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0040U - 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0040U
CN220080040U CN202321622092.8U CN202321622092U CN220080040U CN 220080040 U CN220080040 U CN 220080040U CN 202321622092 U CN202321622092 U CN 202321622092U CN 220080040 U CN220080040 U CN 220080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axial force
purlin
support
loading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2209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翁其平
王卫东
苏银君
陈永才
戴斌
史志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Pushe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Pushe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Pushe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Pushe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2209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80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0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0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基坑支护领域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技术方案为:周边围护体的第一侧边围护体、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纵向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筋混凝土围檩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为位于环境保护要求高一侧;纵向筋混凝土支撑的一侧设置加载端,加载端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之间设置第一构造缝,使加载端成为悬臂跨;加载端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液压千斤顶,根据基坑的变形控制需要,在纵向筋混凝土支撑的端部对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实时施加往坑外方向的轴力;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与其相交的第二钢筋混凝土围檩之间设置第二构造缝。该技术有效地将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和轴力伺服系统融合,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简便且有效地解决了高环境保护区的基坑开挖变形问题,从而达到减少土体扰动、扩大适用范围、有效控制变形和低碳节能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基坑支护领域,尤其涉及主动控制基坑开挖阶段变形以达到敏感环境保护效果的一种支撑体系,可广泛应用于周边存在较高保护要求环境的基坑工程中。
背景技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正式进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时代,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所引发的高层建筑地下室、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大型地铁车站、地下变电站等的建设伴随着产生大量的深基坑工程;并且基坑规模越来越大、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尤其21世纪以后,随着轨道交通设施进一步普及,城市主要市政管线入地工程的进一步落实,历史保护建筑进一步颁布明确,以及医院、学校、住宅、精密设备工厂等重要建筑进一步得到重视,临近上述对象的基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被要求执行更为严格的变形控制指标,严禁因为基坑内的挖土、卸荷作业造成上述对象发生较大的沉降变形,甚至是损坏、失能。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技术标准》DG/TJ08-61-2018,对基坑工程的环境保护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目前,为满足环境要求保护高的一级和二级基坑工程的变形控制指标,设计、施工通常采取的技术措施为:a)增加周边围护体的构件截面尺寸以提高其抗弯刚度,使得围护体在承受相同的坑外荷载与作用下发生更小的变形;b)在基坑内侧的被动区土体内设置大面积地基加固,即:利用液压、气压或者化学原理,把能固化的浆液注入土体空隙中,将原来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或者以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桩体,最终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土体强度和变形性质以达到减小基坑围护体变形的目的;c)当基坑工程面积较大或者形状不规则时,通过设置内部临时隔断围护体将原本的基坑工程划分为多个小分区基坑先后实施,利用时空效应原理最后施工临近敏感环境的小分区基坑,并辅以伺服轴力自动补偿系统钢支撑等措施,进而控制敏感环境侧的围护体变形。上述三项措施均因不同程度地增加大量地基基础施工内容而造成工程造价攀升,不利于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更为大量的钢筋、水泥等材料使用和泥浆排放,有悖于绿色环保理念。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该技术充分结合了大刚度的混凝土支撑和轴力伺服的变形控制作用,简便且有效地解决了高环境保护区的基坑开挖变形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基坑的外围为周边围护体,内部为由钢筋混凝土围檩、纵横相交的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立柱构成的支撑框架;周边围护体的第一侧边围护体、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纵向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筋混凝土围檩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为位于环境保护要求高一侧;纵向筋混凝土支撑的一侧设置加载端,加载端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之间设置第一构造缝,使加载端成为悬臂跨; 加载端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液压千斤顶,根据基坑的变形控制需要,在纵向筋混凝土支撑的端部对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实时施加往坑外方向的轴力;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与其相交的第二钢筋混凝土围檩之间设置第二构造缝。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悬臂跨的跨度小于支撑框架的非悬臂跨度。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悬臂跨的端跨钢立柱的两侧设置斜拉杆,分别拉结加载端和纵向筋混凝土支撑。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加强加载端,在纵向筋混凝土支撑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的连接处采用加腋构造;加载端的实心端净截面宽度应按照截面抗压承载力不低于纵向筋混凝土支撑截面抗压承载力原则确定。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实心端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之间缝隙设置薄钢板或浇筑高强灌浆料。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加腋斜面与纵向筋混凝土支撑中轴线的夹角不大于30°。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凹槽开在加载端的中间。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凹槽为两条,分别设置在加载端的两侧。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凹槽的底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托板,厚度不小于150mm。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与第一侧边围护体之间设置连接钢筋,形成整体连接。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对应第二构造缝处的横向钢筋混凝土支撑端部设置八字撑。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是:钢筋混凝土支撑的优点在于平面内大刚度、布置形式限制小。在钢支撑上施加轴力主动控制变形但布置方式较为受限。本实用新型能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适用于各种形状、面积的深基坑工程。
首先形成钢筋混凝土支撑,而后在环境保护要求较高一侧的第一混凝土支撑端部和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之间设置千斤顶,通过千斤顶施加轴力,使围护结构产生向坑外的变形,从而实现基坑和周边环境变形毫米级的控制。本支撑体系适用于有围檩体系,有围檩体系适用于离散型的周边围护体,如周边围护体为灌注排桩、咬合桩以及SMW工法桩等;也适用于地下连续墙等连续型的周边围护体。对应边跨的混凝土支撑加载端通过设置加腋构造,便于千斤顶的安装、确保传力可靠与受力平衡,并在顶开的加载端与围檩之间的缝隙处及时插入钢板或浇筑灌浆料,实现保压功能及承载力双重储备之用。
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支撑系统针对性的设计调整,有效地将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和液压千斤顶轴力伺服系统融合,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扩大了适用范围,用于不同形状、面积的深基坑,可有效控制保护环境侧的围护体位移,更因减少基坑施工内容而低碳、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图1是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平面图。
图2是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剖面图。
图3是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的第一加载端详图。
图4是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的第二加载端详图。
图5是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的加载端的剖面详图。
图中构件编号为:第一侧边围护体1;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横向钢筋混凝土支撑3;加载端4;第一加载端41;第二加载端42;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凹槽7;液压千斤顶8;第一构造缝9;第二构造缝10;端跨钢立柱11;斜拉杆12;第一预埋件13;第二预埋件14;连接钢筋15;八字撑16;第二钢筋混凝土檩边17;第一实心端18;第二实心端19;钢筋混凝土托板20。
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有效地将钢筋混凝土支撑和轴力伺服系统融合,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从而达到减少土体扰动、扩大适用范围、有效控制变形和低碳节能的目的。结合附图,具体描述如下:
如图1至图5所示,基坑的外围为周边围护体,内部为由钢筋混凝土围檩、纵横相交的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立柱构成的支撑框架。周边围护体的第一侧边围护体1、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纵向钢筋混凝土支撑2和钢筋混凝土围檩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为位于环境保护要求高的一侧。
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的一侧设置加载端4,加载端4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之间设置第一构造缝9,使加载端4成为悬臂跨。加载端4设有凹槽7;凹槽7内设置液压千斤顶8,根据基坑的变形控制需要,在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的端部对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实时施加往坑外方向的轴力,实现对基坑变形的控制及保护周边环境的作用。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与其相交的第二钢筋混凝土檩边17之间设置第二构造缝10。对应第二构造缝10附近的横向钢筋混凝土支撑3端部设置八字撑16,以控制第二钢筋混凝土檩边17的悬臂跨度。
凹槽7可开在加载端的中间,如第一加载端41所示。
凹槽7也可为两条,分别设置在加载端的两侧,如第二加载端42所示。
为加强液压千斤顶8与纵向钢筋混凝土支撑2的连接处,在连接处采用加腋构造的第一加载端41或第二加载端42,液压千斤顶8设置于第一加载端4中部的凹槽7内或第二加载端42两侧的凹槽7内。凹槽7的底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托板20,厚度不小于150mm。
如图3所示,扣除凹槽部分,第一加载端41的第一实心端18净截面宽度根据截面抗压承载力不低于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截面抗压承载力原则确定,第一实心端18净截面宽度为图3中尺寸A的和。
如图4所示,扣除凹槽部分,第二加载端42的第二实心端19净截面宽度C根据截面抗压承载力不低于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截面抗压承载力原则确定。
如图3和图4所示,为改善加腋构造的受力状态,加腋斜面与纵向钢筋混凝土支撑2中轴线的夹角α不大于30°。
第一实心端18和第二实心端19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之间缝隙设置薄钢板或浇筑高强灌浆料,作为保压及承载力双重储备之用。
如图5所示,对应液压千斤顶8作用处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上设置第一预埋件13,对应液压千斤顶8作用处的加载端上设置第二预埋件14。
为控制加载端4悬臂状态下的受力和变形,端跨钢立柱11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的距离采用较小跨度,其余跨柱距仍采用常规跨度;即悬臂跨的跨度E小于支撑框架的非悬臂跨度F。并在液压千斤顶安装完毕后,基坑继续往下开挖前,在端跨钢立柱11两侧采用斜拉杆12拉结加载端4和纵向钢筋混凝土支撑2。
如图5所示,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与第一侧边围护体1之间设置连接钢筋15,使二者形成整体连接。连接钢筋15也可用的常规的吊筋替代,或者连接钢筋15与吊筋同时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基坑的外围为周边围护体,内部为由钢筋混凝土围檩、纵横相交的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立柱构成的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围护体的第一侧边围护体(1)、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纵向钢筋混凝土支撑(2)和所述钢筋混凝土围檩的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为位于环境保护要求高一侧;所述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的一侧设置加载端(4),所述加载端(4)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之间设置第一构造缝(9),使所述加载端(4)成为悬臂跨; 所述加载端(4)设有凹槽(7);所述凹槽(7)内设置液压千斤顶(8),根据所述基坑的变形控制需要,在所述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的端部对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实时施加往坑外方向的轴力;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与其相交的第二钢筋混凝土围檩(17)之间设置第二构造缝(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跨的跨度(E)小于所述支撑框架的非悬臂跨度(F)。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跨的端跨钢立柱(11)的两侧设置斜拉杆(12),分别拉结所述加载端(4)和所述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加强所述加载端(4),在所述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的连接处采用加腋构造;所述加载端(4)的实心端的净截面宽度应按照截面抗压承载力不低于所述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截面抗压承载力原则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实心端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之间缝隙设置薄钢板或浇筑高强灌浆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 加腋斜面与所述纵向筋混凝土支撑(2)中轴线的夹角(α)不大于3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7)开在所述加载端(4)的中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7)为两条,分别设置在所述加载端(4)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7)的底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托板(20),厚度不小于15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檩边(6)与所述第一侧边围护体(1)之间设置连接钢筋(15),形成整体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第二构造缝(10)处的横向钢筋混凝土支撑(3)端部设置八字撑(16)。
CN202321622092.8U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 Active CN220080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22092.8U CN220080040U (zh)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22092.8U CN220080040U (zh)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0040U true CN220080040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29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22092.8U Active CN220080040U (zh)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00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12110B (zh) 一种地铁车站深基坑复合式支护施工方法
CN212688967U (zh) 一种市政小尺寸基坑支护装置
CN110424411A (zh) 一种不规则基坑装配式钢支撑装置及其施工应用方法
CN110387889B (zh) 一种用于长条形深基坑的连拱式基坑支护方法
CN111851519A (zh) 空间桁架多层内支撑体系
CN112813983B (zh) 一种坑中坑深浅同期实施的悬挑梁柱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2575789A (zh) 斜拉式空间桁架基坑内支撑体系
CN209941754U (zh) 一种高压电力管涵原地保护结构
CN220080040U (zh) 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
CN216740195U (zh) 一种灌浆套筒连接的剪力墙混合结构体系
CN203603176U (zh) 一种古建筑基础整体托盘隔震加固结构
CN116641397A (zh) 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混凝土轴力伺服支撑系统
CN110616714B (zh) 一种既有地下结构拓深的新围护施工方法
CN111894036B (zh) 一种条形基础建筑物增设地下室的施工方法
CN220080034U (zh) 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支撑系统
CN211006701U (zh) 桩墙合一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10621712U (zh) 一种空心长短桩组合围护结构
CN113047327A (zh) 一种多联筒矩形拼装井壁结构及其拼装方法
CN216156604U (zh) 一种多联筒矩形拼装井壁结构
CN116497840A (zh) 一种可主动控制变形的支撑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14657091U (zh) 一种可转换为地下室结构梁柱的围护支撑结构
CN216713040U (zh) 一种全预制墩式门架斜向支撑桩结构体系
CN213014306U (zh) 空间桁架多层内支撑体系
CN219196302U (zh) 一种设置靴梁的组合剪力墙埋入式墙脚节点
CN114351719B (zh) 临近既有地下结构的深基坑地连墙的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