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3535U - 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13535U
CN219913535U CN202321377031.XU CN202321377031U CN219913535U CN 219913535 U CN219913535 U CN 219913535U CN 202321377031 U CN202321377031 U CN 202321377031U CN 219913535 U CN219913535 U CN 2199135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valve
pipeline
heat exchanger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7703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庆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urasian Guangdong Freez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urasian Guangdong Freez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urasian Guangdong Freez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Eurasian Guangdong Freez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7703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135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135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135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冷媒管路,冷媒管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管路、第一换热器、第二管路、第二换热组和第三管路,第二换热组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二换热器,每个第二换热器经过相应的三通阀连通第三管路;第一管路与压缩机的输出口连通,第三管路与压缩机的输入口连通,三通阀与第二换热器对应设置。本申请技术方案可以在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调整三通阀的阀口连通方式改变冷媒回路,能够实现对特定的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的情况下不影响其他第二换热器运转,从而避免了采用四通阀切换冷媒管路进行化霜导致对空气源热泵系统产生冲击损伤的问题。

Description

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温度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源热泵的运用在北方地区用于采暖,空气源热泵在冬季运行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室外换热器结霜,绝大多数厂商在化霜上均采用四通阀切换冷媒管路进行化霜运行。
但采用四通阀切换冷媒管路进行化霜,由于循环内压力较大,容易对空气源热泵系统产生冲击,对各个阀件和压缩机造成损伤,导致机组的运行寿命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也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以解决或缓解上面提出的一项或更多项技术问题。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包括:
冷媒管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管路、第一换热器、第二管路、第二换热组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二换热组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二换热器,每个第二换热器经过相应的三通阀连通第三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口连通;
其中,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第一通口和第二管路之间设有用于连通的换热支路;
其中,三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对应的第二通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出口连通,所述三通阀用于控制至多任意两个阀口相互连通;
其中,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连通;
其中,在所述多个第二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器进入化霜模式的情况下,进入化霜模式的第二换热器对应的三通阀控制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
可选地,每一所述换热支路上设有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一膨胀阀用于在制热模式下对冷媒的状态进行调整。
可选地,每一所述换热支路还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第一膨胀阀并联,所述第一单向阀连通对应的第一通口和所述第二管路,并沿所述第二通口朝所述第二管路的方向单向导通;
其中,在进入化霜模式的第二换热器对应的第一通口通过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并且进入化霜模式的第二换热器对应的第一膨胀阀断开。
可选地,所述冷媒管路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具有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所述第四阀口连通于所述输入口,所述第五阀口连通于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六阀口连通于所述输出口,所述第七阀口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
其中,四通阀用于控制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之间的连通,以切换工作模式。
可选地,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七阀口连通,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六阀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管路还包括相互并联的制热支路和制冷支路,所述制热支路和所述制冷支路均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通向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
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第四阀口和所述第五阀口连通,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连通,所述制热支路导通,所述制冷支路断开,以使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热模式;
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七阀口连通,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六阀口连通,所述制冷支路导通,所述制热支路断开,以使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冷模式。
可选地,所述制热支路包括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沿所述第一换热器朝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方向单向导通。
可选地,所述制冷支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三单向阀和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三单向阀沿所述第二换热器朝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方向单向导通。
可选地,所述第三管路还包括油液分离器,所述油液分离器串联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四阀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为V型翅片换热器。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包括如下优势:
当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出现某一组第二换热器需要化霜时,通过切换三通阀的阀口的连通方式改变冷媒回路,能够实现对特定的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的情况下不影响其他第二换热器运转,从而避免了采用四通阀切换冷媒管路进行化霜导致对空气源热泵系统产生冲击损伤的问题。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申请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管路;12、第二管路;13、第三管路;100、空气热泵机组系统;122、制热支路;123、制冷支路;1211、第一单向阀;1215、第一膨胀阀;1222、第二单向阀;1233、第三单向阀;1235、第二膨胀阀;
20、压缩机;201、输入口;202、输出口;
31、第一换热器;32、第二换热器;321、第一通口;322、第二通口;
51、三通阀;52、四通阀;53、油液分离器;55、气液分离器;511、第一阀口;512、第二阀口;513、第三阀口;524、第四阀口;525、第五阀口;526、第六阀口;527、第七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下提供本申请的术语解释。
膨胀阀:制热膨胀阀通过控制蒸发器出口气态制冷剂的过热度来控制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制冷剂的流量,从而实现对空气温度的控制。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制热膨胀阀是由压力感应元件和节流装置组成的。压力感应元件通过感受系统内的压力变化来控制节流装置的开度,从而调节制冷剂的流量。当制冷机运行时,制冷剂从压缩机出口进入到制热膨胀阀。在进入制热膨胀阀后,制冷剂将经过一个狭窄的节流通道,使得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同时降低。此时,压力感应元件感受到制冷剂的低温低压状态,会自动将节流装置的开度放大,增加制冷剂的流量。随着制冷过程的进行,室内的温度逐渐降低,从而使得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也不断降低。制热膨胀阀会根据制冷剂的状态实时调整节流装置的开度,以保证制冷剂的流量和温度可以始终满足系统的需要,从而达到对空气温度的控制。
制冷膨胀阀:制冷膨胀阀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制冷剂的流量,从而实现对空气温度的控制。它由温度传感元件、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部分组成。在制冷系统中,制冷膨胀阀装在蒸发器进液口的供液管道上,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①节流降压,将冷凝器冷凝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节流降压,成为容易蒸发的低温低压的汽液混合物,进入蒸发器蒸发,吸收外界热量;②调节流量,根据感温包或气箱头得到的温度信号,膨胀阀能自动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以适应制冷负荷不断变化的需要;③保持一定过热度、防止液击和异常过热,膨胀阀通过流量的调节使蒸发器具有一定的过热度,保证蒸发器总容积的有效利用,避免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引起液击;同时又能控制过热度在一定范围,防止异常过热现象的发生。
为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相关技术进行说明:
绝大多数厂商在化霜上均采用四通阀切换冷媒管路进行化霜运行,但采用四通阀切换冷媒管路进行化霜,由于循环内压力较大,容易对空气源热泵系统产生冲击,对各个阀件和压缩机造成损伤,导致机组的运行寿命降低。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有以下效果:
(1)解决机组冬季运行结霜后化霜,避免采用四通阀切换冷媒系统引起的各种问题,如高压缩比下切换回路,使各阀件受到压力冲击产生损伤。能够提高机组的运行寿命。
(2)多个V型翅片换热器设计,使得能够对换热器能够在高压下分步化霜,让化霜时间变短,化霜更加彻底,提高了换热机组的换热效率,节约电能资源。
(3)避免了在切换至化霜时导致制热水温下降的问题,从而节约了电能源的利用效果。
(4)制热换热器采用了冷凝器结构,让机组在换热器上可承载压力更大,可提供机组运行的水温温度,更好的为供暖等提供高品位热水。
(5)避免了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采用单一的四通阀切换化霜,使得机组制冷、制热系统运行更稳定。
具体见后文。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须知,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中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包括压缩机20和冷媒管路,冷媒管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管路11、第一换热器31、第二管路12、第二换热组和第三管路13,第二换热组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二换热器32,每个第二换热器32经过相应的三通阀51连通第三管路13,第一管路11与压缩机20的输出口202连通,第三管路13与压缩机20的输入口201连通;
其中,每一第二换热器32具有第一通口321和第二通口322,第一通口321和第二管路12之间设有用于连通的换热支路;
其中,每个三通阀51具有第一阀口511、第二阀口512和第三阀口513,第一阀口511与对应的第二通口322连通,第二阀口512与第三管路13连通,第三阀口513与压缩机20的输出口202连通,三通阀51用于控制至多任意两个阀口相互连通;
其中,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阀口511与第二阀口512连通;
在多个第二换热器32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器32进入化霜模式的情况下,进入化霜模式的第二换热器32对应的三通阀51控制第一阀口511与第三阀口513连通。
示例性的说明,请参阅图1,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进行制热时,压缩机20的输出口202输出高温高压的冷媒,沿第一管路11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1的热水侧,冷媒温度下降,从第一换热器31中排出中温中压的冷媒,中温中压的冷媒沿第二管路12传输并经过多个第二换热器32的第二通口322进入对应的第二换热器32中,进入第二换热器32之前中温中压的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的冷媒,并沿第二换热器32的第二通口322排出,第二通口322与三通阀51的第一阀口511连通,制热模式时,第一阀口511与第二阀口512连通,以使低温低压的冷媒经过三通阀51进入压缩机20的输入口201,以完成制热过程中的冷媒循环。
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还包括检测组件,检测组件能够检测第二换热器32的霜化程度,当检测到某个第二换热器32达到化霜预设阈值时,对该第二换热器32执行化霜,调整需要进行化霜的第二换热器32对应的三通阀51的阀口连通方式。
如图2所示,将第一阀口511与第二阀口512断开,使第一阀口511与第三阀口513连通,由于第三阀口513还与压缩机20的输出口202连通,因此压缩机20的输出口202输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能依次经过第三阀口513、第一阀口511、第二通口322以进入第二换热器32,并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该换热器化霜。
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32进行化霜后变为中温中压的冷媒,并沿进行化霜的第二换热器32的第一通口321排出至第二管路12中,由于多个第二换热器32相互并联,且第二管路12与多个第二换热器32的第一通口321均连通,因此进行化霜第二换热器32排出的中温中压冷媒可以沿第二管路12进入其他未在进行化霜的第二换热器32中,可以实现冷媒的二次利用,避免了采用四通阀52切换冷媒管路化霜时容易对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产生冲击损伤的问题,使得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运行更稳定。
可以理解,对换热器化霜实际是制热模式转化为制冷模式的过程,化霜中,对使用热水侧水温下降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对于供热来说,化霜就是在将供热热水降温,化霜完成后再进行制热提升水温,这种模式无疑就是化霜中机组做无用功,造成电能的浪费。而本申请则能够仅对特定的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其他第二换热器继续运行制热,以实现在不影响整体制热的情况下对特定的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不再有机组化霜时出现使用供暖水温下降的现象,避免了化霜完成后再进行制热导致电能浪费的情况。
另外,通过压缩机20输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对第二换热器32进行化霜,能够使化霜时间更短,化霜更彻底,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示例性的说明,第一换热器31可以作为室内换热器,具体可以是壳换热器,第二换热器32可以作为室外换热器,具体可以是V型翅片换热器。多个第二换热器32的可以是4-8组第二换热器32,具体可根据不同能力大小的系统进行组合。可以理解,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还可以包括散热风机,散热风机能够对室外换热器进行物理降温,以延长机组寿命,降低机组故障概率。
由于第二换热器32在制热模式时需要通过第一通口321输入冷媒,本实施例中,每一换热支路上设有第一膨胀阀1215,第一膨胀阀用于在制热模式下对冷媒的状态进行调整。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二换热器32通过第一膨胀阀1215与第二管路12连通,每个三通阀51中的第一阀口511与第二阀口512连通,以使第二管路12中的中温中压的冷媒能够经第一膨胀阀1215变为低温低压的冷媒并进入第一通口321。
具体地,第一膨胀阀1215可以是制热膨胀阀。
当有第二换热器32需要进行化霜时,第二换热器32还需要通过第一通口321输出冷媒,本实施例中,每一换热支路还设有一个第一单向阀1211,第一单向阀1211与第一膨胀阀1215并联,第一单向阀1211连通对应的第一通口321和第二管路12并沿第二通口322朝第二管路12的方向单向导通;
其中,在进入化霜模式的第二换热器对应的第一通口通过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并且进入化霜模式的第二换热器对应的第一膨胀阀断开。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二换热器32进行化霜时,对应的第一膨胀阀1215断开,第一通口321通过第一单向阀1211与第二管路12连通,以使冷媒能够从进行化霜的换热器的第一通口321沿第一单向阀1211方向输出至第二管路12,并且由于第一膨胀阀1215已经断开,也能够避免冷媒沿第一膨胀阀1215、第一单向阀1211和第二管路12之间来回循环,导致降低冷媒传输效率的问题。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为了使本申请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实现制冷,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冷媒管路还包括四通阀52,四通阀52具有第四阀口524、第五阀口525、第六阀口526和第七阀口527,第四阀口524连通于输入口201,第五阀口525连通于第三管路13,第六阀口526连通于输出口202,第七阀口527连通于第一管路11,四通阀52用于控制第四阀口524、第五阀口525、第六阀口526和第七阀口527之间的连通,以切换工作模式。
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进行制冷时,如图3所示,四通阀52的阀口之间的连通方式为:第四阀口524与第七阀口527连通,第五阀口525与第六阀口526连通。
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进行制热时,如图1所示,四通阀52的阀口之间的连通方式为:第四阀口524和第五阀口525连通,第六阀口526和第七阀口527连通。
为了由于制冷和制热是两个不同的模式,冷媒的传输方向也有所不同,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管路12还包括相互并联的制热支路122和制冷支路123,制热支路122和制冷支路123均位于第一换热器31通向第二换热器32的一端;
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第四阀口524和第五阀口525连通,第六阀口526和第七阀口527连通,制热支路122导通,制冷支路123断开,以使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热模式。
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处于制冷模式时,第四阀口524与第七阀口527连通,第五阀口525和第六阀口526连通,制冷支路123导通,制热支路122断开,以使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冷模式。
制热支路122包括第二单向阀1222,第二单向阀1222沿第一换热器31朝第二换热器32的方向单向导通。
制冷支路123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三单向阀1233和第二膨胀阀1235,第三单向阀1233沿第二换热器32朝第一换热器31的方向单向导通。
可以理解,在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100开始制冷模式时,调整四通阀52的阀口连通方式,使得第七阀口527和第四阀口524连通,第五阀口525和第六阀口526连通,压缩机20输出口202输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七阀口527、第四阀口524、第一阀口511、第二阀口512、第二通口322进入第二换热器32,第二换热器32通过第一通口321排出中温中压的冷媒,制冷时第一膨胀阀1215断开,中温中压的冷媒沿着第一单向阀1211进入第二管路12并依次经过第二膨胀阀1235和第三单向阀1233后变为低温低压的冷媒并进入第一换热器31,第一换热器31排出低温低压的冷媒依次经过第六阀口526、第五阀口525以进入压缩机20的输入口201,以完成制冷循环。可以理解,第二膨胀阀1235和第三单向阀1233的位置可以互换。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管路13还包括油液分离器,油液分离器能够将压缩机20排出的高压蒸汽中的润滑油进行分离,以保证装置安全高效地运行。根据降低气流速度和改变气流方向的分油原理,使高压蒸汽中的油粒在重力作用下得以分离。这样可以防止油量不足,对压缩机20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它也可以防止油积聚在碍事之处并降低效率,因而对制冷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管路11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串联于压缩机20与第四阀口524之间。气液分离器能够在启动、运行或化霜(热泵)后冷媒返回时对压缩机20保护,主要是通过分离并保存回气管里的冷媒来实现保护。气液分离器对系统的低压侧提供额外的内部容积,可以暂时储存多余的冷媒,并且也防止了多余的冷媒流到压缩机20曲轴箱造成油的稀释。
可以理解,本申请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相较于现有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方面,采用三通阀调整冷媒回路,可以在制热过程中对特定的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且冷媒对第二换热器化霜后可以沿第二管路进入其他未在进行化霜的第二换热器中进行二次利用,避免了采用四通阀切换冷媒管路化霜时容易对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产生冲击损伤的问题,使得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运行更稳定。
第二方面,能够实现在不影响整体制热的情况下对特定的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不再有机组化霜时出现使用供暖水温下降的现象,避免了化霜完成后再进行制热导致电能浪费的情况。
第三方面,通过压缩机输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能够使化霜时间更短,化霜更彻底,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本申请中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可以是应用于多种温度调节装置中,如空调等。
需说明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为了便于描述,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发申请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包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管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管路、第一换热器、第二管路、第二换热组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二换热组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二换热器,每个第二换热器经过相应的三通阀连通第三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出口连通,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口连通;
其中,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第一通口和第二管路之间设有用于连通的换热支路;
其中,三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对应的第二通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出口连通,所述三通阀用于控制至多任意两个阀口相互连通;
其中,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连通;
其中,在所述多个第二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器进入化霜模式的情况下,进入化霜模式的第二换热器对应的三通阀控制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换热支路上设有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一膨胀阀用于在制热模式下对冷媒的状态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换热支路还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第一膨胀阀并联,所述第一单向阀连通对应的第一通口和所述第二管路,并沿所述第二通口朝所述第二管路的方向单向导通;
其中,在进入化霜模式的第二换热器对应的第一通口通过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并且进入化霜模式的第二换热器对应的第一膨胀阀断开。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路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具有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所述第四阀口连通于所述输入口,所述第五阀口连通于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六阀口连通于所述输出口,所述第七阀口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
其中,四通阀用于控制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之间的连通,以切换工作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七阀口连通,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六阀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还包括相互并联的制热支路和制冷支路,所述制热支路和所述制冷支路均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通向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
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第四阀口和所述第五阀口连通,所述第六阀口和所述第七阀口连通,所述制热支路导通,所述制冷支路断开,以使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热模式;
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七阀口连通,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六阀口连通,所述制冷支路导通,所述制热支路断开,以使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处于制冷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支路包括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沿所述第一换热器朝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方向单向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支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三单向阀和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三单向阀沿所述第二换热器朝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方向单向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路还包括油液分离器,所述油液分离器串联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四阀口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为V型翅片换热器。
CN202321377031.XU 2023-05-31 2023-05-31 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 Active CN2199135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7031.XU CN219913535U (zh) 2023-05-31 2023-05-31 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7031.XU CN219913535U (zh) 2023-05-31 2023-05-31 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3535U true CN219913535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67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77031.XU Active CN219913535U (zh) 2023-05-31 2023-05-31 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135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42648B (zh) 热回收式多联空调机组
CN102042724B (zh) 冷媒控制部件、空调制冷系统及冷媒循环控制方法
CN110411059B (zh) 一种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N107796146B (zh) 冷凝系统、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8679868B (zh) 一种自力式多功能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397045A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换热器的机组、其控制方法及空调
CN104949210A (zh) 空调系统、空调器和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6152840B (zh) 热管系统、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282401A (zh) 分离式热管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02254480U (zh) 多功能热水空调系统
WO2019037722A1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004088A (zh) 一种中温、低温两用的复叠式冷水机组
CN110762872A (zh) 一种交替除霜的冷风机系统
CN110579036A (zh) 一种多联机冷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0374156U (zh) 一种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和空调器
CN108758920A (zh) 一种空调冷媒流量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0552327C (zh) 热泵及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
CN219913535U (zh) 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
CN201265919Y (zh) 空调系统
KR20210093560A (ko) 냉난방 및 급탕 동시형 공기조화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CN108759139B (zh) 具有中温蒸发器的一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的制冷系统
CN211953310U (zh) 一种节能制冷系统
CN114909725A (zh) 一种高效节能多联机系统
CN210154138U (zh) 一种膨胀阀组件、双向节流系统及空调器
CN112460755B (zh) 一种空调机组的变频器热管理系统、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