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41298U - 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41298U
CN219941298U CN202321058350.4U CN202321058350U CN219941298U CN 219941298 U CN219941298 U CN 219941298U CN 202321058350 U CN202321058350 U CN 202321058350U CN 219941298 U CN219941298 U CN 2199412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
shell
disinfection
portable
ultraviolet la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583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华
赖国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Houdelai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Hualiangguo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Hualiangguo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Hualiangguo Bio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412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412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on Or Sterilis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包括:消杀模块,包括第一壳体及与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平面及倾斜设置于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紫外线灯,设置于第一平面;柔性滤光膜,罩设于紫外线灯;柔性滤光膜包括吸收材料和成膜材料,吸收材料包括胍盐类材料或碱基类材料,成膜材料为全氟塑料;超声换能器,设置于第二平面;固定座,包括置物槽,消杀模块活动连接于置物槽。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紫外线与超声波对存在人或物的第一空间进行更加灵活的、全面的、多角度的复合杀毒灭菌工作,具有高安全性,对人体无害,同时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消杀工作。还能够灵活的移动及携带,其能够节约所需安装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杀毒灭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市场上存在化学药剂杀毒(例如84消毒液)、等离子体杀毒、紫外线杀毒等。除了超声波杀毒之外的其他杀毒方式均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文海,也无法适用于有人存在的场景,但超声波杀毒效率低下。
目前,有相关的试验已经证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220nm~230nm波长的紫外线能够有效灭杀细菌、病毒。而这种光对人长期照射也不会造成损伤。但实验中的细菌、病毒一般处于裸露状态,故就算其本身体积很小,也很容易被穿透能力小的紫外线灭杀。而在实际传播中,细菌及病毒经常会附着气溶胶、微尘颗粒等物质上,这样的状态下,造成实际生活中的细菌、病毒的消杀困难。
有诸多紫外线设备的光源均可发出222nm附近的紫外线,但实际可用于杀毒的主要是准分子激光和氯化氪准分子灯。准分子激光设备的价格昂贵,所以很少被用于实际生活的细菌、病毒的消杀。而氯化氪准分子灯除了发射222nm附近的紫外线,还会发出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波,该紫外线的波长范围为230nm~300nm,故必须将对人有害的波长的紫外线滤除。虽然申请人曾提出两件专利申请(其中,一件专利申请的申请号为2023200585626,另一件专利申请的申请号为202320058540X)已经解决在有人的情况下对教室、办公室等空间进行高效的杀毒灭菌技术难题,但产品的所需安装空间大,无法灵活地移动及携带,也无法灵活的对人进行全面的消杀工作。
现有技术1:公开号为CN111256249A的发明专利申请;
现有技术2:公开号为CN114452431A的发明专利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及系统,以解决现有的杀毒灭菌装置虽然能够在有人的情况下对教室、办公室等空间进行高效的杀毒灭菌作业,但其所需安装空间大,且无法灵活地移动及携带;同样也无法灵活的对人进行多角度的全面消杀工作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该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包括消杀模块、紫外线灯、柔性滤光膜、超声换能器、固定座。消杀模块包括第一壳体及与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平面及倾斜设置于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紫外线灯设置于第一平面,柔性滤光膜罩设于紫外线灯,超声换能器设置于第二平面,固定座包括置物槽,消杀模块活动连接于置物槽。柔性滤光膜用于吸收有害紫外光,在257nm附近有强的吸收并在222nm附近具有很高的透过率。柔性滤光膜包括吸收材料和成膜材料,吸收材料包括胍盐类材料或碱基类材料,成膜材料为全氟塑料。
进一步的,第一平面设有第一安装槽,紫外线灯设置于第一安装槽内。
进一步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还包括聚光板,聚光板设置于第一安装槽内,且位于紫外线灯与第一安装槽的槽底之间。
进一步的,第二平面设有第二安装槽,超声换能器设置于第二安装槽内。
进一步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130°~170°。
进一步的,消杀模块还包括手柄、按压组件。手柄包括装配腔,手柄的一端设置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按压组件设置于装配腔内,且其一端贯穿手柄至装配腔外。
进一步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有与装配腔连通的安装腔。
进一步的,按压组件包括导向套管、按钮、复位弹簧、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及导电片。导向套管设置于装配腔内,按钮的一端贯穿手柄至装配腔外,按钮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导向套管的管腔;复位弹簧设置于管腔内,复位弹簧的一端抵触于装配腔的腔壁,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触按钮的另一端;第一接头设置于导向套管上,第一接头的一端位于管腔内,第一接头的另一端贯穿导向套管至装配腔内;第二接头设置于导向套管上,第二接头的一端位于管腔内,第二接头的另一端贯穿导向套管至装配腔内;第二接头与第一接头相对设置;导电片设置于按钮的另一端,当按钮的另一端位于管腔内时,导电片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头及第二接头抵触。
进一步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还包括电池,电池设置于第二壳体上,且位于安装腔内。紫外线灯及超声换能器通过按压组件与电池连接;当按钮的另一端位于管腔内时,紫外线灯及超声换能器均处于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具有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的系统,该具有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的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及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平面上设置紫外线灯,在第二平面上设置超声换能器,紫外线灯与超声换能器分别作用于不同的角度,从而使得第一平面上的紫外线灯的消杀面积与第二平面上的超声换能器的消杀面积进行多角度重叠,通过在紫外线灯上设置柔性滤光膜,能够使得紫外线灯经过柔性滤光膜的滤光作用后并获得波长为222nm的紫外线,从而满足教室、办公室、卧室及厂房等第一空间内存在人的情况下对第一空间内的环境进行紫外线消杀。还通过在消杀模块上设置超声换能器,利用超声波具有很强的衍射效应以辅助杀毒灭菌,在通过紫外线灯对第一空间内进行紫外线消杀的同时还利用超声换能器发出的超声波对第一空间进行超声波消杀。操作人员能够随意将消杀模块从固定座的置物槽取出,采用紫外线与超声波对存在人或物的第一空间进行更加灵活的、全面的、多角度的复合杀毒灭菌工作,具有高安全性,对人体无害,同时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消杀工作。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能够灵活的移动及携带,其能够节约所需安装空间。
2、还通过对通过对于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α的数值进一步限定,进一步提高了杀毒灭菌的效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视为类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的第一壳体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的第二壳体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的第一壳体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的第一壳体的一种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的第一壳体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三;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的按压组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提及的氯化氪准分子光源的光成分分析图;
图10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提及的光学滤光片的透过率要求曲线;
图11为柔性滤光膜的实施例1所得柔性滤光膜的紫外光吸收曲线;
图12是柔性滤光膜的实施例1所得的柔性膜的透过率曲线;
图13为柔性滤光膜的实施例2所得柔性滤光膜的紫外光吸收曲线;
图14为柔性滤光膜的实施例3所得柔性滤光膜的紫外光吸收曲线。
附图标记:
1、消杀模块;11、第一壳体;111、第一凹槽;112、第一平面;113、第二平面;114、卡接槽;115、第一安装槽;116、第二安装槽;12、第二壳体;121、第二凹槽;13、第一手持件;131、第一手持槽;14、第二手持件;141、第二手持槽;142、贯穿孔;15、固定柱;16、螺纹孔;17、通孔;18、聚光板;181、卡接边沿;19、供电座;2、紫外线灯;3、柔性滤光膜;4、超声换能器;5、固定座;51、置物槽;6、按压组件;61、导向套管;62、按钮;621、限位凸起;63、复位弹簧;64、第一接头;641、第一接线片;642、第一接线头;65、第二接头;651、第二接线片;652、第二接线头;66、导电片;71、电池;72、卡箍;夹角为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多组”表示两组或两组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该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包括消杀模块1、紫外线灯2、柔性滤光膜3、超声换能器4、固定座5。紫外线灯2及超声换能器4均设置于消杀模块1上,消杀模块1与固定座5活动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消杀模块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手柄及按压组件6。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可拆卸连接。手柄包括第一手持件13及第二手持件14。第一壳体11上设有第一凹槽111,第二壳体12上设有第二凹槽121。第一手持件13设有第一手持槽131,第二手持件14设有第二手持槽141。第一手持件13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的一端固定连接,此时,第一凹槽111与第一手持槽131连通。第二手持件14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2的一端固定连接,此时,第二凹槽121与第二手持槽141连通。第一凹槽111及第一手持槽131内均构造有固定柱15,固定柱15上构造有螺纹孔16。第二凹槽121及第二手持槽141内均构造有固定柱15,固定柱15上构造有通孔17。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扣合,用螺栓贯穿第二壳体12上的通孔17并拧入第一壳体11的螺纹孔16内,第一凹槽111与第二凹槽121形成安装腔,同时,第一手持件13与第二手持件14扣合,第一手持件13与第二手持件14形成装配腔,安装腔与装配腔连通,便于走线。按压组件6设置于装配腔内,且其一端贯穿手柄至装配腔外。
如图1、图4所示,第一壳体11远离第一凹槽111的一端端面设有一个第一平面112及两个第二平面113。两个第二平面113分别设置于第一平面112的左、右两侧,两个第二平面113相对设置。紫外线灯2设置于第一平面112,超声换能器4设置于第二平面113,第二平面113倾斜设置于第一平面112,这样的设置便于紫外线灯2的消杀范围与超声换能器4的消杀范围进行部分重叠,从而利于杀毒灭菌作业。第一平面112与第二平面113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130°~170°。优选的,夹角α的取值为140°。优选的,夹角α的取值为145°。优选的,夹角α的取值为150°。优选的,夹角α的取值为160°。通过对于第一平面112与第二平面113之间的夹角α的数值进一步限定,进一步提高了杀毒灭菌的效果。
可选地,如图1、图5、图6所示,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还包括聚光板18,例如,聚光板18可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聚光板18的截面形状呈U型。聚光板18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卡接边沿181。第一平面112上构造有第一安装槽115,第一安装槽115的侧壁上设有与卡接边沿181相适配的卡接槽114,通过不锈钢材料制成的聚光板18具有的延展性而将卡接边沿181设置于卡接槽114内的方式,实现了聚光板18与第一壳体11的卡接固定。第一安装槽115内的侧壁上安装有为紫外线灯2供电的多个供电座19。紫外线灯2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15内,此时紫外线灯2的两端分别插入位于第一安装槽115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供电座19内,关于供电座19的具体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经验对供电座19进行设置,并确保供电座19对紫外线灯2进行供电。当紫外线灯2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15内时,聚光板18位于紫外线灯2与第一安装槽115的槽底之间。在紫外线灯2与第一安装槽115的槽底之间设置聚光板18,能够对紫外线灯2的照射角度进行限定,从而控制紫外线灯2的照明范围。
可选地,第一安装槽115内可以设置多个紫外线灯2。
可选地,如图1、图5所示,柔性滤光膜3的形状呈管状,柔性滤光膜3套设于圆柱状的紫外线灯2上,紫外线灯2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15内。将柔性滤光膜3套设于紫外线灯2上,能够让柔性滤光膜3更加稳定得固定在紫外线灯2上。
可选地,如图5、图7所示,柔性滤光膜3呈片状,柔性滤光膜3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15的槽口处,此时,柔性滤光膜3完成了对紫外线灯2的罩设。例如,柔性滤光膜3可以粘接于安装槽的槽口处。柔性滤光膜3这样的设置便于后期的更换。
可选地,如图1所示,每个第二平面11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超声换能器4。
可选地,如图3、图5所示,第二平面113上构造有第二安装槽116。超声换能器4的形状可以采用圆柱状。至少一个超声换能器4设置于一个第二平面113上的第二安装槽116内。
如图2、图3、图8所示,按压组件6包括导向套管61、按钮62、复位弹簧63、第一接头64、第二接头65、导电片66。导向套管61位于第一手持槽131内,导向套管6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手持槽131的槽底,且导向套管61的另一端与第二手持槽141的槽底之间存在缝隙。导向套管61远离第一手持槽131的槽底的一端的管口构造有便于按钮62进入的倒角。按钮62的中部位置构造有限位凸起621,限位凸起621沿着按钮62表面围设一圈。第二手持槽141的槽底构造有贯穿孔142。当第一手持件13与第二手持件14扣合并形成装配腔时,按钮62的一端位于导向套管61另一端的上方。限位凸起621位于导向套管61与第二手持槽141的槽底之间的缝隙中,且限位凸起621抵触于第二手持槽141的槽底。按钮62的另一端贯穿贯穿孔142至装配腔外。复位弹簧63设置于导向套管61的管腔内,复位弹簧63的一端抵触于第一手持槽131的槽底,即可视为复位弹簧63的一端抵触于装配腔的腔壁。复位弹簧63的另一端抵触按钮62位于导向套管61另一端的上方的一端端面。第一接头64包括第一接线片641和第一接线头642,第一接线头642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接线片641的一侧面。第一接线头642的另一端贯穿导向套管61,并使其暴露于装配腔内,此时,第一接线片641的一侧面贴附于导向套管61的管腔。第一接头64与第二接头65的结构相同。第二接头65包括第二接线片651和第二接线头652,第二接线头652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接线片651的一侧面。第二接线头652的另一端贯穿导向套管61,并使其暴露于装配腔内,此时,第二接线片651的一侧面贴附于导向套管61的管腔。第一接头64与第二接头65相对设置。导电片66呈U型,将按钮62位于导向套管61上方的的一端设置于导电片66的U型槽内,将导电片66与按钮62进行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还包括电池71,电池71设置于第二壳体12的第二凹槽121内。用卡箍72将电池71进行卡接固定,最后通过螺钉分别贯穿卡箍72上的孔,以实现了将电池71可拆卸的设置于第二壳体12上的目的。
可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经验将紫外线灯2与超声换能器4并联,之后并通过按压组件6与电池71连接,并确保电池71能够为紫外线灯2及超声换能器4进行供电。
可选地,如图2、图8所示,电池71的正极与第一接头64的第一接线头642进行连接。紫外线灯2的正极及超声换能器4的正极均与第二接头65的第二接线头652进行连接。紫外线灯2的负极及超声换能器4的负极均与电池71的负极进行连接。按下按钮62,按钮62位于导向套管61上方的一端进入导向套管61的管腔内,复位弹簧63处于压缩状态,当按钮62的一端位于管腔内时,按钮62上的导电片66的一端抵触于第一接头64的第一接线片641,导电片66的另一端抵触于第二接头65的第二接线片651,此时,紫外线灯2及超声换能器4同时处于工作状态,便于进行消杀工作。松开按钮62,复位弹簧63从压缩状态恢复到原状,并使得按钮62从导向套管61的管腔内弹出,紫外线灯2及超声换能器4同时从工作状态切换到非工作状态,限位凸起621抵触于第二凹槽121的槽底,防止按钮62从装配腔内滑脱。
如图1所示,固定座5的一侧面上构造有置物槽51。在不进行消杀作业时,消杀模块1能够放入置物槽51内,以实现对消杀模块1的防护。
可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华为智能手表WATCH-GT2及其充电座的充电原理,并根据其经验对电池71进行安装充电触点,且使得充电触点位于第二壳体12外;还能够在固定座5上安装插头,并在置物槽51内安装充电接头。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具有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的系统,该具有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的系统包括第一空间及如上述任一项可选实施例所述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密闭的空间可以视为第一空间,或开放的空间可以视为第一空间。例如,教室可以视为第一空间,或办公室可以视为第一空间,或厂房可以视为第一空间,或卧室也可以视为第一空间;或地铁安检通道可以视为第一空间,或加工工厂的消杀通道可以视为第一空间。
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应用场景:
如图1至图8所示,操作人员可以将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设置于加工工厂的消杀通道内,将插头插入插座内,使得固定座5处于通电状态。将消杀模块1放置于固定座5的置物槽51内,使得置物槽51内的充电接头与消杀模块1内的电池71的充电触点接触,以使得固定座5对消杀模块1的电池71进行充电。在操作人员需要对消杀通道内的人或物进行杀菌灭毒作业时,仅需按下按钮62使得消杀模块1的紫外线灯2及超声换能器4处于工作状态,在不需要杀菌灭毒作业时,松开按钮62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人消杀”所表示的意义是有普通穿着无需特别防护的人在现场的环境下进行消杀。
优选的,例如,柔性滤光膜3可以采用申请号为202211313416X的发明申请所公开的柔性滤光膜3。发明人对此进行了仔细研究和分析,显然,要用滤光片对这种宽空间范围、宽角度发光的准分子光源过滤,同时保留大空间范围、宽角度光源照明特征,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柔性滤光膜或者与发光管适型的吸收滤光元件。最少是照射方向是适型的,而不是采用平板滤光片。由于氯化氪准分子光源主要发射的是222nm的深紫外光,其它波长的紫外光也有,它们实际上来源于灯光中混合气体在放电过程中形成的其它能级的跃迁,主要来源于三个能级,如图9所示。
对第一峰,它的峰值波长大约235nm,由于波长较短,在生物体穿透能力差,皮肤表皮和泪膜层基本挡住了它发出的光,因此,只要稍微过滤即可;对325nm的紫外光,由于波长较长,对生物体的损伤不是通过DNA的破坏实现的,而是通过其它机制产生破坏,考虑到人体本身具有修复能力,要对人体造成明显的损伤,其辐射剂量要求很高,而准分子灯发出的325nm和235nm的光能量对整个灯发出的光能量来说占比很小,在在人消杀的情况下,由于辐射强度不可能很高,因此,可不做特殊处理。
准分子灯发出的紫外光中,257nm紫外光对人危害最大。根据IEC62471标准,257nm的UVC辐射要在0.2μW/c㎡以下,才能保证长期曝辐安全,短期接触UVC辐射的辐照度不能超过1.7μW/c㎡。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09年版本《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紫外线杀菌灯GB19258-2003等相关标准,对紫外杀菌灯的功率强度和检测有了相关的要求。对现在的商用222nm准分子灯,要达到消毒作用,新灯的光强度应大于90μW/c㎡,旧灯的光强需要到达70μW/c㎡,当光强低于40μW/c㎡则达不到消毒作用。目前的222nm准分子发出的紫外光中,在表面处257nm的光强度达到总光强的1.6%左右,因此,达到90μW/c㎡的257nm紫外光1.44μW/c㎡,当光源强度达到70μW/c㎡时,257nm也达到1.12μW/c㎡,即使对40μW/c㎡的达到0.64μW/c㎡,仍然远远超出了0.2μW/c㎡这个安全数值,因此,在达到要求的有效杀毒区,人群只能短时间暴露在这种光中。为了实现安全有效杀毒,需要滤除掉257nm紫外光才可以实现在人消杀的安全辐照。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准分子光来说,只需要吸收掉257nm紫外光附近的紫外光即可保证人体安全,这样的光学滤光片对吸收材料的要求就较带通滤波片的要求简单得多,从而降低吸收材料的设计要求。吸收材料的吸收要求如图10所示。
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很多材料薄到一定程度都很软,易于弯曲,很容易贴在灯管表面,其中,塑料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它可以通过常规的塑料加工工艺将所选吸收材料掺杂到塑料成膜材料中,形成可弯曲的软膜,贴在灯管表面。
由于深紫外属于短波紫外,其波长短、光子能量高,对很多塑料都产生降解,为了保证柔性和耐受性,寻找不易降解的塑料是做成滤光片的优选,其中含氟塑料是非常好的成膜材料,它不但有很强的抗紫外光的降解能力,而且现在通过对材料掺杂改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为了保证滤光膜的柔性和耐受性,成膜材料最好是选用全氟材料;同时为了保证222nm的短波紫外透过,成膜材料最好是选择无定型全氟树脂。
在全氟材料中,对深紫外透明的全氟材料一般是无定型塑料,它通过不同塑料单体共聚或均聚而成。
目前商用的透明全氟材料很多,比如杜邦公司的TeflonAF系列,如AF1600,它们对深紫外有很好的透明特性,在紫外光辐照下也非常稳定,可以用作膜的成膜材料,采用适当工艺将选定的吸收材料掺杂到这种塑料中即可,形成按塑料加工方法完成的柔性滤光膜。
比如采用商用的Teflon AF溶液,它由溶解在FC-40中的Teflon AF非晶氟聚合物制成,在溶液中添加适量的选择吸收材料的纳米粉末,摇晃或在超声中处理或其他方法处理,使纳米颗粒充分溶解在溶液中,再通过喷涂、旋转、涂刷、浸入等方式在玻璃基底上形成薄层,然后,加温烘烤,待冷却后从玻璃基底上脱下透明吸收薄膜,即得到柔性滤光膜。
对于紫外消杀来说,都从滤光片发出的散射光不但能对病毒消杀,而且可以克服直射光遇到障碍时的遮挡效应。尽管一些全氟材料的紫外透明不理想,但这种材料的吸收紫外能力很弱,因此也可选用透明性不是很理想的全氟材料来作为成膜材料,以降低成本。
至于吸收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它要跟成膜材料的性能有协同作用。例如当将紫外吸收物质加入到成膜材料中时,如吸收颗粒的尺寸过大,则分散不好,入射到颗粒上会产生很强的散射光,虽然前向散射的光是对消杀有利的,但后向散射光则可能传播到其它地方被损耗掉,因此,为了保证222nm的光有效透过,吸收材料的颗粒大小不应太大,可以是1~4倍于222nm,当然,吸收颗粒的尺寸小于222nm为好,最好是小于半波长甚至是1/4波长,但考虑到散射颗粒越小,工艺难度就越大,颗粒范围应该确保在50-800nm范围内,优选80~200nm。
颗粒度为50-800nm的吸收材料通过将市售吸收材料与去离子水按照1:10~200的质量比混合,然后在加热条件下搅拌1-10小时得到。
为了减少加入后引起的222nm光散射损耗,要求吸收材料的光折射率应该尽量与成膜材料一致,因此,可考虑选择有机吸收材料;同时,吸收材料的颗粒应该小,并且均匀分散在成膜材料中;考虑到很多吸收材料融入溶剂中会在短波端产生强的吸收,因此加入吸收材料后,需要避免在222nm处产生强的吸收。本发明人发现,能够符合前面列出的几项条件的吸收材料是胍盐类材料或碱基类材料。
发明人经过试验发现,除了用喷涂制备柔性滤光膜外,还可以用全氟塑料单体与吸收材料进行研磨,然后按压延或挤压工艺做成滤光膜。
也可以通过适当工艺例如旋转或浸入等方式将吸收材料掺杂到全氟塑料中,做成滤光膜。
为了保证柔软性和保证222nm的透过性能,这种滤光膜的厚度应在0.5-1000微米之间。
综合上面的考虑,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吸收有害紫外光的柔性滤光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实用新型的柔性滤光膜为一种柔性且耐受短波强紫外、在222nm处具有高于85%的透过率、而在257nm处具有低于80%透过率的薄膜,可以使氯化氪准分子灯源变为高效、低成本、大照射范围的短波紫外光源,为将短波紫外光大量用于在人消杀场合提供技术保证。
柔性滤光膜用于吸收有害紫外光,在257nm附近有强的吸收并在222nm附近具有很高的透过率;柔性滤光膜包括吸收材料和成膜材料,吸收材料包括胍盐类材料或碱基类材料,成膜材料为全氟塑料。
进一步地,所述胍盐类材料为异硫氰酸胍;所述碱基类材料为腺嘌呤、腺甘酸、鸟嘌呤核苷、脱氧腺苷、脱氧鸟苷、鸟嘌呤中的一种或多种。腺嘌呤(Adenine)、腺甘酸(Adenosine)、鸟嘌呤核苷(Guanosine)、脱氧腺苷(Deoxyadenosine)、脱氧鸟苷(Deoxyguanosine)、鸟嘌呤(Guanine)等在257nm附近有强的吸收并在222nm附近具有很高的透过率。
进一步地,所述成膜材料为全透明的无定型全氟塑料。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滤光膜的厚度在0.5-1000微米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吸收材料为纳米粉末,吸收材料在柔性滤光膜中的重量占比在1-15%范围内,优选5%。
上述用于吸收有害紫外光的柔性滤光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S1:常温下,在成膜材料溶剂中添加质量百分比为1-15%的吸收材料纳米粉末,使得二者混合均匀;
S2:将混合均匀的混合物喷涂在基底上形成涂膜;
S3:将带有涂膜的基底在160℃~240℃的环境下保持4小时;
S4:冷却,将涂膜从基底上脱下,获得柔性滤光膜。
进一步地,所述吸收材料纳米粉末的颗粒度为50-800nm。
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用强度为10-90兆帕的超声波辐照装置对混合物进行振动,以增加吸收材料在成膜材料溶剂中的混合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吸收有害紫外光的柔性滤光膜的制备方法,将全氟塑料单体与吸收材料进行研磨,然后按压延或挤压工艺做成柔性滤光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吸收有害紫外光的柔性滤光膜的制备方法,采用旋转或浸入的工艺,将成膜材料与吸收材料的混合物加工形成薄膜,以获得柔性滤光膜。
无需将氯化氪准分子灯发出的光转化为准平直光,克服了传统的带通滤光片/膜或窄带滤光片所存在的效率低且无法滤除有害光的问题。
不需要采用复杂的滤光装置对紫外光进行准直,不存在光损耗大、杀毒范围小的问题。
在257nm处的吸光能力远大于在222nm处的吸光能力,提高了滤光效率。
采用柔性滤光膜贴合在氯化氪准分子灯管上,避免了大角度的光会被平板反射的情况,能够确保照射空间区域大、宽角度照明、光的均匀性好。
采用柔性滤光膜贴合在氯化氪准分子灯管上,可以让氯化氪准分子灯成为高效率、低成本、大照射范围的短波紫外光源,极大地提升氯化氪准分子灯的适用范围和商业价值。
柔性滤光膜的实施例1
一种用于吸收有害紫外光的柔性滤光膜的制备方法如下:首先在常温下,将10g纯异硫氰酸胍溶入30ml去离子水中,待其完全溶解后过滤掉未溶解物质,然后将其倒入100ml全氟溶剂中,加温到80℃,通过高压均质、高速搅拌或强超声等手段处理制作成纳米油包水乳液,再将它们倒入非晶氟聚合物溶液(AF1601)中,再通过搅拌将其充分混合,然后将混合后的溶液通过喷涂手段涂布在清洁的平板玻璃上,使其形成2-5μm左右厚的薄层,然后送入高温烘烤炉中缓慢加温到去除溶剂温度以上(温度为160℃),并恒温保持4小时,然后缓慢冷却到常温,再从玻璃上将形成的膜层剥离,就得到厚度为2微米左右柔性滤光膜。经检测,该薄膜的紫外光吸收曲线如图11所示。
由图11可见,本实施例所得柔性滤光膜的吸收曲线在222nm的吸收率为0.04,在235nm的吸收率为0.087,在257nm的吸收率为0.168,显然,257nm的吸收率为222nm的4.2倍,235nm吸收率为222nm吸收率的2倍多。
如图12可知,本实施例所得柔性滤光膜在222nm处的透过率为88%,在257nm处的透过率为75%。为保证在人消杀的有效性方面,要求222nm处的透过率越高越好,但222nm处透明度高且对紫外辐照稳定的材料很少,加入材料后由于残余吸收和散射,必然会降低222nm处的透过率,但是,加入吸收颗粒引起的前向散射虽然减小了透射率,但这部分光对杀菌也是有作用,因此,88%的透射率是非常不错的。为了保证在人消杀的安全,在保证222nm透过率高的条件下,257nm的透过率应该尽量低,滤光膜在这两个波长处的透过率差是滤光膜品质高低的关键指标,两个波长处的透过率差值越大越好。我们这里初步试验结果已经达到13%的透过率差,如果考虑散射的影响,(由于222nm的波长更短,散射更大),对于无散射状态比,可以超过15%。
当然,也可以直接将30ml异硫氰酸胍水溶液直接与200ml全氟溶剂溶入到非晶氟聚合物(AF1601)溶液中,通过高压均质、高速搅拌或强超声等手段处理制作成纳米油包水乳液(处理6小时左右),然后将混合后的溶液通过喷涂手段涂布在清洁的平板玻璃上,使其形成2-5μm左右厚的薄层,然后送入高温烘烤炉中缓慢加温到去除溶剂温度以上(温度为160℃),并恒温保持4小时,然后缓慢冷却到常温,再从平板玻璃上将形成的膜层剥离,也可得到与图11相似的吸收曲线。
柔性滤光膜的实施例2
一种用于吸收有害紫外光的柔性滤光膜的制备方法如下:首先在80℃温度下,将1g纯腺嘌呤溶入50ml去离子水中,待其完全溶解后过滤掉未溶解物质,然后,将其倒入100ml温度为90℃的全氟溶剂中,通过高压均质、高速搅拌或强超声等手段处理制作成纳米油包水乳液,再将它们倒入非晶氟聚合物溶液中(AF2400),再通过搅拌将其充分混合,然后将混合后的溶液通过喷涂手段涂布在清洁的平板玻璃上,使其形成2-5μm左右厚的薄层,然后送入高温烘烤炉中缓慢加温到去除溶剂温度以上(温度为240℃),并恒温保持4小时,然后缓慢冷却到常温,再从平板玻璃上将形成的膜层剥离,就得到厚度为2微米左右的柔性滤光膜。该薄膜的紫外光吸收曲线如图13所示。
由图13可见,本实施例所得柔性滤光膜的吸收曲线在222nm的吸收率为0.021,在235nm的吸收率为0.064,在257nm的吸收率为0.150,显然,257nm的吸收率为222nm的7倍,235nm吸收率为222nm的吸收率的3倍多。
柔性滤光膜的实施例3
一种用于吸收有害紫外光的柔性滤光膜的制备方法如下:首先在80℃温度下,将10g纯腺嘌呤溶入500ml水中(去离子水),待其完全溶解后过滤掉未溶解物质,然后,将1Kg无定型全氟材料AF2400与腺嘌呤水溶液混合,在球磨机内混合研磨成细粉,然后根据AF2400压延工艺,将其挤压成柔性滤光膜。该薄膜的紫外光吸收曲线如图14所示。
由图14可见,本实施例所得柔性滤光膜的吸收曲线在222nm的吸收率为0.057,在235nm的吸收率为0.072,在257nm的吸收率为0.150,显然,257nm的吸收率是222nm的2.6倍,235nm的吸收率为222nm的吸收率的1.3倍多。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消杀模块(1),包括第一壳体(11)及与所述第一壳体(11)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上设有第一平面(112)及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平面(112)的第二平面(113);
紫外线灯(2),设置于所述第一平面(112);
柔性滤光膜(3),罩设于所述紫外线灯(2);所述柔性滤光膜(3)用于吸收有害紫外光,在257nm附近有强的吸收并在222nm附近具有很高的透过率;所述柔性滤光膜(3)包括吸收材料和成膜材料,所述吸收材料包括胍盐类材料或碱基类材料,所述成膜材料为全氟塑料;
超声换能器(4),设置于所述第二平面(113);
固定座(5),包括置物槽(51),所述消杀模块(1)活动连接于所述置物槽(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112)设有第一安装槽(115),所述紫外线灯(2)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5)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聚光板(18),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5)内,且位于所述紫外线灯(2)与所述第一安装槽(115)的槽底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平面(113)设有第二安装槽(116),所述超声换能器(4)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16)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112)与所述第二平面(113)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130°~170°。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杀模块(1)还包括:
手柄,包括装配腔;所述手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或所述第二壳体(12);
按压组件(6),设置于所述装配腔内,且其一端贯穿所述手柄至所述装
配腔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形成有与所述装配腔连通的安装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组件(6)包括:
导向套管(61),设置于所述装配腔内;
按钮(62),一端贯穿所述手柄至所述装配腔外,另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导向套管(61)的管腔;
复位弹簧(63),一端抵触于所述装配腔的腔壁,另一端抵触所述按钮(62)的另一端;所述复位弹簧(63)设置于所述管腔内;
第一接头(64),设置于所述导向套管(61)上;所述第一接头(64)一端位于所述管腔内,另一端贯穿所述导向套管(61)至所述装配腔内;
第二接头(65),设置于所述导向套管(61)上;所述第二接头(65)一端位于所述管腔内,另一端贯穿所述导向套管(61)至所述装配腔内;所述第二接头(65)与所述第一接头(64)相对设置;
导电片(66),设置于所述按钮(62)的另一端;当所述按钮(6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管腔内时,所述导电片(6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头(64)及所述第二接头(65)抵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池(71),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2)上,且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紫外线灯(2)及所述超声换能器(4)通过所述按压组件(6)与所述电池(71)连接;当所述按钮(6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管腔内时,所述紫外线灯(2)及所述超声换能器(4)均处于工作状态。
10.一种具有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
CN202321058350.4U 2023-04-20 2023-05-05 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21994129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86623 2023-04-20
CN202320908662 2023-04-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41298U true CN219941298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56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58350.4U Active CN219941298U (zh) 2023-04-20 2023-05-05 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412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99782B2 (en) Ultraviolet-based sterilization
EP2394963B1 (en) Ultraviolet sterilization device for outdoor water
US9061082B2 (en) Ultraviolet-based sterilization
US20180104368A1 (en) Ultraviolet-Based Sterilization
CN102870502B (zh) 用于将等离子粒子施加至液体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用于消毒水的用途
US20090004047A1 (en) Air Supply Apparatus
US20070102280A1 (en) Air supply apparatus
US20210299322A1 (en) Device for cleaning and sterilizing air and object surfaces
EP2204218B1 (de) Anordnung zur Reduktion von Mikroorganismen
CN219941298U (zh) 一种便携式杀毒灭菌装置及系统
WO2020113149A1 (en) Uv pathogen control device and system
CN219941296U (zh) 一种杀毒灭菌装置及系统
CN219941297U (zh) 一种杀毒灭菌装置及系统
WO2011058048A1 (de) Dermatologisches behandlungsgerät
CN111544617A (zh) 一种通过光纤耦合的紫外led杀菌方法及装置
CN115594927B (zh) 一种用于吸收有害紫外光的柔性滤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US10889509B2 (en) Ultraviolet light water treatment unit for high flow rate systems
CN206286275U (zh) 隐形正畸生产线自动洗消系统
JP2005312768A (ja) 紫外線ランプユニットと、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KR102472256B1 (ko) 인체에 무해한 살균 장치
RU199923U1 (ru) Насадка для дезинфекции закрытых помещений
CN214806988U (zh) 一种医用消毒手持式紫外线灯
CN116528735A (zh) 手干燥装置和手干燥系统
CN108825076B (zh) 一种用于淋浴房的自洁玻璃
DE202020001696U1 (de) Tragbares Gerät zur Desinfektion von Oberflächen mittels UV-Strahlung hoher Intensitä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22

Address after: 16th Floor, No. 192 Yuzhou Road, Yuzhong District, Chongqing, 400000 (self committed)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Houdelai Bio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400041 No. 5-20-13, No. 1, Aoti Road, Yuzhou Road Street, Jiulongpo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Hualiangguo Bio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