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75627U - 光伏支架及光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伏支架及光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75627U
CN219875627U CN202321319808.7U CN202321319808U CN219875627U CN 219875627 U CN219875627 U CN 219875627U CN 202321319808 U CN202321319808 U CN 202321319808U CN 219875627 U CN219875627 U CN 2198756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photovoltaic module
driving
driving piece
canti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198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萧吉宏
郭琦
施赟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Huas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Huas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Huas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Huas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1980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756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756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756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立柱、连接结构和第一驱动件,两个立柱间隔设置,两个立柱之间适于安装光伏组件;两组连接结构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立柱上,连接结构包括悬臂杆和多组连杆,多组连杆沿悬臂杆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且一端与悬臂杆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光伏组件;第一驱动件设置至少一个,第一驱动件的安装端安装在立柱上,驱动端与悬臂杆相连接以带动悬臂杆转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支架,光伏组件通过连杆多点安装,能够保证光伏组件安装点之间受力均衡,调节稳定性更好,且不至于遮挡光伏组件受光面,有助于增强光伏组件的发电量和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光伏支架及光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领域也逐步扩大,比如太阳能顶棚型光伏装置或高速公路、高铁隔音板型光伏装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现有的光伏发电装置通常采用将光伏组件固定在支架上,通过单面或双面的受光模式,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光伏装置在不同时间段内均能具有对太阳光照较高的利用率,目前最常采用的方式是通过调节机构实现接收光线角度的调整。调节机构的驱动端直接与光伏组件单点连接,带动光伏组件整体转动一定角度,实现光伏组件倾角的调整。
但是,在长时间的工作中,上述的光伏组件在与调节机构连接不稳定,容易出现松动损坏,在转动调节时出现晃动遮挡光伏组件受光面,光伏组件对光线的吸收不充分,影响光伏装置的转换效率,发电量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与调节机构连接不稳定,容易晃动遮挡光伏组件受光面,进而影响光伏装置的转换效率,减少发电量,从而提供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支架,适于安装光伏组件,包括:
立柱,两个所述立柱间隔设置,所述立柱之间适于安装光伏组件;
连接结构和第一驱动件,所述连接结构设置为两组,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立柱上,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悬臂杆和多组连杆,多组所述连杆沿所述悬臂杆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且一端与所述悬臂杆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光伏组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安装端与所述立柱连接固定,驱动端与所述悬臂杆相连接以带动所述悬臂杆转动。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支架,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与所述悬臂杆的连接点距离所述悬臂杆两端的距离相等;所述连接结构的连杆至少两个,所述连杆关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对称设置。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支架,所述连杆为三个,包括中间连杆和两个侧边连杆,所述中间连杆与所述第一驱动件相对设置,两个所述侧边连杆关于所述中间连杆对称设置。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支架,两组连接结构中相对设置的所述连杆在相互靠近的一端成型有薄片状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光伏组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支架,还包括:旋转结构,所述旋转结构适于带动所述立柱、连接结构及第一驱动件旋转;所述旋转结构包括:承载台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与所述承载台连接固定,所述立柱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承载台连接固定。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支架,还包括:定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立柱与所述承载台之间;所述定位结构包括:
第一定位部,成型在所述立柱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端;
第二定位部,成型在所述承载台上;
在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中,二者之一为凸起,二者另一位凹槽,所述凸起卡接于所述凹槽内以固定所述立柱在所述承载台上。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支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两个,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立柱上,两个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连线平行于所述承载台。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支架,所述旋转结构还包括: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安装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件用于与外部结构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光伏装置,包括:
光伏组件,以及上述的光伏支架,所述光伏组件的两端与两个所述立柱固定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光伏装置,所述光伏组件包括:光伏层压件和边框,所述边框围设固定所述光伏层压件,且所述边框上相对的两侧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适于与所述连杆相固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支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立柱、两个连接结构和至少一个第一驱动件,连接结构包括悬臂杆和间隔固定在悬臂杆上的多组连杆,悬臂杆与第一驱动结构的驱动端相连接,第一驱动结构驱动悬臂杆转动以带动安装在两组连接结构之间的光伏组件转动,实现对光伏组件倾角的调节;悬臂杆通过多个连杆与光伏组件进行连接,相比采用驱动结构直接连接光伏组件的单点固定,光伏组件通过连杆多点安装,能够保证光伏组件安装点之间受力均衡,调节稳定性更好,且不至于遮挡光伏组件受光面,有助于增强光伏组件的发电量和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支架,每一组驱动组件中设置三组连杆,在悬臂杆中间位置处设置第一驱动结构和一组连杆,两侧的侧边连杆相对中间连杆对称设置,保证转动平稳的同时,避免由于偏心转动而导致的支架晃动,且三组连杆能够均匀分担待安装结构的载荷,降低支架的转动磨损,提高支架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支架,通过设置安装部,安装部的形状适应光伏组件的结构,使之与连杆的结构更加匹配,能够实现更容易的连接和更佳的稳定性。例如将安装部设置为由杆件变薄的片状结构,在安装光伏组件时,安装部抵接在光伏组件上,相较杆件直接安装。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架结构,设置旋转结构带动立柱、连接结构和第一驱动件绕承载台的轴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实现在不同时间段转动至不同的方位角的效果,对太阳光线进行追踪,充分利用太阳光照,进一步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量。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装置,由于包括上述的光伏支架,因此,相比采用驱动结构直接连接光伏组件的单点固定,本实施例的悬臂杆和多个连杆多点固定的连接,能够保证多点之间受力均衡,调节稳定性更好,且不至于遮挡光伏组件受光面,有助于增强光伏组件的发电量和使用寿命。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提供的光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提供的光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提供的连接结构与光伏组件连接处的正视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提供的连接结构与光伏组件连接处的俯视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提供的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光伏组件;101、光伏层压件;102、边框;103、固定块;1031、上夹块;1032、下夹块;
1、立柱;2、连接结构;21、悬臂杆;22、连杆;221、安装部;3、第一驱动件;4、紧固件;5、旋转结构;51、承载台;52、第二驱动件;53、安装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结合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支架,适于安装光伏组件10,包括:立柱1、连接结构2和第一驱动件3,两个立柱1间隔设置,立柱1之间适于安装光伏组件10,连接结构2设置为两组,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立柱1上,连接结构2包括悬臂杆21和多组连杆22,多组连杆22沿所述悬臂杆21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且一端与悬臂杆21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光伏组件10,第一驱动件3设置至少一个,第一驱动件3的安装端与立柱1连接固定,其驱动端与悬臂杆21相连接以带动悬臂杆21转动。
传统的光伏组件10,在组件面向东西方向垂直安装时,早上或晚上的发电量高,而中午发电量相对较低,无法充分利用中午的光线;而朝南北方向安装的光伏组件10,中午发电量相对较高,而早晚的发电量较低,无法充分利用早晚的光线。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施例的光伏支架能够根据太阳光照的高度角特性调整倾角,本实施例中,倾角表示光伏组件与垂直于地面方向的夹角。具体而言,第一驱动件3转动以驱动连接结构2带动固定在两组连接结构2之间的光伏组件10进行转动。对于东西方向安装的组件,在早晚时段,保证光伏组件10的倾角保持垂直或维持在较小倾角,例如5度或10度;在中午将倾角调节到90度,提高组件中午的发电量;对于南北方向安装的组件,在中午倾角保持垂直或维持在较小倾角,在早晚将倾角调节到90度,提高组件早晚的发电量。上述的支架能够带动光伏组件10进行动态的倾角调整,充分利用不同时间段的光照,显著提高垂直安装组件的发电量。
具体而言,支架与光伏组件10之间通过连接结构2进行固定,第一驱动件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够满足驱动连接结构带动光伏组件转动即可。当第一驱动件3为一个时,其中一组连接结构2通过第一驱动件3与立柱1连接,另一组连接结构2与立柱1可转动连接即可。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第一驱动件3,两组连接结构2皆通过第一驱动件3与立柱1连接,保证驱动高效稳定。
连接结构2设置悬臂杆21与第一驱动件3连接,且设置多个连杆22与光伏组件10进行连接,相比采用驱动结构直接连接光伏组件10的单点固定,本实施例的悬臂杆21和多个连杆22之间多点固定的连接,能够保证多点之间受力均衡,调节稳定性更好,且不至于遮挡光伏组件10受光面,有助于增强光伏组件10的发电量和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驱动件3的驱动端与悬臂杆21的连接点距离悬臂杆21两端的距离相等,即第一驱动件3的驱动端与悬臂杆21沿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相固定;连接结构2中连杆22设置为三组,包括中间连杆22a和两个侧边连杆22b,中间连杆22a与第一驱动件3相对设置,两个侧边连杆22b关于中间连杆22a对称设置。在悬臂杆21中间位置相对设置的第一驱动结构和一组中间连杆22a,能够保证转动平稳,避免由于偏心转动而导致的支架晃动,降低支架的转动磨损;两侧的侧边连杆22b相对中间连杆22a对称设置,使得三组连杆22均匀分担待安装结构的载荷,进一步提高支架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当然,也可以只在悬臂杆21的两端设置两组连杆,实现与光伏组件具有不止一个安装点的稳定安装;或者设置三组以上的连杆22,其中,包括一组中间连杆22a以及相对于一组中间连杆22a对称分布在悬臂杆21上的多组侧边连杆22b,使得支架具有更好的支撑性能。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两组连接结构2中相对设置的连杆22在相互靠近的一端成型有薄片状的安装部221,安装部221与光伏组件10通过紧固件4固定连接。在安装光伏组件10时,安装部221抵接在光伏组件10上,并通过紧固件4锁紧固定。相较杆件直接安装,片状的结构更容易安装,连接稳定性更好。
本实施例的支架还包括:旋转结构5,旋转结构5适于带动立柱1、连接结构2和第一驱动件3旋转;旋转结构5包括:承载台51和第二驱动件52,第二驱动件52的驱动端与承载台51连接固定,立柱1远离第一驱动件3的一端与承载台51连接固定。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承载台51为圆柱形结构,承载台51的直径大于两个立柱1之间的距离,承载台51的材质不作具体限定,可以采用铝合金、不锈钢、镀锌钢在内的金属材料,也可以采用其他足够承载上方组件的材料如混凝土等。第二驱动件52转动带动承载台51转动进而带动固定在承载台51上的立柱1、连接结构2和第一驱动件3绕承载台51的轴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支架实现在不同时间段转动至不同的方位角的效果,对太阳光线进行追踪,充分利用太阳光照,进一步提高光伏组件10的发电量。尤其是在建筑光伏集成应用中,垂直安装的光伏组件10能够吸收周围结构和地面等的反射光,加之旋转结构5,本实施例中的光伏组件10能够通过转动至不同的方位角以最大限度地接收太阳光线和周围结构的反射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本实施例的光伏组件10在立柱1与承载台51之间还设置有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成型在立柱1远离第一驱动件3的一端,第二定位部成型在承载台51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为凸起,第二定位部为凹槽,凸起卡接于凹槽内以固定立柱1在承载台51上。具体而言,本实施例在承载台51安装立柱1的端面预留凹槽,与立柱1的尺寸相配套,使用时直接将立柱1的下端作为凸起插入凹槽内,立柱1安装稳定;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的截面形状不作限定,只要能够满足定位且具有一定的抗剪性能即可;凹槽深度一般不低于10mm,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
当然,也可以在立柱1下端成型与立柱1截面形状或大小不同的凸起,在承载台51上端面上成型与凸起相配合的凹槽实现定位固定;或者是在立柱1下端成型凹槽,在承载台51上端面成型相配合的凸起,立柱安装时,凹槽与凸起卡接实现立柱1与承载台51的固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3设置两个,分别安装在两个立柱1上,两个第一驱动件3的连线平行于承载台51,便于安装定位连接结构,同时使得第一驱动件带动连接结构和光伏组件转动平稳,避免磕碰。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旋转结构5还包括:安装件53,安装件53与第二驱动件52的安装端固定连接;安装件53用于与外部结构连接固定。外部结构可以是地面,可以是围栏结构,或者是建筑结构等等。在本实施例中,以外部结构为地面为例,安装件53选用密度较大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混凝土等,在安装时,安装件53需部分埋深到地面以下,然后浇筑混凝土,保证支架的整体牢固可靠。
上述的安装件53在本实施例中为圆柱体,其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二驱动件52安装端的面积,便于第二驱动件52与安装件53的连接;安装件53的高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
实施例2
结合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装置,包括:光伏组件10以及实施例1所述的光伏支架,光伏组件10的两端与两个立柱1固定连接。
此外,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光伏组件10包括:光伏层压件101和边框102,边框102围设固定所述光伏层压件101,且边框102上相对的两侧设置有固定块103,固定块103适于与连杆22相固定。
具体地,边框102采用铝合金、不锈钢、镀锌钢中的一种材料;固定块103与连杆22的安装部221相抵接,固定块103上成型有螺纹孔,紧固件4采用螺栓结构,紧固件4穿过安装部221,与固定块103旋紧,使固定块103的下夹块1032靠近上夹块1031进而使固定块夹紧光伏组件10,同时实现连杆22与光伏组件10的刚性连接,连接简单,稳定可靠。当然,固定块103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结构。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光伏支架,适于安装光伏组件(10),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柱(1),两个所述立柱(1)间隔设置,所述立柱(1)之间适于安装光伏组件(10);
连接结构(2)和第一驱动件(3),所述连接结构(2)设置为两组,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立柱(1)上,所述连接结构(2)包括悬臂杆(21)和多组连杆(22),多组所述连杆(22)沿所述悬臂杆(21)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且一端与所述悬臂杆(21)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光伏组件(10);所述第一驱动件(3)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驱动件(3)的安装端与所述立柱(1)连接固定,驱动端与所述悬臂杆(21)相连接以带动所述悬臂杆(21)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3)的驱动端与所述悬臂杆(21)的连接点距离所述悬臂杆(21)两端的距离相等;所述连接结构(2)的连杆(22)至少两个,所述连杆(22)关于所述第一驱动件(3)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2)为三个,包括中间连杆(22a)和两个侧边连杆(22b),所述中间连杆(22a)与所述第一驱动件(3)相对设置,两个所述侧边连杆(22b)关于所述中间连杆(22a)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两组连接结构(2)中相对设置的所述连杆(22)在相互靠近的一端成型有薄片状的安装部(221),所述安装部(221)与所述光伏组件(10)通过紧固件(4)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结构(5),所述旋转结构(5)适于带动所述立柱(1)、连接结构(2)及第一驱动件(3)旋转;所述旋转结构(5)包括:承载台(51)和第二驱动件(52),所述第二驱动件(52)的驱动端与所述承载台(51)连接固定,所述立柱(1)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件(3)的一端与所述承载台(51)连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立柱(1)与所述承载台(51)之间;所述定位结构包括:
第一定位部,成型在所述立柱(1)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件(3)的一端;
第二定位部,成型在所述承载台(51)上;
在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中,二者之一为凸起,二者另一位凹槽,所述凸起卡接于所述凹槽内以固定所述立柱(1)在所述承载台(51)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3)设置两个,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立柱(1)上,两个所述第一驱动件(3)的连线平行于所述承载台(51)。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结构(5)还包括:
安装件(53),所述安装件(53)与所述第二驱动件(52)的安装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件(53)用于与外部结构连接固定。
9.一种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伏组件(10),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支架,所述光伏组件(10)的两端与两个所述立柱(1)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10)包括:
光伏层压件(101)和边框(102),所述边框(102)围设固定所述光伏层压件(101),且所述边框(102)上相对的两侧设置有固定块(103),所述固定块(103)适于与所述连杆(22)相固定。
CN202321319808.7U 2023-05-24 2023-05-24 光伏支架及光伏装置 Active CN2198756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19808.7U CN219875627U (zh) 2023-05-24 2023-05-24 光伏支架及光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19808.7U CN219875627U (zh) 2023-05-24 2023-05-24 光伏支架及光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75627U true CN219875627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69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19808.7U Active CN219875627U (zh) 2023-05-24 2023-05-24 光伏支架及光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756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50035244A1 (en) Solar array support methods and systems
US20030070705A1 (en)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a photovoltaic module in a solar energy collection system
CA2889317A1 (en) Single axis solar tracker
CN203675042U (zh) 一种光伏跟踪器的主轴连接结构
US20140026940A1 (en)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
WO2016111824A1 (en) Solar tracker drive mount
CN218771932U (zh) 一种分布式光伏发电组件
CN203788228U (zh) 太阳能单轴跟踪器的主轴连接结构
CN219875627U (zh) 光伏支架及光伏装置
CN216390902U (zh) 适于双面组件的光伏支架
CN108429518B (zh) 高采光率的光伏电站支架系统及光伏电站
CN216851850U (zh) 一种太阳能跟踪系统
KR102215644B1 (ko) 태양광 패널 고정용 구조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태양광 패널의 시공방법
CN215378829U (zh) 一种双排联动跟踪系统
CN207835397U (zh) 一种可调角度的光伏支架
CN219627633U (zh) 一种角度可调的太阳能光伏面板支撑机构
CN211183898U (zh) 反射、散射增加组件效能装置
CN220693043U (zh) 一种可调角度的外墙光伏支架
CN204927318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支架
CN217037105U (zh) 一种带反光板的曳引式可调光伏支架
CN213846595U (zh) 一种光伏组件跟踪系统
CN212115220U (zh) 光伏支架
CN219420686U (zh) 一种光伏支架
CN219592305U (zh) 光伏支架及光伏系统
JP2014084587A (ja) 太陽光発電パネルの取り付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