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56515U - 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56515U
CN220056515U CN202321382455.5U CN202321382455U CN220056515U CN 220056515 U CN220056515 U CN 220056515U CN 202321382455 U CN202321382455 U CN 202321382455U CN 220056515 U CN220056515 U CN 2200565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aeration
reaction tank
wall
wal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8245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闪闪
梁祥瑞
王士权
王有春
张圆
严圣伟
高凤娇
王鹏展
周婷
汤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Hubei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Hubei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Hubei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Hubei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8245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565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565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565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通过在过滤净化反应区内设置有贴设于所述反应池两侧相对内壁的第一反应墙,并在第一反应墙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反应墙,利用第二反应墙将过滤净化反应区分隔为多个过滤单元,实现多级分区净化,可以解决原现有技术中存在的C、N、P等污染负荷处理能力不高,出水浑浊,水力负荷要求高导致的占水域面积大的问题,而且模块化设计方便更换和清洗,大大节省了运维成本和难度。最后模块化填料上设计了水生植物种植孔,可以引种植物,打造自然景观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城市黑臭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排口溢流污染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由于城市雨污水管网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其整治往往是长期性的,而且工程投资规模也较大,加上气候变化导致的多雨季节频发与城市环卫管理水平的不足,排口溢流污染也成为了水环境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目前,有较多排口依然有大量的污水直排进水环境中,这已经成为现阶段治理水域返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水污染问题。
目前,现阶段市场上排口溢流的污染治理主要是根据水量大小分为快速处理设备(适用于中等水量)和原位处理技术(适用于中小水量)。由于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即错漏混接,跑冒滴漏等,加上城市流域排水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如对于城市面源的初雨污染控制,难免有一些过量污水进入管网系统后通过排口排入水环境中,一般不能完全根除,因此针对中小水量的排口溢流污染应用较多的措施是原位处理技术,并且以低成本的绿色生态处理装置或设施为主。
这种绿色生态的处理技术一般是在排口附近的河湖水体中实施的强化净化措施,并使用围隔进行污水的围挡分区,包括曝气增氧设备+人工水草生物膜法+微生物强化净化技术和装备,仿人工湿地净化技术与装置,固定化微生物强化净化技术装备,絮凝剂和氧化剂为主的化学药剂应急法等,但技术还不成熟——很少有相关的技术标准指南和研究报道。曝气增氧设备+人工水草生物膜法+微生物强化净化技术和装备的技术组合方案应用案例较多,但存在对排口污水的净化污染负荷不高,净化不彻底,导致沿岸围隔面积过大,以及水体长期还是黑臭现象——严重影响城市水景观瞻(特别是曝气过程中有强烈的异味散发)和生物栖息地;水体中长期曝气能耗高,成本较大,曝气过程中大量的气泡会溢出,造成效率低,而且污水中沉积物较多,在围隔沉积后需要定期清淤,增加了运维难度和成本;此外,为强化处理能力,需要频繁播撒微生物菌剂产品,其净化效率由于在排口水环境下的适应性不高而得不到发挥,消耗的菌剂量和成本也很高,从而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仿人工湿地净化技术与装置是将潜流湿地填料净化原理与围隔结合的产品,即在围隔两面使用强化的硬质围挡形成墙体,然后在墙内填充一些石料等矿物填料,并在围隔墙上种植挺水植物。人工湿地技术本身对该污水的净化效率很高,但在天然水体中的应用受到水淹和防洪安全的限制,导致其使用的面积不可能很大,而且填料净化效率有限,在没有预处理的情况下发生堵塞的几率很高,即需要频繁更换填料,所以运维管理也不方便,净化效率也不会很高,故实际应用的案例也不多。
固定化微生物强化净化技术装备是比较成熟的曝气与微生物长效净化的悬浮装备组合技术,在污水厂站使用很频繁,但在排口污水的围隔中,由于单台设备的处理能力有限,为增加污染处理负荷需要在围隔污水中添加额外的悬浮填料,后者在天然河湖的风浪作用下容易流失到水环境中成为人为的垃圾,而且增加了补充填料的成本,所以一般该技术的应用场景会硬质化围隔结构,相当于再造了驳岸设施,导致工程化痕迹明显,影响周围环境和居民感官,其应用案例也不多。化学药剂法的运维管理方便程度和成本都不是最优,而且行业内也不鼓励在自然水环境中使用药剂,以免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故一般很少得到应用。
针对上述的问题,在中国专利CN114230012A中提供了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及处理方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有技术装置的清淤和菌剂投加等运营成本,方便施工安装和维护,但是,其仍然存在C、N、P等污染负荷处理能力不高,出水浑浊,水力负荷要求高导致的占水域面积大的问题。
综上,现阶段缺少一种中小水量通用的的排口溢流污染的处理技术产品/方法,即要求净化效果长效稳定,方便运维管理,成本可控,生态景观效果良好的特色解决方案,而且考虑到占地因素,最好是原位治理的技术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以解决现有中小水量通用的排口溢流污染净化效果不佳且C、N、P等污染负荷处理能力不高导致出水浑浊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包括反应池和与所述反应池连通的供气设备,所述反应池两端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并在所述反应池的底部设置有反应床,且所述反应池沿其水流方向设置有曝气增氧反应区和过滤净化反应区,所述曝气增氧反应区内设置有用于增加水体氧气浓度的曝气组件和用于激活和增强微生物的活性和浓度的悬浮设置的缓释促生模块;所述过滤净化反应区内设置有贴设于所述反应池两侧相对内壁的第一反应墙,所述第一反应墙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反应墙,所述第二反应墙将所述过滤净化反应区分隔为多个过滤单元。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缓释促生模块包括缓释促生块和漂浮件,所述漂浮件与所述缓释促生块连接,所述缓释促生块由石油饱和烃类层、不饱和烃类层、动物脂类层和矿物石层构成。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曝气组件包括供气管路和曝气件,所述供气设备通过所述供气管路与所述曝气件连通,所述曝气件设于曝气增氧反应区底部。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第一反应墙和所述第二反应墙通过不锈钢钢架和内置卡槽连接,以形成一体化框架结构。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第一反应墙为单层的立体网状高分子纤维网,所述第一反应墙的材质为聚丙烯、尼龙或聚酯纤维网中的任意一种。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第二反应墙为双层的立体网状的高分子纤维网,所述第二反应墙的材质为聚丙烯、尼龙或聚酯纤维与植物纤维的复合物网;其中,所述第二反应墙包括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所述上半部分的材质为聚丙烯、尼龙或聚酯纤维层中的任意一种,所述下半部分的材质为植物纤维层;所述第一反应墙和所述第二反应墙的比表面积介于1:1500-1:10000,其孔隙率在85-99%之间。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过滤净化反应区中,各个所述第二反应墙倾斜朝向所述出水口的反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反应墙上靠近于顶部位置处设有若干用于种植植物的种植孔。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反应床包括多个模块,所述多个模块之间相互拼接形成所述反应床;所述反应床为单层的立体网状高分子纤维材料,所述反应床的比表面积在1:1000-1:10000之间,其孔隙率在85-99%之间,所述反应床的材质为聚丙烯、尼龙或聚酯纤维中的任意一种。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反应池的顶面由所述曝气增氧反应区向所述过滤净化反应区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出水口为在所述反应池的末端。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反应池由PVC围隔围合而形成,在所述反应池的四个边角处设有钢管桩柱支撑件,所述反应池的侧面间隔设有多个钢管围栏,所述钢管围栏和所述钢管桩柱支撑件通过金属脚架连接;所述反应池的底部四周的PVC膜通过石笼网压实固定在水底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通过在过滤净化反应区内设置有贴设于所述反应池两侧相对内壁的第一反应墙,并在第一反应墙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反应墙,利用第二反应墙将过滤净化反应区分隔为多个过滤单元,实现多级分区净化,可以解决原现有技术中存在的C、N、P等污染负荷处理能力不高,出水浑浊,水力负荷要求高导致的占水域面积大的问题,而且模块化设计方便更换和清洗,大大节省了运维成本和难度。最后模块化填料上设计了水生植物种植孔,可以引种植物,打造自然景观效果。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曝气增氧反应区内设置有缓释促生模块,在曝气组件的配合作用下,缓释促生模块可以原位激活曝气增氧反应区内本土微生物活性,以及作为硝化菌和BOD分解菌的保种育种培养载体,不断向外部释放相关菌种,因此反应池内只需在开始接种一次微生物复合菌剂后,即可保持反应池内长效的净化效果,其缓释效果可长达半年到一年,后期基本不需要再次添加微生物复合菌剂。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在反应床上的滤料可以供底栖的好氧厌氧菌附着生长,增大与水体和沉积物的接触面,在曝气组件和缓释促生模块的协助下,可以大量分解污水中沉积下来的有机污染物,从而减小反应池的清淤频率,因此大大减轻了反应池的运行管理成本和难度。
在净化效率方面,通过合理搭配曝气组件和缓释促生模块以激活关键微生物的活性和浓度,多个模块化第一反应墙和第二反应墙滤料以增加微生物膜法的净化能力和滤料的过滤净化效果,可以达到对排口污水进行强化净化和快速处理的目的。公众感官要求方面,快速的污水处理能力保证了装置内外水体不会保持较长时间的黑臭状态;缓释促生模块和第一反应墙、第二反应墙滤料的附着效应有助于好氧菌与藻细胞的营养竞争,而第二反应墙也可有效过滤浮游藻类,从而大大减小藻密度,防止内外水体发生令人厌恶的富营养化水华现象;第二反应墙设有种植孔,并具有一定的前倾角度,有助于形成植物绿化景观。
此外,本装置的缓释促生模块,第一反应墙、第二反应墙和反应床全部为模块化设计,方便检查,拆洗和更换。本实用新型的供气设备,曝气组件,反应池结构,包括PVC围隔材料,支撑件和加固件全部是市场常用的产品,也方面维护和维修,因此,本专利装置在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上是较为简便和节省成本的,方便大规模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的俯视图。
图标:10-反应池;20-曝气增氧反应区;21-供气设备;22-曝气件;23-缓释促生块;24-漂浮件;30-过滤净化反应区;31-第一反应墙;32-第二反应墙;320-种植孔;33-反应床;40-进水口;50-加固件;60-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并结合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该装置具体包括供气设备21和反应池10,反应池10一端设置有与污水管连通的进水口40,反应池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60。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还在反应池10内设有曝气增氧反应区20、过滤净化反应区30和反应床33,曝气增氧反应区20内设有曝气组件,在供气设备21的作用下,曝气组件用于在曝气增氧反应区20曝气以增加水体氧气浓度;过滤净化反应区30通过拦截、吸附、过滤和分解作用净化污水,过滤净化反应区30设置有出水口60;反应床33铺设于反应池10底部,用于分解污水中沉积下来的有机污染物;其中,曝气增氧反应区20还设有缓释促生模块,缓释促生模块用于作为微生物聚集载体,并释放微生物繁殖生长所需的生物促生因子,以激活微生物的活性和浓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曝气增氧反应区20内设置有缓释促生模块,在曝气组件的配合作用下,缓释促生模块可以原位激活曝气增氧反应区20内本土微生物活性,以及作为硝化菌和BOD分解菌的保种育种培养载体,不断向外部释放相关菌种,因此反应池10内只需在开始接种一次微生物复合菌剂后,即可保持反应池10内长效的净化效果,其缓释效果可长达半年到一年,后期基本不需要再次添加微生物复合菌剂;同时反应床33上的滤料可以供底栖的好氧厌氧菌附着生长,增大与水体和沉积物的接触面,在曝气组件和缓释促生模块的协助下,可以大量分解污水中沉积下来的有机污染物,从而减小反应池的清淤频率,因此大大减轻了反应池的运行管理成本和难度。在净化效率方面,通过合理搭配曝气组件和缓释促生模块以激活关键微生物的活性和浓度。
其中,反应池10的形状可以是矩形、正方形或者梯形等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反应池10的形状为矩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池10由PVC围隔围合而形成,在反应池10的四个边角处设有钢管桩柱支撑件50,反应池的侧面间隔设有多个钢管围栏,钢管围栏和钢管桩柱支撑件50通过金属脚架连接;反应池10的底部四周的PVC膜通过石笼网压实固定在水底底部。通过底部压实固定,支撑件和加固件对围隔进行辅助支撑,保证了围隔的整体稳定性、密封性和方体结构,可以防止大量污水直接外溢和不经过反应墙滤料净化的短流现象,以及方便内部空间进行模块化布局和排水。其中,围隔可以为矩形体结构,四周使用PVC布膜材质包裹,底部PVC膜通过石笼网压实固定在水底的底部,围隔的四角可以通过钢管桩柱进行固定和拉伸,钢管围栏对围隔的侧面进行加固,围隔的每个侧面的钢管围栏的个数可以是5-10个,然后围栏和钢管桩柱之间通过金属脚架连接,从而保证对围隔的固定和支撑。围栏钢管直径5cm,钢管桩柱直径10-20cm。
在一些实施例中,缓释促生模块包括缓释促生块23和漂浮件24,缓释促生块由自上向下设置的石油饱和烃类层、不饱和烃类层、动物脂类层和矿物石层构成,缓释促生块23用于释放微生物繁殖生长所需的生物促生因子,漂浮件24与缓释促生块23连接,并漂浮于曝气增氧反应区20的水面上,以使缓释促生块23悬于水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利用漂浮件24的自身浮力,可以将缓释促生块23悬浮于水中,使得缓释促生块23释放的生物促生因子在反应池中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更易激活反应池内的本土微生物的活性,避免缓释促生块23直接沉入反应池底,影响缓释促生块23释放生物促生因子。
其中,缓释促生块23是一种以石油饱和、不饱和烃类和动物脂类为主,矿物石为辅的固体块状结构,包含有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各种Na、Si、K、Ca、Mg等无机盐矿物和微量元素,具体的,缓释促生块由上向下或者由下向上或者由内向外分别为石油饱和烃类层、不饱和烃类层、动物脂类层和矿物石层构成。
而本实用新型的缓释促生块23的主要作用是可以缓释微生物繁殖生长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碳源和氮源营养物质等生物促生因子,并可以在其表面生成一层微生物膜,即具有保种、育种微生物的功能,在接种一些或自然生长一批水体净化功能的硝化菌,BOD氧化分解菌等条件下,能够大大提高净水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提高污水净化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缓释促生块23可以选用为生物蜡缓释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曝气组件包括供气管路和曝气件22,供气设备21通过供气管路与曝气件22连通,曝气件22设于曝气增氧反应区20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供气设备21的供气作用下,曝气件22通过供气管路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加速水体的复氧过程,以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污水的水质。
具体的,曝气组件供氧让反应池10中的周围水体溶解氧维持在3mg/L以上的好氧状态。另外,供气设备21可以是普通气泵或纳米曝气机等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滤净化反应区30内设有两个第一反应墙31和位于两个第一反应墙31之间的多个第二反应墙32,两个第一反应墙31分别贴设于反应池10两侧相对的围隔内壁,多个第二反应墙32间隔排布于两个第一反应墙31之间,以将过滤净化反应区30在水流方向上分隔为多个过滤单元,相邻两第二反应墙32与第一反应墙31之间形成一个过滤单元,各个过滤单元用于逐级对污水进行净化过滤。第一反应墙和第二反应墙通过不锈钢钢架和内置卡槽连接,以形成一体化框架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反应墙31和位于两个第一反应墙31之间的多个第二反应墙32可以将过滤净化反应区30分隔为多个依次间隔排布的过滤单元,这样主要污水便可以逐级通过各个过滤单元中的第二反应墙,少量污水可通过第一反应墙,多个模块化第一反应墙31和第二反应墙32滤料可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基质,以增加微生物膜法对污染物的分解,加上滤料的拦截、吸附和过滤净化作用,可以达到对排口污水进行强化净化和快速处理的目的。公众感官要求方面,快速的污水处理能力保证了装置内外水体不会保持较长时间的黑臭状态;缓释促生块23和第一反应墙31、第二反应墙32滤料的附着效应有助于好氧菌与藻细胞的营养竞争,而第二反应墙32也可有效过滤浮游藻类,从而大大减小藻密度,防止内外水体发生令人厌恶的富营养化水华现象;第二反应墙32设有种植孔320,并具有一定的前倾角度,有助于形成植物绿化景观。
此外,本装置的缓释促生模块,第一反应墙31、第二反应墙32和反应床33全部为模块化设计,方便检查,拆洗和更换。供气设备21,曝气件22,反应池10结构,包括PVC围隔材料,支撑件和加固件全部是市场常用的产品,也方面维护和维修,因此,本专利装置在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上是较为简单方便和节省成本的,方便大规模推广应用。
其中,第一反应墙31和第二反应墙32均可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基质,也可作为滤料过滤和吸附水体中的悬浮物质和藻类。反应池内前端微生物缓释的各种促生因子和微生物种源可以附着生长于第一反应墙31和第二反应墙32的填料上,形成生物膜系统,整个反应池10的相邻两个第二反应墙32之间的区域也具有较高浓度的好氧硝化细菌和BOD分解细菌等净化菌群,而且第二反应墙32的填料具有过滤净化效果,使得该反应池10对污水的氨氮和COD/BOD的污染物处理效率很高,能够迅速将污水快速净化后排放,避免了反应池内出现水体黑臭的现象。
此外,在缓释促生块23的作用下,微生物的活性较高,污染物净化彻底,出水的透明度和水色也有显著的改观,并且第二反应墙32的过滤净化作用和缓释促生模块的促生因子的释放具有显著降低有害藻类密度的功效,使得反应池的出水藻密度也显著降低,避免了反应池内部和周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爆发的现象。
其中,第一反应墙31和第二反应墙32可以为一种单层或双层的立体网状的高分子纤维材料,厚度为10cm-15cm,比表面积介于1:1500-1:10000,孔隙率在85-99%之间。第一反应墙31和第二反应墙32具有一定的弹性,结实耐用,方便模块化裁剪布设和拆装清洗。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应墙31的高分子纤维材料为单层,材质为PP、尼龙或聚酯纤维中的一种;第二反应墙32为双层的立体网状的高分子纤维材料,材质为PP、尼龙或聚酯纤维与植物纤维的复合物,其中,PP、尼龙或聚酯纤维层在第二反应墙32的上半部分,植物纤维层(16)在第二反应墙32的下半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床33包括多个模块,多个模块之间相互拼接形成反应床33,反应床33为单层的立体网状高分子纤维材料,反应床的比表面积在1:1000-1:10000之间,其孔隙率在85-99%之间,反应床的材质为聚丙烯、尼龙或聚酯纤维中的任意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过滤净化反应区30的底部还设有反应床33,反应床33的材质与第一反应墙31和第二反应墙32一样,反应床33上的滤料可以供底栖的好氧厌氧菌附着生长,增大与水体和沉积物的接触面,在曝气组件和缓释促生模块的协助下,可以大量分解污水中沉积下来的有机污染物,从而减小反应池的清淤频率。
将过滤净化反应区30中的各个反应墙之间采用卡接组装,方便对各个反应墙拆洗和更换。并且,可将第一反应墙31、第二反应墙32和反应床33采用为模块化设计,也便于组装和更换,降低了装置的维护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过滤净化反应区30中,各个第二反应墙32倾斜朝向出水口60的反方向设置,在第二反应墙32上靠近于顶部位置处设有若干种植孔320,种植孔320用于种植植物。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二反应墙32倾斜设置,在第二反应墙32的上部分形成有若干种植孔320,有助于第二反应墙32的表面扎根生长一些水生与湿生植物群落,从而形成绿化带,来遮挡过滤净化反应区30中的污水和人工设施,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美化景观的作用。
其中,在反应池10中,相邻两个第二反应墙32的间距可以是50cm-200cm,每个第二反应墙32可以具有25°-45°的倾斜角度。另外,第二反应墙32的顶部上半部分距离水面1m处的上层高分子纤维开孔为种植孔320,种植孔320可以按矩阵式分布,各个种植孔320的间距可以是20cm-40cm,种植孔320内引种有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可以是浮叶植物或湿生陆地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池10的顶面由曝气增氧反应区20向过滤净化反应区30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出水口60为在反应池的末端供污水溢出于反应池外的溢流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反应池10的顶面由曝气增氧反应区20向过滤净化反应区30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使得经过过滤净化反应区30过滤净化后的水体从反应池远离曝气增氧反应区20的一侧溢出,相当于反应池10通过溢流的方式进行排水,从而使得污水会逐渐经过曝气增氧反应区20和过滤净化反应区30中的各个过滤单元,最后从反应池10的末端排出,增加了水体在反应池10内的停留时间,更易保证反应池10对污水的过滤净化效果,从而提升水质。
具体的,可以让污水在反应池10中的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6h-24h,从而满足氨氮和BOD/COD去除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的处理方法,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污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反应池10内,先流至曝气增氧反应区20,打开曝气组件,让曝气组件向反应池内的曝气增氧反应区20曝气;S2、反应池10中曝气增氧反应区20溶解氧稳定大于3mg/L后,向其中同时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和缓释促生模块,让缓释促生模块悬浮于水中,促进反应池内的微生物生长;S3、待2-3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浓度和净化能力降低时,观察缓释促生模块表面微生物的挂膜情况,并进行装置的调试运行,监测排口污水与过滤净化反应区的出水口的氨氮、BOD/COD、透明度和水色的改善效果;S4、待系统稳定运行后,调整曝气组件的曝气量,保证过滤净化反应区后端出水DO浓度大于2mg/L,此时装置开始对排口污水进行高效净化,污水在反应池停留6h-24h后,处理后的水体由出水口排入天然河湖中。
最后,本申请的方法仅为较佳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池和与所述反应池连通的供气设备,所述反应池两端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并在所述反应池的底部设置有反应床,且所述反应池沿其水流方向设置有曝气增氧反应区和过滤净化反应区,所述曝气增氧反应区内设置有用于增加水体氧气浓度的曝气组件和用于激活和增强微生物的活性和浓度的悬浮设置的缓释促生模块;所述过滤净化反应区内设置有贴设于所述反应池两侧相对内壁的第一反应墙,所述第一反应墙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反应墙,所述第二反应墙将所述过滤净化反应区分隔为多个过滤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促生模块包括缓释促生块和漂浮件,所述漂浮件与所述缓释促生块连接,所述缓释促生块由石油饱和烃类层、不饱和烃类层、动物脂类层和矿物石层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组件包括供气管路和曝气件,所述供气设备通过所述供气管路与所述曝气件连通,所述曝气件设于曝气增氧反应区底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墙和所述第二反应墙通过不锈钢钢架和内置卡槽连接,以形成一体化框架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墙为单层的立体网状高分子纤维网,所述第一反应墙的材质为聚丙烯、尼龙或聚酯纤维网中的任意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应墙为双层的立体网状的高分子纤维网,所述第二反应墙的材质为聚丙烯、尼龙或聚酯纤维与植物纤维的复合物网;其中,所述第二反应墙包括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所述上半部分的材质为聚丙烯、尼龙或聚酯纤维层中的任意一种,所述下半部分的材质为植物纤维层;所述第一反应墙和所述第二反应墙的比表面积介于1:1500-1:10000,其孔隙率在85-99%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净化反应区中,各个所述第二反应墙倾斜朝向所述出水口的反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反应墙上靠近于顶部位置处设有若干用于种植植物的种植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床包括多个模块,所述多个模块之间相互拼接形成所述反应床;所述反应床为单层的立体网状高分子纤维材料,所述反应床的比表面积在1:1000-1:10000之间,其孔隙率在85-99%之间,所述反应床的材质为聚丙烯、尼龙或聚酯纤维中的任意一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的顶面由所述曝气增氧反应区向所述过滤净化反应区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出水口为在所述反应池的末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由PVC围隔围合而形成,在所述反应池的四个边角处设有钢管桩柱支撑件,所述反应池的侧面间隔设有多个钢管围栏,所述钢管围栏和所述钢管桩柱支撑件通过金属脚架连接;所述反应池的底部四周的PVC膜通过石笼网压实固定在水底底部。
CN202321382455.5U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 Active CN2200565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2455.5U CN220056515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2455.5U CN220056515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56515U true CN220056515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51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82455.5U Active CN220056515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565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0107B (zh) 一种城市河涌水质净化系统与净化方法
CN1292999C (zh) 一种高效废水生态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CN101723520B (zh) 静脉河道低污染水负荷削减的方法
CN2898003Y (zh) 小区景观污水处理生态池
CN203768124U (zh)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处理的生态滤池
CN109516650A (zh) 一种低控源截污系统及构建方法
CN113072188A (zh) 一种鱼塘尾水处理系统
CN209797586U (zh) 一种生态沉床系统
CN109231658B (zh) 修复富营养化天然水体的可移动式生态介质箱
US20230130843A1 (en) Deepwater cabin-based constructed wetland treatment system
CN110143721A (zh) 自由水面梯级生态湿地及其水质净化方法
CN212375123U (zh) 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滤水坝
CN111204927A (zh) 生态公厕污水处理循环系统及污水处理再利用方法
CN111977818A (zh) 一种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方法
CN109607975B (zh) 一种修复超富营养水体和内源性污染的人工湿地构造
CN209759238U (zh) 一种采用组合工艺净化湖泊水的系统
CN108996703B (zh) 一种黑臭水水土水循环生态修复系统
CN211644786U (zh) 新农村生活污水生化湿地生态净化系统
CN217148721U (zh) 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
CN220056515U (zh) 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
CN209039279U (zh) 一种有机污染水体异位生态修复系统
CN106587348A (zh) 一种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14230012A (zh) 一种排口溢流污染原位净化装置及处理方法
CN109231458A (zh) 一种碳纤维生态基高效泛氧化塘及其构建方法
CN113480099B (zh) 一种景观湖水原位循环处理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