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06822U - 单体电池 - Google Patents

单体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06822U
CN220106822U CN202321674108.XU CN202321674108U CN220106822U CN 220106822 U CN220106822 U CN 220106822U CN 202321674108 U CN202321674108 U CN 202321674108U CN 220106822 U CN220106822 U CN 220106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support plate
battery
cell body
utmost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7410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姬嘉帅
刘峰
王卜文
郭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ewei Power Changx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7410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068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06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068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单体电池,该单体电池包括电芯本体、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支撑板,第一极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极耳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端和第三端均与电芯本体连接,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相对设置,且均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第二端与第四端相对设置,支撑板位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之间,支撑板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极耳的弯折处和第二极耳的弯折处抵接,支撑板背离于电芯本体的一侧设有凸台,凸台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与第二端和第四端贴合,该单体电池降低了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倒插进电芯本体隔膜的几率,对单体电池的使用安全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Description

单体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体电池。
背景技术
对电池进行组装时,通常是将盖板与连接片焊接完毕后,或者将盖板与极耳焊接完毕后,对极耳进行弯折,然后将极耳朝向电芯的一侧与电芯粘接。
但是在弯折极耳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极耳在高度方向堆叠的问题,将盖板与电池壳扣合连接后,由于盖板与电芯之间的空间狭小,在高度方向上堆叠的极耳会将极耳朝向电芯的方向挤压,进而出现极耳倒插进电芯隔膜的问题,进而引发短路问题,形成了电池的安全隐患。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单体电池,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体电池,能够降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倒插进电芯本体隔膜的几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单体电池,包括:
电芯本体;
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极耳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端和第三端均与电芯本体连接,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相对设置,且均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第二端和第四端相对设置;
支撑板,支撑板位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之间,支撑板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极耳的弯折处和第二极耳的弯折处抵接,支撑板背离于电芯本体的一侧设有凸台,凸台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与第二端和第四端相贴合。
可选地,第一极耳朝向电芯本体的一侧表面与支撑板粘接,和/或,第二极耳朝向电芯本体的一侧表面与支撑板粘接。
可选地,支撑板朝向电芯本体的一侧与电芯本体之间留有间隙。
可选地,支撑板的端部且朝向电芯本体的一侧搭在电芯本体上。
可选地,支撑板与第一极耳的弯折处抵接的面为弧面,和/或,支撑板与第二极耳的弯折处抵接的面为弧面。
可选地,支撑板所有相邻的两个表面均通过弧面连接。
可选地,支撑板为绝缘元件。
可选地,支撑板为透明元件或不透明元件。
可选地,支撑板的厚度为0.2mm-5.0mm。
可选地,单体电池还包括电池壳、盖板和极柱,电芯本体和支撑板均设置在电池壳内,盖板盖设在电池壳的开口处,极柱穿设与盖板,凸台背离于电芯本体一侧的表面与极柱朝向电芯本体一侧的表面粘接。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体电池设有支撑板,支撑板设置在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之间,且支撑板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极耳的弯折处和第二极耳的弯折处抵接,以使得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能够被完全被撑开,降低了位于支撑板背离极耳本体一侧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在高度方向堆叠的几率,最终降低了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倒插进电芯本体隔膜的几率,降低了单体电池发生短路问题的几率,对单体电池的使用安全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支撑板背离于电芯本体的一侧设有凸台,凸台相对的两个侧别分别与第一极耳的第二端和第二极耳的第四端相贴合,由此实现了对支撑板的定位效果,降低了支撑板在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之间发生横向窜动的几率,进而提高了支撑板将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完全撑开状态的稳定性,达到了进一步降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倒插进电芯本体隔膜几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提供的单体电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
10、电池壳;20、盖板;30、极柱;
110、电芯本体;120、第一极耳;121、第二端;130、第二极耳;131、第四端;200、支撑板;210、凸台;300、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单体电池,能够降低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倒插进电芯本体110隔膜的几率。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该单体电池包括电芯本体110、第一极耳120、第二极耳130以及支撑板200,其中,第一极耳12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121,第二极耳130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131,第一端和第三端均与电芯本体110连接,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相对设置,且均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第二端121与第四端131相对设置,支撑板200位于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之间,支撑板200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和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抵接,支撑板200背离于电芯本体110的一侧设有凸台210,凸台210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与第二端121和第四端131相贴合。
基于以上设计,支撑板200设置在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之间,且支撑板200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和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抵接,以使得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能够完全被撑开,降低了位于支撑板200背离极耳本体一侧的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在高度方向堆叠的几率,最终降低了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倒插进电芯本体110隔膜的几率,降低了单体电池发生短路问题的几率,对单体电池的使用安全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支撑板200背离于电芯本体110的一侧设有凸台210,凸台210相对的两个侧别分别与第一极耳120的第二端121和第二极耳130的第四端131相贴合,由此实现了对支撑板200的定位效果,降低了支撑板200在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之间发生横向(即图2中的左右方向)窜动的几率,进而提高了支撑板300将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完全撑开状态的稳定性,达到了进一步降低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倒插进电芯本体110隔膜几率的效果。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单体电池还包括电池壳10、盖板20和极柱30,电芯本体110和支撑板200均设置在电池壳10内,盖板20盖设在电池壳10的开口处,极柱30穿设于盖板20,凸台210背离于电芯本体110一侧的表面与极柱30朝向电芯本体110一侧的表面粘接,进一步降低支撑板200在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之间发生横向(即图2中的左右方向)窜动几率的同时,还能降低支撑板200发生纵向(即图2中的上下方向)窜动的几率,以进一步提高了对支撑板200的定位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了支撑板300将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完全撑开状态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极柱30包括圆柱型的极柱本体和片状的基座,极柱本体固定在基座的上表面,极柱本体穿设于盖板20,基座位于电池壳10内,由于剖切位置的关系,在图1和图2中未显示出极柱本体与基座的连接关系,但实质上其二者是连接的关系。另外,本实施例中,凸台210背离于电芯本体110一侧的表面与基座朝向电芯本体110一侧的表面粘接,但在其他实施方案中,极柱30也可以是其他结构形式,只要是凸台210背离于电芯本体110一侧的表面与极柱30朝向电芯本体110一侧的表面粘接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芯本体11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具体而言,当电芯本体110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一极耳120的第一端和第二极耳130的第三端均与该电芯本体110连接,然后将支撑板200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和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抵接即可。
当电芯本体110的数量是两个时,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分别与两个电芯本体110连接,即,第一极耳120的第一端与两个电芯本体110中的一个连接,第二极耳130的第三端与两个电芯本体110中的另一个连接,将两个电芯本体110装入同一个电池壳10内,然后将支撑板200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和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抵接即可。图1即为两个电芯本体11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虽然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是分别与两个电芯本体110连接的,但由于两个电芯本体110均装入了同一个电池壳10内,因此,当支撑板200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和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抵接时,电池壳10相对的两个内壁分别向两个电芯本体110提供相互靠近的作用力,因此避免了两个电芯本体110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相对设置,指的是在盖板2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相对设置。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20包括多个第一极耳片,多个第一极耳片层叠设置,第二极耳130包括多个第二极耳片,多个第二极耳片层叠设置,将支撑板200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和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抵接,即,位于第一极耳120弯折处的最内侧的第一极耳片与支撑板200抵接,且位于第二极耳130弯折处最内侧的第二极耳片与支撑板200抵接,由此达到了将多个第一极耳片聚拢在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且多个第二极耳片聚拢在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的效果,进而使得支撑板200能够支撑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的成型形态,即,确保每个第一极耳片弯折后的形状一致,并确保每个第二极耳片弯折后的形状一致,避免了多个第一极耳片在高度方向上堆叠的几率,和多个第二极耳片在高度方向上堆叠的几率,进而降低了第一极耳片和第二极耳片倒插进电芯本体110的隔膜的几率。
由此达到了支撑板200对多个第一极耳片和多个第二极耳片整形的效果,避免出现第一极耳片在高度方向上堆叠的问题以及第二极耳片在高度方向上堆叠的问题。
可选地,第一极耳120朝向电芯本体110的一侧表面与支撑板200粘接,且第二极耳130朝向电芯本体110的一侧表面与支撑板200粘接,以提高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各自与支撑板200连接的可靠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案中,也可以将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中的一个朝向电芯本体110一侧的表面与支撑板200粘接,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中的另一个不与支撑板200粘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而定即可。
可选地,支撑板200朝向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背胶,以便于支撑板200与第一极耳120朝向电芯本体110的一侧表面粘接,以及支撑板200与第二极耳130朝向电芯本体110的一侧表面粘接。
进一步地,上述背胶可以选用本领域常见的棉胶纸或者双面胶。
可选地,如图2所示,支撑板200朝向电芯本体110的一侧与电芯本体110之间留有间隙300,该间隙300的设置一方面能够确保单体电池组装时,支撑板200与电芯本体110之间具有足够的组装余量,避免组装单体电池时支撑板200将电芯本体110压坏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够尽量减小支撑板200的重量,进而减小单体电池的整体重量,有利于提高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板200与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抵接的面为弧面,且支撑板200与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抵接的面为弧面。以对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和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支撑板200将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和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刮伤,当然,在其他实施方案中,也可以是支撑板200与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抵接的面为弧面,支撑板200与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抵接的面为非弧面,或者,还可以是支撑板200与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抵接的面为非弧面,支撑板200与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抵接的面为弧面,根据使用需求而定即可。
可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支撑板200所有相邻的两个表面均通过弧面连接,以避免在组装单体电池时,支撑板200将第一极耳120、第二极耳130或电芯本体110刮伤的问题。
可选地,支撑板200为绝缘元件,以达到绝缘效果。
可选地,支撑板200为透明元件或不透明元件,优选透明元件,在组装单体电池时,透明的支撑板200有利于对电芯本体110、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以及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进行观察,示例性地,支撑板200可以选用PP材料或者其他塑料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支撑板200可以通过模切工艺制作成型,也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制作成型。
可选地,支撑板200的厚度为0.2mm-5.0mm,示例性地,支撑板200的厚度可以是0.2mm、0.3mm、1.0mm、3.0mm或者5.0mm,将支撑板200的厚度设置在该区间范围内,既可以确保支撑板200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进而确保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和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分别与支撑板200抵接的稳定性,还能够尽可能地减小支撑板200的体积和重量,进而减小单体电池整体的体积和重量,有利于提高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
可选地,支撑板200的宽度为10mm-100mm,示例性地,支撑板200的宽度可以是10mm、50mm或者100mm等。支撑板200的长度为5mm-100mm,示例性地,支撑板200的长度可以是5mm、50mm或者100mm等,根据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的尺寸而定即可。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单体电池,该单体电池与实施例一提供的单体电池的不同之处在于:
支撑板200的端部且朝向电芯本体110的一侧搭在电芯本体110上,以提高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和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分别与支撑板200抵接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虽然支撑板200的端部且朝向电芯本体110的一侧是搭在电芯本体110上的,但是,支撑板200的中间区域仍可以与电芯本体110之间留有间隙300,以确保单体电池组装时,支撑板200与电芯本体110之间具有足够的组装余量,以及尽可能地减小支撑板200的重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单体电池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均相同,不再赘述。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芯本体(110);
第一极耳(120)和第二极耳(130),所述第一极耳(12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121),所述第二极耳(130)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131),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均与所述电芯本体(110)连接,所述第一极耳(120)和所述第二极耳(130)相对设置,且均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端(121)与所述第四端(131)相对设置;
支撑板(200),所述支撑板(200)位于所述第一极耳(120)和所述第二极耳(130)之间,所述支撑板(200)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和所述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抵接,所述支撑板(200)背离于所述电芯本体(110)的一侧设有凸台(210),所述凸台(210)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二端(121)和所述第四端(131)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120)朝向所述电芯本体(110)的一侧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00)粘接,和/或,所述第二极耳(130)朝向所述电芯本体(110)的一侧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00)粘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00)朝向所述电芯本体(110)的一侧与所述电芯本体(110)之间留有间隙(3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00)的端部且朝向所述电芯本体(110)的一侧搭在所述电芯本体(110)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00)与所述第一极耳(120)的弯折处抵接的面为弧面,和/或,所述支撑板(200)与所述第二极耳(130)的弯折处抵接的面为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00)所有相邻的两个表面均通过弧面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00)为绝缘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00)为透明元件或不透明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00)的厚度为0.2mm-5.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电池还包括电池壳(10)、盖板(20)和极柱(30),所述电芯本体(110)和所述支撑板(200)均设置在所述电池壳(10)内,所述盖板(20)盖设在所述电池壳(10)的开口处,所述极柱(30)穿设于所述盖板(20),所述凸台(210)背离于所述电芯本体(110)一侧的表面与所述极柱(30)朝向所述电芯本体(110)一侧的表面粘接。
CN202321674108.XU 2023-06-29 2023-06-29 单体电池 Active CN2201068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4108.XU CN220106822U (zh) 2023-06-29 2023-06-29 单体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4108.XU CN220106822U (zh) 2023-06-29 2023-06-29 单体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06822U true CN220106822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44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74108.XU Active CN220106822U (zh) 2023-06-29 2023-06-29 单体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068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2045B (zh) 一种电极芯组件及含有该电极芯组件的电池
US8962181B2 (en) Battery space, battery protecting device and power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EP2430681A1 (en) Battery spacer, protection assembly for electric core and power battery
JP2009004361A (ja) 積層型電池
CN215266581U (zh) 电池模组
EP2416398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battery system
KR20240001222A (ko) 배터리 및 전자제품
CN216597892U (zh) 电芯模组的连接结构、电芯模组及电池
US11811075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220106822U (zh) 单体电池
CN217848247U (zh) 全极耳电芯结构及锂离子电池
CN214848952U (zh) 电芯、电芯组件、电池及使用电池的装置
CN201498558U (zh) 具有直贴式极耳的软包装动力锂离子电池
CN114447529A (zh) 一种电芯极耳与顶盖的连接结构、装配方法及电池
CN221150097U (zh) 电池叠片体贴胶模具
CN219759847U (zh) 一种电池及电池组
CN220544192U (zh) 电池和电池装置
CN218498317U (zh) 电池及移动终端
CN221057630U (zh) 二次电池
CN219779132U (zh) 电池
CN219066981U (zh) 一种电池
CN221352987U (zh) 电池组件、电池包及用电系统
CN220106825U (zh) 电池
CN218070125U (zh) 连接片、顶盖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CN220121880U (zh) 一种电芯及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806

Address after: 313100 Gree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Park, South Taihu industrial cluster, Changxing County Development Zone, H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ewei Power (Changx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11, Kaiyuan Road, Xiqing automobile industrial zone, Xiqing District, Tianjin 300380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EV ENERGIE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