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1459U - 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1459U
CN220021459U CN202321505023.9U CN202321505023U CN220021459U CN 220021459 U CN220021459 U CN 220021459U CN 202321505023 U CN202321505023 U CN 202321505023U CN 220021459 U CN220021459 U CN 2200214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housing
limiting
limit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0502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宇健
郭正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Innote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Innote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Innote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Innote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0502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214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14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14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储能电源主体及限位组件,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壳体、开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贯穿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储能电源主体可插入所述容置空间内,以使所述储能电源主体与所述设备主体导通;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储能电源主体上的限位槽、安装于所述壳体上的限位件以及驱动件,所述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以使所述储能电源主体限位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限位件离开所述限位槽,以失去对所述储能电源主体的限位,从而方便对储能设备进行携带,另一方面通过设备主体可更换储能电源主体,也增大了续航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储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逐渐进步,所有的设备都需要利用电源供电才能够进行使用。在各种智能电子设备的支持下,户外活动成为逐渐成为多户人的休闲活动,在各种户外活动中,人们需要使用到大功率的用电设备,而便携式储能电源则满足了人们在各种户外活动中的用电需求。
目前便携式储能设备多为一体式,既笨重,又不方便携带,并且续航短。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以解决现有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多为一体式,既笨重,又不方便携带,并且续航短的问题。
该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储能电源主体及限位组件,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壳体、开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贯穿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储能电源主体可插入所述容置空间内,以使所述储能电源主体与所述设备主体导通;
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储能电源主体上的限位槽、安装于所述壳体上的限位件以及驱动件,所述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以使所述储能电源主体限位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限位件离开所述限位槽,以失去对所述储能电源主体的限位。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储能电源主体插入到容置空间内,使储能电源主体给设备主体供电,然后通过限位组件将储能电源主体限位在容置空间内,需要更换储能电源主体时,通过关闭限位组件的限位作用,然后将储能电源主体拔出,将新的储能电源主体插入,完成储能电源主体的更换,综上可知,通过储能电源主体的更换,一方面使储能电源主体可以分块携带减轻其重量,从而方便对储能设备进行携带,另一方面通过设备主体可更换储能电源主体,也增大了续航时间。且通过限位组件的设置,就可以实现电池的简单更换,也不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就可实现。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限位壳、安装于所述驱动件上的第一复位弹性件及安装于所述限位件上的第二复位弹性件,所述限位件安装于所述限位壳内,所述限位件的靠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壳的一侧壁延伸至所述容置空间内设置有限位头,所述限位头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限位壳内,所述驱动件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壳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驱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件相适配的第一斜面,以驱动所述限位件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远离所述限位头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壳的另一侧壁延伸至外侧,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段、连接段及第一复位段,所述第二复位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复位段上,所述连接段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且贯穿所述限位壳的另一端延伸至外侧,所述驱动件包括按压段、驱动段、及第二复位段,所述第一复位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复位段上。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输入接口、多个输出接口及输入输出接口,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保护组件,所述保护组件包括可伸缩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限位带,所述限位带穿出所述壳体连接有保护盖,所述壳体端部开设有与所述保护盖相适配的嵌入槽,以使所述保护盖限位在所述嵌入槽内。
进一步的,其一所述嵌入槽的尺寸大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端的尺寸,以使所述保护盖对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端覆盖。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带活动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位带包括连接段及与所述连接段连接的限位段,所述限位段的横截面呈梯形设置,以使所述限位段限位在所述限位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一侧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有提手带,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限位柱及开设于所述提手带两端的通孔,两个所述限位柱分别一一对应插入到两个所述通孔内,以将所述提手带限位在所述壳体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主壳及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壳体两侧的侧盖,所述储能电源主体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电池,所述外壳由前壳、中壳、及后壳组成,所述外壳的一端开设有把手槽,所述外壳的另一端设置有开关按钮及接口。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通孔呈跑道型设置,以使所述提手带可相当于所述限位柱进行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靠近所述提手带的一侧设置有容置凹槽,所述容置凹槽与所述提手带相适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储能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拆卸储能电源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内部限位组件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限位组件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主体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主体的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盖取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盖取下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设备主体;11、壳体;111、主壳;112、侧盖;113、输入接口;114、输出接口;115、输入输出接口;12、容置空间;121、电池连接端子;20、储能电源主体;21、前壳;22、中壳;23、后壳;24、电池;25、把手槽;26、主机连接端子;27、开关按钮;28、接口;30、限位组件;31、限位槽;32、限位件;321、限位头;322、限位段;323、连接段;324、第一复位段;325、通孔;326、第二斜面;33、驱动件;331、按压段;332、驱动段;333、第二复位段;334、第一斜面;34、限位壳;35、第一复位弹性件;36、第二复位弹性件;40、保护组件;41、限位带;411、连接段;412、限位段;42、保护盖;43、嵌入槽;50、连接组件;51、提手带;52、限位柱;53、通孔;54、容置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0、储能电源主体20及限位组件30,所述设备主体10包括壳体11、开设于所述壳体11内部的容置空间12,所述容置空间贯穿所述壳体11的一端,所述储能电源主体20插入所述容置空间12内,以使所述储能电源主体20与所述设备主体10导通;具体的,所述储能电源主体20的一端设置有主机连接端子26,所述设备主体10的容置空间12内设置有电池连接端子121,在实际应用的中,将储能电源主体20设置有主机连接端子26的一端,对准容置空间12的开口端,然后将储能电源主体20插入到容置空间12内,以使储能电源主体20的主机连接端子26与容置空间12内的电池连接端子121插接在一起,从而使储能电源主体20给设备主体10供电,然后通过限位组件30将储能电源主体20限位在容置空间12内,需要更换储能电源主体20时,通过关闭限位组件30的限位作用,然后将储能电源主体20拔出,将新的储能电源主体20插入,完成储能电源主体20的更换,综上,可知通过储能电源主体20的更换,一方面使储能电源主体20可以分块携带减轻其重量,从而分别对储能设备进行携带,另一方面通过设备主体10可更换储能电源主体20,也增大了续航时间。且通过限位组件的设置,就可以实现电池的简单更换,也不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就可实现。
如图3、图4和图10所示,所述限位组件30包括开设于所述储能电源主体20上的限位槽31、安装于所述壳体11上的限位件32以及驱动件33,所述限位件32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槽31相适配,以使所述储能电源主体20限位在所述容置空间12内,所述驱动件33用于驱动所述限位件32离开所述限位槽31,以失去对所述储能电源主体20的限位。在实际应用的中,当储能电源主体20插入在容置空间12内后,此时限位件32的一端进入到限位槽31内,使储能电源主体20限位在容置空间12内,当需要拔出储能电源主体20时,通过驱动件33驱动所述限位件32离开所述限位槽31,以失去对所述储能电源主体20的限位,从而可将所述储能电源主体20拔出。
具体的,所述限位组件3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11内的限位壳34、安装于所述驱动件33上的第一复位弹性件35及安装于所述限位件32上的第二复位弹性件36,所述限位件32安装于所述限位壳34内,所述限位件32的靠近所述容置空间12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壳34的一侧壁延伸至所述容置空间12内设置有限位头321,所述限位头321与所述限位槽31相适配,所述限位头321的一侧设置为第二斜面,所述驱动件33设置于所述限位壳34内,所述驱动件33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壳34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驱动件33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件32相适配的第一斜面334,以驱动所述限位件32运动。更具体的,所述限位件32远离所述限位头321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壳34的另一侧壁延伸至外侧,所述限位件32包括限位段322、连接段323及第一复位段324,所述第二复位弹性件36套设于所述第一复位段324上,所述连接段323上开设有通孔325,所述驱动件33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325且贯穿所述限位壳34的另一端延伸至外侧,所述驱动件33包括按压段331、驱动段332、及第二复位段333,所述第一复位弹性件35套设于所述第二复位段333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复位弹性件35和第二复位弹性件36为复位弹簧。
在实际应用的中,将储能电源主体20的一端对齐容置空间12的开口端,然后将储能电源主体20插入到容置空间12内,此时储能电源主体20的顶部侧边挤压限位头321一侧的第二斜面,以使所述限位头321向上运动,离开所述容置空间12,同时限位头321带动限位件32的连接段323向上运动,此时连接段323挤压第二复位弹性件36,使第二复位弹性件36压缩在限位壳34的内顶部与连接段323之间,然后使储能电源主体20完全插入到容置空间12内,然后通过第二复位弹性件36恢复的弹力,使连接段323向下运动,从而带动限位件32上的限位头321向下运动,进入到第二复位弹性件36上的限位槽31内,以使储能电源主体20限位在容置空间12内,完成储能电源主体20的安装。当需要更换储能电源主体20时,按压按压段331向里(进入到壳体11内,同时也进入到限位壳34内)运动,按压段331带动驱动件33运动,驱动件33上的驱动段332挤压第一复位弹性件35,以使第一复位弹性件35压缩在驱动段332与所述限位壳34的右内侧壁之间,同时驱动件33上的第一斜面334挤压所述限位件32上的通孔325,以使所述通孔325的侧壁向上移动,从而使所述限位件32带动限位头321向上运动离开限位槽31,失去对所述储能电源主体20的限位,从而可将所述储能电源主体20拔出,然后松开按压段331,此时第一复位弹性件35的恢复弹力,使驱动件33往外运动恢复的初始位置,然后将新的储能电源主体20安装进入容置空间12内,完成储能电源主体20的更换。
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储能电源主体20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电池24,外壳由前壳21、中壳22、及后壳23组成,外壳的一端开设有方便插拔储能电源主体20的把手槽25,把手槽25的横截面呈现L字形,具体的,电池24是为整个系统提供能源的核心部分,电池24设置在前壳21、中壳22、及后壳23形成的外壳内,其中,把手槽25设置在前壳21的远离中壳22的一侧,所述外壳的另一端设置有开关按钮27及接口28,该接口包括C口可输入输出和A口做输出,可为其他设备供电。具体应用时,通过开关按钮27可以使储能电源主体20启动,从而充当一个移动充电宝。
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壳体11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输入接口113、多个输出接口114及输入输出接口115,所述壳体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保护组件40,所述保护组件40包括可伸缩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的限位带41,所述限位带41穿出所述壳体11连接有保护盖42,所述壳体11端部开设有与所述保护盖42相适配的嵌入槽43,以使所述保护盖42限位在所述嵌入槽43内,以对所述输出接口114和所述储能电源主体20进行保护。具体的,其一所述嵌入槽43的尺寸大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端的尺寸,以使所述保护盖对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端覆盖,多个所述输入接口113、及多个所述输出接口114中的部分输入接口113和部分输出接口114设置在其二的所述嵌入槽43中,以使所述保护盖对部分的输入接口113和部分的输出接口114进行保护。
所述保护盖42的尺寸大于多个所述输入接口的尺寸及所述容置空间12的开口端的尺寸,以使两个所述嵌入槽43分别覆盖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端及多个所述输入接口113。值得说明的是,通过嵌入槽43的尺寸大于多个所述输入接口的尺寸及所述容置空间12的开口端的尺寸的设置,使保护盖42的尺寸大于两者的尺寸,从而使保护盖42对两者进行保护。所述保护盖42为橡胶材质,且在保护盖42插入所述嵌入槽43内时,保护盖42与嵌入槽过盈配合,以使所述保护盖42限位在述嵌入槽43内。具体的,输出接口包含2个USB-A,一个USB-C,一个AC接口,输入接口包含一个XT-30,一个DC接口及输入输出结构115包含C接口。
如图11所示,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带41活动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位带41包括连接段411及与所述连接段411连接的限位段412,所述限位段412的横截面呈梯形设置,以使所述限位段412限位在所述限位槽内。可以理解的是,限位段412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段411的尺寸,以使所述连接段411可以进入到所述限位槽内,而限位段412无法出限位槽。在实际应用的工作中,将连接段411及限位段412推入到限位槽内,此时在壳体11外侧的连接段411的距离缩短,直至所述保护盖42贴靠到嵌入槽43内壁,然后将保护盖42插入到嵌入槽43内,完成保护盖42的安装,以防止在静止过程中误碰,小孩触摸,以及防止水溅入接口内,保护接口,在没有放入电池时,容置空间12为空,如无防护,则会有杂物进入,以至于机子遭到损坏,并且电池连接端子没有得到保护,会有损坏的风险。
结合图1所示,所述壳体11的一侧通过连接组件50连接有提手带51,所述连接组件50包括两个限位柱52及开设于所述提手带51两端的通孔53,两个所述限位柱52分别一一对应插入到两个所述通孔53内,以将所述提手带51限位在所述壳体11的一侧。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通孔53呈跑道型设置,以使所述提手带可相当于所述限位柱52进行移动,从而可以调节提手带51距离所述壳体11顶侧的距离,方便人手插入到提手带51与壳体11顶侧之间的间隔内,方便对壳体11进行提起。具体的,限位柱52的横截面呈T字形设置,所述壳体11靠近所述提手带51的一侧设置有容置凹槽54,所述容置凹槽54与所述提手带51相适配。在实际使用时,首先操作员将提手带51往上提,使提手带51的两端往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此时提手带51两端的通孔53相对于限位柱52进行第一方向上移动,使提手带51与壳体11之间的间距增大,方便操作员手提,当不需要使用提手带51时,操作员按压提手带51往下,使提手带51的两端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此时提手带51两端的通孔53相对于限位柱52进行第二方向上移动,使提手带51与壳体11之间的间距缩小,直至提手带51进入到容置凹槽54内。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相反的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11包括主壳111及可拆卸安装在所述主壳111两侧的侧盖112。具体的,所述侧盖112通过固定螺栓与所述主壳111连接。
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当中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将储能电源主体20设置有主机连接端子26的一端,对准容置空间12的开口端,然后将储能电源主体20插入到容置空间12内,以使储能电源主体20的主机连接端子26与容置空间12内的电池连接端子121插接在一起,从而使储能电源主体20给设备主体10供电,然后通过限位组件30将储能电源主体20限位在容置空间12内,需要更换储能电源主体20时,通过关闭限位组件30的限位作用,然后将储能电源主体20拔出,将新的储能电源主体20插入,完成储能电源主体20的更换,综上,可知通过储能电源主体20的更换,一方面使储能电源主体20可以分块携带减轻其重量,从而方便对储能设备进行携带,另一方面通过设备主体10可更换储能电源主体20,也增大了续航时间。且通过限位组件的设置,就可以实现电池的简单更换,也不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就可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储能电源主体及限位组件,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壳体、开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贯穿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储能电源主体可插入所述容置空间内,以使所述储能电源主体与所述设备主体导通;
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储能电源主体上的限位槽、安装于所述壳体上的限位件以及驱动件,所述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以使所述储能电源主体限位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限位件离开所述限位槽,以失去对所述储能电源主体的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限位壳、安装于所述驱动件上的第一复位弹性件及安装于所述限位件上的第二复位弹性件,所述限位件安装于所述限位壳内,所述限位件的靠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壳的一侧壁延伸至所述容置空间内设置有限位头,所述限位头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限位壳内,所述驱动件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壳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驱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件相适配的第一斜面,以驱动所述限位件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远离所述限位头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壳的另一侧壁延伸至外侧,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段、连接段及第一复位段,所述第二复位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复位段上,所述连接段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且贯穿所述限位壳的另一端延伸至外侧,所述驱动件包括按压段、驱动段、及第二复位段,所述第一复位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复位段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输入接口、多个输出接口及输入输出接口,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保护组件,所述保护组件包括可伸缩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限位带,所述限位带穿出所述壳体连接有保护盖,所述壳体端部开设有与所述保护盖相适配的嵌入槽,以使所述保护盖限位在所述嵌入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一所述嵌入槽的尺寸大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端的尺寸,以使所述保护盖对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端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带活动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位带包括连接段及与所述连接段连接的限位段,所述限位段的横截面呈梯形设置,以使所述限位段限位在所述限位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一侧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有提手带,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限位柱及开设于所述提手带两端的通孔,两个所述限位柱分别一一对应插入到两个所述通孔内,以将所述提手带限位在所述壳体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主壳及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壳体两侧的侧盖,所述储能电源主体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电池,所述外壳由前壳、中壳、及后壳组成,所述外壳的一端开设有把手槽,所述外壳的另一端设置有开关按钮及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通孔呈跑道型设置,以使所述提手带可相当于所述限位柱进行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提手带的一侧设置有容置凹槽,所述容置凹槽与所述提手带相适配。
CN202321505023.9U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 Active CN2200214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5023.9U CN220021459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5023.9U CN220021459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1459U true CN220021459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91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05023.9U Active CN220021459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145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37069A (zh) * 2024-03-21 2024-04-26 昆山睿恩新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助力自行车的电池盒总成
CN117937069B (zh) * 2024-03-21 2024-05-31 昆山睿恩新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助力自行车的电池盒总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37069A (zh) * 2024-03-21 2024-04-26 昆山睿恩新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助力自行车的电池盒总成
CN117937069B (zh) * 2024-03-21 2024-05-31 昆山睿恩新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助力自行车的电池盒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0509883A (ja) 携帯可能な除細動器用のキーボード入力される自己係止式のバッテリパック
KR100800779B1 (ko) 휴대 단말기와 외부기기의 연결 장치
CA2018655A1 (en) Externally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for a computer
KR102590970B1 (ko) 반자동 배터리 전력 모듈 배출 기구가 장착된 신축자재식 연장 가능한 핸들 및 배터리 전력 공급 조립체를 채용한 러기지 시스템
CN220021459U (zh) 一种便携式储能设备
CN115951151A (zh) 一种防护型电力数据采集设备
CN207283631U (zh) 一种多功能塑胶手机外壳
CN212258447U (zh) 一种配备风扇的移动电源
CN214818166U (zh) 一种电池包及电动工具
CN221057599U (zh) 一种电动工具配套式电池包
CN211859664U (zh) 自带插头的可收线移动电源
CN219892548U (zh) 一种集成安全锁定机构的充电器插头
CN219819780U (zh) 一种用于助力外骨骼的电源模组以及助力外骨骼
CN216295108U (zh) 一种智能跳绳
CN220493277U (zh) 背箱组件及地图采集装置
KR20040051379A (ko) 휴대용 프린터
CN220469615U (zh) 一种指纹旅行箱包智能锁结构
JPS609975Y2 (ja) 電子機器の電源装置
CN211088693U (zh) 一种新型节能环保节电设备
CN218415128U (zh) 一种模块式安全型插座
CN219740031U (zh) 一种移动工业电源
CN219164425U (zh) 一种具有定位结构的适配器
CN215120221U (zh) 一种户外用多功能移动电源
CN218961741U (zh) Vr手柄套及vr控制手柄组件
CN220985353U (zh) 一种分体式充电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