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96264U - 支撑架、承载件和座椅组件 - Google Patents

支撑架、承载件和座椅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96264U
CN220096264U CN202320918941.8U CN202320918941U CN220096264U CN 220096264 U CN220096264 U CN 220096264U CN 202320918941 U CN202320918941 U CN 202320918941U CN 220096264 U CN220096264 U CN 2200962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locking
support
unlocking
m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1894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必盛
王成真
张天铸
江海川
徐浩
时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1894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962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962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962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架、承载件和座椅组件,支撑架可以用于与承载件电连接,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一导电触点,第二支撑件位于第一支撑件的一侧,第一支撑件背离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用于与承载件插接相连;第一导电触点暴露于第一支撑件背离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第一导电触点用于与承载件的第二导电触点相接触。由于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近,可以避免在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采用较长的明线导致的走线杂乱,从而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支撑架、承载件和座椅组件,可以避免在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采用较长的明线导致的走线杂乱,从而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支撑架、承载件和座椅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撑架、承载件和座椅组件。
背景技术
车辆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它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满足人们方便、快捷、高效的出行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在行车过程中采用平板电子设备来看视频、听音乐或玩游戏等,以提高行车过程中的娱乐性。
相关技术中,车辆可以包括前排座椅和固定于前排座椅背面的平板电子设备,位于后排座椅的用户可以使用该平板电子设备,可以避免该用户手持平板电子设备导致的疲劳和不便。
然而,上述平板电子设备与车辆上的充电口之间的充电走线较为杂乱。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架、承载件和座椅组件,可以避免在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设置较长的明线所导致的走线杂乱的问题,从而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支撑架,用于与承载件电连接,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一导电触点,第二支撑件位于第一支撑件的一侧,第一支撑件背离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用于与承载件插接相连;第一导电触点暴露于第一支撑件背离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第一导电触点用于与承载件的第二导电触点相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支撑架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一导电触点,第一支撑件用于与承载件插接相连,从而使得第一支撑件和承载件之间连接较为简单便捷,可以简化用户的安拆步骤。第一导电触点暴露于第一支撑件背离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第一导电触点用于与承载件的第二导电触点相接触,支撑架和承载件可以通过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电连接(相当于触点连接方式)。支撑架可以通过承载件向电子设备充电。由于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近,可以避免在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采用较长的明线导致的走线杂乱,从而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另外,承载件和支撑架之间通过触点连接,避免了承载件和支撑架之间的明线,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一方向,第一支撑件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锁定件,第一锁定件的第一锁定部暴露于第一支撑件背离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第一锁定部用于与承载件的第一配合锁定部插接,形成支撑架和承载件的第一锁定状态;其中,第一锁定部和第一配合锁定部的插入方向位于第一方向上,第一方向与第一支撑件至承载件的方向不同。
这样,由于第一锁定部和第一配合锁定部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第一支撑件和承载件的锁定,其操作简单便捷,可以简化用户的安拆步骤,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还包括第一锁定弹性件,第一支撑件中具有第一支撑腔,第一锁定弹性件和至少部分第一锁定件位于第一支撑腔中;第一锁定弹性件分别连接第一支撑件和第一锁定件,第一锁定弹性件用于带动第一锁定部沿朝向第一配合锁定部的方向运动,形成支撑架和承载件的第一锁定状态。
这样,可以使第一锁定部和第一配合锁定部之间形成可靠的锁定状态,保证支撑架和承载件装配后牢固不晃动,避免承载件、电子设备掉落而损坏、碰伤用户等情况,保证电子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包括第一解锁组件,第一解锁组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支撑腔中,第一解锁组件的第一操作端暴露于第一支撑件外;第一解锁组件用于带动第一锁定部和第一配合锁定部中的一者远离另一者,以使第一锁定部脱离第一配合锁定部,形成支撑架和承载件的第一解锁状态。
这样,通过第一解锁组件可以解除第一锁定部和第一配合锁定部之间的第一锁定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锁定件之间具有第一预设中心;第一锁定部为第一锁定凸起,第一锁定凸起用于沿朝向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插入第一配合锁定部;或,第一锁定部为第一锁定槽,第一锁定槽用于供第一配合锁定部沿背离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插入;支撑架还包括第一转轴,第一锁定件包括背离第一锁定部的第一转动部,第一转动部和第一转轴均位于第一支撑腔中,第一转动部与第一支撑件通过第一转轴转动相连;第一锁定部在第一锁定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沿靠近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解锁组件包括第一操作件、第一解锁件和两个第二解锁件,第一解锁件和第二解锁件均位于第一支撑腔中,第二解锁件与第一锁定件一一对应,第一操作件上设置有第一操作端,第一操作端暴露于第一支撑件朝向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第二解锁件分别抵接于第一解锁件的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二解锁件背离第一解锁件的一侧抵接于对应的第一锁定件;第一操作件与第一解锁件相连,第一解锁件与第一支撑件沿第一操作件的第一解锁方向活动相连,第二解锁件与第一支撑件沿第一方向活动相连;沿第一解锁方向,第一解锁件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和两个第二解锁件沿第一方向的距离中的至少一者逐渐减小,第一解锁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这样,第一支撑件和承载件之间可以实现简单的插接相连和按动/推动解锁,其结构简单、有利于减小体积,方便用户收纳和简化安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包括第一磁性件,第一磁性件位于第一支撑件中,第一磁性件被配置为与承载件的第二磁性件相吸合。
这样,可以提高支撑架和承载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减少支撑架和承载件之间的晃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暴露于第一支撑件背离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第一限位件环设于第一导电触点的外周,第一限位件用于与承载件的第二限位件插接。
这样,可以从各个方向对第一支撑件和配合件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避免第一支撑件和配合件之间在各个方向上的晃动。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遭遇颠簸路面产生晃动时,由于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互相匹配,可以抵消晃动产生的作用力,保证电子设备在行驶过程中同样保持稳定安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防反件,第一防反件暴露于第一支撑件背离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第一防反件用于与承载件的第二防反件插接。
这样,可以防止第一支撑件和配合件的错误组装,从而实现防呆设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背离第一支撑件的一端用于插接于安装接口的安装槽中,沿第二方向,第二支撑件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锁定件,第二锁定件的第二锁定部暴露于第二支撑件的外侧;第二锁定部用于与安装接口的第二配合锁定部插接,形成支撑架和安装接口的第二锁定状态;其中,第二锁定部和第二配合锁定部的插入方向位于第二方向上,第二方向与安装槽的槽深方向不同。
这样,由于第二锁定部和第二配合锁定部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支撑架和安装接口的锁定,其操作简单便捷,可以简化用户的安拆步骤,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包括两个第二解锁组件,第二解锁组件与第二锁定件一一对应设置,第二支撑件中具有第二支撑腔,第二解锁组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支撑腔中,第二解锁组件的第二操作端暴露于第二支撑腔和安装槽外;第二解锁组件用于带动第二锁定部和第二配合锁定部中的一者远离另一者,以使第二锁定部脱离第二配合锁定部,形成支撑架和安装接口的第二解锁状态。
这样,通过第二解锁组件可以解除第二锁定部和第二配合锁定部的第二锁定状态,以将支撑架和安装接口拆开。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锁定件之间具有第二预设中心,第二锁定部为第二锁定槽,第二锁定槽用于供第二配合锁定部沿朝向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插入;第二锁定槽与第二支撑腔连通,第二解锁组件包括第二操作件、第三解锁件和第四解锁件,第二操作件上设置有第二操作端,第三解锁件和第四解锁件位于第二支撑腔中;第三解锁件的延伸方向的第一端与第二操作件相连,第三解锁件的延伸方向的第二端与第四解锁件相连,第四解锁件与第二锁定槽相对设置,第三解锁件的中段与第二支撑件转动相连;第二操作件带动第一端沿朝向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第二端带动第四解锁件沿远离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以使至少部分第四解锁件经过第二锁定槽并位于第二支撑件外。
这样,第二支撑件和安装接口之间可以实现简单的插接相连和按动/推动解锁,其结构简单、有利于减小体积,方便用于收纳和简化安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包括第三磁性件,第三磁性件靠近第二支撑件远离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设置,第三磁性件被配置为与安装接口的第四磁性件相排斥。
这样,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相互排斥,该排斥力可以推动第二保护端朝向安装槽的槽底壁的方向运动,有助于推开保护件而将第二支撑件插入安装槽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包括第三导电触点,第三导电触点暴露于第二支撑件远离第一支撑件的一侧,第三导电触点用于与安装接口的第四导电触点相接触,且与第一导电触点电连接。
这样,由于第二支撑件和安装接口之间通过触点连接,避免了第二支撑件和安装接口之间的明线,可以减少对安装槽中的其他结构件的布局影响。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承载件,用于电连接于支撑架和待承载件,承载件包括配合件和第二导电触点,配合件的一侧用于与支撑架插接相连,配合件背离支撑架的一侧用于朝向待承载件;第二导电触点暴露于配合件朝向支撑架的一侧,第二导电触点用于与支撑架的第一导电触点相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用于支撑架插接相连,支撑架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一导电触点,第一支撑件用于与承载件插接相连,从而使得第一支撑件和承载件之间连接较为简单便捷,可以简化用户的安拆步骤。第一导电触点暴露于第一支撑件背离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第一导电触点用于与承载件的第二导电触点相接触,支撑架和承载件可以通过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电连接(相当于触点连接方式)。支撑架可以通过承载件向电子设备充电。由于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近,可以避免在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采用较长的明线导致的走线杂乱,从而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另外,承载件和支撑架之间通过触点连接,避免了承载件和支撑架之间的明线,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夹持件位于配合件的至少部分外周,夹持件包括远离配合件的夹持部,夹持部沿远离支撑架的方向延伸,夹持部用于与待承载件的外周壁抵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承载件还包括充电接口和可伸缩的充电连接件,充电接口用于与待承载件电连接,充电连接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夹持件中,充电接口的至少部分位于夹持部朝向配合件的一侧,充电接口与充电连接件的活动端相连,且通过充电连接件与第二导电触点电连接,充电接口沿靠近或远离配合件的方向运动。
这样,当充电接口缩回夹持件时,可以实现无明线干扰,从而实现无感充电,以提升用户视觉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夹持件围设于配合件的外周,夹持件和配合件共同围合形成背离支撑架的容置槽,容置槽用于容置待承载件。
这样,夹持件对电子设备可以形成较好的保护。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夹持件包括多个子夹持件,多个子夹持件沿配合件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子夹持件包括第一子夹持件和第二子夹持件,第一子夹持件和第二子夹持件分别位于配合件的相对两侧。
这样,夹持件的重量较轻,子夹持件缩回后可以缩小收纳体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夹持件和配合件相对静止,活动端沿靠近或远离夹持件的方向运动;承载件还包括复位组件,夹持件中具有夹持腔,复位组件位于夹持腔中,复位组件与活动端相连;复位组件用于带动活动端沿靠近夹持件的方向运动,形成充电接口的缩回状态。
这样,可以实现充电接口与电子设备的配合接口的自动对接,可以简化操作,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复位组件包括复位件和第一复位弹性件,复位件与夹持件沿充电连接件的伸缩方向活动相连,复位件与活动端相连;第一复位弹性件分别连接复位件和夹持件,复位件在第一复位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带动活动端沿靠近夹持件的方向运动,形成充电接口的缩回状态。
这样,复位组件的结构较为简单,实现较为容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各子夹持件与配合件伸缩相连,各子夹持件的夹持部沿靠近或远离配合件的方向运动,其中一个子夹持件的夹持部与活动端相连且相对静止。
这样,可以通过子夹持件的伸缩,实现充电接口的伸缩,缓解充电接口受到的应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一方向,配合件上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配合锁定件,第一配合锁定件的第一配合锁定部暴露于配合件朝向支撑架的一侧;第一配合锁定部用于与支撑架的第一锁定部插接,形成支撑架和承载件的第一锁定状态;其中,第一锁定部和第一配合锁定部的插入方向位于第一方向上,第一方向与支撑架的第一支撑件至承载件的方向不同。
这样,由于第一锁定部和第一配合锁定部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第一支撑件和承载件的锁定,其操作简单便捷,可以简化用户的安拆步骤,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配合锁定件之间具有第一配合中心;第一配合锁定部为第一锁定槽,第一锁定槽用于供第一锁定部沿朝向第一配合中心的方向插入;或,第一配合锁定部为第一锁定凸起,第一锁定凸起用于沿背离第一配合中心的方向插入第一锁定部。
这样,第一锁定部和第一配合锁定部的实施方式较多,可以适用较多的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包括第二磁性件,第二磁性件位于配合件中,第二磁性件被配置为与支撑架的第一磁性件相吸合。
这样,可以提高支撑架和承载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减少支撑架和承载件之间的晃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配合件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暴露于配合件朝向支撑架的一侧,第二限位件环设于第二导电触点的外周,第二限位件用于与支撑架的第一限位件插接。
这样,可以从各个方向对第一支撑件和配合件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避免第一支撑件和配合件之间在各个方向上的晃动。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遭遇颠簸路面产生晃动时,由于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互相匹配,可以抵消晃动产生的作用力,保证电子设备在行驶过程中同样保持稳定安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配合件上设置有第二防反件,第二防反件暴露于配合件朝向支撑架的一侧,第二防反件用于与支撑架的第一防反件插接。
这样,可以防止第一支撑件和配合件的错误组装,从而实现防呆设计。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支撑组件,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支撑架和第二方面中的承载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可以包括支撑架和承载件,支撑架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一导电触点,第一支撑件用于与承载件插接相连,从而使得第一支撑件和承载件之间连接较为简单便捷,可以简化用户的安拆步骤。第一导电触点暴露于第一支撑件背离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第一导电触点用于与承载件的第二导电触点相接触,支撑架和承载件可以通过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电连接(相当于触点连接方式)。支撑架可以通过承载件向电子设备充电。由于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近,可以避免在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采用较长的明线导致的走线杂乱,从而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另外,承载件和支撑架之间通过触点连接,避免了承载件和支撑架之间的明线,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座椅组件,包括座椅、安装接口、如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支撑架和如上述第二方面中的承载件;安装接口包括安装件,安装件至少部分位于座椅中,安装件中具有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口暴露于座椅的外侧,支撑架的第二支撑件远离支撑架的第一支撑件的一端插装于安装槽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组件,座椅组件可以包括支撑架和承载件,支撑架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一导电触点,第一支撑件用于与承载件插接相连,从而使得第一支撑件和承载件之间连接较为简单便捷,可以简化用户的安拆步骤。第一导电触点暴露于第一支撑件背离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第一导电触点用于与承载件的第二导电触点相接触,支撑架和承载件可以通过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电连接(相当于触点连接方式)。支撑架可以通过承载件向电子设备充电。由于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近,可以避免在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采用较长的明线导致的走线杂乱,从而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另外,承载件和支撑架之间通过触点连接,避免了承载件和支撑架之间的明线,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安装件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配合锁定件,第二配合锁定件的第二配合锁定部暴露于安装槽的内侧;第二配合锁定部与第二支撑件上的第二锁定部插接,形成支撑架和安装接口的第二锁定状态;
其中,第二锁定部和第二配合锁定部的插入方向位于第二方向上,第二方向与安装槽的槽深方向不同。
这样,由于第二锁定部和第二配合锁定部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支撑架和安装接口的锁定,其操作简单便捷,可以简化用户的安拆步骤,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安装接口包括第二锁定弹性件和第二转轴,第二配合锁定件包括背离第二配合锁定部的第二转动部,第二锁定弹性件分别连接安装件和第二配合锁定件,第二转动部与安装件通过第二转轴转动相连;两个第二配合锁定件之间具有第二配合中心,第二配合锁定部为第二锁定凸起,第二锁定凸起沿朝向第二配合中心的方向插入第二锁定部;第二锁定凸起在第二锁定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沿朝向第二配合中心的方向转动。
这样,可以使第二锁定部和第二配合锁定部之间形成可靠的锁定状态,保证支撑架和安装接口装配后牢固不晃动,避免支撑组件、电子设备掉落而损坏、碰伤用户等情况,保证电子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安装接口包括保护件,保护件盖设于安装槽的槽口处,保护件的第一保护端转动连接于安装件,保护件的第二保护端沿靠近或远离安装槽的槽底壁的方向转动。
这样,保护件可以用于将安装槽的槽口盖住以防止外部的杂物、灰尘等进入安装槽中,以对安装槽内的结构件形成保护。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安装接口包括第二复位弹性件、第三转轴和止挡件,保护件通过第三转轴与安装件转动相连,止挡件位于保护件背离安装槽的槽底壁的一侧;第二复位弹性件用于带动第二保护端沿远离安装槽的槽底壁的方向转动,以使第二保护端抵接于止挡件,形成保护件的复位状态。
这样,第二复位弹性件可以向第二保护端提供远离安装槽的槽底壁的弹性作用力,在支撑架与安装接口未组装时,该弹性作用力可以防止用户(例如,儿童)将手指或其他物品伸入安装槽中,从而可以提高安装接口使用的安装性、避免误操作、保护安装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安装接口还包括第四磁性件,第四磁性件位于第二保护端的朝向安装槽的槽底壁的一侧,第四磁性件被配置为与支撑架的第三磁性件相排斥。
这样,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相互排斥,该排斥力可以推动第二保护端朝向安装槽的槽底壁的方向运动,有助于推开保护件而将第二支撑件插入安装槽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安装接口还包括第四导电触点,第四导电触点设置于安装件上,且暴露于安装槽的内侧,第四导电触点用于与支撑架的第三导电触点相接触。
这样,由于第二支撑件和安装接口之间通过触点连接,避免了第二支撑件和安装接口之间的明线,可以减少对安装槽中的其他结构件的布局影响。
本申请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支撑组件与座椅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应用于座椅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安装于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安装于座椅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与支撑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和承载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与支撑组件的另一装配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与支撑组件的另一装配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安装于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安装于承载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去除第一夹持壳后的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局部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去除第二壳壁后的第一支撑腔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操作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局部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接口的侧视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去除第二支撑壳后的支撑架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局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接口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接口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接口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接口的另一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去除第二支撑壳后的支撑架局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的分布示意图;
图3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局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 2:电子设备; 1a:座椅组件;
10:座椅; 11:头枕; 12:靠背;
13:充电系统; 13a:第一检测线; 13b:第二检测线;
13c:充电线; 13d:接地线; 14:座椅骨架;
15:线缆; 16:粘接件; 21:操纵台;
22:中央扶手; 23:门内饰板; 100:支撑组件;
101:承载件; 110:配合件; 111:配合壳;
1111:第一配合壳; 1112:第二配合壳; 112:补强壳;
113:配合腔; 120:夹持件; 120a:子夹持件;
121a:第一子夹持件; 122a:第二子夹持件; 123a:第三子夹持件;
124a:第四子夹持件; 125:夹持部; 126:容置槽;
127:夹持腔; 1281:第一夹持壳; 1282:第二夹持壳;
129:滑槽; 131:充电接口; 132:充电连接件;
132a:活动端; 132b:连接端; 133:绝缘件;
134:补强件; 140:复位组件; 141:第一复位弹性件;
142:复位件; 1421:镂空部; 105:支撑架;
150:第一支撑件; 151:第一支撑壳; 1511:第一壳壁;
1512:第二壳壁; 152:第一支撑腔; 160:第二支撑件;
162:第二支撑壳; 163:装配件; 1631:第一装配件;
1632:第二装配件; 164:第二支撑腔; 171:第一导电触点;
172:第二导电触点; 173:第三导电触点; 181:第一导电件;
182:第二导电件; 183:第三导电件; 109:安装接口;
191:安装件; 192:第二复位弹性件; 193:第三转轴;
194:安装槽; 195:保护件; 195a:第一保护件;
195b:第二保护件; 1951:第一保护端; 1952:第二保护端;
196:止挡件; 197:缓冲弹性件; 198:弹性抵接件;
210:第一锁定件; 211:第一锁定部; 212:第一转动部;
220:第一配合锁定件; 221:第一配合锁定部; 230:第二锁定件;
232:第二锁定部; 240:第二配合锁定件; 241:第二配合锁定部;
242:第二转动部; 251:第一斜面; 252:第二斜面;
261:第一锁定弹性件; 262:第二锁定弹性件; 271:第一转轴;
272:第二转轴; 280:第一解锁组件; 281:第一解锁件;
2811:第一驱动面; 282:第二解锁件; 2822:第二驱动面;
283:第一操作件; 2831:第一操作端; 290:第二解锁组件;
292:第二操作件; 2922:第二操作端; 293:第三解锁件;
2931:第一端; 2932:第二端; 294:第四解锁件;
2954:第四转轴; 2963:第三复位弹性件; 311:第一辅助件;
312:第二辅助件; 313:第三辅助件; 321:第一磁性件;
323:第三磁性件; 324:第四磁性件; 331:第一限位件;
332:第二限位件; 341:第一防反件; 342:第二防反件;
350:转动组件; 361:第一转接件; 362:第二转接件;
370:辅助充电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相关技术中,可以通过平板支架将平板电子设备安装于前排座椅的背面。座椅可以包括靠背和头枕,以及位于靠背和头枕之间的两个连接杆。平板支架可以包括朝向座椅一侧的两个卡钩,一个卡钩对应套设于一个连接杆的外周,通过卡钩对连接杆的夹紧力,将平板支架安装于该座椅的背面。平板支架背离座椅的一侧可以设置安装部,安装部用于安装平板电子设备。
然而,上述平板支架仅具有安装平板电子设备的功能,而不具备向平板电子设备充电的功能。当需要为安装于平板支架上的平板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需要用明线的一端与车辆的操作台或中央扶手等处的充电口电连接,明线的另一端与平板电子设备电连接,而充电口与平板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远,导致平板电子设备与该充电口之间的明线较长、较为杂乱、存在安全隐患,影响用户的视觉体验。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架,支撑架用于与承载件电连接,承载件可以用于安装电子设备、且承载件可以用于与电子设备电连接。支撑架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一导电触点,第一支撑件用于与承载件插接相连,从而使得第一支撑件和承载件之间连接较为简单便捷,可以简化用户的安拆步骤。第一导电触点暴露于第一支撑件背离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第一导电触点用于与承载件的第二导电触点相接触,支撑架和承载件可以通过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电连接(相当于触点连接方式)。支撑架可以通过承载件向电子设备充电。由于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较近,可以避免在承载件和电子设备之间采用较长的明线导致的走线杂乱,从而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另外,承载件和支撑架之间通过触点连接,避免了承载件和支撑架之间的明线,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
以下结合图1-图38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13进行说明。
参见图1和图2,充电系统13可以包括安装接口109、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安装接口109可以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安装接口109可以与支撑架105电连接,支撑架105可以与承载件101电连接,承载件101可以与待承载件电连接。外部电源依次通过安装接口109、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向待承载件提供电能。
一些实施例中,待承载件可以为电子设备2或其他不用电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以电子设备2为例进行说明。该电子设备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手写笔、耳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相机、车载设备、行动充电器(也可称行动电源或移动电源)、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眼镜、智能首饰等)、化妆镜、照明灯、摄像头、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为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为AR)终端设备、智能家居设备(例如智慧屏、智能电视)等。
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系统13可以应用于车辆、飞机、轮船、办公室、候机室、候车室、酒店、餐厅、户外充电等场景。本申请实施例以充电系统13应用于车辆为例进行说明。车辆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简称为EV)、混合动力汽车(hybridelectric vehicle,简称为HEV)、增程式电动汽车(ranqe extend electric vehicle,简称为RE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简称为PHEV)、燃料电池汽车、燃油汽车等。
本申请实施例以充电系统13应用于电动汽车为例进行说明。
一些实施例中,该车辆1(图3)可以包括壳体,壳体为车辆1的外部包络,壳体可以对车辆1形成保护。车辆1可以包括方向盘,驾驶员可以通过方向盘实现对车辆1行驶方向的控制。车辆1可以包括发动机、刹车、油门和车轮等,以实现车辆1的正常行驶。车辆1可以包括位于壳体内的电池(相当于外部电源),电池可以与发动机电连接,电池可以为车辆1的发动机提供电能。发动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为车辆1提供动能,带动车轮运动,使得车辆1可以正常运行。
示例性的,参见图3和图4,安装接口109可以安装于车辆1的操纵台21、座椅10、门内扶手、中央扶手22、门内饰板23、后备箱中的至少一者。
本申请实施例以安装接口109安装于座椅10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1和图7,座椅10、安装接口109、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可以共同形成座椅组件1a,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可以共同形成支撑组件100。
参见图4和图5,座椅10可以包括相连的靠背12和头枕11,安装接口109可以设置于靠背12和/或头枕11中。在安装接口109设置于靠背12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安装接口109安装于靠背12中的座椅骨架14上,例如,可以通过螺钉将安装接口109安装于座椅骨架14上。安装接口109和电池之间可以通过线缆15电连接,线缆15可以设置于座椅10中,避免线缆15裸露在座椅10外导致的安全隐患、走线杂乱等。
参见图5,安装接口109可以包括安装件191,安装件191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座椅10中。安装件191中可以具有安装槽194,安装槽194的槽口可以暴露于座椅10的外部,从而便于支撑组件100的支撑架105插接相连于安装接口109中,与相关技术中采用卡钩的方式将支撑组件100安装于座椅10上,插接相连的方式操作更为简单便捷,可以简化安拆步骤,缩短安装时间、降低安装难度,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例如,安装槽194的槽口可以位于座椅10的背面、正面或侧面等。其中,用户乘坐的一面为座椅10的正面,背离正面的一面为背面。
在安装槽194的槽口位于座椅10的背面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避免在使用支撑组件100时对用户的乘坐造成影响,另外,当将安装接口109设置于车辆1的前排座椅时,还可以方便后排的用户使用安装接口109,使得位于后排的用户可以方便的使用电子设备2,避免该位于后排的用户手持电子设备2导致的疲劳和不便。例如,参见图5和图6,用户可以将支撑架105的第二支撑件160(图6)插入带有安装接口109的座椅10的背面,使得支撑架105与安装接口109电连接。然后,将承载件101安装于第一支撑件150上(图6),使得第一支撑件150与承载件101电连接。之后,将电子设备2安装于承载件101上,以将电子设备2安装于座椅10的背面,还可以实现对电子设备2的充电。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100进行说明。
参见图6和图7,支撑组件100用于安装电子设备2。支撑组件100可以包括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之间可拆卸相连,可以便于在支撑架105上替换不同的承载件101,以提高支撑架105的可用性,另外,当可以减少支撑组件100收纳时所占用的体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相连包括插接、螺纹连接、磁吸、粘带扣连接等方式中的任意一者或多者。例如,当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采用多种可拆卸连接方式时,可以提高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之间连接稳定性,减少车辆1行进过程中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之间的晃动。
参见图5和图6,安装接口109可以用于安装支撑架105,承载件101可以用于安装电子设备2。一些示例中,承载件101与电子设备2之间可拆卸相连,可以便于用户从承载件101上拆卸电子设备2,满足用户对电子设备2的不同使用需求,另外,可以便于在承载件101上替换不同的电子设备2,从而提高承载件101的可用性。另一些示例中,承载件101与电子设备2之间可以固定连接,从而可以提高承载件101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好的防止辆行进过程中承载件101与电子设备2之间的晃动。例如,参见图8和图9,承载件101与电子设备2之间可以采用粘接件16(例如,无痕胶)相连,其连接方式较为简单便捷,还可以简化承载件101、电子设备2的结构,以降低成本、缩小体积承载件101、电子设备2的体积。
参见图5和图6,支撑架105可以包括相连的第一支撑件150和第二支撑件160,第二支撑件160可以位于第一支撑件150的一侧、且与第一支撑件150相连,第一支撑件150背离第二支撑件160的一侧可以用于与承载件101相连。第二支撑件160远离第一支撑件150的一端可以用于与安装接口109的安装槽194插接相连。承载件101可以包括配合件110,配合件110的一侧可以用于朝向支撑架105、且与支撑架105相连,配合件110背离支撑架105的一侧可以用于朝向电子设备2。配合件110可以与电子设备2之间可以间隔设置、相接触、可拆相连或者固定相连(例如,通过粘接件16相连)。
一些示例中,第一支撑件150和第二支撑件160之间可以转动连接,例如,第一支撑件150和第二支撑件160可以通过转动组件350转动连接,从而可以调整第二支撑件160的俯仰角,在将电子设备2安装至承载件101后,通过调整第二支撑件160的俯仰角、以调整承载件101的俯仰角,并实现对电子设备2的俯仰角的调整,以满足后排不同身高的用户调节电子设备2角度的需求。另一些示例中,第一支撑件150和第二支撑件160之间也可以固定连接。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电连接进行说明。
参见图8-图10,支撑架105可以包括第一导电触点171,第一导电触点171的至少部分可以暴露于第一支撑件150背离第二支撑件160的一侧。承载件101可以包括第二导电触点172,第二导电触点172的至少部分可以暴露于配合件110朝向支撑架105的一侧,第一导电触点171和第二导电触点172相接触,从而实现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之间的电连接。相当于,承载件101和支撑架105之间通过触点连接,避免了承载件101和支撑架105之间的明线,从而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另外,支撑架105可以通过承载件101向电子设备2充电,而承载件101和电子设备2之间的距离较近,可以避免在承载件101和电子设备2之间采用较长的明线导致的走线杂乱,从而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提高使用安全性。
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1和图12,第一支撑件15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壳151,第一支撑壳151中具有第一支撑腔152,第一导电触点171的一端可以暴露于第一支撑件150背离第二支撑件160的一侧,以便于与第二导电触点172相接触。第一导电触点171的另一端可以位于第一支撑腔152中,以对第一导电触点171的该另一端形成保护。例如,第一支撑壳151可以包括相对扣合的第一壳壁1511和第二壳壁1512,第一支撑腔152位于第一壳壁1511和第二壳壁1512之间,第一壳壁1511可以位于第二壳壁1512背离第二支撑件160的一侧。可以在第一壳壁上开设通孔,第一导电触点171可以通过该通孔暴露于第一支撑壳151的外部。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触点171“暴露”于第一支撑壳151的外部可以指:第一导电触点171外凸于第一支撑壳151,或,第一导电触点171可以也可以内陷于第一支撑壳151,或者,第一导电触点171与第一支撑壳151的外表面齐平。在内陷或齐平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壳151的外侧具有凹槽,第一导电触点171可以位于凹槽中。或者,第一支撑壳151的壳壁上具有通孔,第一导电触点171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第一支撑腔152中,通过该通孔可以从第一支撑壳151外观察或接触到该第一导电触点17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他结构件的“暴露”与之类似,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3和图14,配合件110可以包括配合壳111,配合壳111中具有配合腔113,第二导电触点172的一端可以暴露于配合件110朝向第一支撑件150的一侧,以便于与第一导电触点171相接触。第二导电触点172的另一端可以位于配合腔113中,以对第二导电触点172的该另一端形成保护。示例性的,配合壳111可以包括相对扣合第一配合壳1111和第二配合壳1112,第一配合壳1111和第二配合壳1112之间形成有配合腔113。第一配合壳1111可以位于第二配合壳1112朝向第一支撑件150的一侧。配合件110还可以包括补强壳112,补强壳112可以与第一配合壳1111相连。补强壳112可以用于提高第一配合壳1111的机械强度,以更好的保护配合腔113中的结构件,避免在第一支撑件150和配合件110的安装过程中对配合腔113中的结构件造成挤压。例如,第一配合壳1111可以包裹于至少部分补强壳112的外部。
示例性的,第一导电触点171靠近配合件110的一端可以凸出于第一支撑壳151的外表面,第二导电触点172靠近第一支撑件150的一端可以凹陷于配合壳111的外表面,在第一导电触点171和第二导电触点172对接时,第二导电触点172所处的凹陷处可以对对第一导电触点171起到限位作用,从而提高第一导电触点171和第二导电触点172之间的接触稳定性。或者,第一导电触点171靠近配合件110的一端可以凹陷于第一支撑壳151的外表面,第二导电触点172靠近第一支撑件150的一端可以凸出于配合壳111的外表面,其原理已经阐述,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参见图12和图13,第一支撑腔152中可以设置有第一导电件181,第一导电触点17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导电触点171可以间隔设置于第一导电件181上。配合腔113中可以设置有第二导电件182,第二导电触点17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导电触点172可以间隔设置于第二导电件182上。其中,第一导电触点171和第二导电触点172可以一一对应的设置。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夹持件120进行说明。
参见图13、图15和图16,夹持件120可以位于配合件110的至少部分外周,使得承载件101对面积较大的电子设备2形成较好的支撑。另外,夹持件120上可以安装承载件101的部分其他结构件,从而可以减薄配合件110的厚度,有利于承载件101的轻薄化。夹持件120可以包括远离配合件110的夹持部125,夹持部125可以沿远离支撑架105的方向延伸,夹持部125可以用于与电子设备2的外周壁的至少部分抵接,从而将电子设备2夹持于承载件101上。
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3和图15,夹持件120可以围设于配合件110的外周,夹持件120可以在配合件110的外周环设一圈。夹持件120和配合件110共同围合形成背离支撑架105的容置槽126,容置槽126可以用于容置电子设备2。其中,夹持部125可以形成容置槽126的槽侧壁,夹持件120的除夹持部125的其余部分和配合件110共同形成容置槽126的槽底壁。例如,容置槽126的槽口的面积可以小于电子设备2的面积,将电子设备2放入容置槽126后,容置槽126的槽口可以较好的防止电子设备2从承载件101上掉落。夹持部125、以及夹持部125和配合件110之间的夹持件120的至少一者上可以开设有通孔和/或缺口,以暴露出电子设备2上的操作按钮、出音孔、摄像装置等,另外,还可以用于供充电连接件132的活动端132a(图22)穿过,实现活动端132a相对于夹持部125的伸缩运动。
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6-图19,夹持件120可以包括多个子夹持件120a,多个子夹持件120a可以沿配合件110的周向间隔分布,由于相邻两个子夹持件120a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可以减轻夹持件120的整体重量。子夹持件120a的数量可以为2个、3个、4个或5个及以上。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7,多个子夹持件120a可以包括第一子夹持件121a和第二子夹持件122a,第一子夹持件121a和第二子夹持件122a可以分别位于配合件110的相对两侧,第一子夹持件121a的夹持部125和第二子夹持件122a的夹持部125可以分别夹设于电子设备2的相对两侧。例如,第一子夹持件121a和第二子夹持件122a的夹持部125可以位于电子设备2的水平方向、竖直方向、或其他任意方向的相对两侧。另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8,多个子夹持件120a还可以包括第三子夹持件123a,第三子夹持件123a可以位于第一子夹持件121a和第二子夹持件122a之间。例如,第一子夹持件121a和第二子夹持件122a的夹持部125可以位于电子设备2的水平方向的两侧,第三子夹持件123a可以位于电子设备2的底部,从而可以对电子设备2形成较好的支撑,还可以缓解充电接口131受到的应力。其他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9,多个子夹持件120a还可以包括第四子夹持件124a,第三子夹持件123a和第四子夹持件124a可以分别位于配合件110的相对两侧。例如,第三子夹持件123a至第四子夹持件124a的方向可以垂直于第一子夹持件121a至第二子夹持件122a的方向,夹持部125可以从四个方向全方位的对电子设备2进行夹紧。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101上的充电接口131和充电连接件132进行说明。
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0和图21,承载件101还可以包括充电接口131和可伸缩的充电连接件132,充电接口131可以用于与电子设备2电连接。充电连接件132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夹持件120中,从而可以对充电连接件132形成保护。充电连接件132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可以包括连接端132b和活动端132a,连接端132b可以与第二导电触点172电连接,活动端132a可以与充电接口131连接,使得充电接口131可以通过充电连接件132与第二导电触点172电连接。
示例性的,充电连接件132的连接端132b与第二导电件182可以直接相连,从而可以简化承载件101的结构。或者,充电连接件132的连接端132b与第二导电件182之间可以通过第一转接件361相连。例如,该第一转接件361可以与配合件110和/或夹持件120相连,且与配合件110和/或夹持件120相对静止,从而可以防止充电连接件132在伸缩过程中拉扯第二导电件182。
其中,活动端132a可以沿靠近或远离配合件110的方向运动,以带动充电接口131沿靠近或远离配合件110的方向运动。当充电接口131沿远离配合件110方向运动时,充电接口131伸出承载件101,使得充电接口131可以与电子设备2的配合接口之间分离,从而断开充电接口131和电子设备2的电连接。当充电接口131沿靠近配合件110方向运动时,充电接口131缩回承载件101,使得充电接口131可以与电子设备2的配合接口插接,从而实现充电接口131和电子设备2的电连接,以为电子设备2充电。其中,充电接口131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夹持部125朝向配合件110的一侧,以便于充电接口131与电子设备2电连接。第二导电触点172依次通过第二导电件182、充电连接件132和充电接口131,实现与电子设备2的配合接口电连接。
示例性的,充电连接件132的至少部分可以呈弯曲状态、折叠状态或卷绕状态等,从而实现充电连接件132的可伸缩。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夹的持件120和配合件110相对静止,充电接口131可伸缩进行说明。
参见图20和图21,活动端132a可以沿靠近或远离夹持件120的方向运动,活动端132a可以带动充电接口131沿靠近或远离电子设备2的方向运动,以实现充电接口131与电子设备2的配合接口之间的断开和连接。图20中的箭头A示出了充电接口131的伸缩方向。
一些示例中,用户可以通过对活动端132a施加外力,以使活动端132a沿远离夹持件120的方向运动,另外,用户还可以施加外力,以使活动端132a沿靠近夹持件120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充电接口131与电子设备2的配合接口之间的断开和连接。
另一些示例中,可以通过复位组件140带动活动端132a沿靠近夹持件120的方向运动,使得活动端132a在复位组件140的作用下自动缩回承载件101,从而实现充电接口131与电子设备2的配合接口的自动对接,可以简化操作,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另外,还可以避免活动端132a由于用户未操作而长期处于伸出状态,避免损坏充电接口131。当充电接口131缩回夹持件120时,可以实现无明线干扰,从而实现无感充电,以提升用户视觉体验。
其中,参见图13和图20,夹持件120中可以具有夹持腔127,复位组件140可以位于夹持腔127中,从而对复位组件140形成保护。夹持件120可以包括包裹于夹持腔127外侧的夹持壳,夹持壳可以包括相对扣合的第一夹持壳1281和第二夹持壳1282,相当于,第一夹持壳1281和第二夹持壳1282之间形成了夹持腔127。复位组件140可以与活动端132a相连,以带动活动端132a沿靠近夹持件120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充电接口131沿靠近夹持件120的方向运动,形成充电接口131的缩回状态。其中,活动端132a所处的状态(伸出状态或缩回状态),也是充电接口131所处的状态。
示例性的,参见图20和图21,复位组件140可以包括复位件142和第一复位弹性件141。复位件142与夹持件120可以沿活动端132a的伸缩方向活动相连。复位件142可以与活动端132a相连,当复位件142沿靠近配合件110的方向运动时,可以带动活动端132a沿靠近配合件110的方向运动。当复位件142沿远离配合件110的方向运动时,可以带动复位件142沿远离配合件110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活动端132a(相当于充电接口131)的伸缩。第一复位弹性件141可以分别连接复位件142和夹持腔127的腔壁,复位件142可以在第一复位弹性件141的弹力作用下带动活动端132a沿靠近夹持件120的方向运动,以使充电接口131缩回承载件101。第一复位弹性件141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4个或5个及以上。例如,第一复位弹性件14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复位弹性件141可以沿垂直于活动端132a的伸缩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一复位弹性件141对复位件142施加作用力较为均衡,可以提高复位件142运动的稳定性,另外,第一复位弹性件141的数量较少,可以简化承载件101的结构、降低成本。
其中,第一复位弹性件141可以为拉簧、压簧、扭簧、弹片或其他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的弹性件,从而为复位件142提供朝向配合件110的推力或者拉力,以使复位件142朝向配合件110运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其他弹性件也可以为拉簧、压簧、扭簧、弹片或其他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的弹性件,其原理与第一复位弹性件141类似,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参见图20,可以在夹持腔127的腔壁上形成滑槽129,复位件142可以位于滑槽129中、并沿滑槽129滑动,滑槽129可以对复位件142进行限位、且限定复位件142的运动路径,避免复位件142在后续组装过程中发生错位,降低复位件142的装配难度、提高复位件142的装配精度。在充电接口131位于缩回状态时,滑槽129的至少部分槽壁面可以抵接于复位件142朝向配合件110的一侧,从而可以避免复位件142继续朝向配合件110运动而对充电接口131施加过大的作用力,可以对充电接口131形成保护。
示例性的,参见图20,夹持腔127中设置有第一辅助件311,复位件142上可以设置有镂空部1421,镂空部1421可以沿活动端132a的伸缩方向延伸,第一辅助件311的一端与夹持件120相连,第一辅助件311的另一端伸入镂空部1421中。通过镂空部1421和第一辅助件311的配合,可以对复位件142进行限位、且限定复位件142的运动路径,避免复位件142在后续组装过程中发错位,降低复位件142的装配难度、提高复位件142的装配精度。例如,第一辅助件311的一端可以与第二夹持壳1282相连,第一辅助件311的另一端抵接于复位件142背离第二夹持壳1282的一侧,从而可以进一步将复位件142限位于第二夹持壳1282和第一辅助件311的该另一端之间,避免复位件142在后续组装过程中发错位,降低复位件142的装配难度、提高复位件142的装配精度。第一辅助件311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或4个及以上,第一辅助件311和镂空部1421一一对应设置。例如,第一辅助件311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辅助件311可以沿垂直于活动端132a的伸缩方向间隔设置。在充电接口131位于缩回状态时,第一辅助件311背离配合件110一侧可以与镂空部1421处的复位件142抵接,从而可以避免复位件142继续朝向配合件110运动而对充电接口131施加过大的作用力,可以对充电接口131形成保护。
在夹持件120包括多个子夹持件120a的实施方式中,各子夹持件120a和配合件110之间可以相对静止。充电连接件132的至少部分可伸缩的设置于其中一个子夹持件120a上。在设置有充电连接件132的子夹持件120a上,活动端132a沿靠近或远离子夹持件120a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充电接口131沿靠近或远离子夹持件120a的方向运动,在设置有充电连接件132的子夹持件120a上,子夹持件120a中可以具有夹持腔127。复位组件140可以位于子夹持件120a的夹持腔127中,其原理已经阐述,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参见图20和图21,承载件101还可以包括绝缘件133,绝缘件133可以包裹于活动端132a外,从而对活动端132a形成保护。在设置有复位组件140的实施方式中,绝缘件133远离充电接口131的一端可以与复位件142抵接相连,从而便于充电连接件132的拆卸,降低充电连接件132的维修难度和成本。绝缘件133上可以设有补强件134,补强件134位于绝缘件133远离充电接口131的一端,补强件134可以提高绝缘件133的机械强度,从而可以缓解复位件142和用户施加于绝缘件133和充电连接件132上的应力,对充电连接件132形成保护,避免在伸缩过程中绝缘件133和充电连接件132产生较大形变而损坏。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夹的持件120和配合件110活动相连,充电接口131可伸缩进行说明。
夹持件120和配合件110之间可以相对运动以夹持件120包括多个子夹持件120a为例,参见图17,各子夹持件120a可伸缩的连接于配合件110,使得各夹持部125沿靠近或远离配合件110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夹持件120可以用于夹持不同尺寸、不同型号的电子设备2,以提高承载件101的兼容性与扩展性。在设置有充电连接件132的子夹持件120a上,活动端132a可以插设于该子夹持件120a中、且与该子夹持件120a的夹持部125相连,子夹持部125和活动端132a、充电接口131之间相对静止,当该子夹持件120a伸缩运动时,该子夹持件120a的夹持部125可以带动活动端132a和充电接口131沿靠近或远离配合件110的方向运动,从而可以对不同尺寸、不同型号的电子设备2实现无感充电。其中,充电接口131可以与该子夹持件120a的夹持部125相连,可以缓解充电连接件132与充电接口131之间的应力。当子夹持件120a沿远离配合件110的方向运动时,充电接口131沿远离电子设备2的方向运动,充电接口131可以与电子设备2分离而断开连接,另外,还可以将电子设备2从承载件101上取下,实现电子设备2的拆卸。当子夹持件120a沿靠近配合件110的方向运动时,充电接口131沿靠近电子设备2的方向运动,充电接口131可以与电子设备2电连接,另外,还可以将电子设备2安装于承载件101上。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充电接口131可伸缩的设置于承载件101上,无需在额外引明线对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可以在有线充电的前提下实现无感充电,弱化配件感,从视觉上去除了明线的干扰,保证支撑组件100的美观,提升充电体验。相比于无线充电,其充电效率更高。相比于采用较长的明线充电,其更为整洁、美观、还可以降低安全隐患。当用户下车时,用户可以将承载件101和电子设备2作为整体从支撑架105上取下,在需要为电子设备2充电时,无需将承载件101和电子设备2分开,仅需将充电接口131拔出电子设备2,即可使用其他充电器对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例如,承载件101可以形成保护壳,下车后,用户依然可以使用承载件101来保护电子设备2,从而提高了承载件101的利用率。
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接口131和/或充电连接件132可以设置于配合件110上。
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101和电子设备2之间还可以采用无线方式传输电力,例如,承载件10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线圈、电子设备2上可以设置有第二线圈,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可以用于实现能量耦合。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的插接和锁定进行说明。
第一支撑件150和承载件101之间插接相连,使得第一支撑件150和承载件101之间的安拆较为简单便捷,另外,无明显结构影响第一支撑件150和承载件101的美观性。参见图10和图12,支撑架105可以包括两个第一锁定件210,两个第一锁定件210可以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50上,第一锁定件210的第一锁定部211可以暴露于第一支撑件150背离第二支撑件160的一侧。参见图22和图23,承载件101可以包括两个第一配合锁定件220,第一配合锁定件220可以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于配合件110上,第一配合锁定件220的第一配合锁定部221暴露于配合件110朝向支撑架105的一侧。第一配合锁定部221和第一锁定部211插接配合,以形成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的第一锁定状态。其中,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的插入方向可以位于第一方向X上,第一方向X与第一支撑件150至承载件101的方向(相当于第一支撑件150和承载件101的对接方向)可以不同,例如,第一方向X与第一支撑件150至承载件101的方向可以相互垂直,从而使得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插接后可以实现锁定。由于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第一支撑件150和承载件101的锁定,其操作简单便捷,可以简化用户的安拆步骤,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示例性的,第一方向X可以为第一支撑件150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第一支撑件150至承载件101的方向可以为第一支撑件150的厚度方向。本申请实施例的长度、宽度、厚度仅仅是为了描述方便,并不意味着对尺寸或形状的任何限制。例如,宽度和/或厚度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长度。
示例性的,参见图12和图22,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中的一者可以为第一锁定凸起,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中的另一者可以第一锁定槽,第一锁定凸起插接于第一锁定槽中,以实现第一锁定状态。例如,第一锁定部211可以为第一锁定凸起,第一配合锁定部221可以第一锁定槽。或者,第一锁定部211可以为第一锁定槽,第一配合锁定部221可以第一锁定凸起。其中,两个第一锁定件210的第一锁定部211之间具有第一预设中心,第一预设中心可以为两个第一锁定部211之间连线的中心,该中心为虚拟中心,并非实体结构。两个第一配合锁定件220的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之间具有第一配合中心,第一配合中心可以为两个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之间连线的中心,该中心为虚拟中心,并非实体结构。第一锁定凸起可以沿朝向第一预设中心/第一配合中心的方向插入第一锁定槽,例如,两个第一锁定凸起的插入方向相向设置。或者,第一锁定凸起可以沿背离第一预设中心/第一配合中心的方向插入第一锁定槽,例如,两个第一锁定凸起的插入方向相背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1,支撑组件100可以包括第一锁定弹性件261,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用于带动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中的一者靠近另一者运动,以使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之间形成可靠的锁定状态,保证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装配后牢固不晃动,避免承载件101、电子设备2掉落而损坏、碰伤用户等情况,保证电子设备2的使用安全性。另外,可以避免用户误操作而将承载件101与支撑架105分离,保证安全稳固。
其中,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50和配合件110中的至少一者上。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1,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50上,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与第一锁定件210相连,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带动第一锁定部211沿靠近第一配合锁定部221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紧密的锁定在一起,提高第一锁定状态的可靠性。另一些示例中,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设置于配合件110上,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与第一配合锁定件220相连,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带动第一配合锁定部221沿靠近第一锁定部211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紧密的锁定在一起,提高第一锁定状态的可靠性。
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4,支撑组件100可以包括第一解锁组件280,通过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解除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之间的第一锁定状态,从而将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之间拆开。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用于带动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中的一者远离另一者,以使第一锁定部211脱离第一配合锁定部221,形成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的第一解锁状态。其中,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设置有第一支撑件150和配合件110中的至少一者上。一些示例中,参见图24,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50上,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与第一锁定件210相连,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带动第一锁定部211沿远离第一配合锁定部221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一锁定部211脱离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从而将现承载件101和支撑架105之间拆开。另一些示例中,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50上、且第一锁定部211为第一锁定凹槽,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为第一锁定凸起,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沿第一锁定槽的槽底壁至槽口的方向将第一锁定凸起顶出至第一锁定槽外,以使第一锁定部211脱离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从而将承载件101和支撑架105之间拆开。另一些示例中,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设置于配合件110上,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与第一配合锁定件220相连,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带动第一配合锁定部221沿远离第一锁定部211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一锁定部211脱离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从而将现承载件101和支撑架105之间拆开。其他一些示例中,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设置于配合件110上、且第一锁定部211为第一锁定凸起,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为第一锁定槽,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沿第一锁定槽的槽底壁至槽口的方向将第一锁定凸起顶出至第一锁定槽外,以使第一锁定部211脱离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从而将承载件101和支撑架105之间拆开。
本申请实施例例的支撑架105可以与不同的承载件101配合,以实现对不同尺寸、不同型号和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2的安装。将第一解锁组件280设置于支撑架105上时,避免了在多个承载件101上设置分别单独设置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降低多个承载件101的成本、缩小多个承载件101的体积。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提供的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和第一解锁组件280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50上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11、图12和图24,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和至少部分第一锁定件210位于第一支撑腔152中。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分别连接第一支撑件150和第一锁定件210,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用于带动第一锁定部211沿朝向第一配合锁定部221的方向运动,形成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的第一锁定状态。另外,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支撑腔152中,第一解锁组件280的第一操作端2831可以暴露于第一支撑件150外,从而便于用户操作第一操作端2831,用户通过对第一操作端2831施加外力,驱动第一解锁组件280带动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中的一者远离另一者,以使第一锁定部211脱离第一配合锁定部221,形成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的第一解锁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锁定部211可以运动为例,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带动第一锁定部211沿靠近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对应的,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带动第一锁定部211沿远离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或者,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带动第一锁定部211沿远离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对应的,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带动第一锁定部211沿靠近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
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带动第一锁定部211沿靠近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为例进行说明。第一锁定部211可以为第一锁定凸起,第一配合锁定部221可以为第一锁定槽,第一锁定凸起可以沿朝向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插入第一锁定槽中。或,第一锁定部211可以为第一锁定槽,第一配合锁定部221可以为第一锁定凸起,第一锁定槽可以供第一锁定凸起沿背离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插入。
例如,参见图11和图12,第一支撑件150上可以设置有第一转轴271,第一锁定件210包括背离第一锁定部211的第一转动部212,第一转动部212和第一转轴271均可以位于第一支撑腔152中,第一转动部212与第一支撑件150通过第一转轴271转动相连,第一锁定部211在第一锁定弹性件261的弹力作用下沿靠近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转动。
例如,参见图12和图24,第一支撑件150中可以设置有第二辅助件312,第二辅助件312可以与第一壳壁1511相连,第一转动部212和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位于第二辅助件312和第一壳壁1511之间,从而可以将第一锁定件210和第一锁定弹性件261限位于第二辅助件312和第一壳壁1511之间,避免后续组装过程中第一锁定件210和第一锁定弹性件261错位。另外,可以避免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影响第一壳壁1511和第二壳壁1512的相对扣合,降低第一壳壁1511和第二壳壁1512的扣合难度。
例如,参见图12和图23,第一锁定件210背离第二支撑件160的一侧可以具有第一斜面251,第一配合锁定件220朝向支撑架105的一侧可以具有第二斜面252,在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插接时,该第一斜面251和第二斜面252贴合,并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的插接更为容易。在第一支撑件150和承载件101的对接过程中,第一斜面251和第二斜面252接触且相互作用,第一配合锁定部221推动第一锁定部211沿远离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转动而产生位移,待第一斜面251越过第二斜面252后,第一锁定部211和第一配合锁定部221实现插接锁定。
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解锁组件280带动第一锁定部211沿远离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为例进行说明。参见图24和图25,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包括第一操作件283,第一操作件283可以朝第一解锁方向运动。第一操作件283上可以设置有第一操作端2831,第一操作端2831可以暴露于第一支撑件150朝向第二支撑件160的一侧。第一解锁方向可以为用户带动第一操作端2831的运动方向,第一解锁方向可以与第一方向X垂直。第一解锁组件280可以包括第一解锁件281和两个第二解锁件282。第一解锁件281和第二解锁件282均可以位于第一支撑腔152中,第二解锁件282与第一锁定件210可以一一对应。第二解锁件282分别抵接于第一解锁件281的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侧,第二解锁件282背离第一解锁件281的一侧可以抵接于对应的第一锁定件210。第一操作件283可以与第一解锁件281相连,第一解锁件281可以与第一支撑件150沿第一解锁方向活动相连,第二解锁件282与第一支撑件150可以沿第一方向X活动相连。用户可以驱动第一操作端2831沿第一解锁方向运动,以带动第一解锁件281沿第一解锁方向运动,第一解锁件281带动第二解锁件282沿远离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第二解锁件282带动第一锁定件210沿远离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
其中,参见图24,沿第一解锁方向,第一解锁件28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和两个第二解锁件282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中的至少一者逐渐减小。沿第一解锁方向,当第一解锁件28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L逐渐减小时,可以在第一解锁件281朝向第二解锁件282的一侧可以形成第一驱动面2811,第一驱动面2811可以为斜面或曲面等。在第一解锁件281沿第一解锁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一驱动面2811可以驱动第二解锁件282沿远离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以带动第一锁定部211沿远离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沿第一解锁方向,当两个第二解锁件282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逐渐减小时,第二解锁件282朝向第一解锁件281的一侧可以形成第二驱动面2822,第二驱动面2822可以为斜面或曲面等。在第一解锁件281沿第一解锁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解锁件281可以通过第二驱动面2822驱动第二解锁件282沿远离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以带动第一锁定部211沿远离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
第一解锁组件280的解锁过程可以为:用户按动/推动第一操作端2831,第一操作端2831带动第一解锁件281、第二解锁件282运动,使得第一锁定部211脱离第一配合锁定部221,实现第一支撑件150和承载件101的第一解锁状态,用户可以将承载件101和第一支撑件150拆开。用户可以单手完成该解锁操作,使得解锁操作简单便捷。例如,参见图26,第一解锁方向可以为箭头B示出的方向,第一解锁方向可以向上,使得用户不易误操作。或者,第一解锁方向可以向下,使得用户操作更加省力,更容易单手拆下电子设备2。例如,电子设备2的形状可以大致呈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其他形状。以矩形的电子设备2为例,参见图6,可以将第一操作端2831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50的边缘,且第一操作端2831靠近电子设备2的宽度方向的边缘设置,使得第一操作端2831距离电子设备2的宽度方向的边缘较近,用户的手较易越过电子设备2并从电子设备2的背面操作第一操作端2831,另外,单手解锁操作时,用户的部分手指可以位于电子设备2的背面去操作第一操作端2831,另一部的手指可以位于电子设备2的正面去夹持电子设备2,从而可以实现单手解锁操作、拆下并握住电子设备2和承载件101。因此,通过第一锁定件210、第一配合锁定件220以及第一解锁组件280的配合,第一支撑件150和承载件101之间可以实现简单的插接相连和按动/推动解锁,其结构简单、有利于减小体积,方便用户收纳和简化安拆。
在第一支撑件150上同时设置有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和第一解锁组件280的实施方式中,用户不对第一操作端2831施加外力后,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可以带动第一锁定件210沿靠近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并带动第二解锁件282沿靠近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第二解锁件282带动第一解锁件281和第一操作件283背离第一解锁方向运动,从而可以使得第一解锁件281自动复位,使得第一解锁组件280的操作更加简单便捷,简化用户的操作步骤,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定件210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大于2个的其他数量,第一配合锁定件220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大于2个的其他数量,第一锁定件210和第一配合锁定件220可以一一对应的设置。另外,下述实施例中的第二锁定件230和第二配合锁定件240与之类似,不再赘述。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105和安装接口109的插接和锁定进行说明。
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接口109之间插接相连,使得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接口109之间的安拆较为简单便捷,另外,无明显结构影响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接口109的美观性。参见图25和图27,支撑架105可以包括两个第二锁定件230,两个第二锁定件230可以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于第二支撑件160上,第二锁定件230的第二锁定部232可以暴露于第二支撑件160的外侧。参见图28和图29,安装接口109可以包括两个第二配合锁定件240,第二配合锁定件240可以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于安装件191上,第二配合锁定件240的第二配合锁定部241暴露于安装槽194的内侧。在第二支撑件160与安装件191组装后,第二锁定部232和第二配合锁定部241插接配合,以形成支撑架105和安装接口109的第二锁定状态。其中,第二锁定部232和第二配合锁定部241的插入方向可以位于第二方向Y上,第二方向Y与安装槽194的槽深的方向(相当于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接口109的对接方向)可以不同,例如,第二方向Y可以与安装槽194的槽深的方向相互垂直,从而使得第二锁定部232和第二配合锁定部241插接后可以实现锁定。由于第二锁定部232和第二配合锁定部241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支撑架105和安装接口109的锁定,其操作简单便捷,可以简化用户的安拆步骤,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示例性的,第二锁定部232和第二配合锁定部241中的一者可以为第二锁定凸起,第二锁定部232和第二配合锁定部241中的另一者可以为第二锁定槽,第二锁定凸起插接于第二锁定槽中,以实现第二锁定状态。其中,两个第二锁定件230的第二锁定部232之间具有第二预设中心,两个第二配合锁定件240的第二配合锁定部241之间具有第二配合中心,其原理与第一预设中心、第一配合中心类似,不再赘述。第二锁定凸起可以沿朝向第二预设中心/第二配合中心的方向插入第二锁定槽,例如,两个第二锁定凸起的插入方向相向设置。或者,第二锁定凸起可以沿背离第二预设中心/第二配合中心的方向插入第二锁定槽,例如,两个第二锁定凸起的插入方向相背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8,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件191的至少一者上可以设置有第二锁定弹性件262,第二锁定弹性件262可以用于带动第二锁定部232和第二配合锁定部241中的一者靠近另一者运动,以使第二锁定部232和第二配合锁定部241之间形成可靠的锁定状态,保证支撑架105和安装接口109装配后牢固不晃动,避免支撑组件100、电子设备2掉落而损坏、碰伤用户等情况,保证电子设备2的使用安全性,另外,可以避免用户误操作而将支架拔出,保证安全稳固。其原理与第一锁定弹性件261在第一支撑件150和配合件110上的设置原理类似,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7,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件191的至少一者上可以设置有第二解锁组件290,通过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解除第二锁定部232和第二配合锁定部241的第二锁定状态,以将支撑架105和安装接口109拆开。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用于带动第二锁定部232和第二配合锁定部241中的一者远离另一者,以使第二锁定部232脱离第二配合锁定部241,形成支撑架105和安装接口109的第二解锁状态。一些示例中,参见图27和图30,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设置于第二支撑件160上,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与第二锁定件230相连,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带动第二锁定部232沿远离第二配合锁定部241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锁定部232脱离第二配合锁定部241,从而将承载件101和安装接口109拆开。另一些示例中,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设置于第二支撑件160上、且第二锁定部232为第二锁定凹槽,第二配合锁定部241为第二锁定凸起,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沿第二锁定槽的槽底壁至槽口的方向将第二锁定凸起顶出至第二锁定槽外,以使第二锁定部232脱离第二配合锁定部241。另一些示例中,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设置于安装件191上,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与第二配合锁定件240相连,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带动第二配合锁定部241沿远离第二锁定部232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锁定部232脱离第二配合锁定部241。其他一些示例中,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设置于安装件191上,且第二锁定部232为第二锁定凸起,第二配合锁定部241为第二锁定槽,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沿第二锁定槽的槽底壁至槽口的方向将第二锁定凸起顶出至第二锁定槽外,以使第二锁定部232脱离第二配合锁定部241。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锁定弹性件262位于安装件191、第二解锁组件290位于第二支撑件160上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28和图29,安装接口109可以包括第二锁定弹性件262,第二锁定弹性件262可以分别连接安装件191和第二配合锁定件240,第二锁定弹性件262可以用于带动第二配合锁定部241沿朝向第二锁定部232的方向运动,形成安装接口109和支撑架105的第二锁定状态。另外,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支撑腔164中,第二解锁组件290的第二操作端2922可以暴露于第二支撑件160外,从而便于用户操作第二操作端2922,用户通过对第二操作端2922施加外力,驱动第二解锁组件290带动第二锁定部232和第二配合锁定部241中的一者远离另一者,以使第二锁定部232脱离第二配合锁定部241,形成支撑架105和安装接口109的第二解锁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二配合锁定部241可以运动为例,第二锁定弹性件262可以带动第二配合锁定部241沿靠近第二配合中心的方向运动,对应的,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带动第二配合锁定部241沿远离第二配合中心的方向运动。或者,第二锁定弹性件262可以带动第二配合锁定部241沿远离第二配合中心的方向运动,对应的,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带动第二配合锁定部241沿靠近第二配合中心的方向运动。
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二锁定弹性件262带动第二配合锁定部241沿靠近第二配合中心的方向运动为例进行说明。第二锁定部232为第二锁定槽,第二配合锁定部241为第二锁定凸起,第二锁定凸起可以朝向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插入第二锁定槽中。或者,第二锁定部232为第二锁定凸起,第二配合锁定部241为第二锁定槽,第二锁定凸起可以沿远离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插入第二锁定槽中。
第二配合锁定部241可以靠近安装槽194的槽侧壁和/或槽底壁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二配合锁定部241靠近安装槽194的槽侧壁为例进行说明。参见图29,第二配合锁定部241可以位于安装槽194内,第二配合锁定件240可以包括与第二配合锁定部241相连的第二转动部242,第二转动部242可以从安装槽194的槽侧壁穿过后伸出安装槽194外,从而可以缩小安装槽194的尺寸,使得第二支撑件160的外表面和安装槽194的槽侧壁距离较近,缓解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接口109之间的晃动。
例如,参见图28和图29,安装接口109可以包括第二转轴272,第二转动部242与安装件191可以通过第二转轴272转动相连,第二转轴272可以位于安装槽194外侧,从而有利于缩小安装槽194的尺寸。第二锁定弹性件262可以分别连接安装件191和第二配合锁定件240,第二配合锁定部241在第二锁定弹性件262的弹力作用下沿靠近第二配合中心的方向转动,以使第二锁定部232和第二配合锁定部241之间形成可靠的第二锁定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二解锁组件290带动第二配合锁定部241沿远离第二配合中心的方向运动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27、图30和图31,支撑架105可以包括第二解锁组件290,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为两个,第二解锁组件290与第二锁定件230可以一一对应设置。第二支撑件160中可以具有第二支撑腔164,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支撑腔164中,第二解锁组件290的第二操作端2922可以暴露于第二支撑腔164和安装槽194外,以便于用户操作第二操作端2922。第二锁定部232可以为第二锁定槽,第二配合锁定部241可以为第二锁定凸起。第二锁定槽可以为设置于第二支撑壳162上的通槽,第二锁定槽可以与第二支撑腔164连通。第二解锁组件290可以包括第二操作件292、第三解锁件293和第四解锁件294,第二操作件292上可以设置有第二操作端2922,第三解锁件293和第四解锁件294位于第二支撑腔164中。第三解锁件293可以包括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2931和第二端2932,以及位于第一端2931和第二端2932之间中段,例如,第三解锁件293的中段可以通过第四转轴2954与装配件163转动相连。第一端2931可以沿朝向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时,第三解锁件293的中段绕第四转轴2954转动,使得第二端2932沿远离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第三解锁件293的第一端2931可以与第二操作件292相连,第三解锁件293的第二端2932与第四解锁件294相连,第四解锁件294与第二锁定槽相对设置。例如,用户可以驱动第二操作件292沿朝向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以带动第一端2931沿朝向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第三解锁件293绕第四转轴2954转动,第二端2932带动第四解锁件294沿远离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以使至少部分第四解锁件294经过第二锁定槽并位于第二支撑件160外,从而将第二配合锁定部241推出第二锁定槽,形成支撑架105和安装接口109的第二解锁状态,使得用户可以将第二支撑件160拔出安装槽194外。
示例性的,参见图27和图30,装配件163可以包括第一装配件1631和位于第一装配件1631沿第二方向Y相对两侧的第二装配件1632,第四转轴2954可以与第二装配件1632转动相连,沿第二方向Y,第三解锁件293可以与第一装配件1631、第二锁定部232均间隔设置,以为第一端2931和第二端2932提供沿第二方向Y的运动空间。第二装配件1632可以具有背离第一装配件1631的装配凹槽,第二操作件292、第三解锁件293、第四解锁件294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装配该凹槽中。
示例性的,参见图27,第二操作件292、第四解锁件294中的至少一者和装配凹槽的槽底壁之间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复位弹性件2963,以使第二操作件292和/或第四解锁件294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可以沿远离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并与第二支撑壳162的内表面抵接,从而可以挡住第二支撑壳162上用于暴露第二操作件292和/或第四解锁件294的通槽,避免灰尘通过该通槽进入第二支撑腔164种。例如,第二操作件292和/或第四解锁件294抵接于第二支撑壳162的内表面时,可以与第二支撑壳162的外表面齐平,从而提高第二支撑件160的表面平整度、不易沉积灰尘。当然的,第二操作件292和/或第四解锁件294处于抵接于第二支撑壳162的内表面时,也可以相对于第二支撑壳162的外表面呈凹陷或凸起状态。
第二解锁组件290的解锁过程可以为:用户同时按动/推动两个第二解锁组件290的第二操作端2922,使得第二操作件292带动第三解锁件293、第四解锁件294运动,第四解锁件294沿远离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并穿过第二锁定部232,从而将第二配合锁定部241顶出至第二锁定部232外,实现第二解锁状态,然后,用户向外拔出第二支撑件160,实现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接口109的拆卸。通过第二锁定件230、第二配合锁定件240以及第二解锁组件290的配合,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接口109之间可以实现简单的插接相连和按动/推动解锁,其结构简单、有利于减小体积,方便用于收纳和简化安拆。
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解锁组件280应用于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接口109之间的解锁,其原理已经阐述,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解锁组件290应用于第一支撑件150和承载件101之间的解锁,其原理已经阐述,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7,第二支撑件160上还可以设置有辅助充电接口370,辅助充电接口370暴露于第二支撑件160外,从而可以提高支撑架105的可用性。在同时设置辅助充电接口370和充电接口131的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采用辅助充电接口370和充电接口131中的任意一者为一电子设备2充电,还可以采用辅助充电接口370和充电接口131分别为两个电子设备2充电。当然的,辅助充电接口370还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50、承载件101和安装接口109的至少一者上。
在不设置夹持件120的实施方式中,配合件110作为承载件101的主体部分,对电子设备2起到支撑和连接作用。可以将充电接口131和/或辅助充电接口370设置于配合件110上,或者,配合件110上也可以不设置充电接口131和/或辅助充电接口370,配合件110无法对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从而有利于缩小配合件110的体积、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承载件101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一个支撑架105可以同时适配多个承载件101,从而更好的解放用户的双手,使得支撑组件100可以适用更多的电子设备2。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磁吸相连进行说明。
参见图24,支撑架105可以包括第一磁性件321,第一磁性件321可以位于第一支撑件150的第一支撑腔152中,从而对第一磁性件321形成保护。可以在第一支撑腔152中设置凹槽,以容置第一磁性件321,并对第一磁性件321进行限位,避免第一磁性件321在后续组装过程中产生错位,还可以实现第一磁性件321的快速安装。另外,承载件101可以包括第二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可以位于配合件110的配合腔113中,从而对第二磁性件形成保护。可以在配合腔113中设置凹槽,以容置第二磁性件,并以对第二磁性件进行限位,避免第二磁性件在后续组装过程中产生错位,还可以实现第二磁性件的快速安装。第一磁性件321和第二磁性件沿第一支撑件150至配合件110的方向相对设置,且第一磁性件321和第二磁性件相吸合,以提高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减少支撑架105和承载件101之间的晃动。
示例性的,第一磁性件321和第二磁性件的数量均可以为至少一个,当第一磁性件321和第二磁性件均为多个时,第一磁性件321和第二磁性件可以一一对应的设置。例如,第一磁性件321的N极至S极的方向、第二磁性件的N极至S极的方向与第一支撑件150至配合件110的方向相交(例如,可以为垂直相交),且第一磁性件321的N极至S极的方向和第二磁性件的N极至S极的方向相反。在第一支撑件150和配合件110沿预设方向对接(可以实现电子设备2的正常充电)时,第一磁性件321的N极和第二磁性件的S极对应设置,第一磁性件321的S极和第二磁性件的N极对应设置,从而实现第一磁性件321和第二磁性件相吸和,有利于第一支撑件150和配合件110的连接。另外,若将配合件110旋转180°后再与第一支撑件150对接,第一磁性件321的N极和第二磁性件的N极对应设置,第一磁性件321的S极和第二磁性件的S极对应设置,使得第一磁性件321和第二磁性件相排斥,用户可以感受到第一支撑件150对配合件110的排斥力,从而可以提醒用户装配方向错误,减少将装反的可能性。
其中,磁性件,是指能够产生磁场的物质或材料或者说具有磁性的物体。磁性件具有两极性,任何磁性件都有两个磁极,分别为磁性北极(又称N极)和磁性南极(又称S极)。磁性件的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极是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磁极间具有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磁性件一般分为永磁体和软磁体。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105的第一限位件331和承载件101的第二限位件332进行说明。
参见图8和图9,支撑架105可以包括第一限位件331,第一限位件331可以暴露于第一支撑件150背离第二支撑件160的一侧,第一限位件331可以朝向配合件110。示例性的,第一限位件331可以环设于第一导电触点171的外周,第一限位件331可以为环形的限位件。承载件101可以包括第二限位件332,第二限位件332可以暴露于配合件110朝向支撑架105的一侧,第二限位件332可以环设于第二导电触点172的外周,第二限位件332可以为环形的限位件。其中,第一限位件331和第二限位件332可以插接,从而实现对第一支撑件150和配合件110之间的限位。由于第一限位件331和第二限位件332均为环形,可以从各个方向对第一支撑件150和配合件110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避免第一支撑件150和配合件110之间在各个方向上的晃动。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遭遇颠簸路面产生晃动时,由于第一限位件331和第二限位件332的互相匹配,可以抵消晃动产生的作用力,保证电子设备2在行驶过程中同样保持稳定安全,实现360°的防晃动。
例如,第一限位件331和第二限位件332中的一者可以限位凸起(例如,可以为金属材料或者非金属材料形成),第一限位件331和第二限位件332中的另一者可以限位凹槽,限位凸起插接于限位凹槽中。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105的第一防反件341和承载件101的第二防反件342进行说明。
参见图8和图9,支撑架105可以包括第一防反件341,第一防反件341暴露于第一支撑件150背离第二支撑件160的一侧,第一防反件341可以朝向配合件110。例如,第一防反件341可以位于第一限位件331的内侧,有利于提高第一限位件331的周长,提高第一限位件331的限位、防晃动效果。承载件101可以包括第二防反件342,第二防反件342可以暴露于配合件110朝向支撑架105的一侧。例如,第二防反件342可以位于第二限位件332的内侧,有利于提高第二限位件332的周长,提高第二限位件332的限位、防晃动效果。其中,第一防反件341和第二防反件342之间可以插接。在第一支撑件150和配合件110沿预设方向对接时,可以将第一防反件341和第二防反件342相对设置并相互插接。另外,若将配合件110旋转180°(或其他角度)后再与第一支撑件150对接,第一防反件341和第二防反件342错开而无法实现插接,无法实现第一支撑件150和配合件110的错误组装,从而实现防呆设计。
例如,第一防反件341和第二防反件342中的一者可以防呆凸起,第一防反件341和第二防反件342中的一者可以防呆凹槽,防呆凸起可以插状于防呆凹槽中。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接口109进行说明。
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2和图33,安装接口109可以包括保护件195,保护件195可以盖设于安装槽194的槽口处,在支撑架105与安装接口109未组装时,保护件195可以用于将安装槽194的槽口盖住以防止外部的杂物、灰尘等进入安装槽194中,以对安装槽194内的结构件形成保护。
参见图33和图34,保护件195可以包括相连的第一保护端1951和第二保护端1952。第一保护端1951可以转动连接于安装件191,第二保护端1952可以沿靠近或远离安装槽194的槽底壁的方向转动。当用户将第二支撑件160与安装槽194对接时,第二支撑件160可以推动第二保护端1952沿靠近安装槽194的槽底壁的方向转动,以打开保护件195,使得第二支撑件160可以插入安装槽194中。
示例性的,安装接口109可以包括第二复位弹性件192、第三转轴193和止挡件196。保护件195可以通过第三转轴193与安装件191转动相连,止挡件196可以位于保护件195背离安装槽194的槽底壁的一侧。第三转轴193可以转动连接于安装件191和/或止挡件196上。第二复位弹性件192可以连接保护件195,第二复位弹性件192还可以连接止挡件196和/或安装件191。在用户将第二支撑件160取出安装槽194后,第二复位弹性件192可以带动第二保护端1952沿背离安装槽194的槽底壁的方向转动,以使第二保护端1952抵接于止挡件196朝向安装槽194的槽底壁的一侧,从而形成保护件195的复位状态。保护件195处于复位状态时,保护件195遮挡住安装槽194的槽口,从而以对安装槽194内的结构件形成保护。其中,止挡件196可以避免第二保护端1952转动过多而从安装槽194的槽口伸出至安装槽194外。第二复位弹性件192可以向第二保护端1952提供远离安装槽194的槽底壁的弹性作用力,在支撑架105与安装接口109未组装时,该弹性作用力可以防止用户(例如,儿童)将手指或其他物品伸入安装槽194中,从而可以提高安装接口109使用的安装性、避免误操作、保护安装槽194。
一些实施例中,安装件191和第二支撑件160中的一者可以设置有弹性抵接件198(图35),安装件191和第二支撑件160中的另一者可以设置有抵接面,弹性抵接件198可以与抵接面抵接,弹性抵接件198至少部分可以位于安装槽194和第二支撑件160的外壁面之间。例如,参见图35,安装件191上设设置有弹性抵接件198,弹性抵接件198减少安装件191和第二支撑件160之间晃动,提高安装件191和第二支撑件160的连接稳定性,还可以缓解安装件191和第二支撑件160在车辆行进过程中的应力,对安装件191和第二支撑件160起到保护作用。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105的第三磁性件323和安装接口109的第四磁性件324进行说明。
参见图36和图37,支撑架105可以包括第三磁性件323,第三磁性件323可以位于第二支撑件160上,且第三磁性件323可以靠近第二支撑件160远离第一支撑件150的一端设置。第三磁性件323可以位于第二支撑腔164,例如,第三磁性件323可以安装于装配件163(例如,第二装配件1632)上。参见图34和图37,安装接口109可以包括第四磁性件324,第四磁性件324可以位于第二保护端1952的朝向安装槽194的槽底壁的一侧。其中,第三磁性件323和第四磁性件324之间相排斥。在将第二支撑件160插入安装槽194时,第三磁性件323和第四磁性件324相互排斥,该排斥力可以推动第二保护端1952朝向安装槽194的槽底壁的方向运动,有助于推开保护件195而将第二支撑件160插入安装槽194中。
示例性的,第三磁性件323和第四磁性件324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当第三磁性件323和第四磁性件324均为多个时,第三磁性件323和第四磁性件324可以一一对应的设置。
示例性的,参见图37,箭头C示出了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槽194的对接方向,第三磁性件323和第四磁性件324的N极至S极的方向可以与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槽194的对接方向平行。对应设置的第三磁性件323和第四磁性件324的N极至S极的方向相同。例如,第三磁性件323可以两个,两个第三磁性件323可以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其中一个第三磁性件323的N极至S极的方向与另一个第三磁性件323的N极至S极的方向可以相反。对应的,两个第四磁性件324可以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其中一个第四三磁性件的N极至S极的方向与另一个第四磁性件324的N极至S极的方向可以相反。在第二支撑件160与安装槽194沿预设方向对接时,对应设置的第三磁性件323和第四磁性件324的N极至S极的方向相同,第三磁性件323和第四磁性件324相排斥,有助于推开保护件195而将第二支撑件160插入安装槽194中。若将第二支撑件160旋转180°,将第二支撑件160与安装槽194对接时,对应设置的第三磁性件323和第四磁性件324的N极至S极的方向相反,第三磁性件323和第四磁性件324相吸引,向第二保护端1952提供背离安装槽194的槽底壁的方向的吸引力,会阻碍第二支撑件160插入安装槽194中,从而可以避免将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槽194之间装反,实现防呆设计。
示例性的,参见图35,保护件195可以包括相对扣合的第一保护件195a和第二保护件195b,第四磁性件324可以位于第一保护件195a和第二保护件195b之间的容置区域中。容置区域中可以设置缓冲弹性件197,第四磁性件324可以通过缓冲弹性件197与保护件195相连,从而可以缓解第四磁性件324受到的外力,降低第四磁性件324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速度,以降低保护件195的运动速度,避免保护件195运动过快与其他结构件磕碰。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105的第三导电触点173和安装接口109的第四导电触点进行说明。
参见图27和图38,支撑架105可以包括第三导电触点173,第三导电触点173可以暴露于第二支撑件160远离第一支撑件150的一侧,第三导电触点173可以与第一导电触点171电连接。第三导电触点173可以为至少一个,当第三导电触点173为多个时,多个第三导电触点173可以间隔设置。第二支撑腔164中可以设置有第三导电件183和电路板,第三导电件183和电路板均可以安装于装配件163(例如,第一装配件1631)上,第三导电触点173均可以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支撑腔164中、且与第三导电件183相连,第三导电触点173通过第三导电件183与电路板电连接。电路板可以通过第二转接件362与第一导电件181(图12)相连,从而实现与第一导电触点171电连接。
示例性的,参见图27,第三导电触点173的外部可以包裹有第三辅助件313,第三辅助件313可以保护、支撑第三导电触点173,第三导电触点173的一端可以伸出于第三辅助件313背装配件163的一侧。
示例性的,参见图2和图4,电路板上可以设置有充电模块,电池可以通过充电模块向电子设备2充电。安装接口109可以包括第四导电触点,第四导电触点可以设置于安装件191上,第四导电触点可以暴露于安装槽194的内侧。第三导电触点173可以与第四导电触点相接触,使得支撑架105和安装接口109之间实现触点连接。由于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接口109之间通过触点连接,避免了第二支撑件160和安装接口109之间的明线,可以减少对安装槽194中的其他结构件的布局影响。第四导电触点可以为至少一个,当第四导电触点为多个时,多个第四导电触点可以间隔设置。安装件191上可以设置有第四导电件,第四导电触点可以与第四导电件相连,第四导电件可以通过连接器与线缆15电连接至电池。相当于,参见图21和图27,电池可以依次通过线缆15(图4)、连接器、第四导电件、第四导电触点、第三导电触点173、第三导电件183、电路板、第二转接件362、第一导电件181(图12)、第一导电触点171、第二导电触点172、第二导电件182、第一转接件361、充电连接件132和充电接口131后,实现为电子设备2提供电能。例如,第一转接件361、第二转接件362、充电连接件132中的任意一者或多者可以为柔性电路板、金属导电件或其他导电件。第一导电件181、第二导电件182、第三导电件183、第四导电件中的任意一者或多者可以为柔性电路板、印刷电路板、金属导电件或其他导电件。
示例性的,车辆1上可以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可以与连接器电连接。第三导电触点173和第四导电触点可以包括第一检测触点,第三导电触点173的第一检测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的第一检测触点相接触后,可以向控制器发送第一检测信号,以表明安装接口109与第二支撑件160之间导通。第三导电触点173的第一检测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的第一检测触点可以通第一检测线13a(图2)电连接。另外,第一导电触点171、第二导电触点172、第三导电触点173和第四导电触点均可以包括第二检测触点,第一导电触点171的第二检测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172的第二检测触点相接触、以及第三导电触点173的第二检测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的第二检测触点相接触后,可以向控制器发送第二检测信号,表明承载件101与第一支撑件150之间导通。第一导电触点171、第二导电触点172、第三导电触点173和第四导电触点四者的第二检测触点可以通过第二检测线13b(图2)电连接。例如,在控制器获取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时,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电池可以向支撑架105充电,当未检测到第一检测信号或第二检测信号时,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电池不能向支撑架105充电,以提高充电系统13的使用安全性。
示例性的,第一导电触点171、第二导电触点172、第三导电触点173、第四导电触点均可以包括充电触点、该四者的充电触点可以通过充电线13c(图2)电连接,以实现对电子设备2的充电。第一导电触点171、第二导电触点172、第三导电触点173、和第四导电触点均可以包括接地触点,四者的接地触点可以通过接地线13d电连接。
示例性的,第一导电触点171、第二导电触点172、第三导电触点173、第四导电触点中的任意一者或多者可以由弹簧针(pogo pin)形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34)

1.一种支撑架,用于与承载件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一导电触点,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用于与所述承载件插接相连;
所述第一导电触点暴露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用于与所述承载件的第二导电触点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支撑件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锁定件,所述第一锁定件的第一锁定部暴露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
所述第一锁定部用于与所述承载件的第一配合锁定部插接,形成所述支撑架和所述承载件的第一锁定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锁定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锁定部的插入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至所述承载件的方向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锁定弹性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中具有第一支撑腔,所述第一锁定弹性件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锁定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腔中;
所述第一锁定弹性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一锁定件,所述第一锁定弹性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锁定部沿朝向所述第一配合锁定部的方向运动,形成所述支撑架和所述承载件的所述第一锁定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解锁组件,所述第一解锁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腔中,所述第一解锁组件的第一操作端暴露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外;
所述第一解锁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锁定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锁定部中的一者远离另一者,以使所述第一锁定部脱离所述第一配合锁定部,形成所述支撑架和所述承载件的第一解锁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锁定件之间具有第一预设中心;所述第一锁定部为第一锁定凸起,所述第一锁定凸起用于沿朝向所述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插入所述第一配合锁定部;或,所述第一锁定部为第一锁定槽,所述第一锁定槽用于供所述第一配合锁定部沿背离所述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插入;
所述支撑架还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锁定件包括背离所述第一锁定部的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一转轴均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腔中,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转动相连;
所述第一锁定部在所述第一锁定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沿靠近所述第一预设中心的方向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组件包括第一操作件、第一解锁件和两个第二解锁件,所述第一解锁件和所述第二解锁件均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腔中,所述第二解锁件与所述第一锁定件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操作件上设置有所述第一操作端,所述第一操作端暴露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朝向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
两个所述第二解锁件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解锁件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解锁件背离所述第一解锁件的一侧抵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锁定件;
所述第一操作件与所述第一解锁件相连,所述第一解锁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沿所述第一操作件的第一解锁方向活动相连,所述第二解锁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活动相连;
沿所述第一解锁方向,所述第一解锁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和两个所述第二解锁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中的至少一者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解锁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被配置为与所述承载件的第二磁性件相吸合。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暴露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件环设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的外周,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与所述承载件的第二限位件插接。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防反件,所述第一防反件暴露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所述第一防反件用于与所述承载件的第二防反件插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用于插接于安装接口的安装槽中,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支撑件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锁定件,所述第二锁定件的第二锁定部暴露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外侧;
所述第二锁定部用于与所述安装接口的第二配合锁定部插接,形成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安装接口的第二锁定状态;
其中,所述第二锁定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锁定部的插入方向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安装槽的槽深方向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第二解锁组件,所述第二解锁组件与所述第二锁定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支撑件中具有第二支撑腔,所述第二解锁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腔中,所述第二解锁组件的第二操作端暴露于所述第二支撑腔和所述安装槽外;
所述第二解锁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锁定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锁定部中的一者远离另一者,以使所述第二锁定部脱离所述第二配合锁定部,形成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安装接口的第二解锁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锁定件之间具有第二预设中心,所述第二锁定部为第二锁定槽,所述第二锁定槽用于供所述第二配合锁定部沿朝向所述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插入;
所述第二锁定槽与所述第二支撑腔连通,所述第二解锁组件包括第二操作件、第三解锁件和第四解锁件,所述第二操作件上设置有所述第二操作端,所述第三解锁件和所述第四解锁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腔中;
所述第三解锁件的延伸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操作件相连,所述第三解锁件的延伸方向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解锁件相连,所述第四解锁件与所述第二锁定槽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解锁件的中段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相连;
所述第二操作件带动所述第一端沿朝向所述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端带动所述第四解锁件沿远离所述第二预设中心的方向运动,以使至少部分所述第四解锁件经过所述第二锁定槽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外。
13.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靠近所述第二支撑件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三磁性件被配置为与安装接口的第四磁性件相排斥。
14.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导电触点,所述第三导电触点暴露于所述第二支撑件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侧,所述第三导电触点用于与安装接口的第四导电触点相接触,且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电连接。
15.一种承载件,用于电连接于支撑架和待承载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包括:配合件和第二导电触点,所述配合件的一侧用于与所述支撑架插接相连,所述配合件背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用于朝向所述待承载件;
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暴露于所述配合件朝向所述支撑架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用于与所述支撑架的第一导电触点相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承载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持件,所述夹持件位于所述配合件的至少部分外周,所述夹持件包括远离所述配合件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沿远离所述支撑架的方向延伸,所述夹持部用于与所述待承载件的外周壁抵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承载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电接口和可伸缩的充电连接件,所述充电接口用于与所述待承载件电连接,所述充电连接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夹持件中,所述充电接口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配合件的一侧,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充电连接件的活动端相连,且通过所述充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电连接,所述充电接口沿靠近或远离所述配合件的方向运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承载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围设于所述配合件的外周,所述夹持件和所述配合件共同围合形成背离所述支撑架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于容置所述待承载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承载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包括多个子夹持件,多个所述子夹持件沿所述配合件的周向间隔分布;
多个所述子夹持件包括第一子夹持件和第二子夹持件,所述第一子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子夹持件分别位于所述配合件的相对两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所述的承载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和所述配合件相对静止,所述活动端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夹持件的方向运动;
所述承载件还包括复位组件,所述夹持件中具有夹持腔,所述复位组件位于所述夹持腔中,所述复位组件与所述活动端相连;
所述复位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活动端沿靠近所述夹持件的方向运动,形成所述充电接口的缩回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承载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复位件和第一复位弹性件,所述复位件与所述夹持件沿所述充电连接件的伸缩方向活动相连,所述复位件与所述活动端相连;
所述第一复位弹性件分别连接所述复位件和所述夹持件,所述复位件在所述第一复位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带动所述活动端沿靠近所述夹持件的方向运动,形成所述充电接口的所述缩回状态。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承载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子夹持件与所述配合件伸缩相连,各所述子夹持件的所述夹持部沿靠近或远离所述配合件的方向运动,其中一个所述子夹持件的所述夹持部与所述活动端相连且相对静止。
23.根据权利要求15-19任一所述的承载件,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配合件上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配合锁定件,所述第一配合锁定件的第一配合锁定部暴露于所述配合件朝向所述支撑架的一侧;
所述第一配合锁定部用于与所述支撑架的第一锁定部插接,形成所述支撑架和所述承载件的第一锁定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锁定部和所述第一配合锁定部的插入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支撑架的第一支撑件至所述承载件的方向不同。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承载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锁定件之间具有第一配合中心;
所述第一配合锁定部为第一锁定槽,所述第一锁定槽用于供所述第一锁定部沿朝向所述第一配合中心的方向插入;或,所述第一配合锁定部为第一锁定凸起,所述第一锁定凸起用于沿背离所述第一配合中心的方向插入所述第一锁定部。
25.根据权利要求15-19任一所述的承载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位于所述配合件中,所述第二磁性件被配置为与所述支撑架的第一磁性件相吸合。
26.根据权利要求15-19任一所述的承载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暴露于所述配合件朝向所述支撑架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件环设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的外周,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与所述支撑架的第一限位件插接。
27.根据权利要求15-19任一所述的承载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上设置有第二防反件,所述第二防反件暴露于所述配合件朝向所述支撑架的一侧,所述第二防反件用于与所述支撑架的第一防反件插接。
28.一种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安装接口、如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支撑架和如权利要求15-27任一所述的承载件;
所述安装接口包括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座椅中,所述安装件中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口暴露于所述座椅的外侧,所述支撑架的第二支撑件远离所述支撑架的第一支撑件的一端插装于所述安装槽中。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安装件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配合锁定件,所述第二配合锁定件的第二配合锁定部暴露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
所述第二配合锁定部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的第二锁定部插接,形成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安装接口的第二锁定状态;
其中,所述第二锁定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锁定部的插入方向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安装槽的槽深方向不同。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接口包括第二锁定弹性件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二配合锁定件包括背离所述第二配合锁定部的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锁定弹性件分别连接所述安装件和所述第二配合锁定件,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安装件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转动相连;
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锁定件之间具有第二配合中心,所述第二配合锁定部为第二锁定凸起,所述第二锁定凸起沿朝向所述第二配合中心的方向插入所述第二锁定部;
所述第二锁定凸起在所述第二锁定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沿朝向所述第二配合中心的方向转动。
31.根据权利要求28-30任一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件,所述保护件盖设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处,所述保护件的第一保护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件,所述保护件的第二保护端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的方向转动。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复位弹性件、第三转轴和止挡件,所述保护件通过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安装件转动相连,所述止挡件位于所述保护件背离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的一侧;
所述第二复位弹性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保护端沿远离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的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二保护端抵接于所述止挡件,形成所述保护件的复位状态。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磁性件,所述第四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二保护端的朝向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的一侧,所述第四磁性件被配置为与所述支撑架的第三磁性件相排斥。
34.根据权利要求28-30任一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导电触点,所述第四导电触点设置于所述安装件上,且暴露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所述第四导电触点用于与所述支撑架的第三导电触点相接触。
CN202320918941.8U 2023-04-13 2023-04-13 支撑架、承载件和座椅组件 Active CN2200962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18941.8U CN220096264U (zh) 2023-04-13 2023-04-13 支撑架、承载件和座椅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18941.8U CN220096264U (zh) 2023-04-13 2023-04-13 支撑架、承载件和座椅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96264U true CN220096264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65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18941.8U Active CN220096264U (zh) 2023-04-13 2023-04-13 支撑架、承载件和座椅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962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68589B2 (en) Portable media player cordless charger
JP5365748B2 (ja) 携帯型電子デバイス用の再充電または接続トレイ
US10391923B2 (en) Automotive exterior lamp assembly with charge port
US8125180B2 (en) Integrated side view mirror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port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EP4324742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685956B2 (ja) 入力デバイス充電システム
CN1083649A (zh) 具有内装摄象机的磁带录象机连接装置
CN110896679A (zh) 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KR101879551B1 (ko) 통신단말기 거치수단
CN110972501A (zh) 遥控器
CN220096264U (zh) 支撑架、承载件和座椅组件
CN107076997B (zh) 视频眼镜头带和视频眼镜
CN110985837B (zh) 一种显示装置、电子设备
WO2018129469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mart platform charging
CN107351778B (zh) 隔空式无线充电车载平视显示器
CN211743515U (zh) 带有防护机构的充电插座
CN202818431U (zh) 内置超薄型usb充电、数据传输装置的手机、平板电脑
WO2018000166A1 (zh) 具有充电功能的通讯装置保护壳
WO2018000168A1 (zh) 具有充电功能的通讯装置保护壳及通讯装置组合
CN112531396A (zh) 一种安全稳定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
KR20160072437A (ko) 이동 단말기 거치대
US10133308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mart media hub
CN214755597U (zh) 接口可伸缩旋转的充电器
CN217362077U (zh) 多用充电插座
EP346795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