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97404U - 投影光学系统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投影光学系统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97404U
CN219997404U CN202321522203.8U CN202321522203U CN219997404U CN 219997404 U CN219997404 U CN 219997404U CN 202321522203 U CN202321522203 U CN 202321522203U CN 219997404 U CN219997404 U CN 2199974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system
projection optical
light
eq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2220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心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ingshe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ingshe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ingshe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ingshe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2220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974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974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974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投影光学系统和电子设备。投影光学系统由出光侧至入光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一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出光面和入光面均为凹面,第三透镜组包括至少三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第四透镜的出光面和入光面均为凸面,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均被配置为能够沿光轴方向在第一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移动。本申请提供的投影光学系统通过改变第二透镜和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从而调节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通过调节第三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的间隔,进而对第二透镜的变焦进行补偿,提高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投影光学系统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投影光学系统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投影仪、投射灯、广告灯等设置有投影光学系统的投射设备被大量应用于各种场景,投射设备通过将光源准直照射到菲林等图案上,然后再通过投影光学系统将图案投影到目标上成清晰图案。
相关技术中的投影光学系统在使用变焦功能时,成像质量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相关技术中的投影光学系统在使用变焦功能时,成像质量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投影光学系统和电子设备。
一种投影光学系统,所述投影光学系统由出光侧至入光侧依次包括: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凹面;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出光面和入光面均为凹面;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至少三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以及,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出光面和入光面均为凸面;
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均被配置为能够沿光轴方向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移动。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投影光学系统,投影光学系统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并使第二透镜能够沿光轴方向相对第一透镜移动,改变第二透镜和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从而调节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本申请提供的投影光学系统还设置有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沿光轴方向由出光侧至入光侧依次设置,光束依次经过第四透镜、第三透镜组、第二透镜和第一透镜。且第三透镜组能够沿光轴方向相对第一透镜移动,从而调节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进而调节因第二透镜移动导致的光束聚焦位置发生的变化,即对第二透镜的变焦进行补偿,提高成像质量,提高成像清晰度。再结合第四透镜,将光束仍聚焦在第二透镜移动前的聚焦位置处,从而实现变焦投射。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通过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的设置,使得本申请的投影光学系统能够改变焦距,并形成清晰的图像,即调节改变投射图像的大小,并保持投射图像清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投影光学系统包括镜筒元件,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通过所述镜筒元件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耦合;
所述镜筒元件被设置为能够使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其中之一沿所述光轴方向的移动量和所述镜筒元件的旋转角度为线性关系,使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其中之另一与所述镜筒元件的旋转角度为非线性关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沿所述光轴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正透镜、第一胶合透镜和第一负透镜,所述第一胶合透镜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子透镜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子透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凸面;和/或
所述第一子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凹面;和/或
所述第二子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凸面;和/或
所述第一负透镜的出光面为凹面,入光面为凹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投影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1,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距离为第一空气间隔d1,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为第二空气间隔d2,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距离为第三空气间隔d3;
所述第一空气间隔d1、所述第二空气间隔d2和所述第三空气间隔d3,满足公式:0.04≤d1/TTL1≤0.27;0.03≤d2/TTL1≤0.38;0.07≤d3/TTL1≤0.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沿所述光轴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正透镜、第三正透镜和第二胶合透镜;
所述第二胶合透镜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子透镜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子透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正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凸面;和/或
所述第三正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凹面;和/或
所述第三子透镜的出光面为凹面,入光面为凹面;和/或
所述第四子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凹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投影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2,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距离为第四空气间隔g4,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为第五空气间隔g5,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距离为第六空气间隔g6;
所述第四空气间隔g4、所述第五空气间隔g5和所述第六空气间隔g6,满足公式:0.05≤g4/TTL2≤0.22;0.04≤g5/TTL2≤0.34;0.08≤g6/TTL2≤0.2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投影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投影光学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投影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投影光学系统处于不同焦距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种投影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投影光学系统处于不同焦距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投影光学系统100;
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
第三透镜组3;第一正透镜31;第一子透镜32;第二子透镜33;第一负透镜34;第二正透镜35;第三正透镜36;第三子透镜37;第四子透镜38;
第四透镜4;光阑5;菲林6;第一空气间隔d1;第二空气间隔d2;第三空气间隔d3;第四空气间隔g4;第五空气间隔g5;第六空气间隔g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申请一种投影光学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投影光学系统100处于不同焦距下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投影光学系统100,投影光学系统100由出光侧至入光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组3以及第四透镜4。第一透镜1的光焦度为正,且第一透镜1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凹面。第二透镜2的光焦度为负,第二透镜2的出光面和入光面均为凹面。第三透镜组3的光焦度为正,第三透镜组3包括至少三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第四透镜4的光焦度为正,第四透镜4的出光面和入光面均为凸面。且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均被配置为能够沿光轴方向在第一透镜1和第四透镜4之间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提供的投影光学系统100,光束经过菲林6以及该投影光学系统100后投影至幕布等目标上,形成清晰图案。投影光学系统100通过第二透镜2沿光轴方向相对第一透镜1移动,改变投影光学系统100的有效焦距,实现变焦功能,或者说实现光束的投影角度的变化,或者说实现光束投射形成的光斑或图案的大小的变化。同时通过第三透镜组3沿光轴方向移动进行补偿,并结合第四透镜4调节光束,形成清晰的图案,即通过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的设置能够实现在改变投射图像变焦的同时,保证投射图像清晰的效果。
投影光学系统100包括镜筒元件(图未示出),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通过镜筒元件与第一透镜1和第四透镜4耦合,使得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能够沿光轴方向在第一透镜1和第四透镜4之间移动。且镜筒元件被设置为能够使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的其中之一沿光轴方向的移动量和镜筒元件的旋转角度为线性关系,使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的其中之另一与镜筒元件的旋转角度为非线性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镜筒元件被设置为内部设有CAM槽的镜筒,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通过CAM槽设于镜筒内,再通过转动镜筒调节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沿光轴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沿光轴方向的位移距离和转动镜筒的角度关系能够通过仿真软件精确计算得到,从而能够根据计算结果设置镜筒的转动角度使其对应精确调节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沿光轴方向的位移距离,进而实现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组3与第一透镜1和第四透镜4的耦合,使得调节第二透镜2改变焦距的同时,能够通过第三透镜组3进行补偿,保证变焦后投射所得的图案清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和第四透镜4设于镜筒两端,且第一透镜1和第四透镜4被设置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从而通过第一透镜1和第四透镜4沿光轴方向微调,实现投影光学系统100在不同焦距情况下的投射图案边缘清晰。
可以理解,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二透镜2相对第一透镜1移动,改变两个透镜的间隔尺寸,灵活调焦,实现了变焦功能,如本申请的投影光学系统100的变焦倍数能够达到1.8X以上。同时在第二透镜2的入光侧设置第三透镜组3,实现补偿功能,在第二透镜2变焦调节完成后,通过第三透镜组3沿光轴方向移动对成像画面的清晰度、畸变等特征进行修正,改善成像质量。还可以通过第一透镜1和第四透镜4沿光轴方向微调,进一步改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所示,投影光学系统100还包括光阑5,所述光阑5设于所述第二透镜2和所述第三透镜组3之间。第二透镜2能够沿光轴方向在第一透镜1和光阑5之间移动,第三透镜组3能够沿光轴方向在光阑5和第四透镜4之间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所示,第三透镜组3包括沿光轴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正透镜31、第一胶合透镜和第一负透镜34,第一正透镜31具有正的光焦度,第一负透镜34具有负的光焦度。第一胶合透镜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子透镜32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子透镜33。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正透镜31的入光面可以设置为凸面,出光面也可以设置为凸面,第一子透镜32的入光面可以设置为凹面,出光面可以设置为凸面,第二子透镜33的入光面可以设置为凸面,出光面可以设置为凸面,第一负透镜34的入光面可以设置为凹面,出光面可以设置为凹面。
下述表1为该实施例中,投影光学系统100的各个透镜的参数信息。表中序号1-16表示从投影光学系统100的出光侧至入光侧依次排布的光学元件的表面序号,表面序号为9和10的表面分别为第三透镜组3的第一胶合透镜的第一子透镜32和第二子透镜33的胶合面。其中,厚度表示对应表面到后一个表面的沿光轴上的距离。Nd为对应透镜的折射率,Vd为对应透镜的阿贝数。
表1中所示,第一透镜1和第二透镜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空气间隔d1,即d1为沿光轴方向从出光侧到入光侧第二个表面到第三个表面的空气间隔。同理,D4为第二透镜2和光阑5之间的空气间隔,D5为光阑5和第三透镜组3之间的空气间隔,令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之间的距离为第二空气间隔d2,则d2=D4+D5。第三透镜组3和第四透镜4之间的距离为第三空气间隔d3。d1、D4、D5和d3能够随着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沿光轴方向移动而变化。
表1
表2为该实施例中,投影光学系统100的焦距为50mm、35mm和24mm时,对应的第一空气间隔d1、第二透镜2和光阑5之间的空气间隔D4、光阑5和第三透镜组3之间的空气间隔D5以及第三空气间隔d3的数值。表2还示出了对应焦距下的投影光学系统100的投影角度。
表2
结合参阅图1、表1和表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投影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为TTL1=79.71mm,焦距范围可调,使用了直径为15mm的菲林6,变化倍率为2.1。且焦距f1满足:24mm≤f1≤50mm,投影角度为16.77-35.4度。第一空气间隔d1满足公式:0.04≤d1/TTL1≤0.27,其中当d1/TTL1=0.04时,d1=3.5mm,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为24mm,d1/TTL1=0.27时,d1=21.90,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为50mm。第二空气间隔d2满足公式:0.03≤d2/TTL1≤0.38,其中d2/TTL1=0.03时,d2=D4+D5=2+0.38=2.38,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为50mm,d2/TTL1=0.38时,d2=D4+D5=20.40+9.56=29.96,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为24mm。第三空气间隔d3满足公式:0.07≤d3/TTL1≤0.18,其中当d3/TTL1=0.07时,d3=5.24,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为24mm,当d3/TTL1=0.18时,d3=16.77,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为50mm。即通过调节对应的第一空气间隔d1、第二空气间隔d2和第三空气间隔d3的大小来调节投影光学系统100至不同的焦距,实现变焦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和图4所示,图2为本申请另一种投影光学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投影光学系统处于不同焦距下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组3包括沿光轴方向依次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正透镜35、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正透镜36和第二胶合透镜,第二胶合透镜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子透镜37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子透镜38。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正透镜35的出光面可以被设置为凸面,入光面可以被设置为凸面,第三正透镜36的出光面可以被设置为凸面,入光面可以被设置为凹面,第三子透镜37的出光面可以被设置为凹面,入光面可以被设置为凹面,第四子透镜38的出光面可以被设置为凸面,入光面可以被设置为凹面。
下述表3为该实施例中,投影光学系统100的各个透镜的参数信息。表中序号1-16表示从投影光学系统100的出光侧至入光侧依次排布的光学元件的表面序号,表面序号为11和12的表面为第三透镜组3的第二胶合透镜的第三子透镜37和第四子透镜38的胶合面,故而二者对应数据相同。厚度表示对应表面到后一个表面的沿光轴上的距离。Nd为对应透镜的折射率,Vd为对应透镜的阿贝数。
表3中所示,第一透镜1和第二透镜2之间的距离为第四空气间隔g4,即g4为沿光轴方向从出光侧到入光侧第二个表面到第三个表面的空气间隔。G4为第二透镜2和光阑5之间的空气间隔,G5为光阑5和第三透镜组3之间的空气间隔,令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之间的距离为第五空气间隔g5,则g5=G4+G5。第三透镜组3和第四透镜4之间的距离为第六空气间隔g6。g4、G4、G5和g6能够随着第二透镜2和第三透镜组3沿光轴方向移动而变化。
表3
表4为该实施例中,投影光学系统100的焦距为37.5mm、60mm和75mm时,对应的第四空气间隔g4、第二透镜2和光阑5之间的空气间隔G4、光阑5和第三透镜组3之间的空气间隔G5以及第六空气间隔g6的数值。表4还示出了对应焦距下的投影光学系统100的投影角度。
表4
结合参阅图3、表3和表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投影光学系统100的光学总长为TTL2=105mm,使用了直径为25mm的菲林6,变化倍率为2。焦距范围可调,且焦距f2满足:37.5mm≤f2≤75mm,投影角度为18.59-37.59度。在此实施例中,参照上述表4,第四空气间隔g4满足公式:0.05≤g4/TTL2≤0.22,当g4/TTL2=0.05时,g4=5.50mm,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为75mm,当g4/TTL2=0.22时,g4=22.97mm,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为37.5mm。第五空气间隔g5满足公式:0.04≤g5/TTL2≤0.34,当g5/TTL2=0.04时,g5=G4+G5=2.50+1.50=4mm,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为37.5mm,当g5/TTL2=0.34时,g5=G4+G5=19.97+16.01=35.98mm,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为75mm。第六空气间隔g6满足公式:0.08≤g6/TTL2≤0.22,当g6/TTL2=0.08时,g6=8.45mm,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为75mm,当g6/TTL2=0.22时,g6=22.96mm,投影光学系统的焦距为37.5mm。通过调节对应的第四空气间隔g4、第五空气间隔g5和第六空气间隔g6的大小,即可实现变焦调节,且变焦后投射的图案因第三透镜组3的设置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即第三透镜组3的设置可以使得变焦形成的不同大小的图案保持清晰。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投影光学系统100。电子设备还包括光源,光源提供的光束依次经过菲林6、第四透镜4、第三透镜组3、第二透镜2和第一透镜1,最后投射至对应位置形成投影图案。本申请设置第二透镜2能够沿光轴相对第一透镜1移动,改变焦距,再通过设置使第三透镜组3能够沿光轴移动,从而能够调节第二透镜2的第三透镜组3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调节成像清晰度的效果。可以理解,根据焦距和视场角的关系可知,焦距变化之后会引起视场角的变化,从而实现投影角度或者说投影形成的光斑大小的改变,本申请的第三透镜组3沿光轴方向移动,在投影形成的光斑大小发生变化时,能够保证所成的不同大小的像的边缘清晰,即实现在拥有较高的变焦倍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清晰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光学系统由出光侧至入光侧依次包括: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凹面;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出光面和入光面均为凹面;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至少三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以及,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出光面和入光面均为凸面;
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均被配置为能够沿光轴方向在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光学系统包括镜筒元件,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通过所述镜筒元件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耦合;
所述镜筒元件被设置为能够使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其中之一沿所述光轴方向的移动量和所述镜筒元件的旋转角度为线性关系,使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其中之另一与所述镜筒元件的旋转角度为非线性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沿所述光轴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正透镜、第一胶合透镜和第一负透镜,所述第一胶合透镜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子透镜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子透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凸面;和/或
所述第一子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凹面;和/或
所述第二子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凸面;和/或
所述第一负透镜的出光面为凹面,入光面为凹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1,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距离为第一空气间隔d1,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为第二空气间隔d2,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距离为第三空气间隔d3;
所述第一空气间隔d1、所述第二空气间隔d2和所述第三空气间隔d3,满足公式:0.04≤d1/TTL1≤0.27;0.03≤d2/TTL1≤0.38;0.07≤d3/TTL1≤0.1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沿所述光轴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正透镜、第三正透镜和第二胶合透镜;
所述第二胶合透镜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子透镜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子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正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凸面;和/或
所述第三正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凹面;和/或
所述第三子透镜的出光面为凹面,入光面为凹面;和/或
所述第四子透镜的出光面为凸面,入光面为凹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2,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距离为第四空气间隔g4,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为第五空气间隔g5,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距离为第六空气间隔g6;
所述第四空气间隔g4、所述第五空气间隔g5和所述第六空气间隔g6,满足公式:0.05≤g4/TTL2≤0.22;0.04≤g5/TTL2≤0.34;0.08≤g6/TTL2≤0.2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光学系统。
CN202321522203.8U 2023-06-15 2023-06-15 投影光学系统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9974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22203.8U CN219997404U (zh) 2023-06-15 2023-06-15 投影光学系统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22203.8U CN219997404U (zh) 2023-06-15 2023-06-15 投影光学系统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97404U true CN219997404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08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22203.8U Active CN219997404U (zh) 2023-06-15 2023-06-15 投影光学系统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974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09779B2 (en) Macro lens
US20200004129A1 (en) Focus adjustment system for an image display device
US10012815B2 (en)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041924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8116915A (ja) ズームレンズ
US20100172022A1 (en) Projecting lens and projec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13253414B (zh) 一种投影光学系统
JP2014170129A (ja)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2998779B (zh) 一种变焦距光刻物镜系统
JP2002287029A (ja) 投影光学系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影露光装置
CN102789044A (zh) 一种非球面变焦距光刻物镜系统
US8325421B2 (en) Zoom projection lens
EP3451039A1 (en) Optical system having lens including areas hav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US7946714B2 (en) Projector unit
CN219997404U (zh) 投影光学系统和电子设备
CN111580247A (zh) 一种整体调焦高清微投投射镜头
JP6595573B2 (ja) 光学系を製造する方法、光学系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CN116540390A (zh) 投影光学系统和电子设备
US5781281A (en) Distance measuring infrared projection system
CN113341550B (zh) 一种应用于投影的变焦镜头
CN113448071B (zh) 光学模组
CN115793217A (zh) 变焦镜头及成像装置
CN220085239U (zh) 一种变倍照明镜头
CN221056748U (zh) 一种变倍投影灯镜头
JP6541741B2 (ja) 撮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