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8289U - 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18289U CN220018289U CN202321453909.3U CN202321453909U CN220018289U CN 220018289 U CN220018289 U CN 220018289U CN 202321453909 U CN202321453909 U CN 202321453909U CN 220018289 U CN220018289 U CN 2200182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 heat
- temperature
- low
- heat exch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6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76 industrial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包括经济器、分别连接在经济器前后两侧的膨胀阀和依次连接的蒸发器、压缩机、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包括交换器壳体、进气喷嘴、冷端汽体出口和热端汽体出口,冷端汽体出口与经济器直接连接,热端汽体出口与经济器通过前一个膨胀阀连接,后一个膨胀阀出口与蒸发器连接,从而形成闭合回路;交换器壳体整体呈长条管状,且腔内中后部同轴安装有热交换芯管,热交换芯管将交换器壳体的内腔内外划分成能量分离区和冷却水区,交换器壳体前部空腔与进气喷嘴连通,并作为汽体涡旋流区,具有供温能力更强、低压比、高温位热水、高制热能效比、设计布设合理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温位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低温位余热能大量存在,如通信数据中心散热、发电冷端散热等工业生产余热,这些低温位热能基本上散排到环境热沉,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而这些低温位热能直接重复利用比较困难,往往需要通过必要的技术途径、技术方法和技术装置收集、浓缩、加工成高温位高品质的热能,才具有更好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如图5所示,现有的热泵热能回收流程主要采用单级压缩系统,也就是蒸发器A低温吸热→压缩机B高压→冷凝器C1高温放热→膨胀阀D低温低压→再回到蒸发器A低温吸热进行单级循环,达到将低温位热能收集、浓缩、加工成高温位热能的目的,但通常由于受制冷剂热物理性质影响(如R22临界温度96℃,临界压力4.99MPa)和高制热能效比需要,在单级压缩制热循环过程中,压比受到限制,因此冷凝温度一般不超过tK=50℃(即高温位放热温度),考虑冷凝器汽—液传热的对数温差(约10℃),则实际供热的温位较低(约40℃),局限了低温位热能回收的应用价值和范围。
为了获得更高温位的供水温度,如图6所示,目前也采用双极压缩系统,但压比增高,虽然能达到65℃的高温位热水,但制热效率低,导致对材料结构强度要求高,从而提高了造价成本。
而不管是单级压缩系统还是双极压缩系统通常采用传统冷凝器实现高温位放热功能,而传统冷凝器结构简单,利用冷却介质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冷却,流体流速一般为1m/s~3m/s,放热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放热效率高、产生制冷剂汽体的亚临界流状态,解决采用单级压缩系统很难获得高温位的供热能力导致低温位热能回收的应用价值和范围局受限,以及采用双极压缩系统压比增高导致制热效率低、对材料结构强度要求高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包括经济器、分别连接在经济器前后两侧的膨胀阀和依次连接的蒸发器、压缩机、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所述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包括交换器壳体、水平横向延伸连接交换器壳体顶部的进气喷嘴、居中位于交换器壳体前端的冷端汽体出口和居中位于交换器壳体后端的热端汽体出口,所述冷端汽体出口与经济器直接连接,所述热端汽体出口与经济器通过前一个膨胀阀连接,后一个膨胀阀出口与蒸发器连接,从而形成闭合回路;所述交换器壳体整体呈长条管状,且腔内中后部同轴安装有热交换芯管,所述热交换芯管将交换器壳体的内腔内外划分成能量分离区和冷却水区,所述交换器壳体前部空腔与进气喷嘴连通,并作为供高速切向进入的高压高温气体形成高速涡旋流的汽体涡旋流区,当旋入能量分离区的气体在高速离心涡旋作用下分离成内层低温气体、外层高温气体时,外层高温气体中呈亚临界流状态的气体借助热交换芯管与冷却水区进行热量传递,所述热端汽体出口用于导出外层高温气体热量传递后冷凝成的低温高压汽液混合态,所述冷端汽体出口用于导出内层低温气体冷凝成的低温低压汽液混合态。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冷端汽体出口、热端汽体出口分别居中位于交换器壳体前后两端,所述冷端汽体出口设有从交换器壳体前端外部轴向延伸至能量分离区的冷汽导流管,冷汽导流管深入交换器壳体腹部方便收集内层低温气体冷凝后的低温低压汽液混合态,设计结构合理。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汽体涡旋流区与热交换芯管的过渡段设有从交换器壳体内壁连至热交换芯管前端的渐缩管,所述渐缩管用于封堵冷却水区前端以及引导汽体涡旋流区的气体轴向旋流至能量分离区,一举两用,而且在过渡段收缩内径,压缩气体,增加压力,加快分子振动频率,从而提高气体涡流转速,还能引导气体流向,设计精妙。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热交换芯管内壁螺旋式环周设有金属内旋肋片、外壁螺旋式环周设有金属外旋肋片,从而使所述高温高压气体中呈亚临界流状态的气体能借助金属内旋肋片、金属外旋肋片与冷却水区进行热量传递,而且根据实际传热量需求可以灵活改变螺旋疏密度,设计合理,通过内外肋片共同传递热量,保证传热高效。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金属内旋肋片、金属外旋肋片均采用多孔金属材质,相比于普通金属板件,在同样的板材规格下,多孔金属能大幅增加气体分子的接触换热面积近20倍,而且还延长热交换芯管内外侧的热交换流程,大幅提升换热能力,多孔金属主要应用于减振、吸音方面,但对多孔金属大比表面积的特性很少运用,目前没有运用到换热器材上的先例,选材巧妙。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金属外旋肋片外端靠近交换器壳体内壁,增加冷却介质与金属外旋肋片的接触面积,提高传热效果,所述金属内旋肋片与冷汽导流管内端头在轴向、径向均存在距离,有效避免冷汽导流管与金属内旋肋片发生碰撞,导致相互干扰,影响传热或冷气导出效果的情况发生,布局合理。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交换器壳体对应冷却水区的前后两端分别径向设有冷却水入口、冷却水出口,采用冷水冷却,成本低,设计合理。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热端汽体出口口径位于热交换芯管内径与冷端汽体出口口径之间,设计结构合理,保证内外层低高温分层气体流出互不错乱。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冷汽导流管后端设有锥形内陷微孔板,能对内层低温气体夹杂的高温高压气体分子进行减压,结构合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相比于采用单级压缩系统很难获得高温位的供热能力导致低温位热能回收的应用价值和范围局受限,以及采用双极压缩系统压比增高导致制热效率低、对材料结构强度要求高等缺陷,本方案采用在单级压缩系统框架下用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替代传统冷凝器,通过高温高压气体在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内腔形成高速涡旋流,部分高温气体能靠近临界温度从而呈现亚临界流状态,从而直接在单级压缩系统中就能实现80℃~90℃的高温位热水,相比于原单级压缩系统中传统冷凝器的50℃以下的高温位热水明显供温能力更强盛。
(2)高压高温气体通过进气喷嘴水平切入汽体涡旋流区形成高速涡旋流,再在进入能量分离区后,内层的气体分子将动能传递给外层的气体分子,使得内层气体分子失去动能,振动频率降低,温度降低,而外层气体分子得到动能,振动频率加剧,温度上升,从而沿能量分离区中心轴,产生了径向能量转移和分离,内层为低温区,部分气体冷凝成低温低压汽液混合态,从冷端汽体出口排出;而外层为高温区,高速旋转接近临界温度的部分气体会呈现出亚临界流状态,通过热交换芯管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水区的冷却水后,冷凝后的低温高压汽液混合态再由热端汽体出口导出;结构环环相扣,设计精妙。
(3)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的热端汽体出口与膨胀阀对接,因为经过热量传递后冷凝的低温高压汽液混合态并不能直接进入经济器内,需要进行单独减压后变成低温低压汽液混合态才能跟冷端汽体出口的低温低压汽液混合态汇合,设计布设合理。
(4)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与现有的冷凝器技术原理、结构、效率完全不同,是一种创新技术概念下设计制造的新型热工装置,通过产生接近临界的高温增大了热交换芯管的换热温差,从而增大了传热能力,获得低压比、高温位热水、高制热能效比的效果,大幅提高了低温位热能回收的整体效益和价值。
(5)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中,进气喷嘴水平横向延伸连接交换器壳体顶部,从而保证高温高压气体能高速水平切入,在热交换芯管内,高速切向附壁流,会破坏阻碍热传递的附壁层流,使气流处于紊流状态,极大地提高了气流与管壁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增大了传热能力,与现有单级压缩系统的冷凝器相比,在传递热相同热量的情况下,装置体积大大缩小,热传递效率高。
综上所述,具有供温能力更强、低压比、高温位热水、高制热能效比、设计布设合理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低温位热能回收单级压缩循环lgp-h图。
图3为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图1的右视图。
图5为单级压缩系统示意图。
图6为双级压缩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图6所示,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由经济器E、分别连接在经济器E前后两侧的膨胀阀D和依次连接的蒸发器A、压缩机B、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C组成。
蒸发器A用于制冷剂气体进行低温位吸热使制冷剂气体处于低温低压气体状态。
压缩机B用于将传入的低温低压气体提升成高温高压气体。
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C由交换器壳体1、水平横向延伸连接交换器壳体1顶部的进气喷嘴2、居中位于交换器壳体1前端的冷端汽体出口3和居中位于交换器壳体1后端的热端汽体出口4组成。
冷端汽体出口3与经济器E直接连接。
热端汽体出口4与经济器E通过前一个膨胀阀D连接,后一个膨胀阀D出口与蒸发器A连接,从而形成闭合回路;
交换器壳体1整体呈长条管状,且腔内中后部同轴安装有热交换芯管11。
热交换芯管11将交换器壳体1的内腔内外划分成能量分离区5和冷却水区6。
交换器壳体1对应冷却水区6的前后两端分别径向设有冷却水入口61、冷却水出口62。
交换器壳体1前部空腔与进气喷嘴2连通,并作为供高速切向进入的高压高温气体形成高速涡旋流的汽体涡旋流区7。
当旋入能量分离区5的气体在高速离心涡旋作用下分离成内层低温气体、外层高温气体时,外层高温气体中呈亚临界流状态的气体借助热交换芯管11与冷却水区6进行热量传递。
热交换芯管11内壁螺旋式环周设有金属内旋肋片111、外壁螺旋式环周设有金属外旋肋片112,从而使高温高压气体中呈亚临界流状态的气体能借助金属内旋肋片111、金属外旋肋片112与冷却水区6进行热量传递。
金属内旋肋片111、金属外旋肋片112均采用多孔金属材质。
金属外旋肋片112外端靠近交换器壳体1内壁。
金属内旋肋片111与冷汽导流管31内端头在轴向、径向均存在距离。
热端汽体出口4用于导出外层高温气体热量传递后冷凝成的低温高压汽液混合态GH。
冷端汽体出口3用于导出内层低温气体冷凝成的低温低压汽液混合态GC。
冷端汽体出口3、热端汽体出口4分别居中位于交换器壳体1前后两端。
冷端汽体出口3设有从交换器壳体1前端外部轴向延伸至能量分离区5的冷汽导流管31。
冷汽导流管31后端设有锥形内陷微孔板。
汽体涡旋流区7与热交换芯管11的过渡段设有从交换器壳体1内壁连至热交换芯管11前端的渐缩管8。
渐缩管8用于封堵冷却水区6前端以及引导汽体涡旋流区7的气体轴向旋流至能量分离区5。
热端汽体出口4口径位于热交换芯管11内径与冷端汽体出口3口径之间。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S1、通过蒸发器A对制冷剂气体进行低温位吸热使制冷剂气体处于低温低压气体状态,低温低压气体传输入压缩机B内形成高温高压气体。
步骤S2、再将高温高压气体排至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C内,然后借助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C将高温高压气体进行高温位放热,高温高压气体高速切向进入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C内腔形成高速涡旋流,并在高速离心涡旋作用下产生径向能量转移和分离,内层气体的能量将转移到外层气体,从而形成内层的低温低压气体、外层的高温高压气体。
步骤S3、低温低压气体冷凝后的低温低压汽液混合态GC从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C的冷端汽体出口3排出至经济器E内,高温高压气体内部分气体因高速旋转接近临界温度从而呈现亚临界流状态,并在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C内腔进行热量传递,然后热量传递后的低温高压汽液混合态GH从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C的热端汽体出口4排出至膨胀阀D进行单独减压,形成的低温低压汽液混合态再排入经济器E内。
步骤S4、将排入经济器E内的低温低压汽液混合态,传输至下一个膨胀阀D进行集体减压,最后重新排回到蒸发器A,重复步骤S1-S4,进行新一轮的制热循环。
制冷剂优选采用氟利昂R-22,临界压力4.99MPA,采用常规压缩必须要压缩到4.99MPA才能达到临界温度,而本方法只需要1MPA就能达到到氟利昂R-22临界温度,极大降低能耗。
Claims (9)
1.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经济器(E)、分别连接在经济器(E)前后两侧的膨胀阀(D)和依次连接的蒸发器(A)、压缩机(B)、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C),所述亚临界流旋涡热交换器(C)包括交换器壳体(1)、水平横向延伸连接交换器壳体(1)顶部的进气喷嘴(2)、居中位于交换器壳体(1)前端的冷端汽体出口(3)和居中位于交换器壳体(1)后端的热端汽体出口(4),所述冷端汽体出口(3)与经济器(E)直接连接,所述热端汽体出口(4)与经济器(E)通过前一个膨胀阀(D)连接,后一个膨胀阀(D)出口与蒸发器(A)连接,从而形成闭合回路;所述交换器壳体(1)整体呈长条管状,且腔内中后部同轴安装有热交换芯管(11),所述热交换芯管(11)将交换器壳体(1)的内腔内外划分成能量分离区(5)和冷却水区(6),所述交换器壳体(1)前部空腔与进气喷嘴(2)连通,并作为供高速切向进入的高压高温气体形成高速涡旋流的汽体涡旋流区(7),当旋入能量分离区(5)的气体在高速离心涡旋作用下分离成内层低温气体、外层高温气体时,外层高温气体中呈亚临界流状态的气体借助热交换芯管(11)与冷却水区(6)进行热量传递,所述热端汽体出口(4)用于导出外层高温气体热量传递后冷凝成的低温高压汽液混合态,所述冷端汽体出口(3)用于导出内层低温气体冷凝成的低温低压汽液混合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端汽体出口(3)设有从交换器壳体(1)前端外部轴向延伸至能量分离区(5)的冷汽导流管(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体涡旋流区(7)与热交换芯管(11)的过渡段设有从交换器壳体(1)内壁连至热交换芯管(11)前端的渐缩管(8),所述渐缩管(8)用于封堵冷却水区(6)前端以及增大汽体涡旋流区(7)的气体流速使其轴向旋流至能量分离区(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芯管(11)内壁螺旋式环周设有金属内旋肋片(111)、外壁螺旋式环周设有金属外旋肋片(112),从而使高温高压气体中呈亚临界流状态的气体能借助金属内旋肋片(111)、金属外旋肋片(112)与冷却水区(6)进行热量传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旋肋片(111)、金属外旋肋片(112)均采用多孔金属材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旋肋片(112)外端靠近交换器壳体(1)内壁,所述金属内旋肋片(111)与冷汽导流管(31)内端头在轴向、径向均存在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器壳体(1)对应冷却水区(6)的前后两端分别径向设有冷却水入口(61)、冷却水出口(6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端汽体出口(4)口径位于热交换芯管(11)内径与冷端汽体出口(3)口径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汽导流管(31)后端设有锥形内陷微孔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453909.3U CN220018289U (zh) | 2023-06-08 | 2023-06-08 | 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453909.3U CN220018289U (zh) | 2023-06-08 | 2023-06-08 | 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18289U true CN220018289U (zh) | 2023-11-14 |
Family
ID=88682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453909.3U Active CN220018289U (zh) | 2023-06-08 | 2023-06-08 | 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18289U (zh) |
-
2023
- 2023-06-08 CN CN202321453909.3U patent/CN22001828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89883C (zh) | 锥芯式超音速冷凝旋流分离器 | |
CN101745246B (zh) | 超声速气体旋流冷凝分离装置 | |
CN106152585B (zh) | 空气制冷器 | |
CN105317484B (zh) | 利用真空动力节能方法 | |
WO2014063443A1 (zh) | 自冷式热力做功方法 | |
CN201214074Y (zh) | 锥芯式超音速冷凝旋流分离装置 | |
CN100570239C (zh) | 热管式涡流管 | |
CN201215415Y (zh) | 一种热管式涡流管 | |
CN206208071U (zh) | 内外双螺旋流离心分离式换热器 | |
CN220018289U (zh) | 一种低温位热能回收系统 | |
CN108362026A (zh) | 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冷热电组合系统 | |
CN208222902U (zh) | 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冷热电组合系统 | |
CN220018256U (zh) | 离心涡旋亚临界流气体热交换装置 | |
CN104482784B (zh) | 一种高效液体升温气化装置及其方法 | |
CN116753644A (zh) | 一种高制热能效比热能回收循环系统 | |
CN206369369U (zh) | 一种新型的涡流管冰箱系统 | |
CN116576594A (zh) | 一种高速涡旋流能量分离低压比热能回收方法 | |
CN116538847A (zh) | 一种亚临界流涡旋热交换器 | |
CN216878639U (zh) | 涡流式超临界高压饱和气体脱水器 | |
CN113739601B (zh) | 一种换热器结构及其制冷系统 | |
CN205391957U (zh) | 天然气超音速旋流分离系统 | |
CN213396022U (zh) | 一种用于高压冷冻式干燥机的盘管包覆式蒸发器 | |
CN206377890U (zh) | 一种太阳能涡流管热泵系统 | |
CN206399250U (zh) | 一种高效换热的压缩机级间冷却器 | |
CN201043744Y (zh) | 两段煤气发生炉的余热回收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