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93806U - 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93806U
CN219993806U CN202321726062.1U CN202321726062U CN219993806U CN 219993806 U CN219993806 U CN 219993806U CN 202321726062 U CN202321726062 U CN 202321726062U CN 219993806 U CN219993806 U CN 2199938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sorption
carbon
adsorption part
control system
emission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2606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基荣
徐靖
李锐
卓义盛
魏小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2606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938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938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938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以及车辆,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包括:常压油箱;炭罐,所述炭罐与所述常压油箱连通,所述炭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吸附部、第二吸附部以及第三吸附部,所述第一吸附部用于吸附所述常压油箱产生的蒸汽介质,所述第二吸附部用于吸附由所述第一吸附部排出的蒸汽介质,所述第三吸附部用于吸附由所述第二吸附部排出的蒸汽介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常压油箱与炭罐连通的结构,使用炭罐内的第一吸附部、第二吸附部以及第三吸附部对常压油箱产生的蒸汽介质依次吸附最终达到排放要求,结构简单仍然能够将汽油蒸汽有效吸附而达到低排放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蒸发排放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插电式混动动力车辆(PHEV或OCV)越来越普及,插电式混动动力汽车,自身携带大电量储能系统,实际行驶时,以更少减少内燃机的运转时间及更经济的运行工况,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
而目前市场上PHEV车型,为了满足蒸发排放法规,大多采用非整体式仅控制加油的炭罐系统。参照图1所示,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图,这种系统一般由耐压油箱100、通气管200、油箱隔离阀300、吸附管400以及炭罐500组成,采用非整体式仅控制加油的炭罐系统,压力油箱需电控进行泄压后再加油,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同时系统造价较高。在非加油的停车状态,通过关闭油箱隔离阀来满足蒸发排放法规的要求。
同时PHEV车辆引入了较大的蓄能电池,排放测试及用车环境中,内燃机运转的时间,大幅缩短,导致测试循环完成后,残留在炭罐500中的汽油蒸汽较多,炭罐500的剩余工作能力,不足以吸附在测试的两昼夜中产生的蒸汽,因而导致炭罐500工排除的汽油蒸汽超过法规限限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以及车辆,以解决目前为了满足排放法规要求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复杂以及炭罐吸收能力不足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包括:
常压油箱;
炭罐,所述炭罐与所述常压油箱连通,所述炭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吸附部、第二吸附部以及第三吸附部,所述第一吸附部用于吸附所述常压油箱产生的蒸汽介质,所述第二吸附部用于吸附由所述第一吸附部排出的蒸汽介质,所述第三吸附部用于吸附由所述第二吸附部排出的蒸汽介质。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吸附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容纳室,所述第二吸附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容纳室,所述第三吸附部包括至少一个蜂窝炭棒,所述第一容纳室内用于容纳第一炭粉,所述第二容纳室用于容纳第二炭粉,所述第一炭粉、所述第二炭粉以及所述蜂窝炭棒对所述蒸汽介质的吸收能力依次减弱。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第一容纳室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容纳室以及所述蜂窝炭棒均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室的第二方向上的侧端,所述蜂窝炭棒与所述第二容纳室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蜂窝炭棒的轴线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容纳室设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一容纳室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二容纳室设有一个,所述蜂窝炭棒设有两个,两个所述蜂窝炭棒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设置。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外部设有吸附管接口,所述吸附管接口连通至所述第一吸附部,所述吸附管接口上连接有吸附管,所述吸附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常压油箱连通。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壳体上设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用于吸收从所述第三吸附部排出的蒸汽介质。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过滤器内设置有空气过滤滤材。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壳体上设有脱附管,所述脱附管与所述第一吸附部连通。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常压油箱与炭罐连通的结构,使用炭罐内的第一吸附部、第二吸附部以及第三吸附部对常压油箱产生的蒸汽介质依次吸附最终达到排放要求,结构简单仍然能够将汽油蒸汽有效吸附而达到低排放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炭罐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耐压油箱,200-通气管,300-油箱隔离阀,400-吸附管,500-炭罐;
10-常压油箱;
20-炭罐,21-壳体,22-第一吸附部,221-第一容纳室,23-第二吸附部,231-第二容纳室,24-第三吸附部,241-蜂窝炭棒,25-吸附管接口,26-脱附管;
30-吸附管;
40-过滤器;
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D3-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包括常压油箱10和炭罐20,其中:
常压油箱10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汽油挥发而产生蒸汽介质,蒸汽介质经炭罐20的吸附处理达到排放要求后再向外排放。
炭罐20与常压油箱10连通,炭罐20包括壳体21,壳体21内部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吸附部22、第二吸附部23以及第三吸附部24,第一吸附部22用于吸附常压油箱10产生的蒸汽介质,第二吸附部23用于吸附由第一吸附部22排出的蒸汽介质,第三吸附部24用于吸附由第二吸附部23排出的蒸汽介质。利用多个吸附部依次对蒸汽介质吸附,有利于提高吸附效率,达到低排放的目的。
采用常压油箱10与炭罐20连接的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单,但对蒸汽介质仍然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并达到排放要求。
参照图3所示,第一吸附部2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容纳室221,多个第一容纳室221沿第一方向D1排列,定义第一方向D1为重力方向,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容纳室221设有三个,三个第一容纳室221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三个第一容纳室221的结构可相同也可不同,在此不做限定,三个第一容纳室221沿重力方向由下往上依次排列,第一容纳室221内用于容纳第一炭粉,第一炭粉为高汽油工作能力的炭粉,对蒸汽介质的吸附能力最强,同时排放能力也较强,由常压油箱10排出的蒸汽介质经三个容纳室内的第一炭粉依次吸附后,还有部分蒸汽介质会进入第二吸附部23。
第二吸附部2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容纳室231,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二容纳室231设有一个,第二容纳室231用于容纳第二炭粉,第二炭粉为低汽油工作能力的炭粉,对蒸汽介质的吸附能力相对于第一炭粉有所减弱,同时排出能力也有所减弱,由第一吸附部22排出的蒸汽介质进入第二容纳室231后被第二炭粉吸附后,会有少量的蒸汽介质进入第三吸附部24。
第三吸附部24包括至少一个蜂窝炭棒241,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蜂窝炭棒241包括两个,蜂窝炭棒241对蒸汽的吸附能力相较于第一炭粉以及第二炭粉最弱,同时排出能力也最弱,由第二吸附部23排出的少量蒸汽介质经两个蜂窝炭棒241的依次吸附后,能够达到低排放标准排出。
进一步地,第二容纳室231以及蜂窝炭棒241均位于第一容纳室221的第二方向D2上的侧端,蜂窝炭棒241与第二容纳室231沿第一方向D1依次分布,第二方向D2垂直于第一方向D1,蜂窝炭棒241的轴线沿第三方向D3延伸,第三方向D3垂直于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定义第二方向D2为垂直于第一容纳室221的轴线的水平方向,第三方向D3为蜂窝炭棒241的轴线方向。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二容纳室231以及蜂窝炭棒241设置于最高位置的第一容纳室221的侧边,第二容纳室231与蜂窝炭棒241沿重力方向由上往下依次设置,两个蜂窝炭棒241沿第二方向D2并列设置于第二容纳室231的下方,从而在缩减壳体占用的空间的同时能够延长蒸汽介质的流经路径,有利于增加吸附效率,获得更低的蒸汽介质排放。
参照图3所示,壳体21外部设有吸附管接口25,吸附管接口25连通至第一吸附部22,也就是连通于端部的第一容纳室221,吸附管接口25上连接有吸附管30,吸附管30的另一端与常压油箱10连通,常压油箱10通过吸附管30与炭罐20连通,常压油箱10产生的蒸汽介质经由吸附管30流动至炭罐20内进行多次吸附,达到低排放标准后排放。
为了进一步达到低排放目的,在壳体21上设置过滤器40,过滤器40用于吸收从蜂窝炭棒241排出的蒸汽介质,经蜂窝炭棒241吸附后排出的极少量的蒸汽介质经过滤器40过滤后,排放到空气中的蒸汽介质中含有极少量或不含有汽油蒸汽,从而实现低排放的目的。
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过滤器40内设置有空气过滤滤材,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晓,空气过滤滤材可采用活性炭滤材、化纤无纺滤材、合成纤维滤材、玻璃纤维滤材等等材料,可以根据排放标准以及排放要求选择相应的一种或几种过滤滤材,在此不做限定。
完成蒸汽介质的排放后,炭罐20内第一炭粉、第二炭粉以及蜂窝炭棒241需要恢复吸附能力,进而能够持续地进行吸附排放蒸汽介质,参照图3所示,壳体21上设有脱附管26,脱附管26与第一吸附部22连通,脱附管26的另一端与内燃机连接,内燃机工作将炭罐20内的气体抽出,气体由过滤器40依次经过两个蜂窝炭棒241、第二容纳室231以及三个第一容纳室221后,由脱附管26进入内燃机,通过空气的流动,将蜂窝炭棒241、第二炭粉以及第一炭粉吸附的蒸汽介质冲刷干净,从而使得第一炭粉、第二炭粉以及蜂窝炭棒241恢复吸附能力,进而能够继续进行吸附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常压油箱10工作过程中产生蒸汽介质,蒸汽介质经吸附管30进入炭罐20的第一吸附部22,在第一吸附部22的三个第一容纳室221的第一炭粉的吸附下,大量的蒸汽介质被吸收,少量的蒸汽介质进入第二吸附部23的第二容纳室231,在第二炭粉的吸附下,剩余的极少量的蒸汽介质进入第三吸附部24,依次经过两个蜂窝炭棒241的吸附后的蒸汽介质进入过滤器40,在过滤器40的过滤作用后被排出,排出的蒸汽介质中的汽油蒸汽含量非常低,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排放完成后,启动内燃机抽取炭罐20内的空气,空气依次经过滤器40、第三吸附部24、第二吸附部23以及第一吸附部22后从脱附管26进入内燃机,通过空气的流动,对蜂窝炭棒241、第二容纳室231以及第一容纳室221进行冲刷,将蜂窝炭棒241、第二容纳室231以及第一容纳室221吸附的蒸汽介质冲走,使得第一炭粉、第二炭粉以及蜂窝炭棒241恢复吸附能力,进而能够继续对蒸汽介质的吸附。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利用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使得车辆排出达到低排放要求的汽油蒸汽,有利于提高车辆性能,同时更加环保。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常压油箱;
炭罐,所述炭罐与所述常压油箱连通,所述炭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吸附部、第二吸附部以及第三吸附部,所述第一吸附部用于吸附所述常压油箱产生的蒸汽介质,所述第二吸附部用于吸附由所述第一吸附部排出的蒸汽介质,所述第三吸附部用于吸附由所述第二吸附部排出的蒸汽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容纳室,所述第二吸附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容纳室,所述第三吸附部包括至少一个蜂窝炭棒,所述第一容纳室内用于容纳第一炭粉,所述第二容纳室用于容纳第二炭粉,所述第一炭粉、所述第二炭粉以及所述蜂窝炭棒对所述蒸汽介质的吸收能力依次减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容纳室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容纳室以及所述蜂窝炭棒均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室的第二方向上的侧端,所述蜂窝炭棒与所述第二容纳室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炭棒的轴线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室设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一容纳室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二容纳室设有一个,所述蜂窝炭棒设有两个,两个所述蜂窝炭棒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外部设有吸附管接口,所述吸附管接口连通至所述第一吸附部,所述吸附管接口上连接有吸附管,所述吸附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常压油箱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用于吸收从所述第三吸附部排出的蒸汽介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内设置有空气过滤滤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脱附管,所述脱附管与所述第一吸附部连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
CN202321726062.1U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以及车辆 Active CN2199938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26062.1U CN219993806U (zh)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26062.1U CN219993806U (zh)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93806U true CN219993806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18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26062.1U Active CN219993806U (zh)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938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47490U (zh) 空气过滤装置
US7976618B2 (en) Motor vehicle
CN201934213U (zh) 燃油吸附装置
CN102007285B (zh) 燃料蒸汽存储和回收设备
CN102606350A (zh) 带有加热器的滤毒罐
CN219993806U (zh) 一种车辆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以及车辆
CN202789210U (zh) 一种汽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CN2903401Y (zh) 汽车尾气水过滤器
CN109139304B (zh) 组合式炭罐
CN107575321B (zh) 一种车用活性炭罐及具有该炭罐的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CN201334969Y (zh) 一种汽车滤油罐
CN202431402U (zh) 一种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CN209875330U (zh) 通用型碳罐结构
CN210660353U (zh) 发动机碳罐脱附装置以及发动机总成和车辆
CN201972814U (zh) 燃油吸附装置
CN213684340U (zh) 一种提升发动机对碳脱附率的碳罐
CN203081616U (zh) 汽车碳罐组件及汽车燃油蒸发排放系统
CN219654793U (zh) 一种燃油蒸汽碳罐和车辆动力系统
CN206144682U (zh) 燃油蒸汽回收装置、车辆燃油系统、车辆
CN206144681U (zh) 车辆的燃油蒸汽回收装置、车辆燃油系统
WO2023120119A1 (en) Evaporated fuel adsorption device and method, evaporative emission control system and corresponding use
CN219281846U (zh) 一种适用于长纯电续航phev车型的紧凑型炭罐总成
CN104989564A (zh) 一种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车载燃油蒸发控制装置
US20130291734A1 (en) Carbon canister with integrated filter
CN217873056U (zh) 一种非道路移动机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