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7365U - 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17365U
CN220017365U CN202321392689.8U CN202321392689U CN220017365U CN 220017365 U CN220017365 U CN 220017365U CN 202321392689 U CN202321392689 U CN 202321392689U CN 220017365 U CN220017365 U CN 220017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combustion
flame tube
air
cent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9268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明君
詹志伟
李圣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Quanjie Environm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Quanjie Environm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Quanjie Environm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Quanjie Environm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9268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17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17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173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其包括锥形助燃空气导流器,该锥形助燃空气导流器将助燃空气气流导向燃烧室炉壁方向分流,形成前后两个独立的回旋气流涡流区。将燃气分为前端中心和后端外圈两部分,通过合理的布置燃气的喷射位置和方向,使得燃气与两个涡流区回旋的烟气预先混合后,再与空气混合燃烧,降低了氮氧化物的生成。在火焰筒与导风盘之间留有环形空隙,燃烧室内的烟气经由环形空隙,被吸入负压区,继而被助燃空气气流卷入火焰筒内部,与助燃空气在火焰筒内部混合。本实用新型将可燃物与氧化剂预先分别稀释,再混合燃烧的方式,降低了燃烧反应强度,扩大了燃烧反应区域,使得燃烧室内部温度均衡,避免了局部高温,降低了氮氧化物的产生。

Description

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器及其相关的空气-燃气-烟气混合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本实用新型涉及关联的工业燃烧器,类型涵盖包括安装在燃烧室上的燃烧头,燃料为天然气,用于不带有外部烟气循环的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氮氧化物(NOx)是有毒有害气体,其中燃烧过程中主要以热力型氮氧化物为主,其特点是随着火焰和燃烧区域的温度升高,污染物氮氧化物的排放也呈指数级升高,如何控制降低燃烧的火焰温度成为降低热力型氮氧化物的主要技术手段。
烟气循环技术是一种低氮燃烧技术,被广泛用于锅炉系统中,烟气循环技术是利用燃烧产生的烟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水蒸汽和氮气,通过循环方式将不可燃的烟气再次输送到燃烧区域内,使得在发生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可燃物和氧化剂被烟气稀释后再燃烧,以降低燃烧反应的强度,降低火焰温度,同时使得燃烧区域的温度也下降,有效的减弱了氧气与氮气生成热力型氮氧化物的条件,从而减少了氮氧化物的生成。
烟气循环技术基本上分为烟气外部循环和烟气内部循环两类烟气循环技术。烟气外部循环是通过在锅炉尾部烟气出口处抽取一部分烟气,将烟气送入助燃空气中,与助燃空气混合后,一同进入燃烧区域;烟气内部循环是通过在锅炉燃烧室内部形成的回旋气流,将烟气在燃烧室内部直接循环送入燃烧区域。内外烟气循环的区别,是指烟气的循环是发生在燃烧室的内部还是外部。很多情况是内外循环结合使用,NOx≤80mg/m3的内循环技术比较成熟,结合外循环可以达到NOx≤30mg/m3。
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机型是附加烟气外循环技术的扩散式燃烧器 ,以此来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此种类型燃烧器的燃烧头结构相对比较简单,运行较可靠。由于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风机将烟气进行循环燃烧,需要加大鼓风机的功率或使用烟气循环风机,这造成了投资成本的增加。
此外,多数现场安装的烟气回流管道,连接到燃烧器鼓风机进风侧,烟气温度较高,助燃空气温度较低,在两者交汇时烟气里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变成水,造成交汇处的腐蚀,严重时冷凝水进入燃烧器导致火焰检测器感应部件以及点火元件出现故障,产生安全隐患。另外冷凝水进入燃烧器机壳,对于鼓风机叶轮,燃烧器内部零部件以及壳体本身造成侵蚀,影响了燃烧器的使用寿命。
市场上使用的烟气内循环机型,为了满足降低氮氧化物的效果,通常要求锅炉燃烧室的直径足够大,内循环的回流空间充足,才可以保证足够烟气量的内循环效果。加大炉膛尺寸,造成了锅炉成本的大幅增加。
这些烟气再循环型燃烧器,利用将烟气通过循环方式送入燃烧区域,虽然达到了降低氮氧化物的目的,但是在追求更低排放指标的情况下,必须加大烟气的循环量,使燃烧火焰的强度进一步降低,这些做法会造成燃烧稳定性的下降,容易出现燃烧喘动,火焰不稳定,伴随燃烧器运行的故障率上升。
在专利号为DE 3811477 A1的专利文件中记载,对于燃气燃烧器,燃气与空气混合在燃烧室入口处,燃气通过一些混合管进入。其中燃气直接经由混合气管及其喷嘴送入燃烧室入口,与助燃空气混合进入燃烧室。燃气管出口在燃烧器混合腔内按照发散方向分布在不同的切面。
在DE 195 09 219的专利文件中记载的是一种方式及其燃烧器的燃烧头,关于燃料气燃烧的同时供应助燃空气,利用带非活性气体降低氮氧化物,其中燃料气分两级,一级叠加在另一级后面,在助燃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由火焰的根部吹入,第一级超化学反应比的助燃空气与燃料气的混合气体流向火焰,补充的燃料气在第二级切面加入,在哪里循环回来的烟气作为非活性气体加入到第二级,一部分的燃烧气体注入第二级与循环烟气形成低于化学反应比的混合气体,在到达火焰前进行混合。
专利EP 0 635 676的记载的是一种方法用在液体燃料或者气体燃料的低NOx燃烧装置,所用燃烧器伸入到锅炉的燃烧室中,它的燃烧器火焰筒中至少有一个燃料喷嘴用于供应燃料并邻近稳焰盘,这种方法将大量的燃气由稳焰盘向外送到火焰筒的内壁区域,在火焰筒与稳焰盘间隙流过的快速气流会在火焰筒的前缘处产生负压,燃烧室内产生的烟气而通过内部循环,被送到了该负压区,火焰筒上有多个深入到负压区的导流尖角。
中国专利CN112178626B 记载了一种内循环低氮燃气燃烧器 ,旋流器套设在第一燃气管的一端,环形燃气头套设在旋流器的外侧并与旋流器间隙配合 ,第二燃气管向环形燃气头输送燃气,分流管套设在环形燃气头的外侧,隔流件套 设在分流管的外侧,并与分流管形成烟气通道。多组内圈燃气组件位于烟气通道内,多组外圈燃气组件安装在隔流件的周侧。分流管用于分流空气形成混烟用空气以及混燃用空气,混烟用空气流经烟气通道时在进烟口处产生负压,从而吸入燃烧室内的烟气,并重新参与燃烧。由于利用真空直接回收烟气的方式,不但省去了烟气通道,消除了安全隐患,而且降低了使用成本 。
中国专利CN107120652记载了一种分级燃气低氮燃烧器,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分级燃气低氮燃烧器包括分配器、导流盘、点火电极、点火燃料管和燃烧筒体。分配器用于给燃气和空气提供流动路径,包括本体、多个燃气喷管、燃气分配环和多个空气分配管。本体为带有第一夹层的筒体,燃气通过本体进入燃气管后由燃气分配环喷出。空气流经本体的中空部、空气分配管和分配器外侧形成空气流动路径,给燃气提供助燃气体。CN107120652的分配环厚度较薄,图中所示不大于燃气分配孔的4倍直径,只是将燃气作为内外圈分配,并没有将空气分隔的功能。CN107120652的导流盘对于多个空气分配管导入的空气进行导流,形成旋转空气气流,主体是空气,未设置燃气分配装置。
上述已知的这些专利方法和结构要想实现日益增加的对于燃烧设备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需求是不够的,尤其是当法律规定要求达到的氮氧化物的排放指标进一步降低时,这些方法和结构是有限的,还是存在氮氧化物过高或燃烧不稳定的问题,难以满足环保排放标准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助燃空气导流器将助燃空气向燃烧室炉壁方向导流,形成前后两个涡流区,充分利用了燃烧室空间,形成内部烟气再循环。合理的布置了燃气的流出位置和方向,使得燃气能够与一部分烟气先于空气混合稀释后,再与空气气流相遇,混合燃烧,其中助燃空气在流出燃烧头与燃气相遇前,助燃空气也与在燃烧室前墙炉壁的导流盘处吸入的烟气,在火焰筒内部完成了混合稀释。这样将可燃物与氧化剂分别与烟气提前混合,再将稀释后的可燃物与氧化剂进行混合燃烧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烟气的混合效率,降低了燃烧强度和火焰温度,减小了氮氧化物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燃烧头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通过使用助燃空气导流器、中心燃气分配器、导流盘以及外圈燃气环的结构,在燃烧室内部形成前后两个涡流区,利用涡流中心类似台风眼一样的气流相对静止区域,使火焰驻留,同时利用涡流外圈气流流速快,流量大的情况,进行烟气与燃气的有效混合。既保证了火焰的稳定性,又有效的提供了充足的内循环烟气到燃烧区域,降低了氮氧化物的生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安全 、高效的烟气内循环低氮燃气燃烧器 。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其包括导风筒、火焰筒、燃气集散器以及中心燃气分配器,其中所述导风筒和火焰筒同轴设置,所述燃气集散器轴向穿过所述导风筒内部,所述中心燃气分配器的中心燃气管轴向穿过所述火焰筒内部,所述中心燃气管与所述燃气集散器相连接,所述导风筒出风口设置有助燃空气导风盘,且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上开设有导风孔,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与所述火焰筒之间具有空隙,所述火焰筒的外壁上布置有环形的外圈燃气环,所述外圈燃气环轴向上通过一个或多个外圈燃气接管与所述燃气集散器相连接,所述外圈燃气环上设置有轴向的燃气喷嘴,所述火焰筒前端出口处设置有助燃空气导流器,所述助燃空气导流器安装在所述中心燃气管上,所述助燃空气导流器包括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与所述火焰筒前端配合形成将助燃空气导向燃烧室炉壁形成涡流区的通道,所述导流面的背面设置有中心燃气分配器的径向喷嘴管和轴向喷嘴管,所述轴向喷嘴管径向上开设有燃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助燃空气导流器的导流面为锥形导流面,所述助燃空气导流器还包括导流器末端圆盘,所述锥形导流面安装在所述导流器末端圆盘上,所述中心燃气管从所述锥形导流面的锥顶穿过并从所述导流器末端圆盘中心穿出。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燃气管穿过所述导流器末端圆盘同轴线上的燃烧室一侧,连接所述中心燃气分配器的径向喷嘴管或轴向喷嘴管。
进一步的,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为锥形或者平板形,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上开设有一个或多个三角形或者梯形或者圆形的导风孔,在所述导风孔上设有三角形的导风翼片。
进一步的,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与所述火焰筒之间的空隙为环形空隙,该环形空隙位于燃烧室内部,连通所述火焰筒的内部与外部,所述环形空隙的起点始于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所述环形空隙的终点为所述火焰筒的后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燃气集散器包括中心燃气接管和外圈燃气接管,所述燃气集散器的进口端连接燃气主管,所述中心燃气接管穿过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的中心连接中心燃气分配器的中心燃气管,所述外圈燃气接管连接到所述外圈燃气环。
进一步的,所述助燃空气导流器与所述火焰筒同轴向布置并位于所述火焰筒前端,助燃空气和循环烟气在所述火焰筒内部混合,混合气流经由所述火焰筒前端与助燃空气导流器之间的通道引导向燃烧室炉壁方向流出。
进一步的,燃气通过燃气主管进入到所述燃气集散器的中心燃气接管和外圈燃气接管,其中中心燃气经由中心燃气接管进入中心燃气管,然后通入到径向喷嘴管和轴向喷嘴管后通过喷嘴喷出,形成前端中心燃气部分,外圈燃气经由外圈燃气接管进入到所述外圈燃气环,通过所述外圈燃气环上的喷嘴沿着所述火焰筒的外壁喷出,形成后端外圈燃气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助燃空气导流器与所述火焰筒之间形成的通道,引导助燃空气气流向燃烧室炉壁方向流出,到达燃烧室炉壁处前后分流,形成两个独立的回旋气流涡流区,前端涡流区和后端涡流区。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燃气分配器径向喷嘴管和轴向喷嘴管上的喷嘴喷出的燃气与前端涡流区回旋的烟气混合后与助燃空气气流合流。
本实用新型利用燃气与烟气,空气与烟气分别混合后,再混合燃烧,将可燃物与氧化剂先稀释预热,当混合物达到自然点温度,氧含量低于10%,燃烧室温度达到1000℃时,这部分的空间内满足无焰燃烧的条件,混合物将转为无焰燃烧状态,可以观察到燃烧室的这部分空间内没有明显的火焰,反应区明显扩大,变得透明,燃烧柔和,噪音降低,燃烧室内部的温度更加均衡,热效率提高的同时氮氧化物进一步减少。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助燃空气分流方式的烟气内循环燃烧头技术,满足在燃烧室直径较小的情况下,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燃烧效率更高,燃烧室温度均匀,换热效果更好,锅炉能耗更低,锅炉的制造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置于燃烧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置于燃烧室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了燃气、空气和烟气的流动通道和方向以及火焰的区域。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的结构剖视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助燃空气导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的外圈燃气环和助燃空气导风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燃烧室;2、燃烧头;3、助燃空气导流器;4、中心燃气分配器;5、外圈燃气环;6、助燃空气导风盘;7、火焰筒;8、空隙;9、燃气集散器;11、前墙;12、燃烧室炉壁;13、热媒;21、连接法兰;22、导风筒;31、导流面、32、导流器末端圆盘;41、径向喷嘴管;42、轴向喷嘴管;43、燃气喷孔;44、中心燃气管;51、燃气喷嘴;52、外圈燃气连接管;61、导风孔;62、导风翼片;71、火焰筒外壁;72、火焰筒内壁;73、火焰筒前端;74、火焰筒后端;91、主燃气管;92、中心燃气接管;93、外圈燃气接管;A、助燃空气;B、燃气;C、烟气;D、涡流区;F、火焰;A1、助燃空气和烟气混合气;B1、中心燃气;B2、外圈燃气;C1前端回旋烟气;C2后端回旋烟气;C3、导风盘回流烟气;D1、前端涡流区;D2、后端涡流区;F1、前端火焰区;F2、后端火焰区;F3、分流点火焰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技术特征、达成目的与技术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阐述。
如图1至图5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内循环低氮燃烧头的具体原理和具体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循环低氮燃烧头2,通过连接法兰21安装在燃烧室1的前墙11上,燃烧室炉壁12的外侧是热媒13,燃烧头2的内循环部件伸入到燃烧室1内部。
如图3和图4所示,公开了一种内循环低氮燃烧头的具体结构,该燃烧头2包括导风筒22、火焰筒7、燃气集散器9以及中心燃气分配器4,其中导风筒22和火焰筒7同轴设置,燃气集散器9轴向穿过所述导风筒22的内部,中心燃气分配器4的中心燃气管44轴向穿过火焰筒7的内部,所述中心燃气管44与所述燃气集散器9的中心燃气接管92相连接,导风筒22出风口处设置有助燃空气导风盘6,在助燃空气导风盘6上开设有导风孔61,助燃空气A可以通过导风孔61进入火焰筒7内部,在助燃空气导风盘6与火焰筒7之间具有环形空隙8,在火焰筒7的外壁上布置有环形的外圈燃气环5,外圈燃气环5轴向上通过一个或多个外圈燃气管52与所述燃气集散器9的外圈燃气接管93相连接,外圈燃气环5上设置有轴向的燃气喷嘴51,火焰筒前端73出口处设置有助燃空气导流器3,助燃空气导流器3安装在所述中心燃气管44上,助燃空气导流器3包括有导流面31,导流面31与火焰筒前端73配合形成将助燃空气导向燃烧室炉壁12形成涡流区的通道,导流面3的背面一侧设置有中心燃气分配器4的径向喷嘴管41和轴向喷嘴管42,轴向喷嘴管42径向上开设有燃气喷孔43。当然,中心燃气分配器4也可以不限于轴向和径向分配燃气,可以包括在锥形助燃空气导流器3前端任何角度分配燃气,用于燃气与回旋烟气混合先于与燃气与空气混合的方式。
如图4所示,助燃空气导流器3包括有导流面31和导流器末端圆盘32,其中导流面31为锥形(或喇叭形),中心燃气分配器4的中心燃气管44穿过锥形导流面31的锥顶,并穿过导流器末端圆盘32中心朝向燃烧室1一侧,导流器末端圆盘32为圆形平板,但不限于平板形状,包括外缘带有折边,或开孔以及带有导向翅片的具有导流功能的结构形状,外缘尺寸不限于等于、大于或小于火焰筒直径,导流器末端圆盘32的直径满足将助燃空气向燃烧室外壁导向的功能,用以形成前后两个涡流区的结构尺寸。中心燃气分配器4的中心燃气管44连接径向喷嘴管41和轴向喷嘴管42,轴向喷嘴管42径向上开设有燃气喷孔43。环绕燃烧器火焰筒7的外壁71上布置有环形的外圈燃气环5,外圈燃气环5轴向上通过一个或多个外圈燃气管52与燃气集散器9的外圈燃气接管93相连接,外圈燃气环5的另一端轴向上分布有多个燃气喷嘴51。
在导风筒22的出口处布置助燃空气导风盘6,助燃空气导风盘6可设置为锥形或者平板形,但不限于锥形和平板形状,可以是用于截流助燃空气的任何形状,助燃空气导风盘6上开有一个或多个三角形、梯形、圆形或不限形状的导风孔61,本具体实施例中导风孔61采用三角形,并且带有三角形的导风翼片62,助燃空气A通过导风孔61沿着火焰筒内壁72进入燃烧头的火焰筒7内部。
在助燃空气导风盘6与火焰筒7之间留有空隙8,形成烟气回流的环形空隙8,在燃烧头的轴向上,该空隙8位于燃烧室1内,连通火焰筒7的内部与外部,形状为环形,但不限于环形的任何形状。环形空隙8的起点始于助燃空气导风盘6,环形空隙的终点为火焰筒后端74。
鼓风机输送的助燃空气A通过助燃空气导风盘6的导风孔61进入燃烧头时,由于助燃空气导风盘6对空气的截流作用,使得导风孔61处的空气流速加快,在燃烧室1一侧导风盘6的背面形成负压区。炉膛内的导风盘回流烟气C3经由火焰筒7与助燃空气导风盘6之间的环形空隙8,被吸入负压区,继而被助燃空气A卷入燃烧头火焰筒7内部,吸入的导风盘回流烟气C3与助燃空气A在火焰筒7内部混合,形成助燃空气和烟气混合气A1经由火焰筒前端73与助燃空气导流器3的通道流出燃烧头,再与助燃空气导流器3前端已经混有烟气的中心燃气B1气流和火焰筒外壁71混有烟气的外圈燃气B2气流相遇合流,混合燃烧。
导风盘回流烟气C3经由火焰筒外壁71和燃烧室炉壁12之间的空间向助燃空气导风盘6前的环形空隙8处回流,这是由于助燃空气导风盘6背面负压产生的烟气回流的动力,增强了助燃空气在流出助燃空气导流器3分流时的向后分流的动力,确保前后分流成功,并使后端涡流区D2能够成型。这部分回流烟气量的多少,会影响后端涡流区的回旋强度。
如图3所示,示出了实用新型的燃气集散器9的具体结构,燃气集散器9包括中心燃气接管92和外圈燃气接管93,所述燃气集散器9的进口端连接燃气主管91,所述中心燃气接管92穿过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6的中心然后连接到中心燃气分配器4的中心燃气管44,外圈燃气接管93具有四根,分别连接到如图5所示的外圈燃气环5的四根外圈燃气管52。
本实用新型的助燃空气、燃气以及烟气的具体流动方向原理具体如下:
如图1和2所示,助燃空气A首先通过导风筒22的助燃空气导风盘6进入燃烧头火焰筒7,再经过火焰筒前端73与助燃空气导流器3的导流面31形成的通道向燃烧室炉壁12方向流出,在到达燃烧室炉壁12后,如前所述,由于环形空隙8处的负压区,会使得前后分流,形成两个独立的回旋气流涡流区,前端涡流区D1和后端涡流区D2。
同时,(锥形或喇叭形)助燃空气导流器3在引导助燃空气和烟气混合气A1向燃烧室炉壁12分流时,在助燃空气导流器3的导流器末端圆盘32,也就是中心燃气分配器4的区域形成负压区,前端涡流区D1可使燃烧产生的一部分前端回旋烟气C1经燃烧室中心空间回旋至中心燃气分配器4处,并与中心燃气分配器喷嘴流出的中心燃气B1混合,继而沿着涡流方向与助燃空气和烟气混合气A1合流。
后端涡流区D2可使燃烧产生的一部分后端回旋烟气C2经燃烧室壁12与燃烧器火焰筒外壁71之间的空间回旋至火焰筒外壁71的外圈燃气环5前端的燃气喷嘴51处,并与喷嘴流出的外圈燃气B2混合,继而沿着火焰筒外壁的涡流方向与助燃空气和烟气混合气A1合流。
燃气B经由燃气主管91进入燃气集散器9,通过中心燃气接管92和中心燃气管44将中心燃气B1送入中心燃气分配器4的喷嘴,并通过轴向喷嘴管42和径向喷嘴管41的喷嘴将中心燃气B1送入前端涡流区D1,这些燃气喷嘴为燃烧头伸入燃烧室的顶端部分,喷嘴流出的燃气与前端涡流区D1回旋的前端回旋烟气C1混合后与助燃空气和烟气混合气A1合流,与助燃空气和烟气混合气A1混合燃烧,形成前端火焰区F1。
燃气B经由燃气主管91进入燃气集散器9,通过外圈燃气接管93和外圈燃气管52将外圈燃气B2送入外圈燃气环5,并通过喷嘴52将外圈燃气B2送入后端涡流区D2,与空气混合燃烧,形成后端火焰区F2。由于前端和后端的分流点区域是一个相对静止的区域,此处会形成一个稳定的驻点火焰,在炉壁上会形成一圈稳定的火焰带,为分流点火焰区F3。
进一步的,前端火焰区F1产生的烟气,在前端涡流区D1的涡流作用下经由燃烧室中心区域,变成前端回旋烟气C1回流到中心燃气分配器4处,进一步的与中心燃气B1混合后进入前端涡流区D1,实现前端的烟气内循环燃烧。
进一步的,后端火焰区F2产生的烟气,在后端涡流区D2的涡流作用下经由燃烧室炉壁12和火焰筒7的外壁空间,变成后端回旋烟气C2回流到外圈燃气环5燃气喷嘴51处,进一步的与外圈燃气B2混合后进入后端涡流区D2,实现后端的烟气内循环燃烧。
进一步的,鼓风机输送的助燃空气通过助燃空气导风盘6所开的导风孔61进入燃烧头时,由于助燃空气导风盘6的截流作用,助燃空气导风盘6的火焰筒7一侧形成负压区,如图2所示,后端火焰区F2和分流点火焰区F3的烟气气流会有一部分经由炉壁12与火焰筒外壁71的空间流入环形空隙8的负压区,此部分烟气为导风盘回流烟气C3,助燃空气气流A经过助燃空气导风盘6的导风孔61后,会将导风盘回流烟气C3卷入火焰筒7内,相互混合变成助燃空气和烟气混合气A1后,经过火焰筒前端73与助燃空气导流器3的通道流向炉壁12,再进入前端火焰区F1,后端火焰区F2和分流点火焰区F3三个火焰区参与燃烧。最终实现燃气与烟气预混,空气与烟气预混后再混合燃烧的内循环低氮燃烧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利用燃气与烟气,空气与烟气分别混合后,再混合燃烧的方法,将可燃物与烟气,氧化剂与烟气分别稀释后,再混合燃烧的情况,使燃烧反应强度降低,区域扩散,燃烧室内部温度均衡,避免了局部高温,降低了氮氧化物的产生;燃烧在两个独立的回旋涡流区内发生,形成两个火焰区,这种分级分区的燃烧方式降低了整体燃烧的强度,进一步降低了氮氧化物的生成。
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一个锥形的助燃空气导流器,在燃烧室内部形成前后两个涡流区,利用涡流中心类似台风眼一样的气流相对静止区域,使火焰驻留,同时利用涡流外圈气流流速快,流量大的情况,进行烟气与燃气的有效混合。既保证了火焰的稳定性,又有效的提供了充足的内循环烟气到燃烧区域,降低了氮氧化物的生成。
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一个锥形助燃空气导流器,在燃烧室内部形成前后两个涡流区,在助燃空气分流时,在燃烧室炉壁的分流点位置会形成一个相对静止的区域,这部分会形成火焰驻点,燃烧室炉壁的这个位置将形成一圈稳定的火焰环,极大地提高了整体燃烧的稳定性。
部分燃烧的火焰紧贴燃烧室内胆炉壁,其中炉壁为热媒所包裹,附着在炉壁上的火焰提高了热量向热媒的传导效率,同时热媒对于火焰的降温作用,减少了氮氧化物的生成。
本实用新型利用燃气与烟气,空气与烟气分别混合后,再混合燃烧,将可燃物与氧化剂先稀释预热,当混合物达到自然点温度,氧含量低于10%,燃烧室温度达到1000℃时,这部分的空间内满足无焰燃烧的条件,混合物将转为无焰燃烧状态,可以观察到燃烧室的这部分空间内没有明显的火焰,反应区明显扩大,变得透明,燃烧柔和,噪音降低,燃烧室内部的温度更加均衡,热效率提高的同时氮氧化物进一步减少。

Claims (10)

1.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筒、火焰筒、燃气集散器以及中心燃气分配器,其中所述导风筒和火焰筒同轴设置,所述燃气集散器轴向穿过所述导风筒内部,所述中心燃气分配器的中心燃气管轴向穿过所述火焰筒内部,所述中心燃气管与所述燃气集散器相连接,所述导风筒出风口设置有助燃空气导风盘,且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上开设有导风孔,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与所述火焰筒之间具有空隙,所述火焰筒的外壁上布置有环形的外圈燃气环,所述外圈燃气环轴向上通过一个或多个外圈燃气接管与所述燃气集散器相连接,所述外圈燃气环上设置有轴向的燃气喷嘴,所述火焰筒前端出口处设置有助燃空气导流器,所述助燃空气导流器安装在所述中心燃气管上,所述助燃空气导流器包括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与所述火焰筒前端配合形成将助燃空气导向燃烧室炉壁形成涡流区的通道,所述导流面的背面设置有中心燃气分配器的径向喷嘴管和轴向喷嘴管,所述轴向喷嘴管径向上开设有燃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燃空气导流器的导流面为锥形导流面,所述助燃空气导流器还包括导流器末端圆盘,所述锥形导流面安装在所述导流器末端圆盘上,所述中心燃气管从所述锥形导流面的锥顶穿过并从所述导流器末端圆盘中心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燃气管穿过所述导流器末端圆盘同轴线上的燃烧室一侧,连接所述中心燃气分配器的径向喷嘴管或轴向喷嘴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为锥形或者平板形,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上开设有一个或多个三角形或者梯形或者圆形的导风孔,在所述导风孔上设有三角形的导风翼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与所述火焰筒之间的空隙为环形空隙,该环形空隙位于燃烧室内部,连通所述火焰筒的内部与外部,所述环形空隙的起点始于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所述环形空隙的终点为所述火焰筒的后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集散器包括中心燃气接管和外圈燃气接管,所述燃气集散器的进口端连接燃气主管,所述中心燃气接管穿过所述助燃空气导风盘的中心连接中心燃气分配器的中心燃气管,所述外圈燃气接管连接到所述外圈燃气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燃空气导流器与所述火焰筒同轴向布置并位于所述火焰筒前端,助燃空气和循环烟气在所述火焰筒内部混合,混合气流经由所述火焰筒前端与助燃空气导流器之间的通道引导向燃烧室炉壁方向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其特征在于,燃气通过燃气主管进入到所述燃气集散器的中心燃气接管和外圈燃气接管,其中中心燃气经由中心燃气接管进入中心燃气管,然后通入到径向喷嘴管和轴向喷嘴管后通过喷嘴喷出,形成前端中心燃气部分,外圈燃气经由外圈燃气接管进入到所述外圈燃气环,通过所述外圈燃气环上的喷嘴沿着所述火焰筒外壁喷出,形成后端外圈燃气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燃空气导流器与所述火焰筒之间形成的通道,引导助燃空气气流向所述燃烧室炉壁方向流出,到达燃烧室炉壁处前后分流,形成两个独立的回旋气流涡流区,前端涡流区和后端涡流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燃气分配器径向喷嘴管和轴向喷嘴管上的喷嘴喷出的燃气与前端涡流区回旋的烟气混合后与助燃空气气流合流。
CN202321392689.8U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 Active CN220017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2689.8U CN220017365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2689.8U CN220017365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17365U true CN220017365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78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92689.8U Active CN220017365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173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59827B (zh) 一种超低氮燃气燃烧器
US7430970B2 (en) Burner with center air jet
CZ20021480A3 (cs) Hořák na pevná paliva, spalovací zařízení, způsob spalování s pouľitím hořáku na pevná paliva a způsob provozu spalovacího zařízení
CN111520717A (zh) 一种基于旋流的分级低氮燃气燃烧器
CN111023091B (zh) 一种高温烟气多级回流低氮燃烧器及其燃烧方法
CN112963833B (zh) 一种氨低氮多级旋流燃烧器
CN111457371A (zh) 低氮燃烧器
CN113587087A (zh) 一种预混型富氢废气掺烧燃烧器
CN116624872A (zh) 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
KR20000062699A (ko) 미분탄 연소 버너 및 미분탄 연소 장치
CN110186044B (zh) 燃气-空气部分预混燃烧器
CN216953044U (zh) 一种全预混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器
CN107461742B (zh) 分级无焰低氮燃烧头
CN210511662U (zh) 燃气-空气部分预混燃烧器
CN212227021U (zh) 一种低氮燃烧器
CN211902870U (zh) 一种高温烟气多级回流低氮燃烧器
CN220017365U (zh) 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
CN115419893A (zh) 一种利用mild燃烧的多级氨气燃烧器
CN112178626B (zh) 内循环低氮燃气燃烧器
CN115013973A (zh) 一种全预混水冷燃气锅炉
CN212777339U (zh) 一种稳定燃烧的低NOx燃烧器结构
CN220931113U (zh) 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头
CN212108382U (zh) 一种多喷嘴配风低氮燃烧器
CN212777340U (zh) 基于旋流的分级低氮燃气燃烧器
CN115143459A (zh) 一种引射预混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