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06716U - 一种固态电池及其冷却装置、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态电池及其冷却装置、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06716U CN220106716U CN202321153889.8U CN202321153889U CN220106716U CN 220106716 U CN220106716 U CN 220106716U CN 202321153889 U CN202321153889 U CN 202321153889U CN 220106716 U CN220106716 U CN 2201067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id
- state battery
- positive electrode
- negative electrode
- electrode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7784 solid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UCKMPCXJQFINFW-UHFFFAOYSA-N Sulphide Chemical compound [S-2] UCKMPCXJQFINFW-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4102 animal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05 an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06 cath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Ethylene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OCCO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4 liquid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1 biolog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170 cell membra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421 cell wa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09 cooling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805 cytoplas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WGCNASOHLSPBMP-UHFFFAOYSA-N hydroxyacetaldehyde Natural products OCC=O WGCNASOHLSPBM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及其冷却装置、汽车,所述固态电池包括正极材料、正极集流体、负极材料、负极集流体和固态电解质:所述正极材料顶部与所述正极集流体相连;所述正极材料底部包括正极接口凹槽;所述正极接口凹槽与所述正极集流体相匹配;所述负极材料顶部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连;所述负极材料底部包括负极接口凹槽,所述负极接口凹槽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匹配;所述固态电解质位于所述正极材料与所述负极材料之间,与所述正极材料和所述负极材料相连接。通过匹配的集流体和接口,使得电池能够直接相连成组,从而省去了大量的连接结构,提高固态电池的成组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固态电池及其冷却装置、汽车。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要求,电动汽车对所用电源的能量需求持续攀升。单一电池难以支持如此之高的耗电量,因此一般采用电池组的形式对电动汽车进行供电,这就对电池组的能量输出和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较于技术比较成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聚合物电池,固态电池采用了固体正负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大大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而且采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不稳定的液态电解质,大大提升了电池的安全特性。因此,相关技术中多采用固态电池构成电池组,作为移动电源为电动车供电。
但是,普通的电池组构成需要在固态电池之间设置大量连接端子,以将这些固态电池的电芯结构相互连接,以组成电池组。这些连接端子和电芯结构一样占据一定的体积且具有一定的重量,使得相同供电效率的电池组体积和重量更大,不利于电动汽车的续航。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固态电池及其冷却装置、汽车,通过特殊的固态电池结构设计使其不需要连接端子就能组成电池组,从而降低了相同供电效率电池组的体积和重量,提高了电池的集成效率。
为此,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包括正极材料、正极集流体、负极材料、负极集流体和固态电解质:
所述正极材料顶部与所述正极集流体相连;所述正极材料底部包括正极接口凹槽;所述正极接口凹槽与所述正极集流体相匹配;
所述负极材料顶部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连;所述负极材料底部包括负极接口凹槽,所述负极接口凹槽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匹配;
所述固态电解质位于所述正极材料与所述负极材料之间,与所述正极材料和所述负极材料相连接。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由多个所述固态电池层叠组成的固态电池组,所述固态电池组至少包括第一固态电池和第二固态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固态电池的正极接口凹槽与所述第二固态电池的正极集流体相连,所述第一固态电池的负极接口凹槽与所述第二固态电池的负极集流体相连。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负极集流体和固态电解质:
所述负极材料顶部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连;
所述正极材料底部包括正极接口凹槽,所述接口凹槽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匹配;
所述固态电解质位于所述正极材料与所述负极材料之间,与所述正极材料和所述负极材料相连接。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由多个所述固态电池层叠组成的固态电池组,所述固态电池组至少包括第三固态电池和第四固态电池;其中,所述第三固态电池的接口凹槽与所述第四固态电池的负极集流体相连。
可选的,所述固态电解质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晶态固体电解质和硫化物晶态固体电解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冷却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固态电池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板:
所述冷却板由导热材料组成,包括介质进口、介质出口和介质流通空间;
所述介质进口位于所述冷却板边缘,与所述介质流通空间相连,用于将冷却介质输入所述介质流通空间中;
所述介质出口位于所述冷却板边缘,与所述介质流通空间相连,用于使所述介质流通空间中的介质流出所述冷却板。
可选的,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介质输入装置和介质输出装置:
所述介质输入装置与所述介质进口相连,所述介质输出装置与所述介质出口相连。
可选的,所述冷却板为环形,所述环形冷却板内部形成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容纳固态电池。
可选的,所述冷却板为口琴管式冷却板、冲压式冷却板、平行流管式冷却板与吹胀式冷却板中的至少一种。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装载有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可选项或第二方面及其任一可选项所述的固态电池或如第三方面及其任一可选项所述的固态电池冷却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通过设置与正极集流体相匹配的正极接口凹槽和与负极集流体相匹配的负极接口凹槽,使得电池连接成组的时候可以直接并联并参与供电,无需添加额外的端片、端子或铜排等连接结构即可实现电池的并联,从而省去了大量的连接结构,在不降低供电效率的同时减轻电池组的重量,提高固态电池的成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动物细胞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态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态电池单体轴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态电池单体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联电池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联电池组的轴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态电池单体轴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态电池单体截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串联电池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串联电池组的轴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组阵列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组阵列的轴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装置的轴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装置的截面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装置、介质输入装置与介质输出装置的轴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组阵列及其冷却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电动汽车的供电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单个电池的供电量有限,因此相关技术多以固态电池成组的方式对电动汽车进行供电。而安装的固态电池组的重量作为电动汽车的负荷,反过来影响了电动汽车的承载量与续航里程。因此,在保证固态电池组供电效率的同时,如何降低固态电池组重量,减轻电动汽车负担,成为了现阶段的重要问题。
相关技术中的固态电池成组需要端片、端子、铜排或导线等各种连接结构,才能将多个固态电池通过串并联使之成组以为电动汽车供电。如果能够将这些连接结构从固态电池组中剔除,实现固态电池直接连接,就能大大降低固态电池组的重量,提高固态电池的成组效率。
因此,发明人参照图1所示的动物细胞截面结构示意图获得启发,设计了可以直接用于串并联的固态电池单体结构,使之可以直接成组,从而省去了大量的连接结构,在不降低供电效率的同时减轻电池组的重量,提高固态电池的成组效率。
为了给出简化装置的实现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及其冷却装置,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一种动物细胞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1、细胞膜,12、细胞质,13、细胞核。结合细胞无需连接结构即可相互结合从而成为组织的生物性能,将固态电池的正负极和电解质层按照动物细胞的结构进行设计,使固态电池也能够直接相连。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态电池结构示意图,图中:21、固态电池正极材料,22、固态电池固态电解质,23、固态电池负极材料。结合图1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固态电池结构的设计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极为相似,将固态电池正极材料设计在外层;而固态电池负极材料设计在内层,置于正极材料中间,通过固态电解质与正极材料相连。
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态电池也可以采用以负极材料为外层,以正极材料为内层的设计思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在说明书中,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均以外层为正极材料,内层为负极材料的设计形式对电池结构进行说明。
当然,本实用新型同样可以以植物细胞为依据进行电池形状设计,由于植物细胞存在细胞壁,其细胞形状为方形,相应的,本实用新型也可以设计成方形,或者是其他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在说明书中,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均以圆形为例对电池结构进行说明。
为方便固态电池并联,使固态电池组在不提升电压的前提下提升供电输出量,请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态电池单体轴视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包括正极材料、正极集流体、负极材料、负极集流体和固态电解质:
所述正极材料顶部与所述正极集流体相连;所述正极材料底部包括正极接口凹槽;所述正极接口凹槽与所述正极集流体相匹配;
所述负极材料顶部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连;所述负极材料底部包括负极接口凹槽,所述负极接口凹槽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匹配;
所述固态电解质位于所述正极材料与所述负极材料之间,与所述正极材料和所述负极材料相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态电池单体截面图。在图4中,41、正极材料,42、正极集流体,43、正极接口凹槽,44、负极材料,45、负极集流体,46、负极接口凹槽,47、固态电解质。
相较于传统的需要采用端子端片等设备才能连接成组的固态电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态电池通过设计了相匹配的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接口凹槽,以及相匹配的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接口凹槽,从而使得多个固态电池并联成组时,无需再通过其他连接设备,而是可以直接将匹配好的集流体与接口凹槽进行连接,即实现了固态电池之间的正极与正极相连,负极与负极相连,从而能够将电池并联成组对外供电。
其中,所述固态电解质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晶态固体电解质和硫化物晶态固体电解质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固态电解质用于连接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通过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材料的化学反应过程使固态电池可以供电,相较于不稳定的液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安全性的优势。
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由多个所述固态电池层叠组成的固态电池组,所述固态电池组至少包括第一固态电池和第二固态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固态电池的正极接口凹槽与所述第二固态电池的正极集流体相连,所述第一固态电池的负极接口凹槽与所述第二固态电池的负极集流体相连。
请一并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联电池组的截面示意图。在图5中,51为第一固态电池,52为第二固态电池。图5为第一固态电池和第二固态电池层叠形成的电池组的截面图。结合前述对固态电池本身的说明,正极集流体与正极接口凹槽相匹配,负极集流体与负极接口凹槽相匹配。当固态电池结合成组时,第一固态电池51的正极集流体与第二固态电池52的正极接口凹槽相连,第一固态电池51的负极集流体与第二固态电池52的负极接口凹槽相连,以这种形式达成第一固态电池51与第二固态电池52的正极相互连接及负极相互连接,再从已连接的正极和已连接的负极向外供电。由于集流体和接口凹槽相互匹配,使得固态电池无需各种连接设备即可并联成组,从而作为电源进行供电。
请参阅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并联电池组的轴视图。对于并联成组的电池个数,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如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10个固态电池叠合,即将10个固态电池并联成组实现供电。
在电动汽车所需电压较高的场合,需要固态电池相互串联以提高电压驱动电器。为方便固态电池串联,请参阅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态电池单体轴视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态电池,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负极集流体和固态电解质:
所述负极材料顶部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连;
所述正极材料底部包括正极接口凹槽,所述接口凹槽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匹配;
所述固态电解质位于所述正极材料与所述负极材料之间,与所述正极材料和所述负极材料相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态电池单体截面图。在图8中,81、正极材料,82、正极接口凹槽,83、负极材料,84、负极集流体,85、固态电解质。
与图3所示的固态电池设计的思路类似,相较于传统的需要采用端子端片等设备才能连接成组的固态电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态电池通过设计了相匹配的负极集流体和正极接口凹槽,从而使得多个固态电池串联成组时,无需再通过其他连接设备,而是可以直接将匹配好的集流体与接口凹槽进行连接,即使得固态电池之间的正极与负极相连,从而能够将电池串联成组对外供电。
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由多个所述固态电池层叠组成的固态电池组,所述固态电池组至少包括第一固态电池和第二固态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固态电池的接口凹槽与所述第二固态电池的负极集流体相连。
请一并参阅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串联电池组的截面示意图。在图9中,91为第三固态电池,92为第四固态电池。图9为第三固态电池和第四固态电池层叠形成的电池组的截面图。结合图7与图8及对相应固态电池的说明可以看出,第三固态电池91的负极集流体与第四固态电池92的正极接口凹槽相匹配。当固态电池结合成组时,第三固态电池91的负极集流体与第二固态电池92的接口凹槽相连,以这种形式达成第三固态电池91的负极与第四固态电池92的正极相互连接,再从电池组空余出来的负极集流体与正极接口凹槽对外供电。由于集流体和凹槽相互匹配,使得固态电池无需各种连接设备即可串联成组,从而作为电源进行供电。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串联电池组的轴视图。对于串联成组的电池个数,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如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10个固态电池叠合,即将10个固态电池并联成组实现供电。
作为一种实施例,请参阅图 11,一并参阅图 12,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组阵列的俯视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组阵列的轴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实现供电效果的固态电池组可以不仅仅是由固态电池层叠成一列形成的电池组,而是可以由多个电池组形成图11或图12所示的电池组阵列,以电池组阵列的形式实现供电。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电池组阵列中的固态电池均为如图3所示的固态电池,即电池组阵列中的每一个电池组均为多个固态电池并联而成。如此可以通过正反放置的方式使得电池组阵列实现任意电池组之间的串并联。例如,在图11所示的电池组阵列中,以每一行每一列正反交叉放置的方式,使得电池组阵列各面的正极与负极均为交叉排布,即对于电池组阵列而言,只需要对不同电池组之间的连接进行简单的电路切换,即可实现电池组串并联结构的变化。
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些实现方式中,在上述实现方式的基础上,可以在电池组阵列中留有一定冗余。当电池组阵列中的某部分出现供电不良,则同样可以通过电路切换的方式,将部分供电系统转移到冗余电池组上去,以此在出现暂时性故障的情况下保证供电的连续性。
同样的,电池组阵列中的固态电池可以均为如图7所示的一种固态电池,即电池组阵列中的每一个电池组均为多个固态电池串联而成,电路切换和上述实现方式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若固态电池本身的能量密度高且快充能力强,则固态电池充放电时释放的热量就会大幅增加。相应的,固态电池组形成阵列时,在对电池组阵列进行充放电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容易影响电动汽车的使用安全与固态电池的使用寿命。为实现电池组降温冷却,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冷却前述固态电池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板:
所述冷却板由导热绝缘材料组成,包括介质进口、介质出口和介质流通空间;
所述介质进口位于所述冷却板边缘,与所述介质流通空间相连,用于将冷却介质输入所述介质流通空间中;
所述介质出口位于所述冷却板边缘,与所述介质流通空间相连,用于使所述介质流通空间中的介质流出所述冷却板。
请参阅图 13,一并参阅图 14,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装置轴视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装置截面图。
在图13中,131为冷却板,132为冷却板的介质进口,133为冷却板的介质出口;在图14中,141为介质流通空间。
冷却介质从介质进口132输入,进入冷却板中的介质流通空间141中,和与冷却板接触的固态电池进行热交换之后,从介质出口133流出。冷却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乙二醇或其他用于冷却的介质,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通过冷却板的设计,将冷却板分布在前述层叠式固态电池组的侧面,既可以实现固态电池组充放电时的冷却,又能够隔开冷却板两面的固态电池,使之不会因放热而相互影响,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能。
其中,冷却板为口琴管式冷却板、冲压式冷却板与吹胀式冷却板中的至少一种。
为方便冷却介质循环,进一步提高冷却液利用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介质输入装置和介质输出装置:
所述介质输入装置与所述介质进口相连,所述介质输出装置与所述介质出口相连。
请参阅图15,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装置、介质输入装置与介质输出装置轴视图。
相较于图13的冷却装置轴视图,图15增设了与介质入口连接的介质输入装置151,和与介质出口连接的介质输出装置152,151与152可以与冷却介质存储装置相连。151从冷却介质存储装置中抽出的冷却介质,经过冷却板中的介质流通空间后,经由152回到冷却介质存储装置中,从而实现冷却介质循环利用,提高冷却液利用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151与152可以上增设压力传感器,用以监测冷却板中的介质压力。如果介质流动的压力过大,容易导致接口或密封点出现泄漏的问题,因此压力传感器的监测数值可以用来指导151和152的介质流动速度,使冷却板中的介质压力保持在预设的上下限范围内,既通过一定的介质压力保持较高的液体流速以保证固态电池冷却效率,又能够保持冷却板的密封性。
为降低固态电池热扩散速度,提高冷却板的冷却效率,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所述冷却板为环形,所述环形冷却板内部形成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容纳固态电池。其中,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环形冷却板形成的腔体形状不做限定,可以是任何相应冷却板所形成的腔体。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环形冷却板腔体的截面可以是口琴管式腔体。
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组阵列及其冷却装置示意图。在图16中,161为圆环形冷却板,162为置于冷却板之间的电池组。通过设计了圆环形冷却板,将固态电池置于冷却板之间形成的腔体中,使得每一个固态电池均有多面接触冷却板,从而加速了固态电池的冷却,提高了冷却板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可以在圆环形冷却板之间再加入新的冷却板,打通各层冷却板的介质流通空间,使得不同层冷却板中流通的介质也能够实现热交换,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固态电池组阵列中的部分相对过热的固态电池的冷却效率。
而且,在电动汽车的运行场景中,难免会出现碰撞现象,这就会使得用以供电的电池组阵列也会随之发生碰撞现象。一旦出现类似事故,就有可能导致电池组阵列的结构遭到破坏,供电系统因之发生故障,甚至有可能出现二次危险。通过圆环形冷却板的设计方式,使得固态电池组与冷却板形成了稳固的结构。在电动汽车出现碰撞时,稳固的结构可以分散系统受力,提高整个供电系统的刚度和安全性,使得电池组难以因碰撞传导受力导致损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装载有如前所述的任意一种固态电池或如前所述的任意一种固态电池冷却装置。
在此,仅为了描述特定的示例实施例的目的使用专业词汇,并且不是意指为限制的目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做出相反的表示,在此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可以意指为也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和“具有”是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因此指定存在所声明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不排除存在或额外地具有一个或以上的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除非明确地指示了执行的次序,再次描述的该方法步骤、处理和操作不解释为一定需要按照所论述和展示的特定的次序执行。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用附加的或者可选择的步骤。
空间的相对术语,诸如“内”、“外”、“在下面”、“在上方”、“下部”等,在此可出于便于描述的目的使用,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和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特征之间的关系。空间的相对术语可以意指包含除该图描绘的取向之外该装置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翻转该图中的装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下方”或者“在元件或者特征的下面”的元件将取向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的下方”可以包含朝上和朝下的两种取向。该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取向(旋转90度或者其他取向)并且以此处的空间相对描述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材料、正极集流体、负极材料、负极集流体和固态电解质:
所述正极材料顶部与所述正极集流体相连;所述正极材料底部包括正极接口凹槽;所述正极接口凹槽与所述正极集流体相匹配;
所述负极材料顶部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连;所述负极材料底部包括负极接口凹槽,所述负极接口凹槽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匹配;
所述固态电解质位于所述正极材料与所述负极材料之间,与所述正极材料和所述负极材料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由多个所述固态电池层叠组成的固态电池组,所述固态电池组至少包括第一固态电池和第二固态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固态电池的正极接口凹槽与所述第二固态电池的正极集流体相连,所述第一固态电池的负极接口凹槽与所述第二固态电池的负极集流体相连。
3.一种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负极集流体和固态电解质:
所述负极材料顶部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连;
所述正极材料底部包括正极接口凹槽,所述接口凹槽与所述负极集流体相匹配;
所述固态电解质位于所述正极材料与所述负极材料之间,与所述正极材料和所述负极材料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由多个所述固态电池层叠组成的固态电池组,所述固态电池组至少包括第三固态电池和第四固态电池;其中,所述第三固态电池的接口凹槽与所述第四固态电池的负极集流体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固态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电解质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晶态固体电解质和硫化物晶态固体电解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6.一种用于冷却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固态电池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板:
所述冷却板由导热绝缘材料组成,包括介质进口、介质出口和介质流通空间;
所述介质进口位于所述冷却板边缘,与所述介质流通空间相连,用于将冷却介质输入所述介质流通空间中;
所述介质出口位于所述冷却板边缘,与所述介质流通空间相连,用于使所述介质流通空间中的介质流出所述冷却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介质输入装置和介质输出装置:
所述介质输入装置与所述介质进口相连,所述介质输出装置与所述介质出口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为环形,所述环形冷却板内部形成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容纳所述固态电池。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为口琴管式冷却板、冲压式冷却板、平行流管式冷却板与吹胀式冷却板中的至少一种。
10.一种汽车,所述汽车装载有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固态电池或如权利要求6-9任意一项所述的固态电池冷却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53889.8U CN220106716U (zh) | 2023-05-12 | 2023-05-12 | 一种固态电池及其冷却装置、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53889.8U CN220106716U (zh) | 2023-05-12 | 2023-05-12 | 一种固态电池及其冷却装置、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06716U true CN220106716U (zh) | 2023-11-28 |
Family
ID=88865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153889.8U Active CN220106716U (zh) | 2023-05-12 | 2023-05-12 | 一种固态电池及其冷却装置、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06716U (zh) |
-
2023
- 2023-05-12 CN CN202321153889.8U patent/CN22010671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97226B1 (ko) | 배터리 팩 | |
US9203123B2 (en) | Lithium accumulator | |
JP6510633B2 (ja) | 効率的な冷却構造の電池パックケース | |
KR101254691B1 (ko) | 개선된 리드 구조의 이차전지 | |
US10090550B2 (en) | Redox flow battery | |
KR101097225B1 (ko) | 배터리 팩 | |
JP5501265B2 (ja) | 組電池システム | |
KR101058102B1 (ko) | 배터리 팩 | |
US20100119937A1 (en) | Cell stack for a flowing electrolyte battery | |
US20070111089A1 (en) | Electrochemical cell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applications | |
CN217182265U (zh)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CN217562707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09880768U (zh) |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 |
KR20120055156A (ko) | 신규한 구조의 전지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 |
KR101761825B1 (ko) | 배터리 모듈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배터리 팩 | |
CN216389517U (zh) | 电池组、电池的热管理系统以及用电装置 | |
US20240088477A1 (en) | Battery, power consumption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battery | |
US20240204289A1 (en) | Battery assembly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battery assembly | |
KR20120065055A (ko) | 배터리팩 모듈 | |
CN220106716U (zh) | 一种固态电池及其冷却装置、汽车 | |
CN116615830B (zh) | 电池、用电设备、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5003545A (zh) | 交通工具蓄能模块、电池组以及交通工具 | |
CN220420708U (zh) | 一种以电解质作为制冷剂的二次电池 | |
CN216773348U (zh) | 电池模块、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及汽车 | |
EP3561930B1 (en) | Redox flow batter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