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84399U - 固液混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固液混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84399U
CN219984399U CN202321350871.7U CN202321350871U CN219984399U CN 219984399 U CN219984399 U CN 219984399U CN 202321350871 U CN202321350871 U CN 202321350871U CN 219984399 U CN219984399 U CN 2199843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expansion
liquid
solid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5087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耿明山
刘紫薇
轧楠
王松
马丽坤
向继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filed Critical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5087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843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843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843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液混合装置,固液混合装置包括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连通设置的第一直流通道、混合室、收缩通道、第二直流通道和扩张通道,其中:第一直流通道靠近混合室的一端连接有喷射通道,喷射通道位于混合室内,喷射通道与第一直流通道同轴设置,沿液体流动方向,喷射通道的过流面积逐渐减小,喷射通道的入口的周长与喷射通道的出口的周长相等;第一直流通道远离混合室的一端形成液体入口;混合室的侧壁上形成固体入口;扩张通道远离第二直流通道的一端形成混合物出口。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现有的湿式抛丸表面处理技术中的文丘里管式混合阀磨损严重,混合效果不佳,硬质磨料的体积分数较小的问题。

Description

固液混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去除钢板氧化铁皮设备的固液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材料在热态轧制或热处理过程中会在其表面形成一层金属氧化物组成的致密覆盖物,俗称“鳞皮”,该鳞皮的存在对进一步加工处理会造成影响:一方面使得材料的表面裂纹不易被发现,从而使加工出的成品存在质量问题;另一方面,轧制过程中易发生将鳞皮压入金属表层,如后续氧化层脱落,在金属板表面形成凹陷,造成表面质量问题;同时,氧化物的存在,加速轧辊或拉拔机的磨损。因此必须对进入冷轧前的钢板进行除鳞处理。
目前,现有的钢板除鳞方式如下:
1、工具除鳞:主要使用钢丝刷等工具对钢材表面进行打磨,可以去除松动或翘曲的氧化皮、铁锈、焊渣等。手动工具除鳞能达到Sa2级;工具除鳞效率低,无法实现产品自动化,且对人体危害比较大。
2、酸洗除鳞:常采用硫酸、盐酸及氢氟酸等强酸溶液对钢板表面除鳞处理,化学酸洗可以去除氧化皮、铁锈、旧涂层。化学清洗虽然能使表面达到一定的清洁度和粗糙度,但酸洗容易出现过腐蚀和氢脆问题,酸雾对人体和环境有危害。化学湿法酸洗工艺的生产环境非常恶劣,且因产生大量的残酸而需进行循环再生处理,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酸性、腐蚀性成分,如HCl、SO2等,直接对大气造成污染。
3、喷丸除鳞:喷丸是以金属弹丸,利用压缩空气或机械离心力为动力和摩擦力来去除金属锈蚀的方法。喷丸进行表面处理,打击力大,清理效果明显,但喷丸对钢板的处理,容易造成工件变形,对环境污染大,且仅能在密闭空间操作,工作效率低。
4、浆料除鳞:多家企业和研发机构申请了利用颗粒和水的混合浆料对钢板从表面除鳞的专利技术,主要技术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利用高压水射流携带金属等砂粒对钢板表面进行高速冲击,实现氧化皮的脱除;另一种是利用离心式抛丸机旋转加速砂水混合浆料,将砂水混合浆料抛射至钢板表面,去除氧化皮。采用高压水射流的方式需要较高的供水压力,同时射流喷头磨损较为严重,使用寿命短;采用湿式抛丸的方式需要进行砂水分离和水的净化过滤,砂水循环系统较为复杂,同时砂水分离效果较差。
湿式抛丸表面处理技术,即通过湿式抛丸机将砂水混合浆料高速抛射至钢板表面去除钢板表面氧化铁皮和其他杂质的方法,该技术具有清理效率高、处理后的表面均匀和光亮、几乎不污染环境、不产生粉尘等优点。
固液混合装置是湿式抛丸表面处理技术的关键设备,固液混合装置将硬质磨料颗粒和水均匀混合,以连续、稳定的输送至湿式抛丸器。
目前,湿式抛丸表面处理技术通常采用文丘里管式混合阀进行硬质磨料和水的混合,该混合阀通过高压水产生的虹吸作用将硬质颗粒吸入混合阀与水均匀混合后形成浆料,并输送至湿式抛丸器。为了保证砂水均匀混合与稳定输送,文丘里管式混合阀需要较大的压力及水流量,因此需要大功率的水泵,入口侧水流量大,导致浆料中硬质磨料比例低,砂浆输送至湿式抛丸机后,磨料和水同时加速抛射至钢板表面,高速磨料对钢板表面进行高速冲击作用实现氧化铁皮的去除,水在处理过程中只是作为硬质磨料输送的载体,水的体积分数越大,硬质磨料的体积分数越小,有效作用越弱,系统的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液混合装置,解决现有的湿式抛丸表面处理技术中的文丘里管式混合阀磨损严重,混合效果不佳,硬质磨料的体积分数较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目的主要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液混合装置,所述固液混合装置包括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连通设置的第一直流通道、混合室、收缩通道、第二直流通道和扩张通道,其中:
所述第一直流通道靠近所述混合室的一端连接有喷射通道,所述喷射通道位于所述混合室内,所述喷射通道与所述第一直流通道同轴设置,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所述喷射通道的过流面积逐渐减小,所述喷射通道的入口的周长与所述喷射通道的出口的周长相等;
所述第一直流通道远离所述混合室的一端形成液体入口;
所述混合室的侧壁上形成固体入口;
所述扩张通道远离所述第二直流通道的一端形成混合物出口。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所述喷射通道具有所述入口、喉口和所述出口,所述喉口的周长与所述入口的周长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喷射通道的入口的过流面积与所述喷射通道的出口的过流面积的比例为5:1~8:1。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缩通道呈锥形结构设置,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所述收缩通道的过流面积逐渐减小,所述收缩通道的母线与所述喷射通道的轴线呈第一收缩角度设置,所述第一收缩角度为10°~40°。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扩张通道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直流通道上的第一扩张通道,所述第一扩张通道呈锥形结构设置,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所述第一扩张通道的过流面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扩张通道的母线与所述喷射通道的轴线呈第一扩张角度设置,所述第一扩张角度为5°~25°。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扩张通道还包括第二扩张通道,所述第二扩张通道连接在所述第一扩张通道远离所述第二直流通道的一端;所述第二扩张通道呈锥形结构设置,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所述第二扩张通道的过流面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扩张通道的母线与所述喷射通道的轴线呈第二扩张角度设置,所述第二扩张角度为20°~45°。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液混合装置包括:
引射管,其内形成所述第一直流通道,所述引射管的一端形成所述液体入口;
引射器,连接在所述引射管远离所述液体入口的一端,所述引射器内形成所述喷射通道;
装置本体,所述引射管与所述装置本体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装置本体内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依次形成所述混合室和所述收缩通道,所述引射器位于所述混合室内,所述装置本体的侧壁上具有所述固体入口;
扩张管,所述装置本体与所述扩张管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扩张管内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依次形成所述第二直流通道和所述扩张通道,所述扩张管具有所述混合物出口。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射器的外侧呈锥形结构设置,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所述引射器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所述引射器的外侧母线与所述喷射通道的轴线呈第二收缩角度设置,所述第二收缩角度为10°~30°。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射器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形成所述喷射通道的入口,所述出口端形成所述喷射通道的出口;所述入口为圆形孔,所述出口为扇叶形孔,所述扇叶形孔包括第一中心圆孔和围设在所述第一中心圆孔周围的多个弧形孔,多个所述弧形孔的外轮廓依次首尾相接形成所述出口的外轮廓;所述引射器内的所述喷射通道从所述圆形孔逐渐过渡到所述扇叶形孔。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所述引射器的中间位置形成所述喉口,所述喉口为梅花形孔,所述梅花形孔包括第二中心圆孔和围设在所述第二中心圆孔周围的多个圆弧形孔,多个所述圆弧形孔的外轮廓依次首尾相接形成所述喉口的外轮廓;所述引射器内的所述喷射通道从所述圆形孔逐渐过渡到所述梅花形孔,再从所述梅花形孔过渡到所述扇叶形孔。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扩张管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包括依次相连的喉管段、第一扩张段、第二扩张段、直管段;其中,所述喉管段内形成第二直流通道,所述第一扩张段内形成第一扩张通道,所述第二扩张段内形成第二扩张通道,所述直管段远离所述第二扩张段的一端形成所述混合物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引射器内的喷射通道从入口逐渐过渡喉口,再逐渐过渡到出口,三者周长相等,使用过程中能够始终保证过流面的周长相等,实现砂水混合装置与砂水混合浆料的接触面积恒定。随着磨损的发生,局部砂水混合物的流速降低,摩擦阻力损失降低,保证混合区水射流仍具有较高的动能,实现砂水的高效混合,消除了传统引射器由于磨损造成的引射效果变差的弊端,有效延长了砂水混合装置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液混合装置中的喷射通道形成在引射器内部,引射器为一个单独的构件,其便于拆卸以及更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液混合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引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向视图;
图4为图2的B向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扇叶形孔的轮廓图;
图6为图2中的M-M向截面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梅花形孔的轮廓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固液混合装置;11、第一直流通道;12、混合室;13、收缩通道;14、第二直流通道;15、扩张通道;151、第一扩张通道;152、第二扩张通道;16、液体入口;17、固体入口;18、混合物出口;
20、喷射通道;21、入口;22、出口;23、喉口;
30、引射管;
40、引射器;41、入口端;42、出口端;44、扇叶形孔;441、第一中心圆孔;442、弧形孔;45、梅花形孔;451、第二中心圆孔;452、圆弧形孔;
50、装置本体;51、混合室段;52、收缩段;
60、扩张管;61、喉管段;62、第一扩张段;63、第二扩张段;64、直管段;
71、第一法兰连接结构;72、第二法兰连接结构;
α1、第一收缩角度;α2、第二收缩角度;β1、第一扩张角度;β2、第二扩张角度;
X、液体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液混合装置10,固液混合装置10包括沿液体流动方向X依次连通设置的第一直流通道11、混合室12、收缩通道13、第二直流通道14和扩张通道15,其中:第一直流通道11靠近混合室12的一端连接有喷射通道20,喷射通道20位于混合室12内,喷射通道20与第一直流通道11同轴设置,沿液体流动方向X,喷射通道20的过流面积逐渐减小,喷射通道20的入口21的周长与喷射通道20的出口22的周长相等;第一直流通道11远离混合室12的一端形成液体入口16;混合室12的侧壁上形成固体入口17;扩张通道15远离第二直流通道14的一端形成混合物出口18。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液混合装置10,用于固体颗粒与液体的混合,在本实施例中,该混合装置用于去除钢板氧化铁皮设备的砂水循环系统中的砂粒与水的混合。通过在液体的流动路径上设置过流面积逐渐缩小的喷射通道20,经过喷射通道20的流体速度逐渐提高,在喷射通道20的出口端42外部的混合室12形成负压区,将由固体入口17流入的固体颗粒加速与液体混合,混合物经过收缩通道13、第二直流通道14和扩张通道15,固液混合物被逐渐加速并混合均匀。喷射通道20从入口21到出口22的过流面积逐渐减小,但是入口21的周长和出口22的周长相等,使用过程中,固液混合物与引射器40接触面积相对固定,引射器40的引射效果稳定,有效延长了引射器4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沿液体流动方向X,喷射通道20具有入口21、喉口23和出口22,喉口23的周长与入口21的周长和出口22的周长均相等。
随着固液混合物对出口22的磨损,出口22形状轮廓逐渐变化,存在优先磨损的情况,出口22轮廓逐渐向喉口23轮廓变化,喉口23轮廓逐渐向入口21轮廓变化,在固液混合装置10使用过程中,喷射通道20的出口22的周长始终与喉口23的周长和入口21的周长相等,随着磨损的发生,局部固液混合物的流速降低,摩擦阻力损失降低,保证混合区的射流仍具有较高的动能,实现砂水的高效混合,有效延长了固液混合装置10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喷射通道20中的喉口23位于喷射通道20的中间位置,入口21、喉口23、以及出口22可以为不同形状,其过流面积逐渐减小,但三者的周长相等,喷射通道20从入口21逐渐过渡到喉口23,并从喉口23逐渐过渡到出口2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固液混合装置10包括:引射管30,其内形成第一直流通道11,引射管30的一端形成液体入口16;引射器40,连接在引射管30远离液体入口16的一端,引射器40内形成喷射通道20;装置本体50,引射管30与装置本体50沿液体流动方向X依次设置,装置本体50内沿液体流动方向X依次形成混合室12和收缩通道13,引射器40位于混合室12内,装置本体50的侧壁上具有固体入口17;扩张管60,装置本体50与扩张管60沿液体流动方向X依次设置,扩张管60内沿液体流动方向X依次形成第二直流通道14和扩张通道15,扩张管60具有混合物出口18。
具体的,固液混合装置10包括依次相连的引射管30、装置本体50、以及扩张管60,位于装置本体50内部的引射器40连接在引射管30的出口22处。
在本实施例中,引射管30的两端设置有连接法兰,形成液体入口16的一端通过法兰与液体管道相连,用于向固液混合装置10中通入具有一定流速的液体;引射管30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法兰连接结构71与装置本体50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装置本体50具有三个连接口,其中一个连接口通过第一法兰连接结构71与引射管30相连,与其相对的另一个连接口通过第二法兰连接结构72与扩张管60相连,最后一个连接口形成固体入口17,所述固体入口17通过连接法兰与固体通道相连,用于向固液混合装置10中通入固体颗粒。
进一步的,装置本体50内沿液体流动方向X依次形成混合室12和收缩通道13,固体入口17与混合室12相连通,位于第一法兰连接结构71处的连接口与混合室12相连通,位于第二法兰连接结构72处的连接口与收缩通道13的出口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收缩通道13呈锥形结构设置,沿液体流动方向X,收缩通道13的过流面积逐渐减小,收缩通道13的母线与喷射通道20的轴线呈第一收缩角度α1设置,第一收缩角度α1为10°~40°,优选范围为15°~25°;装置本体50内的收缩通道13的长度L2的范围为100mm~600mm,优选范围为200mm~400mm。
在本实施例中,引射管30的出口处连接有引射器40,引射器40通过引射管30固定在装置本体50内的混合室12内,经过引射管30内的流体先进入引射器40内进行加速,经引射器40的出口22进入混合室12,在混合室12内与固体颗粒进行混合,经过初步混合至固液混合物进入收缩通道13内进行加速,之后进入扩张管60,进一步混合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4所示,引射器40具有入口端41和出口端42,入口端41形成喷射通道20的入口21,出口端42形成喷射通道20的出口22;引射器40从入口端41到出口端42的过流面积逐渐减小,其中入口端41的过流面积与出口端42的过流面积的比例为5:1~8:1。
具体的,引射器40的长度L5的长度范围为100mm~600mm,优选范围为150mm~300mm;引射器40的入口端41直径D2的范围为50mm~400mm,优选范围为80mm~200mm;引射器40的出口端42直径D3的范围为30mm~350mm,优选范围为40mm~250mm。引射器40的长度L5与进口端的直径D2的比值范围为0.5~2,优选范围为1.0~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引射器40的外侧呈锥形结构设置,沿液体流动方向X,引射器40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引射器40的外侧母线与喷射通道20的轴线呈第二收缩角度α2设置,第二收缩角度α2为10°~30°,优选范围为15°~2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引射器40的出口端42与收缩通道13的入口的距离L1的范围为10mm~10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5所示,引射器40的入口端41的入口21为圆形孔,出口端42的出口22为扇叶形孔44,扇叶形孔44包括第一中心圆孔441和围设在第一中心圆孔441周围的多个弧形孔442,多个弧形孔442的外轮廓依次首尾相接形成出口22的外轮廓;引射器40内的喷射通道20从圆形孔逐渐过渡到扇叶形孔44。
具体的,如图4和图5所示,出口端42的扇叶形孔44中的弧形孔442为两个圆弧拼接而成,多个圆弧沿着第一中心圆孔441的圆周方向依次首尾相接形成所述扇叶形孔44的外轮廓。其中,扇叶形孔44中的第一中心圆孔441的半径R1在10mm~100mm之间,扇叶形孔44的外接圆半径R2在20mm~150mm之间,R1与R2的比值范围在1:2~1:4之间。扇叶形孔44中的弧形孔442的数量至少为6个,优选8个~16个,本实施例中,弧形孔442的数量为8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2、图6和图7所示,沿液体流动方向X,引射器40的中间位置形成喉口23,喉口23为梅花形孔45,梅花形孔45包括第二中心圆孔451和围设在第二中心圆孔451周围的多个圆弧形孔452,多个圆弧形孔452的外轮廓依次首尾相接形成喉口23的外轮廓;引射器40内的喷射通道20从圆形孔逐渐过渡到梅花形孔45,再从梅花形孔45过渡到扇叶形孔44。
具体的,图6和图7所示,喉口23的梅花形孔45中的圆弧形孔452为一个半圆弧,多个半圆弧沿着第二中心圆孔451的圆周方向依次首尾连接形成梅花形孔45的轮廓。其中,梅花形孔45的外接圆半径R3在40mm~300mm之间,R1与R3的比值范围在1:5~1:8之间。梅花形孔45中圆弧形孔452的数量与扇叶形孔44中弧形孔442的数量相同,其至少为6个,优选8个~16个,本实施例中,圆弧形孔452的数量为8个。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扩张管60的一端通过第二法兰连接结构72连接在装置本体50上,扩张管60内部形成有第二直流通道14和扩张通道15,扩张管60的另一端形成混合物出口18,混合物出口18具有连接法兰,混合物出口18与出口22管道相连,经过第二直流通道14和扩张通道15的固液混合物进入混合管道中。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扩张管60沿液体流动方向X包括依次相连的喉管段61、第一扩张段62、第二扩张段63、直管段64;其中,喉管段61内形成第二直流通道14,第一扩张段62内形成第一扩张通道151,第二扩张段63内形成第二扩张通道152,直管段64远离第二扩张段63的一端形成混合物出口18。喉管段61的长度L3的长度范围为20mm~100mm,优选范围为30mm~60mm;喉管段61直径D2的长度范围为50mm~400mm,优选范围为80mm~200mm;扩张段长度L4的长度范围为400mm~800mm,优选范围为500mm~70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扩张通道151呈锥形结构设置,沿液体流动方向X,第一扩张通道151的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第一扩张通道151的母线与喷射通道20的轴线呈第一扩张角度β1设置,第一扩张角度β1为5°~25°,优选范围为10°~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二扩张通道152呈锥形结构设置,沿液体流动方向X,第二扩张通道152的过流面积逐渐增大,第二扩张通道152的母线与喷射通道20的轴线呈第二扩张角度β2设置,第二扩张角度β2为20°~45°,优选范围为25°~35°。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固液混合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液混合装置(10)包括沿液体流动方向(X)依次连通设置的第一直流通道(11)、混合室(12)、收缩通道(13)、第二直流通道(14)和扩张通道(15),其中:
所述第一直流通道(11)靠近所述混合室(12)的一端连接有喷射通道(20),所述喷射通道(20)位于所述混合室(12)内,所述喷射通道(20)与所述第一直流通道(11)同轴设置,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X),所述喷射通道(20)的过流面积逐渐减小,所述喷射通道(20)的入口(21)的周长与所述喷射通道(20)的出口(22)的周长相等;
所述第一直流通道(11)远离所述混合室(12)的一端形成液体入口(16);
所述混合室(12)的侧壁上形成固体入口(17);
所述扩张通道(15)远离所述第二直流通道(14)的一端形成混合物出口(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液混合装置(10),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X),所述喷射通道(20)具有所述入口(21)、喉口(23)和所述出口(22),所述喉口(23)的周长与所述入口(21)的周长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液混合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通道(20)的入口(21)的过流面积与所述喷射通道(20)的出口(22)的过流面积的比例为5:1~8: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液混合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通道(13)呈锥形结构设置,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X),所述收缩通道(13)的过流面积逐渐减小,所述收缩通道(13)的母线与所述喷射通道(20)的轴线呈第一收缩角度设置,所述第一收缩角度为10°~4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液混合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通道(15)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直流通道(14)上的第一扩张通道(151),所述第一扩张通道(151)呈锥形结构设置,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X),所述第一扩张通道(151)的过流面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扩张通道(151)的母线与所述喷射通道(20)的轴线呈第一扩张角度设置,所述第一扩张角度为5°~2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液混合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通道(15)还包括第二扩张通道(152),所述第二扩张通道(152)连接在所述第一扩张通道(151)远离所述第二直流通道(14)的一端;所述第二扩张通道(152)呈锥形结构设置,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X),所述第二扩张通道(152)的过流面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扩张通道(152)的母线与所述喷射通道(20)的轴线呈第二扩张角度设置,所述第二扩张角度为20°~45°。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液混合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液混合装置(10)包括:
引射管(30),其内形成所述第一直流通道(11),所述引射管(30)的一端形成所述液体入口(16);
引射器(40),连接在所述引射管(30)远离所述液体入口(16)的一端,所述引射器(40)内形成所述喷射通道(20);
装置本体(50),所述引射管(30)与所述装置本体(50)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X)依次设置,所述装置本体(50)内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X)依次形成所述混合室(12)和所述收缩通道(13),所述引射器(40)位于所述混合室(12)内,所述装置本体(50)的侧壁上具有所述固体入口(17);
扩张管(60),所述装置本体(50)与所述扩张管(60)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X)依次设置,所述扩张管(60)内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X)依次形成所述第二直流通道(14)和所述扩张通道(15),所述扩张管(60)具有所述混合物出口(1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液混合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器(40)的外侧呈锥形结构设置,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X),所述引射器(40)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所述引射器(40)的外侧母线与所述喷射通道(20)的轴线呈第二收缩角度设置,所述第二收缩角度为10°~3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液混合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器(40)具有入口端(41)和出口端(42),所述入口端(41)形成所述喷射通道(20)的入口(21),所述出口端(42)形成所述喷射通道(20)的出口(22);所述入口(21)为圆形孔,所述出口(22)为扇叶形孔(44),所述扇叶形孔(44)包括第一中心圆孔(441)和围设在所述第一中心圆孔(441)周围的多个弧形孔(442),多个所述弧形孔(442)的外轮廓依次首尾相接形成所述出口(22)的外轮廓;所述引射器(40)内的所述喷射通道(20)从所述圆形孔逐渐过渡到所述扇叶形孔(4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液混合装置(10),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X),所述引射器(40)的中间位置形成所述喉口(23),所述喉口(23)为梅花形孔(45),所述梅花形孔(45)包括第二中心圆孔(451)和围设在所述第二中心圆孔(451)周围的多个圆弧形孔(452),多个所述圆弧形孔(452)的外轮廓依次首尾相接形成所述喉口(23)的外轮廓;所述引射器(40)内的所述喷射通道(20)从所述圆形孔逐渐过渡到所述梅花形孔(45),再从所述梅花形孔(45)过渡到所述扇叶形孔(44)。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液混合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管(60)沿所述液体流动方向(X)包括依次相连的喉管段(61)、第一扩张段(62)、第二扩张段(63)、直管段(64);其中,所述喉管段(61)内形成第二直流通道(14),所述第一扩张段(62)内形成第一扩张通道(151),所述第二扩张段(63)内形成第二扩张通道(152),所述直管段(64)远离所述第二扩张段(63)的一端形成所述混合物出口(18)。
CN202321350871.7U 2023-05-30 2023-05-30 固液混合装置 Active CN2199843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50871.7U CN219984399U (zh) 2023-05-30 2023-05-30 固液混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50871.7U CN219984399U (zh) 2023-05-30 2023-05-30 固液混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84399U true CN219984399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12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50871.7U Active CN219984399U (zh) 2023-05-30 2023-05-30 固液混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843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22415U (zh) 一种浆体射流湿法抛砂装置
CN101633154B (zh) 在线高压水射流喷砂表面清理系统
CN105107795B (zh) 一种干冰清洗电器件和精密液压件表面的方法
CN201832822U (zh) 一种金属管内壁除锈除垢全自动清洗装置
CN108439416B (zh) 一种石英砂酸洗提纯装置
CN203509949U (zh) 钢管内外壁喷砂除鳞系统
CN103447969A (zh) 钢板除鳞、清洗及风干装置
CN203141324U (zh) 喷砂器
CN103438756A (zh) 一种冷却器除垢装置
CN203495769U (zh) 一种型钢的多角度抛丸除鳞装置
CN219984399U (zh) 固液混合装置
CN103465174B (zh) 型钢的多角度抛丸除鳞装置
US20180345344A1 (en) Mixed jet descaling device axially and eccentrically arranged for inner wall of pipe
CN2363835Y (zh) 金属表面清理机
CN109048687B (zh) 钢管内外壁喷砂清理设备及清理方法
CN103231315B (zh) 用于直径在20-100mm的钢管内壁除鳞装置
CN105773432B (zh) 射流式钢管表面混凝土与铁锈去除装置及去除方法
CN203245739U (zh) 用于直径在20-100mm的钢管内壁除鳞装置
CN203464843U (zh) 一种冷却器除垢装置
CN104526565A (zh) 一种离心式转速可调磨料射流除鳞系统
CN108621037A (zh) 一种高压水混合带钢除锈装置
CN209272004U (zh) 一种钢板除硅清洗烘干装置
CN106826570A (zh) 金属管表面清洁处理工艺
CN107009276A (zh) 磨料水射流钢丝除锈生产线
CN110497321A (zh) 一种挤制白铜管棒材内外表面氧化皮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