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03239U - 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03239U
CN220103239U CN202321276232.0U CN202321276232U CN220103239U CN 220103239 U CN220103239 U CN 220103239U CN 202321276232 U CN202321276232 U CN 202321276232U CN 220103239 U CN220103239 U CN 2201032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heating
heat preservation
control valve
heating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7623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庆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itun Pengyu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itun Pengyu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itun Pengyu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itun Pengyu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7623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032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032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032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包括加热筒,加热筒顶部固定连接有冷进水管,冷进水管上设置有控制阀一,加热筒内部固定安装有加热器,加热筒内部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一,加热筒内部固定安装有液位传感器,加热筒外侧固定连接有蒸汽保温筒。本实用新型通过加热筒、控制阀一、加热器、温度传感器一、控制阀二和温度传感器二可水温度实时监测,提高储能效果,利用太阳能设备在白天用电高峰时进行储能,提高供热装置的能量转化率,通过加热筒、蒸汽保温筒、排水管、储热筒、真空保温筒和热出水管提高加热筒和储热筒的保温效果,减少热量的流失,进一步提高供热装置的储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供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环保节能的日益重视,电力峰谷时段的运用是高效利用能源以及节省电力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供热行业中,热能是直接利用的能源方式,利用谷电转化为热能储存起来,后续加以供热使用利用是一种可行的路径。
现有供热装置通常利用水进行储能,所以对水温度的监测尤为重要,这样可以提高能量转化的效率,同时供热装置仅依靠谷电进行储能,储能效果有限,热量也容易流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包括加热筒,所述加热筒顶部固定连接有冷进水管,所述冷进水管上设置有控制阀一,所述加热筒内部固定安装有加热器,所述加热筒内部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一,所述加热筒内部固定安装有液位传感器,所述加热筒外侧固定连接有蒸汽保温筒,所述蒸汽保温筒底部与排水管固定连接,所述加热筒底部与循环出水管一端连接,所述循环出水管上设置有控制阀二,所述循环出水管上设置有水泵,所述循环出水管一端与太阳能设备连接,所述太阳能设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二,所述太阳能设备与循环回流管一端连接,所述循环回流管另一端与蒸汽保温筒顶部连接,所述加热筒底部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控制阀三,所述加热筒底部通过连接管与储热筒顶部连接,所述储热筒外侧固定连接有真空保温筒,所述储热筒底部设置有热出水管。
优选的,所述加热筒的高度小于蒸汽保温筒高度,所述加热筒底部与蒸汽保温筒上表面存在间隙,所述加热器位于加热筒的中心位置,所述循环出水管一端穿过蒸汽保温筒顶部延伸至加热筒内。
优选的,所述控制阀一、控制阀二和控制阀三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阀二和控制阀三位于加热筒底部,所述控制阀一位于加热筒顶部。
优选的,所述蒸汽保温筒底部设置有圆形通孔,所述排水管通过圆形通孔与蒸汽保温筒连通,所述排水管底部螺纹连接有密封盖。
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二、温度传感器一和液位传感器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二位于空气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一位于加热筒内部。
优选的,所述储热筒外壁与真空保温筒内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储热筒与真空保温筒之间的间隙为真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加热筒、控制阀一、加热器、温度传感器一、液位传感器、控制阀二和温度传感器二可对供热装置中的水温度进行监测,将加热后的水进入储能筒进行储能,通过利用太阳能设备在白天用电高峰时进行储能,提高供热装置的能量转化率,配合两个温度传感器避免加热筒内的水形成大量蒸汽导致储能效果降低。
本实用新型同时还通过设置加热筒、加热器、液位传感器、蒸汽保温筒、排水管、储热筒、真空保温筒和热出水管提高加热筒和储热筒的保温效果,减少热量的流失,进一步提高供热装置的储热效果,通过蒸汽保温筒可以将加热筒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用于保温隔热,并在冷却液化后从排出管排出,避免大量水蒸气影响储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中:1、加热筒;2、冷进水管;3、控制阀一;4、加热器;5、温度传感器一;6、液位传感器;7、蒸汽保温筒;8、排水管;9、循环出水管;10、控制阀二;11、水泵;12、太阳能设备;13、温度传感器二;14、循环回流管;15、连接管;16、控制阀三;17、储热筒;18、真空保温筒;19、热出水管。
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包括加热筒1,加热筒1顶部开设圆形通孔,加热筒1通过圆形通孔与冷进水管2底部固定连接,冷进水管2外侧通过螺栓与控制阀一3配合连接,加热筒1内部通过螺栓与加热器4配合连接,加热筒1内部通过螺栓与温度传感器一5配合连接,加热筒1内部通过螺栓与液位传感器6配合连接,加热筒1外侧与蒸汽保温筒7焊接固定,加热筒1 顶部与蒸汽保温筒7顶部存在间隙,加热筒1底部与蒸汽保温筒7底部重合,蒸汽保温筒7底部与排水管8焊接固定,加热筒1底部通过通孔与循环出水管9一端配合连接,循环出水管9上通过螺栓与控制阀二10配合连接,循环出水管9与水泵11的输出端配合连接,循环出水管9一端与太阳能设备12配合连接,太阳能设备12上表面通过螺栓与温度传感器二13配合连接,太阳能设备12侧面与循环回流管14一端配合连接,循环回流管14另一端与蒸汽保温筒7顶部焊接固定,循环回流管14穿过蒸汽保温筒7延伸至加热筒1上方,加热筒1底部通过圆形通孔与连接管15焊接固定,连接管15上通过螺栓与控制阀三16配合连接,加热筒1底部通过连接管15与储热筒17顶部连通,储热筒17外侧与真空保温筒18焊接,储热筒17底部通过圆形通孔与热出水管19焊接。
加热筒1的高度小于蒸汽保温筒7高度,加热筒1底部与蒸汽保温筒7上表面存在间隙,加热器4位于加热筒1的中心位置,循环出水管9一端穿过蒸汽保温筒7顶部延伸至加热筒1内,通过间隙可以使得加热筒1加热产生的水蒸气向上运动,然后扩散到加热筒1与蒸汽保温筒7的夹层之间,并对加热筒1进行保温功能,同时避免产生的水蒸气影响储能效果,夹层的水蒸气会与空气接触随后冷却液化生成小水滴,通过将排水管8底部的密封盖拧开,即可放出夹层中水蒸气液化的水分,控制阀一3、控制阀二10和控制阀三16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控制阀二10和控制阀三16位于加热筒1底部,控制阀一3位于加热筒1顶部,通过三个控制阀与控制器连接,使得整体供热装置实现自动化,并通过三个控制阀的配合可以将更多的谷电通过储能水进行保存,提高储能供热效果,蒸汽保温筒7底部设置有圆形通孔,排水管8通过圆形通孔与蒸汽保温筒7连通,排水管8底部螺纹连接有密封盖,温度传感器二13、温度传感器一5和液位传感器6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温度传感器二13位于空气中,温度传感器一5位于加热筒1内部,这样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一5和温度传感器二13监测的温度来判断控制阀二10的启闭,当温度传感器二13的温度低于温度传感器一5的温度时关闭控制阀二10和水泵11,在温度传感器二13温度高于温度传感器一5时开启控制阀二10和水泵11,储热筒17外壁与真空保温筒18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储热筒17与真空保温筒18之间的间隙为真空,真空层可以有效对储热筒17进行保温隔热,避免热量散失。
工作原理:操作人员在使用时将液态水从冷进水管2加入加热筒1内部,直至加热筒1内的水位触发液位传感器6使得控制阀一3关闭,随后通过加热器4对加热筒1内的液态水进行加热,直至温度传感器一5监测到水温度达到沸腾温度后开启控制阀三16,使得加热筒1内加热后的水通过连接管15进入储热筒17内部,在加热器4加热的过程中会有水蒸气的生成,此时水蒸气会向上移动并移动至加热筒1外侧与蒸汽保温筒7之间形成蒸汽保温层,这样有效减少热量的流失,同时避免大量水蒸气进入储热筒17内部,储热筒17内部的水在真空保温筒18配合下形成真空保温层,进一步对储热筒17内部的水进行保温,减少热量的流失,在需要对用户进行供暖时,通过热出水管19将储能的水输送即可;此外,在用电高峰时,开启控制阀二10和水泵11,加热筒1内部的水会进入循环出水管9内并在太阳能设备12作用下对水进行加热,增强供热装置的储能效果,当温度传感器二13检测到空气中的温度小于温度传感器一5检测的温度时,关闭控制阀二10和水泵11,这样有效减少热量的流失。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包括加热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筒(1)顶部固定连接有冷进水管(2),所述冷进水管(2)上设置有控制阀一(3),所述加热筒(1)内部固定安装有加热器(4),所述加热筒(1)内部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一(5),所述加热筒(1)内部固定安装有液位传感器(6),所述加热筒(1)外侧固定连接有蒸汽保温筒(7),所述蒸汽保温筒(7)底部与排水管(8)固定连接,所述加热筒(1)底部与循环出水管(9)一端连接,所述循环出水管(9)上设置有控制阀二(10),所述循环出水管(9)上设置有水泵(11),所述循环出水管(9)一端与太阳能设备(12)连接,所述太阳能设备(12)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二(13),所述太阳能设备(12)与循环回流管(14)一端连接,所述循环回流管(14)另一端与蒸汽保温筒(7)顶部连接,所述加热筒(1)底部设置有连接管(15),所述连接管(15)上设置有控制阀三(16),所述加热筒(1)底部通过连接管(15)与储热筒(17)顶部连接,所述储热筒(17)外侧固定连接有真空保温筒(18),所述储热筒(17)底部设置有热出水管(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筒(1)的高度小于蒸汽保温筒(7)高度,所述加热筒(1)底部与蒸汽保温筒(7)上表面存在间隙,所述加热器(4)位于加热筒(1)的中心位置,所述循环出水管(9)一端穿过蒸汽保温筒(7)顶部延伸至加热筒(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一(3)、控制阀二(10)和控制阀三(16)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阀二(10)和控制阀三(16)位于加热筒(1)底部,所述控制阀一(3)位于加热筒(1)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保温筒(7)底部设置有圆形通孔,所述排水管(8)通过圆形通孔与蒸汽保温筒(7)连通,所述排水管(8)底部螺纹连接有密封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二(13)、温度传感器一(5)和液位传感器(6)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二(13)位于空气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一(5)位于加热筒(1)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筒(17)外壁与真空保温筒(18)内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储热筒(17)与真空保温筒(18)之间的间隙为真空。
CN202321276232.0U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 Active CN2201032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6232.0U CN220103239U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6232.0U CN220103239U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03239U true CN220103239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67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76232.0U Active CN220103239U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032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9206B (zh) 太阳能饮用水自动供给系统
CN220103239U (zh) 一种便于监测的储热供热装置
CN202166203U (zh) 电辅助直接或间接式强制或自然循环太阳能热水机
CN209371201U (zh) 一种以液态金属作为传热介质的太阳能锅炉
CN209524631U (zh) 一种加热釜用热能转换装置
CN201836855U (zh) 储能式蒸汽发生器
CN202947342U (zh) 太阳能饮用水自动供给系统
CN202849581U (zh) 镀锌线槽液加温装置
CN206739661U (zh) 一种洗浴取暖两用太阳能热水器水箱
CN208114022U (zh) 一种防盗衣服
CN212381801U (zh) 一种节能日光蓄能式温室
CN219083292U (zh) 水暖空调的水泵温控启停节能系统
CN210773494U (zh) 一种不锈钢生产用lf炉余热回收装置
CN215570798U (zh) 一种给排水暖通新型节能装置
CN217685882U (zh) 一种高效换热的保温水箱设备
CN213020317U (zh) 一种空气能热泵的辅助加热装置
CN207006598U (zh) 一种家用太阳能平板承压装置
CN210963962U (zh) 一种溶剂的低温蒸发设备
CN210374108U (zh) 四季太阳能介质热源及发电系统
CN213362843U (zh) 一种节能开水器
CN221285423U (zh) 一种具有热能回收功能的饮水机
CN2669090Y (zh) 双回路水介质太阳能热水装置
CN211400904U (zh) 一种用于林木加工热压机的高温蓄热转换设备
CN214664359U (zh) 蒸柜余热回收装置
CN215685414U (zh) 一种节能洗头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