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0883U - 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0883U
CN219930883U CN202320814771.9U CN202320814771U CN219930883U CN 219930883 U CN219930883 U CN 219930883U CN 202320814771 U CN202320814771 U CN 202320814771U CN 219930883 U CN219930883 U CN 219930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eir
area
water distributi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1477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军营
吴昊
任金亮
于凡淇
李辰
刘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di Spong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di Spong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di Spong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di Spong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1477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0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0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0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包括堰体区,所述堰体区包括堰前区、堰后区和配水区,该配水区设置在所述堰前区与堰后区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堰前区和堰后区连通;所述堰前区设有初次沉淀区,所述堰后区设有消能区,在所述消能区的底部下方设有净化区,该净化区的一端通过进水管与所述配水区连通,另一端通过排水管与所述消能区的下游连通;采用上述结构,本申请溢流堰兼具了净化、景观和防洪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水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背景技术
溢流堰是水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控制上游水位和流量,然而,横跨河流的溢流堰会影响水生生态。目前溢流堰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滚水坝、汀步堰、砾间床和净化堰。滚水坝为目前最常见的溢流堰形式,主要原理是将水位抬高到一定位置,当涨水时,多余的水可以自由溢流向下游,景观效果较好,但坝体底部占地面积大,且易构成挡水,影响行洪排涝,不具备生态水利功能;汀步堰兼具交通和景观功能,材质多样,但仍不涉及生态水利;砾间床为利用砾石床净水的仿生河床技术,仅适用于生态河床特殊区间净化,地下构造不能实现局部雍水和跌流曝气效果;净化堰是新兴生态水利技术,利用堰体净水,然而,净化堰的直壁结构过于人工化,景观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包括堰体区,所述堰体区包括堰前区、堰后区和配水区,该配水区设置在所述堰前区与堰后区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堰前区和堰后区连通;所述堰前区设有初次沉淀区,所述堰后区设有消能区,在所述消能区的底部下方设有净化区,该净化区的一端通过进水管与所述配水区连通,另一端通过排水管与所述消能区的下游连通。
进一步,所述配水区的顶部设有用于封闭该配水区顶部的盖板,在所述配水区的上方还设有镂空栈道,该镂空栈道与所述盖板之间具有供水流过的溢流通道,该溢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堰前区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堰后区和配水区连通。
进一步,所述配水区内设有检修井,该检修井的底部设有沉泥区,所述检修井的顶部设有检查口,该检查口上安装有可开合井盖。
进一步,所述堰前区内、且位于所述初次沉淀区的下游设有净水植物区。
进一步,还包括泄空管,该泄空管设置在所述初次沉淀区的下游,所述泄空管的出水口与所述配水区连通,在所述泄空管的出口安装有第一阀门,该第一阀门为常闭设置。
进一步,所述净化区包括位于中部的净化填料区、位于所述净化填料区上游的布水区以及位于所述净化填料区下游的集水区;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配水区连通,出水端与所述布水区连通,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集水区连通,出水端与所述消能区连通。
进一步,还包括布水管,该布水管沿所述布水区宽度方向设置,沿所述布水管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布水孔,所述布水管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连通。
进一步,还包括集水管,所述集水管沿所述集水区宽度方式设置,沿所述集水管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集水孔,所述集水管与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连通。
进一步,所述镂空栈道包括断开段以及位于所述断开段两端的第一主体段和第二主体段,所述断开段设置在对应所述检查口位置,该断开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段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体段榫接。
进一步,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设有第二阀门,该第二阀门为常开设置。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图2的D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在泄洪期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沿图1的B-B剖面图;
图6为沿图1的C-C剖面图。
其中,堰前区1、初次沉淀区11、净水植物区12、泄空管13、过滤罩131、块石132、配水区2、检修井21、盖板22、设备井23、井盖24、防坠网25、沉泥区26、堰后区3、消能区31、布水管32、集水管33、排水管34、进水管35、净化区36、净化填料区37、镂空栈道4、连接构件41、第一主体段42、断开段43、第二主体段44、水面线5、第一阀门6、第二阀门7。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功能、方法等仅仅是现有技术的常规适应性应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实质在于硬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而非针对功能、方法本身,也即本实用新型虽然涉及一点功能、方法,但并不包含对功能、方法本身提出的改进。本实用新型对于功能、方法的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参见图1~图6,本申请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包括堰体区,所述堰体区包括堰前区1、堰后区3和配水区2,该配水区2设置在所述堰前区1与堰后区3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堰前区1和堰后区3连通;所述堰前区1设有初次沉淀区11,所述堰后区3设有消能区31,在所述消能区31的底部下方设有净化区36,该净化区36的一端通过进水管35与所述配水区2连通,另一端通过排水管34与所述消能区31的下游连通。
本申请通过将堰体区设置为堰前区1、堰后区3以及设置在堰前区1与堰后区3之间的配水区2,堰前区1设有初次沉淀区11,该初次沉淀区11的下游设有泄空管13与配水区2连通,堰后区3设置消能区31,在消能区31的底部下方设置净化区36,该净化区36的一端通过进水管35与配水区2连通,另一端通过排水管34与消能区31的下游连通;上游来水可在堰前区1的初次沉淀区11沉砂处理后,以较高流速从配水区2的顶部形成跌流曝气流向堰后区3,经堰后区3的消能区31消能后流向下游;或者导入配水区2,进行二次沉淀后,再进入净化区36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通过排水管34排入堰后区3的下游。采用上述结构,本申请溢流堰兼具了净化、景观和防洪功能。
堰前区1设置在堰体区的上游位置,堰后区3设置在堰体区的下游位置,配水区2横跨河渠设置。配水区2的顶部设有用于封闭该配水区2顶部的盖板22,在配水区2的上方还设有镂空栈道4,该镂空栈道4与盖板22之间具有供水流过的溢流通道,该溢流通道的一端与堰前区1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堰后区3和配水区2连通,一部分水流直接由溢流通道流入堰后区3,另一部分水流进入配水区2和净化区36处理后排出。
初次沉淀区11设置在堰前区1的上游、远离配水区2位置,对上游来水进行初次沉淀。堰前区1内、且位于初次沉淀区11的下游设有净水植物区12,可用于种植净水植物,对水质进行净化的同时,提高景观效果。
净水植物区12采用近自然土石砌筑形成,净水植物区12的底部由初次沉淀区11的下游至配水区2方向逐渐提高,形成一个逐渐向上的坡面,使得来水中的泥沙在流向溢流通道的过程中进一步沉积并滑落至初次沉淀区11内,便于对沉淀泥沙的集中处理。
消能区31采用近自然土石砌筑形成,消能区31的底部为由配水区2向下有方向逐渐降低,形成一个逐渐向下的坡面,使得由溢流通道流出的水流在消能区31逐渐消能后流向下游。
堰前区1还设有泄空管13,该泄空管13安装在初次沉淀区11的下游与配水区2之间,泄空管13的进水端位于初次沉淀区11的下游与净水植物区12的连接位置,泄空管13的高度与初次沉淀区11的下游高度相适配、且高于配水区2的进水管35的管顶。在泄空管13的进水端设有过滤罩131,用于对进入泄空管13的水流进行过滤。在泄空管13的出水端、且位于配水区2内设有第一阀门6,用于控制泄空管13的开启和关闭,本实施例中,第一阀门6为常闭设置。为了防止泄空管13浮起,在泄空管13的进水端还压有块石132。
配水区2横跨河渠设置,配水区2的底部高于检修井21的底部。配水区2内设有检修井21,该检修井21的底部设有沉泥区26,检修井21的顶部设有检查口,该检查口上安装有可开合井盖24,该井盖24的下方设有防坠网25。在检修井21上还可以设置便于踩踏的脚踏。在使用过程中,可按照需要打开井盖24后,对检修井21内的沉泥区26进行清理,或使用市政排污车抽吸污泥。
镂空栈道4横跨河渠设置在配水区2的盖板22上方,在镂空栈道4与配水区2的盖板22之间形成供水流过的溢流通道,在常流量期间,河渠的水面线5位于镂空栈道4的下方,镂空栈道4可供行人通过,兼具交通和美观性。
配水区2的两端(对应河渠的两岸)分别设有设备井23,镂空栈道4的两端可通过连接构件41固定在设备井23内。
具体的,镂空栈道4包括断开段43以及位于断开段43两端的第一主体段42和第二主体段44。第一主体段42和第二主体段44通过连接构件41铰接在对应端的设备井23内,断开段43设置在对应检查口位置,该断开段43的一端与第一主体段42铰接,另一端与第二主体段44榫卯连接。
在常流量期间,水流从镂空栈道4向下方的溢流通道流过,第一主体段42、断开段43和第二主体段44连接成一体,可供行人通过;在暴雨行洪期间,由于水流增大,水位上升漫过镂空栈道4,断开段43与第二主体段44之间的榫卯结构在水流冲击下断开,断成两段的镂空栈道4在水流作用下转至顺水流方向,减少对水流的阻力,提高泄洪能力,行洪过后再次连接断开段43与第二主体段44即可恢复镂空栈道4。
净化区36设置在堰后区3的消能区31底部下方,净化区36包括位于中部的净化填料区37、位于净化填料区37上游的布水区以及位于净化填料区37下游的集水区;进水管35的进水端与配水区2连通,出水端与布水区连通,排水管34的进水端与集水区连通,出水端与消能区31连通。
净化填料区37可根据不同河道污染物特点针对性配制对应的除污填料,实现对水流的净化过滤,提高下游水质。
具体的,还包括布水管32和集水管33。布水管32沿布水区宽度方向设置,沿布水管32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布水孔,布水管32与进水管35的出水端连通;进水管35设置在配水区2的泄空管13的出水端第一闸门6下方,在进水管35的进水端设有第二阀门7,该第二阀门7为常开设置。通过进水管35将配水区2内的水流导入布水管32内,由布水管32将水流均匀布设在净化区36。
集水管33沿集水区宽度方式设置,沿集水管33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集水孔,集水管33与排水管34的进水端连通,将净化区36净化后的水收集并导入排水管34内,由排水管34排入堰后区3的下游位置。
净化区36的底部、且沿净化区36长度方向还设有防渗层,用以防止渗漏。
本申请景观溢流堰原理如下:
1、常流量期间,上游来水在初次沉淀区11沉淀处理后,水流以较高流速经净水植物区12进入溢流通道,在溢流通道作用下,一部分水流形成跌流曝气流向消能区31,消能后流向下游;另一部分水流进入配水区2内,再次沉淀后,由进水管35和布水管32流入净化区36进行净化,净化后经集水管33和排水管34排向消能区31的下游。
2、暴雨行洪期间,水位上涨,水流量增大,镂空栈道4的断开段43与第二主体段44之间的榫卯结构在水流冲击下断开,断成两端的镂空栈道4在水流作用下转至顺水流方向,减少对水流的阻力,提高泄洪能力,行洪过后再次连接断开段43与第二主体段44即可恢复镂空栈道4。
3、当需要泄空时,将第一阀门6打开,水流可由泄空管13排入配水区2内,便于对初次沉淀区11和配水区2进行清理处理。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系统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系统、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系统、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包括堰体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堰体区包括堰前区、堰后区和配水区,该配水区设置在所述堰前区与堰后区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堰前区和堰后区连通;所述堰前区设有初次沉淀区,所述堰后区设有消能区,在所述消能区的底部下方设有净化区,该净化区的一端通过进水管与所述配水区连通,另一端通过排水管与所述消能区的下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区的顶部设有用于封闭该配水区顶部的盖板,在所述配水区的上方还设有镂空栈道,该镂空栈道与所述盖板之间具有供水流过的溢流通道,该溢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堰前区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堰后区和配水区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区内设有检修井,该检修井的底部设有沉泥区,所述检修井的顶部设有检查口,该检查口上安装有可开合井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堰前区内、且位于所述初次沉淀区的下游设有净水植物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泄空管,该泄空管设置在所述初次沉淀区的下游,所述泄空管的出水口与所述配水区连通,在所述泄空管的出口安装有第一阀门,该第一阀门为常闭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区包括位于中部的净化填料区、位于所述净化填料区上游的布水区以及位于所述净化填料区下游的集水区;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配水区连通,出水端与所述布水区连通,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集水区连通,出水端与所述消能区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水管,该布水管沿所述布水区宽度方向设置,沿所述布水管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布水孔,所述布水管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水管,所述集水管沿所述集水区宽度方式设置,沿所述集水管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集水孔,所述集水管与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栈道包括断开段以及位于所述断开段两端的第一主体段和第二主体段,所述断开段设置在对应所述检查口位置,该断开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段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体段榫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设有第二阀门,该第二阀门为常开设置。
CN202320814771.9U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Active CN219930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14771.9U CN219930883U (zh)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14771.9U CN219930883U (zh)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0883U true CN219930883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89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14771.9U Active CN219930883U (zh)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08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1218A (zh) 一种初期雨水及雨污混合溢流水拦蓄渗流设施
CN102583759B (zh) 梯级复合流人工湿地系统及其污水生态净化方法
CN106836439B (zh) 一种应急自开启装置
KR101224277B1 (ko) 저류조를 이용한 오수 및 계곡수 분리용 초기우수 보관 처리 시스템
KR100780743B1 (ko) 높이차를 가지는 공기배출수단이 구비된 일련의사이펀여수로군(群)
CN104499530B (zh) 一种重力弃流过滤装置
CN109403264A (zh) 河渠入河口污水处理设施沉砂池采用人工弯道壅水的方法
CN203755425U (zh) 一种初期雨水及雨污混合溢流水拦蓄渗流设施
CN219930883U (zh) 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CN205662974U (zh)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
CN111139784A (zh) 湖泊入湖口点源污染强化滞留净化人工湿地系统
CN116446354A (zh) 一种具有净化系统的景观溢流堰
CN215102348U (zh) 一种消减排水管网底泥污染的溢流污水处理及调蓄系统
CN100503473C (zh) 丁坝型上向流潜流湿地
CN108978597A (zh) 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生物过滤护坡及其施工方法
CN210122703U (zh) 构建于河道河床的精滤湿地设施
CN212561843U (zh) 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
CN115110470A (zh) 行洪河道截蓄装置
CN209144648U (zh) 一种桥梁排水收集系统
CN208525917U (zh) 基于居民区既有雨水管网的末端截污分离装置
CN216785932U (zh) 沟渠来水河道净化系统
CN109853459B (zh) 一种构建于河道河床的精滤湿地设施
WO2019101158A1 (zh) 集约式洪灌渠道
CN110565781A (zh) 雨水口改造方法
CN105908802B (zh)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及构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