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81361U - 复合式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合式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81361U
CN219981361U CN202320164604.4U CN202320164604U CN219981361U CN 219981361 U CN219981361 U CN 219981361U CN 202320164604 U CN202320164604 U CN 202320164604U CN 219981361 U CN219981361 U CN 2199813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module
unit
wat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6460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建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Mitac Computing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Mitac Computing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Mitac Computing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6460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813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813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813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包含一接触一高热电子单元的基座模块、一水冷散热模块、一散热鳍片模块,及一风扇模块。该水冷散热模块用以将该基座模块与该高热电子单元进行散热。该散热鳍片模块包括一位于该水冷散热模块上方的散热鳍片单元,及一由该基座模块往上延伸且穿设该散热鳍片单元的热管单元。借由该水冷散热模块将该基座模块与该高热电子单元进行水冷散热的设计,且配合该热管单元将该基座模块与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热能热传导至该散热鳍片单元的巧思,并配合该风扇模块产生的气流吹过该散热鳍片单元的应用,而可透过气冷散热的方式同步将该高热电子单元的整体进行散热动作,有效达成兼具水冷散热与气冷散热的复合散热方式,进而大幅增加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复合式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散热器,特别是指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散热需求快速成长,目前已常见在计算机、服务器等电子装置中,常需要在运作时会产生高温的电子元件(如CPU或GPU等电子元件)上设置水冷式散热器,透过冷水从冷水管流入水冷式散热器且将产生高温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而使冷水流过水冷式散热器后会升温成热水并从该水冷散热模块流出至散热排进行降温成冷水,冷水再流回水冷式散热器持续的循环方式进行水冷式散热作业。但在现有水冷式散热器单纯只是透过冷水流过水冷式散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将升温后的水流出至散热排进行降温成冷水,散热的部分完全是依靠散热排才能快速进行散热,若电子元件(如CPU或GPU等电子元件)产生的温度很高,可能会发生水冷式散热器无法及时有效进行降温,进而可能造成内部积热的问题,确实值得从业人员仔细研究与探讨改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种散热效率佳的复合式散热装置。
于是,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装置,包含一接触一高热电子单元的基座模块、一水冷散热模块、一连接该水冷散热模块的散热排模块、一散热鳍片模块,及一风扇模块。
该水冷散热模块用于对该基座模块与该高热电子单元进行散热。
该散热排模块包括一散热排单元。流过该水冷散热模块产生的热水会流入该散热排模块的散热排单元进行降温成冷水再流入该水冷散热模块。
该散热鳍片模块包括一位于该水冷散热模块上方的散热鳍片单元,及一由该基座模块往上延伸且穿设该散热鳍片单元的热管单元。该散热鳍片模块的热管单元将该基座模块与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热能热传导至该散热鳍片单元,该风扇模块产生的气流吹过该散热鳍片单元且使该散热鳍片单元进行散热。
特别地,冷水流入该水冷散热模块且使该水冷散热模块将该基座模块与该高热电子单元进行散热,而使冷水流过该水冷散热模块后会升温成热水并从该水冷散热模块流出,其中,该散热排模块还包括一连通该散热排单元与该水冷散热模块的冷水管,及一连通该散热排单元与该水冷散热模块的热水管,流过该水冷散热模块产生的热水会从该散热排模块的热水管流入该散热排单元进行降温成冷水且使冷水从该散热排模块的冷水管流入该水冷散热模块。
特别地,该高热电子单元包括一第一高热电子模块,该基座模块包括一接触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的第一基板;该水冷散热模块包括一对应该第一基板的第一水冷散热单元;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一基板远离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一侧上的第一水冷散热器、一连通该第一水冷散热器与该散热排模块的冷水管的第一入水管;从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的第一入水管流入该第一水冷散热器而产生的热水会流出至该散热排模块,并流入该散热排单元进行降温成冷水而使冷水从该散热排模块的冷水管流回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的第一入水管;该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鳍片单元具有一位于该第一水冷散热器上方的第一散热鳍片组,该散热鳍片模块的热管单元具有多个由该基座模块的第一基板往上延伸且穿设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热管,该热管单元的所述第一热管将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的热能热传导至该第一散热鳍片组。
特别地,该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鳍片单元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相配合界定出多个第一散热通道。
特别地,该散热鳍片模块的热管单元的所述第一热管为金属导热管。
特别地,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为电子处理芯片。
特别地,该高热电子单元包括一第一高热电子模块,及一第二高热电子模块,该基座模块包括一接触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的第一基板,及一接触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的第二基板;该水冷散热模块包括一对应该第一基板的第一水冷散热单元,及一对应该第二基板的第二水冷散热单元;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一基板远离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一侧上的第一水冷散热器、一连通该第一水冷散热器与该散热排模块的冷水管的第一入水管,及一连通第一水冷散热器与该第二水冷散热单元的导流管;该第二水冷散热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二基板远离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一侧上且连通该导流管的第二水冷散热器,及一连通该第二水冷散热器与该散热排模块的热水管的第二出水管,从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的第一入水管流入该第一水冷散热器且经该导流管流过第二水冷散热器而产生的热水会从该第二水冷散热单元的第二出水管流出至该散热排模块的热水管,并流入该散热排单元进行降温成冷水而使冷水从该散热排模块的冷水管流回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的第一入水管;该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鳍片单元具有一位于该第一水冷散热器上方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及一位于该第二水冷散热器上方的第二散热鳍片组,该散热鳍片模块的热管单元具有多个由该基座模块的第一基板往上延伸且穿设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热管,及多个由该基座模块的第二基板往上延伸且穿设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热管,该热管单元的所述第一热管将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的热能热传导至该第一散热鳍片组,该热管单元的所述第二热管将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的热能热传导至该第二散热鳍片组。
特别地,该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鳍片单元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相配合界定出多个第一散热通道,该散热鳍片单元的第二散热鳍片组具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相配合界定出多个第二散热通道。
特别地,该散热鳍片模块的热管单元的所述第一热管与所述第二热管为金属导热管。
特别地,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与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为电子处理芯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借由该水冷散热模块将该基座模块与该高热电子单元进行散热的设计,而可将该高热电子单元产生的热能透过水冷散热的方式进行热交换,且配合该散热鳍片模块的热管单元同步将该基座模块与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热能热传导至该散热鳍片单元的巧思,而可将该高热电子单元产生的热能直接以热传导的快速导热方式经该热管单元传至该散热鳍片单元,并配合该风扇模块产生的气流吹过该散热鳍片单元的应用,而可透过气冷散热的方式同步将该高热电子单元的整体进行散热动作,有效达成该复合式散热装置兼具水冷散热与气冷散热的复合散热方式,进而大幅增加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之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装置的实施例;
图2是一立体示意图,说明该实施例中,一基座模块、一水冷散热模块与一散热排模块的连接关系;及
图3是一局部放大立体图,辅助说明图1中,一散热鳍片模块、该基座模块与该水冷散热模块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装置,包含一接触一高热电子单元(图未示)的基座模块1、一水冷散热模块2、一连接该水冷散热模块2的散热排模块3、一散热鳍片模块4,及一风扇模块5。
冷水流入该水冷散热模块2且使该水冷散热模块2将该基座模块1与该高热电子单元进行散热,而使冷水流过该水冷散热模块2后会升温成热水并从该水冷散热模块2流出。
该散热排模块3包括一散热排单元31、一连通该散热排单元31与该水冷散热模块2的冷水管32,及一连通该散热排单元31与该水冷散热模块2的热水管33。流过该水冷散热模块2产生的热水会从该散热排模块3的热水管33流入该散热排单元31进行降温成冷水且使冷水从该散热排模块3的冷水管32流回该水冷散热模块2。
该散热鳍片模块4包括一位于该水冷散热模块2上方的散热鳍片单元41,及一由该基座模块1往上延伸且穿设该散热鳍片单元41的热管单元44。该散热鳍片模块4的热管单元44将该基座模块1与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热能热传导至该散热鳍片单元41。
该散热鳍片模块4的热管单元44将该基座模块1与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热能热传导至该散热鳍片单元41,该风扇模块5产生的气流吹过该散热鳍片单元41且使该散热鳍片单元41进行散热。
进一步来说,于本实施例中,该高热电子单元包括一第一高热电子模块(图未示),及一第二高热电子模块(图未示)。由于该高热电子单元具有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与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总共两个会产生高热温度的电子芯片态样(CPU),所以分别针对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与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设计出:该基座模块1包括一接触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的第一基板11,及一接触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的第二基板12。该水冷散热模块2包括一对应该第一基板11的第一水冷散热单元21,及一对应该第二基板12的第二水冷散热单元22。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21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一基板11远离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一侧上的第一水冷散热器211、一连通该第一水冷散热器211与该散热排模块3的冷水管32的第一入水管212,及一连通第一水冷散热器211与该第二水冷散热单元22的导流管213。该第二水冷散热单元22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二基板12远离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一侧上且连通该导流管213的第二水冷散热器221,及一连通该第二水冷散热器221与该散热排模块3的热水管33的第二出水管222。换句话说,该第一水冷散热器211与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位于该第一基板11的两相反侧,而该第二水冷散热器221与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位于该第二基板12的两相反侧。从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21的第一入水管212流入该第一水冷散热器211且经该导流管213流过第二水冷散热器221而产生的热水会从该第二水冷散热单元22的第二出水管222流出至该散热排模块3的热水管33,并流入该散热排单元31进行降温成冷水而使冷水从该散热排模块3的冷水管32流回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21的第一入水管212。该散热鳍片模块4的散热鳍片单元41具有一位于该第一水冷散热器211上方的第一散热鳍片组42,及一位于该第二水冷散热器221上方的第二散热鳍片组43。该散热鳍片模块4的热管单元44具有多个由该基座模块1的第一基板11往上延伸且穿设该第一散热鳍片组42的第一热管441,及多个由该基座模块1的第二基板12往上延伸且穿设该第二散热鳍片组43的第二热管442。于本实施例中,该热管单元44的所述第一热管441与所述第二热管442为金属导热管,但不以此为限。该热管单元44的所述第一热管441将该第一基板11与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的热能热传导至该第一散热鳍片组42,该热管单元44的所述第二热管442将该第二基板12与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的热能热传导至该第二散热鳍片组43。也就是说,该第一基板11、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21、该第一散热鳍片组42与该第一热管441成为一组兼具水冷散热与气冷散热的散热装置且用以将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进行散热;而该第二基板12、该第二水冷散热单元22、该第二散热鳍片组43与该第二热管442成为一组兼具水冷散热与气冷散热的散热装置且用以将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进行散热,但上述不以此为限。若该高热电子单元只使用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的态样,由于只有一个会产生高热温度的电子芯片态样(CPU),所以只要针对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设计出,该第一基板11、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21、该第一散热鳍片组42与该第一热管441成为一组兼具水冷散热与气冷散热的复合式散热装置且用以将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进行散热即可。
于本实施例中,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与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为电子处理芯片,但不以此为限。
使用时,透过该第一基板11接触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以及该第二基板12接触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的设计,所以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产生的热能会热传导至该第一基板11,且利用第一水冷散热器211进行水冷式散热,并同时透过所述第一热管441也会将该第一基板11与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的热能热传导至该第一散热鳍片组42达成利用热传导的方式将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运作产生的高温热能快速导热至该第一散热鳍片组42,与配合该风扇模块5产生的气流吹过该第一散热鳍片组42进行热交换而让流动的主气流带走热能,而使该第一散热鳍片组42与所述第一热管441有效降温,而达成进行气冷式散热。简单来说,就是透过兼具水冷散热与气冷散热的复合散热方式同步针对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进行散热。同样来说,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产生的热能会热传导至该第二基板12,且利用第二水冷散热器221进行水冷式散热,并同时透过所述第二热管442也会将该第二基板12与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的热能热传导至该第二散热鳍片组43达成利用热传导的方式将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运作产生的高温热能快速导热至该第二散热鳍片组43,与配合该风扇模块5产生的气流吹过该第二散热鳍片组43进行热交换而让流动的主气流带走热能,而使该第二散热鳍片组43与所述第二热管442有效降温,而达成进行气冷式散热。也就是说,透过兼具水冷散热与气冷散热的复合散热方式同步针对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进行散热。
借由该水冷散热模块2将该基座模块1与该高热电子单元进行散热的设计,而可将该高热电子单元产生的热能透过水冷散热的方式进行热交换,且配合该散热鳍片模块4的热管单元44同步将该基座模块1与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热能热传导至该散热鳍片单元41的巧思,而可将该高热电子单元产生的热能直接以热传导的快速导热方式经该热管单元44传至该散热鳍片单元41,并配合该风扇模块5产生的气流吹过该散热鳍片单元41的应用,而可透过气冷散热的方式同步将该高热电子单元的整体进行散热动作,有效达成该复合式散热装置兼具水冷散热与气冷散热的复合散热方式,进而大幅增加散热效率。
于本实施例中,该散热鳍片模块4的散热鳍片单元41的第一散热鳍片组42具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散热鳍片421,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1相配合界定出多个第一散热通道(图未标号)。该散热鳍片单元41的第二散热鳍片组43具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二散热鳍片431,所述第二散热鳍片431相配合界定出多个第二散热通道(图未标号)。该风扇模块5产生的气流吹过该散热鳍片单元41的经过该第二散热鳍片组43的所述第二散热鳍片431、所述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二热管442、该第一散热鳍片组42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1、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与所述第一热管441进行热交换而有效降温,但不以此为限。附带一提,于本实施例中,该散热鳍片单元41与该热管单元44整体为金属材质,也就是说,该散热鳍片单元41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1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431,以及该热管单元44的所述第一热管441与所述第二热管442皆为金属材质,金属具有传热速度快等优点,但不以此为限。
于本实施例中,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为电子处理芯片,但不以此为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装置,借由该水冷散热模块2将该基座模块1与该高热电子单元进行散热的设计,而可将该高热电子单元产生的热能透过水冷散热的方式进行热交换,且配合该散热鳍片模块4的热管单元44同步将该基座模块1与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热能热传导至该散热鳍片单元41的巧思,而可将该高热电子单元产生的热能直接以热传导的快速导热方式经该热管单元44传至该散热鳍片单元41,并配合该风扇模块5产生的气流吹过该散热鳍片单元41的应用,而可透过气冷散热的方式同步将该高热电子单元的整体进行散热动作,有效达成该复合式散热装置兼具水冷散热与气冷散热的复合散热方式,进而大幅增加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接触一高热电子单元的基座模块;
一水冷散热模块,该水冷散热模块用于对该基座模块与该高热电子单元进行散热;
一连接该水冷散热模块的散热排模块,包括一散热排单元,流过该水冷散热模块产生的热水会流入该散热排模块的散热排单元进行降温成冷水再流入该水冷散热模块;
一散热鳍片模块,包括一位于该水冷散热模块上方的散热鳍片单元,及一由该基座模块往上延伸且穿设该散热鳍片单元的热管单元;及
一风扇模块,该散热鳍片模块的热管单元将该基座模块与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热能热传导至该散热鳍片单元,该风扇模块产生的气流吹过该散热鳍片单元且使该散热鳍片单元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冷水流入该水冷散热模块且使该水冷散热模块将该基座模块与该高热电子单元进行散热,而使冷水流过该水冷散热模块后会升温成热水并从该水冷散热模块流出,其中,该散热排模块还包括一连通该散热排单元与该水冷散热模块的冷水管,及一连通该散热排单元与该水冷散热模块的热水管,流过该水冷散热模块产生的热水会从该散热排模块的热水管流入该散热排单元进行降温成冷水且使冷水从该散热排模块的冷水管流入该水冷散热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高热电子单元包括一第一高热电子模块,该基座模块包括一接触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的第一基板;
该水冷散热模块包括一对应该第一基板的第一水冷散热单元;
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一基板远离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一侧上的第一水冷散热器、一连通该第一水冷散热器与该散热排模块的冷水管的第一入水管;
从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的第一入水管流入该第一水冷散热器而产生的热水会流出至该散热排模块,并流入该散热排单元进行降温成冷水而使冷水从该散热排模块的冷水管流回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的第一入水管;
该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鳍片单元具有一位于该第一水冷散热器上方的第一散热鳍片组,该散热鳍片模块的热管单元具有多个由该基座模块的第一基板往上延伸且穿设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热管,该热管单元的所述第一热管将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的热能热传导至该第一散热鳍片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鳍片单元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相配合界定出多个第一散热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模块的热管单元的所述第一热管为金属导热管。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为电子处理芯片。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高热电子单元包括一第一高热电子模块,及一第二高热电子模块,该基座模块包括一接触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的第一基板,及一接触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的第二基板;
该水冷散热模块包括一对应该第一基板的第一水冷散热单元,及一对应该第二基板的第二水冷散热单元;
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一基板远离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一侧上的第一水冷散热器、一连通该第一水冷散热器与该散热排模块的冷水管的第一入水管,及一连通第一水冷散热器与该第二水冷散热单元的导流管;
该第二水冷散热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二基板远离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一侧上且连通该导流管的第二水冷散热器,及一连通该第二水冷散热器与该散热排模块的热水管的第二出水管,从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的第一入水管流入该第一水冷散热器且经该导流管流过第二水冷散热器而产生的热水会从该第二水冷散热单元的第二出水管流出至该散热排模块的热水管,并流入该散热排单元进行降温成冷水而使冷水从该散热排模块的冷水管流回该第一水冷散热单元的第一入水管;
该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鳍片单元具有一位于该第一水冷散热器上方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及一位于该第二水冷散热器上方的第二散热鳍片组,该散热鳍片模块的热管单元具有多个由该基座模块的第一基板往上延伸且穿设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一热管,及多个由该基座模块的第二基板往上延伸且穿设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二热管,该热管单元的所述第一热管将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一高热电子模块的热能热传导至该第一散热鳍片组,该热管单元的所述第二热管将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的热能热传导至该第二散热鳍片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鳍片单元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相配合界定出多个第一散热通道,该散热鳍片单元的第二散热鳍片组具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相配合界定出多个第二散热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模块的热管单元的所述第一热管与所述第二热管为金属导热管。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高热电子单元的第一高热电子模块与该第二高热电子模块为电子处理芯片。
CN202320164604.4U 2023-02-02 2023-02-02 复合式散热装置 Active CN2199813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4604.4U CN219981361U (zh) 2023-02-02 2023-02-02 复合式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4604.4U CN219981361U (zh) 2023-02-02 2023-02-02 复合式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81361U true CN219981361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6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64604.4U Active CN219981361U (zh) 2023-02-02 2023-02-02 复合式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813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2402B (zh) 冷卻系統及水冷排
KR101114813B1 (ko) 방열장치
TWI663903B (zh) 熱電致冷模組與包含熱電致冷模組的散熱裝置
CN1979380B (zh) 混合冷却系统中的嵌入式热管
US20070234741A1 (en) Heat radiator having a thermo-electric cooler and multiple heat radiation modules and the method of the same
US7069737B2 (en) Water-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US7331185B2 (en) Heat radiator having a thermo-electric cooler
US20060113066A1 (en) Heat exchanger configuration for pumped liquid cooling computer systems
US20070107441A1 (en) Heat-dissipating unit and related liquid cooling module
JP3201784U (ja) コンピュータの演算装置用の冷却装置
US20110192572A1 (en) Heat exchanger
TWM545361U (zh) 氣冷液冷複合式散熱器
CN213365459U (zh) 一种散热器
US20100073879A1 (en) Thermal module
CN219981361U (zh) 复合式散热装置
KR20110066577A (ko) 펠티어 효과를 이용한 씨피유 칩의 냉각 장치
CN114071955A (zh) 冷却装置及包含其的电子设备
US20050047085A1 (en) High performance cooling systems
CN112286325A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置散热器
CN220493447U (zh) 鳍片式散热器
CN218336900U (zh)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4011916U (zh) 水冷头附加鳍片散热器
CN219999866U (zh) 一种散热强化型流体散热装置
WO2022141654A1 (zh) 具备半导体辅助热泵的电子设备散热装置
CN218770826U (zh) 一种电源设备内环温的降温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