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1505U - 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1505U
CN219971505U CN202320487730.3U CN202320487730U CN219971505U CN 219971505 U CN219971505 U CN 219971505U CN 202320487730 U CN202320487730 U CN 202320487730U CN 219971505 U CN219971505 U CN 2199715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groove
parts
winding assembly
bl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8773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濛
徐乾晋
杨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di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di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048773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15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15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15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设置在吹风机手柄的手持部上,包括:两个换向部和盖板;其中,手持部内设置有容置腔,手持部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容置腔连通的开口;两个换向部的固定端间隔设置在容置腔的底壁上,两个换向部的延伸端均朝向开口方向延伸;盖板覆盖在开口上,盖板的第一端与手持部的外壁铰接,第二端与手持部的外壁可拆卸连接;所手持部的底部设置有凹槽,与盖板的第二端共同形成避让槽;避让槽连通容置腔。本实用新型在手持部内设置容置腔,将电源线整齐的缠绕在容置腔内,需要使用吹风机时,打开盖板,并向外拉动插头,使电源线有序的从两个换向部上脱离,能够减少电源线打结。

Description

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
背景技术
吹风机是由一组电热丝和一个高转速小风扇组合而成;电热丝通电时,电热丝会产生热量,风扇吹出的风经过电热丝就会变成热风;在电热丝不通电时,风扇吹出的风的温度与环境的温度相同。现有的吹风机,在使用时,需要将电源线的插头插入到插座上,然后按动吹风机上的开关,可以实现吹风的目的。在使用完毕后,先将电源线的插头从插座上拔出,然后将电源线缠绕到吹风机手持部的外周壁上,并将插头插入到其中一圈电源线内。在下一次使用时,直接将手持部上的电源线向下捋出手持部,此种结构容易导致电源线打结,不仅需要操作者解开电源线打结的部分,浪费了时间,而且更严重的是打结处的应力集中导致电源线损耗以及因此带来的漏电短路等安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设置在所述吹风机手柄的手持部上,包括:两个换向部和盖板;
其中,所述手持部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手持部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
所述两个换向部的固定端间隔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底壁上,所述两个换向部的延伸端均朝向所述开口方向延伸;
所述盖板覆盖在所述开口上,所述盖板的第一端与所述手持部的外壁铰接,第二端与所述手持部的外壁可拆卸连接;所述手持部的底部设置有凹槽,与所述盖板的第二端共同形成避让槽;所述避让槽连通所述容置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吹风机绕线总成还包括:两个固定螺栓;
所述两个换向部的延伸端均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两个限位部,所述两个限位部朝向所述容置腔延伸,并与所述两个换向部的延伸端对合;所述两个限位部均设置有螺纹孔或通孔,所述螺纹孔或通孔与所述两个换向部延伸端的螺纹孔配合;
所述两个固定螺栓用于连接所述两个换向部的延伸端和所述两个限位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吹风机绕线总成还包括: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
所述第一卡块固定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底壁上,所述第一卡块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凹槽;
所述第二卡块设置在所述盖板上,且朝向所述容置腔延伸,所述第二卡块远离所述盖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形成封闭的电源线限位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通过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吹风机绕线总成还包括: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对称设置在所述开口位置处的所述手持部内周壁上;两个所述连接部上相向设置有连接孔,两个所述连接孔同轴设置;
所述盖板的第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凸出的转轴,两个所述转轴同轴设置,所述转轴分别与所述连接孔铰接;所述连接部上还固定设置有U型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吹风机绕线总成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在所述U型框内滑动实现与所述连接部的滑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两端均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外轮廓尺寸不小于所述U型框的内轮廓尺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吹风机绕线总成,在手持部内设置容置腔,并在容置腔的位置铰接一个盖板;在容置腔内设置用于缠绕电源线的两个杆状换向部,与换向部接触的限位部用于避免电源线与换向部分离;在两个换向部间设置有用于压紧电源线的卡块;在手持部与盖板底部间设置有避让槽,用于通过电源线;限位块设置在盖板与开口间,在盖板翻转起时起阻挡限位作用。将电源线整齐的缠绕在容置腔内,需要使用吹风机时,打开盖板,并向外拉动插头,能够使电源线有序的从两个换向部上脱离,能够减少电源线打结。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吹风机绕线总成在盖板向外翻转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吹风机绕线总成的A向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吹风机绕线总成的B向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标:1-手持部;11-容置腔;12-开口;13-避让槽;2-换向部;3-盖板;31-限位部;32-条形槽;33-转轴;4-固定螺栓;5-第一卡块;51-第一凹槽;6-第二卡块;61-第二凹槽;62-压板;63-弹性件;7-连接部;71-U型框;8-限位块;81-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进行详细说明。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图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中即可清楚地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进行更加深入且具体地了解,然而所附附图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加以限制。
实施例一
请结合参见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吹风机绕线总成在盖板向外翻转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吹风机绕线总成,设置在吹风机手柄的手持部1上,包括:两个换向部2和盖板3;其中,手持部1内设置有容置腔11,手持部1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容置腔11连通的开口12。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换向部2的固定端间隔设置在容置腔11的底壁上,两个换向部2的延伸端均朝向开口12方向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换向部2间隔设置,用于使电源线在两个换向部2间往复缠绕,缠绕方式可以为顺时针椭圆或逆时针椭圆,以缠绕稳固、避免打结及在使用时方便向外拉出为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盖板3覆盖在开口12上,盖板3的第一端与手持部1的外壁铰接,第二端与手持部1的外壁可拆卸连接;手持部1的底部设置有凹槽,与盖板3的第二端共同形成避让槽13,避让槽13连通容置腔11;避让槽13用于在电源线长度较长不能全部收纳于容置腔11内时,将剩余的电源线及插头从避让槽13延伸至吹风机外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盖板3的第二端设置有磁吸部(图中未示出),对应地,手持部1上设置有磁吸配合部(图中未示出);在将电源线收纳于容置腔11后,关闭盖板3封闭开口12,磁吸部与磁吸配合部吸合,用于固定盖板3。
示例性地,磁吸部为磁性材料,可以为磁铁片,磁铁片固定在盖板3内壁上或嵌在盖板3内壁内;磁吸配合部可以为磁性金属,可以为铁片,铁片对应设置在手持部1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吹风机绕线总成还包括:两个固定螺栓4;两个换向部2的延伸端均设置有螺纹孔;盖板3上设置有两个限位部31,两个限位部31朝向容置腔11延伸,并与两个换向部2的延伸端对合。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限位部31均设置有螺纹孔或通孔,螺纹孔或通孔与两个换向部2延伸端的螺纹孔配合,两个固定螺栓4用于连接两个换向部2的延伸端和两个限位部31。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限位部31上通孔的底端仍设置了与两个固定螺栓4配合的内螺纹,用于在盖板3第二端与手持部1分离时,两个固定螺栓4仍连接在盖板3上,避免遗落。
请参见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吹风机绕线总成的A向放大图。
如图所示,吹风机绕线总成还包括:第一卡块5和第二卡块6;第一卡块5固定设置在容置腔11底壁上,第一卡块5远离底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凹槽51;第二卡块6设置在盖板3上,且朝向容置腔11延伸,第二卡块6远离盖板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凹槽61;第一凹槽51与第二凹槽61配合,形成封闭的电源线限位槽。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61内设置有压板62,压板62通过弹性件63连接第二凹槽61的槽底。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63可以为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压板63和第二凹槽61的槽底固定连接;在第一卡块5与第二卡块6对合时,缠绕好的电源线在弹簧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被压紧在第一凹槽51和第二凹槽61间形成的封闭的电源线限位槽内,进而避免电源线与换向部2分离,限制电源线的串动。
请参见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吹风机绕线总成的B向放大图。
如图所示,吹风机绕线总成还包括:连接部7;两个连接部7对称设置在开口12位置处的手持部1内周壁上;两个连接部7上相向设置有连接孔,两个连接孔同轴设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盖板3的第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凸出的转轴33,两个转轴33同轴设置,转轴33分别与连接孔,连接部7上还固定设置有U型框71。
在本实施例中,吹风机绕线总成还包括:限位块8;限位块8在U型框71内滑动实现与连接部7的滑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块两端均设置有挡板81,挡板81的外轮廓尺寸不小于U型框71的内轮廓尺寸,以避免挡板81在滑动过程中完全从U型框71中脱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盖板3以铰接的方式与手持部1连接,此时,为满足盖板3翻转的需要,在手持部1的顶部与盖板3顶部间预留有转动空间;同时,为避免盖板3在进行缠绕电源线操作时无序翻转,通过限位块8进行限位,限位后的盖板3保持远离容置腔11向外翻转的状态,避免盖板3向内翻转封闭开口12。
请参见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盖板3靠近手持部的外壁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条纹槽32,以弥补手持部1与盖板3的直径增大导致的持握问题,操作者手指穿过条纹槽32或抓握在条纹槽32内,使持握稳固,便于操作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地为容纳更长的电源线,盖板3为弯曲弧状结构,盖板3的凹面朝向容置腔11。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盖板3上设置有第一挂环(图中未示出),手持部1上设置有第二挂环。
示例性地,第一挂环为弹性材料,可以为橡胶;第二挂环为钢性材料,可以为合金钢;在将电源线收纳于容置腔11后,关闭盖板3封闭开口12,第一挂环穿过第二挂环,通过第一挂环的穿出端悬挂吹风机,避免在悬挂过程中盖板3与手持部1分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电源线由吹风机主体部分伸出并延伸至吹风机手柄的手持部1,并由手持部1内设置的容置腔11伸出;以下为电源线的收纳过程:
首先,吹风机使用完毕后,将第一挂环从第二挂环中穿出,反向旋转松开两个固定螺栓4,将盖板3以连接部7为轴远离容置腔11向外翻转,使盖板3第二端与手持部1分离,暴露出开口12,注意将两个固定螺栓4保留在盖板3上,以防遗失。
其次,拨动限位块8使其在U型框71间滑动,限位块8的一部分滑至开口12上,对翻转后的盖板3限位,使盖板3的翻转得以保持,避免盖板3向下翻转封闭开口12。
再次,将电源线在两个换向部2间往复缠绕,在电源线长度适当,能够全部收纳于容置腔11内时,将插头放置在两个换向部2之间;在电源线长度较长,不能全部收纳于容置腔11内时,将剩余的电源线及插头从避让槽13延伸至吹风机外部,此时延伸至吹风机外部的电源线长度以不超过20cm为宜,此时无需对电源线进行额外的收卷工作。
最后,拨动限位块8使其在U型框71间滑动,限位块8的一部分由开口12上退回,将盖板3以连接部7为轴靠近容置腔11向内翻转,使盖板3与手持部1连接;同时,使第一卡块5与第二卡块6对合,缠绕好的电源线在第一凹槽51和第二凹槽61间形成的封闭的电源线限位槽内,避免电源线与换向部2分离,限制电源线的串动;封闭开口12,旋转拧紧两个固定螺栓4,将第一挂环穿入第二挂环,完成电源线的收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吹风机绕线总成,在手持部内设置容置腔,并在容置腔的位置铰接一个盖板;在容置腔内设置用于缠绕电源线的两个杆状换向部,与换向部接触的限位部用于避免电源线与换向部分离;在两个换向部间设置有用于压紧电源线的卡块;在手持部与盖板底部间设置有避让槽,用于通过电源线;限位块设置在盖板与开口间,在盖板翻转起时起阻挡限位作用。将电源线整齐的缠绕在容置腔内,需要使用吹风机时,打开盖板,并向外拉动插头,使电源线有序的从两个换向部上脱离,能够减少电源线打结。
应当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吹风机手柄的手持部(1)上,包括:两个换向部(2)和盖板(3);
其中,所述手持部(1)内设置有容置腔(11),所述手持部(1)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置腔(11)连通的开口(12);
所述两个换向部(2)的固定端间隔设置在所述容置腔(11)的底壁上,所述两个换向部(2)的延伸端均朝向所述开口(12)方向延伸;
所述盖板(3)覆盖在所述开口(12)上,所述盖板(3)的第一端与所述手持部(1)的外壁铰接,第二端与所述手持部(1)的外壁可拆卸连接;所述手持部(1)的底部设置有凹槽,与所述盖板(3)的第二端共同形成避让槽(13);所述避让槽(13)连通所述容置腔(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绕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绕线总成还包括:两个固定螺栓(4);
所述两个换向部(2)的延伸端均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盖板(3)上设置有两个限位部(31),所述两个限位部(31)朝向所述容置腔(11)延伸,并与所述两个换向部(2)的延伸端对合;所述两个限位部(31)均设置有螺纹孔或通孔,所述螺纹孔或通孔与所述两个换向部(2)延伸端的螺纹孔配合;
所述两个固定螺栓(4)用于连接所述两个换向部(2)的延伸端和所述两个限位部(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绕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风机绕线总成还包括:第一卡块(5)和第二卡块(6);
所述第一卡块(5)固定设置在所述容置腔(11)底壁上,所述第一卡块(5)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凹槽(51);
所述第二卡块(6)设置在所述盖板(3)上,且朝向所述容置腔(11)延伸,所述第二卡块(6)远离所述盖板(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凹槽(61);
所述第一凹槽(51)与所述第二凹槽(61)配合,形成封闭的电源线限位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风机绕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凹槽(61)内设置有压板(62),所述压板(62)通过弹性件(63)连接所述第二凹槽(61)的槽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绕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绕线总成还包括:连接部(7);
两个所述连接部(7)对称设置在所述开口(12)位置处的所述手持部(1)内周壁上;两个所述连接部(7)上相向设置有连接孔,两个所述连接孔同轴设置;
所述盖板(3)的第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凸出的转轴(33),两个所述转轴(33)同轴设置,所述转轴(33)分别与所述连接孔铰接;
所述连接部(7)上还固定设置有U型框(7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吹风机绕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绕线总成还包括:限位块(8);所述限位块(8)在所述U型框(71)内滑动实现与所述连接部(7)的滑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风机绕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块两端均设置有挡板(81),所述挡板(81)的外轮廓尺寸不小于所述U型框(71)的内轮廓尺寸。
CN202320487730.3U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 Active CN2199715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87730.3U CN219971505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87730.3U CN219971505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1505U true CN219971505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80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87730.3U Active CN219971505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15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5253974A5 (zh)
KR200497118Y1 (ko) 자동 헤어 컬링기
CN219971505U (zh) 一种吹风机绕线总成
KR101581442B1 (ko) 사용이 편리한 헤어 미용 전열기기
WO2012034342A1 (zh) 一种防止电器电线缠绕的电线连接物
US6935046B2 (en) Swivel cord hair dryer
JP2001162100A (ja) 携帯用小型アイロン
CN210007442U (zh) 一种自带传输线收纳结构的移动电源
JP6888066B2 (ja) コードの無い手持ち式装置
CN210988776U (zh) 一种便于折叠收纳的电脑清灰刷
CN214362398U (zh) 挂烫机
CN209641642U (zh) 一种取件装置及晶片盒取件装置
CN106666987A (zh) 吹风机
CN208005038U (zh) 一种感应手持式焊接设备
CN207117248U (zh) 显示装置及家用电器
CN218242482U (zh) 一种具有自动收线功能的电吹风
CN207834946U (zh) 一种输电线路的收紧装置
KR200428417Y1 (ko) 아이언
CN214459046U (zh) 取衣装置
CN210541769U (zh) 一种带磁性异物夹
CN215685410U (zh) 一种美发工具
CN215069649U (zh) 一种家庭电器用电容器
KR200476219Y1 (ko) 헤어아이론
CN213636876U (zh) 一种绝缘操作杆
JP4138710B2 (ja) 整髪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