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1857U - 臭氧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臭氧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1857U
CN219971857U CN202320954008.6U CN202320954008U CN219971857U CN 219971857 U CN219971857 U CN 219971857U CN 202320954008 U CN202320954008 U CN 202320954008U CN 219971857 U CN219971857 U CN 2199718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zone generator
rod
discharge
shell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5400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强
梁强
余绍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Yimei Plastic Hard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Yimei Plastic Hard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Yimei Plastic Hard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Yimei Plastic Hard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5400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18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18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18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玻璃盖、外壳、放电组件和负电极层,放电组件的两端均设置有中心孔和流动孔,放电组件的内部设置有过氧间隙,中心孔用于与外界设备连通,流动孔的一端与过氧间隙连通,流动孔的另一端与中心孔连通,负电极层贴合于外壳的内壁,外壳套接于放电组件,外壳设置有观察槽,玻璃盖安装于观察槽,空气从放电组件的一端的中心孔进入过氧间隙,然后放电组件与正电极连接朝负电极层放电形成电晕,空气与电晕产生反应生产臭氧,臭氧流动至放电组件另一端排出收集或进一步加工,该臭氧发生器具有能够观察臭氧发生器内部作业情况的优点。

Description

臭氧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发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臭氧发生器是用于制取臭氧气体(O3)的装置。臭氧易于分解无法储存,需现场制取现场使用(特殊的情况下可进行短时间的储存),所以凡是能用到臭氧的场所均需使用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在饮用水,污水,工业氧化,食品加工和保鲜,医药合成,空间灭菌等领域广泛应用。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气体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通过混合装置和液体混合参与反应。
市场上现有的臭氧发生器基本都是封闭式的,作业人员无法通过直观的观察到臭氧发生器内部的作业情况,因此当臭氧发生器出现电晕故障时,作业人员只能通过臭氧生产的含量进行判断,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会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臭氧发生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直接观察内部作业情况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玻璃盖、外壳、放电组件和负电极层,所述放电组件的两端均设置有中心孔和流动孔,所述放电组件的内部设置有过氧间隙,所述中心孔用于与外界设备连通,所述流动孔的一端与所述过氧间隙连通,所述流动孔的另一端与所述中心孔连通,所述负电极层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内壁,所述外壳套接于所述放电组件,所述外壳设置有观察槽,所述玻璃盖安装于所述观察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组件包括放电棒和介质套筒套,所述介质套筒套接于所述放电棒,所述过氧间隙设置于所述介质套筒套与所述放电棒之间,所述中心孔和所述流动孔均设置于所述放电棒,所述介质套筒为石英玻璃套筒。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孔与所述放电棒的中心轴同轴设置,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固定圈,所述放电棒的两端还均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设置于所述流动孔的外侧,所述固定圈卡接于所述固定槽并与所述介质套筒的内壁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动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放电棒为圆柱棒,多个所述流动孔沿所述放电棒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设置有凸条和第一缺口,所述第二部件设置有凹槽和第二缺口,所述凸条卡接于所述凹槽以使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相互连通形成所述观察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连接夹,所述第一部件还设置第一叶片,所述第二部件还设置第二叶片,所述凸条设置于所述第一叶片,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叶片,所述连接夹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均卡接于所述卡接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连接卡,所述放电棒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所述介质套筒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连接卡卡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或所述第三连接段并于所述第二连接段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三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均设置有凸环,所述凸环用于所述连接卡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放电棒为纯钛圆柱棒。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负电极层为铝箔层。
上述方案中,臭氧发生器包括玻璃盖、外壳、放电组件和负电极层,放电组件的两端均设置有中心孔和流动孔,放电组件的内部设置有过氧间隙,中心孔用于与外界设备连通,流动孔的一端与过氧间隙连通,流动孔的另一端与中心孔连通,负电极层贴合于外壳的内壁,外壳套接于放电组件,外壳设置有观察槽,玻璃盖安装于观察槽,观察槽以用于观察外壳的内部情况。
具体安装时,先将负电极层贴合至外壳的内壁,再将外壳与放电组件套接,完成安装;
生产时,由于中心孔、流动孔和过氧间隙依次连通,空气从放电组件的一端的中心孔进入过氧间隙,然后放电组件与正电极连接,朝负电极层放电,形成电晕,空气在过氧间隙中流动,与电晕产生反应生产臭氧,臭氧沿过氧间隙继续流动至放电组件另一端,进入放电组件另一端的流动孔并流动至另一端的中心孔,然后从另一端的中心孔排出用于后续收集或进一步加工;
进一步地,外壳为散热器,能够提高臭氧发生器散热能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由于外壳上设置有观察槽且电晕是带有颜色的,作业人员可以实时通过观察电晕的颜色判断生产是否正常,同时在没有作业时,作业人员也能够通过观察槽观察臭氧发生器的内部结构;
再进一步地,空气可以从放电组件两端的中心孔进入臭氧发生器内部,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做出调整,空气可以从左端的中心孔进入,从右端的中心孔排出;空气页可以从右端的中心孔进入,从左端的中心孔排出,使用方式非常灵活,该实用新型具有能够观察臭氧发生器内部作业情况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臭氧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臭氧发生器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臭氧发生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臭氧发生器的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100,臭氧发生器100包括玻璃盖、外壳1、放电组件和负电极层4,放电组件的两端均设置有中心孔21和流动孔22,放电组件的内部设置有过氧间隙5,中心孔21用于与外界设备连通,流动孔22的一端与过氧间隙5连通,流动孔22的另一端与中心孔21连通,负电极层4贴合于外壳1的内壁,外壳1套接于放电组件,外壳1设置有观察槽13,玻璃盖安装于观察槽13。
具体安装时,先将负电极层4贴合至外壳1的内壁,再将外壳1与放电组件套接,完成安装;
生产时,由于中心孔21、流动孔22和过氧间隙5依次连通,空气从放电组件的一端的中心孔21进入过氧间隙5,然后放电组件与正电极连接,朝负电极层4放电,形成电晕,空气在过氧间隙5中流动,与电晕产生反应生产臭氧,臭氧沿过氧间隙5继续流动至放电组件另一端,进入放电组件另一端的流动孔22并流动至另一端的中心孔21,然后从另一端的中心孔21排出用于后续收集或进一步加工;
进一步地,外壳1为散热器,能够提高臭氧发生器100散热能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由于外壳上设置有观察槽13且电晕是带有颜色的,作业人员可以实时通过观察电晕的颜色判断生产是否正常,同时在没有作业时,作业人员也能够通过观察槽13观察臭氧发生器100的内部结构;
再进一步地,空气可以从放电组件两端的中心孔21进入臭氧发生器100内部,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做出调整,空气可以从左端的中心孔21进入,从右端的中心孔21排出;空气页可以从右端的中心孔21进入,从左端的中心孔21排出,使用方式非常灵活,该实施例具有能够观察臭氧发生器100内部作业情况的优点。
参见图1~图4,在一实施例中,放电组件包括放电棒2和介质套筒3套,介质套筒3套接于放电棒2,过氧间隙5设置于介质套筒3套与放电棒2之间,中心孔21和流动孔22均设置于放电棒2,介质套筒3为石英玻璃套筒,石英玻璃具有耐高温、膨胀系数低、耐热震性、化学稳定性和电绝缘性能良好的优点,并且石英玻璃能透过紫外线和红外线,能够在生产过程中保证良好的稳定性。
参见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中心孔21与放电棒2的中心轴同轴设置,臭氧发生器100还包括固定圈6,放电棒2的两端还均设置有固定槽23,固定槽23设置于流动孔22的外侧,固定圈6卡接于固定槽23并与介质套筒3的内壁抵接,将固定圈6卡接在固定槽23上,然后再将放电棒2套接在介质套筒3的内孔里面,使固定圈6与介质套筒3的内壁抵接,固定圈6与介质套筒3的内壁提供摩擦力,防止放电棒2从介质套筒3的内孔滑出。
参见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流动孔22的数量为多个,放电棒2为圆柱棒,多个流动孔22沿放电棒2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当空气从中心孔21进入后空气能够从多个流动孔22流出进入过氧间隙5,通过设置多个流动孔22,使空气快速充满过氧间隙5,提高生产效率。
参见图1~图4,在一实施例中,外壳1包括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第一部件11设置有凸条111和第一缺口112,第二部件12设置有凹槽121和第二缺口122,凸条111卡接于凹槽121以使第一缺口112与第二缺口122相互连通形成观察槽13,在安装时将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对接形成外壳1后直接与介质套筒3套接,在需要拆卸时无需将介质套筒3拔出,将外壳1的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就能够取出介质套筒3,通过这样的设置拆卸臭氧发生器100时更加简单方便。
参见图2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臭氧发生器100还包括连接夹7,第一部件11还设置第一叶片113,第二部件12还设置第二叶片123,凸条111设置于第一叶片113,凹槽121设置于第二叶片123,连接夹7设置有卡接槽71,第一叶片113和第二叶片123均卡接于卡接槽71,先将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对接,然后将卡接槽71的一端卡入第一叶片113和第二叶片123的一端,然后推动连接夹7使第一叶片113和第二叶片123全部卡接在卡接槽71里面,不需要采用任何螺栓、螺丝或螺钉就能够将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牢牢固定形成散热器,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使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安装的更加牢固,同时安装和拆卸相较于常见的螺栓安装方式更加方便。
参见图2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臭氧发生器100还包括连接卡8,放电棒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24、第二连接段25和第三连接段26,介质套筒3套接于第二连接段25,连接卡8卡接于第一连接段24或第三连接段26并于第二连接段25抵接,通过设置连接卡8能够进一步防止放电棒2从外壳1中脱离,同时能够将连接卡8与正电极连接,不需要直接与放电棒2连接,提高了安全性。
参见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24和第三连接段26远离第二连接段25的一端均设置有凸环241,凸环241用于连接卡8抵接,当连接卡8卡接在第一连接段24或第三连接段26后,防止连接卡8从放电棒2的两端脱离。
在一实施例中,放电棒2为纯钛圆柱棒,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不锈钢圆柱棒,纯钛圆柱棒的电阻率仅为0.42μΩ/m,并且具有高耐腐蚀的能力,能够使用10000小时不生锈。同时在制作时利用进口高精密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CNC)加工,然后再同心超精研磨至表面粗糙度为0.05um,这样可以让表面放电更均匀,杜绝积炭的隐患,提高放电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负电极层4为铝箔层,铝箔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并且厚度薄,能够增大负电极层与介质套筒之间的间隙。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盖、外壳、放电组件和负电极层,所述放电组件的两端均设置有中心孔和流动孔,所述放电组件的内部设置有过氧间隙,所述中心孔用于与外界设备连通,所述流动孔的一端与所述过氧间隙连通,所述流动孔的另一端与所述中心孔连通,所述负电极层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内壁,所述外壳套接于所述放电组件,所述外壳设置有观察槽,所述玻璃盖安装于所述观察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组件包括放电棒和介质套筒套,所述介质套筒套接于所述放电棒,所述过氧间隙设置于所述介质套筒套与所述放电棒之间,所述中心孔和所述流动孔均设置于所述放电棒,所述介质套筒为石英玻璃套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孔与所述放电棒的中心轴同轴设置,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固定圈,所述放电棒的两端还均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设置于所述流动孔的外侧,所述固定圈卡接于所述固定槽并与所述介质套筒的内壁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放电棒为圆柱棒,多个所述流动孔沿所述放电棒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设置有凸条和第一缺口,所述第二部件设置有凹槽和第二缺口,所述凸条卡接于所述凹槽以使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相互连通形成所述观察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连接夹,所述第一部件还设置第一叶片,所述第二部件还设置第二叶片,所述凸条设置于所述第一叶片,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叶片,所述连接夹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均卡接于所述卡接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包括连接卡,所述放电棒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所述介质套筒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连接卡卡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或所述第三连接段并于所述第二连接段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三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均设置有凸环,所述凸环用于所述连接卡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棒为纯钛圆柱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电极层为铝箔层。
CN202320954008.6U 2023-04-24 2023-04-24 臭氧发生器 Active CN2199718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54008.6U CN219971857U (zh) 2023-04-24 2023-04-24 臭氧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54008.6U CN219971857U (zh) 2023-04-24 2023-04-24 臭氧发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1857U true CN219971857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5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54008.6U Active CN219971857U (zh) 2023-04-24 2023-04-24 臭氧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18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971857U (zh) 臭氧发生器
EP0018124A1 (en) Anodically passivated vessel and method of passivating it
WO2023078302A1 (zh) 充电连接器
US20230103931A1 (en) Power cable assembly for a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having an integrated cooling system
CN101128072A (zh) 集肤电热元件
CN214142580U (zh) 哈氏合金镀银导电辊
CN216794195U (zh) 一种铁芯组装型换向器
CN209197559U (zh) 搪瓷管板型碳化硅换热器
CN219917821U (zh) 一种组合式高导电性铜棒
CN216743366U (zh) 一种电池盒低张力连接件的快接系统
CN217605450U (zh) 一种多孔位加热装置及导热模块
CN215983209U (zh) 一种具有防腐功能的四氟加热器
CN219760062U (zh) 一种通用可更换的外壳合件及电连接器
CN219744766U (zh) 一种反应装置
CN213393937U (zh) 一种化工废水处理用防腐蚀管道
CN210716339U (zh) 一种高耐腐蚀性铜管
CN211449131U (zh) 一种耐高温长寿命轴流风机
CN212807340U (zh) 一种用于高炉冷却水监测的高精度数字化型温度传感器
CN118280653A (zh) 一种矿物绝缘电缆加工冷却系统及方法
CN213118096U (zh) 一种密封性能好且便于更换的管板安装结构
CN210579303U (zh) 厚膜加热组件
CN218587348U (zh) 石墨烯电供暖炉
CN220272928U (zh) 一种高速水银滑环
CN209791514U (zh) 一种反应釜排水管的隔热装置
CN112117884B (zh) 一种水下供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