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5489U - 自发电内核模组 - Google Patents

自发电内核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5489U
CN220085489U CN202320971450.XU CN202320971450U CN220085489U CN 220085489 U CN220085489 U CN 220085489U CN 202320971450 U CN202320971450 U CN 202320971450U CN 220085489 U CN220085489 U CN 2200854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lf
core module
generating
generator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7145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远芳
廖旺宏
杨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Yibail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Yibail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Yibail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Yibail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7145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854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54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54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自发电内核模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包括一发电机、一导力臂、一复位件、一射频电路板、一天线以及一基座,其中所述发电机、所述射频电路板、所述天线以及所述复位件被容置于所述基座,其中所述发电机具有一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能够被所述导力臂驱动而受力摆动,所述发电机在所述驱动件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方向受力摆动时产生电能以为所述射频电路板供电,所述天线被连接于所述射频电路板,所述复位件通过弹性复位性能复位所述驱动件的运动,其中所述天线以与所述复位件的运动空间错位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从而避免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方向上叠加,以有效降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

Description

自发电内核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发电内核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线技术因其无需布线的优势被普遍地应用在不同的电子设备之中,虽然无线技术符合人们的需求,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是现有的许多无线设备的使用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原因是因为,现有的许多无线设备需要通过电池提供的电能维持正常的工作,因而在电池的使用周期结束后,用户不得不频繁地更换电池,大部分电池为一次性用品,频繁地更换电池将产生数量巨大的废电池,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废电池回收不当极其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
针对于此,无源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无线技术的发展,具体地,无源技术因其符合环保理念和使用便捷性而具备广泛的发展前景,特别在无线开关领域中无源技术被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潮流,具体地,无源开关通过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方式满足供电需求,并发射开关控制信号以控制一电气设备,从而避免开关采用有线供电方案带来的布线复杂、采用电池供电带来的使用不便和不利环保的缺点,因而备受青睐。
但是,由于无源开关设置有相应的发电模组,导致现有的无源开关在尺寸上具有明显的劣势,目前的无源开关的厚度尺寸一般被设置在14~17毫米左右,而普通的墙壁插座的厚度仅为9毫米左右,也就是说,无源开关的厚度明显高于普通的墙壁插座,当无源开关与普通的墙壁插座设置在一起时,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将非常突兀,不符合现今追求简约规整的审美趋势,导致许多用户在一开始就不会选择无源开关。
为了将无源开关做薄,部分厂商使用平板天线作为无源开关的通信天线,平板天线在结构上呈现为一个平面层,因此在无源开关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占用空间小,从而有利于减薄无源开关的整体厚度。然而,平板天线对垂直于无源开关的厚度方向的平面尺寸具有一定的尺寸要求,需要将相应的电路板材的面积做大才足以满足要求,导致了无源开关在实际安装中需要占用大的安装面积,换句话说,现有的无源开关的做薄方案是通过增大平面尺寸换得的,导致现有的无源开关无法在实现做薄的同时维持或缩小所需的安装面积。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对小型化微型化的控制设备的需求量大增,人们迫切希望能够拥有便携式的控制设备,以通过能够随身携带的控制设备灵活地实现对电气设备的控制。但如前所述的,相应的无源开关的体积难以被缩小,在厚度和平面尺寸上无法被同时兼顾,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是过厚或是面积过大,对于人们的携带而言都是十分不友好的,以手表形态的控制设备为例,当手表表盘过厚,人们佩戴时手表将会突兀地凸出在手臂上,一方面容易阻挡手臂的正常运动,另一方面也容易发生磕碰,而当手表表盘过大时,人们佩戴时手表尺寸大过于手臂的尺寸,同样会阻碍手臂的运动和容易发生磕碰。因此,虽然无源技术在环保上和使用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局限于尺寸的缺陷,在小型化微型化的控制设备领域,仍然在广泛地应用电池作为电力来源。
在现有技术中,可穿戴的便携式呼叫器由于体积的限制,都需要电池供电;例如看护老人的便携式无线呼叫器就需要定期更换电池,假如当老年人或者行动不便的人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求救时,恰好电池没电了,则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需要研发一款无电池供电的微型手表式无线呼叫装置,可让用户携带于手腕上,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随时可以按键呼救,无论何时都不会有供电不足的问题,可以免维护的恒久陪伴用户,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也就是说,现有的无源开关体积庞大,在一些小体积产品的应用上十分困难,无法安装于手表大小的空间内,但是目前微型化将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无源技术领域来说将发电模块的体积做得足够小就会有更大的应用市场,例如嵌入手表空间内,做成手表大小的便携式无线呼叫装置,或者将体积微小的发电模块嵌入手机自拍杆上而设计一款无需电池供电的耐用型自拍杆,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而这些应用都依赖于发电模块的微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能够被做薄和做小,因而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被应用于相应的自发电控制设备时,自发电控制设备的厚度和平面尺寸得以缩小,从而提供一小型化微型化的自发电控制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能够被做薄和做小,从而能够实现自发电控制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能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无需采用额外的电池供电,如此以为小型化微型化的控制设备领域提供自发电的实现方案,避免采用电池供能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和频繁更换或充电的使用不便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充分利用客观存在的厚度,结构排布设计合理,结构更加紧凑,因而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被应用于相应的自发电控制设备时,自发电控制设备的厚度和平面尺寸得以缩小,以满足小型化微型化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包括一基座、一发电机、一射频电路板以及一螺旋天线,其中所述发电机、所述射频电路板以及所述螺旋天线被容置于所述基座,其中所述发电机具有一驱动件,所述发电机在所述驱动件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方向受力摆动时产生电能以为所述射频电路板供电,其中所述螺旋天线被馈电连接于所述射频电路板并被设置在所述射频电路板被供电的状态下发射和/或接收相应的信号,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包括一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被联动耦接于所述发电机的所述驱动件并通过弹性复位性能复位所述驱动件的运动,其中以所述复位件受力产生形变所需占用的空间为形变运动空间,所述螺旋天线以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形变运动空间错位的状态被平置于所述基座,从而避免所述复位件的运动空间与所述螺旋天线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方向上叠加,如此以有效降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采用螺旋式天线,并将所述螺旋天线以与所述形变运动空间错位的状态平置于所述基座,以使所述螺旋天线与所述复位件形变所需的空间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方向相互错位,从而避免所述复位件的运动空间与所述螺旋天线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方向上叠加,突破现有技术中为降低厚度而选用平板天线的通行思想和方案,避免平板天线的使用造成的平面尺寸扩大,如此以在缩小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的同时能够将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做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螺旋天线被可选替换为导线式天线,所述导线式天线为一根金属线,所述导线式天线围绕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分布,并嵌入/卡入一束柱或束槽内,以防止所述导线式天线散落,由于所述导线式天线避开所述发电机的厚度,避免在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方向上叠加,如此以有效降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基座容置所述发电机,所述发电机的厚度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中是客观存在的,其中所述螺旋天线以与所述形变运动空间错位的状态被平置于所述基座,从而避免所述复位件的运动空间与所述螺旋天线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方向上叠加,如此以基于所述螺旋天线与所述复位件的运动空间错位设置有效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客观存在的厚度,避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的额外增加,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能够被做薄。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包括一导力臂,其中所述导力臂被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所述发电机的所述驱动件被联动耦接于所述导力臂,其中所述导力臂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受外力操作的状态枢转,以联动所述驱动件摆动,如此以基于所述导力臂对所述驱动件的联动减轻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操作驱动力,因此用户仅需施加较小的驱动力就可以驱动所述发电机发电,操作方便,其中所述导力臂具有一转轴和自所述转轴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导力板,其中所述导力臂于其转轴被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其中所述导力臂优选以所述导力板与所述驱动件相对的状态被设置,即所述导力板具有与所述驱动件相反的枢转运动方向,如此以基于相对的所述导力板和所述驱动件提升所述导力臂对所述驱动件的驱动效果,并有利于避免所述导力臂和所述发电机的厚度直接叠加,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被做薄。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导力臂具有杆杠作用,以在极小的空间内,减少约50%的驱动力,当驱动所述导力臂的所述导力板时,具有十分省力的显著效果,而利于使用者在操作发电内核模组时实现轻触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导力臂的所述导力板的延伸方向优选为朝向所述发电机的方向,其中所述导力臂朝向所述发电机并靠近所述发电机,以减少占用所述基座的平铺空间,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被做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导力臂的所述导力板被按压时,被一止动装置所止动,所述止动装置可以为所述发电机的上壳体,或者为被设置于所述基座的柱子,也可以设置于所述发电机的侧边或所述导力臂的下方,当操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时,按压行程止于所述发电机,以保证所述发电机不被过度驱动而损坏,因此所述止动装置能够起到保护所述驱动件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导力臂具有一折边,其中所述折边自所述导力板的面向所述驱动件的一侧朝靠近所述驱动件的方向延伸,则所述折边位于所述驱动件的上方,当所述导力臂被驱动时,所述折边在所述驱动件的表面作微距滑行式运动,有利于在保障对所述驱动件的驱动效果的同时减少驱动机构的厚度,提高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寿命,同时所述折边在所述驱动件的表面作微距滑行,配合所述驱动件的弹性,缓冲了按压时的阶梯力度,有效的解决了按压时手感生硬的问题,如此以提升所述导力臂对所述驱动件的驱动效果并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操作手感。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螺旋天线优选以沿所述导力板的枢转受力方向被设置于所述转轴之下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从而在实现所述螺旋天线与所述复位件的运动空间错位设置的同时,有效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客观存在的厚度,避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的额外增加,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能够被做薄。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螺旋天线优选以沿所述导力板的枢转受力方向被设置于所述转轴之下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换句话说,所述螺旋天线被设置于所述导力臂之下,其中所述发电机的厚度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中是客观存在的,其中所述导力臂为联动所述驱动件,所述导力臂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高度高于所述驱动件,则所述螺旋天线被设置于所述导力臂之下,将有效利用所述发电机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产生的客观厚度,避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的额外增加,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能够被做薄。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导力板与所述驱动件相对设置,因此所述基座在所述导力臂的所述转轴下方存在空置的空间而形成能够容置所述螺旋天线的一天线仓,如此以基于相对设置的所述导力板和所述驱动件提升所述导力臂对所述驱动件的驱动效果和缩小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尺寸外,还进一步优化了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结构设计,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小型化微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复位件优选被实施为一双扭簧,所述复位件包括一第一簧体、一第二簧体以及一连杆,其中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被连接于所述第一簧体和所述第二簧体,所述连杆具有自其两端同向延伸的两纵向杆和连接于两所述纵向杆之间的横向杆,所述横向杆被联动耦接于所述驱动件,其中两所述纵向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力板的延伸方向相对,保障所述复位件对所述驱动件的复位性能,并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结构设计更加紧凑,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小型化微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基座包括一底板和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周缘的侧壁,所述底板具有一定位舌,所述定位舌包括安装于所述底板的一舌体、在所述舌体的一端自所述舌体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的一舌尖以及在所述舌体的另一端自所述舌体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的一舌根,其中以所述驱动件所在的一端为所述发电机的前端,所述发电机以其前端面向所述舌尖的状态被安装于所述定位舌并被所述舌尖和所述舌根限位,从而被所述定位舌和所述侧壁限位而容置于所述基座,如此以在所述定位舌的所述舌尖和所述舌根,以及所述侧壁相互作用下限位固定所述发电机,在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结构紧凑性的同时,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能够被做小和做薄,从而能够实现自发电控制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如此以适于各类小微型应用场景中,如被嵌入于自拍杆中,以构成一自供电的自拍杆装置,当使用者按下所述自供电的自拍杆装置的拍照按钮时,驱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进行发电以供电发送相应的拍照指令,避免采用电池供能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和频繁更换或充电的使用不便问题,同时对使用环境的要求显著降低,保障自拍杆的多数应用场景在户外的使用安全,并且基于所述自供电的自拍杆装置的免维护特点在户外使用时电量耗尽的尴尬局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包括:
一发电机,其中所述发电机具有一驱动件,所述发电机在所述驱动件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方向受力摆动时产生电能;
一导力臂,其中所述导力臂沿与所述驱动件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被延伸设置,并在受力按压时驱动所述驱动件;
一复位件,其中所述复位件被联动耦接于所述发电机的所述驱动件并通过弹性复位性能复位所述驱动件的运动;
一射频电路板,其中所述射频电路板被供电连接于所述发电机;
一天线,其中所述天线被连接于所述射频电路板;以及
一基座,其中所述发电机、所述射频电路板、所述天线以及所述复位件被容置于所述基座,其中所述天线以与所述复位件的运动空间错位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从而避免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方向上叠加,以有效降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导力臂具有一转轴和自所述转轴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导力板,其中所述导力臂于其转轴被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所述导力板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形成一杠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导力臂具有一折边,其中所述折边自所述导力板的面向所述驱动件的一侧朝靠近所述驱动件的方向延伸而位于所述驱动件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导力板的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位于所述发电机上方,以在所述导力板和所述发电机之间形成一按压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导力板的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以按键形态被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天线以螺旋天线的形态被设计,其中所述天线以被设置于所述转轴之下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导力臂的运动行程小于等于1.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导力臂具有一转轴和自所述转轴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导力板,其中所述导力板以朝向所述发电机的方向布置且覆盖所述驱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导力臂具有一反折边,其中所述反折边自所述导力板的背向所述驱动件的一侧朝远离所述驱动件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基座包括一底板和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周缘的侧壁,所述底板具有一定位舌,所述定位舌包括安装于所述底板的一舌体、在所述舌体的一端自所述舌体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的一舌尖以及在所述舌体的另一端自所述舌体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的一舌根,其中以所述驱动件所在的一端为所述发电机的前端,所述发电机以其前端面向所述舌尖的状态被安装于所述定位舌并被所述舌尖和所述舌根限位,从而被所述定位舌和所述侧壁限位而容置于所述基座。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自发电内核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一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应用于一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应用于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C为图5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D为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自发电内核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一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应用于一小按钮式自发电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依本实用新型达到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应用于所述小按钮时自发电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三实施例的一自发电内核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三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三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三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一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一变形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包括有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一自发电自拍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形变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竖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能够被做薄和做小,因而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被应用于相应的自发电控制设备时,自发电控制设备的厚度和平面尺寸得以缩小,从而基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应用提供一小型化微型化的自发电控制设备,而适应于如今对小型化微型化控制设备的需求。
具体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自发电内核模组10被示意,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包括一基座11、一发电机12、一射频电路板13以及一螺旋天线14,其中所述发电机12、所述射频电路板13以及所述螺旋天线14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其中所述发电机12具有一驱动件121,所述发电机12在所述驱动件121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方向受力摆动时产生电能以为所述射频电路板13供电,其中所述螺旋天线14被馈电连接于所述射频电路板13并被设置在所述射频电路板13被供电的状态下发射和/或接收相应的信号,以实现对相应的设备的控制或匹配,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包括一复位件15,所述复位件15被联动耦接于所述发电机12的所述驱动件121并通过弹性复位性能复位所述驱动件121的运动,其中以所述复位件15受力产生形变所需占用的空间为形变运动空间150,所述螺旋天线14以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错位的状态被平置于所述基座11,从而避免所述复位件15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与所述螺旋天线14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方向上叠加,如此以有效降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基于所述螺旋天线14本身的结构特点,即螺旋式的天线结构特点,将所述螺旋天线14以与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错位的状态平置于所述基座11,以使所述螺旋天线14与所述复位件15形变所需的空间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方向相互错位,从而避免所述复位件15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与所述螺旋天线14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方向上叠加,突破现有技术中为降低厚度而选用平板天线的通行思想和方案,避免平板天线的使用造成的平面尺寸扩大,同时,所述螺旋天线14被平置于所述基座11,即所述螺旋天线14以其长度方向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方向垂直或趋于垂直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避免所述螺旋天线14被立置于所述基座11而造成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提升,如此以在缩小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的同时能够将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做小。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螺旋天线14被可选替换为导线式天线,所述导线式天线为一根金属线,所述导线式天线围绕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分布,并嵌入/卡入一束柱或束槽内,以防止所述导线式天线散落,由于所述导线式天线避开所述发电机12的厚度,避免在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方向上叠加,如此以有效降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能够被做薄和做小,从而能够实现相应的自发电控制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基于所述发电机12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无需采用额外的电池供电,如此以为小型化微型化的控制设备领域提供自发电的实现方案,避免采用电池供能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和频繁更换或充电的使用不便问题,从而能够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提供满足市场期待的具有自发电能力且小型化微型化的适于便携的无源控制设备。
特别地,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设计充分利用客观存在的厚度,结构排布设计合理,结构更加紧凑,因而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被应用于相应的自发电控制设备时,自发电控制设备的厚度和平面尺寸得以缩小,以满足小型化微型化的需求。
具体地,其中所述基座11容置所述发电机12,所述发电机12的厚度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中是客观存在的,其中所述螺旋天线14以与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错位的状态被平置于所述基座11,从而避免所述复位件15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与所述螺旋天线14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方向上叠加,如此以基于所述螺旋天线14与所述复位件15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错位设置有效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客观存在的厚度,即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客观存在的厚度被配置,所述螺旋天线14也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客观存在的厚度被平置于所述基座11,从而有效避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在客观存在的厚度的基础上,由于所述复位件15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与所述螺旋天线14的叠加而造成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厚度的额外增加,充分地利用客观存在的厚度,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能够被做薄。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在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被做薄和做小的同时,还进一步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能够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提高对所述发电机12的驱动效果。
详细地,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包括一导力臂16,其中所述导力臂16被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11,所述发电机12的所述驱动件121被联动耦接于所述导力臂16,其中所述导力臂16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受外力操作的状态枢转,以联动所述驱动件121摆动,如此以基于所述导力臂16对所述驱动件121的联动减轻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操作驱动力,即通过所述导力臂16发挥对所述驱动件121的杠杆作用,因此用户仅需施加较小的驱动力就可以联动驱动所述发电机12发电,操作方便。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导力臂16的枢转方向与所述发电机12的所述驱动件121的枢转方向相对,即当所述发电机12的所述驱动件121顺时针摆动时,所述导力臂16则逆时针枢转,从而在实现所述导力臂16对所述驱动件121的联动驱动的同时,提高所述导力臂16对所述驱动件121的杠杆作用,减轻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操作驱动力。
具体地,其中所述导力臂16具有一转轴161和自所述转轴161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导力板162,其中所述导力臂16于其转轴被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11,其中所述导力臂16优选以所述导力板162与所述驱动件121相对的状态被设置,如此以使得所述导力臂16的枢转方向与所述发电机12的所述驱动件121的枢转方向相对,从而基于相对的所述导力板162和所述驱动件121提升所述导力臂16对所述驱动件121的驱动效果,并有利于避免所述导力臂16和所述发电机12的厚度直接叠加,即所述导力臂16与所述发电机12是相对设置的,因而所述导力臂16不会被简单地叠加于所述发电机12之上,避免所述导力臂16和所述发电机12的厚度直接叠加,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被做薄。
优选地,其中所述螺旋天线14以沿所述导力板162的枢转受力方向被设置于所述转轴161之下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从而在实现所述螺旋天线14与所述复位件15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错位设置的同时,有效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客观存在的厚度,避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的额外增加,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能够被做薄。
详细地,其中所述螺旋天线14以沿所述导力板162的枢转受力方向被设置于所述转轴161之下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换句话说,所述螺旋天线14被设置于所述导力臂16之下,具体位于所述导力臂16的所述转轴161之下,其中所述发电机12的厚度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中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能够联动驱动所述驱动件121,所述导力臂16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高度需要被设置略微高于所述驱动件121,因此所述导力臂16的设置会在所述导力臂16之下产生空置的空间,则所述螺旋天线14被设置于所述导力臂16之下,将有效利用所述发电机12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产生的客观厚度,避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厚度的额外增加,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能够被做薄。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导力臂16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中形成杆杠作用,以在极小的空间内,减少约50%的驱动力,当驱动所述导力臂16的所述导力板162时,具有十分省力的显著效果,而利于使用者在操作发电内核模组时实现轻触驱动,并且对应在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导力臂16的所述导力板162的延伸方向优选为朝向所述发电机12的方向,其中所述导力臂16朝向所述发电机12并靠近所述发电机12,以减少占用所述基座11的平铺空间,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被做小。
特别地,其中所述导力臂16朝向所述发电机12延伸,并优选延伸至覆盖所述发电机12的一部分,其中所述导力臂16延伸覆盖所述发电机12的一部分,使得所述导力臂16起到的杠杆作用更加明显,原因是因为,在狭小的空间内所述导力臂16要获得一个省力杠杆的设置区域,所述导力臂16延伸至所述发电机12上部,使得所述导力臂16的杠杆作用更加明显,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操作更加省力。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其中所述导力臂16的所述导力板162被按压时,被一止动装置所止动,在这一实施例中,所述止动装置为所述发电机12的上壳体,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动装置也可以为被设置于所述基座11的柱子,也可以设置于所述发电机12的侧边或所述导力臂16的下方,当操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时,使得所述导力臂16的按压行程止于所述发电机12,以保证所述发电机12的所述驱动件121不被过度驱动而损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所述导力臂16具有杠杆作用,在减少驱动力的有益效果的情况下,同时也增大了所述导力臂16的摆动幅度,然而在一个小型化微型化的空间内,如果摆动幅度过大,例如大于3毫米,则按压行程太大,在操作时有一种虚位较大的感觉,类似于按琴键那样行程太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进一步减少所述发电机12的铁芯的运动行程来进行改善,即对发电机的铁芯在磁缝隙中的移动距离进行优化处理,从现有的一般1毫米的移动距离优化为小于等于0.5毫米,通过这样使得铁芯在磁缝隙中的移动距离缩小了50%,对应所述导力臂16的行程得以被缩小50%,所述导力臂16的行程被保持小于等于1.5毫米,在具有轻触操作的同时也具备了微距微动的有益效果,应用场景大大增强,且使用感受提升。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一个小微型的器件中,将铁芯在磁缝隙中的移动距离缩短绝非是简单的数字设置变化,因为铁芯的运动行程缩短以后,发电能量将显著下降;因此,在发电机的结构上必须将磁饱和量、线圈BL值、导磁合金的配比等重要参数重新设计,以实现在本实用新型实现轻触、微距的有益效果之下,也能产生较强的能量驱动所述射频电路板13发出的无线信号能够传输至50米之外。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导力臂16与所述驱动件121的相对设置,提升了所述导力臂16对所述驱动件121的驱动效果,同时还在所述导力臂16之下形成能够容置所述螺旋天线14的空置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客观存在的厚度,并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更加紧凑,起到一举两得的技术效果,有利于实现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小型化微型化,并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其中所述导力臂16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高度略微高于所述驱动件121是以用户对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驱动施力方向为自上向下定义的,即所述导力板162的枢转受力方向为自上向下的,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实际的安装和应用中,所述导力臂16可能在实际的物理水平高度上在所述驱动件121之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特别地,其中所述导力臂16具有一折边163,其中所述折边163自所述导力板162的面向所述驱动件121的一侧朝靠近所述驱动件121的方向延伸,则所述折边163位于所述驱动件121的上方,当所述导力臂16被驱动时,所述折边163在所述驱动件121的表面作微距滑行式运动,有利于在保障对所述驱动件121的驱动效果的同时减少驱动机构的厚度,提高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寿命,同时所述折边163在所述驱动件121的表面作微距滑行,配合所述驱动件121的弹性,缓冲了按压时的阶梯力度,有效的解决了按压时手感生硬的问题,如此以提升所述导力臂16对所述驱动件121的驱动效果并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操作手感。
其中所述复位件15可以被实施为扭簧、双扭簧、圆弹簧、锅仔片、磷铜片或弹片等具备弹性特性的元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15被实施为一双扭簧而包括一第一簧体151、一第二簧体152以及一连杆153,其中所述连杆153的两端分别被连接于所述第一簧体151和所述第二簧体152,所述连杆153具有自其两端同向延伸的两纵向杆1531和连接于两所述纵向杆1531之间的横向杆1532,所述横向杆1532被联动耦接于所述驱动件121,具体地,所述横向杆1532被设置于所述驱动件121下方,当所述复位件15复位时,所述横向杆1532推动所述驱动件121朝上运动而使所述发电机12被复位,其中两所述纵向杆15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力板162的延伸方向相对,保障所述复位件15对所述驱动件121的复位性能,并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设计更加紧凑,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小型化微型化。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复位件15还包括两固定端154和155,两所述固定端154和155分别延伸于所述第一簧体151和所述第二簧体152,所述基座11两侧具有容纳槽1125,进一步使得所述复位件15的所述第一簧体151和所述第二簧体152被稳固而不易脱落,相比于其它类型的稳固方式而言,在所述基座11的两侧设置所述容纳槽1125以稳固所述复位件15的方式可以显著减少所述基座11的宽度。
具体地,为了能够复位所述驱动件121的运动,所述复位件15的所述横向杆1532需被设置于所述驱动件121之下,或直接连接于所述驱动件121,或被设置于所述导力臂16以通过复位所述导力臂16而联动所述驱动件121,也就是说,所述横向杆1532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高度是略低于所述驱动件121或与所述驱动件121的高度趋于一致,因此所述复位件15以两所述纵向杆15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力板162的延伸方向相对的状态被设置,使得所述复位件15于所述基座11的布置也能够充分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客观存在的厚度,即将所述复位件15的所述第一簧体151和所述第二簧体152设置在所述发电机12的两侧,并且同时基于相对的所述复位件15和所述导力臂16的相对设置保障所述复位件15对所述驱动件121的复位性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进一步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4,其中所述基座11包括一底板111和设置于所述底板111周缘的侧壁112,其中所述发电机12被安装于所述底板111并被所述侧壁112限位,参考图1、图2和图4,其中所述复位件15和所述导力臂16借助所述侧壁112被安装,其中在这一实施例中,所述侧壁112沿所述基座1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底板111的周缘,对应命名在所述基座1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所述侧壁112为纵侧壁1121,其中两所述纵侧壁1121分别具有以轴孔或轴臂形态被设计的安装件1123,所述导力臂16以其转轴161被安装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的所述安装件1123的状态被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11,其中两所述纵侧壁1121还分别具有一凸柱1124,所述复位件15的所述第一簧体151和所述第二簧体152分别套置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的所述凸柱1124而被安装于所述基座11,具体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两所述凸柱1124分别被位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相对所述发电机12两侧的位置,使得所述复位件15于所述基座11的布置能够充分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客观存在的厚度。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天线14的长度设置满足所述螺旋天线14的两端的直线距离等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的距离,进而在这一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天线14以其两端分别抵接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如此以有利于提高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紧凑性,其中所述导力臂16与所述驱动件121的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力臂16基于所述安装件1123被安装于所述基座11时,所述基座11在所述导力臂16的所述转轴161下方存在空置的空间而形成能够容置所述螺旋天线14的一天线仓113,所述螺旋天线14以其两端分别抵接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地被容置于所述天线仓113,如此以基于相对设置的所述导力板162和所述驱动件121提升所述导力臂16对所述驱动件121的驱动效果和缩小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尺寸外,还进一步优化了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设计,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小型化微型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射频电路板13被放置于所述底板111之上而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优选地,其中所述射频电路板13的尺寸设计满足所述射频电路板13的其中两相对边的距离等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的距离,进而在所述射频电路板13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的状态,能够被两所述纵侧壁1121限位,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为进一步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稳定性,其中所述底板111被设置具有一定位舌114,其中所述定位舌114包括一舌体1141和自所述舌体1141的两端分别延伸的一舌尖1142和一舌根1143,其中所述舌体1141被安装于所述底板111,所述舌尖1142在所述舌体1141的一端自所述舌体1141朝远离所述底板111的方向延伸,所述舌根1143在所述舌体1141的另一端自所述舌体1141朝远离所述底板111的方向延伸,其中以所述驱动件121所在的一端为所述发电机12的前端,所述发电机12以其前端面向所述舌尖1142的状态被安装于所述定位舌114并被所述舌尖1142和所述舌根1143限位,从而被所述定位舌114和所述侧壁112限位而容置于所述基座11,如此以在所述定位舌114的所述舌尖1142和所述舌根1143,以及所述侧壁112相互作用下限位固定所述发电机12,在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紧凑性的同时,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稳定性。
特别地,为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紧凑性,其中所述定位舌114以所述舌根1143靠近所述基座1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状态被设置,优选地,所述定位舌114的所述舌根1143被设置于所述基座1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从而有利于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紧凑性。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11的宽度方向也被设置有所述侧壁112,对应命名沿所述基座11的宽度方向设置的所述侧壁112为横侧壁,其中所述定位舌114的所述舌体1141的另一端被抵接于所述横侧壁而使该所述横侧壁构成所述定位舌114的所述舌根1143,如此以在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紧凑性的同时,有利于简化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设计。
特别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定位舌114可以被设置为所述舌尖1142和所述舌根1143自所述底板111直接延伸而使所述底板111等效构成所述舌体1141,从而有利于简化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发电机12可采用线圈组与磁组相对运动而发电的方式,或者采用空心线圈在磁隙中运动的方式,其产生的能量为一瞬间脉冲,并非是持续的可利用的能量。而具体到本实用新型中,其中所述发电机12被设置采用双向发电的发电模式,即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受外力驱动时,所述发电机12的所述驱动件121受力摆动,所述发电机12进行一次发电,并在所述复位件15复位所述驱动件121时,所述驱动件121复位摆动,所述发电机12再进行一次发电,也就是说,在用户一次驱动操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时,所述发电机12能够进行两次发电,从而提高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发电效率,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性能稳定性。
特别地,其中所述发电机12的所述驱动件121被设置在所述发电机12的一端,即所述发电机12是采用单边触发发电的,有利于所述发电机12的小型化设计,并有利于所述发电机12被紧凑地容置于所述基座11。
进一步地,详细参考图3,其中所述发电机12包括一磁组122和一铁芯123,其中所述磁组122包括一顶磁件1221和一底磁件1222,所述顶磁件1221和所述底磁件1222之间形成一磁间隙1223,其中所述铁芯123被设置具有一线圈,所述铁芯123被设置于所述磁间隙1223,其中在所述发电机12的所述驱动件121受力摆动的状态,所述磁组122和所述铁芯123发生相对位移,使穿过所述线圈的磁感线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感生电流,优选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铁芯123被联动耦接于所述驱动件121,其中在所述驱动件121受力摆动的状态,所述磁组122保持静止,所述铁芯123被所述驱动件121联动而与所述磁组122发生相对位移,其中所述磁组122保持静止,因而有利于所述发电机12的小型化设计,从而能够基于所述发电机12的小型化设计进一步提升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小型化微型化优势,并且所述磁组122保持静止,所述铁芯123运动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减小所述发电机12所需的运动空间,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紧凑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电机12也可以采取所述磁组122运动,所述铁芯123保持静止的发电方式,具体即所述磁组122被联动耦接于所述驱动件121,在所述驱动件121受力摆动时,所述铁芯123保持静止,所述磁组122被所述驱动件121联动而使所述磁组122的所述顶磁件1221和所述底磁件1222交替接触所述铁芯123,这样的结构设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小型化微型化设计,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露,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能够被做薄和做小,因而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能够被应用在各种小型微型的控制设备之中,以提供一小型化微型化的自发电控制设备,提供满足市场期待的具有自发电能力且小型化微型化的适于便携的无源控制设备。
具体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5A和图5B,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应用的一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被示意,其中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包括一表盘21、一表带22以及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其中所述表盘21包括一上表盘211和一下表盘212,所述上表盘211安装于所述下表盘212以在所述上表盘211和所述下表盘212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213,其中所述表带22被连接于所述表盘21,以使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适于被用户便携式佩戴,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所述基座11被安装于所述下表盘212以形成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被容纳于所述表盘21的所述容纳空间213的状态,所述上表盘211被设置具有至少一按键2111,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所述驱动件121被联动耦接于所述按键211并在所述按键2111被操作的状态受力摆动。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能够被做薄和做小,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能够同时兼顾厚度和平面尺寸,因而能够被应用在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上,并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应用在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上时,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的所述表盘21大小与常规的手表的表盘大小趋于一致,当用户佩戴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时,所述表盘21不会突兀地凸出在用户的手臂上因而不会阻碍用户的运动和不容易发生磕碰,满足市场对小型化微型化的控制设备的需求,使得用户通过能够随身携带的控制设备灵活地实现对电气设备的控制,同时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是自发电的,无需采用电池供电,在环保上和使用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特别地,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被极致地做薄和做小,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在平面尺寸上的大小被做到小于常规手表的表盘大小,因此为保障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的大小能够与常规手表趋于一致,本实用新型还需对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平面尺寸进行增大,以使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能够被安装于所述表盘21之中,具体地,其中所述基座11还包括自所述侧壁112向外延伸的一副侧壁115,以增大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平面尺寸,具体这一应用中,所述副侧壁115自所述纵侧壁1121向外延伸,从而增大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进一步包括一防水硅胶环23,其中所述防水硅胶环23套置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所述基座11,以提升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的防水性能,其中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能够达到IP67级防水,以保障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的性能稳定性,并丰富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的使用场景,方便用户随身佩戴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的技术方案,在手表中嵌入机械按压式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能够控制约100米范围内的无线接收设备,使得一些老人或者行动不便的人群随身携带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必寻找手机等通讯设备,而依靠按压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即可迅速连接与之绑定的移动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求救信号,保护生命安全,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理解的是,作为紧急情况下的通讯装置,关键时刻可以挽救生命,如果使用电池供电,则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因电池电量不足等因素而无法使用,延误宝贵的营救时机。因此,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采用自发电的方式,能够保障在关键时刻有效发出求救信号,是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恒久可靠的应用基础,也是市场上能够接收此类产品的关键因素。可以理解的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揭露,在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的内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所述手表式自发电控制设备20内也能够设置其它机械按压式发电设备,如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在后续的升级款式等等,并且在按压后发出无线控制信号,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揭露,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具有小型化微型化优势而能够应用在小型化微型化的控制设备中,提供能够自发电的小型化微型化控制设备,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限制下,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结构设计并不局限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揭露,因此,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第二实施例,具体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6至图9,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自发电内核模组10A被示意,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包括一基座11A、一发电机12A、一射频电路板13A以及一螺旋天线14A,其中所述发电机12A、所述射频电路板13A以及所述螺旋天线14A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A,其中所述发电机12A具有一驱动件121A,所述发电机12A在所述驱动件121A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厚度方向受力摆动时产生电能以为所述射频电路板13A供电,其中所述螺旋天线14A被馈电连接于所述射频电路板13A并被设置在所述射频电路板13A被供电的状态下发射和/或接收相应的信号,以实现对相应的设备的控制或匹配,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包括一复位件15A,所述复位件15A被联动耦接于所述发电机12A的所述驱动件121A并通过弹性复位性能复位所述驱动件121A的运动,其中以所述复位件15A受力产生形变所需占用的空间为形变运动空间150A,所述螺旋天线14A以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A错位的状态被平置于所述基座11A,从而避免所述复位件15A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A与所述螺旋天线14A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厚度方向上叠加,如此以有效降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厚度。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基于所述螺旋天线14A本身的结构特点,即螺旋式的天线结构特点,将所述螺旋天线14A以与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A错位的状态平置于所述基座11A,以使所述螺旋天线14A与所述复位件15A形变所需的空间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厚度方向相互错位,从而避免所述复位件15A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A与所述螺旋天线14A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厚度方向上叠加,突破现有技术中为降低厚度而选用平板天线的通行思想和方案,避免平板天线的使用造成的平面尺寸扩大,同时,所述螺旋天线14A被平置于所述基座11A,即所述螺旋天线14A以其长度方向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厚度方向垂直或趋于垂直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A,避免所述螺旋天线14A被立置于所述基座11A而造成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厚度提升,如此以在缩小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厚度的同时能够将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做小。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能够被做薄和做小,从而能够实现相应的自发电控制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基于所述发电机12A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无需采用额外的电池供电,如此以为小型化微型化的控制设备领域提供自发电的实现方案,避免采用电池供能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和频繁更换或充电的使用不便问题,从而能够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提供满足市场期待的具有自发电能力且小型化微型化的适于便携的无源控制设备。
特别地,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设计充分利用客观存在的厚度,结构排布设计合理,结构更加紧凑,因而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被应用于相应的自发电控制设备时,自发电控制设备的厚度和平面尺寸得以缩小,以满足小型化微型化的需求。具体地,其中所述基座11A容置所述发电机12A,所述发电机12A的厚度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中是客观存在的,其中所述螺旋天线14A以与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A错位的状态被平置于所述基座11A,从而避免所述复位件15A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A与所述螺旋天线14A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厚度方向上叠加,如此以基于所述螺旋天线14A与所述复位件15A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A错位设置有效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客观存在的厚度,即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A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客观存在的厚度被配置,所述螺旋天线14A也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客观存在的厚度被平置于所述基座11A,从而有效避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在客观存在的厚度的基础上,由于所述复位件15A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A与所述螺旋天线14A的叠加而造成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厚度的额外增加,充分地利用客观存在的厚度,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能够被做薄。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在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被做薄和做小的同时,还进一步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能够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提高对所述发电机12A的驱动效果。详细地,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包括一导力臂16A,其中所述导力臂16A被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11A,所述发电机12A的所述驱动件121A被联动耦接于所述导力臂16A,其中所述导力臂16A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受外力操作的状态枢转,以联动所述驱动件121A摆动,如此以基于所述导力臂16A对所述驱动件121A的联动减轻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操作驱动力,即通过所述导力臂16A发挥对所述驱动件121A的杠杆作用,因此用户仅需施加较小的驱动力就可以联动驱动所述发电机12A发电,操作方便。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导力臂16A的枢转方向与所述发电机12A的所述驱动件121A的枢转方向相对,即当所述发电机12A的所述驱动件121A顺时针摆动时,所述导力臂16A则逆时针枢转,从而在实现所述导力臂16A对所述驱动件121A的联动驱动的同时,提高所述导力臂16A对所述驱动件121A的杠杆作用,减轻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操作驱动力。
具体地,其中所述导力臂16A具有一转轴161A和自所述转轴161A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导力板162A,其中所述导力臂16A于其转轴被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11A,其中所述导力臂16A优选以所述导力板162A与所述驱动件121A相对的状态被设置,如此以使得所述导力臂16A的枢转方向与所述发电机12A的所述驱动件121A的枢转方向相对,从而基于相对的所述导力板162A和所述驱动件121A提升所述导力臂16A对所述驱动件121A的驱动效果,并有利于避免所述导力臂16A和所述发电机12A的厚度直接叠加,即所述导力臂16A与所述发电机12A是相对设置的,因而所述导力臂16A不会被简单地叠加于所述发电机12A之上,避免所述导力臂16A和所述发电机12A的厚度直接叠加,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被做薄。
优选地,其中所述螺旋天线14A以沿所述导力板162A的枢转受力方向被设置于所述转轴161A之下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A,从而在实现所述螺旋天线14A与所述复位件15A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A错位设置的同时,有效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客观存在的厚度,避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厚度的额外增加,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能够被做薄。
详细地,其中所述螺旋天线14A以沿所述导力板162A的枢转受力方向被设置于所述转轴161A之下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A,换句话说,所述螺旋天线14A被设置于所述导力臂16A之下,具体位于所述导力臂16A的所述转轴161A之下,其中所述发电机12A的厚度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中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能够联动驱动所述驱动件121A,所述导力臂16A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高度需要被设置略微高于所述驱动件121A,因此所述导力臂16A的设置会在所述导力臂16A之下产生空置的空间,则所述螺旋天线14A被设置于所述导力臂16A之下,将有效利用所述发电机12A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产生的客观厚度,避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厚度的额外增加,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能够被做薄。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导力臂16A与所述驱动件121A的相对设置,提升了所述导力臂16A对所述驱动件121A的驱动效果,同时还在所述导力臂16A之下形成能够容置所述螺旋天线14A的空置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客观存在的厚度,并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更加紧凑,起到一举两得的技术效果,有利于实现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小型化微型化,并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性能。
特别地,其中所述导力臂16A具有一折边163A,其中所述折边163A自所述导力板162A的面向所述驱动件121A的一侧朝靠近所述驱动件121A的方向延伸,如此以提高所述导力臂16A的运动强度,提升所述导力臂16A对所述驱动件121A的驱动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导力臂16A具有一反折边164A,其中所述反折边164A自所述导力板162A的背向所述驱动件121A的一侧朝远离所述驱动件121的方向延伸,所述反折边164A优选被设置于所述导力板162A的远离所述转轴161A的一侧,如此以提高所述导力臂16A的运动强度,提升所述导力臂16A对所述驱动件121A的驱动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其中所述导力臂16A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高度略微高于所述驱动件121A是以用户对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驱动施力方向为自上向下定义的,即所述导力板162的枢转受力方向为自上向下的,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实际的安装和应用中,所述导力臂16A可能在实际的物理水平高度上在所述驱动件121A之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中所述复位件15A可以被实施为扭簧、双扭簧、圆弹簧、锅仔片、磷铜片或弹片等具备弹性特性的元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15A被实施为一双扭簧而包括一第一簧体151A、一第二簧体152A以及一连杆153A,其中所述连杆153A的两端分别被连接于所述第一簧体151A和所述第二簧体152A,所述连杆153A具有自其两端同向延伸的两纵向杆1531A和连接于两所述纵向杆1531A之间的横向杆1532A,所述横向杆1532A被联动耦接于所述驱动件121A,其中两所述纵向杆1531A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力板162A的延伸方向相对,保障所述复位件15A对所述驱动件121A的复位性能,并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设计更加紧凑,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小型化微型化。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复位件15A还包括两固定端154A和155A,两所述固定端154A和155A分别延伸于所述第一簧体151A和所述第二簧体152A,所述基座11A两侧具有容纳槽1125A,两所述固定端154A和155A分别延伸入所述基座11A两侧的所述容纳槽1125A,以被所述容纳槽1125A稳固,进一步使得所述复位件15A的所述第一簧体151A和所述第二簧体152A被稳固而不易脱落,相比于其它类型的稳固方式而言,在所述基座11A的两侧设置所述容纳槽1125A以稳固所述复位件15A的方式可以显著减少所述基座11A的宽度,还能够减少两侧的凸柱1124A的长度,以在极窄的宽度上能够布置所述复位件15A,同时防止两所述固定端154A和155A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操作过程中脱落。
具体地,为了能够复位所述驱动件121A的运动,所述复位件15A的所述横向杆1532A需被设置于所述驱动件121A之下,或直接连接于所述驱动件121A,或被设置于所述导力臂16A以通过复位所述导力臂16A而联动所述驱动件121A复位,也就是说,所述横向杆1532A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高度是略低于所述驱动件121A或与所述驱动件121A的高度趋于一致,因此所述复位件15A以两所述纵向杆1531A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力板162A的延伸方向相对的状态被设置,使得所述复位件15A于所述基座11A的布置也能够充分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客观存在的厚度,即将所述复位件15A的所述第一簧体151A和所述第二簧体152A设置在所述发电机12A的两侧,并且同时基于相对的所述复位件15A和所述导力臂16A的相对设置保障所述复位件15A对所述驱动件121A的复位性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进一步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9,其中所述基座11A包括一底板111A和围绕所述底板111A的周缘设置的侧壁112A,其中所述发电机12A被安装于所述底板111A并被所述侧壁112A限位,参考图6、图7和图9,其中所述复位件15A和所述导力臂16A借助所述侧壁112A被安装,其中以位于所述基座11A的长度方向的两所述侧壁112A为所述基座11A的纵侧壁1121A,位于所述基座11A的宽度方向的两所述侧壁112A为所述基座11A的横侧壁1122A,其中两所述纵侧壁1121A分别具有以轴孔或轴臂形态被设计的安装件1123A,所述导力臂16A以其转轴161A被安装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A的所述安装件1123A的状态被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11A,其中两所述纵侧壁1121A还分别设置具有所述凸柱1124A,所述复位件15A的所述第一簧体151A和所述第二簧体152A分别套置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A的所述凸柱1124A而被安装于所述基座11A,具体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两所述凸柱1124A分别被位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A相对所述发电机12A两侧的位置,使得所述复位件15A于所述基座11A的布置能够充分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客观存在的厚度。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天线14A的长度设置满足所述螺旋天线14A的两端的直线距离等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A的距离,进而在这一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天线14A以其两端分别抵接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A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A,如此以有利于提高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紧凑性,其中所述导力臂16A与所述驱动件121A的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力臂16A基于所述安装件1123A被安装于所述基座11A时,所述基座11A在所述导力臂16A的所述转轴161A下方存在空置的空间而形成能够容置所述螺旋天线14A的一天线仓113A,所述螺旋天线14A以其两端分别抵接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A地被容置于所述天线仓113A,如此以基于相对设置的所述导力板162A和所述驱动件121A提升所述导力臂16A对所述驱动件121A的驱动效果和缩小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尺寸外,还进一步优化了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设计,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小型化微型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射频电路板13A的尺寸设计满足所述射频电路板13A的其中两相对边的距离等于两所述横侧壁1122A的距离,进而在所述射频电路板13A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A的状态,能够被两所述横侧壁1122A夹持限位,其中所述射频电路板13A的另外两相对边的距离设计满足在所述射频电路板13A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A的状态能够被两所述纵侧壁1121A夹持限位,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稳定性,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射频电路板13A被所述侧壁112A夹持限位,因此所述射频电路板13A能够以被设置于所述底板111A之下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A,以方便优化所述底板111A的设计而满足所述底板111A对其它部件的承载,提升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紧凑性。
进一步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为减少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体积,所述射频电路板13A可以被设置于所述导力臂16A下方,使得所述射频电路板13A无需额外占用空间布置,当所述导力臂16A运动时不会碰触到所述射频电路板13A。
进一步地,为进一步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稳定性,其中所述底板111A被设置具有一定位舌114A,其中所述定位舌114A包括一舌体1141A和自所述舌体1141A的两端分别延伸的一舌尖1142A和一舌根1143A,其中所述舌体1141A被安装于所述底板111A,所述舌尖1142A在所述舌体1141A的一端自所述舌体1141A朝远离所述底板111A的方向延伸,所述舌根1143A在所述舌体1141A的另一端自所述舌体1141A朝远离所述底板111A的方向延伸,其中以所述驱动件121A所在的一端为所述发电机12A的前端,所述发电机12A以其前端面向所述舌尖1142A的状态被安装于所述定位舌114A并被所述舌尖1142A和所述舌根1143A限位,从而被所述定位舌114A和所述侧壁112A限位而容置于所述基座11,如此以在所述定位舌114A的所述舌尖1142A和所述舌根1143A,以及所述侧壁112A相互作用下限位固定所述发电机12A,在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紧凑性的同时,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稳定性。
特别地,为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紧凑性,其中所述定位舌114A以所述舌根1143A靠近其中一所述横侧壁1122A的状态被设置,优选地,所述定位舌114A的所述舌根1143A抵接于其中一所述横侧壁1122A,从而有利于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紧凑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定位舌114A的所述舌体1141A的另一端被抵接于其中一所述横侧壁1122A而使该所述横侧壁1122A构成所述定位舌114A的所述舌根1143A,如此以在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紧凑性的同时,有利于简化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设计。
特别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定位舌114A可以被设置为所述舌尖1142A和所述舌根1143A自所述底板111直接延伸而使所述底板111A等效构成所述舌体1141A,从而有利于简化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发电机12A被设置采用双向发电的发电模式,即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受外力驱动时,所述发电机12A的所述驱动件121A受力摆动,所述发电机12A进行一次发电,并在所述复位件15A复位所述驱动件121A时,所述驱动件121A复位摆动,所述发电机12A再进行一次发电,也就是说,在用户一次驱动操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时,所述发电机12A能够进行两次发电,从而提高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发电效率,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性能稳定性。
特别地,其中所述发电机12A的所述驱动件121A被设置在所述发电机12A的一端,即所述发电机12A是采用单边触发发电的,有利于所述发电机12A的小型化设计,并有利于所述发电机12A被紧凑地容置于所述基座11A。
进一步地,详细参考图8,其中所述发电机12A包括一磁组122A和一铁芯123A,其中所述磁组122A包括一顶磁件1221A和一底磁件1222A,所述顶磁件1221A和所述底磁件1222A之间形成一磁间隙1223A,其中所述铁芯123A被设置具有一线圈,所述铁芯123A被设置于所述磁间隙1223A,其中在所述发电机12A的所述驱动件121A受力摆动的状态,所述磁组122A和所述铁芯123A发生相对位移,使穿过所述线圈的磁感线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感生电流,优选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铁芯123A被联动耦接于所述驱动件121A,其中在所述驱动件121A受力摆动的状态,所述磁组122A保持静止,所述铁芯123A被所述驱动件121A联动而与所述磁组122A发生相对位移,其中所述磁组122A保持静止,因而有利于所述发电机12A的小型化设计,从而能够基于所述发电机12A的小型化设计进一步提升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小型化微型化优势,并且所述磁组122A保持静止,所述铁芯123A运动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减小所述发电机12A所需的运动空间,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结构紧凑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电机12A也可以采取所述磁组122A运动,所述铁芯123A保持静止的发电方式,具体即所述磁组122A被联动耦接于所述驱动件121A,在所述驱动件121A受力摆动时,所述铁芯123A保持静止,所述磁组122A被所述驱动件121A联动而使所述磁组122A的所述顶磁件1221A和所述底磁件1222A交替接触所述铁芯123A,这样的结构设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小型化微型化设计,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
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中揭露的所述发电机12的详细结构并非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根据具体的需要,所述发电机12的具体结构可以选择性的实施,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露,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能够被做薄和做小,因而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能够被应用在各种小型微型的控制设备之中,以提供一小型化微型化的自发电控制设备,提供满足市场期待的具有自发电能力且小型化微型化的适于便携的无源控制设备。
具体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0A和图10B,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的应用的一小按钮式自发电控制设备30被示意,其中所述小按钮式自发电控制设备30包括一壳体31和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其中所述壳体31包括一座体311和一面板312,所述座体311具有一容纳腔3111,所述面板312被安装于所述座体311以遮盖所述容纳腔3111,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被容纳于所述壳体31的所述容纳腔3111,所述面板312被设置具有至少一按钮3121,所述驱动件121A被联动耦接于所述按钮3121并在所述按钮3121被操作的状态受力摆动。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能够被做薄和做小,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能够同时兼顾厚度和平面尺寸,因而能够被应用在所述小按钮自发电控制设备30上,并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A应用在所述小按钮式自发电控制设备30上时,所述小按钮式自发电控制设备30的尺寸也得以被缩小,使得所述小按钮式自发电控制设备30能够被灵活地安装或携带,满足市场对小型化微型化的控制设备的需求。
进一步地,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第三实施例,具体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1至图14,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三实施例的一自发电内核模组10B被示意,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包括一基座11B、一发电机12B、一射频电路板13B以及一螺旋天线14B,其中所述发电机12B、所述射频电路板13B以及所述螺旋天线14B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B,其中所述发电机12B具有一驱动件121B,所述发电机12B在所述驱动件121B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厚度方向受力摆动时产生电能以为所述射频电路板13B供电,其中所述螺旋天线14B被馈电连接于所述射频电路板13B并被设置在所述射频电路板13B被供电的状态下发射和/或接收相应的信号,以实现对相应的设备的控制或匹配,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包括一复位件15B,所述复位件15B被联动耦接于所述发电机12B的所述驱动件121B并通过弹性复位性能复位所述驱动件121B的运动,其中以所述复位件15B受力产生形变所需占用的空间为形变运动空间150B,所述螺旋天线14B以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与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B的厚度方向错位的状态被平置于所述基座11B,从而避免所述复位件15B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B与所述螺旋天线14B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厚度方向上叠加,如此以有效降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厚度。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基于所述螺旋天线14B本身的结构特点,即螺旋式的天线结构特点,将所述螺旋天线14B以与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B错位的状态平置于所述基座11B,以使所述螺旋天线14B与所述复位件15B形变所需的空间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厚度方向相互错位,从而避免所述复位件15B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B与所述螺旋天线14B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厚度方向上叠加,突破现有技术中为降低厚度而选用平板天线的通行思想和方案,避免平板天线的使用造成的平面尺寸扩大,同时,所述螺旋天线14B被平置于所述基座11B,即所述螺旋天线14B以其长度方向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厚度方向垂直或趋于垂直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B,避免所述螺旋天线14B被立置于所述基座11B而造成的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厚度提升,如此以在缩小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厚度的同时能够将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做小。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能够被做薄和做小,从而能够实现相应的自发电控制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基于所述发电机12B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无需采用额外的电池供电,如此以为小型化微型化的控制设备领域提供自发电的实现方案,避免采用电池供能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和频繁更换或充电的使用不便问题,从而能够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提供满足市场期待的具有自发电能力且小型化微型化的适于便携的无源控制设备。
特别地,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设计充分利用客观存在的厚度,结构排布设计合理,结构更加紧凑,因而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被应用于相应的自发电控制设备时,自发电控制设备的厚度和平面尺寸得以缩小,以满足小型化微型化的需求。具体地,其中所述基座11B容置所述发电机12B,所述发电机12B的厚度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中是客观存在的,其中所述螺旋天线14B以与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B错位的状态被平置于所述基座11B,从而避免所述复位件15B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B与所述螺旋天线14B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厚度方向上叠加,如此以基于所述螺旋天线14B与所述复位件15B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B错位设置有效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客观存在的厚度,即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B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客观存在的厚度被配置,所述螺旋天线14B也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客观存在的厚度被平置于所述基座11B,从而有效避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在客观存在的厚度的基础上,由于所述复位件15B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B与所述螺旋天线14B的叠加而造成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厚度的额外增加,充分地利用客观存在的厚度,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能够被做薄。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在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被做薄和做小的同时,还进一步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能够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提高对所述发电机12B的驱动效果。详细地,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包括一导力臂16B,其中所述导力臂16B被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11B,所述发电机12B的所述驱动件121B被联动耦接于所述导力臂16B,其中所述导力臂16B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受外力操作的状态枢转,以联动所述驱动件121B摆动,如此以基于所述导力臂16B对所述驱动件121B的联动减轻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操作驱动力,即通过所述导力臂16B发挥对所述驱动件121B的杠杆作用,因此用户仅需施加较小的驱动力就可以联动驱动所述发电机12B发电,操作方便。
特别地,区别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所述导力臂16B的枢转方向与所述发电机12B的所述驱动件121B的枢转方向同向,即当所述发电机12B的所述驱动件121B顺时针摆动时,所述导力臂16B也顺时针枢转,如此以有利于利用所述发电机12B客观存在的平面尺寸布置所述道导力臂16B。
具体地,其中所述导力臂16B具有一转轴161B和自所述转轴161B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导力板162B,其中所述导力臂16B于其转轴被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11B,其中所述导力臂16B以所述导力板162B与所述驱动件121B同向的状态被设置,如此以使得所述导力臂16B的枢转方向与所述发电机12B的所述驱动件121B的枢转方向同向,这种设计方式虽然使得所述导力臂16B和所述发电机12B的厚度产生直接叠加,但却使得所述导力臂16B的布置能够充分利用所述发电机12B客观存在的平面尺寸,因而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平面尺寸得以被进一步优化缩小,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螺旋天线14B以与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B错位的状态平置于所述基座11B而充分利用所述发电机12B客观存在的厚度,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被做薄,即使所述导力臂16B和所述发电机12B的厚度产生叠加,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厚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仍然具有显著的优势,同时基于对所述发电机12B客观存在的平面尺寸的充分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在平面尺寸上具有优势,因此能够满足特定的使用需要,满足市场对小型化微型化的控制设备的需求。
特别地,其中所述导力臂16B具有一折边163B,其中所述折边163B自所述导力板162B的面向所述驱动件121B的一侧朝靠近所述驱动件121B的方向延伸,如此以提高所述导力臂16B的运动强度,提升所述导力臂16B对所述驱动件121B的驱动效果。
也就是说,所述导力臂16B设置于所述发电机12B的上方,并覆盖于所述驱动件121B,以有利于利用所述发电机12B客观存在的平面尺寸布置所述道导力臂16B,减少所述导力臂16B所占用的空间,所述导力臂16B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基座11B,即所述导力臂16B的所述转轴161B被设置于所述基座11B,而另一端则通过所述折边163B的端部去推动所述驱动件121B;所述折边163B的端部与所述驱动件121B相接触的位置设置为圆头形、锥形,或者宽度小于2毫米的立板,以减少所述折边163B与所述驱动件121B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显著延长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还可以将所述驱动件121B与所述折边163B端部相接触的一面设置成光滑面,以降低所述折边163B端部的磨损。
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导力臂16B被驱动时,所述折边163B的端部在所述驱动件121B的表面作微距滑行式运动,以减化驱动机构的结构,提高驱动机构的寿命,同时,所述导力臂16B的所述折边163B的端部在所述驱动件121B的表面作微距滑行,配合所述驱动件121B的自身机械弹性,缓冲了按压时的阶梯力度,有效的解决了按压时手感生硬的问题,提升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操作手感。
在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导力臂16B与所述射频电路板13B相对布置,所述导力臂16B设置于所述发电机12B的上方,所述射频电路板13B设置于所述发电机12B的下方,以充分利用所述发电机12B客观存在的平面尺寸,进一步减少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平面尺寸。也就是说,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在整体结构上,所述导力臂16B、所述发电机12B、所述射频电路板13B分别对应设置为上、中、下三层的叠层式结构,外周或底部再利用所述基座11B进行稳固,在小型化微型化的同时,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稳定性。
其中所述复位件15B可以被实施为扭簧、双扭簧、圆弹簧、锅仔片、磷铜片或弹片等具备弹性特性的元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15B被实施为一双扭簧而包括一第一簧体151B、一第二簧体152B以及一连杆153B,其中所述连杆153B的两端分别被连接于所述第一簧体151B和所述第二簧体152B,所述连杆153B具有自其两端同向延伸的两纵向杆1531B和连接于两所述纵向杆1531B之间的横向杆1532B,所述横向杆1532B被联动耦接于所述驱动件121B,其中两所述纵向杆1531B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力板162B的延伸方向相对,保障所述复位件15B对所述驱动件121B的复位性能,并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设计更加紧凑,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小型化微型化。
初始时,所述复位件15B的两所述纵向杆1531B通过所述连杆153B与所述驱动件121B呈大于180度的角度进行连接,并且由于在所述驱动件121B的上方抵接有所述折边163B,因而,两纵向杆1531B、所述驱动件121B与所述折边163B三个部件之间呈星形连接关系。
优选地,其中所述螺旋天线14B以沿所述导力板162B的枢转受力方向被设置于所述复位件15B的所述第一簧体151B和所述第二簧体152B的连线之下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B,从而在实现所述螺旋天线14B与所述复位件15B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B错位设置的同时,有效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客观存在的厚度,避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厚度的额外增加,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能够被做薄。
详细地,其中所述螺旋天线14B以沿所述导力板162B的枢转受力方向被设置于所述复位件15B的所述第一簧体151B和所述第二簧体152B的连线之下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B,换句话说,所述螺旋天线14B被设置于所述复位件15B之下,并且不会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复位件15B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B叠加,由于所述导力臂16B的所述导力板162B具有与所述驱动件121B同向的枢转运动方向,则所述导力臂16B被设置于所述发电机12B上方,所述复位件15B的两所述纵向杆1531B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力板162B的延伸方向相对,因此所述复位件15B的设置会在所述复位件15B之下产生空置的空间,则所述螺旋天线14B被设置于所述复位件15B之下,将有效利用所述发电机12B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产生的客观厚度,避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厚度的额外增加,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能够被做薄,同时所述螺旋天线14B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簧体151B和所述第二簧体152B的连线之下,还实现所述螺旋天线14B与所述复位件15B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150B错位设置,在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可以被做薄的同时有利于提升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紧凑性。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复位件15B与所述驱动件121B的相对设置,提升了所述复位件15B对所述驱动件121B的复位效果,同时还在所述复位件15B之下形成能够容置所述螺旋天线14B的空置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客观存在的厚度,并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更加紧凑,起到一举两得的技术效果,有利于实现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小型化微型化,并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性能。
进一步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4,其中所述基座11B包括一底板111B和围绕所述底板111B的周缘设置的侧壁112B,其中所述发电机12B被安装于所述底板111B并被所述侧壁112B限位,参考图11、图12和图14,其中所述复位件15B和所述导力臂16B借助所述侧壁112B被安装,其中以位于所述基座11B的长度方向的两所述侧壁112B为所述基座11B的纵侧壁1121B,位于所述基座11B的宽度方向的两所述侧壁112B为所述基座11B的横侧壁1122B,其中两所述纵侧壁1121B分别具有以轴孔或轴臂形态被设计的安装件1123B,所述导力臂16B以其转轴161B被安装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B的所述安装件1123B的状态被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11B,具体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两所述安装件1123B分别被位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B相对所述发电机12B两侧的位置之上,使得所述复位件15B于所述基座11B的布置能够充分利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客观存在的平面尺寸,其中两所述纵侧壁1121B还分别具有一凸柱1124B,所述复位件15B的所述第一簧体151B和所述第二簧体152B分别套置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B的所述凸柱1124B而被安装于所述基座11B。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天线14B的长度设置满足所述螺旋天线14B的两端的直线距离等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B的距离,进而在这一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天线14B以其两端分别抵接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B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B,如此以有利于提高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紧凑性,其中所述复位件15B与所述驱动件121B的相对设置,在所述复位件15B基于所述凸柱1124B被安装于所述基座11B时,所述基座11B在所述复位件15B的所述第一簧体151B和所述第二簧体152B的连线下方存在空置且与所述复位件15B的所述形变运动空间不叠加的空间而形成能够容置所述螺旋天线14B的一天线仓113B,所述螺旋天线14B以其两端分别抵接于两所述纵侧壁1121B地被容置于所述天线仓113B,如此以基于相对设置的所述复位件15B与所述驱动件121B提升所述复位件15B与所述驱动件121B的复位效果和缩小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尺寸外,还进一步优化了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设计,使得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小型化微型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射频电路板13B的尺寸设计满足所述射频电路板13B的其中两相对边的距离等于两所述横侧壁1122B的距离,进而在所述射频电路板13B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B的状态,能够被两所述横侧壁1122B夹持限位,其中所述射频电路板13B的另外两相对边的距离设计满足在所述射频电路板13B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B的状态能够被两所述纵侧壁1121B夹持限位,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结构稳定性,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射频电路板13B被所述侧壁112B夹持限位,因此所述射频电路板13B能够以被设置于所述底板111B之下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11B,以方便优化所述底板111B的设计而满足所述底板111B对其它部件的承载,提升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紧凑性。
进一步地,为进一步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稳定性,其中所述底板111B被设置具有一定位舌114B,其中所述定位舌114B包括一舌体1141B和自所述舌体1141B的两端分别延伸的一舌尖1142B和一舌根1143B,其中所述舌体1141B被安装于所述底板111B,所述舌尖1142B在所述舌体1141B的一端自所述舌体1141B朝远离所述底板111B的方向延伸,所述舌根1143B在所述舌体1141B的另一端自所述舌体1141B朝远离所述底板111B的方向延伸,其中以所述驱动件121B所在的一端为所述发电机12B的前端,所述发电机12B以其前端面向所述舌尖1142B的状态被安装于所述定位舌114B并被所述舌尖1142B和所述舌根1143B限位,从而被所述定位舌114B和所述侧壁112B限位而容置于所述基座11,如此以在所述定位舌114B的所述舌尖1142B和所述舌根1143B,以及所述侧壁112B相互作用下限位固定所述发电机12B,在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紧凑性的同时,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稳定性。
特别地,为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紧凑性,其中所述定位舌114B以所述舌根1143B靠近其中一所述横侧壁1122B的状态被设置,优选地,所述定位舌114B的所述舌根1143B抵接于其中一所述横侧壁1122B,从而有利于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紧凑性。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定位舌114B的所述舌体1141B的另一端被抵接于其中一所述横侧壁1122B而使该所述横侧壁1122B构成所述定位舌114B的所述舌根1143B,如此以在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紧凑性的同时,有利于简化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设计。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定位舌114B被设置为所述舌尖1142B和所述舌根1143B自所述底板111B直接延伸而使所述底板111B等效构成所述舌体1141B,从而有利于简化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发电机12B被设置采用双向发电的发电模式,即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受外力驱动时,所述发电机12B的所述驱动件121B受力摆动,所述发电机12B进行一次发电,并在所述复位件15B复位所述驱动件121B时,所述驱动件121B复位摆动,所述发电机12B再进行一次发电,也就是说,在用户一次驱动操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时,所述发电机12B能够进行两次发电,从而提高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发电效率,保障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性能稳定性。
特别地,其中所述发电机12B的所述驱动件121B被设置在所述发电机12B的一端,即所述发电机12B是采用单边触发发电的,有利于所述发电机12B的小型化设计,并有利于所述发电机12B被紧凑地容置于所述基座11B。
进一步地,详细参考图13,其中所述发电机12B包括一磁组122B和一铁芯123B,其中所述磁组122B包括一顶磁件1221B和一底磁件1222B,所述顶磁件1221B和所述底磁件1222B之间形成一磁间隙1223B,其中所述铁芯123B被设置具有一线圈,所述铁芯123B被设置于所述磁间隙1223B,其中在所述发电机12B的所述驱动件121B受力摆动的状态,所述磁组122B和所述铁芯123B发生相对位移,使穿过所述线圈的磁感线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感生电流,优选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铁芯123B被联动耦接于所述驱动件121B,其中在所述驱动件121B受力摆动的状态,所述磁组122B保持静止,所述铁芯123B被所述驱动件121B联动而与所述磁组122B发生相对位移,其中所述磁组122B保持静止,因而有利于所述发电机12B的小型化设计,从而能够基于所述发电机12B的小型化设计进一步提升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小型化微型化优势,并且所述磁组122B保持静止,所述铁芯123B运动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减小所述发电机12B所需的运动空间,有利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结构紧凑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电机12B也可以采取所述磁组122B运动,所述铁芯123B保持静止的发电方式,具体即所述磁组122B被联动耦接于所述驱动件121B,在所述驱动件121B受力摆动时,所述铁芯123B保持静止,所述磁组122B被所述驱动件121B联动而使所述磁组122B的所述顶磁件1221B和所述底磁件1222B交替接触所述铁芯123B,这样的结构设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的小型化微型化设计,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露,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能够被做薄和做小,因而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B能够被应用在各种小型微型的控制设备之中,以提供一小型化微型化的自发电控制设备,提供满足市场期待的具有自发电能力且小型化微型化的适于便携的无源控制设备。
进一步地,基于提升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按压手感的目的,以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为例进行变形,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5,其中所述导力板162的远离所述转轴161的一端以按键形态被设计,对应命名为导力臂按键,这样只要在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外周套上壳体即可构成一个超小型的自发电无线微型按键装置,体积可以缩的十分微小,例如超小型化之后可应用于各种微型无线按钮产品上,将所述导力臂16的所述导力板162的远离所述转轴161的一端设置成按键,则还可以在不增加机械结构复杂性与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可靠按压,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其中所述导力臂按键的一端可枢转的设置于一支点,如沿所述基座11的一侧而枢转,所述导力臂按键可按压的一端则可穿过相应壳体,使得所述导力臂按键可以隔着外壳而被使用者所按压驱动,所述导力臂按键沿远离所述发电机12的方向延伸设置,并设置于靠近所述发电机12的位置,以进一步节省空间而缩小体积。也就是说,所述导力臂16具备按键、杠杆、可枢转的多重作用,并且被设置于一微小空间内。
进一步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图16,包括有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的一自发电自拍杆40被示意,其中所述自发电自拍杆40还包括一夹持部42和一手柄部41,其中所述夹持部42被安装于所述手柄部41,其中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10被内置于所述手柄部41,其中所述导力板162被联动于所述手柄部41上的相应控制键,并在相应控制键被按压时被联动,如此以产生电能进而控制被夹持于所述夹持部42上的相应电子设备执行相应的指令。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0)

1.自发电内核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发电机,其中所述发电机具有一驱动件,所述发电机在所述驱动件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方向受力摆动时产生电能;
一导力臂,其中所述导力臂沿与所述驱动件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被延伸设置,并在受力按压时驱动所述驱动件;
一复位件,其中所述复位件被联动耦接于所述发电机的所述驱动件并通过弹性复位性能复位所述驱动件的运动;
一射频电路板,其中所述射频电路板被供电连接于所述发电机;
一天线,其中所述天线被连接于所述射频电路板;以及
一基座,其中所述发电机、所述射频电路板、所述天线以及所述复位件被容置于所述基座,其中所述天线以与所述复位件的运动空间错位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从而避免在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方向上叠加,以有效降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导力臂具有一转轴和自所述转轴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导力板,其中所述导力臂于其转轴被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所述导力板于所述自发电内核模组形成一杠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导力臂具有一折边,其中所述折边自所述导力板的面向所述驱动件的一侧朝靠近所述驱动件的方向延伸而位于所述驱动件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导力板的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位于所述发电机上方,以在所述导力板和所述发电机之间形成一按压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导力板的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以按键形态被设计。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天线以螺旋天线的形态被设计,其中所述天线以被设置于所述转轴之下的状态被容置于所述基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导力臂的运动行程小于等于1.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导力臂具有一转轴和自所述转轴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导力板,其中所述导力板以朝向所述发电机的方向布置且覆盖所述驱动件。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导力臂具有一反折边,其中所述反折边自所述导力板的背向所述驱动件的一侧朝远离所述驱动件的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电内核模组,其中所述基座包括一底板和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周缘的侧壁,所述底板具有一定位舌,所述定位舌包括安装于所述底板的一舌体、在所述舌体的一端自所述舌体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的一舌尖以及在所述舌体的另一端自所述舌体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的一舌根,其中以所述驱动件所在的一端为所述发电机的前端,所述发电机以其前端面向所述舌尖的状态被安装于所述定位舌并被所述舌尖和所述舌根限位,从而被所述定位舌和所述侧壁限位而容置于所述基座。
CN202320971450.XU 2023-04-21 2023-04-21 自发电内核模组 Active CN2200854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71450.XU CN220085489U (zh) 2023-04-21 2023-04-21 自发电内核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71450.XU CN220085489U (zh) 2023-04-21 2023-04-21 自发电内核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5489U true CN220085489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19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71450.XU Active CN220085489U (zh) 2023-04-21 2023-04-21 自发电内核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54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66427B2 (en) Recharging jacket assembly for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JP6644375B2 (ja) 携帯端末のロック解除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
CN107887211B (zh) 一种按键及电子设备
CN105161340A (zh) 电源自给式多按键开关装置
CN220085489U (zh) 自发电内核模组
CN116798209A (zh) 自发电内核模组及其应用
CN113452823A (zh) 电子设备
CN110767483A (zh) 自发电无线开关及其联动方法
CN104767850A (zh) 智能终端
CN207542086U (zh) 一种防接触不良的微动开关
CN220984411U (zh) 一种自发电无线开关
CN113054427A (zh) 电子设备
CN211125435U (zh) 自发电无线开关
CN105892579A (zh) 多功能键盘及显示装置
CN201491053U (zh) 一种具有复位键的手机
CN206179749U (zh) 一种能发光的强制断开翘板开关
CN211294899U (zh) 自发电无线开关
CN220043064U (zh) 可叠式多级联无线充电器
CN215453618U (zh) 穿戴设备
CN214544403U (zh) 一种智能电子产品
CN212897975U (zh) 汽车遥控钥匙用自发电型按键及自发电汽车遥控钥匙
CN212572538U (zh) 手表对讲机
CN214311337U (zh) 一种儿童抗摔型智能手表
CN214898199U (zh) 一种带侧向按压功能带滚轮的薄型编码器
CN218386897U (zh) 耳机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