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58003U -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58003U
CN220058003U CN202321486237.6U CN202321486237U CN220058003U CN 220058003 U CN220058003 U CN 220058003U CN 202321486237 U CN202321486237 U CN 202321486237U CN 220058003 U CN220058003 U CN 2200580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s
stirring
back pressure
pile
steel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862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胜伍
张领帅
姚靖宇
乔双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148623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580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580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580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该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用于对基坑进行支护的搅拌桩,所述搅拌桩阵列设置有多排,每排所述搅拌桩均倾斜设置,每两个所述搅拌桩之间咬合连接,最侧面一排所述搅拌桩的侧面咬合连接有反压组件,所述反压组件倾斜设置,所述反压组件与搅拌桩倾斜角度相适配。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倾斜的搅拌桩和反压组件,达到了通过倾斜式布置的搅拌桩,完全利用基坑软土土体滑动面的特点,有效降低了土体对该搅拌桩支挡结构的土压力,使搅拌桩不易变形开裂的优点,解决了可能会对搅拌桩产生非常大的土压力,导致了搅拌桩在土压力作用下极易变形开裂,并且可能会发生断裂的问题。

Description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具体为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含有淤泥或淤泥质土层的软土基坑中,传统的基坑支护方式一般采用多排格栅式水泥搅拌桩进行支护。多根水泥搅拌桩相互咬合,形成格栅状的加固体,该支护结构属于支挡兼加固体系,类似于重力式挡墙在加固软土的同时支挡土体,防止基坑滑坡或崩塌。
由于一般含软土层的基坑的破坏模式基本属于深层滑动破坏,即在上部填土层以倾斜面滑动或破坏,但是在下部的软土层则以近似水平面的形式滑动破坏,如图5所示,可能会对搅拌桩产生非常大的土压力,导致了搅拌桩在土压力作用下极易变形开裂,并且可能会发生断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旨在解决可能会对搅拌桩产生非常大的土压力,导致了搅拌桩在土压力作用下极易变形开裂,并且可能会发生断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用于对基坑进行支护的搅拌桩,所述搅拌桩阵列设置有多排,每排所述搅拌桩均倾斜设置,每两个所述搅拌桩之间咬合连接,最侧面一排所述搅拌桩的侧面咬合连接有反压组件,所述反压组件倾斜设置,所述反压组件与搅拌桩倾斜角度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反压组件包括多排反压桩和钢筋桩,每个所述反压桩之间咬合连接成一体,相邻所述搅拌桩与反压桩咬合成一体,多排所述反压桩设置在最侧面一排的搅拌桩的一侧,每排所述反压桩与每排搅拌桩数量相同,所述反压桩的高度高于搅拌桩,所述反压桩的底部与搅拌桩的中部处于相同水平线,所述钢筋桩设置在反压桩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桩设置有多个,所述钢筋桩与反压桩的数量相适配,每个所述钢筋桩均固定设置在反压桩的内部。
进一步地,相离的两个所述钢筋桩之间固定焊接有钢筋杆,所述钢筋杆用于将两个相邻的钢筋桩相互固定。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钢筋桩之间设置有多个钢筋杆,多个所述钢筋杆阵列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桩的侧面开设有定位孔,所述钢筋杆插接在定位孔内,所述定位孔与钢筋杆相适配,所述定位孔用于焊接钢筋杆时对其定位。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钢筋桩均设置为工字形,所述钢筋桩设置为工字形用于提高钢筋桩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倾斜的搅拌桩和反压组件,反压桩和搅拌桩倾斜设置,多排以上的一侧反压桩在平台以上部分的反压土体,另一侧竖直向下作用高于搅拌桩,对反压桩施加一个斜向下的荷载,起到反压的作用,达到了通过倾斜式布置的搅拌桩,完全利用基坑软土土体滑动面的特点,有效降低了土体对该搅拌桩支挡结构的土压力,使搅拌桩不易变形开裂的优点,解决了可能会对搅拌桩产生非常大的土压力,导致了搅拌桩在土压力作用下极易变形开裂,并且可能会发生断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钢筋桩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孔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支护在基坑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支护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用于对基坑进行支护的搅拌桩1,搅拌桩1阵列设置有多排,每排搅拌桩1均倾斜设置,每两个搅拌桩1之间咬合连接,最侧面一排搅拌桩1的侧面咬合连接有反压组件,反压组件倾斜设置,反压组件与搅拌桩1倾斜角度相适配。
具体地,反压组件包括多排反压桩2和钢筋桩3,每个反压桩2之间咬合连接成一体,相邻搅拌桩1与反压桩2咬合成一体,多排反压桩2设置在最侧面一排的搅拌桩1的一侧,每排反压桩2与每排搅拌桩1数量相同,反压桩2的高度高于搅拌桩1,反压桩2的底部与搅拌桩1的中部处于相同水平线,钢筋桩3设置在反压桩2的内部。
本实施方案中,反压桩2的高度高于搅拌桩1,反压桩2的底部与搅拌桩1的中部在一条水平线,如图4所示,多排以上的一侧反压桩2在平台以上部分的反压土体,另一侧竖直向下作用高于搅拌桩1,对反压桩2施加一个斜向下的荷载,起到反压的作用,另一方面水平作用于反压桩2上,对反压桩2施加一个水平反力,可以抵消一部分土压力,同时在反压桩2内插入钢筋桩3,有效加强了桩身强度,可以避免反压桩2桩身被软土的土压力剪断。
具体地,钢筋桩3设置有多个,钢筋桩3与反压桩2的数量相适配,每个钢筋桩3均固定设置在反压桩2的内部。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在每个反压桩2内均插接入钢筋桩3,从而增加每个反压桩2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具体地,相离的两个钢筋桩3之间固定焊接有钢筋杆4,钢筋杆4用于将两个相邻的钢筋桩3相互固定。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在相邻的两个钢筋桩3之间焊接钢筋杆4,整体钢筋桩3沿该导向架依靠自重插入反压桩2浆液内,使每个钢筋桩3插接到对应的反压桩2内,钢筋杆4处于每两个反压桩2之间,反压桩2和搅拌桩1凝固后,相离的两个之后咬合为一体,通过钢筋杆4使每两个反压桩2之间连接更牢固。
具体地,相邻的两个钢筋桩3之间设置有多个钢筋杆4,多个钢筋杆4阵列设置。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在相邻两个钢筋桩3之间焊接多个钢筋杆4,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每两个反压桩2之间连接更牢固。
具体地,钢筋桩3的侧面开设有定位孔5,钢筋杆4插接在定位孔5内,定位孔5与钢筋杆4相适配,定位孔5用于焊接钢筋杆4时对其定位。
本实施方案中,将钢筋杆4的两端分别插接在两个钢筋桩3上的定位孔5内,使钢筋杆4与定位孔5相适配,定位孔5能够对钢筋杆4定位,从而在对钢筋杆4焊接时,使钢筋杆4不会晃动。
具体地,每个钢筋桩3均设置为工字形,钢筋桩3设置为工字形用于提高钢筋桩3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将钢筋桩3设置为工字形,能够提高钢筋桩3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从而使对反压桩2支撑更稳定。
施工时,在原状地面开挖沟槽,将沟槽底部开挖为倾斜状,倾斜角度根据搅拌桩1的设计倾斜角度确定,沟槽宽度需满足搅拌桩机的摆放宽度,之后采用混凝土浇筑硬化沟槽底部,保持沟槽底部在一个倾斜平面,同时在搅拌桩1位置预留圆形预留孔,预留孔直径大于搅拌桩桩径80-100mm,预留孔内不浇筑混凝土,方便后期搅拌桩钻头在预留内向下钻进搅拌,待沟槽底部混凝土垫层硬化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将搅拌桩机移动至沟槽底部,由于沟槽底部为倾斜平面,因此施工所采用的搅拌桩机为小型桩机,桩机高度不超过10m,底座长度不小于7m,以满足桩机在倾斜状态下保持稳定而不会倾倒,在搅拌后台采用岩土固化剂拌制浆液,岩土固化剂与淤泥拌和后的强度是水泥与淤泥拌和后强度的2-3倍以上,搅拌桩机钻杆开始在预留桩孔内向下旋转钻进,一边钻进一边喷射浆液,当钻机至设计深度后,开始提升,同样边提升边喷射岩土固化剂浆液,当搅拌钻头提升至地面后,再次向下旋转钻进搅拌,边钻进边喷射浆液,钻进至设计深度再次提升,边旋转提升边喷射浆液,搅拌桩机移动至下一根搅拌桩进行施工,同时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反压桩2进行施工,使反压桩2的高度高于搅拌桩1,反压桩2的底部与搅拌桩1的中部在一条水平线,在施工之前先将多个钢筋桩3通过钢筋杆4进行拼接,将钢筋杆4的两端分别插接在两个钢筋桩3上的定位孔5内,使钢筋杆4与定位孔5相适配,定位孔5能够对钢筋杆4定位,从而在对钢筋杆4焊接时,使钢筋杆4不会晃动,之后通过焊枪将钢筋杆4焊接在钢筋桩3上,之后将每两个钢筋桩3之间均焊接钢筋杆4,之后在反压桩2的浆液未凝固之前,用起重机起吊焊接完成后的钢筋桩3,由于自重因素,下插过程中,钢筋桩3会下沉至倾斜反压桩2下侧,因此需要在反压桩2桩顶附近放置倾斜的导向架,整体钢筋桩3沿该导向架依靠自重插入反压桩2浆液内,使每个钢筋桩3插接到对应的反压桩2内,钢筋杆4处于每两个反压桩2之间,反压桩2和搅拌桩1凝固后,相离的两个之后咬合为一体,通过钢筋杆4使每两个反压桩2之间连接更牢固。
通过设置倾斜的搅拌桩1和反压组件,反压桩2和搅拌桩1倾斜设置,达到了通过倾斜式布置的搅拌桩1,完全利用基坑软土土体滑动面的特点,有效降低了土体对该搅拌桩1支挡结构的土压力,使搅拌桩1不易变形开裂的优点,解决了可能会对搅拌桩1产生非常大的土压力,导致了搅拌桩1在土压力作用下极易变形开裂,并且可能会发生断裂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用于对基坑进行支护的搅拌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桩阵列设置有多排,每排所述搅拌桩均倾斜设置,每两个所述搅拌桩之间咬合连接,最侧面一排所述搅拌桩的侧面咬合连接有反压组件,所述反压组件倾斜设置,所述反压组件与搅拌桩倾斜角度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压组件包括多排反压桩和钢筋桩,每个所述反压桩之间咬合连接成一体,相邻所述搅拌桩与反压桩咬合成一体,多排所述反压桩设置在最侧面一排的搅拌桩的一侧,每排所述反压桩与每排搅拌桩数量相同,所述反压桩的高度高于搅拌桩,所述反压桩的底部与搅拌桩的中部处于相同水平线,所述钢筋桩设置在反压桩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桩设置有多个,所述钢筋桩与反压桩的数量相适配,每个所述钢筋桩均固定设置在反压桩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离的两个所述钢筋桩之间固定焊接有钢筋杆,所述钢筋杆用于将两个相邻的钢筋桩相互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钢筋桩之间设置有多个钢筋杆,多个所述钢筋杆阵列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桩的侧面开设有定位孔,所述钢筋杆插接在定位孔内,所述定位孔与钢筋杆相适配,所述定位孔用于焊接钢筋杆时对其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钢筋桩均设置为工字形,所述钢筋桩设置为工字形用于提高钢筋桩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CN202321486237.6U 2023-06-12 2023-06-12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 Active CN2200580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86237.6U CN220058003U (zh) 2023-06-12 2023-06-12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86237.6U CN220058003U (zh) 2023-06-12 2023-06-12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58003U true CN220058003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87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86237.6U Active CN220058003U (zh) 2023-06-12 2023-06-12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580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05813A (zh) 一种组合式倾斜桩锚杆基坑支护体系及支护方法
CN110409525B (zh) 软弱土及不良地质复合地基加固方法
CN107724392A (zh) 钢管桩取土装置及取土方法
CN116971362B (zh) 浅层碎石土地基上建筑物地坪加固抬升方法
CN220058003U (zh)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
CN212926126U (zh) 山地大体积拱座基础
CN109024562A (zh) 一种分级推进的大直径长预制管桩及其施工方法
CN211340800U (zh) 一种超深基坑土方开挖平台结构
CN109440781B (zh) 主动式倾斜双排桩基坑支护方法
CN218346137U (zh) 承载力强的地基基础
CN212612520U (zh) 一种组合式倾斜桩锚杆基坑支护体系
CN108914942A (zh) 一种深基坑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9440778B (zh) 主动式双向倾斜排桩基坑支护方法
CN109440779B (zh) 主动式x形双排桩基坑支护方法
CN210194604U (zh) 一种搅拌成槽插入式组合预制异型截面复合基础结构
CN112942377A (zh) 一种新型支撑抗剪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7727558U (zh) 一种桩基质量控制系统
CN112049104A (zh) 一种可扩展的软土地区桩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962522A (zh) 一种倾斜楔形桩与竖直管桩的组合支护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CN211571734U (zh) 复合式多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CN109440780B (zh) 主动式倾斜单排桩基坑支护方法
CN218373985U (zh) 一种低温储罐单承台桩基结构
CN218479191U (zh) 一种房建用高荷载地基结构
CN215518806U (zh) 一种地下室可装卸式换撑装置
CN213867917U (zh) 一种悬挑井的连接结构及具有悬挑井的水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