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5716U - 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5716U
CN220085716U CN202321269221.XU CN202321269221U CN220085716U CN 220085716 U CN220085716 U CN 220085716U CN 202321269221 U CN202321269221 U CN 202321269221U CN 220085716 U CN220085716 U CN 2200857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copper
connect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single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6922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闻炳亮
黎镜峰
雍竣华
陈炳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CHE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CHE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CHE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CHE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6922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857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57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57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双同轴单元由同轴线、接地线、绝缘填充物、聚酯带粘胶带和低烟无卤聚烯烃阻燃护套组成,同轴线包括内导体、外导体、高压聚乙烯绝缘层,和编织屏蔽层,用于SPE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包括对接的F型连接器和M型连接器,F型连接器和M型连接器连接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能够提高传输带宽和抗干扰性能,采用新型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可与多种光、电线缆的连接器兼容,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太网电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
背景技术
单对以太网(Single Pair Ethernet ,SPE)给了整个工业网络一个实现协议标准化的契机。考虑到工业设备里数量庞大的传感器和执行器,虽然以太网是很多工业网络的标准,但在工业现实场景里各种系统层出不穷,一系列的传统网关多到数不胜数。单对以太网在弥合以太网和其他各类系统上的作用,是业界对其性能优势之外更感兴趣的地方。单对以太网(SPE)是先进而又更为简单的以太网连接形式,可以代替传统的双绞线。以前需要用到两对或四对电缆,但SPE则缩减到一对,占用空间更小,并能符合各种标准化通信协议要求。SPE使用现有的基础结构,通过PoSPE(单对以太网供电)功能将连接扩展到1000米,应用极为灵活。SPE使得支持下一代自动化技术(如IIoT和工业4.0)的关键方面变得更为简易。
单对以太网 (SPE) 是一种通过一对铜线提供以太网传输的技术,同时还通过数据线供电 (PoSPE) 向连接的设备传输电力。总结一下SPE的发展,可归纳为以下3点:
1. SPE是仅通过单对线进行以太网数据传输的技术。除了通过以太网进行数据传输外,SPE还可以通过PoSPE(power over Single pair Ethernet单对以太网供电)为终端设备同时供电。SPE为工业物联网(IIoT)(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和应用领域。
2. SPE最初源自于汽车行业,在狭小空间满足高可靠性的超高数据传输率的同时又可以减少汽车布线的重量,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汽车厂商的竞争力。
3. 随着工业物联网(IIoT)和工业4.0的快速发展及广泛运用,SPE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如工业自动化安防、机器人、交通领域、智能楼宇等。在以上各种类型的物联网应用场景中,有大量的设备接入,如高清摄像头,传感器,高分辨率显示器等等。减轻重量,降低成本,简化安装过程等优势使SPE成为物联网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
单对以太网(SPE)的技术原理:如图 7所示,标准以太网使用有着独立电缆的单电缆通信发送和接收数据。
SPE以10BASE-T1L为例,其端口物理层(PHY)可以在单对平衡导体上使用全双工通信,即在每一方向上同时具有10 Mbps的有效数据速率。10BASE-T1L端口物理层(PHY)使用三级脉冲幅度调制(PAM3),在链路段上以7.5兆波特发送。33位扰码器可帮助提高电磁兼容性。媒体独立接口(MII)发送数据(TXD<3:0>)使用四二进制三进制(4B3T)编码进行编码,可将所发送的PAM3符号的运行平均值(DC基线)保持在范围之内。使用管理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将10BASE-T1L PHY的变送器输出电压设置为1.0 Vpp或2.4 Vpp差分,有助于在不同电缆上实现更长的通信距离。
如图8所示,SPE使用回声消除来实现在1对双绞线上全双工通信,并使用多级信令和均衡来改善信号质量,并在单对电缆上实现所需的数据速率。处理器(Processor)和端口物理层(PHY)之间的接口没有差异;但在PHY内,介质相关接口的发送和接收段需要进行如上所述的修改,以实现单对操作。
SPE还可通过一个低通滤波器沿同一根单对电缆经数据线(PoDL)发送功率,如图9所示。
在传统的4对线以太网的线缆、接插件设计时,对于产品研发工程师而言,其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来自近在咫尺的内部线对之间的串扰,且随着线缆工作频率的上升,来自临近线缆外部串扰也不能忽视。既在4对线网络中,噪音的主要来源于自身,也有来自于外部。在线缆部分采用线对屏蔽加总屏蔽的结构可以非常好的改善内部线对之间以及与外部线对的串音干扰;但在接插件部分,从模拟电话时代遗留下来的RJ45结构以及TIA568A/B的线序压接方式本身先天就打破了传输的平衡性,需要额外的补偿电路来进行后天补偿,随着频率的升高,接插件的设计难度越来越大也很难保证不同品牌的互通兼容性。虽然后期出现了Tera、ARJ45、M12等接插件有针对性地提升了连接器件高频性能,但无奈市场早已习惯于RJ45端口并没有积极的响应,这是4对线以太网停滞于2GHz的主要原因。
而类似的问题,在单对线这就简单了,首先,噪音的最主要来源—内部其他线对没有了,而外部串扰成了最主要的噪音来源,通过简单的线缆总屏蔽就能很好地抵御相关串音。而接插件则采用了完全平衡的设计并可以做到360度的全方位屏蔽,先天就解决了平衡传输的问题。可以预见,我们当前仅仅开发了SPE的一小部分潜能,可以预见的是,使用8类线已经成熟的生产工艺,SPE工作频率可以轻易突破2GHz,结合同样成熟的40GBase-T的技术,SPE可以在突破40米的距离上传输10G万兆网络,
单对平衡电缆 (balanced single pair cable)由一对导线、屏蔽(可选)和护套(可选)组成的电缆,主要用于差模信号传输和/或电力传输应用。由单对平衡电缆的标准定义可见,屏蔽和护套均是可选的 ,也就是说,根据使用的环境不同,单对线缆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单对平衡布缆信道( balanced single pair cabling channel)指由单对平衡电缆、单对平衡连接器及单对平衡跳线构成的布缆信道,用于差模信号传输和电力传输应用。信道支持单对以太网(SPE)应用的综合布线标准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信道的特性是基于有源设备之间的连接而规定的。信道仅包括电缆、连接器和跳线等无源部分。不考虑有源设备上的硬件接口的连接。
单对平衡连接器 (balanced single pair connector)是指用来与单对平衡电缆一起传输差模信号和电力传输应用的连接器。
T/CECA 59—2021《信息通信用单对平衡电缆及信道技术要求》对单对以太网的连接器的要求做了详细的定义,这些要求包括了输入到输出直流电阻、输入到输出直流电阻不平衡、直流载流容量、传输时延、绝缘电阻及耐压、转移阻抗(仅适用于屏蔽连接器)、回波损耗、插入损耗、不平衡衰减和耦合衰减、外部近端串扰(损耗)功率和(PS ANEXT)。上述要求除绝缘电阻及耐压外,都是对一对已配对的连接器提出的要求。相关最新标准的变化,可持续关注IEC 63171系列连接器标准的修订、发布进展。
和双绞线传输相比,同轴传输长处在哪里?同轴传输线是一种优质宽带屏蔽传输线:传输衰减小:现在我国的产品水平,已经做到0~20GHz ; 双绞线传输带宽约为同轴线的1/10;它把传输信号的电磁场全部限制在屏蔽层内部,不向外辐射,根据收发可逆原理,外界电磁场也不能穿过屏蔽层进入内部, 而同轴干扰产生原理是另一回事。双绞线不同了,它的信号传输电磁场,理论上是分布在无限空间。根据收发可逆原理,外部空间电磁场也可以直接进入双绞线。双绞线无法防止外界电磁场进入, 但采用了螺旋扭绞的办法,让两条线接收到的信号 “尽量完全一样”,并采用平衡差分信号处理技术,把这种完全一样的“共模干扰信号”抑制掉。这里关键是双绞线的“平衡”特性,“平衡”一旦有差别,干扰便乘虚而入,外界物体也会影响平衡。工程上“平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电路的“共模抑制”性能是有一定范围的。这两项实际问题,决定了双绞线的抗干扰能力,是有限制的,整合网络布线规则中规定强干扰情况下,必须使用屏蔽双绞线,就是这个道理。
相对而言,对绞线加工简单、工艺成熟、设备通用。但是对绞线的结构在加工的工艺过程中,由于对绞绞距的变化和不稳定等因素众多,包括加工剥开铝箔的时候也会伤到对绞结构,导致其讯号在经过线缆后因为介质的低通性、非理想性、集肤效应、阻抗不连续等效应,造成讯号衰减、反射等问题。因而随着线路传输带宽要求的提高,其结构差异会随着高、低频讯号衰减比例影响而差异而放大。对绞的结构会直接影响它的阻抗,衰减,串音等,对绞节距﹑对屏蔽松紧﹑对屏蔽厚度都是变数,当有高频参数要求的时候,这些参数的精度极难控制,对于加工的要求更高,目前对绞结构市场反馈稳定性极差,摇摆不合格,衰减时好时坏均源自于此结构所致。
在网线应用同轴电缆,在高频传输线缆中,同轴电缆固有的高传输频率、低损耗、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以及结构的稳定性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来代替传统的单对双绞线,能够提高传输带宽和抗干扰性能,采用新型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可与多种光、电线缆的连接器兼容,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包括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和同轴线缆连接器;
所述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同轴线,每根所述同轴线的外侧设有一根接地线,所述同轴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绝缘填充物,所述同轴线、接地线和绝缘填充物的外侧通过聚酯带粘胶带包覆形成差分传输的通道单元,所述聚酯带粘胶带的外侧设有低烟无卤聚烯烃阻燃护套,所述同轴线包括内导体和外导体,所述内导体和外导体之间设有物理发泡高压聚乙烯绝缘层,所述外导体的外侧设有编织屏蔽层,所述内导体和外导体通过接地线与同轴线缆连接器相连接。
所述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对接的F型连接器和M型连接器,所述F型连接器和M型连接器包括尾套,所述尾套内设有密封热缩管,所述密封热缩管的一端连接有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密封热缩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定位座,所述F型连接器的定位座内设有铜导针,M型连接器的定位座设有铜孔针,所述F型连接器和M型连接器对接使铜导针插入铜孔针内,所述铜导针和铜孔针上均连接有同轴铜线和接地铜线。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同轴线的最高传输带宽即截止频率公式为;所述同轴线的衰减公式为;同轴电缆在高频下的特性阻抗可按下式计算:/>;其中d为内导体外径,D为外导体内径,c为光速,/>,/>分别为内导体和外导体的电导率,/>和/>分别为绝缘层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内导体的外侧套设有绝缘内结皮,所述物理发泡高压聚乙烯绝缘层套设在内结皮外侧,所述外导体套设在物理发泡高压聚乙烯绝缘层外侧,所述外导体为铜箔绕包外导体,所述编织屏蔽层为铜丝编织屏蔽层。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热缩管的后端连接有压环和止档,所述定位座与止档相连接,所述同轴铜线和接地铜线的一端伸入止档内。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铜导针的末端具有连接头,所述铜孔针内具有连接孔,所述铜导针与铜孔针对接使连接头插入连接孔内部。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铜导针和铜孔针上的前端具有定位槽,所述同轴铜线和接地铜线伸入定位槽中,并且焊接在定位槽内。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同轴铜线和接地铜线呈平行设置,所述接地铜线位于两根同轴铜线之间。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F型连接器的尾部连接有F型连接外壳,所述M型连接器的尾部连接有M型连接外壳,所述铜导针的后端伸入F型连接外壳内,所述铜孔针的后端伸入M型连接外壳内,所述F型连接器和M型连接器对接使M型连接外壳插入F型连接外壳内,从而使铜导针对应插入铜孔针内。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F型连接外壳上设置有弹性按键,所述M型连接外壳上设有卡口,所述弹性按键与卡口配合连接将F型连接外壳和M型连接外壳耦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上述的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包括以下步骤:a.绝缘芯线制作:在串列线上,在内导体上挤高密度聚乙烯或皮-泡-皮聚烯烃绝缘层;b.外导体制作:过绕包机,在绝缘芯线外面包裹着一层铜箔和一层金属编织屏蔽层,铜箔厚度不小于0.004mm,从而获得同轴线;c.双同轴单元制作:将两根同轴线连同各一根接地线分置在两侧,两边对称放置两根绝缘填充绳,外面绕包裹着一层聚酯带粘胶带,形成一个由两根同轴线构成的一组双同轴单元,电缆的外导体通过接地线与连接器接地外壳相连,最后在护套挤出线上挤制低烟无卤聚烯烃阻燃护套;d.把尾套,密封热缩管,压环,止挡预先穿入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根据连接器尺寸的要求,剥除特定尺寸的护套, F连接器组装铜针,M连接器组装铜孔针,根据定位座的标识,焊接对应的火线、零线、地线,组装F连接器外壳/M连接器外壳,铆压压环,固定光缆,装配密封热缩管,最后组装尾管,进行电路性能测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及,应用于SPE系统,用同轴线构成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代替传统的栓绞线,从而提高系统的传输带宽,和抗干扰性能。
本发明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将两根同轴线以特殊方式组合成缆,并且摒弃了传统的同轴连接器,而釆用小型双芯可插拔连接器,可与多种光、电线缆的连接器兼容。同轴线型电缆的带宽可达20GHz,远高于双绞线电缆,可适用于长度近1000米左右。因而成本很低,使用方便,为SPE布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线缆型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发明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SPE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F型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是M型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是定位座耦合状态示意图;
图7是单对以太网(SPE)的技术原理图;
图8是SPE使用回声消除来实现在一对双绞线上全双工通信的示意图;
图9是SPE通过一个低通滤波器沿同一根单对电缆经数据线(PoDL)发送功率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11、同轴线,111、内导体,112、外导体,113、物理发泡高压聚乙烯绝缘层,114、编织屏蔽层,12、接地线,13、绝缘填充物,14、聚酯带粘胶带,15、低烟无卤聚烯烃阻燃护套,2、F型连接器,3、M型连接器,21、尾套,22、密封热缩管,23、压环,24、止档,25、定位座,26、铜导针,261、连接头,262、定位槽,263、同轴铜线,264、接地铜线,27、铜孔针,271、连接孔,28、F型连接外壳,281、弹性按键,29、M型连接外壳,291、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差分传输原理:在发射端将信号变换成幅度相等、极性相反的信号,通过双同轴线传输后,在接收端将二个极性相反的信号相减变成通常的信号,故能有效抑制共模干扰。
干扰信号作用在这两根同轴线上是一致的(这个干扰信号叫做共模信号),在接收信号的差分电路中可以将共模信号消除,从而提取出有用信号(差模信号) 。
差分传输使外部干扰在两根导线上产生的噪声相同,以便后续的差分电路提取出有用信号,差分电路是一个减法电路,两个输入端同相的信号(共模信号)相互抵消(m-n),反相的信号相当于x- (-y),得到增强。理论上,在差分电路中m=n,x=y,相当于干扰信号被完全消除,有用信号加倍。
请参阅图1,一种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1,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同轴线11,每根同轴线11的外侧设有一根接地线12,同轴线11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绝缘填充物13,同轴线11、接地线12和绝缘填充物13的外侧通过聚酯带粘胶带14包覆形成差分传输的通道单元,聚酯带粘胶带14的外侧设有低烟无卤聚烯烃阻燃护套15,同轴线11包括内导体111和外导体112,内导体111和外导体112之间设有物理发泡高压聚乙烯绝缘层113,外导体112的外侧设有编织屏蔽层114,内导体111和外导体112通过接地线12与连接器相连接。
同轴线11的最高传输带宽即截止频率公式为;同轴线11的衰减公式为/>;同轴电缆在高频下的特性阻抗可按下式计算:/>;其中d为内导体外径,D为外导体内径,c为光速,/>,/>分别为内导体111和外导体的电导率,/>和/>分别为绝缘层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本发明的同轴线11阻抗为50Ω,平行双同轴阻抗为100Ω。
将两根同轴线11连同其接地线12平放在一起,两边对称放置两根绝缘填充物13(绝缘填充绳),外面再用聚酯粘胶带绕包成一个圆单位。这构成一个差分传输的通道单元。最后用聚烯烃低烟无卤护套料挤出护套层。再以定长的电缆,两端装上连接器,电缆的内导体111及外导体112(通过接地线12)与小型双芯可插拔连接器相连接。也可构成分支跳线。本发明的同轴型电缆有下列优点:鉴于同轴线11与平行双线固有的特点,同轴线11比平行双线传输带宽更宽,电磁场集中因而屏蔽性更好;同轴线11的几何结构比平行双线体积更小,结构更紧凑。
一种上述的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内导体111制作:在串列线上,将镀银铜线(内导体111)上挤高密度聚乙烯或皮-泡-皮聚烯烃绝缘层113(物理发泡高压聚乙烯绝缘层)。
第二步:外导体112制作:主要是通过绕包机,在绝缘芯线外面包裹着一层铜箔和一层金属编织屏蔽层114 (铜箔厚度不小于0.004mm);
第三步:双同轴单元制作:将两根同轴线11连同各一根短路铜线12分置在两侧,两边对称放置两根绝缘填充绳,外面绕包裹着一层聚酯带粘胶带14。形成一个由两根同轴线11构成的一组双同轴单元。电缆的外导体112是通过短路铜线12与连接器接地外壳相连。
第四步: 在护套挤出线上挤制低烟无卤聚烯烃阻燃护套15。
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对接的F型连接器2和M型连接器3。如图2所示 ,F型连接器2和M型连接器3包括尾套21,尾套21内设有密封热缩管22,密封热缩管22的一端连接有上述的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1,密封热缩管22的另一端连接有压环23和止档24,止档24后端设有定位座25。F型连接器2的定位座25内设有铜导针26,M型连接器3的定位座25设有铜孔针27。F型连接器2和M型连接器3对接使铜导针26插入铜孔针27内,压环23和止档24内部为空中结构并形成腔体,铜导针26和铜孔针27上均连接有同轴铜线263和接地铜线264,同轴铜线263和接地铜线264的一端伸入止档24的腔体内,如图4所示。
如图3所示,铜导针26的末端具有连接头261。如图6所示,铜孔针27内具有连接孔271。铜导针26与铜孔针27对接使连接头261插入连接孔271内部。
铜导针26和铜孔针27上的前端具有定位槽262,同轴铜线263和接地铜线264伸入定位槽262中,并且焊接在定位槽262内。同轴铜线263和接地铜线264呈平行设置,接地铜线264位于两根同轴铜线263之间。如图6所示,铜导针26的连接头依次对应N-零线头、E-地线头、L-火线头,铜孔针27连接孔的连接孔依次对应N-零线孔、E-地线孔、L-火线孔,铜导针26与铜孔针27对接时采用反向对接结构,从而使铜导针26和铜孔针27之间的零线孔与零线头对接、地线头与地线孔对接、火线头与火线孔对接,实现定位座25的耦合,定位座25通过定位座键实现快速准确对接,通过铜导针26、铜孔针27、同轴铜线263和接地铜线264实现F型连接器和M型连接器上的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连通。
如图4和图5所示,F型连接器2的尾部连接有F型连接外壳28, M型连接器3的尾部连接有M型连接外壳29。铜导针26的后端伸入F型连接外壳28内,铜孔针27的后端伸入M型连接外壳29内。F型连接器2和M型连接器3对接使M型连接外壳29插入F型连接外壳28内,从而使铜导针26对应插入铜孔针27内。F型连接外壳28上设置有弹性按键281, M型连接外壳29上设有卡口291,弹性按键281与卡口291配合连接将F型连接外壳28和M型连接外壳29耦合,M型连接器3后方具有密封圈,确保M型连接器3和F型连接器2对接时起到防水防尘的作用。
用于SPE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的装配工艺如下;把尾套21,密封热缩管22,压环23,止挡预先穿入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1,根据连接器尺寸的要求,剥除特定尺寸的护套, F连接器组装铜针,M连接器组装铜孔针27,根据定位座25的标识(L火线、N零线、E地线),焊接对应的火线、零线、地线,组装F连接器外壳/M连接器外壳,铆压压环23,固定光缆,装配密封热缩管22,最后组装尾管,进行电路性能测试。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能够提高传输带宽和抗干扰性能,采用新型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可与多种光、电线缆的连接器兼容,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和同轴线缆连接器;
所述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同轴线,每根所述同轴线的外侧设有一根接地线,所述同轴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绝缘填充物,所述同轴线、接地线和绝缘填充物的外侧通过聚酯带粘胶带包覆形成差分传输的通道单元,所述聚酯带粘胶带的外侧设有低烟无卤聚烯烃阻燃护套,所述同轴线包括内导体和外导体,所述内导体和外导体之间设有物理发泡高压聚乙烯绝缘层,所述外导体的外侧设有编织屏蔽层,所述内导体和外导体通过接地线与同轴线缆连接器相连接,
所述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对接的F型连接器和M型连接器,所述F型连接器和M型连接器包括尾套,所述尾套内设有密封热缩管,所述密封热缩管的一端连接有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电缆,密封热缩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定位座,所述F型连接器的定位座内设有铜导针,M型连接器的定位座设有铜孔针,所述F型连接器和M型连接器对接使铜导针插入铜孔针内,所述铜导针和铜孔针上均连接有同轴铜线和接地铜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线的最高传输带宽即截止频率公式为;所述同轴线的衰减公式为;同轴电缆在高频下的特性阻抗可按下式计算:/>;其中d为内导体外径,D为外导体内径,c为光速,/>, />分别为内导体和外导体的电导率,/>和/>分别为绝缘层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的外侧套设有绝缘内结皮,所述物理发泡高压聚乙烯绝缘层套设在内结皮外侧,所述外导体套设在物理发泡高压聚乙烯绝缘层外侧,所述外导体为铜箔绕包外导体,所述编织屏蔽层为铜丝编织屏蔽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热缩管的后端连接有压环和止档,所述定位座与止档相连接,所述同轴铜线和接地铜线的一端伸入止档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导针的末端具有连接头,所述铜孔针内具有连接孔,所述铜导针与铜孔针对接使连接头插入连接孔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导针和铜孔针上的前端具有定位槽,所述同轴铜线和接地铜线伸入定位槽中,并且焊接在定位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线和接地铜线呈平行设置,所述接地铜线位于两根同轴线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F型连接器的尾部连接有F型连接外壳,所述M型连接器的尾部连接有M型连接外壳,所述铜导针的后端伸入F型连接外壳内,所述铜孔针的后端伸入M型连接外壳内,所述F型连接器和M型连接器对接使M型连接外壳插入F型连接外壳内,从而使铜导针对应插入铜孔针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F型连接外壳上设置有弹性按键,所述M型连接外壳上设有卡口,所述弹性按键与卡口配合连接将F型连接外壳和M型连接外壳耦合。
CN202321269221.XU 2023-05-24 2023-05-24 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 Active CN2200857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9221.XU CN220085716U (zh) 2023-05-24 2023-05-24 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9221.XU CN220085716U (zh) 2023-05-24 2023-05-24 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5716U true CN220085716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27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69221.XU Active CN220085716U (zh) 2023-05-24 2023-05-24 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57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266995C (en) Rj-45 modular connector with microwave-transmission-line integrated signal conditioning for high speed networks
US6729901B2 (en) Wire guide sled hardware for communication plug
US795513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internal crosstalk and common mode signal generation within a plug/jack combination
US6893296B2 (en) Low noise communication modular connector insert
EP2082458B1 (en) Connecting hardware with multi-stage inductive and capacitive crosstalk compensation
CA2228328C (en) Local area network cabling arrangement
WO2011140362A2 (en) High speed data communications cable having reduced susceptibility to modal alien crosstalk
EP1255322B1 (en) Crosstalk reduction for IDC terminal block
CN214706521U (zh) 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和网络电缆
WO2021253800A1 (zh) 一种采用同轴线缆进行数据传输的fc-ae-1553网络系统
CN111682886B (zh) 一种采用同轴线缆进行数据传输的光纤航电网络系统
US20060172608A1 (en) Industrial ethernet connector pin orientation
US2011020606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thernet Converter And/Or Adapter That Enables Conversion Between A Plurality Of Different Ethernet Interfaces
US5747893A (en) Termination scheme for twisted-wire pairs
US5496196A (en) CDDI connector for high-speed networks of voice and data transmissions
JP2010232092A (ja) シールド付きツイストペアケーブル
CN220085716U (zh) 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
CN208386573U (zh) 双e1业务的测试系统
CN116598060A (zh) 用于单对以太网的差分传输双同轴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63841B (zh) 一种宇航用6.25Gbps同轴结构差分数据电缆组件
JP2008300128A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およびデータ通信用ハーネス
CN107889543B (zh) Rj45连接器
US20210135947A1 (en) Low-latency and high-bandwidth data cable
Semenov Cable Design with Extended Range for Use in Flexibl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Buchanan et al. Cable Specif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