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1926U -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61926U
CN220061926U CN202320952272.6U CN202320952272U CN220061926U CN 220061926 U CN220061926 U CN 220061926U CN 202320952272 U CN202320952272 U CN 202320952272U CN 220061926 U CN220061926 U CN 220061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air
plate
clamping
guid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5227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雄菲
徐永伟
韦存超
宁振忠
王贵新
刘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5227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61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61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619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导流杆用于安装在空调室内机的机壳的送风口处,用于允许机壳内的气流绕过导流杆后向机壳外部吹出。导流杆为中空结构,其由条状的第一罩板和第二罩板相互罩扣而成,第二罩板整体为弧形板状,第一罩板包括弧形板状的主体板和位于主体板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端板,每个端板用于构成导流杆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第二罩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朝第一罩板延伸的至少一个插接板,每个端板的内侧具有至少一个夹槽,在第一罩板罩扣于第二罩板后,每个插接板插入一个夹槽,以约束第一罩板罩与第二罩板的相对位置。本实用新型节约了导流杆的成本、减小导流杆的重量并提升导流杆的装配精度,避免出现错位闪缝。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背景技术
现有一些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送风口处设置有导流杆,其作用是使机壳内的气流绕过导流杆后向机壳外部吹出。
当导流杆的位置位于送风口内侧,导流杆的存在能将气流导向风道邻近出风口的渐缩区段的风道壁上,由风道壁引导气流逐渐聚合,形成聚合送风效果,提高风力和送风距离。
当导流杆的位置位于送风口外侧时,导流杆的存在能将出风气流分隔为两股,形成分流送风效果,避免送风直吹人体,使气流更加分散舒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导流杆,以节约导流杆的成本、减小导流杆的重量并提升导流杆的装配精度,避免出现错位闪缝。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优化导流杆的装配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导流杆的空调室内机。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流杆,用于安装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机壳的送风口处,用于允许所述机壳内的气流绕过所述导流杆后向所述机壳外部吹出;
所述导流杆为中空结构,其由条状的第一罩板和第二罩板相互罩扣而成,所述第二罩板整体为弧形板状,所述第一罩板包括弧形板状的主体板和位于所述主体板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端板,每个所述端板用于构成所述导流杆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且
所述第二罩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朝所述第一罩板延伸的至少一个插接板,每个所述端板的内侧具有至少一个夹槽,在所述第一罩板罩扣于所述第二罩板后,每个所述插接板插入一个所述夹槽,以约束所述第一罩板罩与所述第二罩板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每个所述端板的内侧面连接有至少一个夹板,每个所述夹板与所述端板的内侧面限定出一个所述夹槽;且
每个所述夹板包括从所述端板内侧面法向延伸出的第一段和从所述第一段末端弯折延伸,且与所述端板的内侧面形成间隔空间的第二段。
可选地,一个所述端板的所述夹槽的数量为一个,另一所述端板的所述夹槽的数量为两个,且三个所述夹槽位于一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
可选地,所述第一罩板的内侧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罩板的内侧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接部,每个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于一个所述第二卡接部;
多个所述第一卡接部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一罩板宽度方向上的两边缘处;且
多个所述第二卡接部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罩板宽度方向上的两边缘处。
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弹性卡爪,每个所述第二卡接部具有允许所述第一卡接部卡入的卡孔。
可选地,在每个所述第一卡接部卡入所述卡孔时,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卡接部之远离所述第二罩板宽度方向中央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罩板的宽度方向上的每个边缘具有朝所述第二罩板凸出的定位条;且
所述第二罩板的宽度方向上的每个边缘具有定位槽,每个所述定位条嵌入一个所述定位槽中,以约束所述第二罩板与所述第一罩板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罩板的内侧面形成有沿所述第一罩板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和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罩板的内侧面形成有沿所述第二罩板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三加强筋和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四加强筋;且
所述第二罩板还具有多个连接筋,每个所述连接筋连接在所述主体板和所述端板之间。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机壳,其开设有送风口;和
至少一个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导流杆,其设置在所述送风口处,以便所述机壳内的气流绕过所述导流杆后向所述机壳外部吹出。
可选地,所述机壳的内部形成有连接所述送风口的风道,所述风道在邻近所述送风口处的两个相对的导风壁的间距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构成渐缩区段;
所述导流杆设置在所述风道内且与两个所述导风壁分别限定有出风间隙,并用于将吹向所述送风口的气流导向两个所述导风壁,使气流在所述风道渐缩区段的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聚合地流出所述送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杆为中空结构,能够节约导流杆的成本、减小导流杆的重量,并且能够减轻较长导流杆的中部塌陷变形。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杆由第一罩板和第二罩板罩扣而成,并利用使第二罩板的插接板插入第一罩板的夹槽,以实现第一罩板和第二罩板的限位和约束,提高了装配精度,避免两者在导流杆的长度方向出现错位闪缝而影响美观。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杆中,第一罩板的内侧面形成有沿第一罩板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和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第二罩板的内侧面形成有沿第二罩板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三加强筋和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四加强筋,以加强第一罩板和第二罩板的强度,避免其长期使用后出现弯折、塌陷等严重变形。
进一步地,考虑到第二罩板的端板用于与机壳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杆特别利用连接筋连接主体板和端板之间,使端板处的结构更加稳固,强度更高,从而使整个导流杆安装于机壳后位置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杆中,且第一罩板和第二罩板采用卡接方式相连,装配更加方便且不会出现松动。此外,第一罩板与第二罩板通过定位条和定位条实现宽度方向上的定位,如此,在两者装配完成后,使第一罩板与第二罩板外表面相接处能更好地对齐。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剖面图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流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导流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结构在第二罩板翻转180°后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处放大图;
图7是图3所示导流杆的剖面图;
图8是图7所示导流杆在第一罩板与第二罩板相接处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9是第一罩板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流杆。空调室内机为分体式空调的室内部分或者中央空调的室内末端机型。空调用于调节室内空气,包括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除湿、引入新风等等。空调可由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节流装置以及其他必要的元件构成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以通过风机输出冷风/热风,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制冷和制热。空调室内机具体可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如图1和图2,也可为立式空调室内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剖面图(非剖视图)的放大图。图2中用箭头示意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流杆30用于安装在空调室内机的机壳10的送风口11处,用于允许机壳10内的气流绕过导流杆30后向机壳10外部吹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杆30的作用为实现聚合送风效果。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10的内部形成有连接送风口11的风道15,风道15在邻近送风口11处的两个相对的导风壁151(具体为其ba段)、导风壁152(具体为其ed段)的间距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构成渐缩区段。换言之,在邻近送风口11处,沿着气流方向,风道15的过流截面逐渐变小。导流杆30设置在风道15内且与两个导风壁151、152分别限定有出风间隙154、155,并用于将吹向送风口11的气流导向两个导风壁151、152,使气流在风道渐缩区段的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聚合地流出送风口11。
由于增加了导流杆30,出风间隙154、155的过流截面必然小于原有的风道15的过流截面,这使得气流速度更快。高速气流在风道15的渐缩区段的引导下,在向外流动过程中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形成汇聚效应,使得风力非常强劲,送风距离更远,满足了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对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的需求,也使得送风范围更大,使室内空间各处制冷/制热速度更加均匀,使人体感觉更加舒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杆30的作用为实现分流送风效果。具体地,导流杆30设置在送风口11的外侧(也即在图2的基础上将导流杆30适当前移),使送风口11流出的气流冲向导流杆30后,分别从导流杆3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流出,形成两股送风气流,形成分流效果,使气流更加分散舒适。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流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导流杆30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结构在第二罩板200翻转180°后的示意图;图6是图5的A处放大图;图7是图3所示导流杆30的剖面图(非剖视图);图8是图7所示导流杆30在第一罩板100与第二罩板200相接处的分解状态示意图;图9是第一罩板100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3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导流杆30为中空结构,其由条状的第一罩板100和第二罩板200相互罩扣而成,两者的长度方向构成导流杆30的长度方向,在图中标记为x方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流杆30为中空结构,能够节约导流杆30的成本、减小导流杆30的重量,并且能够减轻较长导流杆的中部塌陷变形。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流杆30由第一罩板100和第二罩板200罩扣而成,加工非常方便。
第二罩板200整体为弧形板状,第一罩板100包括弧形板状的主体板101和位于主体板101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端板102。弧形的轴线平行于导流杆30的长度方向。每个端板102用于构成导流杆3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如此,使得整个导流杆30构成截面为“橄榄”形的杆结构,以利于发挥聚合送风或分流送风的功能。
如图6和图9所示,第二罩板20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朝第一罩板100延伸的至少一个插接板202,每个端板102的内侧具有至少一个夹槽160,在第一罩板100罩扣于第二罩板200后,每个插接板202插入一个夹槽160,以约束第一罩板100罩与第二罩板200的相对位置,以实现第一罩板100和第二罩板200的限位和约束,避免两者在导流杆30的长度方向出现错位而影响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可使每个端板102的内侧面连接有至少一个夹板161,每个夹板161与端板102的内侧面限定出一个夹槽160。每个夹板161包括从端板102内侧面法向延伸出的第一段1611和从第一段1611末端弯折延伸,且与端板102的内侧面形成间隔空间的第二段1612,也即使夹板161为“L”形,以限定出夹槽160。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可使一个端板102的夹槽160的数量为一个,另一端板102的夹槽160的数量为两个,相应地,使第二罩板20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一个插接板202,另一端具有两个插接板202。三个夹槽160位于一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如此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使第一罩板100和第二罩板200的定位更加稳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7所示,可使第一罩板100和第二罩板200处于导流杆30内部的表面为两者的内侧面。第一罩板100的内侧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部110,第二罩板200的内侧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接部210,每个第一卡接部110卡接于一个第二卡接部210。第一罩板100和第二罩板200采用卡接方式相连,装配更加方便且不会出现松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可使多个第一卡接部110间隔分布在第一罩板100宽度方向上的两边缘处,即两个长边f边和k边。多个第二卡接部210间隔分布在第二罩板200宽度方向上的两边缘处,即两个长边m边和n边。如此设计,可重点使第一罩板100和第二罩板200的长边的相互连接更加紧密,避免出现严重的闪缝而影响美观。并且,在装配时便于操作人员观察,便于第一卡接部110与第二卡接部210的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可使每个第一卡接部110为弹性卡爪,每个第二卡接部210具有允许第一卡接部110卡入的卡孔211,以实现卡接。第一卡接部110可为与第一罩板100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的塑料件,以便具有弹性,形成弹性卡爪。
进一步地,在每个第一卡接部110卡入卡孔211时,使第一卡接部110位于第二卡接部210之远离第二罩板200宽度方向中央的一侧,这样能方便操作者观察以将第一卡接部110(弹性卡爪)插入卡孔211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至图8,可使第一罩板100的宽度方向上的每个边缘具有朝第二罩板200凸出的定位条105。第二罩板200的宽度方向上的每个边缘具有定位槽205,每个定位条105嵌入一个定位槽205中,以约束第二罩板200与第一罩板100的相对位置。具体地,如图6,可使每个定位条105沿第一罩板100宽度方向上的边缘延伸。使每个定位槽205为沿第二罩板200宽度方向上的边缘延伸的长条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流杆30中,第一罩板100与第二罩板200通过定位条105和定位条105实现宽度方向上的定位,如此,在两者装配完成后,使第一罩板100与第二罩板200外表面相接处能更好地对齐,避免出现错位而影响美观。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可使每个定位条105从根部至端部的厚度逐渐减小,以构成类似楔形结构,以便于定位条105插入定位槽205。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可使第一罩板100的内侧面形成有沿第一罩板100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120和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130,第二罩板200的内侧面形成有沿第二罩板200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三加强筋220和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四加强筋230。如此设计,能够加强第一罩板100和第二罩板200的强度,避免其长期使用后出现弯折、塌陷等严重变形。
具体地,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130的数量为多个,其沿第一罩板100的长度方向(x方向)间隔排列。至少一个第四加强筋230的数量为多个,其沿第二罩板200的长度方向x方向)间隔排列。全部第一加强筋120和第二加强筋130交叉为网状,全部第三加强筋220和第四加强筋230交叉为网状,交点处可相互连接固定,以进一步提升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可使第二罩板200还具有多个连接筋140,每个连接筋140连接在主体板101和端板102之间,以使端板102处的结构更加稳固,强度更高,从而使整个导流杆30安装于机壳10后位置更加稳固。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
空调室内机为分体式空调的室内部分或者中央空调的室内末端机型。空调用于调节室内空气,包括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除湿、引入新风等等。空调可由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节流装置以及其他必要的元件构成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以通过风机输出冷风/热风,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制冷和制热。空调室内机具体可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如图1、图2,也可为立式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0和至少一个如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导流杆30,其设置在送风口11处,以便机壳10内的气流绕过导流杆30后向机壳10外部吹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10的内部形成有连接送风口11的风道15,风道15在邻近送风口11处的两个相对的导风壁151(具体为其ba段)、152(具体为其ed段)的间距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构成渐缩区段。换言之,在邻近送风口11处,沿着气流方向,风道15的过流截面逐渐变小。导流杆30设置在风道15内且与两个导风壁151、152分别限定有出风间隙154、155,并用于将吹向送风口11的气流导向两个导风壁151、152,使气流在风道渐缩区段的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聚合地流出送风口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对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机壳10的底壁开设有朝下敞开且与风道15相接的下送风口12。如此一来,可由下送风口12向空调室内机的正下方送风。制热模式时向下送风更有利于加快房屋下层空间的温度升高速度,使人体更快感受到制热效果。下送风口12处可设置有导风板60。导风板60可转动地安装于机壳10,以用于打开或关闭下送风口12和引导下送风口12的送风方向。
如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可为通过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进行制冷/制热的空调的室内机,其还包括换热器40和风机50。换热器40设置在机壳10内,用于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换热,形成热交换气流,即冷风或热风,其可为三段式翅片换热器。风机50设置于机壳10内,用于促使室内空气经机壳10顶部进风口13进入机壳10,使其与换热器40完成换热成为热交换气流,然后促使热交换气流经风道15流动至送风口11和下送风口12处,最终从送风口11和/或下送风口12吹向室内。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流杆,用于安装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机壳的送风口处,用于允许所述机壳内的气流绕过所述导流杆后向所述机壳外部吹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杆为中空结构,其由条状的第一罩板和第二罩板相互罩扣而成,所述第二罩板整体为弧形板状,所述第一罩板包括弧形板状的主体板和位于所述主体板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端板,每个所述端板用于构成所述导流杆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且
所述第二罩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朝所述第一罩板延伸的至少一个插接板,每个所述端板的内侧具有至少一个夹槽,在所述第一罩板罩扣于所述第二罩板后,每个所述插接板插入一个所述夹槽,以约束所述第一罩板罩与所述第二罩板的相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杆,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端板的内侧面连接有至少一个夹板,每个所述夹板与所述端板的内侧面限定出一个所述夹槽;且
每个所述夹板包括从所述端板内侧面法向延伸出的第一段和从所述第一段末端弯折延伸,且与所述端板的内侧面形成间隔空间的第二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杆,其特征在于,
一个所述端板的所述夹槽的数量为一个,另一所述端板的所述夹槽的数量为两个,且三个所述夹槽位于一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罩板的内侧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罩板的内侧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接部,每个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于一个所述第二卡接部;
多个所述第一卡接部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一罩板宽度方向上的两边缘处;且
多个所述第二卡接部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罩板宽度方向上的两边缘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流杆,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弹性卡爪,每个所述第二卡接部具有允许所述第一卡接部卡入的卡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流杆,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第一卡接部卡入所述卡孔时,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卡接部之远离所述第二罩板宽度方向中央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流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罩板的宽度方向上的每个边缘具有朝所述第二罩板凸出的定位条;且
所述第二罩板的宽度方向上的每个边缘具有定位槽,每个所述定位条嵌入一个所述定位槽中,以约束所述第二罩板与所述第一罩板的相对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罩板的内侧面形成有沿所述第一罩板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和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罩板的内侧面形成有沿所述第二罩板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三加强筋和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四加强筋;且
所述第二罩板还具有多个连接筋,每个所述连接筋连接在所述主体板和所述端板之间。
9.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开设有送风口;和
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流杆,其设置在所述送风口处,以便所述机壳内的气流绕过所述导流杆后向所述机壳外部吹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的内部形成有连接所述送风口的风道,所述风道在邻近所述送风口处的两个相对的导风壁的间距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构成渐缩区段;
所述导流杆设置在所述风道内且与两个所述导风壁分别限定有出风间隙,并用于将吹向所述送风口的气流导向两个所述导风壁,使气流在所述风道渐缩区段的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聚合地流出所述送风口。
CN202320952272.6U 2023-04-24 2023-04-24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Active CN220061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52272.6U CN220061926U (zh) 2023-04-24 2023-04-24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52272.6U CN220061926U (zh) 2023-04-24 2023-04-24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61926U true CN220061926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86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52272.6U Active CN220061926U (zh) 2023-04-24 2023-04-24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619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47460B (zh) 壁挂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287989B (zh) 贯流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046563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765600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百叶
CN113623737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3217995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20061926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CN220061925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CN219868174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CN2200619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CN211400071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0014537U (zh) 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及空调室内机
CN220038618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CN21674463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448461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9763287U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11496332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71639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2050696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0205886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20062075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流杆
CN21735713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083222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74463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5597506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