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6411U - 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56411U
CN219956411U CN202321331484.9U CN202321331484U CN219956411U CN 219956411 U CN219956411 U CN 219956411U CN 202321331484 U CN202321331484 U CN 202321331484U CN 219956411 U CN219956411 U CN 2199564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lever
sliding
body height
senso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3148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廖志
王海燕
崔建华
陈宋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3148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564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564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564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和车辆,所述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形成有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与车辆的车身连接,所述第二杆可选择地相对所述第一杆转动,所述第二杆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滑动部;滑动部,所述滑动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运动部件上,所述滑动部上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一滑动部配合的第二滑动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使得当运动部件相对车身移动时,第一滑动部可带动第二杆相对第一杆转动,以实现检测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从而解除了传感器对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最小值的限制,且节省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的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整车舒适性要求的提升,主动悬架在乘用车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主动悬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探测悬架与车身的相对姿态,而车身高度传感器是测量悬架与车身相对姿态的关键部件。车身高度传感器可以将车身高度(悬架与车身的相对位移量)转换为电信号并传输给悬架电子控制单元,从而改变悬架系统的相关参数,使车辆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以及通过性。目前的车身高度传感器,一般由一个四连杆机构与一个角度传感器的旋转臂连接组成,当车身高度发生变化时,四连杆机构运动带动旋转臂旋转,从而角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发生变化,间接反映了车身高度的变化。
相关技术中,车身高度传感器中的角度传感器正常工作时,要求旋转臂与角度传感器间的角度变化不小于40°,而与旋转臂连接的四连杆机构对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的放大效果差,从而造成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的最小值较高,不利于主动悬架在整车上的应用,且四连杆机构所需的布置空间及运动空间较大,进一步限制了车身高度传感器及主动悬架在整车上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使得当运动部件相对车身移动时,第一滑动部可带动第二杆相对第一杆转动,以实现检测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从而解除了传感器对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最小值的限制,且节省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的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形成有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与车辆的车身连接,所述第二杆可选择地相对所述第一杆转动,所述传感器适于检测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杆的相对转动角度,所述第二杆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滑动部;滑动部,所述滑动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运动部件上,所述运动部件可选择地相对所述车身移动,所述滑动部上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一滑动部配合的第二滑动部。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传感器与滑动部,将传感器的第一杆与车身连接、滑动部设置于运动部件上,并使得传感器的第二杆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滑动部、滑动部上形成有适于与第一滑动部配合的第二滑动部,从而当运动部件相对车身移动时,运动部件可带动第二滑动部移动,第二滑动部可使得第一滑动部移动,第一滑动部可带动第二杆相对第一杆转动,进而实现了运动部件相对车身的位移量,可通过传感器所检测的第二杆相对第一杆的转动角度反映出。较相关技术中四连杆机构对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的放大效果差,造成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的最小值较高,且四连杆机构的布置及运动空间大,限制了车身高度传感器及主动悬架在整车上的应用,本实用新型中运动部件与车身间的夹角发生变化时,第二滑动部推动第一滑动部的移动量更大,第二杆相对第一杆的转动角度更大,进而有效提升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对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的检测效果,且可解除传感器对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的最小值限制,提高运动部件在整车上的工作性能;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杆在车身的位置和滑动部在运动部件上的位置,实现优化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对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的检测效果,从而提高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应用于不同类型车辆及运动部件之间的通用性,节省了开发成本;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杆、第一滑动部及第二滑动部间结构紧凑,且第二杆的转动面与运动部件相对车身的移动面一致,从而节省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所需的安装及工作空间,进而增大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的布置灵活性,且优化了整车的空间利用率,更利于车辆上其他组件的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杆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杆之间的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中的一个构造为滑槽,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中的另一个构造为收容于所述滑槽内的滑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滑动部球铰连接于所述第二杆的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杆相对所述第一杆转动的角度变化值为a,且满足:a≥4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杆的枢转轴与所述滑块的运动轨迹正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滑动部构造为滑槽,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杆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朝向所述传感器一侧敞开;所述滑槽构造为在朝向传感器的方向上宽度逐渐减小的楔形槽;所述滑块构造为横截面与所述滑槽横截面相同的楔形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传感器包括:转子和定子,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杆连接,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二杆连接,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可选择地相对移动;第一感应件和第二感应件,所述第一感应件设置于所述转子上,所述第二感应件设置于所述定子上,所述第一感应件与所述第二感应件在所述转子相对所述定子转动时产生与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之间的转动角度相应的感应电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传感器还包括:输出端子,所述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感应件和所述第二感应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且所述输出端子适于与外接端子相连以输出所述感应电流。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因此,该车辆中的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可通过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的配合,使得第二杆相对第一杆转动,以实现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对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的放大作用,从而解除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对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最小值要求的限制,进而优化了运动部件在整车上的应用及整车的综合性能,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滑动部半剖时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与运动部件及车身间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运动部件2,车身3;
传感器11,第一杆111,第二杆112,第一滑动部1121,第二滑动部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随着人们对整车舒适性要求的提升,主动悬架在乘用车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主动悬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探测悬架与车身的相对姿态,而车身高度传感器是测量悬架与车身相对姿态的关键部件。车身高度传感器可以将车身高度(悬架与车身的相对位移量)转换为电信号并传输给悬架电子控制单元,从而改变悬架系统的相关参数,使车辆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以及通过性。目前的车身高度传感器,一般由一个四连杆机构与一个角度传感器的旋转臂连接组成,当车身高度发生变化时,四连杆机构运动带动旋转臂旋转,从而角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发生变化,间接反映了车身高度的变化。
相关技术中,车身高度传感器中的角度传感器正常工作时,要求旋转臂与角度传感器间的角度变化不小于40°,而与旋转臂连接的四连杆机构对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的放大效果差,从而造成运动部件与车身间夹角变化的最小值较高,不利于主动悬架在整车上的应用,且四连杆机构所需的布置空间及运动空间较大,进一步限制了车身高度传感器及主动悬架在整车上的应用。
下面参考图1与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包括传感器11和滑动部。其中,传感器11形成有第一杆111和第二杆112,第一杆111与车辆的车身3连接,以实现将传感器11固定于车身3上,第二杆112可选择地相对第一杆111转动,传感器11适用于检测第一杆111与第二杆112的相对转动角度,第二杆112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滑动部1121;滑动部设置于车辆的运动部件2上,运动部件2可选择地相对车身3移动,滑动部上形成有第二滑动部12,第二滑动部12适用于与第一滑动部1121相配合,当运动部件2相对车身3移动时,运动部件2可带动滑动部上的第二滑动部12移动,第一滑动部1121可在第二滑动部12的作用下产生相对移动,从而使得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传感器11可以检测到对应的第二杆112与第一杆111的相对转动角度,进而可实现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对运动部件2相对车身3的位移量的检测作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传感器11与滑动部,将传感器11的第一杆111与车身3连接、滑动部设置于运动部件2上,并使得传感器11的第二杆112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滑动部1121、滑动部上形成有适于与第一滑动部1121配合的第二滑动部12,从而当运动部件2相对车身3移动时,运动部件2可带动第二滑动部12移动,第二滑动部12可使得第一滑动部1121移动,第一滑动部1121可带动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进而实现了运动部件2相对车身3的位移量,可通过传感器11所检测的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的转动角度反映出。较相关技术中四连杆机构对运动部件2与车身3间夹角变化的放大效果差,造成运动部件2与车身3间夹角变化的最小值较高,且四连杆机构的布置及运动空间大,限制了车身高度传感器及主动悬架在整车上的应用,本实用新型中运动部件2与车身3间的夹角发生变化时,第二滑动部12推动第一滑动部1121的移动量更大,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的转动角度更大,进而有效提升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对运动部件2与车身3间夹角变化的检测效果,且可解除传感器11对运动部件2与车身3间夹角变化的最小值限制,提高运动部件2在整车上的工作性能;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杆111在车身3的位置和滑动部在运动部件2上的位置,实现优化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对运动部件2与车身3间夹角变化的检测效果,从而提高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应用于不同类型车辆及运动部件2之间的通用性,节省了开发成本;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杆112、第一滑动部1121及第二滑动部12间结构紧凑,且第二杆112的转动面与运动部件2相对车身3的移动面一致,从而节省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所需的安装及工作空间,进而增大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的布置灵活性,且优化了整车的空间利用率,更利于车辆上其他组件的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滑动部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杆111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一杆111与第二杆112之间的夹角。由于第一杆111与车辆的车身3连接、滑动部设置于运动部件2上,因此,第二滑动部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杆111之间的夹角即为运动部件2与车身3之间的夹角。通过设置第二滑动部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杆111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一杆111与第二杆112之间的夹角,使得传感器11所检测的第一杆111与第二杆112的相对转动角度,能够大于运动部件2与车身3之间的夹角变化度,从而第一杆111与第二杆112可以将运动部件2与车身3间的夹角变化数值进行放大,实现了解除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对运动部件2与车身3间夹角变化最小值要求的限制,进而更利于运动部件2在整车上的应用和优化整车的综合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滑动部1121与第二滑动部12中的一个构造为滑槽,第一滑动部1121与第二滑动部12中的另一个构造为滑块,且滑块收容于滑槽内。本实施例中若第一滑动部1121构造为滑槽,则第二滑动部12构造为滑块,当运动部件2相对车身3移动时,设置于运动部件2上的滑块,可在位于第二杆112端部上的滑槽内滑动,使得滑槽产生相对滑块的移动,从而滑槽可带动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传感器11对第一杆111与第二杆112的相对转动角度进行检测,进而实现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对车身高度的检测作用;本实施例中若第一滑动部1121构造为滑块,则第二滑动部12构造为滑槽,对应地,当运动部件2相对车身3移动时,设置于运动部件2上的滑槽随运动部件2产生移动,使得位于第二杆112端部上的滑块在滑槽内相对滑槽滑动,从而滑块可带动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传感器11对第一杆111与第二杆112的相对转动角度进行检测,进而实现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对车身高度的检测作用。因此,通过将第一滑动部1121与第二滑动部12中的一个构造为滑槽,第一滑动部1121与第二滑动部12中的另一个构造为收容于滑槽内的滑块,使得当运动部件2相对车身3移动时,在滑块与滑槽的配合下,第二杆112可容易地相对第一杆111转动,从而实现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良好的工作性能。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滑槽中设置有润滑油,润滑油可以缓冲滑块与滑槽间的摩擦,减少滑块及滑槽磨损,并对滑块及滑槽进行及时散热,从而延长了滑块及滑槽寿命,提升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的工作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滑动部1121球铰连接于第二杆112的端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部1121与第二杆112的端部中的一个形成有球形槽,第一滑动部1121与第二杆112的端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球体,球体可移动地收容于球形槽内。可以理解的是,球体可以在球形槽内仅随第一滑动部1121在第二滑动部12的延伸方向上移动,而不相对球形槽转动;球体也可以在球形槽内仅相对球形槽转动,而不在第二滑动部12的延伸方向上移动;球体也可以既在球形槽内仅随第一滑动部1121在第二滑动部12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同时球体也相对球形槽转动。
通过将第一滑动部1121球铰连接于第二杆112的端部,一方面,使得第一滑动部1121可带动第二杆112的端部在第二滑动部12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和/或第二杆112的端部相对第一滑动部1121转动,从而实现了第二杆112可在不同方向上相对第一杆111转动,以反映运动部件2在不同方向上相对车身3的位移量,进而提升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对车身高度检测的精准性;另一方面,由于球铰具有转动角度大、占用空间小、成本低的优点,因此,通过将第一滑动部1121球铰连接于第二杆112的端部,还能提升第一滑动部1121与第二杆112间结构紧凑性,增大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滑动部1121的转动灵活性,且节省了经济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的角度变化值为a,且满足:a≥40°。通过将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的角度变化值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使得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的角度变化最小值,能满足传感器11正常工作时对角度变化的要求,从而实现了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的角度始终能被传感器11准确检测出,进而提升了传感器11的检测准确性,优化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的工作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杆112的枢转轴与滑块的运动轨迹正交。通过将第二杆112的枢转轴与滑块的运动轨迹正交,使得当第一滑动部1121相对第二滑动部12滑动时,第一滑动部1121可顺畅地带动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且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的角度大,从而实现了增强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对运动部件2与车身3间夹角的放大效果,进而有助于优化整车综合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滑动部12构造为滑槽,滑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杆111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朝向传感器11一侧敞开,可以理解的是,滑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杆111的延伸方向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于同一点,且该点为运动部件2与车身3间夹角的顶点处;滑槽构造为在朝向传感器11的方向上宽度逐渐减小的楔形槽;第一滑动部1121构造为滑块,滑块构造为横截面与滑槽横截面相同的楔形块。通过将滑槽构造为在朝向传感器11的方向上宽度逐渐减小的楔形槽、滑块构造为横截面与滑槽横截面相同的楔形块,一方面,使得楔形槽可以对楔形块起限位作用,防止滑块从滑槽的敞开处脱离滑槽,保证了滑块的工作可靠性,且滑块仅能在滑槽内沿滑槽的延伸方向移动,以实现滑块能带动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从而保障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将滑槽构造为在朝向传感器11的方向上宽度逐渐减小的楔形槽、滑块构造为横截面与滑槽横截面相同的楔形块,使得楔形槽的内壁面积与楔形块的外表面面积更大,从而增大了滑块与滑槽的配合面,进而增强了滑块与滑槽间连接稳定性,提升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的工作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传感器11包括转子、定子、第一感应件和第二感应件。其中,转子和定子可实现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且转子和定子可对传感器11内部起一定的支撑作用。转子和定子中的一个与第一杆111连接,转子和定子中的另一个与第二杆112连接,转子与定子可选择地相对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感应件设置于转子上,第二感应件设置于定子上,第一感应件与第二感应件可在转子相对定子转动时,产生与第一杆111和第二杆112之间的转动角度相应的感应电流。通过设置括转子、定子、第一感应件和第二感应件,使得当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时,连接于第二杆112上的转子或定子与第一杆111上对应的定子和转子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从而第一感应件与第二感应件所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进而传感器11能够将第二杆112与第一杆111间的角度变化转化为电流变化,以反馈至车辆的相关控制单元,最终实现车辆对不同行驶状况的自适应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传感器11还包括输出端子,输出端子与第一感应件和第二感应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输出端子的布置方式可以为,输出端子仅与第一感应件连接,而不与第二感应件连接;本实施例中输出端子的布置方式也可以为,输出端子仅与第二感应件连接,而不与第一感应件连接;本实施例中输出端子的布置方式还可以为,输出端子既与第一感应件连接,且又与第二感应件连接。输出端子适用于与外接端子相连以输出感应电流,通过设置输出端子,使得当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时,第一感应件与第二感应件所产生的感应电流可及时传递至外接端子,从而实现了传感器11能够将第二杆112与第一杆111间的角度变化转化为电流变化,并将电流变化通过外接端子反馈至车辆的相关控制单元,最终实现车辆对不同行驶状况的自适应调节,提升用户的舒适感。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定子与第一杆111连接,转子与第二杆112连接,传感器11还包括输入端子,输入端子适于与电源接通以使第一感应件与第二感应件发生电磁感应。本实施例中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的工作过程为:当运动部件2相对车身3移动时,第二滑动部12随运动部件2移动,使得第一滑动部1121相对第二滑动部12滑动,第一滑动部1121带动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转子相对定子的距离随之发生变化,从而转子上的第一感应件和定子上的第二感应件所产生的感应电流大小也发生改变,感应电流再通过输出端子传递至外接端子以实现被输出,进而完成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的检测结果反馈。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因此,该车辆中的运动部件2与车身3间夹角变化可通过第一滑动部1121与第二滑动部12的配合,使得第二杆112相对第一杆111转动,以实现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对运动部件2与车身3间夹角变化的放大作用,从而解除了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1对运动部件2与车身3间夹角变化最小值要求的限制,进而优化了运动部件2在整车上的应用及整车的综合性能,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形成有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与车辆的车身连接,所述第二杆可选择地相对所述第一杆转动,所述传感器适于检测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杆的相对转动角度,所述第二杆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滑动部;
滑动部,所述滑动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运动部件上,所述运动部件可选择地相对所述车身移动,所述滑动部上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一滑动部配合的第二滑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杆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杆之间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中的一个构造为滑槽,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中的另一个构造为收容于所述滑槽内的滑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部球铰连接于所述第二杆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相对所述第一杆转动的角度变化值为a,且满足:a≥4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的枢转轴与所述滑块的运动轨迹正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部构造为滑槽,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杆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朝向所述传感器一侧敞开;所述滑槽构造为在朝向传感器的方向上宽度逐渐减小的楔形槽;所述滑块构造为横截面与所述滑槽横截面相同的楔形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包括:
转子和定子,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杆连接,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二杆连接,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可选择地相对移动;
第一感应件和第二感应件,所述第一感应件设置于所述转子上,所述第二感应件设置于所述定子上,所述第一感应件与所述第二感应件在所述转子相对所述定子转动时产生与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之间的转动角度相应的感应电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还包括:输出端子,所述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感应件和所述第二感应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且所述输出端子适于与外接端子相连以输出所述感应电流。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
CN202321331484.9U 2023-05-29 2023-05-29 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199564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1484.9U CN219956411U (zh) 2023-05-29 2023-05-29 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1484.9U CN219956411U (zh) 2023-05-29 2023-05-29 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56411U true CN219956411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38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31484.9U Active CN219956411U (zh) 2023-05-29 2023-05-29 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564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72358B1 (en) Accelerator pedal device
CN101992667B (zh) 主动几何控制悬架
US20090295114A1 (en) Vehicle step apparatus and extending and retracting device therefor
US6962355B2 (en) Active toe angle adjustment mechanism
US6962356B2 (en) Active toe angle adjustment mechanism
CN219956411U (zh) 车身高度传感器组件和车辆
CN109863072B (zh) 用于车钩钩身的水平的中心复位的装置
CN2578807Y (zh) 一种汽车用转向扭矩传感器
CN109728684B (zh) 一种适应机电作动器的外置一体化位移传感器安装机构
CN115416744B (zh) 转向管柱及车辆
CN114442731B (zh) 一种球面密封式三自由度操纵杆
CN102442213B (zh) 阻尼式电子油门踏板
CN215491521U (zh) 一种长寿命的高精度角度传感器
CN214983403U (zh) 机械防撞安全装置
CN201009818Y (zh) 滑槽型可伸缩车辆脚踏机构
CN103042920B (zh) 直线位移传感器电子油门加速踏板
CN111855217A (zh) 一种应用于离心过载试验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姿态调整装置
CN102121421B (zh) 高线性输出信号的电子油门踏板
CN202448755U (zh) 阻尼式电子油门踏板
CN220909446U (zh) 车门的铰链总成和车辆
CN219806895U (zh) 一种汽车尾翼及汽车
CN203146582U (zh) 一种复合衬套连接装置
CN219467894U (zh) 一种移载装置
CN204222955U (zh) 转向管柱调节机构及汽车
CN201844520U (zh) Suv风口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