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98911U - 干熄焦装置及干熄焦系统 - Google Patents

干熄焦装置及干熄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98911U
CN220098911U CN202321476996.4U CN202321476996U CN220098911U CN 220098911 U CN220098911 U CN 220098911U CN 202321476996 U CN202321476996 U CN 202321476996U CN 220098911 U CN220098911 U CN 2200989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y quenching
gas
boiler
quenching furnace
circ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7699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先贺
董兴宏
姜思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tai Yongchua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tai Yongchua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tai Yongchua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tai Yongchua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7699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989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98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989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 Y02P20/129Energy recovery, e.g. by cogeneration, H2recovery or pressure recovery turbines

Landscapes

  • Coke Industr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熄焦装置及干熄焦系统,干熄焦装置包括第一干熄炉、与第一干熄炉连通的第一气体循环管道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第一闸阀和第二闸阀,沿着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一气体循环管道依次连通有第一锅炉、第一循环风机和第一换热器,循环气体经过第一换热器换热过后流入第一干熄炉内;第二气体循环管道依次连通第二锅炉、第一循环风机和第二换热器,循环气体经过第二换热器换热过后流入第一干熄炉内;沿所述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一闸阀设于第一干熄炉和第一锅炉之间,用于控制第一干熄炉和第一锅炉之间循环气体的通断,第二闸阀设于第一干熄炉和第二锅炉之间,用于控制第一干熄炉和第二锅炉之间循环气体的通断。

Description

干熄焦装置及干熄焦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干熄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干熄焦装置及干熄焦系统。
背景技术
干熄焦技术是一项冶炼节能技术,所谓干熄焦,是相对于湿法熄焦而言的,是指采用惰性气体将红焦降温冷却的一种熄焦方法。随着干熄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焦化项目要求焦炭全部采用干熄焦方式冷却,因此多套干熄焦装置在干熄过程中互为备用,且为热备状态,建设规模是实际运行需要的1.5到两倍,且均为热备状态。
现有技术中的干熄焦系统在干熄过程中,不能根据干熄炉内需要干熄的焦炭量对干熄焦装置中的设备进行调节,导致设备长期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降低干熄焦设备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熄焦装置及干熄焦系统,以实现根据干熄焦炭量对干熄焦装置进行调节,进而提高干熄焦装置中设备的使用寿命。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熄焦装置,干熄焦装置包括第一干熄炉、与第一干熄炉连通的第一气体循环管道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第一闸阀和第二闸阀,沿着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一气体循环管道依次连通有第一锅炉、第一循环风机和第一换热器,循环气体经过第一换热器换热过后流入第一干熄炉内;第二气体循环管道依次连通第二锅炉、第一循环风机和第二换热器,循环气体经过第二换热器换热过后流入第一干熄炉内;沿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一闸阀设于第一干熄炉和第一锅炉之间,用于控制第一干熄炉和第一锅炉之间循环气体的通断,第二闸阀设于第一干熄炉和第二锅炉之间,用于控制第一干熄炉和第二锅炉之间循环气体的通断。
另外,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干熄焦装置,还可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干熄焦系统还包括第二干熄炉、与所述第二干熄炉连通的第三气体循环管道和第四气体循环管道、第三闸阀和第四闸阀,沿着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三气体循环管道依次连通有第三锅炉、第二循环风机和第三换热器,循环气体经过所述第三换热器换热过后流入所述第二干熄炉内;所述第四气体循环管道依次连通第四锅炉、所述第二循环风机和第四换热器,循环气体经过所述第四换热器换热过后流入第二干熄炉内;沿所述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三闸阀设于所述第二干熄炉和第三锅炉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干熄炉和第三锅炉之间循环气体的通断,所述第四闸阀设于所述第二干熄炉和第四锅炉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干熄炉和第四锅炉之间所述循环气体的通断。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干熄炉包括一个出气口,所述第一气体循环管道和所述第二气体循环管道均通过循环气体干路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干熄焦装置还包括一个一次除尘器,所述一次除尘器设于所述循环气体干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干熄炉上设有两个出气口,每个所述出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气体循环管道和所述第二气体循环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干熄焦装置还包括两个一次除尘器,两个所述一次除尘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气体循环管道和所述第二气体循环管道。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干熄焦装置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锅炉与所述第一循环风机之间的第一二次除尘器、所述第二锅炉与所述第一循环风机之间的第二二次除尘器、所述第三锅炉与所述第二循环风机之间的第三二次除尘器和所述第四锅炉与所述第二循环风机之间的第四二次除尘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干熄炉与所述一次除尘器之间、所述一次除尘器与所述第一锅炉之间分别通过管道套接连接或者通过管道补偿器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干熄炉之间设有第五闸阀,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干熄炉之间设有所述第六闸阀。
一些实施例中,沿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干熄炉与所述第一锅炉之间设有第一压力检测元件和第一温度检测元件;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干熄炉之间设有第二压力检测元件和第二温度检测元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闸阀与管道连接处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于减少所述管道内循环气体的泄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锅炉的顶部设有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锅炉的顶部设有第二气液分离器。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熄焦系统,所述干熄焦系统包括任一项所述的干熄焦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干熄焦装置,红热的焦炭在第一干熄炉内进行干熄,与焦炭换热过后的高温循环气体从第一干熄炉流出后可以经过第一气体循环管道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中进行冷却,将循环气体分为两个气体管道进行冷却,可以使得循环气体的循环过程加快,进而提高干熄效率。当第一干熄炉内需要干熄的焦炭量较大时,第一闸阀和第二闸阀分别为开启的状态,并使得循环气体分为两路进行冷却;当第一干熄炉内需要干熄的焦炭量较少时或者设备出现故障需要进行检修时,可以关掉第一闸阀或第二闸阀,使得循环气体只通过一个管道进行冷却,进而使得干熄焦装置能够根据待冷却的焦炭量对干熄焦装置进行调节,并使得干熄焦装置在检修时减少对干熄工作的影响,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熄焦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干熄焦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第一干熄炉10;出气口101;进气口102;第一一次除尘器11;第一锅炉12;第一循环风机13;第一换热器14;第二一次除尘器15;第二锅炉16;第二换热器17;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第二干熄炉20;第三一次除尘器21;第三锅炉22;第二循环风机23;第三换热器24;第四一次除尘器25;第四锅炉26;第四换热器27;第三气体循环管道28;第四气体循环管道29;第一二次除尘器31;第二二次除尘器32;第三二次除尘器33;第四二次除尘器34;第一气液分离器41;第二气液分离器42;第三气液分离器43;第四气液分离器4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实现根据干熄焦炭量对干熄焦装置运行状态进行调节,进而提高干熄焦装置中设备的使用寿命,如图1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熄焦装置,干熄焦装置包括:第一干熄炉10、与第一干熄炉10连通的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第一闸阀(图未示)和第二闸阀(图未示),沿着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依次连通有第一锅炉12、第一循环风机13和第一换热器14,循环气体经过第一换热器14换热过后流入第一干熄炉10内;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依次连通第二锅炉16、第一循环风机13和第二换热器17,循环气体经过第二换热器17换热过后流入第一干熄炉10内;沿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一闸阀设于第一干熄炉10和第一锅炉12之间,用于控制第一干熄炉10和第一锅炉12之间循环气体的通断,第二闸阀设于第一干熄炉10和第二锅炉16之间,用于控制第一干熄炉10和第二锅炉16之间循环气体的通断。
本申请实施例中,红热的焦炭在第一干熄炉10内进行干熄,与焦炭换热过后的高温循环气体从第一干熄炉10流出后可以经过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中进行冷却,将循环气体分为两个气体管道进行冷却,可以使得循环气体的循环过程加快,进而提高干熄效率。当第一干熄炉10内需要干熄的焦炭量较大时,第一闸阀和第二闸阀分别为开启的状态,并使得循环气体分为两路进行冷却;当第一干熄炉10内需要干熄的焦炭量较少时或者设备出现故障需要进行检修时,可以关掉第一闸阀或第二闸阀,使得循环气体只通过一个管道进行冷却,进而使得干熄焦装置能够根据待冷却的焦炭量对干熄焦装置进行调节,并使得干熄焦装置在检修时减少对干熄工作的影响,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例如,当干熄的焦炭量较大时,同时打开第一闸阀和第二闸阀,使得第一干熄炉10内的高温循环气体从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同时进行冷却,在这种工作状态下,第一锅炉12和第二锅炉16、第一换热器14和第二换热器17均为工作状态,使得从第一干熄炉10流出的大量高温循环气体能够充分、快速的进行除尘和冷却;当干熄的焦炭量较小时,用于干熄焦的循环气体量也较少,因此只打开第一闸阀,使得第一干熄炉10内的高温循环气体只通过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进行冷却,在这种工作状态下,第一锅炉12、第一换热器14为工作状态,第二锅炉16、第二换热器17均为休眠状态。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循环风机13为干熄焦装置提供动力,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共用一个第一循环风机13,而不需要在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分别设置循环风机,使得干熄焦装置节省设备空间。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循环气体所需风力的大小调节第一循环风机13的频率,例如,当第一干熄炉10中需要干熄的焦炭较少时,需要用于干熄的循环气体较少,循环气体只通过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到达第一循环风机13时,第一循环风机13的功率根据循环气体量相应调小;当循环气体增多时,可以根据循环气体量对第一循环风机13的功率进行调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干熄焦系统还包括第二干熄炉20、与第二干熄炉20连通的第三气体循环管道28和第四气体循环管道29、第三闸阀和第四闸阀,沿着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三气体循环管道28依次连通有第三锅炉22、第二循环风机23和第三换热器24,循环气体经过第三换热器24换热过后流入第二干熄炉20内;第四气体循环管道29依次连通第四锅炉26、第二循环风机23和第四换热器27,循环气体经过第四换热器27换热过后流入第二干熄炉20内;沿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三闸阀设于第二干熄炉20和第三锅炉22之间,用于控制第二干熄炉20和第三锅炉22之间循环气体的通断,第四闸阀设于第二干熄炉20和第四锅炉26之间,用于控制第二干熄炉20和第四锅炉26之间循环气体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干熄炉20作为第一干熄炉10的备用干熄炉,同理于第一干熄炉10,第二干熄炉20中的循环气体也可以通过第三气体循环管道28和第四气体循环管道29两个管道进行冷却,其中,第三气体循环管道28和第四气体循环管道29共用第二循环风机23。
在干熄焦过程中,第一干熄炉10和第二干熄炉20之间能够互为热备,当干熄的焦炭较多时,可以同时打开第一干熄炉10的第一闸阀和第二干熄炉20的第三闸阀,使得循环气体在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三气体循环管道28内流动,此时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和第四气体循环管道29内的设备为休眠状态。在上述工作状态下,当第一干熄炉10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及时打开第四闸阀,并停用第一干熄炉10,在不影响干熄焦进程的前提下对第一干熄炉10进行检修。由于只需要切换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到第四气体循环管道29,因此可以使得干熄焦装置在干熄炉损坏的情况下及时切换,而不需要对先停用第一干熄炉10进行维修,维修后再重启第一干熄炉10,因此在干熄焦过程中在维修设备的时间依然可以进行正常工作,进而使得干熄焦过程更加稳定,干熄焦的效率更高。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熄炉10包括一个出气口101,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均通过循环气体干路与出气口101连通,干熄焦装置还包括一个一次除尘器,一次除尘器设于循环气体干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干熄炉10上设有一个用于循环气体流出的出气口101,同理,第一干熄炉10上还可以设有用于循环气体流入的进气口102。第一干熄炉10中的循环气体可以通过出气口101流向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经过冷却后,再通过进气口102流入第一干熄炉10中。第一干熄炉10的出气口101通过循环气体干路连接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只需在第一干熄炉10上开设一个出气口101和一个进气口102的情况下能实现两路冷却。此种设置节省了在第一干熄炉10上的开口面积,进而使得第一干熄炉10的墙体承重面积更大,更稳固不易坍塌。具体的,循环气体干路可以通过三通管与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相连,使得循环气体能够在三通管处分为两路进行冷却。
本实施例中,一次除尘器的数量为一个且设置在循环气体干路上,使得循环气体能够在循环气体干路上就能被一次除尘,而不需要在第一循环管道18和第二循环管道19分别设置一次除尘器进行分别除尘,除尘后的循环气体在经过第一循环管道18和第二循环管道19时为携带焦粉数量较少的气体,进而保护了第一气体循环管路18和第二循环管道19的设备及管路,并且此设置能够在实现焦粉的一次除尘的前提下,减少一次除尘器的数量,简化了干熄焦装置的结构。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熄炉10上设有两个出气口101,每个出气口101分别与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的一端连通,干熄焦装置还包括两个一次除尘器,两个一次除尘器分别设于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
本申请实施例中,同理于出气口101的设置,第一干熄炉10上的进气口102也可以为两个。如图1所示,一个出气口101依次连通第一锅炉12、第一循环风机13和第一换热器14;另一个出气口101依次连通第二锅炉16、第一循环风机13和第二换热器17。在第一干熄炉10上设置两个出气口101可以使得第一干熄炉10内与焦炭换热后的高温的循环气体能够及时排出,缩短高温的循环气体在第一干熄炉10内滞留的时间,使得循环气体的循环过程加快,进而提高干熄效率。同理,设置两个进气口102也可以使得经过第一换热器14和第二换热器17冷却后的循环气体快速地进入第一干熄炉10中对焦炭进行降温,进而提高了干熄效率。
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上分别设有第一一次除尘器11和第二一次除尘器15,将一次除尘器设为两个可以提高循环气体的一次除尘的效率,降低循环气体中的焦粉对第一锅炉12和第二锅炉16的磨损。具体的,第一一次除尘器11设于第一干熄炉10和第一锅炉12之间,第二一次除尘器15设于第一干熄炉10和第二锅炉16之间。
同理,如图2所示,第二干熄炉20上也设有两个出气口101和两个进气口102,两个出气口101分别与第三气体循环管道28和第四气体循环管道29的一端连通,两个进气口102分别与第三气体循环管道28和第四气体循环管道29的另一端连通,第三气体循环管道28和第四气体循环管道29上分别设有第三一次除尘器21和第四一次除尘器25。
具体的,第一一次除尘器11、第二一次除尘器15可以为重力除尘器或旋风除尘器。旋风除尘器的技术成熟可靠,旋风分离除尘器的分离效率较高,可达95%,能够进一步提高分离效率,降低焦粉等杂质对第一锅炉12和第二锅炉16造成磨损的概率,提高第一锅炉12和第二锅炉16的使用寿命,还可以节省成本,且占地面积小,便于干熄焦装置中设备的排布。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干熄焦装置还包括分别于第一锅炉12与第一循环风机13之间的第一二次除尘器31、第二锅炉16与第一循环风机13之间的第二二次除尘器32、第三锅炉22与第二循环风机23之间的第三二次除尘器33和第四锅炉26与第二循环风机23之间的第四二次除尘器34。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为例,干熄焦装置中的第一二次除尘器31的作用是将与第一锅炉12进行热交换后的且经过第一一次除尘器11处理的含尘循环气体进行二次除尘,减少进入第一循环风机13的焦粉,减轻循环气体对于第一循环风机13的磨损,提高第一循环风机13的使用寿命。同理,在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内设置第二二次除尘器32,也能减轻循环气体对于第一循环风机13的磨损,提高第一循环风机13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第三气体循环管道28和第四气体循环管道29上可以设置第三二次除尘器33和第四二次除尘器34,二次除尘器的设置能够起到对循环气体再次除尘的作用,进而进一步减少循环气体中的焦粉对第二循环风机23的磨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干熄炉10与一次除尘器之间,一次除尘器与第一锅炉12之间通过管道套接连接或者通过管道补偿器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干熄焦过程中,在循环气体到达第一锅炉12或第二锅炉16进行降温之前,循环气体的温度较高,容易造成设备管道连接处的热变形,因此在第一干熄炉10与一次除尘器之间采用套接或者使用管道补偿器连接,可以补偿吸收第一干熄炉10与一次除尘器连接处的热变形。
具体的,管道连接处用钢板围成,第一干熄炉10在连接处的管道口径小于一次除尘器在连接处的管道口径,因此可以使得一次除尘器的管道套接在第一干熄炉10的管道之外,当一次除尘器的管道或第一干熄炉10的管道受热膨胀变形时,两者在套接处补偿热变形的部分。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第一换热器14与第一干熄炉10之间设有第五闸阀,第二换热器17与第一干熄炉10之间设有第六闸阀。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五闸阀用于控制经过第一换热器14换热过后的循环气体进入第一干熄炉10内的通断,第六闸阀用于控制经过第二换热器17换热过后的循环气体进入第一干熄炉10内的通断,因此第五闸阀和第六闸阀配合使用可以共同调节降温后的进入第一干熄炉10的低温循环气体量,当第一干熄炉10内需要进行干熄的焦炭量较少时,只打开第五闸阀关闭第六闸阀,使得需要干熄的焦炭量与进入第一干熄炉10内的冷却后的循环气体量相适应。另外,通过第一闸阀、第二闸阀、第五闸阀和第六闸阀的配合使用还可以调节干熄焦装置中第一干熄炉10与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之间的压力。
其中,第五闸阀和第一换热器14之间、第六闸阀和第一干熄炉10之间还可以设置气体缓冲装置(图未示),气体缓冲装置用来存储已经降温但由于第五闸阀或第六闸阀关闭而无法进入第一干熄炉10内的循环气体,防止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或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内循环气体滞留过多导致管道内压力较大进而导致管道崩裂。
在本实施例中,沿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还可以在第一一次除尘器11与第一锅炉12之间、第一锅炉12与第一二次除尘器31之间、第一二次除尘器31与第一循环风机13之间分别设置闸阀;同理,在第二干熄炉20的进气口与第三换热器24之间、第二干熄炉20的进气口与第四换热器27之间也可以分别设有闸阀,通过在不同设备之间设置闸阀,使得干熄焦装置实现循环气体在不同位置的通断。满足全干熄要求生产需要的同时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也可以在部分干熄焦布置紧张根据需要调整布置,均衡干熄炉烟气分布。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循环气体流动方向,第一干熄炉10与第一锅炉12之间设有第一压力检测元件和第一温度检测元件;第二换热器17与第一干熄炉10之间设有第二压力检测元件和第二温度检测元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闸阀开启,第二闸阀关闭时,循环气体只在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内流动,在第一干熄炉10与第一锅炉12之间设置第一压力检测元件,可以实时的检测到从第一干熄炉10流出的循环气体的压力,当检测到压力过大时,打开第二闸阀,使高温的循环气体可以进入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进行冷却。第一压力检测元件与第一闸阀和第二闸阀配合使用可以更好的控制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内的压力,使得干熄焦装置运行过程中更安全。第一干熄炉10与第一换热器14之间设置第二温度检测元件,可以实时的掌握循环气体冷却降温前和冷却降温后的温度值。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熄炉10的两个出气口101可以对称的设置于第一干熄炉10的两侧;同理,第一干熄炉10的两个进气口也可以对称的设置于第一干熄炉10的两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出气口101对称的设置于第一干熄炉10的两侧可以使得从第一干熄炉10中的环形通道中流动的循环气体能够更改均匀的从环形通道中流出。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一次除尘器11与第二一次除尘器15、第一锅炉12与第二锅炉16、第一二次除尘器31与第二一次除尘器15、第一换热器14与第二换热器17分别对称的设置在第一干熄炉10的两侧,使得干熄焦装置设备排布更加紧凑,节省占地面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闸阀与管道连接处设有密封件,密封件用于减少管道内循环气体的泄漏。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冷却焦炭后的循环气体携带有大量的焦粉,将第一闸阀与管道连接处设置密封件,可以降低循环气体通过第一闸阀与管道连接处的缝隙流向外部环境,进而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干熄焦装置更具环保性。
同理,第二闸阀、第三闸阀和第四闸阀与气体管道连接处也分别设有密封件。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密封件可以为密封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锅炉12的顶部设有第一气液分离器41;第二锅炉16的顶部设有第二气液分离器42。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气液分离器41为例,第一气液分离器41与第一锅炉12连通,使得第一锅炉12内的带盐蒸汽在第一气液分离器41内进行水汽分离,分离掉蒸汽中含盐的水滴,用以保证蒸汽品质及锅水品质,第二气液分离器42的作用同理于第一气液分离器41。
第三锅炉22的顶部设有第三气液分离器43,第四锅炉26的顶部设有第四气液分离器44,同理于第一气液分离器41的作用,第三气液分离器43和第四气液分离器44可将第三锅炉22和第四锅炉26内的第三气液分离器43和第四气液分离器44带盐蒸汽进行水汽分离。分离掉蒸汽中含盐的水滴,用以保证蒸汽品质及锅水品质。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熄焦系统,干熄焦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干熄焦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干熄焦系统通过干熄焦装置能够实现根据干熄焦炭量对干熄焦装置进行调节,进而提高干熄焦装置中设备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干熄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干熄炉(10);
与所述第一干熄炉(10)连通的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沿着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依次连通有第一锅炉(12)、第一循环风机(13)和第一换热器(14),循环气体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14)换热过后流入所述第一干熄炉(10)内;所述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依次连通第二锅炉(16)、所述第一循环风机(13)和第二换热器(17),循环气体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17)换热过后流入所述第一干熄炉(10)内;
第一闸阀和第二闸阀,沿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闸阀设于所述第一干熄炉(10)和第一锅炉(12)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干熄炉(10)和第一锅炉(12)之间循环气体的通断,所述第二闸阀设于所述第一干熄炉(10)和第二锅炉(16)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干熄炉(10)和第二锅炉(16)之间所述循环气体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熄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熄焦装置还包括:
第二干熄炉(20);
与所述第二干熄炉(20)连通的第三气体循环管道(28)和第四气体循环管道(29),沿着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三气体循环管道(28)依次连通有第三锅炉(22)、第二循环风机(23)和第三换热器(24),循环气体经过所述第三换热器(24)换热过后流入所述第二干熄炉(20)内;所述第四气体循环管道(29)依次连通第四锅炉(26)、所述第二循环风机(23)和第四换热器(27),循环气体经过所述第四换热器(27)换热过后流入第二干熄炉(20)内;
第三闸阀和第四闸阀,沿所述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三闸阀设于所述第二干熄炉(20)和第三锅炉(22)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干熄炉(20)和第三锅炉(22)之间循环气体的通断,所述第四闸阀设于所述第二干熄炉(20)和第四锅炉(26)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干熄炉(20)和第四锅炉(26)之间所述循环气体的通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熄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熄炉(10)包括一个出气口(101),所述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所述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均通过循环气体干路与所述出气口(101)连通,所述干熄焦装置还包括一个一次除尘器,所述一次除尘器设于所述循环气体干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熄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熄炉(10)上设有两个出气口(101),每个所述出气口(101)分别与所述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所述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的一端连通,所述干熄焦装置还包括两个一次除尘器,两个所述一次除尘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气体循环管道(18)和所述第二气体循环管道(19)。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熄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熄焦装置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锅炉(12)与所述第一循环风机(13)之间的第一二次除尘器(31)、所述第二锅炉(16)与所述第一循环风机(13)之间的第二二次除尘器(32)、所述第三锅炉(22)与所述第二循环风机(23)之间的第三二次除尘器(33)和所述第四锅炉(26)与所述第二循环风机(23)之间的第四二次除尘器(34)。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熄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熄炉(10)与所述一次除尘器之间、所述一次除尘器与所述第一锅炉(12)之间分别通过管道套接连接或者通过管道补偿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熄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循环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换热器(14)与所述第一干熄炉(10)之间设有第五闸阀,所述第二换热器(17)与所述第一干熄炉(10)之间设有第六闸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熄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循环气体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干熄炉(10)与所述第一锅炉(12)之间设有第一压力检测元件和第一温度检测元件;所述第一换热器(14)与所述第一干熄炉(10)之间设有第二压力检测元件和第二温度检测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干熄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闸阀与管道连接处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于减少所述管道内循环气体的泄漏。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干熄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锅炉(12)的顶部设有第一气液分离器(41);所述第二锅炉(16)的顶部设有第二气液分离器(42)。
11.一种干熄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熄焦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熄焦装置。
CN202321476996.4U 2023-06-12 2023-06-12 干熄焦装置及干熄焦系统 Active CN220098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76996.4U CN220098911U (zh) 2023-06-12 2023-06-12 干熄焦装置及干熄焦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76996.4U CN220098911U (zh) 2023-06-12 2023-06-12 干熄焦装置及干熄焦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98911U true CN220098911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72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76996.4U Active CN220098911U (zh) 2023-06-12 2023-06-12 干熄焦装置及干熄焦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989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59709U (zh) 低温烟气余热自用式空气除湿装置
CN220098911U (zh) 干熄焦装置及干熄焦系统
CN113736491A (zh) 一种干熄焦循环气可燃组分浓度调节系统及方法
CN202361362U (zh) 冷渣器冷渣风余热回收装置
CN108149002B (zh) 一种连退预热和余热回收系统及其柔性控制方法
CN108823352A (zh) 一种转炉烟气干式余热回收除尘装置及方法
CN108278905B (zh) 一种自备电站锅炉与水泥窑余热回收耦合系统
CN204630404U (zh) 一种利用烧结低温余热冷却高炉循环水的装置
CN202947489U (zh) 一种烧结环冷机低温段余热梯级利用系统
CN216049231U (zh) 水泥厂低温余热利用节煤发电装置
CN201688713U (zh) 烧结余热发电烟气温度调节装置
CN202546700U (zh) 玻璃退火窑余热资源利用系统
CN214486375U (zh) 一种ggh进烟烟道的喷淋装置
CN105318735B (zh) 一种利用烧结低温余热冷却高炉循环水的装置
CN103712439B (zh) 回转窑筒外余热收集系统及其收集方法
CN210801687U (zh) 一种低温烟气余热用于供暖制冷一体化系统
CN109140492B (zh) 锅炉烟风耦合余热回收系统
CN208075596U (zh) 一种用于矿热炉炉气净化系统的冷却器
CN208011750U (zh) 火电厂燃煤锅炉排烟余热及水分回用系统
CN218755584U (zh) 一种干熄焦的冷却装置、干熄炉及干熄焦系统
CN112228860A (zh) 一种低温省煤器快速放水和在线查漏隔离系统及方法
CN216644976U (zh) 一种定温变风量的烧结余热利用系统
CN104567439B (zh) 基于物联网在线控制的蓄热式烟气余热全回收方法及装置
CN220541066U (zh) 一种可调整换热面积的省煤器
CN206755128U (zh) 一种避免露点腐蚀的空气间接换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