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7344U - 一种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17344U CN220017344U CN202223601218.1U CN202223601218U CN220017344U CN 220017344 U CN220017344 U CN 220017344U CN 202223601218 U CN202223601218 U CN 202223601218U CN 220017344 U CN220017344 U CN 2200173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inlet
- boiler
- air
- baffle
- side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2817 coal dus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340 racem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881 fly as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4282 Grewia occidental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Nitric oxide Chemical group O=[N]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AOWNCQODCNURD-UHFFFAOYSA-L Sulfate Chemical compound [O-]S([O-])(=O)=O QAOWNCQODCNURD-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BIGPRXCJEDHCLP-UHFFFAOYSA-N ammonium bisulfate Chemical compound [NH4+].OS([O-])(=O)=O BIGPRXCJEDHCL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05 data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JTJMJGYZQZDUJJ-UHFFFAOYSA-N phencyclidine Chemical class C1CCCCN1C1(C=2C=CC=CC=2)CCCCC1 JTJMJGYZQZDUJ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7 sulfu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Landscapes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所述锅炉包括连通锅炉侧壁内外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局部设置有挡板。在进风口局部设置挡板,可以减小进风口的进风面积,在不改变总送风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风速,使风的刚性提升,风的刚性提高后,进风口送入的风可以与成分为空气和煤粉的一次风更加充分的混合,使燃烧更加的充分,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借助进风口高刚性的风对锅炉内的一次风进行包裹和切割,通过对挡板大小、位置的调整,对锅炉内一次风的运动和局部的氧气分布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完全燃烧,抑制NOX、SO3、HS和HCl等有害气体的产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电锅炉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
背景技术
燃煤电站的锅炉一般会设置两种送风:一次风和辅助风,所述辅助风还包括二次风和燃尽风。
一般来讲,一次风通过专门的一次风口送入煤粉等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物,在进行部分燃烧后,由二次风口送入二次风,二次风一般为空气,为未完全燃烧的煤粉提供继续燃烧的氧气。所述一次风和二次风在锅炉内形成同向转动的火焰气旋。
燃尽风口设置在一次风口和二次风口的上方,向锅炉内送入方向相反的空气,形成与火焰气旋转动方向相反的气旋,与火焰气旋相互抵消,完成消旋,保证煤粉完全燃烧,并且可以提升炉顶吊屏位置温度场的均匀性。
燃煤电站锅炉二次风主要提供煤粉碳的燃烧所需氧量,锅炉二次风可保证煤粉在进入燃烧室后的充分燃烧。
然而过量输入二次风会为NOX、SO3的生成创造有利条件,增加了送风机的电耗,同时生成的过量NOX会给炉后的脱硝SCR系统带来压力,增加NH3的输入,而过量的NH3势必会存在逃逸,逃逸的NH3又会与SO3结合生成NH4HSO4,硫酸盐类物质与飞灰结合会使得飞灰板结、附着于空预器蓄热元件通道上,使得空预器蓄热元件堵塞,增加引风机电耗,甚至影响机组接带大负荷能力;
输入二次风不足会使得煤粉中碳不充分燃烧以至于在炉内形成还原性气氛,煤粉中的S、Cl元素在高温还原性气氛中形成HS、HCl,对水冷壁造成高温腐蚀。针对四角切圆燃烧室,不同的区域,需要选择合理分配氧量,向火侧贫氧燃烧降低NOX、SO3的生成,背火侧富氧燃烧降低HS、HCl的生成。
目前的背景下,大型电站燃煤锅炉已进行低氮燃烧改造,需要新增加若干层二次风口,形成分级二次风燃烧,对二次风量的输入精准控制。然而二次风喷口总面积过大,难以保证在各种工况下相对稳定的二次风压,尤其在ACE运行状态下,对燃烧稳定、环保的运行存在较大风险。
在对二次风风量和风压的调节中,如果直接降低风量,导致风压下降,则辅助风难以完全包裹一次风,大量煤粉“散吹”至水冷壁附近燃烧,导致水冷壁附近形成高温腐蚀条件;且因为煤粉“散吹”至水冷壁附近,导致火焰中心成为“煤少、风多、温度高”的环境,极易生成NOX、SO3,增加污染。
目前主要采用安装带有二次风偏置装置的进风喷口来解决以上问题,但是结构复杂,锅炉改装成本高,且需要大量时间进行调试。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以实现降低锅炉燃烧中产生的NOX、SO2等有害气体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所述锅炉包括连通锅炉侧壁内外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局部设置有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下边缘和左右边缘,所述进风口挡板自进风口上边缘向下边缘延伸、对进风口形成局部竖向遮挡和/或进风口挡板自进风口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对进风口形成局部横向遮挡。
进一步地,所述竖向遮挡的挡板还与进风口左或右边缘连接;
和/或所述横向遮挡的挡板还与进风口上或下边缘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锅炉具有若干所述进风口,自锅炉顶部向锅炉底部直线排布,
距离锅炉底部最近的进风口的挡板自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与下边缘连接,对进风口形成横向遮挡。
进一步地,所述锅炉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三侧壁和第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第三侧臂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
所述进风口朝向与第二、第四侧壁延伸方向一致的,所述挡板自进风口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连接下边缘;
所述进风口朝向与第一、第三侧壁延伸方向一致的,所述挡板自进风口上边缘向下边缘延伸,并连接左/右边缘。
进一步地,所述锅炉还包括若干燃尽风口,所述燃尽风口设置在锅炉顶部与进风口之间、与进风口沿同一直线排布,所述燃尽风口局部设置有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燃尽风口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下边缘和左右边缘,所述挡板自燃尽风口的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对燃尽风口形成横向遮挡。
进一步地,距离锅炉顶部最近的燃尽风口的挡板自燃尽风口的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与上边缘相连;
距离锅炉顶部最远的燃尽风口的挡板自燃尽风口的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与下边缘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由若干条形板拼接而成,所述条形板分别固定在进风口和/或燃尽风口上。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与进风口和/或燃尽风口之间留有间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进风口局部设置挡板,可以减小进风口的进风面积。在不改变总送风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风强,风强提高后,进风口送入的风可以与一次风更加充分的混合,使燃烧更加的充分。
2、所述进风口挡板自进风口上边缘向下边缘延伸、对进风口形成竖向遮挡,可以获得更加集中的进风截面,因为进风截面变小,所以在水平方向上对一次风的切割能力变强,可以以此控制一次风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挡板在水平方向上的具体位置,来调控锅炉内不同区域的氧气含量,控制富氧、贫氧状态。
进风口挡板自进风口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对进风口形成横向遮挡,进风口的风在水平方向上保持最大送风面积的同时增加了风强,在竖直方向上对一次风的切割能力变强,可以以此控制一次风在竖直方向的运动。
3、所述竖向遮挡的挡板还与进风口左或右边缘连接,将挡板安装在进风口后,挡板可以将远离锅炉侧壁一侧的进风口遮挡,使进风全部沿靠近锅炉侧壁的一侧进入锅炉,在一次风和锅炉侧壁之间形成分割,对一次风中的煤粉形成包裹作用,避免一次风中的煤粉飞溅到锅炉侧壁上,造成对锅炉侧壁的侵蚀。同时,因为风强增加后的进风主要送到远离锅炉中心、靠近锅炉侧壁的一侧,形成位于锅炉中心的向火侧缺氧、靠近锅炉侧壁的背火侧富阳的状态,从而达成向火侧贫氧燃烧降低NOX、SO3的生成。背火侧富氧燃烧降低HS、HCl的生成的目的。
所述横向遮挡的挡板还与进风口上或下边缘连接,将挡板安装在进风口后,进风将从进风口上部或下部的一侧送出,避免了进气分散,增强了对一次风在竖直方向上对一次风的切割效果。
4、距离锅炉底部最近的风口挡板设置为横向遮挡,可以在锅炉底部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托举风层,使锅炉内的煤粉在下降至锅炉底部的时候,接触到此托举风层,托举风层对煤粉形成托举,延迟煤粉落到锅炉底部的时间,使煤粉可以燃尽,避免煤粉落地熄灭造成不完全燃烧;
挡板与进风口下边缘连接,可以使进风形成的托举风层在竖直方向上尽可能更高,进一步延迟煤粉坠落。
5、距离较远的两侧壁之间需要更多的氧气,在距离较远的两侧壁之间设置横向遮挡的挡板,可以在提升风强的同时,增加送氧量。
6、进风口安装挡板后,风强提升,锅炉内气体的旋转力度随之提升,原有的燃尽风消旋能力不能满足进气风强提升后的消旋需求,造成锅炉受力不均衡,影响了稳定性。
燃尽风挡板对燃尽风口形成局部遮挡,在总进气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风强,增强了燃尽风的消旋能力,可以维持锅炉受力均衡,保持稳定,并且可以提升炉顶吊屏位置温度场的均匀性。
7、挡板对燃尽风形成横向遮挡,可以在增加风强的同时,在水平方向上保持最大的送风面积,从而覆盖锅炉内部的火焰气旋。
8、距离锅炉顶部最近的燃尽风口的挡板横向设置并与上边缘相连,距离锅炉顶部最远的燃尽风口挡板横向设置并与下边缘相连,即设置挡板后的燃尽风口,开口位置相对集中,可以使燃尽风更加集中,增强消旋作用。
9、使用一张大挡板直接焊接在进风口或燃尽风口上,在温度变化时,挡板受到的应力较大,容易造成开焊,将一张大挡板改为若干条形挡板,挡板受到的应力减小,焊接更加稳定,不易开焊脱落。
10、锅炉工作时温度很高,挡板容易损坏,在挡板与进风口/燃尽风口之间留有空隙,部分风可以从空隙穿过,降低挡板温度,避免挡板因温度过高而损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锅炉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锅炉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锅炉进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锅炉进风口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锅炉燃尽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风口;11、第一进风口;12、第二进风口;13、第三进风口;14、第四进风口;15、第五进风口;16、第六进风口;17、第七进风口;18、第八进风口;19、第九进风口;2、挡板;3、燃尽风口;31、第一燃尽风口;32、第二燃尽风口;33、第三燃尽风口;34、第四燃尽风口;35、第五燃尽风口;4、炉角;41、第一炉角;42、第二炉角;43、第三炉角;44、第四炉角;5、锅炉侧壁;51、第一侧壁;52、第二侧壁;53、第三侧壁;54、第四侧壁;6、一次风口;61、第一一次风口;62、第二一次风口;63、第三一次风口;64、第四一次风口;65、第五一次风口;7、锅炉顶部;8、锅炉底部。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所述锅炉具有两两相对设置的四个锅炉侧壁5、锅炉顶部7和锅炉底部8。所述锅炉侧壁5的四个炉角4均设置有相同的一次风口6和进风口1。所述一次风口6的进气方向与进风口1进气方向相同,进气方向沿锅炉周侧壁顺时针或逆时针周向设置。
通过所述一次风口6向锅炉内送入煤粉和空气组合形成的一次风,所述一次风沿锅炉的周侧壁顺时针或逆时针形成气旋并燃烧。通过所述进风口1向锅炉内送入成分为空气的二次风,所述二次风与一次风同向旋转并混合,为一次风中的煤粉燃烧提供氧气。
在所述进风口1局部设置挡板2,对进风口1进行局部遮挡。
在进风口1局部焊接挡板2,可以减小进风口1的进风面积。在不改变总送风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风强,风强提高后,进风口1送入的风可以与一次风混合的更加充分,使煤粉完全燃烧,减少因煤粉和氧气混合不均造成的燃烧不完全。
实施例2:
如图3所述,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做的改进。所述进风口1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下边缘和左右边缘,所述上下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左右边缘之间的距离,所述进风口1的挡板2自进风口1的上边缘向下边缘延伸,对进风口1形成竖向遮挡。
此时,遮挡后的进气截面上下边缘之间的距离与左右边缘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进气更加集中,在水平方向上对一次风的切割能力变强,可以通过控制挡板2的在水平方向上的具体位置和宽度,来调控锅炉内不同区域的氧气含量,控制富氧、贫氧状态。
如图4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部分特殊的进风口1,挡板需要自进风口1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对进风口1形成横向遮挡。
此时,进气口1在增加了风强的同时,在水平方向上保持了最大的进风面积,在竖直方向上对一次风的切割能力变强,可以通过控制挡板2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和宽度来控制一次风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状态。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做的改进。所述竖向遮挡的挡板2还与进风口1的左或右边缘连接。挡板与左边缘还是右边缘连接取决于进风口1的位置和气旋的方向(此处所述“左”、“右”为以锅炉中心为观察点,向锅炉侧壁5观察所见的左右位置)。
当气旋方向为沿锅炉周侧壁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竖向遮挡的挡板2与进风口1的右边缘连接;当气旋方向为沿锅炉周侧壁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竖向遮挡的挡板2与进风口1的左边缘连接。
在进风口1的送风方向上,远离锅炉侧壁5一侧的进风口1安装竖向遮挡的挡板,可以使进风口1的进气全部沿靠近锅炉侧壁5的一侧进入锅炉,在一次风和锅炉侧壁5之间形成分割,对一次风中的煤粉形成包裹作用,避免一次风中的煤粉飞溅到锅炉侧壁5上,造成对锅炉侧壁5的侵蚀。同时,因为风强增加后的进风主要送到远离锅炉中心、靠近锅炉侧壁5的一侧,形成位于锅炉中心的向火侧缺氧、靠近锅炉侧壁5的背火侧富氧的状态,从而达成向火侧贫氧燃烧降低NOX、SO3的生成。背火侧富氧燃烧降低HS、HCl的生成的目的。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横向遮挡的挡板2还与进风口1的上或下边缘连接。
将挡板2安装在进风口1后,二次风将从进风口1上部或下部的一侧送出,避免了进气分散,增强了对二次风在竖直方向上对一次风的切割效果。
实施例4:
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锅炉有若干个一次风口6和进风口1,所述一次风口6和进风口1从锅炉顶部7向锅炉底部8直线混合排布,且最接近锅炉顶部7和锅炉底部8的均为进风口1。
距离锅炉底部8最近的进风口1的挡板2自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与下边缘连接,对进风口1形成横向遮挡。
距离锅炉底部8最近的进风口1的挡板2设置为横向遮挡,可以在锅炉底部8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托举风层,使锅炉内的煤粉在下降至锅炉底部8的时候,接触到此托举风层,托举风层对煤粉形成托举,延迟煤粉落到锅炉底部8的时间,使煤粉可以燃尽,避免煤粉落地熄灭造成不完全燃烧;
挡板2与进风口1下边缘连接,可以使二次风形成的托举风层在竖直方向上尽可能更高,进一步延迟煤粉坠落。
实施例5: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所做出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锅炉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51、第三侧壁53和第二侧壁52、第四侧壁54,所述第一侧壁51、第三侧壁5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侧壁52、第四侧壁54之间的距离,所述锅炉内的一次风和二次风气旋为沿锅炉周侧壁方向逆时针旋转。
最靠近锅炉顶部7的进风口1的挡板2设置方式如下:
所述进风口1朝向与第二侧壁52、第四侧壁54延伸方向一致的,所述挡板2自进风口1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连接进风口1下边缘;
所述进风口1朝向与第一侧壁51、第三侧壁53延伸方向一致的,所述挡板2自进风口1上边缘向下边缘延伸,并连接进风口1右边缘。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锅炉内的一次风和二次风气旋为沿锅炉周侧壁方向顺时针旋转。所述进风口1朝向与第一侧壁51、第三侧壁53延伸方向一致的,所述挡板2自进风口1上边缘向下边缘延伸,并连接进风口1左边缘。
距离较远的两锅炉侧壁5之间需要更多的氧气,在距离较远的两锅炉侧壁5之间设置横向遮挡的挡板2,可以在提升风强的同时,增加通氧量。
实施例6:
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5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锅炉还包括若干连通锅炉侧壁5内外的燃尽风口3,所述燃尽风口3设置在锅炉顶7部与进风口1之间、与进风口1沿同一直线排布,所述燃尽风口3局部设置有挡板2。
一次风和二次风在锅炉内沿锅炉周侧壁运动形成火焰气旋,火焰气旋会在旋转中上升至锅炉顶部7,气旋的旋转会最终作用在锅炉上,对锅炉的稳定造成影响,所以需要在锅炉较高处设置燃尽风口3,经燃尽风口3进入锅炉的燃尽风与火焰气旋的运动方向相反,形成反向气旋,火焰气旋和反向气旋相互作用,将火焰气旋的旋转力量抵消,达成消旋,维持锅炉稳定。同时,燃尽风还能为火焰气旋提供最后的氧气,保证火焰气旋中的可燃物燃尽。
进风口安装挡板2后,二次风的风强提升,锅炉内气体的旋转力度随之提升,原有的燃尽风消旋能力不能满足二次风风强提升后的消旋需求,造成锅炉受力不均衡,影响了稳定性。
燃尽风口3的挡板2对燃尽风口3形成局部遮挡口,在总进气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风强,增强了燃尽风的消旋能力,可以维持锅炉受力均衡,保持稳定,还可提升炉顶吊屏位置温度场的均匀性。
实施例7: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燃尽风口3的挡板2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下边缘和左右边缘,所述上下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左右边缘之间的距离。所述燃尽风口3的挡板2自燃尽风口3的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对燃尽风口3形成横向遮挡。
挡板2对燃尽风形成横向遮挡,可以在增加风强的同时,在水平方向上保持最大的送风面积,从而覆盖锅炉内部的火焰气旋。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改进。距离锅炉顶部7最近的燃尽风口3的挡板2自燃尽风口的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与上边缘相连;
距离锅炉顶部7最远的燃尽风口3的挡板2自燃尽风口3的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与下边缘相连。
优选的,所述锅炉具有三个燃尽风口3,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为:
第一燃尽风口31:燃尽风口3的挡板2自燃尽风口3的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与下边缘相连;
第二燃尽风口32:不设置挡板2;
第三燃尽风口33:燃尽风口3的挡板2自燃尽风口3的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与上边缘相连。
设置挡板2后的燃尽风口3,开口位置相对靠近,可以使增加风强后的燃尽风更加集中,增强消旋作用。
实施例9:
如图3-5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风口1的挡板2和燃尽风口3的挡板2由若干条形板拼接而成,所述条形板分别固定在进风口1和/或燃尽风口3上。
优选的,一块挡板2由两块或两块以上条形板拼接的,条形板之间不需要焊接。
使用一张大挡板2直接焊接在进风口1或燃尽风口3上,在温度变化时,挡板2受到的应力较大,容易造成开焊,将一张大挡板2改为若干条形挡板2,单块挡板2受到的应力减小,焊接更加稳定,不易开焊脱落。
优选的,所述挡板2材质为0Cr18Ni9Ti,厚度为10mm,使用TP347焊条或相当的焊材焊接。
实施例10:
如图3-5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2与进风口1和燃尽风口3之间留有间隙。
优选的,所述间隙为3mm。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2同时连接进风口1/燃尽风口3上下边缘的,挡板2与上下边缘连接处满焊,与左/右边缘连接处需要点焊;
所述挡板2同时连接进风口1/燃尽风口3左右边缘的,挡板2与左右边缘连接处满焊,与上/下边缘连接处需要点焊。
锅炉工作时温度很高,挡板2容易损坏,在挡板2与进风口1/燃尽风口3之间留有空隙,部分风可以从空隙穿过,降低挡板2温度,避免挡板2因温度过高而损坏。
实施例11: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0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锅炉具有四个锅炉侧壁5,锅炉侧壁5两两相连处形成炉角4,每个炉角4各有沿直线排布的十九个连通锅炉内外的开口,所述开口自锅炉底部8向锅炉顶部7的排布顺序依次为:
第一进风口11、第二进风口12、第一一次风口61、第三进风口13、第二一次风口62、第四进风口14、第五进风口15、第三一次风口63、第六进风口16、第七进风口17、第四一次风口64、第八进风口18、第五一次风口65、第九进风口19、第一燃尽风口31、第二燃尽风口32、第三燃尽风口33、第四燃尽风口34、第五燃尽风口35。
所述部分开口处设置有扇叶和探头,在设置挡板2时应该避开扇叶和探头的位置。
各开口挡板2设置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所述进风口1在加装挡板2后,实际进风面积为原进风面积的85%;
所述燃尽风口3在加装挡板2后,实际进风面积为原进风面积的84%。
经试验,改造前后低负荷工况下各参数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经以上参数分析可知:
在相同工况下(135MW),因制粉系统治理,一次风量环比降低23t/h,二次风量环比升高27t/h,一、二次风配比更加合理;
二次风箱差压在恢复C层燃烧器上下两层辅助风、燃尽风环比开大20%(第四燃尽风口34、第五燃尽风口35面积较其它燃尽风口3大50%)的前提下,风箱差压环比升80-100pa,充分证明进风口1和燃机风口3进气面积封堵对提高二次风刚性及下一步深调时动力场组织起到积极作用;
从过热汽温、再热汽温、后屏过屏在左右侧的偏差、后屏高温点的变化,均能证明进风口1优化改造后在低负荷时炉膛热负荷的均匀性较修前明显改善,且过、再热汽温均较修前提升10℃,节能效果明显;
在脱硝入口烟气氧量、空预器入口烟气氧量环比无明显下降(且个别氧量上升)的情况下,优化二次风与燃尽风配比,脱硝入口氮氧化物环比降低150-180mg/Nm3。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见,采取本技术方案的锅炉可以:
降低NOX的生成,不仅是降低SCR脱硝系统氨的使用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减少氨的使用量的附加效益,减少硫酸氢氨的生成,空预器蓄热元件不易堵塞,降低烟风系统阻力,减少引风机电耗,提升机组接带大负荷能力;
减少煤耗,其间接效益为减少送粉管道及风烟系统的磨损,减少受热面的磨损;
可提升机组低负荷时的主再热汽温,主蒸汽温度提升10℃,煤耗可降低0.8g/KWh,再热汽温度提升10℃,煤耗可降低约0.6g/KWh,如此在机组深度调峰时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机组低负荷采用两台磨煤机运行,燃烧器出口更易形成燃烧所需的“三高”条件,对稳定燃烧十分有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也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锅炉包括连通锅炉侧壁内外的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局部设置有挡板;
所述进风口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下边缘和左右边缘,所述进风口挡板自进风口上边缘向下边缘延伸、对进风口形成局部竖向遮挡和/或进风口挡板自进风口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对进风口形成局部横向遮挡;
在进风口的送风方向上,远离锅炉侧壁一侧的进风口安装竖向遮挡的挡板;
当气旋方向为沿锅炉周侧壁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竖向遮挡的挡板与进风口的右边缘连接;当气旋方向为沿锅炉周侧壁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竖向遮挡的挡板与进风口的左边缘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向遮挡的挡板还与进风口左或右边缘连接;
和/或所述横向遮挡的挡板还与进风口上或下边缘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具有若干所述进风口,自锅炉顶部向锅炉底部直线排布,
距离锅炉底部最近的进风口的挡板自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与下边缘连接,对进风口形成横向遮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炉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三侧壁和第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第三侧臂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
所述进风口朝向与第二、第四侧壁延伸方向一致的,所述挡板自进风口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连接下边缘;
所述进风口朝向与第一、第三侧壁延伸方向一致的,所述挡板自进风口上边缘向下边缘延伸,并连接左/右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还包括若干燃尽风口,所述燃尽风口设置在锅炉顶部与进风口之间、与进风口沿同一直线排布,所述燃尽风口局部设置有挡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尽风口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下边缘和左右边缘,所述挡板自燃尽风口的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对燃尽风口形成横向遮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其特征在于:距离锅炉顶部最近的燃尽风口的挡板自燃尽风口的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与上边缘相连;
距离锅炉顶部最远的燃尽风口的挡板自燃尽风口的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并与下边缘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由若干条形板拼接而成,所述条形板分别固定在进风口和/或燃尽风口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与进风口和/或燃尽风口之间留有间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601218.1U CN220017344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一种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601218.1U CN220017344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一种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17344U true CN220017344U (zh) | 2023-11-14 |
Family
ID=88674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601218.1U Active CN220017344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一种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17344U (zh) |
-
2022
- 2022-12-30 CN CN202223601218.1U patent/CN2200173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507814C (en) | Combustion apparatus and wind box | |
CN101995015A (zh) | 直流燃烧器的四角切圆低Nox燃烧技术 | |
CN108870383B (zh) | 一种煤粉锅炉低NOx燃烧系统 | |
CN110030576B (zh) | 一种降低水冷壁高温腐蚀影响的锅炉运行控制方法 | |
CN112902154A (zh) | 对冲燃烧锅炉两侧汽温偏差及co浓度可控的燃尽风系统 | |
CN110645568A (zh) | W火焰锅炉NOx超低排放协同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20017344U (zh) | 一种具有风口挡板的锅炉 | |
CN214370141U (zh) | 一种应用于墙式切圆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 | |
CN114777114A (zh) | 一种煤粉深度低氧燃烧系统 | |
CN213207829U (zh) | 一种防止水冷壁高温腐蚀的高效贴壁风系统 | |
CN211011334U (zh) | W火焰锅炉NOx超低排放协同控制系统 | |
CN210373405U (zh) | 立式煤粉锅炉 | |
CN210511759U (zh) | 一种蔗渣锅炉的二次供风系统 | |
JP2015117862A (ja) | ボイラ | |
CN209782603U (zh) |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 | |
CN109578991B (zh) | 一种煤粉锅炉精准配风系统 | |
CN203642167U (zh) | 一种具有多组燃尽风喷口的w火焰锅炉 | |
WO2018150701A1 (ja) | 燃焼バーナ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ボイラ | |
CN214664372U (zh) | 一种控制对冲燃烧锅炉汽温偏差及co浓度的燃尽风系统 | |
CN214745703U (zh) | 塔式锅炉新型sofa燃烧器的布置结构 | |
CN110332521A (zh) | 天然气低氮氧化物涡旋弥散燃烧机 | |
CN217714906U (zh) | 一种煤粉燃烧器的风箱及一种煤粉燃烧器 | |
CN212869745U (zh) | 煤粉炉燃尽风系统 | |
CN219656056U (zh) | 一种防堵二次风喷嘴结构及含有该结构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 |
CN110160042B (zh) | 燃烧器顶部侧置煤粉锅炉及其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