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76122U - 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76122U
CN219876122U CN202320693838.8U CN202320693838U CN219876122U CN 219876122 U CN219876122 U CN 219876122U CN 202320693838 U CN202320693838 U CN 202320693838U CN 219876122 U CN219876122 U CN 219876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ring aid
moving
guiding hole
sound
loudspea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9383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069383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76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76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76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包括可拆相盖合的上壳体与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一体组装内部形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控制板以及电源,容置腔内还设置有动圈喇叭和动铁喇叭,动圈喇叭与动铁喇叭分别与控制板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动圈耳机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以及使用过程中,频响曲线会出现一些可闻的变化;而动铁则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使声音素质更加稳定可靠,不易改变,动圈喇叭与在助听器内同时设置动圈喇叭与动铁喇叭,使助听器既能将焦距集中在耳道内鼓膜处,又能使助听器的频响曲线更加稳定,且能提供不同的音质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助听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
背景技术
助听器是帮助听力残弱者改善听力,从而提高言语交往能力的一种扩音装置,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助听器已日趋小型化、微型化。目前助听器内安装的发声器由于需要将焦距集中在耳道内鼓膜处,通常采用动圈喇叭,但是动圈喇叭播放声音的有效频率较窄,频响曲线不稳定。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包括可拆相盖合的上壳体与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一体组装内部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控制板以及电源,所述容置腔内还设置有动圈喇叭和动铁喇叭,所述动圈喇叭与所述动铁喇叭分别与控制板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下壳体的下部设置有窄口端,所述窄口端设置有导音孔,所述导音孔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进一步,所述动圈喇叭与所述动铁喇叭设置在所述导音孔两侧。
进一步,所述导音孔包括第一导音孔以及第二导音孔。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音孔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导音孔截面为月牙形。
进一步,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导音孔末端设置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导音孔末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槽。
进一步,所述动铁喇叭安装于第一安装槽,所述动圈喇叭安装于第二安装槽。
进一步,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充电口,所述充电口内安装有充电接头,所述充电接头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控制板上还设置有蓝牙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包括可拆相盖合的上壳体与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一体组装内部形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控制板以及电源,容置腔内还设置有动圈喇叭和动铁喇叭,动圈喇叭与动铁喇叭分别与控制板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动圈耳机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以及使用过程中,频响曲线会出现一些可闻的变化;而动铁则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使声音素质更加稳定可靠,不易改变,动圈喇叭与在助听器内同时设置动圈喇叭与动铁喇叭,使助听器既能将焦距集中在耳道内鼓膜处,又能使助听器的频响曲线更加稳定,同时提供不同的音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是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3,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包括可拆相盖合的上壳体2与下壳体1,上壳体2和下壳体1一体组装内部形成容置腔3,容置腔3内设置有控制板4以及电源5,容置腔3内还设置有动圈喇叭6和动铁喇叭7,动圈喇叭6与动铁喇叭7分别与控制板4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动圈耳机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以及使用过程中,频响曲线会出现一些可闻的变化;而动铁则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使声音素质更加稳定可靠,不易改变,动圈喇叭与在助听器内同时设置动圈喇叭与动铁喇叭,使助听器既能将焦距集中在耳道内鼓膜处,又能使助听器的频响曲线更加稳定,同时提供不同的音质效果。
本实施例中,下壳体1的下部设置有窄口端11,窄口端设置有导音孔12,导音孔12一端连接至容置腔,将容置腔3与窄口端连通,窄口端11固定有耳塞,当使用者将助听器佩戴时,宅口端塞入耳道,导音孔12将容置腔内动圈喇叭6或动铁喇叭7发明出声音传入耳道。
本实施例中,动圈喇叭6与动铁喇叭7设置在导音孔12两侧。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动圈喇叭6与动铁喇叭7设置在导音孔12两侧将其发出的声音最近的传入耳道,减少声音的减损。
本实施例中,导音孔12包括第一导音孔121以及第二导音孔122。通过上述结构,导音孔12包括第一导音孔121以及第二导音孔122,导音孔分别输出对应喇叭的声音,传输的声波不相互干扰,使用者接收到的声音更立体。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音孔121截面为圆形,第二导音孔122截面为月牙形,第一导音孔121截面为圆形,第二导音孔122截面为月牙形,且月牙口半包覆于对第一导音孔121,通过上述结构设置,使窄口端11最大化利用的同时,还能避免输出声音位置有异位感。
本实施例中,与容置腔3内,第一导音孔121末端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23,第二导音孔122末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槽124,动铁喇叭7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23,动圈喇叭6安装于第二安装槽124。
本实施例中,下壳体上设置有充电口8,充电口8内安装有充电接头81,充电接头81与控制板4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控制板4上还设置有蓝牙装置。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助听器具有蓝牙输出/接收功能,使助听器能够有更广的使用场景。
如上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发明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发明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相盖合的上壳体(2)与下壳体(1),所述上壳体(2)和下壳体(1)一体组装内部形成容置腔(3),所述容置腔(3)内设置有控制板(4)以及电源(5),所述容置腔(3)内还设置有动圈喇叭(6)和动铁喇叭(7),所述动圈喇叭(6)与所述动铁喇叭(7)分别与控制板(4)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的下部设置有窄口端(11),所述窄口端设置有导音孔(12),所述导音孔(12)与所述容置腔(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圈喇叭(6)与所述动铁喇叭(7)设置在所述导音孔(12)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孔(12)包括第一导音孔(121)以及第二导音孔(1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音孔(121)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导音孔(122)截面为月牙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容置腔(3)内,所述第一导音孔(121)末端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23),所述第二导音孔(122)末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槽(12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铁喇叭(7)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23),所述动圈喇叭(6)安装于第二安装槽(124)。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充电口(8),所述充电口(8)内安装有充电接头(81),所述充电接头(81)与所述控制板(4)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4)上还设置有蓝牙装置。
CN202320693838.8U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 Active CN219876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3838.8U CN219876122U (zh)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3838.8U CN219876122U (zh)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76122U true CN219876122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34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93838.8U Active CN219876122U (zh)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761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11917B1 (en) Earphone
JPH0432876Y2 (zh)
CN101106831B (zh) 放在耳内的耳机
JPH02135000A (ja) 耳内補聴器
WO2020206775A1 (zh) 一种近耳的定向出音结构及其音频眼镜
KR102287938B1 (ko) 헤드셋의 마이크 장착 구조
CN111432309A (zh) 耳塞式耳机麦克风模块
CN212413401U (zh) 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
TWI605721B (zh) 耳道式耳機麥克風模組
CN219876122U (zh) 一种多发声单元的助听器
CN106658265B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CN112313966A (zh) 骨传导蓝牙单声道耳麦
CN211930858U (zh) 一种真无线立体声耳机
CN211240033U (zh) 全方位低频音响
CN219875998U (zh) 耳机
CN215581652U (zh) 一种新型耳机及助听器
CN216217512U (zh) 一种蓝牙耳机
CN219611982U (zh) 一种外置麦克风的助听耳机
CN215601472U (zh) 具有间隔式腔体结构的tws耳机
CN211909125U (zh) 主动降噪结构及其耳机
CN220325799U (zh) 发声模块及耳机
CN204968108U (zh) 一种数字助听器
CN220554095U (zh) 开放式辅听耳机
CN221575579U (zh) 无线耳机及耳机装置
CN219761265U (zh) 一种开放式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