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8209U - 穿戴式调温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穿戴式调温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68209U CN219868209U CN202321006864.5U CN202321006864U CN219868209U CN 219868209 U CN219868209 U CN 219868209U CN 202321006864 U CN202321006864 U CN 202321006864U CN 219868209 U CN219868209 U CN 2198682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piece
- hard
- fan
- fix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45 mica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618 mica group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875 Eboni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QMRAFJOBWOFNS-UHFFFAOYSA-N butyl 2-(2,4-dichlorophenoxy)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O)COC1=CC=C(Cl)C=C1Cl UQMRAFJOBWOFN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457 flexible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005836 Euchloe auson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53615 Thermal bur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ir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Fe]=O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NDLPOXTZKUMGOV-UHFFFAOYSA-N oxo(oxoferriooxy)iron 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O=[Fe]O[Fe]=O NDLPOXTZKUMGO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08 titanium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式调温设备例如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连接结构,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其中,连接结构包括:软质件;第一硬质件,设置在软质件的一端上,且连接第一壳体;第二硬质件,设置在软质件的另一端上,且连接第二壳体;第一支撑件,设置在第一硬质件内;第二支撑件,设置在第二硬质件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连接结构内部设置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用于给第一硬质件和第二硬质件起到支撑作用,并且通过第一支撑件和第一壳体共同夹持第一硬质件,以及第二支撑件和第二壳体共同夹持第二硬质件,从而可加强其结构强度,进而可提升穿戴式调温设备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戴式调温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更加便利的生活,为了满足户外活动或其他生活场景需要方便使用设备例如风扇、空调等等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穿戴式风扇,穿戴式空调等等来解决了手持设备带来的活动局限性,无论是运动、户外活动还是办公室等使用场景,穿戴式设备都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
现有的穿戴式风扇设备一般包括弯折段及连接在弯折段两端的两个壳体,弯折段包括软质部和分别设置在软质部两端的硬质部,软质部具有柔性以方便弯折段进行弯折变形,每个硬质部上设置有通孔,两个壳体均包括有内壳和外壳,其内壳和外壳连接形成容置腔,也即壳体内部,壳体内部可用于容置风扇、电路板、电源等电子部件,弯折段的内部还需要设置有通道,用于供连接两个壳体内部的电子部件的导线穿过,内壳和外壳在靠近硬质部的一端上均设置有与通孔对应的螺丝柱,并且内壳的表面上还设置有螺丝孔,将螺丝件从内壳的螺丝孔处穿入并穿过内壳的螺丝柱后与外壳的螺丝柱固定连接,以完成外壳、内壳和弯折段之间的固定连接,内壳的螺丝孔上还设置有遮盖板,用于遮盖从螺丝孔裸露出来的螺丝件,来提升产品的美观度。其次,当用户多次将穿戴式风扇设备进行穿戴以及脱下等操作时,弯折段就需要多次弯折,但是由于硬质部上设置有通孔以及其内部还设置有通道,导致了硬质部的强度降低,从而导致硬质部在多次弯折拉扯后容易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形,甚至导致硬质部与壳体之间脱落,进而导致穿戴式风扇设备的产品使用寿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以上的至少部分缺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戴式调温设备,可提高穿戴式调温设备的结构强度以提高其使用寿命。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式调温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其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软质件;第一硬质件,设置在所述软质件的一端上,并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第二硬质件,设置在所述软质件的另一端上,并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第一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硬质件内;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硬质件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硬质件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限位配合;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硬质件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限位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部卡扣连接的第一卡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外壳体和第一内壳体,所述第一外壳体和所述第一内壳体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所述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一外壳体和所述第一内壳体两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有第一套筒部,所述第一套筒部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柱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套筒部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硬质件设置有第一让位口,所述第一让位口位于所述第一套筒部的轴线方向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穿过所述第一让位口并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扣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外壳体和第二内壳体,所述第二外壳体和所述第二内壳体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外壳体和所述第二内壳体两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有第二套筒部,所述第二固定柱穿过所述第二套筒部并与所述第三固定柱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进风口、安装孔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所述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固定柱并与所述第三固定柱固定连接,所述穿戴式调温设备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覆盖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安装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硬质件设置有第二让位口,所述第三固定柱穿过所述第二让位口并与所述第二固定柱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质件和所述第二硬质件分别注塑成型于所述软质件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件组装在所述第一硬质件内,所述第二支撑件组装在所述第二硬质件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间隔设置。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具有如下多个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调温设备通过在第一硬质件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件用于给第一硬质件起支撑作用,以及在第二硬质件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件用于给第二硬质件起支撑作用,并且通过第一支撑件和第一壳体共同夹持第一硬质件,以及第二支撑件和第二壳体共同夹持第二硬质件,使得连接结构分别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的强度增加,从而可提升穿戴式调温设备的使用寿命。
2、通过在第一支撑件内部设置第一套筒部,以及在第一壳体上设置第一固定柱,使得第一壳体上的第一固定件穿过第一套筒部固定在第一固定柱上,从而第一固定件不用外露于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上,因此无需再多设置遮盖部来遮盖第一固定件,从而可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美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调温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调温设备的第一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调温设备的第二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第一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调温设备的第三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一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调温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便携式调温设备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的A处区域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的A处区域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图7所示的B处区域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7所示的第一连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第一连接结构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4为图7所示的第一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7所示的第二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4所示的第一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调温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调温设备1,例如包括:第一壳体20、第一内座27和第一风扇28。
在本实施例中,便携式调温设备1可以是手持风扇、挂脖式风扇、头戴式风扇或者腰戴式风扇等。为了方便说明,以下实施例均以便携式调温设备1为挂脖式风扇为例进行阐述。
具体地,便携式调温设备1还包括:连接结构10和第二壳体40,其中,第一壳体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壳体20分别连接在第二壳体40的两端上,且均通过连接结构10连接,即第二壳体40的两端上均设置有连接结构10,并通过连接结构10与第一壳体20连接,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40适合佩戴在人体的颈部。
其中,第一壳体20设有第一进风口2012和第一出风口2016,第一进风口2012例如设置于第一壳体20远离人体颈部的侧壁上,第一出风口2016例如设置于第一壳体20的顶壁上,第一内座27安装于第一壳体20的内部,第一内座27设有容置腔273,第一进风口2012与容置腔273连通,第一内座27设有导风通道271,容置腔273通过导风通道271与第一出风口2016连通,第一风扇28设置于容置腔273内,这里导风通道271可以是凹槽结构或者管道结构,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导风通道271为凹槽结构,第一内座27设置于第一壳体20的内部,由于第一内座27形成有相互连通的容置腔273和导风通道271,第一风扇28设置在容置腔273内从而与第一内座27共同形成出风模组,使得第一风扇28产生的风能够快速地经导风通道271后从第一出风口2016吹出,出风顺畅,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容置壳和驱风风扇隔开设置产生缝隙而容易产生噪音的问题;且第一风扇28安装在第一内座27形成独立的出风模组,相对于现有技术,生产制造时,无需再调配第一风扇28与第一壳体20之间的尺寸配合关系,这种模块化设计,使得产品生产制造更简便。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内座27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形成容置腔273,第二部分包括第一导风部275和第二导风部276,第一导风部275连接于第二导风部276的一侧,第一导风部275和第二导风部276均为板状结构并且两者呈角度设置,从而共同形成凹槽结构的导风通道271。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部275和第二导风部276也可以均为具有侧向开口的框型结构并且两者相互扣合连接,从而共同形成管道结构的导风通道271,并且该第一内座27还需要在对应第一出风口2016的位置设置有通风口,该通风口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一导风部275和第二导风部276的连接处,从而使得进入导风通道271的风能够经由通风口而从第一出风口2016吹出。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第一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侧壁277和底壁278,侧壁277围设于底壁278的周围并形成容置腔273,底壁278上设有安装柱281,安装柱281位于容置腔273内,第一风扇28例如为离心式风扇,侧壁277对应设置有蜗舌部2773,蜗舌部2773邻近第一壳体20的顶壁设置,第一风扇28的电机(未图示)固定于安装柱281上,第一风扇28的扇叶在电机(未图示)驱动下而发生转动从而产生风。通过将第一风扇28的电机固定于安装柱281上,使得第一风扇28和第一内座27可以构成一个模块,当第一风扇28经过长时间工作被损坏后,可以将第一内座27和第一风扇28构成的模块从第一壳体20上快速拆卸下来进行更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风扇安装固定于壳体的安装柱上而导致风扇不容易进行拆卸更换的问题。
进一步地,侧壁277上开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避让缺口2771和第二避让缺口2772,导风通道271与容置腔273的连通处位于第一避让缺口2771和第二避让缺口2772之间,具体地,第一避让缺口2771邻近第一壳体20的顶壁设置,第二避让缺口2772邻近第一壳体20的底壁设置,相较于未在侧壁277上开设有第一避让缺口2771和第二避让缺口2772的第一内座,且第一风扇28的扇叶的直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在侧壁277上设置第一避让缺口2771和第二避让缺口2772,使得第一壳体20的顶壁和底壁之间的厚度可以变的更薄,同时第一壳体20的顶壁和底壁也不会与第一风扇28的扇叶发生干涉,以使得第一风扇28在第一壳体20内部的安装的更为紧凑。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2016包括第一子出风口2017和第二子出风口2018,导风通道271包括第一子通道2711和第二子通道2712,第一子通道2711和第二子通道2712分别位于第一导风部275的相对两侧,第一子出风口2017通过第一子通道2711与容置腔273连通,第二子出风口2018通过第二子通道2712与容置腔273连通,通过在第一壳体20的一侧上开设有并排设置的第一子出风口2017和第二子出风口2018,以扩大便携式调温设备的出风范围,用户体验更好,同时,第一子出风口2017由第一子通道2711单独与容置腔273连通,第二子出风口2018由第二子通道2712单独与容置腔273连通,确保通过第一子通道2711和第二子通道2712的风互不干扰。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部275包括靠近第一风扇28的一端的两个子导风部2753以及分别与两个子导风部2753连接的两个延展部2754,两个子导风部2753靠近第一风扇28的一端相互连接,形成V型导风端,有利于将第一风扇28产生的气流切割成分别流向第一子通道2711和第二子通道2712的两部分,减小风阻。该V型导风端还与蜗舌部2773远离第一风扇28的一侧连接,从而使得风可以更顺利地进入到第一子通道2711和第二子通道2712内。两个子导风部2753之间的距离在第一壳体2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从靠近第一风扇28的一端向远离第一风扇28的方向上逐渐增加,也即沿气流流动的方向逐渐增加,两个延展部2754沿第一壳体20的长度方向延伸相互间隔且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第一内座27还包括第一导风片2751、第一阻挡部2752、第二导风片2761和第二阻挡部2762,第一阻挡部2752的一侧与其中一个延展部2754的一侧连接,第一阻挡部2752沿第一壳体20的厚度方向倾斜延伸,第一阻挡部2752远离第一风扇28的一端相对于第一阻挡部2752靠近第一风扇28的另一端更靠近第一壳体20的顶壁设置,第一阻挡部2752靠近第一风扇28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部276远离第一风扇28的一端连接,第一风扇28产生的风吹进第一子通道2711内后,风被第一阻挡部2752阻隔并引导而从第一子出风口2017吹出,使得风不能穿过第一阻挡部2752而吹向更远离第一风扇28的地方,第一导风片2751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导风片2751间隔设置于第一子通道2711内并位于容置腔273和第一阻挡部2752之间,第一导风片2751的一侧与其中一个子导风部2753的一侧连接,第一导风片2751沿第一壳体20的厚度方向倾斜延伸,第一导风片2751远离第一风扇28的一端相对于第一导风片2751靠近第一风扇28的另一端更靠近第一壳体20的顶壁设置,第一导风片2751靠近第一风扇28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部276之间存在通风间隙,通过在第一子通道2711内设置第一导风片2751,使得风可以从第一子出风口2017均匀的吹出。
第二阻挡部2762的一侧与另一个子导风部2753的一侧连接,第二阻挡部2762沿第一壳体20的厚度方向倾斜延伸,第二阻挡部2762远离第一风扇28的一端相对于第二阻挡部2762靠近第一风扇28的另一端更靠近第一壳体20的顶壁设置,第二阻挡部2762靠近第一风扇28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部276远离第一风扇28的一端连接,第一风扇28产生的风吹进第二子通道2712内后,风被第二阻挡部2762阻隔并引导而从第二子出风口2018吹出,使得风不能穿过第二阻挡部2762而吹向更远离第一风扇28的地方,第二导风片2761例如可以为一个,第二导风片2761设置于第一子通道2711内并位于容置腔273和第二阻挡部2762之间,第二导风片2761的一侧与另一个子导风部2753的一侧连接,第二导风片2761沿第一壳体20的厚度方向倾斜延伸,第二导风片2761远离第一风扇28的一端相对于第二导风片2761靠近第一风扇28的另一端更靠近第一壳体20的顶壁设置,第二导风片2761靠近第一风扇28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部276之间存在通风间隙,通过在第二子通道2712内设置第二导风片2761,使得风可以从第二子出风口2018均匀的吹出。其中,由于进入第一子通道2711的风量大于进入第二子通道2712内的风量,所以第一子通道2711的长度可以设置得比第二子通道2712的长度要长,从而使得风可以从第一子出风口2017吹出的范围更广。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导风部276远离第一导风部275的一侧与第一壳体20共同形成散热腔280,第一内座27设有连通散热腔280和容置腔273的通孔210,通孔210可以设置于第一部分、或者第二部分、或者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连接处,第一壳体20上还设有与散热腔280连通的散热口2013,散热口2013设于第一壳体20远离人体颈部的侧壁上,具体地,便携式调温设备1中的电池34、电路板25、散热件24等发热器件都可以收容于散热腔280内,第一风扇28产生的风,有部分风通过通孔210吹向散热腔280内,风将发热器件所散发出的热量从散热口2013吹出,以使得发热器件得到散热,避免发热器件温度过高容易损坏自身或者影响便携式调温设备的调温性能等问题发生。其中,第一壳体20远离人体颈部的侧壁上还可以进一步连接有保护盖60,保护盖60对应第一进风口2012的位置开设有第一风孔601,保护盖60对应散热口2013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风孔602,保护盖60的第一风孔601避免毛发或者衣服卷入第一风扇28内,同时保护盖60的第二风孔602还可以避免人体误触发热器件烫伤。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便携式调温设备1还包括散热件24、调温件26和传导件31,散热件24设于散热腔280内,传导件31与第一壳体20固定连接,且传导件31显露于第一壳体20外,传导件31例如设置于第一壳体20靠近人体颈部的侧壁上,散热件24和传导件31分别与调温件26热传导连接,调温件26具体为半导体制冷片,传导件31为铝合金传导片,调温件26工作时可以将冷量传递于传导件31,传导件31在传递给人体,供人体降温,同时,调温件26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散热件24,散热件24将热量散发于散热腔280内,第一风扇28产生的风,并将部分风吹向散热腔280以携带散热件24散发的热量从散热口2013吹出。当然,调温件26还可以是可以将热量传递给传导件31,传导件31再将热量传递给人体取暖。
进一步地,第一内座27还包括安装部272和阻隔部274,安装部272与第二导风部276远离第一部分的一端连接,且安装部272和第一导风部275位于第二导风部276的相对两侧,阻隔部274分别与安装部272和第二导风部276连接,阻隔部274、安装部272、第二导风部276和第一壳体20共同形成用于收纳电源的隔热腔2764,阻隔部274位于隔热腔2764和散热腔280之间,电源为电池34,用于对耗电单元进行供电,譬如向第一风扇28和调温件26等供电。因第一壳体20的内部的空间有限,为防止散热腔280的热量传递于电源,利用阻隔部274将电源与散热腔280分离,以确保电源不受散热腔280内的热量影响。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散热件24包括基部241、延伸部242和散热鳍片243,散热鳍片243连接于基部241的一侧并位于散热腔280内,延伸部242连接于基241部的一端并位于传导件31和第二部分之间,延伸部242和基部241都与调温件26热传导连接,具体地,散热鳍片243为多个,多个热鳍片间隔排布于基部241的一侧,通过在基部241的一端连接有延伸部242,且延伸部242和基部241都与调温件26连接,使得调温件26的尺寸可以做得更大以增加其调温效果,并且通过延伸部242和基部241的设置以增加散热件24与调温件26的热传导面积,从而提升散热件24对调温件26的散热能力。
进一步地,第一内座27还设置有避让口2763,避让口2763位于第二子通道2712靠近第一风扇28的正下方,并且避让口2763与散热腔280连通,延伸部242设置于避让口2763内,以防止散热件24与第一内座27发生干涉,并且散热鳍片243整体安置于散热腔280内,使得散热件24和第一内座27可以紧凑的安装在第一壳体20内部。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传导件31设有珠光漆层,或者,传导件31混合有珠光粉。其中珠光漆层主要要由珠光漆形成,珠光漆(Pearl Finish)又叫云母漆,是一种反光面漆,用云母代替铝粒,在漆基中加有涂有二氧化钛和氧化铁的云母颜料,光线射到云母颗粒上后会发生折射,从而使得传导件31呈现出更加炫酷的视觉效果。珠光粉可以采用珠光白(即白色珠光粉),光线射到珠光粉上后会发生折射,同样可以使得传导件31呈现出更加炫酷的视觉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传导件31的表面设有感温层,感温层可以为感温油墨,感温层可以根据传导件31的温度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而方便用户识别传导件31的温度情况以及使传导件31呈现出更加炫酷的视觉效果,例如当传导件31的温度不超过31℃时,感温层呈现为蓝色,当传导件31的温度超过31℃时,感温层呈现为橙色。当然,感温层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而设置为呈现其他的颜色变化。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7至图16,本实施例提供的挂脖式风扇的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挂脖式风扇的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如图7至图12所示,连接结构10例如包括:软质件11、第一硬质件12、第二硬质件13、第一支撑件14和第二支撑件15。
其中,第一硬质件12设置在软质件11的一端上、且与第一壳体20扣合连接。第二硬质件13设置在软质件11远离第一硬质件12的另一端上、且与第二壳体40扣合连接。第一支撑件14设置在第一硬质件12内,第一硬质件12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4和第一壳体20之间。第二支撑件15设置在第二硬质件13内,第二硬质件13设置在第二支撑件15和第二壳体4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硬质件12和第二硬质件13分别注塑成型于软质件11的两端,第一硬质件12、第二硬质件13和软质件11均为中空管状结构。第一硬质件12和第二硬质件13可为较难弯折变形的硬胶材质或尼龙材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硬质件12和第二硬质件13可为尼龙材质制成。软质件11例如为可弯折变形的软胶材质,具有弯折变形功能,在本实施例中,软质件11为硅胶材质制成的软胶件。第一支撑件14组装在第一硬质件12内,第二支撑件15组装在第二硬质件13内。第一支撑件14和第二支撑件15均为中空管状结构,第一支撑件14和第二支撑件15例如均为硬胶材质或者尼龙材质制成的硬质支撑件。第二支撑件15与第一支撑件14间隔设置,使得第一支撑件14和第二支撑件15的设置不会阻碍软质件11进行弯折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挂脖式风扇通过在第一硬质件1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件14,以及在第二硬质件1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件15,能够给第一硬质件12和第二硬质件13起到支撑作用,并且通过第一支撑件14和第一壳体20共同夹持第一硬质件12,以及第二支撑件15和第二壳体40共同夹持第二硬质件13,使得挂脖式风扇的连接结构10分别与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40的连接处的强度增加,从而可提升挂脖式风扇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0-图13所示,第一支撑件14例如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41,第二支撑件15例如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51。
其中,第一限位部141靠近第一壳体20设置、且连接在第一硬质件12靠近第一壳体20的一端上,从而第一限位部141能够与第一壳体20的一端限位配合;第二限位部151靠近第二壳体40设置、且连接在第二硬质件13靠近第二壳体40的一端上,从而第二限位部151能够与第二壳体40的一端限位配合。第一限位部141和第二限位部151可例如为凸块、凸出部等等。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支撑件14上设置第一限位部141和第二支撑件15上设置第二限位部151,可使得第一支撑件14能够限位在第一硬质件12内以及第二支撑件15能够限位在第二硬质件13内。由于用户在多次使用挂脖式风扇时,需要将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40撑开,以方便用户将挂脖式风扇佩戴于人体脖颈处,所以,当用户佩戴时,连接结构10就需要产生弹性力,如果第一支撑件14和第二支撑件15上不设置限位部,就会导致支撑件容易与硬质件之间连接不牢固,从而使得支撑件与硬质件之间连接断开,发生脱落现象,导致支撑件无法给硬质件提供支撑作用,从而导致挂脖式风扇的整体结构强度下降。所以,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在第一支撑件14和第二支撑件15上均设置有限位部,防止支撑件与硬质件之间发生脱落现象。从而使得第一支撑件14和第二支撑件15能够持续加强连接结构的强度,进而加强挂脖式风扇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第一壳体20上设置有第一卡扣部21,第一支撑件14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扣部21相对应的第一卡槽142,第一壳体20通过第一卡扣部21和第一卡槽142的配合与第一支撑件14卡扣连接。其中第一卡扣部21例如为一凸出部,第一卡槽142例如为与凸出部相对应的凹槽。在其他实施中,第一壳体20上可设置第一卡槽,第一支撑件14上可设置于第一卡槽相对应的第一卡扣部,即卡扣部并不只限定在壳体上,还可以设置在支撑件上,则卡槽可根据卡扣部设置在不同的部件上也可以设置在对应的部件上相互配合,使得支撑件与壳体之间可通过卡扣连接方式固定连接。
如图9至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实施中,第一壳体20包括第一外壳体201和第一内壳体202,第一外壳体201和第一内壳体202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第一卡扣部21,第一外壳体201和第一内壳体202两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第一固定柱22;第一支撑件14设置有第一套筒部143,第一套筒部143套设在第一固定柱22上。举例地,第一卡扣部21设置在第一外壳体201处。第一内壳体20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柱22和第一固定件23;第一支撑件14靠近第一内壳体202处设置有第一套筒部143,第一套筒部143套设在第一固定柱22上,第一固定件23穿过第一套筒部143并与第一固定柱22固定连接;第一硬质件12靠近第一外壳体201处设置第一让位口121,第一让位口121位于第一套筒部143的轴线方向上。其中,第一固定件23例如为螺丝,第一固定柱22例如为与螺丝固定连接配合的中空柱体,通过将螺丝穿过第一套筒部143并固定在第一固定柱22内,使得第一内壳体202与第一支撑件14的靠近第一硬质件1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让位口121例如为锁第一固定件23例如螺丝的让位口,即在固定第一壳体20与连接结构10时,方便锁螺丝的工具例如起螺丝刀、扳手等等方便进入并拧紧螺丝。所以需要将第一让位口121的位置与第一套筒部143的轴线位置相对应,方便锁螺丝的工具进入不需要再调整位置拧紧螺丝,方便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卡扣部21穿过第一让位口121并与第一卡槽142卡扣连接,使得连接结构与第一壳体之间的连接处更加紧凑合理。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壳体20内还例如包括有散热件24、电路板25、调温件26、第一内座27、第一风扇28、盖板29、传导件31、开关32、显示屏33、电池34和磁铁35。其中,第一风扇28设置在第一内座27上,第一外壳体201上设置第一进风口2012,第一进风口2012与第一风扇28连通且对应,第一内座27上可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容置腔273和导风通道271,第一内座27进一步的具体结构,例如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具体结构请参见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本实施例不做重复描述。导风通道271可用于导引第一风扇28产生的气流在第一壳体20上的预定位置例如第一出风口2016喷出,该第一出风口2016例如设置在第一外壳体201的表面上。第一风扇28例如为现有技术的离心风扇,第一风扇28设置在第一内座27远离连接结构10的一端上。第一外壳体201上还设置有网罩2011,网罩2011同时覆盖第一进风口2012和散热口2013,可用于防止灰尘、粉尘等从第一进风口2012或者散热口2013进入第一壳体20内部,导致第一壳体20内部积灰。
盖板29设置在第一壳体20远离连接结构10的一端处,盖板29可用于遮盖锁合固定第一内壳体202和第一外壳体201的螺丝,提升产品美观度。磁铁35设置在第一内壳体202远离连接结构10的一端处,可用于将两个第一壳体20远离连接结构10的一端磁吸连接。
第一外壳体201远离散热口2013处设置有按键2014和显示面板2015,电路板25可设置在第一壳体20靠近连接结构10处,具体地,第一内座27远离第一风扇28的一端设置有安装部272,导风通道271延伸至安装部272的上方,电路板25固定于安装部272靠近第一外壳体201的一侧上。开关32和显示屏33设置在电路板25上,且与电路板25电连接,开关32与按键2014配合,显示屏33与显示面板2015配合。电池34设置在第一壳体20靠近连接结构10的一端内,具体地,电池34固定于安装部272靠近第一内壳体202的一侧上,即电池34和电路板25固定于安装部272的相对两侧上,电池34与电路板25电连接,电路板25与第一风扇28电连接。
如图9至图14所示,第二壳体40包括第二外壳体401和第二内壳体402,第二外壳体401和第二内壳体402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第二固定柱41,第二外壳体401和第二内壳体402两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第三固定柱42,第二支撑件15设置有第二套筒部152,第二固定柱41穿过第二套筒部152并与第三固定柱42连接。举例地,第二内壳体40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柱41,第二外壳体401上设置有第三固定柱42,第二支撑件15靠近第二内壳体402处设置有第二套筒部152,第二固定柱41穿过第二套筒部152并与第三固定柱42连接。第二硬质件13靠近第二外壳体401处设置有第二让位口131,第三固定柱42穿过第二让位口131与第二固定柱41连接。
如图15所示,第二壳体40还例如包括有第二进风口43、安装孔44、第二固定件45、第二风扇46、第二内座47和第二出风口48。
具体地,第二固定件45穿过安装孔44和第二固定柱41并与第三固定柱42固定连接。其中第二固定件45例如为螺丝,安装孔44例如为螺丝安装孔,第二固定柱41和第三固定柱42例如为与螺丝连接配合的中空柱体。通过将螺丝穿入螺丝安装孔且穿过第二固定柱41,并固定在第二固定柱41上,可使得第二内壳体402和第二外壳体401固定连接。第二内座47可设置于第二外壳体301的内壁上,第二内座47上可设置有第二风扇46。第二进风口43设置在第二内壳体402的外表面上,第二出风口48设置在第二外壳体401的表面上,第二进风口43、第二风扇46和第二出风口48相互连通。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挂脖式风扇还例如包括有过滤件50,过滤件50位于第二内壳体402远离第二外壳体401的内侧壁处;过滤件50可覆盖第二进风口43和安装孔44设置。过滤件50用于对气体进行净化。过滤件50可例如为网罩。可以理解地,过滤件50也可以包括一层或多层过滤结构,各层过滤结构的材质及过滤针对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然,过滤件50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各个过滤件50的过滤针对性及过滤等级等可以相同或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第二内壳体402上开设插槽,过滤件50可拆卸插设于插槽中。或在第二内壳体402的外侧壁上开设安装槽孔,或设置其他固定结构,使得过滤件50在正确安装固定的情况下会准确地对第二进风口43和安装孔44的位置进行遮蔽,同样可实现过滤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硬质件1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件14用于给第一硬质件12起支撑作用,以及在第二硬质件1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件15用于给第二硬质件13起支撑作用,并且通过第一支撑件14和第一壳体20共同夹持第一硬质件,以及第二支撑件15和第二壳体40共同夹持固定第二硬质件13,使得挂脖式风扇的连接结构10分别与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40的连接处的强度增加,从而可提升挂脖式风扇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第一壳体20内部设置第一固定柱22和第一固定件23,并通过在第一支撑件14上设置第一套筒部143,第一固定件23穿过第一套筒部143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柱22,使得连接结构10与第一壳体20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件23不用外露于连接结构10,从而可提升产品的美观度。第二壳体40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柱41和第三固定柱42,第二支撑件15设置有第二套筒部152,使得第二壳体40的第二固定柱41穿过第二套筒部152并与第三固定柱42固定连接,使得第二壳体40与连接结构10固定连接。
【第三实施例】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挂脖式风扇的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挂脖式风扇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挂脖式风扇的第一壳体20数量为1个,第二壳体40的一端通过连接结构10与第一壳体2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40可相互对应设置,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40的结构相同且相互对称,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40的结构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壳体结构,本实施例的第二壳体40结构可具体参照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20的结构,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调温设备,通过在第一壳体内设置第一内座,第一内座形成有相互连通的容置腔和导风通道,第一风扇设置在容置腔内从而与第一内座共同形成出风模组,使得第一风扇产生的风能够快速地经导风通道后从第一出风口吹出,出风顺畅,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容置壳和驱风风扇隔开设置产生缝隙而容易产生噪音的问题;且第一风扇安装在第一内座形成独立的出风模组,相对于现有技术,生产制造时,无需再调配第一风扇与第一壳体之间的尺寸配合关系,这种模块化设计,使得产品生产制造更简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穿戴式调温设备(1),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20);
第二壳体(40);
连接结构(10),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20)和所述第二壳体(40)之间;
其中,所述连接结构(10)包括:
软质件(11);
第一硬质件(12),设置在所述软质件(11)的一端上,且连接所述第一壳体(20);
第二硬质件(13),设置在所述软质件(11)的另一端上,且连接所述第二壳体(40);
第一支撑件(14),设置在所述第一硬质件(12)内;
第二支撑件(15),设置在所述第二硬质件(1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调温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4)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41),所述第一限位部(141)与所述第一硬质件(12)靠近所述第一壳体(20)的一端限位配合;所述第二支撑件(15)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51),所述第二限位部(151)与所述第二硬质件(13)靠近所述第二壳体(40)的一端限位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调温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0)设置有第一卡扣部(21),所述第一支撑件(14)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部(21)卡扣连接的第一卡槽(1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式调温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0)包括第一外壳体(201)和第一内壳体(202),所述第一外壳体(201)和所述第一内壳体(202)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所述第一卡扣部(21),所述第一外壳体(201)和所述第一内壳体(202)两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第一固定柱(22);所述第一支撑件(14)设置有第一套筒部(143),所述第一套筒部(143)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柱(2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戴式调温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0)设置有第一固定件(23),所述第一固定件(23)穿过所述第一套筒部(143)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柱(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硬质件(12)设置有第一让位口(121),所述第一让位口(121)位于所述第一套筒部(143)的轴线方向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戴式调温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部(21)穿过所述第一让位口(121)并与所述第一卡槽(142)卡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调温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40)包括第二外壳体(401)和第二内壳体(402),所述第二外壳体(401)和所述第二内壳体(402)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第二固定柱(41),所述第二外壳体(401)和所述第二内壳体(402)两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第三固定柱(42),所述第二支撑件(15)设置有第二套筒部(152),所述第二固定柱(41)穿过所述第二套筒部(152)并与所述第三固定柱(4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戴式调温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40)设置有第一进风口(43)、安装孔(44)和第二固定件(45),所述第二固定件(45)穿过所述安装孔(44)和所述第二固定柱(41)并与所述第三固定柱(42)固定连接,所述穿戴式调温设备(1)还包括过滤件(50),所述过滤件(50)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口(43)和所述安装孔(44)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戴式调温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硬质件(13)设置有第二让位口(131),所述第三固定柱(42)穿过所述第二让位口(131)并与所述第二固定柱(4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调温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件(12)和所述第二硬质件(13)分别注塑成型于所述软质件(11)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件(14)组装在所述第一硬质件(12)内,所述第二支撑件(15)组装在所述第二硬质件(13)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4)间隔设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34673 | 2023-02-06 | ||
CN2023202346738 | 2023-02-0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68209U true CN219868209U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833186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006864.5U Active CN219868209U (zh) | 2023-02-06 | 2023-04-24 | 穿戴式调温设备 |
CN202321003299.7U Active CN219868208U (zh) | 2023-02-06 | 2023-04-24 | 便携式调温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003299.7U Active CN219868208U (zh) | 2023-02-06 | 2023-04-24 | 便携式调温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19868209U (zh) |
-
2023
- 2023-04-24 CN CN202321006864.5U patent/CN219868209U/zh active Active
- 2023-04-24 CN CN202321003299.7U patent/CN219868208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68208U (zh) | 2023-10-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61947B2 (en) | Neck fan | |
US20210355960A1 (en) |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 |
US11319960B2 (en) | Portable temperature regulation device | |
JP7305225B2 (ja) | 首掛けファン | |
US12060893B2 (en) |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 |
US20230280050A1 (en) | Wearable air conditioner | |
CN212899063U (zh) | 挂脖风扇 | |
JP2024535437A (ja) | 携帯型羽根なし扇風機 | |
CN212536127U (zh) | 脖戴风扇 | |
JP2023549161A (ja) | 首掛け扇風機 | |
CN219868209U (zh) | 穿戴式调温设备 | |
CN214198996U (zh) | 挂脖调温装置 | |
CN216477949U (zh) | 一种便携风扇 | |
CN213931250U (zh) | 一种可穿戴调温装置 | |
CN213450915U (zh) | 挂脖式风扇 | |
JP2024059938A (ja) | 首掛けファン | |
CN213931251U (zh) | 一种可穿戴风扇装置 | |
CN211874773U (zh) | 挂脖风扇 | |
CN214742192U (zh) | 挂脖风扇 | |
CN213628072U (zh) | 挂脖式风扇 | |
CN214742177U (zh) | 一种挂脖风扇 | |
CN214742198U (zh) | 可调节挂脖风扇 | |
CN211874797U (zh) | 挂脖风扇 | |
CN215170878U (zh) | 挂脖风扇 | |
CN219139471U (zh) | 可降低风量损耗的挂脖风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