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6386U - 穿戴式遥控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穿戴式遥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6386U
CN219936386U CN202321300402.4U CN202321300402U CN219936386U CN 219936386 U CN219936386 U CN 219936386U CN 202321300402 U CN202321300402 U CN 202321300402U CN 219936386 U CN219936386 U CN 2199363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arable
control
body portion
remote control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0040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英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ta Bounds Inc
Original Assignee
Meta Bound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ta Bounds Inc filed Critical Meta Bounds Inc
Priority to CN20232130040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63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63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63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人机交互领域,公开了一种穿戴式遥控设备,该穿戴式遥控设备包括穿戴主体、主板和第一触控件,穿戴主体用于佩戴于人体手部,主板设于穿戴主体内,并至少用于通讯连接显示设备;第一触控件设于穿戴主体,并与主板电连接;第一触控件设有控制部,控制部至少用于在外力作用下运动以控制显示设备。该穿戴式遥控设备中,通过设置第一触控件,并在第一触控件上设置能在外力作用下运动以控制显示设备的控制部,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促使控制部运动来控制显示设备,从而增强交互体验感。

Description

穿戴式遥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机交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戴式遥控设备。
背景技术
显示设备,如基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衍生出的AR产品,以及基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衍生出的VR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是,目前用来控制AR产品、VR产品等的设备受到交互技术和硬件性能的限制,存在交互体验感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穿戴式遥控设备,其旨在解决目前操控显示设备的方式存在交互体验感差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
一种穿戴式遥控设备,用于控制显示设备,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包括:
穿戴主体,用于佩戴于人体手部;
主板,设于所述穿戴主体内,并至少用于通讯连接所述显示设备;
第一触控件,设于所述穿戴主体,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件设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至少用于在外力作用下运动以控制所述显示设备。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第一触控件包括本体部和控制部,所述本体部收容于所述穿戴主体内,所述控制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所述控制部的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穿戴主体;
所述本体部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控制部至少用于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本体部滚动以控制所述显示设备。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控制部还用于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往靠近或远离所述主板的方向移动;
所述主板设有触发部,所述触发部用于当所述控制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往靠近所述主板的方向移动时被触发,并向所述主板发出触发信号。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第一触控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主板的一面,所述弹性件用于当所述控制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移动时被压抵,以接触所述触发部;
所述弹性件用于当外力撤除时回弹至原位,并驱动所述控制部回至原位。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本体部设有收容槽,所述控制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收容槽,且所述控制部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
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收容槽的底壁,并抵顶所述控制部。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第二触控件,所述第二触控件设于所述穿戴主体,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件至少用于当所述第二触控件被触摸时控制所述显示设备。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第二触控件贴合于至少部分所述穿戴主体的外表面。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穿戴主体包括沿所述穿戴主体的周向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所述第一触控件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触控件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三主体部中任意一者或其组合。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沿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形成间隔;和/或,
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周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三主体部的周向长度。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贴合于部分所述主板,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通过设置穿戴主体以便于穿戴在人体的手部,并通过设置主板使得穿戴式遥控设备能够与显示设备建立信号连接,主板能够处理从第一触控件传递过来的信号数据。还通过设置第一触控件,并在第一触控件上设置能在外力作用下运动以控制显示设备的控制部,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使控制部滚动来控制显示设备,从而增加交互体验感。而且,相比于直接触摸显示设备或者对由显示设备投影出的虚拟按键进行操作的方式,使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能有效降低误触误操作的现象发生概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主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为指环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为指夹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穿戴式遥控设备;
100、穿戴主体;110、第一主体部;120、第二主体部;130、第三主体部;140、穿戴空间;
200、主板;210、触发部;220、第一电路板;230、第二电路板;240、第三电路板;250、第四电路板;260、第六电路板;
300、第一触控件;310、控制部;320、本体部;
400、第二触控件;410、凹槽;500、电池;60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居中元件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中,操控AR眼镜的方式通常有以下两种:(一)触摸操作:触摸AR眼镜的镜腿上的按键;(二)按键操作:点击由AR眼镜上设置的摄像头在人眼前方投影出的虚拟按键。但是,无论是使用触摸操作还是按键操作来操控AR眼镜都存在交互方式单一的问题,且目前的操作方式也易导致误触误操作,这也会影响用户交互体验效果。
有鉴于此,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穿戴式遥控设备10,其能用于控制显示设备(未标示)。其中,显示设备可为手机、AR眼镜等具备显示功能的设备。如当显示设备包括手机和AR眼镜时,穿戴式遥控设备10和手机建立通讯,手机和AR眼镜建立通讯,穿戴式遥控设备10通过控制手机来控制眼镜。例如,穿戴式遥控设备10和手机建立通讯后,通过控制手机使手机界面上的页面进行滑动翻页,同时,手机同步信息到AR眼镜端,此时AR眼镜端同步显示翻页。实际上,穿戴式遥控设备10可以直接和AR眼镜建立通讯,来直接控制AR眼镜。本申请的实施例以穿戴式遥控设备10直接和AR眼镜建立通讯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地,在该穿戴式遥控设备10中,通过设置第一触控件300来控制显示设备,并设置主板200用来和显示设备建立通讯。用户能在控制显示设备时,使用外力促使第一触控件300上的控制部310运动,从而加强交互体验感,解决操控显示设备时交互体验感差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10包括穿戴主体100、主板200和第一触控件300,穿戴主体100用于佩戴于人体手部,如佩戴于人的手指或手腕。主板200设于穿戴主体100内,并至少用于通讯连接显示设备,第一触控件300设于穿戴主体100,并与主板200电连接。第一触控件300设有控制部310,控制部310至少用于在外力作用下运动以控制显示设备,例如,使用人手对控制部310施加外力,以使控制部310原位滚动或转动。
可以理解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穿戴式遥控设备10中,通过设置穿戴主体100以便于穿戴在人体的手部,并通过设置主板200使得穿戴式遥控设备10能够与显示设备,如与AR眼镜建立信号连接,通常,主板200能够处理从第一触控件300传递过来的信号数据。还通过设置第一触控件300并在第一触控件300上设置能在外力作用下运动以控制显示设备的控制部310,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使控制部310滚动来控制显示设备,从而增加交互体验感。而且,将该穿戴式遥控设备10佩戴于人手部,用户可以直接观察到其上的第一触控件300和控制部310,并且第一触控件300和控制部310均为实体,用户可以直接知道是否有对控制部310进行操作,相比于直接触摸显示设备或者对由显示设备投影出的虚拟按键进行操作的方式,使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10,能有效降低误触误操作的现象发生概率。
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触控件300包括控制部310和本体部320,本体部320收容于穿戴主体100内,控制部310可转动地连接于本体部320,且控制部310的至少部分凸出于穿戴主体100,控制部310能相对于本体部320在本体部320的表面转动,控制部310的一部分收容在穿戴主体100内,另一部分凸出于穿戴主体100的表面,以便于用户操作控制部310。本体部320与主板200电连接,控制部310至少用于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本体部320滚动以控制显示设备。通常可结合相关技术,在本体部320上布设四个感应磁轴(未标示),四个感应磁轴两两相对设置并围设于控制部310的底部四周,控制部310呈球状,同时在主板200上对应四个感应磁轴的位置各设置一个感应元件(未标示),如霍尔元件。这样,当促使控制部310在一个方向上滚动时,例如使其原地往上滚动时,也即在其球心位置不变的状态下滚动时,会触发对应位置的感应磁轴转动,最后使对应的感应元件感应到感应磁轴转动,从而得知控制部310滚动的方向,并产生信号传输给主板200,从而本体部320能够感应到控制部310滚动的方向,并进行信号的传输,最终传递给主板200,由主板200进行处理并发出指令给显示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控件300为轨迹球,控制部310则为轨迹球中的可滚动的球体。这样,用户可通过手指带动球体滚动从而带动显示设备投影出的虚拟屏幕上指针的移动,操作方式简单。而且,球体在各方向上都能滚动,如进行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的滚动,轨迹球识别球体的这种空间路径上的滚动,以令用户能滑动在虚拟屏幕上不同的虚拟画面,提升交互体验感和沉浸式体验感。当显示设备为AR眼镜时,由于轨迹球的球体能够在不同方向上滚动,往前转动属于操控AR眼镜中交互方式的一种,往后转动也属于操控AR眼镜中交互方式的一种,由此,可增加交互方式,解决相关技术中操控AR眼镜交互方式单一的问题。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控制部310还用于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本体部320往靠近或远离主板200的方向移动,当将第一触控件300水平放置时,控制部310可以相对于本体部320进行上下移动。主板200设有触发部210,触发部210用于当控制部310相对于本体部320往靠近主板200的方向移动时被触发,并向主板200发出触发信号,主板200能对触发信号进行处理并发出指令给显示设备。这样,在显示设备为AR眼镜的实施例中,当用户需要实现选中点击虚拟屏幕上的画面时,可通过施加促使控制部310下移的作用力以使控制部310向下移动,从而触发触发部210。示例性的,触发部210为凸设于主板200上的按键,以提升用户对控制部进行按压操作的体验感。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触控件300还包括弹性件(未标示),弹性件设于本体部320朝向主板200的一面,弹性件用于当控制部310相对于本体部320移动时被压抵,以接触触发部210,从而使触发部210被按压触发。弹性件用于当外力撤除时回弹至原位,也即回至未被控制部310下压的位置,同时,弹性件驱动控制部310回至原位,也即回至未被下压的位置。示例性的,弹性件为铜片或钢片,以使弹性件具有弹力。具体地,弹性件包括摆动部(未标示)和抵压部(未标示),摆动部连接于本体部320朝向主板200的一面,在将第一触控件300水平放置的实施例中,弹性部以与竖直方向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的趋势自上而下倾斜延伸,抵压部连接于摆动部远离本体部的一端,并抵顶控制部310,以托举控制部310。当控制部310下压抵压部以使抵压部下移时,摆动部绕其与本体部320的连接处为支点摆动。
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体部320设有收容槽(未标示),控制部310可转动地连接于收容槽,且控制部310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槽内,收容槽的设置便于安装控制部310。弹性件设于收容槽的底壁,并抵顶控制部310。通常收容槽的底壁设有收容开口(未标示),弹性件收容于收容开口内。具体地,摆动部远离抵压部的一端连接于收容开口的内侧壁。示例性的,本体部320包括主支架(未标示)、承载架(未标示)和收容架(未标示),在将第一触控件300水平放置的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主支架罩设于收容架的外表面,且收容架的部分凸露于主支架的上端面,承载架连接于主支架的底部。控制部310安装于收容架内,且控制部310的底部被承载架上的弹性件承拖,感应磁轴位于控制部310的底部四周,并被控制部310和承载架夹持,且感应磁轴的部分从承载架中显露出。控制部310的部分从收容架的上端面凸露出,以便于用户触摸控制部310。当弹性件的弹力驱使控制部310上移时,收容架因罩住控制部310,且控制部310仅顶部凸露出收容架的上端面,使得收容架能对控制部310进行限位,以使控制部310不脱离本体部320,而回落至未被下压的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穿戴式遥控设备10还包括第二触控件400,第二触控件400设于穿戴主体100,并与主板200电连接,主板200能够处理从第二触控件400传递过来的信号数据。第二触控件400至少用于当第二触控件400被触摸时控制显示设备,例如在第二触控件400上进行滑动触摸操作,应当理解,用户可以通过滑动触摸第二触控件400的表面来控制显示设备,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如点击(单击或双击)第二触控件400的表面来控制显示设备。这样,在显示设备为AR眼镜的实施例中,用户能在控制AR眼镜时,可选择的对第一触控件300和/或第二触控件400进行操作,如使用外力滚动第一触控件300上的控制部310,或者滑动触摸第二触控件400,从而增加交互方式。同时,第二触控件400也为实体,用户也可以直接知道是否有对第二触控件400进行操作,有利于降低误触误操作的现象发生概率。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触控件400贴合于至少部分穿戴主体100的外表面,方便用户使用手指在第二触控件400的表面进行滑动触摸等操作。示例性的,第二触控件400为触控板,例如能够在其表面进行滑动触摸和点击操作的触控板。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板200设有主控芯片(未标示)和用于识别穿戴式遥控设备10位姿状态的测量部件(未标示),测量部件与主控芯片电连接,主控芯片至少用于通讯连接显示设备。其中,主控芯片可以是蓝牙芯片,蓝牙芯片既具有蓝牙功能,以通讯连接显示设备,又具有数据处理功能,以处理第一触控件300、第二触控件400和测量部件传递过来的数据。测量部件用于识别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位姿状态,包括识别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位置和姿态,以便于根据穿戴式遥控设备10当前的位姿状态来控制显示设备。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测量部件包括陀螺仪、磁力计和加速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陀螺仪、磁力计和加速度传感器均与主控芯片电连接。陀螺仪用来感应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倾斜角度,磁力计用来感应穿戴式遥控设备10是否有戴正,加速度传感器用来感应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位移。在一个实施例中,测量部件包括陀螺仪、磁力计和加速度计,三者相配合感应穿戴式遥控设备10当前的位姿状态。例如,当用户佩戴好穿戴式遥控设备10于手部时,晃动手部,手部由静止到具有速度,测量部件可感应到穿戴式遥控设备10产生加速度并移动了一段距离,由此获知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位姿发生了改变。可以理解,通过改变手部动作可以改变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位姿状态,从而控制显示设备,增加交互方式,增强交互体验感。又如,还可以通过敲击穿戴式遥控设备10,使其产生振动,从而使穿戴式遥控设备10产生加速度以及产生轻微位移,而被加速度传感器识别,也可控制显示设备。
如图2和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穿戴主体100包括沿穿戴主体100的周向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主体部110、第二主体部120和第三主体部130,这样,穿戴主体100可以形成环绕于人体手部的穿戴空间140,用户的手指或者手腕可以穿过穿戴空间140,佩戴方式简单。第一触控件300设于第二主体部120,第二触控件400设于第一主体部110、第二主体部120和第三主体部130中任意一者或其组合,例如将第二触控件400设于第一主体部110、第二主体部120或第三主体部130,或者将第二触控件400设于第一主体部110、第二主体部120和第三主体部130中的任意两个,又或者在第一主体部110、第二主体部120和第三主体部130上都设有第二触控件400。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沿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周向方向上,第一主体部110远离第二主体部120的一端与第三主体部130远离第二主体部120的一端形成间隔。这样,穿戴主体100整体呈非封闭环形,如指夹形态。穿戴主体100在佩戴时可以从手指侧边夹戴在手指上,当将其戴在食指上时,食指和中指之间不存在异物,可提升配戴舒适度。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穿戴主体100整体也可以呈封闭环形,这样,可将穿戴主体100设计成指环、手环或腕带等形态。
如图2和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主体部110的周向长度大于第三主体部130的周向长度,以便于用于观察到穿戴式遥控设备10是否有戴正。在将第二触控件400贴设于第三主体部130的实施例中,佩戴完成时,第三主体部130面向用户,此时,穿戴式遥控设备10被戴正。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板200包括沿穿戴主体100的周向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电路板220、第二电路板230和第三电路板240。第一电路板220收容于第一主体部110,第二电路板230收容于第二主体部120,第三电路板240收容于第三主体部130。第一触控件300电连接于第二电路板230。在本申请中,主板200呈非封闭环形的设置,让主板200的重量均匀分散在穿戴主体100内,提升该穿戴式遥控设备10佩戴在用户手部上时的佩戴平稳度。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穿戴式遥控设备10还包括电池500,电池500贴合于部分主板200,并与主板200电连接,电池500用于给穿戴式遥控设备10内的如主板200、第一触控件300、第二触控件400等部件供电。示例性地,沿主板200的径向方向,电池500贴合于第一电路板220,并与第一电路板220电连接,电池500呈弧形,有助于电池500在形状上适配于第一电路板220。主板200还包括第四电路板250,第四电路板250贴合于第一电路板220上,且沿径向方向,电池500和第四电路板250分别贴合于第一电路板220的相对两侧面,合理使用第一电路板220在径向方向上其两面的空间。通常,在第四电路板250上绕设有无线充电线圈(未标示),以便于给穿戴式遥控设备10充电。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在主板200包括第一电路板220、第二电路板230和第三电路板240的实施例中,主板200还包括均收容于第三主体部130的第五电路板(未标示)和第六电路板260。沿主板200的径向方向,第六电路板260和第三电路板240间隔设置,且第六电路板260也沿穿戴主体100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五电路板设于第三电路板240和第六电路板260之间,且在主板200的径向方向上,第五电路板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三电路板240和第六电路板260连接,第三电路板240和第五电路板能够配合支撑第六电路板260,以提高主板200整体的结构稳定性。第六电路板260与第二触控件400电连接,以感应第二触控件400是否被触摸,并当第二触控件400被触摸时,如滑动触摸、点击以触碰到第二触控件400时,第六电路板260产生数据信号发送给主控芯片,由主控芯片进行处理。
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触控件400朝向第六电路板260的一面设有凹槽410,以便于将第六电路板260装配于第二触控件400上。第六电路板260远离主板200的轴向中心的一面连接于凹槽410,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使用连接件500,如粘接泡棉,把第六电路板260粘接在凹槽410上,从而提高第六电路板260与凹槽410之间的连接牢固度,进而提高第六电路板260与第二触控件400的连接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穿戴式遥控设备,用于控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包括:
穿戴主体,用于佩戴于人体手部;
主板,设于所述穿戴主体内,并至少用于通讯连接所述显示设备;
第一触控件,设于所述穿戴主体,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所述第一触控件包括本体部和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本体部,所述控制部至少用于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本体部滚动以控制所述显示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收容于所述穿戴主体内,且所述控制部的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穿戴主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还用于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往靠近或远离所述主板的方向移动;
所述主板设有触发部,所述触发部用于当所述控制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往靠近所述主板的方向移动时被触发,并向所述主板发出触发信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主板的一面,所述弹性件用于当所述控制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移动时被压抵,以接触所述触发部;
所述弹性件用于当外力撤除时回弹至原位,并驱动所述控制部回至原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设有收容槽,所述控制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收容槽,且所述控制部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
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收容槽的底壁,并抵顶所述控制部。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第二触控件,所述第二触控件设于所述穿戴主体,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件至少用于当所述第二触控件被触摸时控制所述显示设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件贴合于至少部分所述穿戴主体的外表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主体包括沿所述穿戴主体的周向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所述第一触控件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触控件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三主体部中任意一者或其组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形成间隔;和/或,
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周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三主体部的周向长度。
10.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贴合于部分所述主板,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CN202321300402.4U 2023-05-25 2023-05-25 穿戴式遥控设备 Active CN2199363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0402.4U CN219936386U (zh) 2023-05-25 2023-05-25 穿戴式遥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0402.4U CN219936386U (zh) 2023-05-25 2023-05-25 穿戴式遥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6386U true CN219936386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97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00402.4U Active CN219936386U (zh) 2023-05-25 2023-05-25 穿戴式遥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63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44665B2 (ja) 端末装置、端末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7678542B (zh) 一种指环类可穿戴设备及人机交互方法
US20130069883A1 (en) Portabl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rminal
US8831240B2 (en) Bluetooth device and audio play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US20210089131A1 (en) Finger-Mounted Input Devices
WO2020018351A1 (en) Computer systems with finger devices
US20020101457A1 (en) Bezel interface for small computing devices
CN102955580B (zh) 鼠标及其模拟触控操作的方法
CN105814511B (zh) 偏差平面手腕输入装置、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9960404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KR20180065727A (ko) 객체를 디스플레이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CN219936386U (zh) 穿戴式遥控设备
WO2024001828A1 (zh) 腕戴设备控制方法及相关系统、存储介质
US12093464B2 (en) Systems for interpreting a digit-to-digit gesture by a user differently based on roll values of a wrist-wearable device worn by the user,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CN219609597U (zh) 穿戴式遥控设备
CN215268253U (zh) 智能指环以及指环和眼镜配合的穿戴设备
Headon et al. Supporting gestural input for users on the move
WO2009093027A1 (en) Wrist-mounted computer periferal
CN210573484U (zh) 一种显示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CN110658925A (zh) 一种用陀螺仪定位的手持无线鼠标
JP2006050512A (ja) データ入力方式
JPH09198164A (ja) 着用コンピュータ
US11747919B1 (en) Multi-input for rotating and translating crown modules
CN219758790U (zh) 一种增强现实交互手套系统
CN211628214U (zh) 一种指环式鼠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