浮力和动力配合快速通过。外观彪悍,市场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是车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是图4隐藏隔热罩后的示意图;
图6是车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是油箱的通气管路结构示意图;
图8是空滤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是空滤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是空滤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轮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箱;2、保护支架;3、CVT传动箱;4、车轮;4.1、前车轮;4.2、后车轮;5、油箱盖;6、CVT进气管;7、CVT出气管I;8、弯头;9、CVT出气管II;10、隔热罩;11、发动机排气管;12、空滤器进气管I;13、空滤器;14、油箱;15、油泵盖;16、通气管I;17、三通I;18、油箱出气管;19、出气单向压力阀;20、油箱进气管;21、进气单向压力阀;22、汽油过滤器;23、三通II;24、通气管II;25、左过滤腔排水管;26、右过滤腔排水管;27、空滤器进气管II;28、滤网;29、空滤器出气管;30、集水槽;31、前漏液口;32、后漏液口;33、轮毂;34、压盘;35、悬挂系统;36、排水阀;37、曲轴箱连接管;38、抬升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鉴于原机构的缺陷,故提出了一种结构合理的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
如图1~11所示,本实施例的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主要包括车架总成、车轮4、发动机动力系统、CVT传动系统、冷却系统、燃油系统等。
本实施例重新调整设计冷却系统的布局,冷却系统的水箱1及其散热风扇布置于车身前上部,且高于车架的悬挂系统35,且安装高度为1070mm。水箱1倾斜固定,与地面之间的安装倾斜角为32°,满足布局及散热最优设计角度。水箱1外部设有外罩及保护密网,水箱1两侧设有保护支架2,保护支架2与保险杠连接,满足强度支撑。
本实施例中,发动机排气管11外安装有隔热罩10,隔热罩10设置在发动机排气管11与车辆壳体之间,防止车辆壳体过热而影响驾驶感受。
本实施例中,CVT传动系统包括CVT传动箱3,CVT传动箱3连接CVT进气管6,CVT进气管6的进气口高度为1250mm;CVT传动箱3还连接CVT出气管路,CVT出气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CVT出气管I7、180°弯头8和CVT出气管II9,180°弯头8高于CVT出气管I7和CVT出气管II9,弯头8拐弯最低处的高度为1060mm,从而可提升CVT出气管路的高度,提升涉水性能;CVT出气管II9的出气口朝向隔热罩10内的发动机排气管11,且出气方向沿着发动机排气管11的长度方向,所排气体通入隔热罩10内形成冷却气路,对发动机排气管11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中,发动机的空滤器13通过空滤器进气管II27连接空滤器进气管I12,空滤器进气管I12的进气口高度与CVT进气口高度一致,为1250mm,空滤器出气管29连接发动机;空滤器13内的中间位置设有滤网28,滤网28将空滤器13内腔分隔为左过滤腔和右过滤腔,左过滤腔和右过滤腔的底部分别设有前漏液口31和后漏液口32,前漏液口31和后漏液口32均连接排水管路,左过滤腔的底部设有集水槽30,前漏液口31设置在集水槽30的最低处。空滤器13还连接车辆的曲轴箱,曲轴箱的废气会通过曲轴箱连接管37进入空滤器13,且进入部分设有抬升管38。空滤器13分层设计,可实现空滤器13如果进水后,水会从底部排出,可一定程度上阻止水进入发动机燃烧室和曲轴箱,进一步保证最大的涉水深度。另外,所述的排水管路(包括左过滤腔排水管25和右过滤腔排水管26)透明,可直观看到管路内的积水情况,排水管路末端设有排水阀36,在观察到空滤器有进水、积水后将水及时排出。
本实施例改善原有油箱盖的通气结构,将原来油箱盖处的通气结构改为密封油箱盖,将通气结构设置在油泵盖,保证涉水深度,并通过内部管路进行进吸排气平衡气压(燃油挥发油箱内压力增大,燃油消耗油箱内压力减小),且进气时对空气进行过滤。燃油系统包括油箱14,油箱14连接通气管路,通气管路的通气口高度也为1250mm。油箱14的油泵盖15连接通气管I16,通气管I16通过三通I17分别连接油箱出气管18和油箱进气管20,油箱出气管18和油箱进气管20又通过三通II23汇集连接同一通气管II24;所述的油箱出气管18上设有出气单向压力阀19,油箱进气管20上设有进气单向压力阀21和汽油过滤器22。出气单向压力阀19的开启压力大于进气单向压力阀21的开启压力。油泵处进出气的通气采用循环式,进出气用压力阀结构,两者分开,最终实现进2kpa开启进气,5kpa开启出气功能,尽可能防止油气外泄,进气及时补压,防止供油不足。同时,进气时,采用微型汽油滤清器对进气进行过滤,保护燃油系统清洁。
本实施例的车轮4采用带有压盘34的防脱轮毂33,前车轮4.1与后车轮4.2的轮径相等,后车轮4.2的宽度大于前车轮4.1的宽度。前后轮胎尺寸增大,以增大整车在水中的浮力,提高涉水性能;另外,因驾驶时车体加人员重心位于后部,设计后车轮4.2宽度大于前车轮4.1的宽度,尤其在涉水驾驶过程中能够提高驾驶稳定性;轮胎采用压盘防脱轮毂,适用于复杂路况,胎压调小后可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强抓地力,且不会出现泄气现象。
本实施例的整车线束中一转多线束连接采用防水设计,线束插接件防水性能满足IP67标准。
当然,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范围。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总成、车轮(4)、发动机动力系统、CVT传动系统、冷却系统、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冷却系统的水箱(1)及其散热风扇布置于车身前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发动机动力系统的发动机排气管(11)外安装有隔热罩(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CVT传动系统包括CVT传动箱(3),CVT传动箱(3)连接CVT进气管(6);所述的CVT传动箱(3)还连接CVT出气管路,CVT出气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CVT出气管I(7)、弯头(8)和CVT出气管II(9),弯头(8)高于CVT出气管I(7)和CVT出气管II(9);CVT出气管II(9)的出气口朝向隔热罩(10)内的发动机排气管(11),且出气方向沿着发动机排气管(11)的长度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发动机的空滤器(13)连接空滤器进气管I(12),所述空滤器(13)内的中间位置设有滤网(28),滤网(28)将空滤器(13)内腔分隔为左过滤腔和右过滤腔,左过滤腔和右过滤腔的底部分别设有前漏液口(31)和后漏液口(32),前漏液口(31)和后漏液口(32)均连接排水管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管路透明,排水管路末端设有排水阀(36)。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过滤腔的底部设有集水槽(30),前漏液口(31)设置在集水槽(30)的最低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燃油系统包括油箱(14),油箱(14)连接通气管路;油箱(14)的油泵盖(15)连接通气管I(16),通气管I(16)通过三通I(17)分别连接油箱出气管(18)和油箱进气管(20),油箱出气管(18)和油箱进气管(20)又通过三通II(23)汇集连接同一通气管II(24);所述的油箱出气管(18)上设有出气单向压力阀(19),油箱进气管(20)上设有进气单向压力阀(21)和汽油过滤器(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出气单向压力阀(19)的开启压力大于进气单向压力阀(21)的开启压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轮(4)采用压盘防脱轮毂,前车轮(4.1)与后车轮(4.2)的轮径相等,后车轮(4.2)的宽度大于前车轮(4.1)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箱(1)倾斜固定,与地面之间的安装倾斜角为20°~40°,水箱(1)外部设有外罩及保护密网,水箱(1)两侧设有保护支架(2),保护支架(2)与保险杠连接。
CN202321116555.3U 2023-05-06 2023-05-06 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 Active CN2201147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6555.3U CN220114748U (zh) 2023-05-06 2023-05-06 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6555.3U CN220114748U (zh) 2023-05-06 2023-05-06 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14748U true CN220114748U (zh) 2023-12-01

Family

ID=88893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16555.3U Active CN220114748U (zh) 2023-05-06 2023-05-06 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147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39872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1468707B (zh) 踏板型自动二轮车
CN220114748U (zh) 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
CN108437781A (zh) 一种履带式全地形车燃油箱及燃油供给系统
CN116461638A (zh) 涉水涉泥浆高通过性全地形车
JP2005194969A (ja) 不整地走行用鞍乗り型四輪車
RU224544U1 (ru) Квадроцикл с повышенной проходимостью при переправе вброд и преодолении грязи
CN203344794U (zh) 一种微型全轮驱动无轨胶轮车
CN208411407U (zh) 一种履带式全地形车燃油箱及燃油供给系统
CN209483517U (zh) 一种汽油泵
CN103332133B (zh) 微型全轮驱动无轨胶轮车
CN220118612U (zh) 全地形车的散热结构
CN220118227U (zh) 一种用于atv全地形车的空滤器结构
CN220114439U (zh) Atv全地形车的油箱通气结构
CN206889122U (zh) 发动机上盖
CN108301947B (zh) 一种高低速适用的汽车发动机进气管道增压装置
CN101348143B (zh) 摩托车边盖结构
CN100595456C (zh) 车辆用无级变速器的冷却构造
CN202088870U (zh) 一种水陆两栖全地形车的发动机散热装置
CN1281854C (zh) 轻便摩托车的二次空气供给系统
CN219061804U (zh) 一种尾气净化装置及包含尾气净化装置的履带运输车
CN214112764U (zh) 一种四轮跨骑式车辆
CN1111583A (zh) 二轮摩托车
CN213974280U (zh) 一种具有自热功能的摩托车挡风板
CN219600923U (zh) 一种轮式拖拉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