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2399U - 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12399U
CN220012399U CN202321389445.4U CN202321389445U CN220012399U CN 220012399 U CN220012399 U CN 220012399U CN 202321389445 U CN202321389445 U CN 202321389445U CN 220012399 U CN220012399 U CN 2200123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tank body
aeration
sewage treatment
treatment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8944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晓刚
王春
高东东
郑颖
张珅
田丰
陈青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SICHU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32138944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123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123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123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圆形的内池体、圆形的中间池体和圆形的外池体,所述内池体、中间池体和外池体从内之外依次同轴设置,所述内池体内设置有沉淀腔,所述沉淀腔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内池体与中间池体之间设置有清水腔,所述中间池体和外池体之间的空间设置有生物处理区、曝气区、生态净化区和出水区,所述沉淀腔、清水腔、生物处理区、曝气区、生态净化区和出水区依次连通,所述曝气区内设置有曝气机构,所述生态净化区内种植有植物。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且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好。

Description

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以水产养殖尾水为代表的低浓度污水具有污染成分相对简单、污染物浓度低的特点,但是又达不到直接排放的标准,还是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目前,低浓度污水的处理设备一般包括沉淀池、曝气池、生化处理池等,各个池体都是采用修建在地面的矩形钢砼结构,占地面积较大,后期维护不方便。此外,各个池体之间采用管道相连,管道的布设复杂,实施成本高。如CN207002383U公开了一种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连接有进水管路的曝气活化池,所述曝气活化池沿水流方向依次连接有接触回流池、沉淀池和出水管路,所述接触回流池中设有填料装置,曝气活化池中设有曝气系统,曝气活化池与接触回流池之间设有能使水体在曝气作用下在两者间循环流动的导流结构。该处理系统各池体的布局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且对污水中氮、磷等污染成分的去除不够充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更加高效地利用土地面积,且对氮、磷的去除更加充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圆形的内池体、圆形的中间池体和圆形的外池体,所述内池体、中间池体和外池体从内之外依次同轴设置,所述内池体内设置有沉淀腔,所述沉淀腔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内池体与中间池体之间设置有清水腔,所述中间池体和外池体之间的空间设置有生物处理区、曝气区、生态净化区和出水区,所述沉淀腔、清水腔、生物处理区、曝气区、生态净化区和出水区依次连通,所述曝气区内设置有曝气机构,所述生态净化区内种植有植物。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腔的中心设置有竖直的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下端的内径大于上端的内径,所述导流管的下端口设置有圆锥形的反射板,所述反射板的顶点朝上,所述导流管的出口设置于反射板上方的侧壁;所述进水管伸入导流管的上端。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腔的底壁倾斜设置,且沉淀腔底壁的下端设置有排泥管。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处理区、曝气区和生态净化区依次通过过滤坝隔开。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坝包括固定滤料层和设置在固定滤料层两侧的可拆卸滤料层,所述可拆卸滤料层包括多个滤料模组,所述滤料模组与固定滤料层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滤料模组的上方设置有检修步道。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处理区内悬挂设置有生物填料。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净化区内设置有种植浮板,所述植物种植于种植浮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机构为曝气盘。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腔的顶部通过第一溢流堰与清水腔连通,清水腔的顶部通过第二溢流堰与生物处理区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内池体、中间池体和外池体均呈圆形且从内之外依次设置,各个区域集成度更高,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更进一步地减小了占地面积。
2、低浓度污水如养殖尾水等通过进水管进入沉淀腔,污水中的固体杂质沉淀到沉淀腔的底部,可定期由排泥机构排出。沉淀腔上层的清水则流动至清水腔,然后流入生物处理区,生物处理区内的微生物能够去除水中30%~50%的N、P等有机物。生物处理区中的水进入曝气区,曝气区中的曝气机构用于向水中曝气,提高溶氧量,同时进一步地去除悬浮物。曝气区中的水进入生态净化区,利用生态净化区中的植物进一步吸收和分解水中的N、P等营养成分。采用多种工艺,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固体杂质、悬浮物和浮渣,提高溶氧量,保证处理效果。生态净化区内的水流动至出水区,出水区中的水可直接排放或者再次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内池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生物处理区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生态净化区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多台设备联合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圆形的内池体1、圆形的中间池体2和圆形的外池体3,内池体1、中间池体2和外池体3从内之外依次同轴设置。内池体1内设置有沉淀腔4,沉淀腔4连接有进水管5,内池体1与中间池体2之间设置有清水腔6,中间池体2和外池体3之间的空间设置有生物处理区7、曝气区8、生态净化区9和出水区10,沉淀腔4、清水腔6、生物处理区7、曝气区8、生态净化区9和出水区10依次连通,曝气区8内设置有曝气机构11,生态净化区9内种植有植物12。
内池体1、中间池体2和外池体3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如不锈钢或者碳钢,焊接在同一块底板上,形成一个整体,可以灵活地安装。当外界环境的气温较低时,可以在外池体3外壁设置保温材料。
内池体1的内腔即为沉淀腔4,可通过沉淀的方式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杂质。进水管5用于将待处理的低浓度污水输送至沉淀腔4。内池体1和中间池体2之间的腔体即为清水腔6,污水在沉淀腔4中静置沉淀后,上层的清水则流入清水腔6,清水腔6起到二次沉淀的作用,延长沉淀时间,提高固体杂质的去除率。
中间池体2和外池体3之间具有圆环形的空腔,将该空腔分隔为呈扇环形的生物处理区7、曝气区8、生态净化区9和出水区10,其中,生物处理区7、曝气区8、生态净化区9的面积较大,而出水区10的面积较小。生物处理区7内设置有生物填料,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利用微生物去除水中的氮、磷等污染成分。曝气区8用于向水中曝气,提高水的含氧量,以便于生态净化区9中的植物12正常生长,防止植物12烂根,同时使得水中的溶氧量达到排放标准。通过在生态净化区9内种植植物12,植物12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因此可以进一步地降低氮、磷的浓度,提高水质。生态处理成本较低,运行维护方便,不会产生新的污染成分,生态环保。
低浓度污水可直接通过进水管5通入沉淀腔4,但水流的冲击可能导致沉淀腔45底部的污泥又再次进入水中,因此,在沉淀腔4的中心设置有竖直的导流管13,导流管13下端的内径大于上端的内径,导流管13的下端口设置有圆锥形的反射板21,反射板21的顶点朝上,导流管13的出口设置于反射板13上方的侧壁;进水管5伸入导流管13的上端。反射板21将导流管13的下端口挡住,水沿着导流管13从上至下流动至反射板21,受到反射板21的阻挡后沿着反射板21朝着四周流动,最后从导流管13的侧壁进入沉淀腔4,进水时,对沉淀腔4底部的污泥扰动较小,防止污泥再次进入水中,同时有利于水中的固体杂质充分沉淀至沉淀腔4底部。此外,内池体1下部的侧壁倾斜设置,使得沉淀腔4底部的空间更小,有利于污泥的聚集。
为了便于将沉淀腔4底部的污泥集中收集,沉淀腔4的底壁倾斜设置,倾斜角度约为5°左右,且沉淀腔4底壁的下端设置有排泥管14。沉淀的污泥沿着沉淀腔4的底壁向下滑动,然后聚集在底壁的下端,利用排泥管14排出污泥时,可以快速将大部分污泥吸入排泥管14,提高排泥效率。排泥管14上设置有污泥泵,用于提供动力,将污泥输送至指定位置。
生物处理区7、曝气区8和生态净化区9依次通过过滤坝15隔开,生态净化区9和出水区10之间以及出水区10和生物处理区7之间通过隔板隔开。过滤坝15具有过滤的功能,可以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和漂浮物,提高处理效果。
现有的过滤坝15一般为三层结构,即两个多孔砖砌筑层和一滤料层,多孔砖砌筑层由多孔砖砌筑成墙体结构,滤料层填充在两个多孔砖砌筑层之间。随着系统的使用,滤料层进水侧的杂质逐渐增多,会导致滤料层逐渐被堵塞,同时滤料层出水侧直接与水接触,也容易粘附较多的杂物,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对滤料层进行清理,由于多孔砖砌筑层是固定建筑,无法移动、拆除,因此清理时只能将滤料层取出并进行清洗,操作十分麻烦。
为了便于对过滤坝15进出水侧易堵塞的滤料进行清理,过滤坝15包括固定滤料层16和设置在固定滤料层16两侧的可拆卸滤料层,可拆卸滤料层包括多个滤料模组17,滤料模组17与固定滤料层16可拆卸连接。固定滤料层16可采用火山岩颗粒,两侧面利用钢丝网或者网板固定。由于固定滤料层16的进水侧和出水侧均设置了由多个滤料模组17组成的可拆卸滤料层,可拆卸滤料层直接与水接触,杂质会首先进入可拆卸滤料层,而停留在固定滤料层16中的杂质较少,因此,清理时,可以拆下滤料模组17,并采用高压水枪对滤料模组17进行冲洗,冲洗干净后将滤料模组17再次安装到位即可,而固定滤料层16可以长时间不清理。后期维护更加方便。
为了便于对生物处理区7、曝气区8和生态净化区9内的设备进行检修,滤料模组17的上方设置有检修步道18。检修步道18的长度方向与外池体3的径向一致,从外池体3延伸至中间池体2,检修时,检修人员可以在检修步道18上行走,以到达合适的检修位置。此外,滤料模组17的拆装也可以在检修步道18上进行。在生物处理区7和出水区10之间也可以设置检修步道18。
生物处理区7内悬挂设置有生物填料。生物填料可以是毛刷形式生物膜,也可以是辫带式填料、多孔性炭纤维填料等,经过工程实践,挂膜效果最好的是多孔性填料,填料填充料为75%左右。养殖尾水在生物处理区7中的停留时间应当不小于3小时。生物处理区7能够去除30%~50%的N、P等有机物。
生态净化区9内可以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可以在生态净化区9内设置种植浮板19,种植浮板19可以是现有的泡沫板等,能漂浮在水面上,植物12种植于种植浮板19上。植物12可以是千屈菜、水白菜等,能充分利用植物12的根系净化污水,使水中的氮、磷经吸附、微生物分解、吸收等途径被部分去除或利用。
曝气机构11为多个均匀分布在曝气区8底部的曝气盘,曝气盘连接有曝气风机。
沉淀腔4与清水腔6之间可通过管道连通,清水腔6与生物处理区7之间也可通过管道连通,优选的,沉淀腔4的顶部通过第一溢流堰20与清水腔6连通,清水腔6的顶部通过第二溢流堰与生物处理区7连通,减少管道的布设数量,以便于后期维护。
当污水处理量较大时,可以将多套本发明的系统联合使用,如图6所示,进水管5可将污水同时通入多套设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圆形的内池体(1)、圆形的中间池体(2)和圆形的外池体(3),所述内池体(1)、中间池体(2)和外池体(3)从内之外依次同轴设置,所述内池体(1)内设置有沉淀腔(4),所述沉淀腔(4)连接有进水管(5),所述内池体(1)与中间池体(2)之间设置有清水腔(6),所述中间池体(2)和外池体(3)之间的空间设置有生物处理区(7)、曝气区(8)、生态净化区(9)和出水区(10),所述沉淀腔(4)、清水腔(6)、生物处理区(7)、曝气区(8)、生态净化区(9)和出水区(10)依次连通,所述曝气区(8)内设置有曝气机构(11),所述生态净化区(9)内种植有植物(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腔(4)的中心设置有竖直的导流管(13),所述导流管(13)下端的内径大于上端的内径,所述导流管(13)的下端口设置有圆锥形的反射板(21),所述反射板(21)的顶点朝上,所述导流管(13)的出口设置于反射板(21)上方的侧壁;所述进水管(5)伸入导流管(13)的上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腔(4)的底壁倾斜设置,且沉淀腔(4)底壁的下端设置有排泥管(1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处理区(7)、曝气区(8)和生态净化区(9)依次通过过滤坝(15)隔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坝(15)包括固定滤料层(16)和设置在固定滤料层(16)两侧的可拆卸滤料层,所述可拆卸滤料层包括多个滤料模组(17),所述滤料模组(17)与固定滤料层(16)可拆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模组(17)的上方设置有检修步道(18)。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处理区(7)内悬挂设置有生物填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净化区(9)内设置有种植浮板(19),所述植物(12)种植于种植浮板(19)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机构(11)为曝气盘。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腔(4)的顶部通过第一溢流堰(20)与清水腔(6)连通,清水腔(6)的顶部通过第二溢流堰与生物处理区(7)连通。
CN202321389445.4U 2023-06-02 2023-06-02 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200123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9445.4U CN220012399U (zh) 2023-06-02 2023-06-02 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9445.4U CN220012399U (zh) 2023-06-02 2023-06-02 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12399U true CN220012399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80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89445.4U Active CN220012399U (zh) 2023-06-02 2023-06-02 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123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68950B (zh) 漂浮式综合水处理设备、水处理方法及该设备的反洗方法
CN201952332U (zh) 自充氧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净化装置
CN117164167B (zh) 一种渔业光伏互补的养殖尾水生态过滤坝系统
CN219628639U (zh) 水产养殖系统
CN110143719A (zh) 一种抑堵增氧型人工湿地系统及其净化污水的方法
CN114956459A (zh) 一种低能耗和低排放的分散污水生物-生态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105236687A (zh) 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3613255B (zh) 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与处理方法
CN117566939A (zh) 一种渔业光伏互补的养殖尾水生态净化沟渠系统
CN220012399U (zh) 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
CN109879536B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CN217437855U (zh)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213012479U (zh) 一种环形粪污多级生态处理系统
CN114906986A (zh) 一种可调工艺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210133936U (zh) 一种利用生态混凝土的环形景观水净化人工湿地系统
CN101759279B (zh) 生物截滤装置
CN102503037A (zh) 水培植物与滤水坝相结合的富营养化水体异位修复系统
CN110980952A (zh) 村镇污水渗滤池
CN113880372B (zh) 一种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及施工工艺
CN116395911B (zh) 一体化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系统
CN208776514U (zh) 卧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19341898U (zh) 一种养殖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反应器
CN213012478U (zh) 一种粪污多级生态处理环形推流反应器
CN111807641B (zh) 一种粪污多级生态处理系统
CN215049492U (zh) 一种利用菖蒲的土壤覆盖式微生物处理污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