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7779U - 空调机组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7779U
CN220087779U CN202321032918.5U CN202321032918U CN220087779U CN 220087779 U CN220087779 U CN 220087779U CN 202321032918 U CN202321032918 U CN 202321032918U CN 220087779 U CN220087779 U CN 2200877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air inlet
heat exchang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3291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科
林华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ertiv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ertiv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ertiv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Vertiv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3291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877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77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77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用于对机房散热,机房包括多层机房本体,多层机房本体沿竖直方向重叠设置,机房本体具有回风口和第一进风口,空调机组包括:多个第一换热机组,包括第一箱体和蒸发器,第一箱体具有进风通道和送风通道,第一箱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送风口,第二进风口用于与对应的回风口连通,送风口位于送风通道的远离进风通道的一端,送风口与对应的机房本体的第一进风口连通;多个第二换热机组,包括第二箱体和冷凝器,第二箱体具有第一排风口,第一排风口排出第二箱体内的热量,多个第二换热机组的第一排风口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凝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空调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应用实践中发现,对于多层建筑结构的数据中心,例如多层的机房中,在每层机房旁均设置有换热机组,换热机组包括蒸发系统和冷凝系统,由于多层换热机组堆叠设置,使得位于下层的冷凝系统的排风会吹至上层的冷凝系统中,如此会增加上层冷凝系统的环境温度,影响冷凝系统的正常换热,造成换热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对机房的冷却散热。
现有方案中,为了解决冷凝系统排风问题,会设置排风风管,将每层冷凝系统均连接一个排风风管,通过排风风管将冷凝系统内的热风定向排出,但上述方案使得冷凝系统中的风机排风风阻增大,进而影响冷凝系统的排风效率,导致自身冷凝器周围环境温度提高,影响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凝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用于对机房散热,机房包括多层机房本体,多层机房本体沿竖直方向重叠设置,每个机房本体具有回风口和第一进风口,空调机组包括:多个第一换热机组,多个第一换热机组沿竖直方向设置,且第一换热机组与机房本体一一对应设置,第一换热机组包括第一箱体和蒸发器,蒸发器设置在第一箱体内,第一箱体具有进风通道和送风通道,进风通道和送风通道顺次连通,第一箱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送风口,第二进风口位于进风通道的远离送风通道的一端,第二进风口用于与对应的回风口连通,送风口位于送风通道的远离进风通道的一端,送风口与对应的机房本体的第一进风口连通;多个第二换热机组,第二换热机组包括第二箱体和冷凝器,冷凝器设置在第二箱体内,冷凝器与蒸发器对应连接,第二箱体具有第一排风口,第一排风口排出第二箱体内的热量,多个第二换热机组的第一排风口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
进一步地,进风通道和送风通道均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进风口位于第一箱体的一侧,送风口位于第一箱体的底部。
进一步地,进风通道和送风通道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进风通道和送风通道并排设置在第一箱体内,第二进风口位于第一箱体的顶部,送风口位于第一箱体的底部。
进一步地,第二进风口与送风口位于第一箱体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机组还包括室内风机,室内风机用于将经蒸发器冷却后的空气送入机房本体内;第二换热机组还包括室外风机,室外风机用于对冷凝器散热。
进一步地,室内风机设置在送风通道内,室内风机靠近送风口设置。
进一步地,进风通道和送风通道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进风口和送风口位于第一箱体的同一侧,室内风机设置在进风通道内,且室内风机设置在进风通道靠近送风通道的一端。
进一步地,进风通道和送风通道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进风口位于第一箱体的一侧,送风口位于第一箱体的底部,室内风机设置在第一箱体的外侧,且位于送风口处。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机组还包括压缩机,压缩机、蒸发器以及对应的冷凝器顺次连通,压缩机位于第一箱体外侧;或,压缩机和室内风机均位于第一箱体内,第一箱体具有第一维修门和第二维修门,第一维修门对应压缩机设置,第二维修门对应室内风机设置,第一维修门和第二维修门位于第一箱体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第一箱体上设置有第二排风口和新风口,第二排风口与进风通道连通,新风口与进风通道或送风通道连通,第一换热机组还包括排风阀和新风阀,排风阀设置在第二排风口处,新风阀设置在新风口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机房包括多层机房本体,第一换热机组与机房本体一一对应设置,机房本体内温度较高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进入进风通道内,并且经过蒸发器冷却后进入送风通道内,再经由送风口进入机房内,多个第二换热机组的第一排风口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这样能够避免下方的冷凝器的排风流到上方的冷凝器的情形出现,且无需额外设置排风装置,该方案结构简单,设计灵活,提高冷凝器排风的顺畅性,从而保证冷凝器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率,进而能够提高空调机组的能效比。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换热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换热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换热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换热机组侧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一换热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一换热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第一换热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第一换热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第一换热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第一换热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提供的第一换热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提供的第一换热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提供的第一换热机组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提供的第一换热机组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换热机组;11、第一箱体;111、送风口;112、第二进风口;113、第一维修门;114、第二维修门;115、进风通道;116、送风通道;117、第三维修门;118、第四维修门;12、蒸发器;13、室内风机;14、压缩机;15、排风阀;16、新风阀;17、风量调节阀;18、电控系统;
20、第二换热机组;21、第二箱体;211、第一排风口;22、冷凝器;23、室外风机;24、氟泵系统;25、喷淋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用于对机房散热,机房包括多层机房本体,多层机房本体沿竖直方向重叠设置,每个机房本体具有回风口和第一进风口,空调机组包括多个第一换热机组10和多个第二换热机组20。多个第一换热机组10沿竖直方向设置,且第一换热机组10与机房本体一一对应设置。第一换热机组10包括第一箱体11和蒸发器12,蒸发器12设置在第一箱体11内,第一箱体11具有进风通道115和送风通道116,进风通道115和送风通道116顺次连通,第一箱体11具有第二进风口112和送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12位于进风通道115的远离送风通道116的一端,第二进风口112用于与对应的回风口连通,送风口111位于送风通道116的远离进风通道115的一端,送风口111与对应的机房本体的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二换热机组20包括第二箱体21和冷凝器22,冷凝器22设置在第二箱体21内,冷凝器22与蒸发器12对应连接,第二箱体21具有第一排风口211,第一排风口211排出第二箱体21内的热量,多个第二换热机组20的第一排风口211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
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机房包括多层机房本体,第一换热机组10与机房本体一一对应设置,机房本体内温度较高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112进入进风通道115内,并且经过蒸发器12冷却后进入送风通道116内,再经由送风口111进入机房内,多个第二换热机组20的第一排风口211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这样能够避免下方的冷凝器22的排风流到上方的冷凝器22的情形出现,且无需额外设置排风装置,该方案结构简单,设计灵活,提高冷凝器22排风的顺畅性,从而保证冷凝器22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率,进而能够提高空调机组的能效比。同时,在现有技术中,空调机组为一体结构,为保证空调机组的正常运行,相邻的两个空调机组之间需要设置较大的间隙,但是,采用上述结构,多个第二换热机组20能够集中排布,从而能够减小多个第二换热机组20所占据的空间。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机组10还包括室内风机13,蒸发器12设置在第一箱体11内,室内风机13用于将经蒸发器12冷却后的空气送入机房本体内。第二换热机组20还包括室外风机23,冷凝器22设置在第二箱体21内,室外风机23用于对冷凝器22散热,冷凝器22与对应的蒸发器12连接。机房内的温度较高的空气进入第一箱体11内,并且通过蒸发器12冷却,室内风机13将冷却后的空气通过送风口111输出,并通过第一进风口输送机房本体内,从而对机房本体内的设备进行降温。
其中,当室内风机13沿空气的流通方向设置在蒸发器12的下游时,室内风机13为吸气式风机;当室内风机13沿空气的流通方向设置在蒸发器12的上游时,室内风机13为吹气式风机。
如图4和图5所示,室外风机23设置在第二箱体21的外侧,且位于第一排风口211处,第二箱体21具有第三进风口,第三进风口处设置有喷淋系统25。如此设置,空气通过第三进风口进入第二箱体21内,并经由第一排风口211排出,以对冷凝器22进行降温。喷淋系统25能够改变第三进风口处的湿度,这样空气中的水分能够对冷凝器22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冷凝器22进行降温。并且,第二箱体21内还设置有氟泵系统24,氟泵系统24与蒸发器12和冷凝器22连通,氟泵系统24能够驱动冷媒流通。
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二中,进风通道115和送风通道116均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进风口112位于第一箱体11的一侧,送风口111位于第一箱体11的底部。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冷却前后的空气交汇。其中,第一箱体11内设置有多个室内风机13,室内风机13设置送风通道116内,且设置在送风口111处,多个室内风机13沿竖直方向设置,且多个室内风机13错位设置,这样能够避免造成紊流,保证空气流通的顺畅性。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三中,进风通道115和送风通道116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进风通道115和送风通道116并排设置在第一箱体11内,第二进风口112位于第一箱体11的顶部,送风口111位于第一箱体11的底部。如此设置,能够降低空气流通的距离,避免冷气的浪费,提高第一换热机组10对机房的降温效率。
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四中,第二进风口112与送风口111位于第一箱体11的同一侧。如此设置,便于第一换热机组10与机房本体进行对接,并且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加工。
如同9和图10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五和实施例六中,室内风机13设置在送风通道116内,室内风机13靠近送风口111设置。如此设置,能够降低室内风机13产生损坏的可能性。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箱体11上设置有第二排风口和新风口,第二排风口与进风通道115连通。如此设置,当室外空气温度较低时,可以采用新风对机房进行降温,这样能够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其中,第一换热机组10还包括排风阀15和新风阀16,排风阀15设置在第二排风口处,排风阀15能够调节第一箱体11内的气压,避免第一箱体11内的气压过高,新风阀16设置在新风口处。
其中,新风口的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自主设计,例如,新风口可以与送风通道116连通,新风口也可以与进风通道115连通。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六中,新风口设计为与送风通道116连通。当新风口与送风通道116连通时,这样能够避免新风的冷气消耗,进一步地降低能源消耗。如图1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七中,新风口设计为与进风通道115连通。当新风口与进风通道115连通时,新风阀16和排风阀15距离较近,便于对新风阀16和排风阀15进行操作。
其中,第一换热机组10还包括风量调节阀17,风量调节阀17设置在新风阀16和排风阀15之间,风量调节阀17能够调节进入送风通道116内的回风量。
具体地,第一换热机组10包括多个蒸发器12,多个蒸发器12顺次连接,且相邻两个蒸发器12之间具有夹角。如图3所示,蒸发器12设置为W型,以增加蒸发器12与空气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其中,蒸发器12在第一箱体11内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如图8所示,蒸发器12可以竖直设置在送风通道116内;如图9所示,蒸发器12可以沿送风方向倾斜设置在送风通道116内;蒸发器12也可以设置为V型。
如图1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七中,进风通道115和送风通道116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进风口112和送风口111位于第一箱体11的同一侧,室内风机13设置在进风通道115内,且室内风机13设置在进风通道115靠近送风通道116的一端。如此设置,便于将回风通过第二进风口112吸入至进风通道115内,进而便于对回风进行降温。其中,用户能够根据需求设置室内风机13的位置。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八和实施例九中,进风通道115和送风通道116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进风口112位于第一箱体11的一侧,送风口111位于第一箱体11的底部,室内风机13设置在第一箱体11的外侧,且位于送风口111处,这样室内风机13也可以通过管路将冷却后的空气驱动至机房本体底部,同时便于将冷却后的空气通入机房内。
具体地,第一换热机组10还包括压缩机14,压缩机14、蒸发器12以及对应的冷凝器22顺次连通。压缩机14吸入从蒸发器12出来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汽,经过压缩机14压缩,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变成高温高压蒸汽进入冷凝器22。在冷凝器22中,高温高压的蒸汽放热冷凝成为高压液体,高压制冷剂液体经过节流阀节流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最后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进人蒸发器12,吸热蒸发为低压蒸汽再次进入压缩机14内,以完成换热循环。
如图1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十中,压缩机14位于第一箱体11外侧。如此设置,便于对压缩机14进行维修。并且,第一箱体11上设置有第四维修门118和第二维修门114,第四维修门118对应室内滤网设置,第二维修门114对应室内风机13设置。
如图15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十一中,压缩机14和室内风机13均位于第一箱体11内,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压缩机14在室外受到损坏。第一箱体11具有第一维修门113和第二维修门114,第一维修门113对应压缩机14设置,第二维修门114对应室内风机13设置,第一维修门113和第二维修门114位于第一箱体11的同一侧。如此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对第一换热机组10进行维修,同时便于多个第一换热机组10并柜组装。其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第一维修门113维修室内滤网等器件。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机组10还包括电控系统18,电控系统18与第一换热机组10和第二换热机组20电连接,电控系统18可以设置在第一箱体11内,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箱体11外。并且,当电控系统18设置在第一箱体11内时,可以在第一箱体11上设置第三维修门117,第三维修门117对应电控系统18设置,这样能够对电控系统18进行操作和维修。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该空调机组具有以下优点:
第二换热机组20的第一排风口211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这样能够避免下方的冷凝器22的排风流到上方的冷凝器22的情形出现,且无需额外设置排风装置,结构简单,设计灵活,提高室外风机23排风的顺畅性,保证冷凝器22的散热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机组,用于对机房散热,所述机房包括多层机房本体,多层所述机房本体沿竖直方向重叠设置,每个所述机房本体具有回风口和第一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包括:
多个第一换热机组(10),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机组(10)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换热机组(10)与所述机房本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换热机组(10)包括第一箱体(11)和蒸发器(12),所述蒸发器(12)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11)内,所述第一箱体(11)具有进风通道(115)和送风通道(116),所述进风通道(115)和所述送风通道(116)顺次连通,所述第一箱体(11)具有第二进风口(112)和送风口(111),所述第二进风口(112)位于所述进风通道(115)的远离所述送风通道(116)的一端,所述第二进风口(112)用于与对应的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送风口(111)位于所述送风通道(116)的远离所述进风通道(115)的一端,所述送风口(111)与对应的所述机房本体的第一进风口连通;
多个第二换热机组(20),所述第二换热机组(20)包括第二箱体(21)和冷凝器(22),所述冷凝器(22)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21)内,所述冷凝器(22)与所述蒸发器(12)对应连接,所述第二箱体(21)具有第一排风口(211),所述第一排风口(211)排出所述第二箱体(21)内的热量,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机组(20)的第一排风口(211)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115)和所述送风通道(116)均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进风口(112)位于所述第一箱体(11)的一侧,所述送风口(111)位于所述第一箱体(11)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115)和所述送风通道(116)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进风通道(115)和所述送风通道(116)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11)内,所述第二进风口(112)位于所述第一箱体(11)的顶部,所述送风口(111)位于所述第一箱体(11)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112)与所述送风口(111)位于所述第一箱体(11)的同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机组(10)还包括室内风机(13),所述室内风机(13)用于将经所述蒸发器(12)冷却后的空气送入所述机房本体内;
所述第二换热机组(20)还包括室外风机(23),所述室外风机(23)用于对所述冷凝器(22)散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风机(13)设置在所述送风通道(116)内,所述室内风机(13)靠近所述送风口(111)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115)和所述送风通道(116)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进风口(112)和所述送风口(111)位于所述第一箱体(11)的同一侧,所述室内风机(13)设置在所述进风通道(115)内,且所述室内风机(13)设置在所述进风通道(115)靠近所述送风通道(116)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115)和所述送风通道(116)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进风口(112)位于所述第一箱体(11)的一侧,所述送风口(111)位于所述第一箱体(11)的底部,所述室内风机(13)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11)的外侧,且位于所述送风口(111)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机组(10)还包括压缩机(14),所述压缩机(14)、所述蒸发器(12)以及对应的所述冷凝器(22)顺次连通,
所述压缩机(14)位于所述第一箱体(11)外侧;或,
所述压缩机(14)和所述室内风机(13)均位于所述第一箱体(11)内,所述第一箱体(11)具有第一维修门(113)和第二维修门(114),所述第一维修门(113)对应所述压缩机(14)设置,所述第二维修门(114)对应所述室内风机(13)设置,所述第一维修门(113)和所述第二维修门(114)位于所述第一箱体(11)的同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11)上设置有第二排风口和新风口,所述第二排风口与所述进风通道(115)连通,所述新风口与所述进风通道(115)或所述送风通道(116)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机组(10)还包括排风阀(15)和新风阀(16),所述排风阀(15)设置在所述第二排风口处,所述新风阀(16)设置在所述新风口处。
CN202321032918.5U 2023-04-28 2023-04-28 空调机组 Active CN2200877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32918.5U CN220087779U (zh) 2023-04-28 2023-04-28 空调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32918.5U CN220087779U (zh) 2023-04-28 2023-04-28 空调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7779U true CN220087779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29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32918.5U Active CN220087779U (zh) 2023-04-28 2023-04-28 空调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77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61645B2 (en) Energy exchange system for conditioning air in an enclosed structure
US7370490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full heat recovery
CN203797865U (zh) 数据中心绝热蒸发间接换热空气侧自然冷却系统
CN106247501A (zh) 数据中心用封闭热通道‑全回风干空气能中央空调系统
EP1617153A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full heat recovery
CN205864945U (zh) 一种数据中心冷却系统
CN109458686A (zh) 数据中心用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型空调系统
CN104613574B (zh) 基于能量梯级利用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WO2023005472A1 (zh) 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及数据中心机房
WO2002077535A1 (fr) Climatiseur et procede d'installation de ce climatiseur
CN207179851U (zh)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
EP3701198B1 (en) Air hand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n air handling system
CN207305248U (zh) 机房空调新风直接自然冷却系统
CN108679740A (zh) 一种温湿分控空调外机
CN220087779U (zh) 空调机组
KR101470317B1 (ko) 냉난방장치가 장착되는 옥외 부스
CN211650477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EP4098952B1 (en)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air conditioner
CN103836742B (zh) 多联热管机房空调系统
CN213029060U (zh)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及数据中心机房
CN213395603U (zh) 一种吸顶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165655U (zh) 一种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型数据中心用空调系统
CN100453915C (zh) 双级水蒸发冷却房间空调器
CN208547050U (zh) 一种三腔体空调外机
CN207649031U (zh) 一种模块化恒温除湿净化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