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42069U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42069U
CN220042069U CN202321588405.2U CN202321588405U CN220042069U CN 220042069 U CN220042069 U CN 220042069U CN 202321588405 U CN202321588405 U CN 202321588405U CN 220042069 U CN220042069 U CN 2200420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sandwiching portion
battery according
heat conducting
abu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8840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国友
慎晓杰
施财辉
殷晓丰
姚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8840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420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420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420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其包括多个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绝缘膜以及一个裸电芯,所述绝缘膜设置于所述裸电芯的至少一个表面;导热件,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电芯组件之间,和所述电芯组件接触。本实用新型具有有利于在电池充放电时,电池中部的温度能快速传导至电池外侧,减缓电池中部的温升,使电池在充放电时各处的温度更均匀,进而提高电池的电性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储能产品开发中最可行的技术路线。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自放电小、没有记忆效应、工作温度范围宽、可快速充放电、使用寿命长、没有环境污染等优点,被称为绿色电池。
但是,电池在充放电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这些热量无法及时散热,会造成电池内部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超过阀值后会严重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次数与性能,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
对于电池充放电时产生的热量,电池外周的热量可以通过外壳进行热传递散热以缓解温升,但是电池中部积聚的热量很难散发出来从而导致温升较快,因此电池冲放电时中部和外周的温差较大,电池的电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中部聚集的热量难散发,电池充放电中部和外周温差大,电池电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
多个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绝缘膜以及一个裸电芯,所述绝缘膜设置于所述裸电芯的至少一个表面;
导热件,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电芯组件之间,和所述电芯组件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裸电芯的未设置极耳侧均被所述绝缘膜包裹,所述绝缘膜为麦拉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还包含外壳,所述电芯组件和所述导热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导热件用于与所述外壳的内壁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包括夹设部以及和所述夹设部连接的抵接部,所述夹设部位于相邻两个电芯组件之间并与电芯组件接触,所述抵接部用于与所述外壳的内壁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电芯组件未设置极耳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夹设部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所述夹设部在自身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个边沿中,至少有一个边沿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抵接部,或者,所述夹设部在自身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个边沿中,至少有一个边沿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抵接部。
在一实施例中,抵接部的端部或中部与夹设部的边沿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夹设部的用于连接抵接部的相对两个边沿中,至少一个边沿设置有多个所述抵接部,该多个所述抵接部沿所在夹设部边沿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设置于所述夹设部同一边沿的多个抵接部中,至少有一个所述抵接部在所述夹设部的厚度方向上与其余抵接部位于所述夹设部的异侧;
或者,在所述夹设部的厚度方向上,该多个抵接部均位于所述夹设部的同侧;
或者,在所述夹设部的厚度方向上,该多个抵接部中至少有一个所述抵接部的中部与所述夹设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包含一个夹设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夹设部具有厚度方向,多个电芯组件沿夹设部的厚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导热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热件沿所述夹设部的厚度方向排布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导热件之间容纳有至少一个所述电芯组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夹设部具有厚度方向,多个电芯组件沿夹设部的厚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导热件包含多个所述夹设部,多个所述夹设部沿所述夹设部的厚度方向排布设置,相邻的夹设部通过抵接部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夹设部之间容纳有至少一个所述电芯组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包含密封空腔,所述导热件具有回弹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还包含位于密封空腔内的加强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倾斜于其朝向的电芯组件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空腔内设置有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的液态或固态体积小于所述密封空腔的容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包括传热层和热膨胀层,所述传热层连接于所述夹设部,且所述传热层位于外壳的内壁和电芯组件之间,所述热膨胀层位于电芯组件和传热层之间;
在所述热膨胀层的热膨胀状态下,所述热膨胀层驱使所述传热层往所述外壳的内壁处形变移动,以使导热件通过抵接部的传热层抵压接触外壳的内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还包括支撑层,所述支撑层连接于所述夹设部,且所述支撑层位于所述热膨胀层和所述电芯组件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传热层的厚度小于等于所述支撑层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内部设置多个电芯组件,导热件设置在相邻的电芯组件之间并且和电芯组件的侧壁接触,用于将电芯组件的热量传导至外壳,由此,电池中部的电芯组件间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及时传递散热,从而有利于在电池充放电时减缓电池中部的温升,使电池在充放电时各处的温度更均匀,进而提高电池的电性能。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导热件内设置有密封空腔,且导热件具有回弹性能,当电芯组件膨胀时,此时具有密封空腔的相邻导热件受挤压收缩以起到缓冲作用,当电芯组件恢复收缩时,导热件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以继续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密封空腔内设置有相变材料,在电池升温时将电芯组件间的热量通过抵接部传递至外壳,进而缓解电池的温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不含盖板的电池整体结构的爆炸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多个电芯组件和多个导热件的爆炸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电芯组件与图13的导热件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电芯组件和图3中的导热件组装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件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2、电芯组件;21、裸电芯;211、极耳;22、绝缘膜;3、导热件;31、夹设部;32、抵接部;321、传热层;322、热膨胀层;323、支撑层;33、密封空腔;34、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中心”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或者特定的顺序。
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参照图1-17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导热件3和多个电芯组件2,每个电芯组件2均包括一个裸电芯21以及包裹于裸电芯21外表面上的绝缘膜22,绝缘膜22设置于裸电芯21的至少一个表面,导热件3位于相邻的两个电芯组件2之间,导热件3的侧壁和相邻的两个电芯组件2相互靠近的侧壁接触。
导热件3设置在相邻的电芯组件2之间并且和相邻的两个电芯组件2的相互靠近的的侧壁接触,用于向外传递电芯组件2间的热量,由此,电池中部的电芯组件2间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3及时向外传递,进行散热,从而有利于在电池充放电时减缓电池中部的温升,使电池在充放电时各处的温度更均匀,进而提高电池的电性能。
具体的,电池还包含中空设置的外壳1,电芯组件2和导热件3设置于外壳1内,导热件3用于与外壳1的内壁接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裸电芯21的未设置极耳211侧均被绝缘膜22包裹,绝缘膜22为麦拉膜。组装电池时,将电芯组件2和导热件3堆叠组装后放入外壳1内,便于操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17,导热件3包括夹设部31和抵接部32,夹设部31和抵接部32连接,夹设部31位于相邻两个电芯组件2之间并与电芯组件2接触,抵接部32用于与外壳1的内壁接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12和图14,抵接部32位于电芯组件2未设置极耳211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至图17,夹设部31具有长度方向L1、宽度方向W1和厚度方向D1;夹设部31在自身的长度方向L1上的相对两个边沿中,至少一个边沿连接有至少一个抵接部32,或者,夹设部31在自身的宽度方向W1上的相对两个边沿中,至少一个边沿连接有至少一个抵接部32。
夹设部31的长度方向L1平行于电芯组件2的长度方向,夹设部31的宽度方向W1平行于电芯组件2的宽度方向,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平行于电芯组件2的厚度方向。电芯组件2于一侧或相对两侧出极耳211,且电芯组件2于自身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出极耳211。
当电芯组件2在自身的长度方向上出极耳211,则夹设部31在自身的宽度方向W1的相对两个边沿中的至少一个边沿连接有至少一个抵接部32,具体的,夹设部31可以在自身的宽度方向W1的相对两个边沿各连接有至少一个抵接部32;当电芯组件2在自身的宽度方向上出极耳211,则夹设部31在自身的长度方向L1的相对两个边沿中的至少一个边沿连接有至少一个抵接部32,具体的,夹设部31可以在自身的长度方向L1的相对两个边沿各连接有至少一个抵接部32。抵接部32位于电芯组件2的未设置极耳211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至图17,在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上,抵接部32的端部或中部与夹设部31的边沿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至11所示,抵接部32往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上的一侧或者两侧延伸。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8至图11,在夹设部31的用于连接抵接部32的相对两个边沿中,至少一个边沿设置有多个抵接部32,该多个抵接部32沿所在夹设部31边沿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8和图9,设置于夹设部31同一边沿的多个抵接部32中,至少有一个抵接部32在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上与其余抵接部32位于夹设部31的异侧;或者,如图10,在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上,该多个抵接部32均位于夹设部31的同侧;或者,如图11,在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上,该多个抵接部32中至少有一个抵接部32的中部与夹设部31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夹设部31沿自身的长度方向L1上的相对两个边沿均连接有抵接部32,或夹设部31沿自身的宽度方向W1上的相对两个边沿均连接有抵接部32。如图6,夹设部31相对两个边沿上的抵接部32往夹设部31厚度方向D1上的同一侧方向延伸,或者,如图3,夹设部31相对两个边沿上的抵接部32往夹设部31厚度方向D1上的不同侧方向延伸。由此,沿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上,夹设部31相对两个边沿上的抵接部32位于夹设部31的同侧或者异侧,且抵接部32的端部和夹设部31连接。另外,如图7,夹设部31的边沿还可以与抵接部32的中部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至图11所示,导热件3中的夹设部31设置有一个。
进一步的,如图16,夹设部31的沿自身厚度方向D1上的两侧均设置有电芯组件2,并且夹设部31和电芯组件2接触,夹设部31用于连接抵接部32的相对两个边沿均连接有抵接部3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多个电芯组件2沿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排列设置;导热件3包含至少一个夹设部31,导热件3设置有多个,多个导热件3沿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依次排列设置,相邻导热件3之间容纳有至少一个电芯组件2。进一步的,相邻电芯组件2间具有一个夹设部31,从而使电芯组件2间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3及时传递到外壳1上,进行散热,从而有利于在电池充放电时减缓电池中部的温升,使电池在充放电时各处的温度更均匀,进而提高电池的电性能。进一步的,导热件3可以只包含一个夹设部31。
作为一种改进的实施方式,如图13-15所示,多个电芯组件2沿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排列设置;导热件3包括多个夹设部31,多个夹设部31沿电芯组件2的排列方向排布设置,相邻的夹设部31通过抵接部32相连,且相邻两个夹设部31之间留有间隙以容纳至少一个电芯组件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热件3包括多个夹设部31,多个夹设部31沿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排列设置;如图13和图14,导热件3的抵接部32设置有一个,导热件3的多个夹设部31连接在抵接部32的同一侧表面,或者,如图15,相邻两个夹设部31通过一个抵接部32连接,该抵接部32仅连接相邻两个夹设部31,且在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上,该抵接部32位于该相邻两个夹设部31之间,相邻两个抵接部32分设于夹设部31的长度方向L1或宽度方向W1的两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导热件3内具有密封空腔33,导热件3具有回弹性能。具体的,密封空腔33至少设置在夹设部31处并且往抵接部32处延伸。热膨胀状态下的电芯组件2驱使导热件3侧壁往密封空腔33处移动,当相邻的电芯组件2膨胀时,具有密封空腔33的导热件3受挤压会进行收缩,从而起到缓冲作用,而当相邻的电芯组件2恢复收缩后,此时的导热件3恢复到原来的厚度进而继续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作为一种改进的实施方式,导热件3还包含加强筋34,具体的,加强筋34设置于导热件3的密封空腔33内,加强筋34的设置用于提高导热件3的结构强度以使导热件3具有一定支撑作用。进一步的,加强筋34可以倾斜于其朝向的电芯组件2表面,如图16,当夹设部31水平设置,而抵接部32竖直设置时,位于夹设部31处的加强筋34倾斜于竖直方向,而抵接部32处的加强筋34倾斜于水平方向。上述设置的加强筋34能够提高导热件3的结构强度使导热件3具有一定支撑作用,同时,让加强筋34倾斜于所受电芯组件2膨胀压力的压力方向,避免加强筋34平行于所受电芯组件2膨胀压力的压力方向而强度过高,使导热件3在支撑性能和吸收膨胀性能之间取得平衡。当然,也可以根据支撑性能和吸收膨胀性能需求设置成部分加强筋34倾斜于其朝向的电芯组件2表面,部分加强筋34垂直于其朝向的电芯组件2表面的方案。
作为一种改进的实施方式,密封空腔33内设置有相变材料,相变材料的液态或固态体积小于密封空腔33的容积。
具体的,夹设部31和抵接部32均设有密封空腔33并互相连通。夹设部31处的密封空腔33内具有在受热相变前为液态或固态的相变材料。当选用在受热相变前为液态的相变材料时,液态的相变材料的液位至少高于夹设部31处的密封空腔33的底面,液态的相变材料的液位低于至少一个抵接部32处的密封空腔33顶面,由此,液态的相变材料在电芯组件2间的夹设部31处吸热变成气态,气态相变材料到达未被液态相变材料填充的抵接部32处的密封空腔33内,并在该用于接触外壳1的内壁而散热较快进而温度较低的抵接部32处遇冷凝结放热,热量由该处的抵接部32以及外壳1向外传递,从而能够更快的将电芯组件2间的热量传递至外壳1上,避免热量在电芯组件2之间聚集,从而提高电池的电性能。当选用在受热相变前为固态的相变材料时,夹设部31处的密封空腔33内设置有在受热相变前为固态的相变材料;固态的相变材料相变成液态然后进一步相变成气态,或者直接相变成气态;至少一个抵接部32处的至少部分密封空腔33高于夹设部31,而且,当固态的相变材料先相变成液态再相变成气态,相变成液态的相变材料的液位至少高于夹设部31处的密封空腔33的底面,至少一个抵接部32处的至少部分密封空腔33高于相变成液态的相变材料的液位。相变材料具体可以选用相变温度为30至80℃的相变材料。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热件3与外壳1接触,具体的,导热件3在电池未发热的状态下就通过抵接部32与外壳1接触。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抵接部32在电池充放电而发热状态下膨胀以接触外壳1内壁,从而将裸电芯21之间的热量及时传递到外壳1上,进行散热。
进一步的,如图17所示,为了提高抵接部32受热状态下膨胀的灵敏性,抵接部32包括传热层321和热膨胀层322,传热层321连接于夹设部31,且传热层321位于外壳1的内壁和电芯组件2之间,热膨胀层322位于电芯组件2和传热层321之间。热膨胀层322选用受热膨胀性能较好的材质,例如,热膨胀层322设置为橡胶层。
电池组装前,热膨胀层322处于常温状态下而尚未膨胀,抵接部32和外壳1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便于电池的组装,当电池处于使用状态而升温时,热膨胀层322受热膨胀,抵压传热层321,使传热层321形变至接触外壳1的内壁以散热。
具体的,抵接部32还包括支撑层323,支撑层323连接于夹设部31,且支撑层323位于热膨胀层322和电芯组件2之间,支撑层323和传热层321平行设置,由于支撑层323的设置,对热膨胀层322进行支撑,有利于阻碍热膨胀层322受热下往支撑层323方向膨胀而挤压电芯组件2,使得热膨胀层322的膨胀尽可能都作用于驱使传热层321往外壳1的内壁处形变移动,直至传热层321和外壳1内壁抵触。传热层321和支撑层323各自连接于夹设部31,或者,如图17,传热层321通过支撑层323连接于夹设部31。
进一步的,传热层321的厚度小于支撑层323的厚度,由于传热层321的厚度小,受力更容易形变,使热膨胀层322受热膨胀情况下,传热层321能够及时形变直至和外壳1内壁抵触,而支撑层323的厚度大,受力更不易形变,有利于提升对热膨胀层322的支撑作用,避免热膨胀层322膨胀时挤压电芯组件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8)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芯组件(2),所述电芯组件(2)包括绝缘膜(22)以及一个裸电芯(21),所述绝缘膜(22)设置于所述裸电芯(21)的至少一个表面;
导热件(3),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电芯组件(2)之间,和所述电芯组件(2)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裸电芯(21)的未设置极耳(211)侧均被所述绝缘膜(22)包裹,所述绝缘膜(22)为麦拉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含外壳(1),所述电芯组件(2)和所述导热件(3)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所述导热件(3)用于与所述外壳(1)的内壁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3)包括夹设部(31)以及和所述夹设部(31)连接的抵接部(32),所述夹设部(31)位于相邻两个电芯组件(2)之间并与电芯组件(2)接触,所述抵接部(32)用于与所述外壳(1)的内壁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32)位于所述电芯组件(2)未设置极耳(211)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设部(31)具有长度方向(L1)、宽度方向(W1)和厚度方向(D1);所述夹设部(31)在自身的长度方向(L1)上的相对两个边沿中,至少有一个边沿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抵接部(32),或者,所述夹设部(31)在自身的宽度方向(W1)上的相对两个边沿中,至少有一个边沿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抵接部(3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抵接部(32)的端部或中部与夹设部(31)的边沿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设部(31)的用于连接抵接部(32)的相对两个边沿中,至少一个边沿设置有多个所述抵接部(32),该多个所述抵接部(32)沿所在夹设部(31)边沿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夹设部(31)同一边沿的多个抵接部(32)中,至少有一个所述抵接部(32)在所述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上与其余抵接部(32)位于所述夹设部(31)的异侧;
或者,在所述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上,该多个抵接部(32)均位于所述夹设部(31)的同侧;
或者,在所述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上,该多个抵接部(32)中至少有一个所述抵接部(32)的中部与所述夹设部(31)连接。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3)包含一个夹设部(31)。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设部(31)具有厚度方向(D1),多个电芯组件(2)沿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排列设置;所述导热件(3)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热件(3)沿所述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排布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导热件(3)之间容纳有至少一个所述电芯组件(2)。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设部(31)具有厚度方向(D1),多个电芯组件(2)沿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排列设置;所述导热件(3)包含多个所述夹设部(31),多个所述夹设部(31)沿所述夹设部(31)的厚度方向(D1)排布设置,相邻的夹设部(31)通过抵接部(32)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夹设部(31)之间容纳有至少一个所述电芯组件(2)。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3)包含密封空腔(33),所述导热件(3)具有回弹性能。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3)还包含位于密封空腔(33)内的加强筋(34)。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空腔(33)内设置有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的液态或固态体积小于所述密封空腔(33)的容积。
1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32)包括传热层(321)和热膨胀层(322),所述传热层(321)连接于所述夹设部(31),且所述传热层(321)位于外壳(1)的内壁和电芯组件(2)之间,所述热膨胀层(322)位于电芯组件(2)和传热层(321)之间;
在所述热膨胀层(322)的热膨胀状态下,所述热膨胀层(322)驱使所述传热层(321)往所述外壳(1)的内壁处形变移动,以使导热件(3)通过抵接部(32)的传热层(321)抵压接触外壳(1)的内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32)还包括支撑层(323),所述支撑层(323)连接于所述夹设部(31),且所述支撑层(323)位于所述热膨胀层(322)和所述电芯组件(2)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层(321)的厚度小于等于所述支撑层(323)的厚度。
CN202321588405.2U 2023-06-20 2023-06-20 电池 Active CN2200420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8405.2U CN220042069U (zh) 2023-06-20 2023-06-20 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8405.2U CN220042069U (zh) 2023-06-20 2023-06-20 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42069U true CN220042069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39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88405.2U Active CN220042069U (zh) 2023-06-20 2023-06-20 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420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82283B1 (ko) 이차전지
JP5394502B2 (ja) バッテリ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US11916244B2 (en)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partition member
US20210119250A1 (en) Solid-state battery and solid-state battery module
CN112397835B (zh) 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JPWO2012141191A1 (ja) 蓄電デバイス
US20240063449A1 (en) Solid-state battery module
KR20210042710A (ko) 배터리 모듈
US20200168864A1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Improved Cooling Structure
CN220042069U (zh) 电池
US20220181733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CN210040347U (zh) 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
KR20220023224A (ko) 배터리 모듈
CN214013065U (zh) 电池模组
CN115241592A (zh) 固态电池模组
KR20230123772A (ko) 배터리 시스템
KR20220114801A (ko) 배터리 모듈
KR102377870B1 (ko) 배터리 모듈,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자동차
CN209747611U (zh) 电池模组
GB2590392A (en) A battery cell with internal swelling relief and external cooling features
KR101824592B1 (ko) 전기 이중층 커패시터 모듈
CN220021293U (zh) 浸没式液冷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US20230019975A1 (en) Battery cell with internal swelling relief and external cooling features
CN112366383B (zh) 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
KR102669890B1 (ko) 돌출형 전극리드를 포함하는 전기 에너지 저장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