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27412U - 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927412U CN219927412U CN202321366550.6U CN202321366550U CN219927412U CN 219927412 U CN219927412 U CN 219927412U CN 202321366550 U CN202321366550 U CN 202321366550U CN 219927412 U CN219927412 U CN 2199274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inlet
- impeller
- shielding plate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中蜗壳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容纳腔以及与容纳腔一一对应的且连通的用于连通车身内部的风送腔;抽风组件具有设置于容纳腔且与容纳腔一一对应的抽风部;风箱组件包裹容纳腔,风箱组件在朝向车身外部的一侧形成有与容纳腔一一对应的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风箱组件在朝向车身内部的一侧形成有与容纳腔一一对应的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调节组件能够控制与同一个容纳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中的一者打开,另一者关闭。第一风筒和第二风筒会同时进风,能够大大增加进风量,进而能够做到整车温度的快速升温或整车温度的快速降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
背景技术
空调作为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核心部件,随着汽车能源利用率被大家关注,而同样倍受关注。
现有的空调多数采用双层流进风结构,然而,传统的双层流进风结构,多为单侧进风且单风口进风,导致风量不足,因此无法做到整车快速升温及快速降温。
因此,亟需一种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因进风量不足而导致的无法做到整车快速升温及快速降温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包括:风箱组件、抽风组件、蜗壳组件以及调节组件;
所述蜗壳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且连通的用于连通车身内部的风送腔;
所述抽风组件具有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且与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抽风部;
所述风箱组件包裹所述容纳腔,所述风箱组件在朝向车身外部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风箱组件在朝向所述车身内部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
所述调节组件能够控制与同一个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中的一者打开,另一者关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蜗壳组件包括能够作为所述容纳腔的蜗壳以及能够作为所述风送腔的风筒;
所述蜗壳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蜗壳以及第二蜗壳,所述风筒设置有两个,分别为与所述第一蜗壳连通的第一风筒以及与所述第二蜗壳连通的第二风筒。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抽风组件包括能够作为所述抽风部的叶轮;
所述叶轮设置有两个,分别为设置于所述第一蜗壳的第一叶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蜗壳的第二叶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抽风组件还包括驱动件;
所述驱动件的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叶轮或所述第二叶轮;
所述驱动件的驱动轴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以使所述驱动件的驱动轴能够同时驱动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旋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风箱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在朝向所述车身外部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一叶轮开设有一号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在朝向所述车身外部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二叶轮开设有二号第一进风口;
所述壳体在朝向所述车身内部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一叶轮开设有一号第二进风口,所述壳体在朝向所述车身内部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二叶轮开设有二号第二进风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遮挡板以及第二遮挡板;
所述第一遮挡板转动连接于所述一号第一进风口以及所述一号第二进风口,以使当所述第一遮挡板打开所述一号第一进风口时,能够关闭所述一号第二进风口或当所述第一遮挡板关闭所述一号第一进风口时,能够打开所述一号第二进风口;
所述第二遮挡板转动连接于所述二号第一进风口以及所述二号第二进风口,以使当所述第二遮挡板打开所述二号第一进风口时,能够关闭所述二号第二进风口或当所述第二遮挡板关闭所述二号第一进风口时,能够关闭所述二号第二进风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
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遮挡板的转动轴连接,能够驱动所述第一遮挡板转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遮挡板的转动轴连接,能够驱动所述第二遮挡板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车用双层流进风结构还包括过滤组件;
所述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风送腔靠近所述车身内部的端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器和蒸发器;
所述过滤器靠近所述风送腔,所述蒸发器靠近所述车身内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还包括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的主体连接,且能够将所述驱动件的主体支撑于所述第一叶轮或所述第二叶轮的内部;
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件的主体所在的叶轮相对应的蜗壳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包括:风箱组件、抽风组件、蜗壳组件以及调节组件;
所述蜗壳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且连通的用于连通车身内部的风送腔;
所述抽风组件具有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且与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抽风部;
所述风箱组件包裹所述容纳腔,所述风箱组件在朝向车身外部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风箱组件在朝向所述车身内部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
所述调节组件能够控制与同一个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中的一者打开,另一者关闭。
具体地,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第一风筒和第二风筒会同时进风,能够大大增加进风量,进而能够做到整车温度的快速升温或整车温度的快速降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中壳体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中壳体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在图5视角下的且隐藏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在第四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在图7视角下的且隐藏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的A-A剖视图;
图11为图9的B-B剖视图。
附图标记:
1-第一蜗壳;2-第二蜗壳;3-第一风筒;4-第二风筒;5-第一叶轮;6-第二叶轮;7-驱动件;8-壳体;9-一号第一进风口;10-二号第一进风口;11-一号第二进风口;12-二号第二进风口;13-第一遮挡板;14-第二遮挡板;15-第一遮挡板的转动轴;16-第二遮挡板的转动轴;17-过滤器;18-蒸发器;19-连接件;22-第一循环风进入通道;23-第二循环风进入通道;24-过滤组件;25-驱动件的输出轴;26-上侧气流;27-下侧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在开启空调工作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结构,能够大大增加进风量,进而能够做到整车温度的快速升温或整车温度的快速降温。
在该实施例中,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包括风箱组件、抽风组件、蜗壳组件以及调节组件;
具体地,结合图1所示,蜗壳组件包括蜗壳和风筒,其中,蜗壳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蜗壳1和第二蜗壳2;风筒设置两个,分别为第一风筒3和第二风筒4,并且第一风筒3与第一蜗壳1连通,第二风筒4与第二蜗壳2连通,第一风筒3能够将通过第一蜗壳1的风导入至车身内部,第二风筒4能够将通过第二蜗壳2的风导入至车身内部。
具体地,结合图5和图6所示,抽风组件包括能够作为抽风部的叶轮;其中,叶轮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叶轮5和第二叶轮,第一叶轮5设置在第一蜗壳1(第一蜗壳1内具有容纳腔)内,第二叶轮设置在第二蜗壳2(第二蜗壳2内具有容纳腔)内;另外,第一叶轮5和第二叶轮均为筒状结构,其内部具有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结合图5和图10所示,抽风组件还包括驱动件7,驱动件7优选为电机,电机的主体设置在第二叶轮内,驱动件的输出轴25分别连接第一叶轮5和第二叶轮,如此一来,当电机开启工作时,第一叶轮5和第二叶轮能够同步转动。
更进一步地,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还包括连接件19;结合图6所示,连接件19优选为连接法兰,连接法兰的中心套设在驱动件7的主体的一端,连接法兰的圆周边沿连接在第二蜗壳2上,通过连接法兰能够将驱动件7的主体支撑在第二叶轮内。
具体地,结合如1-图4所示,风箱组件包括壳体8;壳体8在朝向车身外部的一侧且朝向第一叶轮5开设有一号第一进风口9,壳体8在朝向车身外部的一侧且朝向第二叶轮开设有二号第一进风口10;壳体8在朝向车身内部的一侧且朝向第一叶轮5开设有一号第二进风口11,壳体8在朝向车身内部的一侧且朝向第二叶轮6开设有二号第二进风口12。
具体地,结合图5-图8所示,调节组件包括第一遮挡板13以及第二遮挡板14;第一遮挡板13转动连接于一号第一进风口9以及一号第二进风口11,以使当第一遮挡板13打开一号第一进风口9时,能够关闭一号第二进风口11或当第一遮挡板13关闭一号第一进风口9时,能够打开一号第二进风口11;第二遮挡板14转动连接于二号第一进风口10以及二号第二进风口12,以使当第二遮挡板14打开二号第一进风口10时,能够关闭二号第二进风口12或当第二遮挡板14关闭二号第一进风口10时,能够关闭二号第二进风口12。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遮挡板的转动轴15连接,能够驱动所述第一遮挡板13转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遮挡板的转动轴16连接,能够驱动第二遮挡板14转动。
上述阐述的是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的具体结构;下面结合9-图11,详细描述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的具体工作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能够同步工作):
新风-新风模式:当第一电机驱动第一遮挡板的转动轴15使得第一遮挡板13打开一号第一进风口9关闭一号第二进风口11,且当第二电机驱动第二遮挡板的转动轴16使得第二遮挡板14打开二号第一进风口10关闭二号第二进风口12时,此时一号第一进风口9与第一风筒3连筒,二号第一进风口10与第二风筒4连筒,由于一号第一进风口9和二号第一进风口10均朝向车身外部,那么当电机驱动第一叶轮5和第二叶轮6旋转时,是将车身外部的空气(新鲜空气)通过由第一叶轮5和第一风筒3构成的第一新风进入通道以及由第二叶轮6和第二风筒4构成的第二新新风通道引入至车身内部的;这种新风-新风模式有两个进气口,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只有一种进气口而言,大大增加了进风量,能够做到整车温度的快速升温或整车温度的快速降温。
新风-循环风模式:当第一电机驱动第一遮挡板的转动轴15使得第一遮挡板13打开一号第一进风口9关闭一号第二进风口11,且当第二电机驱动第二遮挡板的转动轴16使得第二遮挡板14打开二号第二进风口12关闭二号第一进风口10时,此时一号第一进风口9与第一风筒3连筒,二号第二进风口12与第二风筒4连筒,由于一号第一进风口9朝向车身外部,那么当电机驱动第一叶轮5时,能够将车身外部的空气(新鲜空气)通过由第一叶轮5和第一风筒3构成的第一新风进入通道引入至车身内部,由于二号第二进风口12朝向车身内部,那么当电机驱动第二叶轮6时,能够将车身内部的空气(循环空气)通过由第二叶轮6和第二风筒4构成的第二新风进入通道引入至车身内部,这种新风-循环风模式有两个进气口,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只有一种进气口而言,大大增加了进风量,能够做到整车温度的快速升温或整车温度的快速降温。
循环风-新风模式:当第一电机驱动第一遮挡板的转动轴15使得第一遮挡板13打开二号第一进风口10关闭一号第一进风口9,且当第二电机驱动第二遮挡板的转动轴16使得第二遮挡板14打开二号第一进风口10关闭二号第二进风口12时,此时二号第一进风口10与第一风筒3连筒,二号第一进风口10与第二风筒4连筒,由于二号第一进风口10朝向车身内部,那么当电机驱动第一叶轮5时,能够将车身内部的空气(循环空气)通过由第一叶轮5和第一风筒3构成的第一新风进入通道引入至车身内部,由于二号第一进风口10朝向车身外部,那么当电机驱动第二叶轮6时,能够将车身外部的空气(新风)通过由第二叶轮6和第二风筒4构成的第二新风进入通道引入至车身内部,这种循环风-新风模式有两个进气口,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只有一种进气口而言,大大增加了进风量,能够做到整车温度的快速升温或整车温度的快速降温。
循环风-循环风模式:当第一电机驱动第一遮挡板的转动轴15使得第一遮挡板13打开二号第一进风口10关闭一号第一进风口9,且当第二电机驱动第二遮挡板的转动轴16使得第二遮挡板14打开二号第二进风口12关闭二号第一进风口10时,此时二号第一进风口10与第一风筒3连筒,二号第二进风口12与第二风筒4连筒,由于二号第一进风口10朝向车身内部,那么当电机驱动第一叶轮5时,能够将车身内部的空气(循环空气)通过由第一叶轮5和第一风筒3构成的第一新风进入通道引入至车身内部,由于二号第二进风口12朝向车身内部,那么当电机驱动第二叶轮6时,能够将车身内部的空气(循环空气)通过由第二叶轮6和第二风筒4构成的第二新风进入通道引入至车身内部,这种循环风-循环风模式有两个进气口,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只有一种进气口而言,大大增加了进风量,能够做到整车温度的快速升温或整车温度的快速降温。
除此之外,上述经过第一循环风进入通道22的气流可以称之为是上侧气流26;经过第二循环风进入通道23的气流可以称之为是下侧气流27;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于上述的新风-循环风模式,其能够实现车内的除雾模式,因为上侧气流26来自于新鲜空气,更适合人体的呼吸,下侧气流27来自于车内循环风,其具有一定的温度,更适合人体的脚部。
在该实施例中,车用双层流进风结构还包括过滤组件24;过滤组件24设置于风送腔靠近车身内部的端部,即通过第一风筒3和第二风筒4的气流经过过滤组件24的过滤后进入至车身内部,保证进入至车内的空气的纯洁度。
进一步地,本申请将过滤组件24设置在靠近车身内部的一侧,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设置在靠近叶轮的一侧而言,本申请能够节省叶轮侧的占用空间,更符合车内部的结构。
具体地,过滤组件24包括过滤器17和蒸发器18;过滤器17靠近风送腔,蒸发器18靠近车身内部。进一步地,上侧气流26能够经过一部分过滤器17,下侧气流27能够经过另一部分过滤器17,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单侧进风而言,大大增加了过滤器17的使用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箱组件、抽风组件、蜗壳组件以及调节组件;
所述蜗壳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且连通的用于连通车身内部的风送腔;
所述抽风组件具有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且与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抽风部;
所述风箱组件包裹所述容纳腔,所述风箱组件在朝向车身外部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风箱组件在朝向所述车身内部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一一对应的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
所述调节组件能够控制与同一个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中的一者打开,另一者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组件包括能够作为所述容纳腔的蜗壳以及能够作为所述风送腔的风筒;
所述蜗壳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蜗壳以及第二蜗壳,所述风筒设置有两个,分别为与所述第一蜗壳连通的第一风筒以及与所述第二蜗壳连通的第二风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抽风组件包括能够作为所述抽风部的叶轮;
所述叶轮设置有两个,分别为设置于所述第一蜗壳的第一叶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蜗壳的第二叶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抽风组件还包括驱动件;
所述驱动件的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叶轮或所述第二叶轮;
所述驱动件的驱动轴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以使所述驱动件的驱动轴能够同时驱动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箱组件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在朝向所述车身外部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一叶轮开设有一号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在朝向所述车身外部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二叶轮开设有二号第一进风口;
所述壳体在朝向所述车身内部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一叶轮开设有一号第二进风口,所述壳体在朝向所述车身内部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二叶轮开设有二号第二进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遮挡板以及第二遮挡板;
所述第一遮挡板转动连接于所述一号第一进风口以及所述一号第二进风口,以使当所述第一遮挡板打开所述一号第一进风口时,能够关闭所述一号第二进风口或当所述第一遮挡板关闭所述一号第一进风口时,能够打开所述一号第二进风口;
所述第二遮挡板转动连接于所述二号第一进风口以及所述二号第二进风口,以使当所述第二遮挡板打开所述二号第一进风口时,能够关闭所述二号第二进风口或当所述第二遮挡板关闭所述二号第一进风口时,能够关闭所述二号第二进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
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遮挡板的转动轴连接,能够驱动所述第一遮挡板转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遮挡板的转动轴连接,能够驱动所述第二遮挡板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还包括过滤组件;
所述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风送腔靠近所述车身内部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器和蒸发器;
所述过滤器靠近所述风送腔,所述蒸发器靠近所述车身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还包括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的主体连接,且能够将所述驱动件的主体支撑于所述第一叶轮或所述第二叶轮的内部;
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件的主体所在的叶轮相对应的蜗壳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66550.6U CN219927412U (zh) | 2023-05-31 | 2023-05-31 | 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66550.6U CN219927412U (zh) | 2023-05-31 | 2023-05-31 | 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927412U true CN219927412U (zh) | 2023-10-31 |
Family
ID=88491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366550.6U Active CN219927412U (zh) | 2023-05-31 | 2023-05-31 | 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927412U (zh) |
-
2023
- 2023-05-31 CN CN202321366550.6U patent/CN21992741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65847A (zh) |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 |
CN104566672A (zh) | 窗机空调 | |
CN112555998A (zh) |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9780708B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9927412U (zh) | 车用空调双层流进风结构 | |
CN111623421A (zh) | 一体式空调 | |
CN113022255A (zh) | 一种空调 | |
CN210128426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9763303U (zh) | 风轮部件及空调器 | |
CN110789297A (zh) | 一种新风箱 | |
CN110594860A (zh) | 风管机 | |
CN215490028U (zh) |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系统 | |
CN214038685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4198912U (zh) |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2400834U (zh) | 一种汽车空调进风箱结构 | |
CN114211937A (zh) | 车载空调机组和车辆 | |
CN209944529U (zh) | 空调器 | |
CN112319179A (zh) | 一种应用轴流式鼓风机的汽车空调 | |
CN112829549A (zh) | 一种空调箱结构、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 |
JPH0241915A (ja)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の内外気取入装置 | |
CN217553634U (zh) | 一种进风箱 | |
CN219191865U (zh) | 汽车空调进风结构及汽车空调系统和汽车 | |
CN213948065U (zh) | 一种应用轴流式鼓风机的汽车空调 | |
CN217560074U (zh) | 空调器 | |
CN220931249U (zh) | 一种空调内机及其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