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7227U - Buck电路、电源变换装置及家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Buck电路、电源变换装置及家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67227U
CN220067227U CN202321715598.3U CN202321715598U CN220067227U CN 220067227 U CN220067227 U CN 220067227U CN 202321715598 U CN202321715598 U CN 202321715598U CN 220067227 U CN220067227 U CN 2200672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buck
driving chip
switching tube
convers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1559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颜章
张杰楠
颜小君
冯君璞
邱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1559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672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672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672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BUCK电路、电源变换装置及家电设备,其中,所述BUCK电路,包括:降压转换单元,被配置为对输入电压进行降压转换,以输出供电电压;驱动控制单元,驱动控制单元包括驱动芯片和隔离电容,驱动芯片被配置为对降压转换单元中的开关管进行驱动,以使降压转换单元进行工作,隔离电容设置在驱动芯片的输出端与开关管的控制端之间,以对串入驱动芯片的输入电压进行隔离。由此,该电路通过隔离电容解决了开关管的驱动问题,以及开关管浮地设计的隔离问题,无需额外使用隔离器件,同时无需区分驱动芯片的数字地和开关管的功率地,可实现整个电路共地设计,电路设计简单,可靠性高,降低了应用成本。

Description

BUCK电路、电源变换装置及家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BUCK电路、一种电源变换装置和一种家电设备。
背景技术
在BUCK电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对BUCK电路中的开关管进行浮地设计,控制芯片需要通过额外的驱动电路或驱动芯片与开关管的控制端相连,比如通过变压器隔离驱动或者带自举电路的驱动芯片,以实现对开关管的驱动控制,导致电路器件数量的增多,电路应用成本的增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BUCK电路,通过隔离电容解决了开关管的驱动问题,以及开关管浮地设计的隔离问题,无需额外使用隔离器件,无需区分驱动芯片的数字地和开关管的功率地,可实现整个电路共地设计,电路设计简单,可靠性高,降低了应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源变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家电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BUCK电路,包括:降压转换单元,被配置为对输入电压进行降压转换,以输出供电电压;驱动控制单元,驱动控制单元包括驱动芯片和隔离电容,驱动芯片被配置为对降压转换单元中的开关管进行驱动,以使降压转换单元进行工作,隔离电容设置在驱动芯片的输出端与开关管的控制端之间,以对串入驱动芯片的输入电压进行隔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BUCK电路,通过降压转换单元对输入电压进行降压转换,以输出供电电压,驱动控制单元中的驱动芯片对降压转换单元中的开关管进行驱动,以使降压转换单元进行工作,隔离电容设置在驱动芯片的输出端与开关管的控制端之间,以对串入驱动芯片的输入电压进行隔离。由此,该电路通过隔离电容解决了开关管的驱动问题,以及开关管浮地设计的隔离问题,无需额外使用隔离器件,无需区分驱动芯片的数字地和开关管的功率地,可实现整个电路共地设计,电路设计简单,可靠性高,降低了应用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BUCK电路,还可以具有如下的附加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该BUCK电路还包括:供电单元,供电单元分别与降压转换单元的输入端、降压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和驱动芯片的供电端相连,被配置为在BUCK电路上电时根据输入电压给驱动芯片供电,并在BUCK电路工作时根据供电电压给驱动芯片供电。
具体地,供电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阻的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的正输入端相连;第二电阻,第二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相连;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电阻的另一端相连,且具有第一节点,第一节点作为供电单元的供电端;第三电阻,第三电阻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相连,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的正输出端相连;第一电解电容,第一电解电容的正极端与第一节点相连,第一电解电容的负极端接地。
具体地,驱动控制单元还包括:第四电阻,第四电阻的一端与开关管的源极相连,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开关管的栅极相连;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开关管的源极相连,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开关管的栅极相连;
第五电阻,第五电阻的一端与开关管的栅极相连,第五电阻的另一端通过隔离电容连接到驱动芯片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该BUCK电路还包括:电压反馈单元,电压反馈单元的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的输出端相连,电压反馈单元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的反馈端相连,电压反馈单元被配置为检测供电电压,并将供电电压反馈给驱动芯片,以便驱动芯片根据供电电压对开关管进行控制。
具体地,电压反馈单元包括:第六电阻,第六电阻的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的正输出端相连;第七电阻,第七电阻的一端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的负输出端相连;第八电阻,第八电阻的一端分别与第七电阻的一端和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的反馈端相连。
进一步地,该BUCK电路还包括:电流检测单元,电流检测单元的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相连,电流检测单元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的电流检测端相连,电流检测单元被配置为检测降压转换单元的工作电流,并将工作电流发送给驱动芯片,以便驱动芯片在工作电流大于预设电流阈值时控制开关管停止工作。
具体地,电流检测单元包括:第九电阻,第九电阻的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的负输入端相连;第十电阻,第十电阻的一端与第九电阻的另一端相连,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的电流检测端相连;第一电容,第一电容的一端与第十电阻的另一端相连,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源变换装置,包括上述的BUCK电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源变换装置,基于上述的BUCK电路,通过隔离电容解决了开关管的驱动问题,以及开关管浮地设计的隔离问题,无需额外使用隔离器件,无需区分驱动芯片的数字地和开关管的功率地,可实现整个电路共地设计,电路设计简单,可靠性高,降低了应用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家电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源变换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家电设备,基于上述的电源变换装置,电路设计简单,可靠性高,降低了占板面积,以及应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BUCK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BUCK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源变换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家电设备的方框示意图;
图5为相关技术中一个实施例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BUCK电路、电源变换装置和家电设备。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BUCK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BUCK电路可包括:降压转换单元10和驱动控制单元20。
其中,降压转换单元10被配置为对输入电压进行降压转换,以输出供电电压。驱动控制单元20包括驱动芯片21和隔离电容C,驱动芯片21被配置为对降压转换单元10中的开关管Q1进行驱动,以使降压转换单元10进行工作,隔离电容C设置在驱动芯片21的输出端output与开关管Q1的控制端之间,以对串入驱动芯片21的输入电压进行隔离。
具体地,参见图1所示,以降压转换单元10内的开关管Q1采用NMOS(N-Metal-Oxide-Semiconductor,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管为例,开关管Q1的栅极g为控制端,通过隔离电容C与驱动芯片21的输出端output相连。当驱动芯片21的输出端output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Q1的栅极g输入高电平,开关管Q1导通,储能电感L1被充磁,流经储能电感L1的电流线性增加,同时给电解电容E充电,给负载R1提供能量。当驱动芯片21的输出端output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Q1关断,储能电感L1通过续流二极管D放电,电感电流线性减少,降压转换单元10的输出电压靠输出滤波电容E放电以及减小的电感电流维持。该实施例中采用的NMOS管的电流规格,可根据实际负载需求选择对应的规则,另外,除采用上述NMOS管作为开关管Q1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可控开关管,此处不作限制。降压转换单元10通过储能电感L1将电能转化为磁能储存起来,同时,也可以把磁能转化为电能再次释放,此处储能电感L1可采用工字电感。
该实施例的驱动芯片21通过隔离电容C驱动开关管Q1,以控制开关管Q1的导通或关断,从而实现输出降压转换单元10中电流的导通或关断,因开关管Q1为浮地设计,在开关管Q1导通时,降压转换单元10的输入电压会串入驱动芯片21,当输入电压过高时会造成驱动芯片21的烧毁,而在此处增加隔离电容C可起到高压隔离作用,使其无需额外使用光耦等隔离器件,同时在输入电压串入时,串入的输入电压对隔离电容C进行充电,并在驱动芯片21输出高电平时,实现自举。可以理解的是,该隔离电容C应选用耐高压器件。
在该实施中,隔离电容C可起到自举和隔离的作用,例如,可通过电路将开关管Q1的源极s与栅极g相连,在控制芯片21通过隔离电容C控制开关管Q1导通后,输入电压流经开关管Q1,并通过开关管Q1的源极s与栅极g之间的电路串入驱动芯片21对开关管Q1的驱动电路中,串入的输入电压在隔离电容C的作用下实现与驱动芯片21的隔离,避免高电压对驱动芯片21的损坏,同时串入的输入电压对隔离电容C进行充电,由此,在控制芯片21输出高电平时,基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隔离电容C实现自举作用,从而保证对开关管Q1的导通效果。由此,该实施例通过在开关管Q1的驱动电路上使用隔离电容C,既可解决开关管Q1的驱动问题,又解决了开关管Q1的浮地设计的隔离问题,无需额外使用隔离器件,同时无需区分驱动芯片21的数字地和开关管Q1的功率地,可实现整个电路的共地设计,方案设计简单,可靠性高。
结合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BUCK电路还包括:供电单元30,供电单元30分别与降压转换单元10的输入端、降压转换单元10的输出端和驱动芯片21的供电端VCC相连,被配置为在BUCK电路上电时根据输入电压给驱动芯片21供电,并在BUCK电路工作时根据供电电压给驱动芯片21供电。
也就是说,在降压转换单元10的上电瞬间,供电单元30通过降压转换单元10的输入端接收的输入电压给驱动芯片21供电,驱动芯片21开始上电工作。在驱动芯片21驱动开关管Q1动作后,降压转换单元10输出供电电压,供电单元30根据降压转换单元10输出的供电电压给驱动芯片21供电。例如,供电单元30在降压转换单元10的输入端与驱动芯片21的供电端VCC之间设置有常闭开关,在确认降压转换单元10输出的供电电压为驱动芯片21供电后,驱动芯片21控制常闭开关断开,此时仅通过供电电压为驱动芯片21供电。另外,也可以在降压转换单元10输出供电电压后,输入电压和供电电压同时给驱动芯片21供电,并基于降压转换单元10输出的供电电压将驱动芯片21的供电端VCC的电压维持在供电电压附近。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供电单元3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10的正输入端相连;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相连,且具有第一节点A,第一节点A作为供电单元30的供电端;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10的正输出端相连;第一电解电容E1,第一电解电容E1的正极端与第一节点A相连,第一电解电容E1的负极端接地。
也就是说,在直流源DC为降压转换单元10供电时,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给到驱动芯片21的供电端VCC一个起始电压,以驱动芯片21上电工作。在驱动芯片21上电控制开关管Q1动作后,降压转换单元10输出的供电电压通过第三电阻R3和第一二极管D1为驱动芯片21上电。以降压转换单元10输出的供电电压为15V为例,通过第一二极管D1的作用下可维持驱动芯片21的供电端VCC的输入电压稳定在15V,保证了芯片的运行稳定性。同时,通过第一电解电容E1对驱动芯片21的供电端VCC的输入进行滤波操作。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通过并联的第一电解电容E1和电容C2共同实现对驱动芯片21的供电端VCC的输入滤波,此处不作限制。
该实施例在降压转换单元10工作前,供电单元30首先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将降压转换单元10接收的输入电压引入,使驱动芯片21成功启动,并在上电启动后的驱动芯片21控制降压转换单元10运行后,通过第三电阻R3和第一二极管D1将降压转换单元10输出的供电电压引入,从而使驱动芯片21的上电电压稳定在供电电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控制单元20还包括: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开关管Q1的源极s相连,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开关管Q1的栅极g相连;第二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开关管Q1的源极s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开关管Q1的栅极g相连;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开关管Q1的栅极g相连,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通过隔离电容C连接到驱动芯片21的输出端output。
也就是说,驱动芯片21的输出端output输出的高电平通过隔离电容C和第五电阻R5发送给开关管Q1的栅极g,并通过第四电阻R4发送给开关管的源极s,通过第四电阻R4使开关管Q1的栅极g与源极s之间形成压降,从而控制开关管Q1导通,此时开关管Q1的漏极d接收的输入电压通过源极s输出,与此同时,输入电压通过第四电阻R4引入至驱动芯片21的栅极g,由此通过隔离电容C防止串入的输入电压到达驱动芯片21,对驱动芯片21实现了隔离保护。另外,串入的输入电压可同时对隔离电容C进行充电,在驱动芯片21通过输出端output输出高电平时,通过隔离电容C实现对开关管Q1的自举驱动,同时在降压转换单元10的工作过程中通过第二二极管D2实现保护作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BUCK电路还包括:电压反馈单元40,电压反馈单元40的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10的输出端相连,电压反馈单元40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21的反馈端FB相连,电压反馈单元40被配置为检测供电电压,并将供电电压反馈给驱动芯片21,以便驱动芯片21根据供电电压对开关管Q1进行控制。
具体地,驱动芯片21通过输出端output输出占空比可调的PWM信号来实现对开关管Q1的交替导通关断控制。在应用过程中,电压反馈单元40对降压转换单元10实时输出的供电电压进行采样,并反馈给驱动芯片21,驱动芯片21根据接收的供电电压的采样值调节PWM信号的占空比,并通过输出相应占空比的PWM信号对开关管Q1的导通、关断时间进行控制,从而调整降压转换单元10输出的供电电压,维持供电电压输出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压反馈单元40包括:第六电阻R6,第六电阻R6的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10的正输出端相连;第七电阻R7,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10的负输出端相连;第八电阻R8,第八电阻R8的一端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和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21的反馈端FB相连。
也就是说,通过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对降压转换单元10输出的供电电压进行分压,并通过第八电阻R8反馈给驱动芯片21的反馈端FB,驱动芯片21根据反馈端FB接收的反馈电压对开关管Q1的导通、关断时间进行调节,从而保证降压转换单元10输出的供电电压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BUCK电路还包括:电流检测单元50,电流检测单元50的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10相连,电流检测单元50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21的电流检测端CS相连,电流检测单元50被配置为检测降压转换单元10的工作电流,并将工作电流发送给驱动芯片21,以便驱动芯片21在工作电流大于预设电流阈值时控制开关管Q1停止工作。
也就是说,通过电流检测单元50对降压转换单元10的工作电流进行实时监测,并反馈给驱动芯片21,驱动芯片21在确定工作电流大于预设电流阈值时,停止输出PWM信号,以关断开关管Q1,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流检测单元50包括:第九电阻R9,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降压转换单元10的负输入端相连;第十电阻R10,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与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相连,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21的电流检测端CS相连;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相连,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
也就是说,第九电阻R9串联在降压转换单元10的负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R9对降压转换单元10上的工作电流进行采样,并通过第十电阻R10反馈至电流检测端CS,驱动芯片21在确定采样获取的工作电流超过预设电流阈值时,触发过流保护,控制开关管Q1停止工作,从而实现电路保护的作用。
进一步地,该BUCK电路中在降压转换单元10的输入端并联有电解电容E3和电容C3,通过电解电容E3和电容C3对降压转换单元10的输入电压进行滤波操作,并通过电容C和电解电容E实现对供电电压的滤波输出,通过电容C2和第一电解电容E1对驱动芯片21的供电端的输入进行滤波,通过第一电容C1对电流检测端CS的输入进行滤波操作,除此之外,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滤波电路的布置。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BUCK电路,通过降压转换单元对输入电压进行降压转换,以输出供电电压,驱动控制单元中的驱动芯片对降压转换单元中的开关管进行驱动,以使降压转换单元进行工作,隔离电容设置在驱动芯片的输出端与开关管的控制端之间,以对串入驱动芯片的输入电压进行隔离。由此,该电路通过隔离电容解决了开关管的驱动问题,以及开关管浮地设计的隔离问题,无需额外使用隔离器件,同时无需区分驱动芯片的数字地和开关管的功率地,可实现整个电路共地设计,电路设计简单,可靠性高,降低了应用成本。
对应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电源变换装置。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变换装置100包括上述的BUCK电路1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源变换装置,基于上述的BUCK电路,通过隔离电容解决了开关管的驱动问题,以及开关管浮地设计的隔离问题,无需额外使用隔离器件,同时无需区分驱动芯片的数字地和开关管的功率地,可实现整个电路共地设计,电路设计简单,可靠性高,降低了应用成本。
对应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家电设备。
如图4所示,本申请的家电设备200包括上述的电源变换装置100。
以家电设备为空调器为例,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外机主板电源采用反激式开关电源,使用开关电源芯片搭配高频电压器设计,可多路输出,为空调外机主板提供电源。
反激式开关电源是指使用反激高频变压器隔离输入输出回路的开关电源。如图5所示,当开关管Q11导通时,变压器T1原边电感电流开始上升,此时由于次级同名端的关系,输出二极管D11截止,变压器T1储存能量,负载R11由输出电容C11提供能量;当开关管Q11截止时,变压器T1原边电感感应电压反向,此时输出二极管D11导通,变压器T1中的能量经由输出二极管D11向负载R11供电,同时对输出电容C11充电。
相关技术中,被广泛应用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包括PWM控制器、高频变压器、电阻、电容和二极管等器件,其器件数量多,占板面积大,成本高。
在本申请电源变换装置中的BUCK电路可采用PWM控制器作为驱动芯片来实现BUCK电路,通过隔离电容既可解决开关管的驱动问题,又解决了开关管浮地设计的隔离问题,无需额外使用隔离器件,且整个电路共地设计,无需区分驱动芯片的数字地和开关管的功率地,方案设计简单,可靠性高,较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器件少,占板面积小,成本低,且方案灵活,根据不同负载需求,可更换对应规格的开关管。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家电设备,基于上述的电源变换装置,电路设计简单,可靠性高,降低了占板面积,以及应用成本。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BUCK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降压转换单元,被配置为对输入电压进行降压转换,以输出供电电压;
驱动控制单元,所述驱动控制单元包括驱动芯片和隔离电容,所述驱动芯片被配置为对所述降压转换单元中的开关管进行驱动,以使所述降压转换单元进行工作,所述隔离电容设置在所述驱动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管的控制端之间,以对串入所述驱动芯片的输入电压进行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UCK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分别与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驱动芯片的供电端相连,被配置为在所述BUCK电路上电时根据所述输入电压给所述驱动芯片供电,并在所述BUCK电路工作时根据所述供电电压给所述驱动芯片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UCK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单元包括:
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正输入端相连;
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相连;
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相连,且具有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作为所述供电单元的供电端;
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正输出端相连;
第一电解电容,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所述第一电解电容的负极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BUCK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控制单元还包括:
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栅极相连;
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开关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开关管的栅极相连;
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隔离电容连接到所述驱动芯片的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BUCK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压反馈单元,所述电压反馈单元的一端与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电压反馈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反馈端相连,所述电压反馈单元被配置为检测所述供电电压,并将所述供电电压反馈给所述驱动芯片,以便所述驱动芯片根据所述供电电压对所述开关管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BUCK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反馈单元包括:
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正输出端相连;
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负输出端相连;
第八电阻,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反馈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BUCK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电流检测单元的一端与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相连,所述电流检测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电流检测端相连,所述电流检测单元被配置为检测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工作电流,并将所述工作电流发送给所述驱动芯片,以便所述驱动芯片在所述工作电流大于预设电流阈值时控制所述开关管停止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BUCK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检测单元包括:
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与所述降压转换单元的负输入端相连;
第十电阻,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电流检测端相连;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9.一种电源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BUCK电路。
10.一种家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变换装置。
CN202321715598.3U 2023-06-30 2023-06-30 Buck电路、电源变换装置及家电设备 Active CN2200672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5598.3U CN220067227U (zh) 2023-06-30 2023-06-30 Buck电路、电源变换装置及家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5598.3U CN220067227U (zh) 2023-06-30 2023-06-30 Buck电路、电源变换装置及家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67227U true CN220067227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60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15598.3U Active CN220067227U (zh) 2023-06-30 2023-06-30 Buck电路、电源变换装置及家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672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43499A (zh) 一种新型储能电路
CN102315759B (zh) 具有抗饱和电路的栅极驱动控制器电路及其加电电路
CN110855170A (zh) 光伏逆变器及电容放电电路
CN210839348U (zh) 一种非隔离升降压变换器
CN220067227U (zh) Buck电路、电源变换装置及家电设备
CN110492558B (zh) 一种储能充放电控制模块
EP2892135B1 (en) Power Supply and energy efficient Gate Driver
CN112968425B (zh) 一种开关电源次级短路保护电路
CN214045126U (zh) 一种电池充电电路和电池管理系统
CN103236785B (zh) 多电平输出电源转换器的电位切换装置
CN113472048A (zh) 一种开关机控制系统和开关电源供电系统
CN113196641B (zh) 电压调节模块、充电模组和充电桩
CN201233526Y (zh) 一种开关电源的打嗝式待机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0297249U (zh) 自激振荡双向限流电路
CN113346589A (zh) 具有双向调压充放电功能的电池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
CN219759463U (zh) 应用于继电器的倍压电路
CN216216605U (zh) 一种电机驱动电路与电器设备
CN220067210U (zh) 电源控制电路及家用电器
CN117674371B (zh) 供电电路
CN116960911B (zh) 限流保护电路、供电电路和储能电源
CN220754656U (zh) 开关电源启动电路及pwm控制器
CN220510960U (zh) 继电器供电电路、开关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8829232U (zh) 一种电梯应急直流供电电路
CN220822631U (zh) 供电切换电路、电磁阀控制电路及电磁阀
CN213027809U (zh) 一种电动车用转换器的软启动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