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2614U - 一种防汛挡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汛挡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2614U
CN219862614U CN202320387728.9U CN202320387728U CN219862614U CN 219862614 U CN219862614 U CN 219862614U CN 202320387728 U CN202320387728 U CN 202320387728U CN 219862614 U CN219862614 U CN 2198626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shboard
frame
supporting
groove
support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8772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包洪涛
赵洪亮
卢屹东
王伟
王娟
赵光红
张玉宝
朱佳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uojianbiao Engineering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uojianbiao Engineering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uojianbiao Engineering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uojianbiao Engineering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8772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26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26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26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汛挡水装置,包括传动机构、闸板、支撑框和液位检测装置。传动机构设置在地基内的放置槽内。闸板转动连接在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支撑框设置在放置槽的顶端,所述液位检测装置设置于地基表面的雨水盛装容器内,用于检测降雨量。闸板的一端面设置支撑框,另一端面设置有挤压机构,支撑框与挤压机构分设在闸板的两侧,实现对闸板的可靠限位。所述液位检测装置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传动机构的动力装置通信连接。本实用新型的防汛挡水装置,挡水的闸板布置在工作位置的放置槽内,不需要另外存放,成本低,占用空间小,不需要人工搬运或者安装,节省人力和时间,防汛反应迅速。

Description

一种防汛挡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汛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汛挡水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大雨让很多的城市饱受了内涝的困扰,我国城市内涝出现的频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传统的挡水方式使用沙袋挡住车库或者其他地势低的场所入口,既占用空间又不美观,而且需要人搬运沙袋,劳动强度大。市场上现有的挡水板需要两个人一起配合工作才能完成安装,并且现有技术的挡水板平时需要放置在库房,使用时由操作者搬出进行安装,不便于使用,不能实现自动防水。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能实现自动防水、节省人力、使用方便的防汛挡水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汛挡水装置,挡水的闸板布置在工作位置的放置槽内,不需要另外存放,成本低,占用空间小,不需要人工搬运或者安装,节省人力和时间,防汛反应迅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汛挡水装置,包括:
传动机构,设置在地基内的放置槽内;
闸板,转动连接在所述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所述传动机构用于推动所述闸板上升或者下降;
支撑框,设置在所述放置槽顶端;
液位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地基表面的雨水盛装容器内;
所述闸板的一端面设置所述支撑框,另一端面设置有挤压机构,所述支撑框与所述挤压机构分设在所述闸板的两侧,所述液位检测装置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传动机构的动力装置通信连接。
可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与丝杠传动连接,所述丝杠上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与支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闸板的底端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动力装置为带有减速器的电机;
所述丝杠由轴承座支撑,所述轴承座设置在所述放置槽的底面上。
可选地,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手动机构,所述手动机构与所述电机分设在所述丝杠的两端;
所述手动机构通过换向器与所述丝杠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电机通过离合器与所述丝杠的另一端传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框为U型框,所述支撑框靠近所述闸板的侧面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沿所述支撑框的框体设置,形成U型槽,所述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条。
可选地,所述支撑框包括横框,所述横框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立框,两个所述立框和横框靠近所述闸板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密封条;
所述立框靠近所述闸板的侧面设置为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上部与所述挤压机构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斜面的下部与所述挤压机构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地基的放置槽两侧设置有支撑壁,两侧的所述支撑壁相互靠近的侧面上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限位槽,所述支撑框和挤压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
所述闸板的顶面上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放置槽的槽口宽度,所述盖板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与所述放置槽两侧的所述支撑壁的间隔距离相同。
可选地,所述挤压机构包括定位板、挤压板和调节螺栓,所述定位板固定连接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垂直所述定位板的端面设置,所述第一通孔为螺纹孔,所述第一通孔螺纹连接有弹簧座,所述弹簧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线的第二通孔,所述调节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螺纹连接在所述挤压板上;
所述调节螺栓位于所述弹簧座与挤压板之间的螺杆上套设有弹簧。
可选地,所述闸板包括型材焊接的框架主体,所述框架主体靠近所述挤压机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框架主体靠近所述支撑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
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框架主体上,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框架主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三支撑板连接在所述框架主体上,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框架主体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框架主体的上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三支撑板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框架主体的下部。
可选地,所述框架主体靠近所述放置槽的两侧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滑动连接部,所述放置槽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滑动连接部,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滑动连接部滑动连接在一起。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汛挡水装置,可实现自动水位检测,从而控制闸板的升降,闸板上升后,完全密封地基上的通道,进入密封防汛状态;无需防汛时,闸板在下降位,可供正常人们正常通行,挡水的闸板布置在工作位置的放置槽内,不需要另外存放,成本低,占用空间小,不需要人工搬运或者安装,节省人力和时间,防汛反应迅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汛挡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框的立框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挤压机构与支撑框安装在限位槽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的A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闸板的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框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闸板的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B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汛挡水装置位于非防汛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闸板上安装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放置槽,101、滑槽,2、地基,3、挤压机构,301、定位板,3011、第一通孔,302、挤压板,303、调节螺栓,304、弹簧,305、弹簧座,4、支撑壁,5、闸板,501、第二支撑板,502、第一支撑板,503、框架主体,5031、横杆,5032、竖杆,504、第三支撑板,505、滑轨,6、限位槽,7、盖板,8、传动机构,801、离合器,802、铰接座,803、轴承座,804、螺母,805、丝杠,806、电机,807、手轮,808、传动杆,809、支撑杆,810、换向器,9、支撑框,901、立框,902、横框,903、密封条,904、密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汛挡水装置,挡水的闸板布置在工作位置的放置槽内,不需要另外存放,成本低,占用空间小,不需要人工搬运或者安装,节省人力和时间,防汛反应迅速。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13,本实用新型的防汛挡水装置,包括传动机构8、闸板5、支撑框9和液位检测装置。传动机构8设置在地基2内的放置槽1内。闸板5转动连接在传动机构8的动力输出端,传动机构8用于推动闸板5上升或者下降。支撑框9,设置在放置槽1的顶端,用于对升起后的闸板5进行限位,避免闸板5向支撑框9所在的一侧倾斜或者翻倒。所述液位检测装置设置于地基2表面的雨水盛装容器内,用于检测降雨量。闸板5的一端面设置支撑框9,另一端面设置有挤压机构3,支撑框9与挤压机构3分设在闸板5的两侧,实现对闸板5的可靠限位,避免闸板5挡水过程中倾倒。所述液位检测装置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传动机构8的动力装置通信连接。所述雨水盛装容器为敞口容器,用于盛装降雨过程中的雨水。当所述雨水盛装容器内的液位超过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传动机构8工作,带动闸板5升起,阻挡雨水倒灌。
其中,放置槽1为底端封口、顶端开口的长方体槽。闸板5为设置在传动机构8顶端的板状结构,闸板5升起后,闸板5高于放置槽1的开口,用于阻挡水流经过,闸板5降下到最低位置时,闸板5完全设置在放置槽1内,避免了闸板5在非挡水状态时影响正常通行。支撑框9设置在闸板5的挡水侧,即地基2较高的一侧。所述液位检测装置为液位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防汛挡水装置,可实现自动水位检测,从而控制闸板5的升降,闸板5上升后,完全密封地基2上的通道,进入密封防汛状态;无需防汛时,闸板5在下降位,可供正常人们正常通行,挡水的闸板5布置在工作位置的放置槽1内,不需要另外存放,成本低,占用空间小,不需要人工搬运或者安装,节省人力和时间,防汛反应迅速。
具体的,传动机构8包括动力装置,如图2所示,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与丝杠805转动连接,丝杠805上螺纹连接有螺母804,螺母804与支撑杆809的一端转动连接,支撑杆809的另一端通过铰接座802与闸板5的底端转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装置为带有减速器的电机806。电机806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液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电机806的工作。电机806为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正反转的电机,从而便于控制丝杠805带动支撑杆809升起或者降下,从而控制闸板5升起或者落下。电机806的动力输出端通过离合器801与丝杠805连接,便于实现电机806的动力输出端与丝杠805的连接或者断开。
可以理解的,丝杠805由轴承座803支撑,轴承座803固定连接在放置槽1的底面上。在一实施例中,轴承座803、螺母804和支撑杆809均设置有两个,两个螺母804螺纹连接在丝杠805位于两个轴承座803之间的螺纹段上。为了实现两个螺母804在丝杠805转动时靠近或者远离,两个螺母804各自对应的连接的螺纹旋向相反。
为了提高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升降,避免断电对闸板5升降的限制,传动机构8还包括手动机构,如图2所示,所述手动机构与电机806分设在丝杠805的两端。所述手动机构通过换向器810与丝杠805的一端传动连接,电机806通过离合器801与丝杠805的另一端传动连接。当使用所述手动机构升降闸板5时,离合器801断开丝杠805与电机806动力输出端的连接,以便手动操作,避免电机806对手动操作的影响。
所述手动机构包括靠近地基2表面设置的手轮807,手轮807通过传动杆808与换向器810连接,换向器810将传动杆808传递的运动方向换向。可以理解的,换向器810内为伞齿轮换向结构,将传动杆808绕垂直轴的转动转换成丝杠805绕水平轴的转动。通过设置所述手动机构,可以实现挡水装置的手动控制,从而在所述液位检测装置或者控制器出现故障时,能实现人工控制闸板5的升降。本实用新型的防汛挡水装置使用手动启动时,摇动手轮807,通过换向器810带动丝杠805旋转,丝杠805带动螺母804运动,螺母804带动铰接座802实现升降运动,从而使闸板5进行升降。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框9为U型框,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框9靠近闸板5的侧面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设置在支撑框9的密封板904上,密封板904固定连接在支撑框9上,且沿支撑框9的整个框体延伸设置。所述密封槽形成设置在支撑框9上的U型槽,所述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条903。为了提高密封性能,密封条903平行设置有两条。密封条903为防水密封胶条。
进一步的,支撑框9包括横框902,横框902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立框901,两个立框901和横框902靠近闸板5的一侧设置有密封条903。图3为支撑框9的立框901的横截面图。密封条903的密封部为空心结构。
为了提高支撑框9与闸板5的密封性能,立框901靠近闸板5的侧面设置为第一斜面,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斜面的上部与挤压机构3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斜面的下部与挤压机构3的间距。此处的上部和下部,是按照支撑框9安装到工作位置后来说的。如图5所示,闸板5升起后,位于挤压机构3与支撑框9之间的位置,闸板5升得越高,作用在支撑框9上的挤压力越大,密封条903变形越大,从而形成可靠密封。
为了便于安装挤压机构3和支撑框9,地基2的放置槽1两侧设置有支撑壁4,支撑壁4设置在地基2的表面。放置槽1两侧的支撑壁4相互靠近的侧面上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限位槽6,支撑框9和挤压机构3固定设置在限位槽6内,如图1所示。
其中,挤压机构3包括定位板301、挤压板302和调节螺栓303。定位板301固定连接在限位槽6内,垂直地基2的表面设置。定位板30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3011,如图6所示,第一通孔3011垂直定位板301的端面设置,第一通孔3011为螺纹孔,第一通孔3011与弹簧座305螺纹连接,如图7所示,弹簧座305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3011同轴线的第二通孔,调节螺栓303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螺纹连接在挤压板302上。挤压板302用于压紧闸板5。调节螺栓303位于弹簧座305与挤压板302之间的螺杆上套设有弹簧304。弹簧304的一端由弹簧座305上的环形台限位,另一端由挤压板302限位。弹簧座305螺纹连接在,通过调整弹簧座305的连接位置从而调整弹簧304的挤压力,使闸板5压紧在支撑框9的密封条903上。
参照图8至图11,闸板5包括型材焊接的框架主体503,框架主体503靠近挤压机构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502,框架主体503靠近支撑框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501。其中,第一支撑板502固定连接在框架主体503上,第二支撑板501的一端与框架主体503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三支撑板504连接在框架主体503上,从而使第二支撑板501与框架主体503的连接面呈一定夹角设置,具体的,第二支撑板501与框架主体503的连接面的夹角与所述第一斜面的倾斜角相同,从而便于第二支撑板501与所述第一斜面压紧。第二支撑板501与框架主体503连接的一端位于框架主体503的上部,第二支撑板501与第三支撑板504连接的一端位于框架主体503的下部。此处的上部或下部也是针对框架主体503安装后正常使用的过程中的上部或下部,具体位置见图8。所述第一斜面采用楔形面结构,闸板5上升过程中逐渐压紧,可以很好的保证与倾斜设置的第二支撑板501的贴合,在挤压板302和水力的作用下,闸板5挤压在密封条903上,保证挡水效果。闸板5在挤压板302的作用下与密封条903贴合形成密封,滑轨505与滑槽101之间有间隙,闸板5能够形成径向的平移。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支撑板504垂直框架主体503设置,如图8所示。如图9所示,框架主体503包括横杆5031和竖杆5032,横杆5031包括平行设置的若干个,竖杆5032包括平行设置的若干个,横杆5031和竖杆5032垂直相交焊接在一起形成框架主体503。
为了对在放置槽1内升降时的闸板5进行导向,框架主体503靠近放置槽1的两侧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滑动连接部,放置槽1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滑动连接部,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滑动连接部滑动连接在一起。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为滑轨505,所述第二滑动连接部为滑槽101,滑槽101的延伸方向沿闸板5的升降方向设置。
为了避免闸板5位于下降位时,即闸板5在放置槽1内时,如图12所示,有水或者灰尘进入放置槽1内,闸板5的顶面上设置有盖板7,如图13所示,盖板7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放置槽1的槽口宽度,盖板7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与放置槽1两侧的支撑壁4的间隔距离相同,以便盖住放置槽1的槽口。为了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盖板7与地基2的表面接触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带。
为了保证闸板5在挡水状态(密封防汛状态)下的位置可靠性,还可以设置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托板,所述托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地基2上,所述托板的设置位置位于闸板5工作位置的底面位置,当闸板5上升到工作状态后,旋转所述托板,使得所述托板托住闸板5的底面,保障设备长期运行的安全,此处的托板旋转,可以为手动。挡水状态时,闸板5升起。
本实用新型的防汛挡水装置,依靠电控系统实现闸板5的升降,闸板5挤压在密封条903上实现密封挡水,可以方便有效的实现挡水密封,不需要人手工搬运或者操作,降低了体力消耗,节省了成本。闸板5位置固定,布置在工作位置不需要另外安放,避免了搬运和安装过程造成的时间延误。
在本方案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方案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方案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汛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动机构,设置在地基内的放置槽内;
闸板,转动连接在所述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所述传动机构用于推动所述闸板上升或者下降;
支撑框,设置在所述放置槽顶端;
液位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地基表面的雨水盛装容器内;
所述闸板的一端面设置所述支撑框,另一端面设置有挤压机构,所述支撑框与所述挤压机构分设在所述闸板的两侧,所述液位检测装置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传动机构的动力装置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汛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与丝杠传动连接,所述丝杠上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与支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闸板的底端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汛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为带有减速器的电机;
所述丝杠由轴承座支撑,所述轴承座设置在所述放置槽的底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汛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手动机构,所述手动机构与所述电机分设在所述丝杠的两端;
所述手动机构通过换向器与所述丝杠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电机通过离合器与所述丝杠的另一端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汛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为U型框,所述支撑框靠近所述闸板的侧面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沿所述支撑框的框体设置,形成U型槽,所述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汛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包括横框,所述横框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立框,两个所述立框和横框靠近所述闸板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密封条;
所述立框靠近所述闸板的侧面设置为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上部与所述挤压机构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斜面的下部与所述挤压机构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汛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的放置槽两侧设置有支撑壁,两侧的所述支撑壁相互靠近的侧面上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限位槽,所述支撑框和挤压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
所述闸板的顶面上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放置槽的槽口宽度,所述盖板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与所述放置槽两侧的所述支撑壁的间隔距离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汛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机构包括定位板、挤压板和调节螺栓,所述定位板固定连接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垂直所述定位板的端面设置,所述第一通孔为螺纹孔,所述第一通孔螺纹连接有弹簧座,所述弹簧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线的第二通孔,所述调节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螺纹连接在所述挤压板上;
所述调节螺栓位于所述弹簧座与挤压板之间的螺杆上套设有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汛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闸板包括型材焊接的框架主体,所述框架主体靠近所述挤压机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框架主体靠近所述支撑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
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框架主体上,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框架主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三支撑板连接在所述框架主体上,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框架主体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框架主体的上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三支撑板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框架主体的下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汛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靠近所述放置槽的两侧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滑动连接部,所述放置槽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滑动连接部,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滑动连接部滑动连接在一起。
CN202320387728.9U 2023-03-02 2023-03-02 一种防汛挡水装置 Active CN2198626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7728.9U CN219862614U (zh) 2023-03-02 2023-03-02 一种防汛挡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7728.9U CN219862614U (zh) 2023-03-02 2023-03-02 一种防汛挡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2614U true CN219862614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38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87728.9U Active CN219862614U (zh) 2023-03-02 2023-03-02 一种防汛挡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26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95256A (zh) 地下车库防洪装置
CN112982284B (zh) 一种地下车库水动力阻水装置及方法
CN111021643B (zh) 斜屋顶除雪设备
CN219862614U (zh) 一种防汛挡水装置
CN210567220U (zh) 一种伸缩式旋转摄像头
CN108386032B (zh) 一种侧方位双层停车装置
CN111424894A (zh) 一种应用高楼屋檐冰凌清除扫雪设备
CN211160793U (zh) 一种具有自动清灰结构的光电幕墙
CN211173366U (zh) 一种建筑用智能护栏
CN112411483A (zh) 一种新能源智能泄洪闸
CN217159607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板用拼装支架
CN2567318Y (zh) 可带替阳台护板的往下打开的大面积观景阳台窗户结构
CN215354253U (zh) 一种防火窗扇表面油漆喷涂装置
CN212114406U (zh) 一种户外用防雨型散热配电柜
CN113152657A (zh) 一种安全性高的地下室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4352154A (zh) 一种地下公共设施智能防倒灌装置
CN216387433U (zh) 一种地质灾害雨量检测装置
CN218454384U (zh) 一种混凝土坝裂缝的封堵车
CN216169548U (zh) 一种高层建筑施工消防供水装置
CN111186789A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的角度可调式提升搬运装置
CN217975423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注浆装置
CN212924333U (zh) 一种地下防洪升降梯
CN220487267U (zh) 一种建筑施工护栏
CN114671317B (zh) 一种依附于塔机的升降机装置
CN219200729U (zh) 一种用于建筑物外立面的智能防水检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