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7270U - 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937270U CN219937270U CN202321115893.5U CN202321115893U CN219937270U CN 219937270 U CN219937270 U CN 219937270U CN 202321115893 U CN202321115893 U CN 202321115893U CN 219937270 U CN219937270 U CN 2199372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ooling
- battery pack
- separator
- plate
- thermal manag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2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543 active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87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装置,其中电池包具有两两相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电池包包括:底板,设有在第一方向相对的顶壁和底壁,多个第一隔板,连接于顶壁;多个第二隔板,连接于顶壁,第一隔板在第三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二隔板,以限定出多个容纳槽,容纳槽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极组件;多个第一热管理组件,至少部分的第二隔板与第一热管理组件相贴合;以及顶盖组件,盖合容纳槽并连接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顶盖组件设置有与电极组件电连接的电极端子。根据本实用新型,其减少了电芯铝壳结构件,极大的提升了电池包的集成度和空间利用率,进而极大的提升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动力电池领域,随着市场对续航里程的要求不断提升,各大厂商都针对动力电池系统进行结构设计优化以提升电池系统集成度从而提升系统能量密度,以提高电池包电量和续航里程。
可目前在传统电池系统中,电极组件焊接顶盖后再装入铝壳中焊接后制作成电池,电池再组成模组后安装到电池箱体中组成电池包。传统电池系统的集成度较低,传统电池系统所用到的装配结构件较多,装配结构件不可避免的会占用了电池系统一定空间,也导致电池系统损失部分能量密度。在现有CTP电池系统中,电池虽通过胶粘、机械固定等方式安装在CTP电池系统的箱体,其中胶或机械固定件不可避免的也会占用了CTP电池系统一定空间,也导致CTP电池系统损失一定的能量密度,同时这种安装方式受到粘接强度、机械强度影响,连接的可靠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装置,以提高电池包整体的空间利用率以及能量密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具有两两相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所述电池包包括:
底板,设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顶壁和底壁,
多个第一隔板,连接于所述顶壁,所述多个第一隔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
多个第二隔板,连接于所述顶壁,所述多个第二隔板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排布,并且,所述第一隔板在所述第三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二隔板,以限定出多个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具有背离所述底壁的敞口,所述容纳槽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极组件;
多个第一热管理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一热管理组件贴靠于所述第二隔板背离所述容纳槽的一侧;以及
顶盖组件,盖合所述容纳槽并连接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所述顶盖组件设置有与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的电极端子。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热管理组件包括第一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设置有第一液冷通道和连通在所述第一液冷通道至少一侧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隔板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第二隔板,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隔板限定出容纳空间,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液冷板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以与所述第二隔板相贴靠。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二隔板包括第二子隔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子隔板,所述第二子隔板内开设有液冷流道,第一热管理组件开设有与所述液冷流道相连通的第一液冷通道。
所述第一热管理组件包括:包括第一冷却段、第二冷却段及第三冷却段,所述第一冷却段和所述第三冷却段通过所述第二冷却段相接,所述第二冷却段的内部设置有所述第一液冷通道,所述第一冷却段及所述第三冷却段上均开设有导流口,所述导流口与第一液冷通道流体连通,
所述第一冷却段、所述第二冷却段及所述第三冷却段环绕所述第二子隔板且均与所述第二子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液冷通道、导流口及液冷流道之间相连通并构成供液冷介质流通的液冷腔。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液冷板在所述第三方向的尺寸为L1 mm,满足:5≤L1≤20。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液冷板具有沿第一方向一端布置的底面,所述第一接口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为H1 mm,所述第二接口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为H2 mm,满足:H1>H2。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二隔板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布置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热管理组件相贴合。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底板还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顶壁的两个固定板,多个所述第一隔板和多个第二隔板均设置在两个固定板之间,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热管理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和/或,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热管理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底板内开设有第二液冷通道,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液冷通道均流体连通的第三接口及第四接口,所述第三接口位于所述第二液冷通道的冷却液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第四接口位于所述第二液冷通道的冷却液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焊接固定;或者,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一体成型。
另一方面,进一步公开了一种用电装置,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用电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所述电池包作为所述用电装置的供电电源。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电池包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本申请中通过利用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形成容纳槽,通过将电极组件直接设置于容纳槽内,减少了电芯铝壳结构件,极大的提升了电池包的集成度和空间利用率,进而极大的提升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同时通过在第二隔板之间设置第一热管理组件,以预先设置好热管理系统,利用第一热管理组件实现了快速散热、加热的效果,提升了电池包的热管理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包的结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容纳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热管理组件以一种排列方式对装入容纳槽的电极组件进行单面散热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热管理组件以一种排列方式对装入容纳槽的电极组件进行双面散热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热管理组件以一种排列方式对装入容纳槽的电极组件进行三面散热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热管理组件以另一种排列方式对装入容纳槽的电极组件进行双面散热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液冷板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开位于同一侧的结构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液冷板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位于不同侧的结构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液冷板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位于不同侧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液冷板的缺口的结构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液冷板的缺口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等高时的结构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部分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不等高时的结构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包的结构爆炸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组件的同侧电极端子的极性相同的结构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组件的同侧电极端子的极性不同的结构图。
附图部件标识如下:
1、底板;11、顶壁;12、底壁;13、固定板;14、承托部;15、液冷部;151、第二液冷通道;16、第三接口;17、第四接口;
2、第一隔板;
3、第二隔板;31、第一端面;32、液冷流道;
4、容纳槽;41、敞口;
5、顶盖组件;51、电极端子;511、正极端子;512、负极端子;
6、第一热管理组件;61、第一液冷板;611、第一接口;612、第二接口;613、第一冷却段;614、第二冷却段;615、第三冷却段;616、导流口;617、第一液冷通道;
7、电极组件;
8、框体组件;81、边框;82、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厚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厚度小于第二特征。
目前,在现有CTP电池系统中,电池虽通过胶粘、机械固定等方式安装在CTP电池系统的箱体,其中胶或机械固定件不可避免的也会占用了CTP电池系统一定空间,也导致CTP电池系统损失一定的能量密度,同时这种安装方式受到粘接强度、机械强度影响,连接的可靠性较差;同时,在现有的CTP电池系统结构中,电极组件在电池系统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热,又因电极组件的密集排布,电池系统在热量集中度较高时会产生热失控,电池系统一旦发生热失控,热失控必将蔓延甚至造成动力汽车整车报废,如此热管理系统在电池系统中也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其中,图1至图16示出了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6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具有两两相交的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X,该电池包包括:底板1、第一隔板2、第二隔板3、第一热管理组件6、电极组件7及顶盖组件5,
具体的,底板1设有在第一方向Z相对的顶壁11和底壁12,第一隔板2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第一隔板2均连接于顶壁11,多个第一隔板2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第二隔板3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第二隔板3均连接于顶壁11,多个第二隔板3沿第三方向X间隔排布,并且,第一隔板2在第三方向X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二隔板3,以限定出多个容纳槽4,容纳槽4具有背离底壁12的敞口41,容纳槽4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极组件7,第一热管理组件6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热管理组件6沿第三方向X排布,且第一热管理组件6贴靠于第二隔板3背离容纳槽4的一侧;顶盖组件5盖合容纳槽4并连接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3,顶盖组件5设置有与电极组件7电连接的电极端子51。
其中,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3中的“第一”和“第二”只是为了能够区分分设于底板1上的不同隔板,其并不是对隔板的个数或者顺序的限制。
其中,第一热管理组件6中的“第一”只是为了能够区分不同的热管理组件,其并不是对热管理组件的个数或者顺序的限制。
其中,为了便于第一隔板2及第二隔板3进行热传递,第一隔板2及第二隔板3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材质制成。
其中,电极组件7是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且电极组件7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电极组件7主要由正极极片、隔膜及负极极片层叠或卷绕形成。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构成电极组件的主体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不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各自构成极耳。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发生反应,极耳与电极端子51连接以形成电流回路。
其中,电极端子51包括正极端子511及负极端子512,正极端子511及负极端子512可布置于同一侧,也可布置于不同侧,本申请中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不影响本申请的技术效果即可。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中通过利用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形成容纳槽,通过将电极组件直接设置于容纳槽内,减少了电芯铝壳结构件,极大的提升了电池包的集成度和空间利用率,进而极大的提升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同时通过在第二隔板之间设置第一热管理组件,以预先设置好热管理系统,利用第一热管理组件实现了快速散热、加热的效果,提升了电池包的热管理功能。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隔板2及第二隔板3的高度相同,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至少部分的第一隔板2与第二隔板3的高度不相同。第一隔板2与第二隔板3之间的高度设置本申请中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不影响本申请的技术效果即可。
在本申请一具体的实施例一中: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热管理组件6包括第一液冷板61,第一液冷板6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液冷通道617和连通在第一液冷通道617至少一侧的第一接口611和第二接口612,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口611和第二接口612设于第一液冷通道617沿第二方向Y的同一侧;
在第三方向X上,相邻两个第一隔板2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第二隔板3,该至少两个第二隔板3限定出容纳空间,至少部分第一液冷板61设置于容纳空间内以与第二隔板3相贴靠,可以理解的是,相贴靠可以是直接贴靠,也可以是间接贴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方向X上,相邻两个第一隔板2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第二隔板3,也即,相邻的两个第一隔板2连接于两个不同的第二隔板3,两个第二隔板3限定出用于容纳第一液冷板61的容纳空间。
其中,第一接口611和第二接口612中的“第一”和“第二”只是为了能够区分分设于第一液冷板61上的不同接口,其并不是对接口的个数或者顺序的限制。
其中,第一接口611位于第一液冷通道617的冷却液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第二接口612位于第一液冷通道617的冷却液流动方向的上游侧。
其中,第一接口611和第二接口612可以位于第一液冷板61上的同一侧,也位于第一液冷板61上的不同侧,本申请中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不影响本申请的效果即可。
其中,第一液冷板61与第二隔板3之间填充有导热结构胶,以实现第一液冷板与第二隔板3之间的导热固定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多个第一热管理组件6还可沿第二方向Y排布,至少部分的第一隔板2与第一热管理组件6相贴靠。
多个第一热管理组件6还可同时沿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X排布,至少部分的第一隔板2及至少部分的第二隔板3均第一热管理组件6相贴合。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液冷板61在第三方向X的尺寸为L1 mm,满足:5≤L1≤20。即第一液冷板61在第三方向X的尺寸L1可以控制在5~20mm范围内。比如,第一液冷板61的尺寸L1可以为5mm、7.5mm、10mm、12.5mm、15mm、17.5mm、20mm中的一者或其中任意二者组成的范围。值得说明的是,该尺寸L1的上述具体数值仅是示例性地给出,只要在5~20mm范围内的任意值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其中,可利用测量元件多次测量第一液冷板61在第三方向X的尺寸,并取平均值,得到L1,具体的,测量元件可以为直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可以理解的,当第一液冷板61在第三方向X的尺寸L1小于5mm,会导致第一液冷板61的热管理管路流通面积不足,热管理性能差,当第一液冷板61在第三方向X的尺寸L1大于20mm,第一液冷板61的热管理性能不会提升,同时第一液冷板61会占用过多系统空间,降低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中通过将第一液冷板61在第三方向X的尺寸L1控制在5~20mm范围内,首先保证了第一液冷板61内的第一液冷通道617的流通面积充足,第一液冷板61的热管理性能较好,可有效的对电极组件进行热管理,其次保证了第一液冷板61的占用空间较小,从而增大了电极组件的占用空间,提升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液冷板61具有沿第一方向Z一端布置的底面,第一接口611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为H1 mm,第二接口612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为H2 mm,满足:H1>H2。即第一接口611位于第一液冷板61偏上的区域,第二接口612位于第一液冷板61偏下的区域,以使得冷却液在第一液冷板61内流动时,自第二接口612进入,在第一接口611流出,即低进高出,便于冷却液充满第一液冷通道617,以提升第一液冷板61的液冷效果。
其中,可利用测量元件多次测量第一接口611的中心与底面之间的距离,并取平均值,得到H1,可利用测量元件多次测量第二接口612的中心与底面之间的距离,并取平均值,得到H2。具体的,测量元件可以为直尺、游标卡尺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隔板3包括沿第三方向X布置的第一端面31,第一端面31与第一热管理组件6相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6所示,底板1还包括:相对设置在顶壁11的两个固定板13,多个第一隔板2和多个第二隔板3均设置在两个固定板13之间,至少部分第一热管理组件6设置在固定板13与第一隔板2之间;和/或,至少部分第一热管理组件6设置在固定板13与第二隔板3之间。
具体的,两固定板13可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两固定板13还可沿第三方向X相对设置。
当两固定板13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时,至少部分第一热管理组件6设置在固定板13与第一隔板2之间。
当两固定板13还可沿第三方向X相对设置时,至少部分第一热管理组件6设置在固定板13与第二隔板3之间。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通过设置固定板13,以利用固定板13与第二隔板3或者固定板13与第一隔板2之间的配合实现对部分第一热管理组件6的限位固定,防止第一热管理组件6随意活动,极大的减小冲击和挤压对电极组件的损伤。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板2与第二隔板3之间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隔板2与第二隔板3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以便电池包的整体装配,提升电池包的装配效率;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板2与第二隔板3一体成型,从而方便加工,减少加工工序。
在一实施例中,该电池包还包括:框体组件8,框体组件8包括边框81及上盖82,上盖82盖合于边框81上,且边框81与上盖82之间围绕形成一放置空间,底板1、第一隔板2、第二隔板3、第一热管理组件6及顶盖组件5均布置于放置空间内。
在本申请一具体的实施例二中:
如图10及图11所示,沿第三方向X,相邻两个第一隔板2连接于同一个第二隔板3,定义该第二隔板3为第二子隔板,第二子隔板内开设有液冷流道32,第一热管理组件6开设有与液冷流道32相连通的第一液冷通道617。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热管理组件6包括:包括第一冷却段613、第二冷却段614及第三冷却段615,第一冷却段613和第三冷却段615通过第二冷却段614相接并形成U型结构,第一液冷通道617开设于第二冷却段614的内部,第一冷却段613及第三冷却段615上均开设有导流口616,导流口616与第一液冷通道617流体连通,
第一冷却段613、第二冷却段614及第三冷却段615环绕第二子隔板且均与第二子隔板固定连接,可以是第一冷却段613和第三冷却段615分别设于第二子隔板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第二冷却段614设于第二子隔板背离底板1的一侧,并且第一液冷通道617、导流口616及液冷流道32之间相连通并构成供液冷介质流通的液冷腔,具体地,导流口616设有两个,其中,一个作为进液口,另一个作为出液口,可以是一个导流口616连通液冷流道32作为进液口或出液口,一个导流口616连通第一液冷通道617作为出液口或进液口,并且,液冷流道32和第一液冷通道617相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实施例一中的第一液冷板61包括第一冷却段613、第二冷却段614及第三冷却段615。其中,第一冷却段613、第二冷却段614及第三冷却段615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只是为了能够区分分设于第一液冷板61上的不同冷却段,其并不是对冷却段的个数或者顺序的限制。
其中,第一冷却段613、第二冷却段614及第三冷却段615均可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以与第二隔板3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中采用U字形的第一液冷板61,同时将第一液冷板61的第一冷却段613、第二冷却段614及第三冷却段615均与第二隔板3固定连接,以致于第一液冷通道617、导流口616及液冷流道32之间相连通并构成供液冷介质流通的液冷腔,以使得第一液冷板61与第二隔板3共用侧壁,以降低了第一液冷板61的材料用量,从而降低了导热胶的材料用量,进而降低了成本,同时减短导热路径,热管理性能更优。
同时,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二中的其它的技术特征与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一中的相同,鉴于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一中以对特征进行详细描述,本申请中的具体实施例二不在进行相应的描述,可参照具体实施例一中的描述。
在本申请一具体的实施例三中,具体实施例三在具体实施例一或具体实施例二中进一步形成。
如图5所示,底板1内开设有第二液冷通道151,底板1上设置有与第二液冷通道151均流体连通的第三接口16及第四接口17,第三接口16位于第二液冷通道151的冷却液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第四接口17位于第二液冷通道151的冷却液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底板1内直接开设有第二液冷通道151;在另一实施例中,底板1包括:承托部14及固定安装于承托部14下方的液冷部15,液冷部15上开设有第二液冷通道151。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中通过在底板1内开设有第二液冷通道151,以利用底板1内的第二液冷通道151与第一液冷板61内的第一液冷通道617相配合共同对电池包内的电极组件进行热管理,实现对电极组件的多面热管理,从而提升电池包的热管理性能。
同时,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三中的其它的技术特征与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一中的相同,鉴于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一中以对特征进行详细描述,本申请中的具体实施例三不在进行相应的描述,可参照具体实施例一中的描述。
其中,电池包在前面的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该用电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电池包,电池包作为用电装置的供电电源。
具体的,用电装置可以但不限于是移动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动车辆(例如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卡车等)、电气列车、船舶及卫星、储能系统等。
以上步骤所提供的介绍,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结构及核心思想。对于本技术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包,具有两两相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
底板,设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顶壁和底壁,
多个第一隔板,连接于所述顶壁,所述多个第一隔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
多个第二隔板,连接于所述顶壁,所述多个第二隔板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排布,并且,所述第一隔板在所述第三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二隔板,以限定出多个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具有背离所述底壁的敞口,所述容纳槽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极组件;
多个第一热管理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一热管理组件贴靠于所述第二隔板背离所述容纳槽的一侧;以及
顶盖组件,盖合所述容纳槽并连接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所述顶盖组件设置有与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的电极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理组件包括第一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设置有第一液冷通道和连通在所述第一液冷通道至少一侧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隔板之间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隔板,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隔板限定出容纳空间,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液冷板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以与所述第二隔板相贴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包括第二子隔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子隔板,所述第二子隔板内开设有液冷流道,所述第一热管理组件开设有与所述液冷流道相连通的第一液冷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管理组件包括:包括第一冷却段、第二冷却段及第三冷却段,所述第一冷却段和所述第三冷却段通过所述第二冷却段相接,所述第一液冷通道开设于所述第二冷却段内部,所述第一冷却段及所述第三冷却段上均开设有导流口,所述导流口与第一液冷通道流体连通,
所述第一冷却段、所述第二冷却段及所述第三冷却段环绕所述第二子隔板且均与所述第二子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液冷通道、所述导流口及所述液冷流道之间相连通并构成供液冷介质流通的液冷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具有沿第一方向一端布置的底面,所述第一接口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为H1 mm,所述第二接口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为H2mm,满足:H1>H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布置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热管理组件相贴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还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顶壁的两个固定板,多个所述第一隔板和多个第二隔板均设置在两个固定板之间,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热管理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和/或,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热管理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内开设有第二液冷通道,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液冷通道均流体连通的第三接口及第四接口,所述第三接口位于所述第二液冷通道的冷却液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第四接口位于所述第二液冷通道的冷却液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焊接固定;或者,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一体成型。
10.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所述电池包作为所述用电装置的供电电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15893.5U CN219937270U (zh) | 2023-05-10 | 2023-05-10 | 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15893.5U CN219937270U (zh) | 2023-05-10 | 2023-05-10 | 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937270U true CN219937270U (zh) | 2023-10-31 |
Family
ID=88489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115893.5U Active CN219937270U (zh) | 2023-05-10 | 2023-05-10 | 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937270U (zh) |
-
2023
- 2023-05-10 CN CN202321115893.5U patent/CN21993727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0143171A1 (zh) | 单体电池、动力电池包和电动车 | |
KR101218751B1 (ko) | 냉각 효율성이 향상된 중대형 전지팩 | |
US10361469B2 (en) | Battery module having water-cooled type cooling structure | |
KR101205181B1 (ko) | 신규한 구조의 냉각부재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 |
CN216872114U (zh)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CN217182265U (zh)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KR20120016590A (ko) | 콤팩트한 구조와 우수한 방열 특성의 전지모듈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중대형 전지팩 | |
CN214254530U (zh) | 电池及包括该电池的装置 | |
CN217562707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115513586A (zh) |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
KR102613200B1 (ko) | 배터리, 전력 소비 장치, 배터리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 |
CN219696555U (zh) | 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0324497U (zh) | 电池 | |
KR20120006136A (ko) | 냉각 설계 신뢰성이 향상된 냉각부재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 |
CN219937270U (zh) | 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 |
CN116615830B (zh) | 电池、用电设备、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3782903B (zh) | 电池包及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 |
KR20230129053A (ko) | 배터리, 전기 장치, 배터리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 |
CN221304891U (zh) | 边梁组件、电池箱体的边框、电池箱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 |
CN221632660U (zh) | 一种冷却板、电池包箱体、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 |
CN220527085U (zh) | 电池、储能系统及用电装置 | |
CN220934311U (zh) | 电池和车辆 | |
CN219086107U (zh) | 一种电池包 | |
CN219066968U (zh) | 热管理组件、电池和用电装置 | |
CN218334052U (zh) |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