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40781U - 皮肤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皮肤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40781U
CN219940781U CN202321322842.XU CN202321322842U CN219940781U CN 219940781 U CN219940781 U CN 219940781U CN 202321322842 U CN202321322842 U CN 202321322842U CN 219940781 U CN219940781 U CN 2199407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reatment device
skin treatment
housing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2284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少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Youl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Youl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Youl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Youl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2284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407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407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407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皮肤处理装置,皮肤处理装置包括外壳和出光组件,外壳的一端具有出光口,出光口的朝向相对于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出光组件设于外壳内,出光组件用于产生经出光口照射待处理皮肤的光,以用于对待处理皮肤进行脱毛和/或嫩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皮肤处理装置的外壳的出光口朝向相对于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这样,当出光组件产生的光通过出光口照射到待处理皮肤时,用户能够以较为舒适的姿势握持皮肤处理装置更好与皮肤贴合,人体不会感觉费力,用户使用体验较佳。

Description

皮肤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美容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皮肤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脱毛仪通常利用激光或IPL(强脉冲光)实现脱毛,在使用时需要使脱毛仪的出光面与皮肤贴合。
现有技术中,脱毛仪的出光面垂直于脱毛仪中外壳的长度方向,因此,脱毛仪在使用时,人手拿着脱毛仪,必须使脱毛仪的外壳垂直于人脸皮肤,人体感觉比较费力,用户使用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皮肤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脱毛仪在使用时,人手拿着脱毛仪,必须使脱毛仪的外壳垂直于人脸皮肤,人体感觉比较费力,用户使用体验较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皮肤处理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的一端具有出光口,所述出光口的朝向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出光组件,所述出光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出光组件用于产生经所述出光口照射待处理皮肤的光,以用于对所述待处理皮肤进行脱毛和/或嫩肤。
可选地,所述出光口的朝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构成的夹角为6至50度。
可选地,所述外壳的一端具有出光端面,所述出光口贯穿于所述出光端面,所述出光端面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皮肤处理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的主控板,所述出光组件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所述主控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一致;和/或,
所述出光口的朝向与所述出光端面垂直;和/或,
所述出光口的朝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构成的夹角为12至40度。
可选地,所述皮肤处理装置还包括冷敷部,所述冷敷部设于所述出光口处,所述冷敷部用于对所述待处理皮肤进行冷敷。
可选地,所述冷敷部包括透光件,所述透光件设于所述出光口处,所述透光件具有位于所述出光口处的出光面,所述出光面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透光件的设置方向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和/或,
所述出光口的朝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构成的夹角为15至27度。
可选地,所述透光件还具有与所述出光面相背设置的入光面,所述入光面靠近所述出光组件设置,所述入光面朝向所述出光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出光组件设置在所述出光面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的方向上,所述出光组件用于朝所述入光面出光。
可选地,所述出光组件朝向所述透光件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皮肤处理装置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的风机,所述风机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为倾斜安装。
可选地,所述冷敷部还包括制冷片,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制冷片和散热组件均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制冷片一端与所述透光件导热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组件导热连接,所述散热组件对应于所述风机设置,所述制冷片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整体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导热部和散热鳍片,所述制冷片和散热鳍片分别设于所述导热部的上下两侧面,所述导热部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为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散热鳍片与所述外壳相对的一侧具有缺角,以使所述外壳能够呈流线形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冷敷部还包括制冷片和传导件,所述传导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内表面通过所述制冷片与所述散热装置连接,所述外表面外露用于与所述待处理皮肤相贴合。
可选地,所述皮肤处理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支撑组架,所述出光组件和所述散热组件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倾斜地安装于所述支撑组架上;其中,所述支撑组架具有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成钝角设置的安装面,所述散热组件安装在所述安装面上。
可选地,所述出光组件包括反光杯以及与所述反光杯对应的光源,所述支撑组架包括用于安装所述透光件的透光支架、用于安装所述光源的光源支架以及用于对所述散热组件进行限位的散热支架,所述安装面形成于所述透光支架与光源支架。
可选地,所述光源支架上凹设有安装腔,所述反光杯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光源支架具有朝向所述透光件一侧的前置开口,所述前置开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前置开口用于供所述反光杯安装入所述安装腔内。
可选地,所述透光支架具有贯通的用于供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穿过的透光腔,所述透光支架与所述光源支架连接,所述透光腔与所述前置开口连通,所述透光件装设于所述透光腔内。
可选地,所述光源支架的两端分别具有贯通所述安装腔两端的敞口,所述透光支架包括形成有所述透光腔的主体部、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光源支架的一侧延伸的第一连接支部以及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光源支架的另一侧延伸的第二连接支部,所述第一连接支部和所述第二连接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光源支架的两端并封盖所述光源支架的两端的敞口。
可选地,所述光源为灯管,所述支撑组架形成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包括沿所述光源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通道、设于所述第一通道一端的第二通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另一端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排出的冷却风依次进入到所述第二通道和第一通道内后从所述第三通道排出,两所述敞口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连通,所述透光支架和所述安装腔的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安装插孔,所述反光杯具有插接脚,所述插接脚插接于所述安装插孔内。
可选地,所述光源支架还设有第一导流部以及第一流道,所述第一导流部和第一流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连通,所述散热支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光源支架的顶部、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透光支架的顶部,所述散热支架设有第二导流部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所述第二导流部连通并构成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并构成所述第三通道。
可选地,所述出光组件还包括滤光件,所述反光杯卡插于所述安装腔上并与所述滤光件相抵接,所述反光杯和所述滤光件围合形成一反光腔,所述光源悬空设于所述反光腔内,所述滤光件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皮肤处理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夹设在所述反光杯与所述透光支架之间,所述密封圈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皮肤处理装置至少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皮肤处理装置的外壳的出光口朝向相对于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这样,当出光组件产生的光通过出光口照射到待处理皮肤时,用户能够以较为舒适的姿势握持皮肤处理装置更好与皮肤贴合,人体不会感觉费力,用户使用体验较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皮肤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皮肤处理装置除去透光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皮肤处理装置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皮肤处理装置除去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剖视图一;
图6是图4的剖视图二;
图7是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皮肤处理装置除去外壳后的爆炸图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皮肤处理装置除去外壳后的爆炸图二;
图10是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皮肤处理装置除去外壳后的爆炸图三;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皮肤处理装置除去机身壳后的爆炸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支撑组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光源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光源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透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散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皮肤处理装置;
10、外壳;11、机身壳;111、上壳体;112、下壳体;113、气体出入孔;12、头盖;121、出光口;122、出光端面;13、电源键;14、档位调节键;
20、出光组件;21、反光杯;211、插接脚;22、光源;23、滤光件;24、反光腔;
30、冷敷部;31、透光件;311、出光面;312、入光面;32、制冷片;33、传导件;34、导热片;
40、散热装置;41、风机;411、出风口;42、散热组件;421、导热部;422、散热鳍片;4221、缺角;
50、支撑组架;51、安装面;52、透光支架;521、透光腔;522、贯穿槽;523、主体部;524、第一连接支部;525、第二连接支部;53、光源支架;531、安装腔;532、前置开口;533、敞口;534、安装插孔;535、第一导流部;536、第一流道;54、散热支架;541、第二导流部;542、第二流道;543、通风孔;55、散热通道;551、第一通道;552、第二通道;553、第三通道;
60、主控板;61、导电支脚;
70、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皮肤处理装置100的相关示意图,该皮肤处理装置100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其可适用于脱毛、嫩肤等,或适用于其它运用脉冲光并通过调整脉冲光的不同波长范围进行不同的美容或皮肤护理的技术方案当中,皮肤处理装置100具有速度快、效果好、安全性高、无副作用以及无痛等优势,由国家级科学实验室合作支持,坚持以硬核科技实力解决用户痛点,在美容和医疗行业受到广泛欢迎。以下主要通过将皮肤处理装置100用于脱毛、嫩肤用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但并不代表限制本实施例中的皮肤处理装置100仅仅用于脱毛及嫩肤。
本实施例中,皮肤处理装置100包括外壳10以及安装于外壳10上的出光组件20,皮肤处理装置100可为脱毛仪或嫩肤仪或同时具备脱毛及嫩肤功能的装置,外壳10可用于供人手握持,出光组件20发出的光为用于脱毛的光和/或用于嫩肤的光。
外壳10的一端具有出光口121,出光口121的朝向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夹角α设置,出光组件20设于外壳10内,出光组件20用于产生经出光口121照射待处理皮肤的光,该出光组件20发出的光为一定波长范围的强脉冲光线,强脉冲的光线如果照射到人体的皮肤上,可以破坏人体皮肤上的毛囊,以用于对待处理皮肤进行脱毛和/或嫩肤,本实施例中待处理皮肤以下简称皮肤,其中,图2中点划线为外壳10的长度方向,虚线为出光口121的朝向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光口121的朝向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构成的夹角α为6至50度,如可选为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或50度。
在一实验中,较优的实施方式,出光口121的朝向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构成的夹角α为12至40度。
在一实验中,较优的实施方式,出光口121的朝向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构成的夹角α为为15至27度。
在一实验中,优选地,夹角α为25±1度。
这样,通过使出光口121的朝向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当出光组件20产生的光通过出光口121照射到待处理皮肤时,可使外壳10倾斜地设于待处理皮肤表面,从而可减轻手腕用力,用户能够以较为舒适的姿势握持皮肤处理装置100,而与待处理皮肤贴合,人体不会感觉费力,用户使用体验较佳。
如给人脸脱毛时,当外壳10与人脸(如脱胡须时)贴合时,可使外壳10倾斜向下,避免用户手抬得过高而造成疲惫。
如给小腿部脱毛时,当外壳10与小腿表面皮肤贴合时,不必垂直按压于小腿表面皮肤,可使外壳10倾斜于小腿表面皮肤,以便于持用胳膊借力,避免用户搞到疲惫。
可以理解,夹角α越大,外壳10相对于皮肤贴合时倾斜的角度越大,越便于长时间使用时节约力气,但α太大会不方便按压用力。较优地,出光口121的朝向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构成的夹角α为12至40度。
外壳10的一端具有出光端面122,出光口121贯穿于出光端面122,出光端面122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夹角β设置,夹角β为96至140度,如可选为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或140度,以便于当皮肤处理装置100的出光端面122与对待处理皮肤相贴合时,用户能够以较为舒适的姿势握持皮肤处理装置100。
在一些实验中,较优的实施方式,出光端面122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构成的夹角β为100至110度。
在一些实验中,优选地,夹角β为105±1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光口121的朝向与出光端面122垂直,出光端面122为平面结构或微凸弧面结构,以便于皮肤处理装置100的出光端面122能更好的与皮肤相贴合。
本实施例中,皮肤处理装置100还包括冷敷部30,冷敷部30设于出光口121处,冷敷部30用于对待处理皮肤进行冷敷,对待处理皮肤进行降温,防止待处理皮肤被灼伤。
请进一步参阅图3、图5至图11,冷敷部30包括透光件31,透光件31设于出光口121处,透光件31具有位于出光口121处的出光面311,出光面311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夹角β设置,夹角β比夹角α大90度,出光面311与出光端面122齐平或近似齐平设置。
皮肤处理装置100利用光线穿透皮肤照射毛囊进行脱毛,会在皮肤上产生灼烧感,透光件31在使用的过程中会紧贴于人体的皮肤,透光件31可以快速降温以减小光线带来的灼烧感,防止皮肤被灼伤,保证舒适性。
透光件31为晶体材质,具体可为蓝宝石、K9玻璃、水晶玻璃等,仅需满足透光件31的材质皆可,本实施例中,透光件31优选为蓝宝石晶体材质制作而成,蓝宝石晶体具有很好的透光性、热传导性、电气绝缘性以及力学机械性能好,并且具有耐磨和抗风蚀的特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件31可以为圆形或者矩形块,本实施例中,透光件31优选为矩形块,透光件31的形状与出光口121的形状相匹配。
透光件31与皮肤被照射的区域接触,对被照射的皮肤进行冷敷降温,以减缓被照射皮肤产生的灼痛感,且透光件31可以接近零度的低温,真正做到使灼烧的皮肤达到无限接近冰点,可减缓皮肤的灼痛感,且短时间的接触不会造成皮肤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件31的设置方向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夹角α设置,透光件31的设置方向与出光口121的朝向相一致,以便于透光件31与皮肤相贴合时,用户能够以较为舒适的姿势握持皮肤处理装置100。
透光件31还具有与出光面311相背设置的入光面312,透光件31为规则结构,入光面312靠近出光组件20设置,入光面312朝向出光面311的延伸方向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夹角α设置,出光组件20设置在出光面311朝向入光面312延伸的方向上,出光组件20用于朝入光面312出光,出光组件20朝向透光件31的方向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夹角α设置,出光组件20产生的光经过透光件31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皮肤上,以进行脱毛和/或嫩肤。
透光件31远离出光组件20的一面与人体接触,其接触的表面为所述的出光面311,出光面311可以为弧面或者平面,本实施例中出光面311优选为平面结构。
这样,通过透光件31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夹角α设置,可使得出光组件20发射的光可以垂直地入射近透光件31中,并通过透光件31垂直地射入皮肤中,从而减小射入皮肤时的光损,以提供光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皮肤处理装置100在工作时,其上的透光件31必须要与人体贴合,出光组件20才会有光线射出,如果透光件31相对外壳10的出光端面122凹陷,此时,只有出光端面122接触人体皮肤,透光件31的出光面311与人体皮肤相间隔,出光组件20是无法启动的,也就无法进行脱毛和/或嫩肤。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件31的出光面311可以与外壳10的出光端面122平齐设置,以便于更好的与人体的皮肤贴合。
本实施例中,皮肤处理装置100还包括散热装置40,散热装置40包括设于外壳10内的风机41,风机41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为倾斜安装,风机41的出风口411对应于出光组件20和散热装置40,以用于降低出光组件20和散热装置40上温度。
风机41可以为离心式风机41或者轴流式风机41或者混流式风机41或者横流式风机41,优选的,风机41可以为离心式风机41,以使外部空气轴向进入风机41的叶轮后主要沿径向流动,风机41可以输出冷却风,冷却风可以降低出光组件20和散热装置40上热量。
冷敷部30还包括制冷片32,散热装置40还包括散热组件42,制冷片32和散热组件42均设于外壳10内,制冷片32的一端与透光件31导热连接,制冷片32的另一端与散热组件42导热连接,散热组件42对应于风机41设置,制冷片32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夹角α设置,以便于制冷片32能稳定的固定于透光件31上。
制冷片32可以为TEC半导体温差制冷片32,在制冷片32工作期间,只要制冷片32的冷端与制冷片32的热端出现温差,热量便不断地进行传递,制冷片32的冷端与透光件31连接,制冷片32的热端与散热装置40连接,将热量移动到制冷片32的热端并通过散热装置40散发出去。因此,制冷片32对于透光件31来说是主动制冷的装置,而对于整个装置来说,只能算是主动的导热装置。
散热装置40还包括导热片34,导热片34设置在制冷片32的冷端和透光件31之间,导热片34的上下两端面分别与制冷片32的冷端和透光件31热耦合,透光件31上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片34传递到制冷片32上,再传递到散热装置40进行散热,导热片34可为片状的导热垫或片状的导热硅脂。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组件42整体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夹角α设置,以与风机41的出风口411对应设置,以便于对散热组件42进行降温处理。
散热组件42包括导热部421和散热鳍片422,制冷片32和散热鳍片422分别设于导热部421的上下两侧面,导热部421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为倾斜夹角α设置,导热部421具有传导热量的作用,导热部421将制冷片32上的热量传导至散热鳍片422上,以间接降低制冷片32的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部421可以为具有毛细结构的封闭内腔的均温板,均温板的内腔可以设置有冷却液,冷却液优选为冷却水,冷却液可以加速导热部421的导热效果,从而使得导热部421可以不断将热量传递给散热鳍片422上,由散热鳍片422进行散热,风机41正对于散热鳍片4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部421也可以为导热性较好的铝板,同样可起到较好的散热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部421为热管,导热部421具有毛细导热流道,导热部421包括相互连通的蒸发段和冷凝段,冷凝段与制冷片32接触,蒸发段与散热鳍片422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部421的外表面可以覆有含碳导热层,具体是指在导热部4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其中之一覆有导热层,或者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覆有含碳导热层,含碳导热层可为石墨烯材质制作,具体可通过喷涂、粘贴、蒸镀等工艺附在导热部421的表面,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透光件31上的热量可以快速通过导热部421传递到散热鳍片422上,以使透光件31始终保持一个较低的温度。
散热鳍片422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散热片,相邻散热片之间的空隙形成若干过风通道,风机41的出风口411与各过风通道均相连通,以使冷却风流入散热片之间的间隙中,对散热鳍片422进行散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申请通过使出光组件20、透光件31、制冷片32、散热组件42和风机41均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即可使得出光组件20、透光件31、制冷片32、散热组件42和风机41倾斜地设置在外壳10内,一方面可使出光组件20出射的光线可经透光件31与出光口121的朝向一致的出射,以垂直地射入皮肤内,另一方面,可便于设置制冷片32、散热组件42和风机41,如可便于制冷片32对透光件31制冷,如可便于散热组件42对制冷片32进行散热,如可便于减小风机41与散热组件42之间的散热路径,以便于对散热组件42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鳍片422与外壳10相对的一侧具有缺角4221,以使外壳10能够呈流线形延伸设置。
请进一步参阅图3、图9和图12,外壳10包括机身壳11以及与机身壳11连接的头盖12,机身壳11包括上壳体111以及与上壳体111连接的下壳体112,头盖12设于上壳体111与下壳体112的端部,上壳体111具有三个侧壁,可在上壳体111的三个侧壁上均设置气体出入孔113,以提升散热效率,下壳体112亦为具有三个侧壁的结构。
外壳10的整体造型采用超跑流线设计,不仅时尚美观,且使用时久握不累,头盖12上设置有供透光件31穿设的出光口121,透光件31与皮肤接触的一端位于出光口121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冷敷部30除了上述一样结构设置的透光件31外,冷敷部30还包括制冷片32和传导件33,传导件33位于外壳10的外部,传导件33包括相对设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制冷片32的冷端也可以朝向前侧,即在使用状态时制冷片32的冷端朝向使用者一侧,制冷片32的热端位于外壳10的内部并与散热装置40连接,传导件33的内表面通过制冷片32与散热装置40连接,传导件33的外表面外露用于与待处理皮肤相贴合,传导件33与头盖12之间可以通过螺钉进行固定,通过在外壳10的头盖12上设置传导件33以对使用者进行导冷,以暂时麻痹皮肤,从而同样可起到对使用者的皮肤进行冷敷的效果。
传导件33在扩大制冷片32与皮肤接触面接的同时,避免了制冷片32直接接触皮肤,也即避免了皮肤上的油脂等杂质对制冷片32带来的腐蚀。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导件33为导热性能良好的银、铜、铁等金属或合金制成的片状结构,传导件33为金属传导件33,并套设于所述出光口121周围,且传导件33可以呈“U”型或者“回”型。
请进一步参阅图3至图10、以及图13至图17,本实施例中,皮肤处理装置100还包括设于外壳10内的支撑组架50,出光组件20和散热组件42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倾斜地安装于支撑组架50上;其中,支撑组架50具有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成钝角θ设置的安装面51,夹角θ与夹角α之和为180度,散热组件42安装在安装面51上,以便于风机41对散热组件42进行降温处理。
本申请通过支撑组架50形成倾斜设置的安装面51,可便于支撑和安装散热组件42,从而可便于使散热组件42倾斜设置。
出光组件20包括反光杯21以及与反光杯21对应的光源22,光源22为灯管,支撑组架50包括用于安装透光件31的透光支架52、用于安装光源22的光源支架53以及用于对散热组件42进行限位的散热支架54,支撑组架50为组合结构体,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便于后期组装拆卸,安装面51形成于透光支架52与光源支架53。
光源支架53上凹设有安装腔531,出光组件20还包括滤光件23,反光杯21卡插于安装腔531上并与滤光件23相抵接,反光杯21和滤光件23围合形成一个反光腔24,光源22悬空设于反光腔24内,光源22用于产生经透光件31射向待处理皮肤的光线,光源22受电激发产生一定波长范围的强脉冲光,强脉冲光经透光件31向外照射到人体的皮肤上,高能量脉冲光结合光增透技术,一次出光作用于更多毛根,同时能量强度大幅提升,更快速针对根部毛囊,可以破坏皮肤上的毛囊,达到永久脱毛的效果,以实现皮肤护理及脱毛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22可以是电致发光器件,例如LED灯、疝气灯等,其中,光源22的发光部分(如LED灯珠部分)可以设置在反光腔24内,以利于反光杯21进行光路引导,在本申请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光源22为疝气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22发出的光线可以是单色光,也可以是复合光、彩色光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光杯21具有横截面为弧形或者V形的反射面(图中未标注),本实施例反光杯21的横截面为弧形,光源22产生的光在照射到反射面以后,经过反射面的反射作用,将光线汇集至透光件31的入光面312,并经过透光件31的出光面311出射;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22也可以部分设置在反光腔24内,以实现特定的出光目的。
本实施例的皮肤处理装置100采用非冰点脱毛,光到达皮肤的温度是70-100℃,蓝宝石冰点技术将皮表温度冷却至15-30℃,创新嵌入光疗嫩肤光源22,改善肌肤老化、暗沉等问题,实现医美级脱毛的同时全身美容。
光源支架53具有朝向透光件31一侧的前置开口532,前置开口532与安装腔531连通,前置开口532用于供反光杯21安装入安装腔531内,透光支架52位于光源支架53朝向透光件31的一侧,透光支架52与光源支架53连接,透光支架52具有贯通的用于供光源22发出的光线穿过的透光腔521,透光腔521与前置开口532对应设置并连通,透光件31装设于透光腔521内,其中,前置开口532还用于供光源22产生的光线穿过,以发射至透光件31。
透光支架52还贯穿设有与透光腔521连通的贯穿槽522,导热片34和制冷片32自上而下依次位于贯穿槽522内,贯穿槽522用于对导热片34和制冷片32进行固定,防止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定义光源支架53朝向透光件31的一侧为前侧或前方,反之,光源支架53背向透光件31的一侧则为后侧或后方。
光源支架53上的安装腔531不仅可用于安装反光杯21,还同时可以作为散热通道55的一部分,散热通道55设于支撑组架50内,透光支架52与光源支架53连接,透光腔521与前置开口532连通,安装时,通过光源支架53的前置开口532,可较方便地将反光杯21安装于光源支架53的安装腔531内,安装后,反光杯21被光源支架53包覆,给反光杯21提供了一定的防护,使得反光杯21不轻易被外部部件触碰,透光支架52的顶部与光源支架53的顶部用于共同构成所述的安装面51。
在组装过程中,可将反光杯21通过光源支架53的前置开口532安装到安装腔531内,这样容易将反光杯21定位或固定,且在组装透光支架52与光源支架53的过程中,由于反光杯21被光源支架53包覆并被光源支架53定位,透光支架52不易与反光杯21接触或碰触,从而不易使反光杯21移位,因而可提高组装效率和组装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支架53的两端分别具有贯通安装腔531两端的敞口533,透光支架52包括形成有透光腔521的主体部523、于主体部523朝向光源支架53的一侧延伸的第一连接支部524以及于主体部523朝向光源支架53的另一侧延伸的第二连接支部525,第一连接支部524和第二连接支部525分别连接于光源支架53的两端并封盖光源支架53的两端的敞口533,安装腔531为三侧开口结构,这样,可保证反光杯21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可使得反光杯21安装起来更为便捷,以提高组装效率。
第一连接支部524和第二连接支部525均位于主体部523朝向光源支架53的一侧,且第一连接支部524和第二连接支部525分别位于主体部523的两端,第一连接支部524、第二连接支部525可通过卡扣、锁紧件、甚至简单的拼合结构等与光源支架53连接,透光支架52与光源支架53连接后,安装腔531的两端的敞口533被封盖,从而内部形成散热通道55的一部分,此时光源22、反光杯21均被包覆在内,光源22发出的光线经主体部523上的透光腔521射向安装在透光腔521内的透光件31,而避免从两端敞口533漏光。
皮肤处理装置100还包括设于外壳10内的主控板60,支撑组架50安装于主控板60上,出光组件20与主控板60电连接,主控板60的长度方向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一致,导电支脚61贯穿于支撑组架50,光源22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导电支脚61与主控板60电性连接,以实现主控板60对光源22进行供电。
在工作时,需要对光源22施加高压电流以使其产生相应的脉冲光,通过导电支脚61将光源22与主控板60电性连接,从而可将高压电流通过导电支脚61施加至光源22上。
可以理解,为了对皮肤处理装置进行控制,主控板60通常需要较大的尺寸,而通过使主控板60的延伸方向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一致,可以较为合理的利用外壳10内的空间,使得在不增大外壳10尺寸的情况下,布置较大的主控板60。
在本申请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光源支架53的两端的敞口533的边缘为不规则轮廓结构,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规则的轮廓结构,导电支脚61与光源22连接的一端可位于敞口533处,无需在光源支架53上开设专门的安装孔位即可使得导电支脚61能伸出光源支架53外而与主控板60电性连接,这样,在组装时便于减少光源支架53与光源22之间的约束,从而便于组装。
支撑组架50形成有所述的散热通道55,散热通道55包括沿光源22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通道551、设于第一通道551一端的第二通道552以及设于第一通道551另一端的第三通道553,第二通道552通过第一通道551与第三通道553连通,第二通道552与风机41的出风口411连通,风机41的出风口411排出的冷却风依次进入到第二通道552和第一通道551内后从第三通道553排出,第三通道553与外壳10上的气体出入孔113连通,风机41产生的冷却风可以带走散热通道55内的热量并将热量从气体出入孔113处排出,以实现对皮肤处理装置100进行降温。
两个敞口533分别与第一通道551的两端连通,透光支架52和安装腔531的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的第一通道551,第二通道552和第三通道553的其中一部分均设于光源支架53上,第二通道552和第三通道553的另一部分均设于散热支架54上,以便于后期对支撑组架50进行维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道551内设有安装插孔534,反光杯21具有插接脚211,插接脚211插接于安装插孔534内,以便于反光杯21能快速实现与光源支架53的拆装。
第二通道552为弧形结构,第三通道553为竖向结构,散热支架54的一端固定于光源支架53的顶部、另一端固定于透光支架52的顶部,光源支架53位于散热支架54的斜下方,光源支架53还设有第一导流部535以及第一流道536,第一导流部535和第一流道536分别与第一通道551的两端连通,散热支架54设有第二导流部541和第二流道542,第一导流部535与第二导流部541连通并构成所述的第二通道552,第一流道536与第二流道542连通并构成所述的第三通道553。
本实施例中,风机41可以通过出风口411输出冷却风,其中一部分冷却风依次进入到第二通道552、第一通道551和第三通道553后从外壳10的气体出入孔113处排出,以带走光源22所产生的热量;另一部分冷却风直接给散热鳍片422进行散热,再将热量由气体出入孔113排出,以带走散热鳍片422上的热量。
滤光件23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夹角β设置,滤光件23设于光源22和透光件31之间,用于过滤光源22发射的光线,以使符合一定波长范围的光线能透过透光件31。
光源22受激发产生的光线波长范围在510-1200nm之间或者全波段的,滤光件23用于将部分波长范围的光线过滤,以获得期望波长范围的光线,其中示例性的,期望波长范围的光线可以是550-1200nm或者600-1200nm等,以实现不同的用途,例如皮肤护理,不同部位的脱毛,不同肤色人群的脱毛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件23的主体结构可以是玻璃,其中,滤光件23的主体结构朝向光源22的一侧具有镀膜层,通过镀膜层的滤光作用实现上述滤光作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滤光件23也可以是滤光片,滤光件23的材质是光学玻璃和亚克力,滤光件23用于选取所需辐射的波段光线,滤光件23只要能够实现本实施例滤光作用的目的即可,以照射至皮肤上的光线符合脱毛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支架54可以对散热片组件上的散热鳍片422进行限位,散热支架54还贯穿设有通风孔543,由散热鳍片422产生的热风可以进入到通风孔543并从外壳10上的气体出入孔113排出。
皮肤处理装置100还包括位于外壳10内的密封圈70,滤光件23安装于密封圈70上,密封圈70夹设在反光杯21与透光支架52之间,密封圈70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夹角β设置,密封圈70用于密封反光杯21与滤光件23之间的缝隙,以使得光源22发出的光线只能通过透光件31出射,防止从反光杯21与滤光件23之间的缝隙处漏光,同时可以避免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水分或者外部的灰尘进入,避免影响到导光效果。
密封圈70可采用硅胶材质制作,硅胶具有明显的耐高温能力,热稳定性较高,因而可较好地满足高温环境的使用要求。
皮肤处理装置100还包括电源键13和档位调节键14,电源键13和档位调节键14均设于外壳10的侧面,电源键13和档位调节键14均与主控板60电连接,通过档位调节键14,皮肤处理装置100可以实现轻柔模式、身体模式以及强效模式,其中,轻柔模式适合唇部等敏感部分、肤色深人群以及敏感皮肤人群;身体模式适合毛发浓密粗硬度中等或者较低人群的躯干部位,例如手臂、腿部等;强效模式适合毛发浓密粗硬人群的躯干部位,例如手臂、腿部等,且由于强效模式能量较大,可能会比轻柔模式和身体模式热感更强,非机器故障。
皮肤处理装置100的工作原理:
光源22发出的光经过滤光件23过滤后,将通过透光件31射出以给皮肤进行脱毛,此时,光源22将会散发热量,且光线作用于皮肤上的温度也将会导送至透光件31上,透光件31内热量传递到制冷片32上,再由制冷片32将热量传递给散热组件42上;
风机41可输出冷却风,其中一部分冷却风进入到散热通道55内,依次经过依次进入到第二通道552、第一通道551和第三通道553后从外壳10的气体出入孔113处排出,光源22位于第一通道551内,冷却风可以带走光源22所产生的热量;另一部分冷却风直接给散热组件42上的散热鳍片422进行散热,再将热量也由气体出入孔113排出,以带走散热鳍片422上的热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皮肤处理装置100,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皮肤处理装置100的外壳10的出光口121朝向相对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这样,当出光组件20产生的光通过出光口121照射到待处理皮肤时,用户能够以较为舒适的姿势握持皮肤处理装置100更好与皮肤贴合,人体不会感觉费力,用户使用体验较佳。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皮肤处理装置100,其通过设置安装透光件31的透光支架52、安装反光杯21的光源支架53以及安装散热组件42的散热支架54,在光源支架53上凹设用于安装并定位反光杯21的安装腔531,并在光源支架53上设置与安装腔531连通的前置开口532,在组装过程中,可将反光杯21通过光源支架53的前置开口532安装到安装腔531内,这样容易将反光杯21定位或固定,且在组装透光支架52与光源支架53的过程中,由于反光杯21被光源支架53包覆并被光源支架53定位,透光支架52不易与反光杯21接触或碰触,从而不易使反光杯21移位,反光杯21也不容易被剐蹭到,因而可提高组装效率和组装良率。
3、透光件31与人体皮肤实际接触,使用户在使用皮肤处理装置100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透光件31冷敷的效果,降低了用户因使用皮肤处理装置100产生的热量而产生的较强疼痛感。
4、透光件31采用晶体材质,可为蓝宝石材质,蓝宝石具有较强的导热性能,在降低光源22发出光线的热度同时保持光线的透光率。
5、制冷片32可为TEC半导体制冷片32,其具有冷端和热端,其冷端与透光件31连接,热端与散热器连接,只要冷、热端出现温差,热量便可不断地进行传递,从而能将热量不断地通过散热组件42散发出去,能有效地提高皮肤处理装置100的散热降温效果。
6、本实施例的皮肤处理装置100能够智能瞬态红光,柔嫩肌肤,抚皱淡红。
7、皮肤处理装置100采用黄金超导头(黄金电极),可实现外冰内热(表皮层冰感、真皮层高热)、超大导头(大电极)强效抗衰、冰射频无惧敏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外壳10的出光口121内设置透光件31,透光件31的出光面311与外壳10的出光端面122相平齐设置,出光端面122与用户皮肤贴合时,透光件31的出光面311能够朝向用户皮肤出光。同时,透光件31与外壳10的长度方向呈倾斜夹角α设置,这样,用户能够以较为舒适的姿势握持皮肤处理装置100与皮肤贴合,用户使用体验较佳。例如,用户在将出光端面122与人脸贴合以利用皮肤处理装置100去除脸部毛发时,无需抬起手臂,握持皮肤处理装置100的姿势较为舒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的一端具有出光口,所述出光口的朝向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出光组件,所述出光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出光组件用于产生经所述出光口照射待处理皮肤的光,以用于对所述待处理皮肤进行脱毛和/或嫩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口的朝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构成的夹角为6至5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一端具有出光端面,所述出光口贯穿于所述出光端面,所述出光端面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肤处理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的主控板,所述出光组件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所述主控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一致;和/或,
所述出光口的朝向与所述出光端面垂直;和/或,
所述出光口的朝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构成的夹角为12至4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肤处理装置还包括冷敷部,所述冷敷部设于所述出光口处,所述冷敷部用于对所述待处理皮肤进行冷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敷部包括透光件,所述透光件设于所述出光口处,所述透光件具有位于所述出光口处的出光面,所述出光面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的设置方向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和/或,
所述出光口的朝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构成的夹角为15至27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还具有与所述出光面相背设置的入光面,所述入光面靠近所述出光组件设置,所述入光面朝向所述出光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组件设置在所述出光面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的方向上,所述出光组件用于朝所述入光面出光。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组件朝向所述透光件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肤处理装置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的风机,所述风机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为倾斜安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敷部还包括制冷片,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制冷片和散热组件均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制冷片一端与所述透光件导热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组件导热连接,所述散热组件对应于所述风机设置,所述制冷片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整体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导热部和散热鳍片,所述制冷片和散热鳍片分别设于所述导热部的上下两侧面,所述导热部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为倾斜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与所述外壳相对的一侧具有缺角,以使所述外壳能够呈流线形延伸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敷部还包括制冷片和传导件,所述传导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内表面通过所述制冷片与所述散热装置连接,所述外表面外露用于与所述待处理皮肤相贴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肤处理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支撑组架,所述出光组件和所述散热组件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倾斜地安装于所述支撑组架上;其中,所述支撑组架具有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成钝角设置的安装面,所述散热组件安装在所述安装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组件包括反光杯以及与所述反光杯对应的光源,所述支撑组架包括用于安装所述透光件的透光支架、用于安装所述光源的光源支架以及用于对所述散热组件进行限位的散热支架,所述安装面形成于所述透光支架与光源支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支架上凹设有安装腔,所述反光杯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光源支架具有朝向所述透光件一侧的前置开口,所述前置开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前置开口用于供所述反光杯安装入所述安装腔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支架具有贯通的用于供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穿过的透光腔,所述透光支架与所述光源支架连接,所述透光腔与所述前置开口连通,所述透光件装设于所述透光腔内。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支架的两端分别具有贯通所述安装腔两端的敞口,所述透光支架包括形成有所述透光腔的主体部、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光源支架的一侧延伸的第一连接支部以及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光源支架的另一侧延伸的第二连接支部,所述第一连接支部和所述第二连接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光源支架的两端并封盖所述光源支架的两端的敞口。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灯管,所述支撑组架形成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包括沿所述光源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通道、设于所述第一通道一端的第二通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另一端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排出的冷却风依次进入到所述第二通道和第一通道内后从所述第三通道排出,两所述敞口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连通,所述透光支架和所述安装腔的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通道。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安装插孔,所述反光杯具有插接脚,所述插接脚插接于所述安装插孔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支架还设有第一导流部以及第一流道,所述第一导流部和第一流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连通,所述散热支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光源支架的顶部、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透光支架的顶部,所述散热支架设有第二导流部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所述第二导流部连通并构成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并构成所述第三通道。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组件还包括滤光件,所述反光杯卡插于所述安装腔上并与所述滤光件相抵接,所述反光杯和所述滤光件围合形成一反光腔,所述光源悬空设于所述反光腔内,所述滤光件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肤处理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夹设在所述反光杯与所述透光支架之间,所述密封圈相对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呈倾斜设置。
CN202321322842.XU 2023-05-25 2023-05-25 皮肤处理装置 Active CN2199407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2842.XU CN219940781U (zh) 2023-05-25 2023-05-25 皮肤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2842.XU CN219940781U (zh) 2023-05-25 2023-05-25 皮肤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40781U true CN219940781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35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22842.XU Active CN219940781U (zh) 2023-05-25 2023-05-25 皮肤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407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26132U (ja) 携帯式脱毛装置
CN213606854U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及光学脱毛仪
CN211381746U (zh) 一种具有新型冷敷机构的便携式脱毛仪
TWI823677B (zh) 脫毛儀
CN111743622A (zh) 便携的脱毛仪
WO2021003950A1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CN210114495U (zh) 一种便捷式智能脱毛仪
CN210872022U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CN209790005U (zh) 一种脱毛仪
CN114051366A (zh) 散热机构及脱毛仪
CN213758532U (zh) 一种冰敷脱毛仪
CN219940781U (zh) 皮肤处理装置
CN219940780U (zh) 皮肤处理装置
CN215384556U (zh) 便携式脱毛仪
CN216136023U (zh) 脱毛仪
CN218960917U (zh) 脱毛仪
CN216535497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6724728U (zh) 带制冷的手持式半导体激光脱毛仪
CN213722368U (zh) 一种热管散热脱毛仪
CN216566016U (zh) 脱毛仪
CN214342588U (zh) 一种基于液冷高功率led光源的皮肤治疗仪
CN113907872A (zh) 带制冷的激光脱毛仪手柄
CN210901827U (zh) 一种脱毛仪手柄
CN115553915A (zh) 一种脱毛装置
CN219461384U (zh) 脱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