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7842U -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7842U
CN219847842U CN202222922724.4U CN202222922724U CN219847842U CN 219847842 U CN219847842 U CN 219847842U CN 202222922724 U CN202222922724 U CN 202222922724U CN 219847842 U CN219847842 U CN 2198478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catheter
proximal
flexible shaft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2272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家良
曹挺
齐献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qing Medical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qing Medical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qing Medical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qing Medical Su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78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78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包括马达、导管、穿设在导管中且近端通过连接轴被马达驱动的驱动轴、泵。泵包括具有进口端和出口端的泵壳、收纳在泵壳内的叶轮。叶轮连接至驱动轴的远端并可被驱动旋转以将血液从进口端吸入泵壳并从出口端排出。驱动轴包括在轴向上临接的主体和连接部,连接部的横截面为非圆形,连接轴的远端形成有与连接部适配的配接通道,连接部轴向可滑动的插入配接通道。

Description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导管泵分为马达内置泵头不可折叠式以及马达外置泵头可折叠式这两种。出于减轻病人痛苦和减少穿刺口并发症的考虑,希望导管泵能以较小的尺寸介入人体。由于马达外置泵头可折叠式导管泵在介入时可以达到更小的创伤口,因此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马达外置泵头可折叠式导管泵借由细长的导管将前端的泵头输送至患者的左心室后,由穿设在导管中的软轴将外置马达的旋转传递至泵头的叶轮。在泵头的介入、收折以及工作过程中,软轴或多或少的会存在相对于导管的位移,该位移需要被释放,以避免软轴被过度的拉伸或者弯曲。
公开号为CN103120810A的已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驱动轴的近端以不可转动地方式被连接且固定到方形杆,方形杆在轴向上可滑动地连接至离合器。其中,驱动轴的近端与方形杆的具体连接方式为,方形杆在轴向上具有凹部,驱动轴的近端插入该凹部内并被固定。方形杆与离合器的具体连接方式为,离合器的筒状部设有轴向凹部,轴向凹部为通过大中心孔和沿着该大中心孔周边配置的四个小孔形成。方形杆插入轴向凹部中,通过四个纵向边分别与轴向凹部的四个双止动边接触,实现方形杆在径向和周向固定,轴向可滑动。
该已知实施例中,驱动轴是借助方形杆与离合器实现轴向可滑动而周向和径向固定的连接,以补偿驱动轴与导管在轴向上的长度差。不过,由于方形杆与驱动轴、离合器采用凹部配合插接的连接方式,导致结构在一定程度相对复杂,对部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提出了挑战。
尤其,驱动轴也采用固定在方形杆的凹部内的方式,这种两者在轴向存在重叠(Overlap)的固定连接方式,部件间的固定强度很大程度的取决于两者需要一直保持这样的轴向重叠关系。而这种轴向重叠关系的保持,依靠的是两者之间的接触摩擦。在马达开启后的工作过程中,随着马达运转而产生并传递的振动,不可避免的会对两者的接合强度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不良的影响会降低两者之间的摩擦,进而可能使两者之间的连接产生松动,并随着振动逐渐脱离上述的轴向重叠关系,最终出现非期望的连接断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可至少部分的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包括:马达、导管、穿设在导管中且近端通过连接轴被马达驱动的驱动轴、泵。泵包括具有进口端和出口端的泵壳、收纳在泵壳内的叶轮,叶轮连接至驱动轴的远端并可被驱动旋转以将血液从进口端吸入泵壳并从出口端排出。
驱动轴包括在轴向上临接的主体和连接部,主体包括软轴以及连接至软轴远端的硬轴,叶轮连接至硬轴的远端。连接部形成并固定在软轴的近端,连接部的远端与软轴的近端连接,两者在轴向上不重叠。连接部至少近端部分的横截面为非圆形,连接轴的远端形成有与连接部的近端部分适配的配接通道,连接部的近端部分轴向可滑动的插入配接通道,且连接部的近端部分与配接通道周向固定。
连接部还包括与软轴的近端固定连接的远端部分,远端部分呈圆柱状,直径与软轴的直径相等。
软轴与连接部的远端部分一体成型。或者,软轴与连接部为独立部件,软轴的近端与连接部的远端部分通过焊接固定,两者之间的焊接熔深在0.02~0.08mm之间。
连接部的近端部分相对于配接通道可轴向滑动被配置为适应导管与软轴的轴向相对位移,该轴向相对位移至少部分是由于介入过程中导管和软轴发生弯曲引起的;或者,至少部分是由于导管和软轴被液体浸泡引起的;或者,至少部分是由于泵收折过程中受力引起。
如上述可知,振动等外力的持续作用,可能会导致在轴向存在重叠的两个接合部件逐渐失去甚至完全丧失这种轴向重叠关系,而这两个接合部件之间的固定需借助这种轴向重叠关系才能得以保持。因此,轴向重叠关系的丧失会最终导致部件间的连接断脱。
本申请通过使连接部与软轴端部对接的方式连接,两者的固定不借助在轴向上存在重叠的方式实现,使得连接部与软轴的固定不受振动等外力影响,两者之间的固定关系可长时间的保持,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较佳。
并且,软轴与连接部采用诸如焊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可工艺简单的实现端部对接固定,相较于软轴与连接部的轴向重叠实现的固定,结构和工艺上都较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不同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驱动组件与工作组件分开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沿轴向的剖面图;
图5为图1中局部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泵的近端部分的部分剖面图;
图7A为图1中一种实施例的驱动轴的近端部分立体图;
图7B为图1中另一种实施例的驱动轴的近端部分立体图;
图8为图1中驱动组件的部分结构的沿轴向方面的一个平面的剖面图;
图9为图1中工作组件的部分结构的沿轴向方面的另一个平面的剖面图;
图10和图11为图1中工作组件的近端局部剖视图,在图10中,密封件封闭近端的端面开口;在图11中,密封件处使第一导引通道与外界连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所用术语“近”、“后”和“远”、“前”是相对于操纵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以下简称装置)的临床医生而言的。术语“近”、“后”是指相对靠近临床医生的部分,术语“远”、“前”则是指相对远离临床医生的部分。例如,驱动组件在近端及后端,工作组件在远端及前端;再例如,某个部件/组件的近端表示相对靠近驱动组件的一端,远端则表示相对靠近工作组件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以马达轴或连接轴、驱动轴的延伸方向定义“轴向”或“轴向延伸方向”。驱动轴的轴向是指驱动轴调整为直线延伸时的轴向。本实用新型所用术语“内”“外”是相对轴向延伸的中心线而言的,相对靠近中心线的方向为“内”,相对远离中心线的方向为“外”。
需要理解的是,“近”、“远”、“后”、“前”、“内”、“外”、这些方位是为了方便描述而进行的定义。然而,装置可以在许多方向和位置使用,因此这些表达相对位置关系的术语并不是受限和绝对的。举例为,上述对各方向的定义,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方便,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辅助装置在包括但不限定于产品测试、运输和制造等等其他可能导致其发生颠倒或者位置发生变换的场景中的方向。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定义如果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它们应遵循上述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可活动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置100可部分地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减轻心脏的负担。在一种示意性的场景中,本装置100可以为用作为左心室辅助,其工作部分(具体指下文的泵36)可被介入至左心室中,泵36运转时可以将左心室中的血液泵送至升主动脉中。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举例仅是本装置100一种可行的适用场景。在其他可行且不可被明确排除的场景中,本装置100也可以用作为右心室辅助,泵运转时将静脉中的血液泵送至右左心室中。
下文将主要以本装置100用作为左心室辅助作为主述场景来阐述的。但基于上文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定。
装置100包括驱动组件10和工作组件30。驱动组件10包括马达壳12以及收纳在马达壳12内并具有马达轴16的马达14。工作组件30包括导管32、穿设在导管32中的驱动轴34、由驱动轴34驱动的泵36。驱动组件10为工作组件30提供动力,以驱动工作组件30实现泵血功能。
请参见图4和图5,驱动组件10通过磁耦合驱动工作组件30,具体的:
驱动组件10包括插接器,工作组件30包括耦合器。插接器包括连接至马达壳12的马达端衬套20以及收纳在马达端衬套20内部并与马达轴16连接的主动磁体22。耦合器包括设于工作组件30近端的介入端衬套40以及收纳在介入端衬套40内部并与驱动轴34近端连接的被动磁体42。
驱动组件10的传动链路包括马达轴16及与马达轴16连接的主动磁体22。工作组件30的传动链路包括被动磁体42、安装被动磁体42的连接轴44、与连接轴44的远端连接的驱动轴34、与驱动轴34的远端连接的泵36。
泵36的远端设有保护头38,保护头38配置为柔软的,可由任意的宏观表现出柔性的材料制成,从而不伤害受试者的组织。具体而言,保护头38以无创或无损伤的方式支撑在心室内壁上,将泵36的吸入口与心室内壁隔开,避免泵36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流体(血液)的反作用力而使泵36的吸入口贴合在心室内壁上,保证泵吸的有效面积。
装置100工作时,驱动轴34的远端部分随导管32被送入受试者体内,驱动轴34的主体包括可弯曲的软轴35。连接轴44安装被动磁体42,连接轴44为硬轴,可以使主动磁体22的安装更稳定。
装置100工作时,马达轴16驱动主动磁体22旋转,被动磁体42与主动磁体22磁耦合,被动磁体42被主动磁体22驱动旋转,被动磁体42旋转顺次驱动连接轴44、驱动轴34旋转,驱动轴34旋转而驱动泵36工作泵血。
插接器与耦合器未连接时,马达端衬套20与介入端衬套40分离。插接器与耦合器连接时,马达端衬套20与介入端衬套40连接,主动磁体22与被动磁体42耦合,且两个磁体之间间隔。两个磁体间隔,则可籍由两个磁体间的磁力耦合实现非接触式动力传递,有利于实现对流体的密封,防止液体进入马达。
上述液体为装置100运行过程中灌注至人体内的Purge液(冲洗液)。在叶轮的动力传递过程中,由于存在多个转动部件,例如驱动轴、以及支撑叶轮的近远端轴承等。因此,冲洗液的主要作用是润滑冷却上述转动部件。冲洗液为可部分维持人体机能所需的生理液,例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抗凝剂,或者上述任意的组合。
马达端衬套20与介入端衬套40可拆卸地连接,实现驱动组件10与工作组件30可拆卸地连接。具体的,马达端衬套20与介入端衬套40插接配合,两者中之一构造为插头,两者中之另一包含用于接纳插头的插槽。将构造为插头的衬套定义为插入衬套,将限定插槽的衬套定义为接收衬套。装置100还包括用于接合固定插入衬套与接收衬套的锁定机构。
锁定机构包括形成在插入衬套外壁和接收衬套内壁中之一的接合部,以及可操作的嵌入接合部中的锁定件。锁定件嵌入接合部,实现锁定,插入衬套与接收衬套相对固定。锁定件脱离接合部,插入衬套与接收衬套可脱离。
请参见图9和图10,介入端衬套40设有第一轴向通道101,连接轴44可转动地设在第一轴向通道101中。连接轴44外设有至少一个轴承90,轴承90外圈与第一轴向通道101内壁之间设有阻尼件92。阻尼件92不仅可以减少振动,还可以提供一定的移动缓冲空间,使被动磁体42与主动磁体22尽可能的对中,提高传动效率。
具体而言,如上文描述,主被动磁体22、42之间存在轴向不完全对准的情形。当两个磁体轴向错开大于预定程度时,则被动磁体42会在径向上存在振动。通过在轴承90与第一轴向通道101之间设置阻尼件92,并将阻尼件92配置为柔性的,则柔性的阻尼件92可被连接轴44挤压变形,从而为被动磁体42的振动提供径向的形变空间。而阻尼件92的被挤压变形会同时蓄能,从而对连接轴44提供使其轴向居中的复位作用,使两个磁体恢复对准。
阻尼件92大致呈圆环状,套接在轴承90外周面。阻尼件92可以是周向连续的,也可以是周向不连续的,即包含多个呈弧形的阻尼单体。借由阻尼件92呈圆环状的结构设计,阻尼件92可沿周向的360°对被动磁体42的振动进行复位。
在导管32的近端,导管32与连接轴44之间的轴向相对位置是固定的。具体的,导管32与连接轴44通过耦合器实现相对位置的固定。更具体的,导管32的近端固定连接至耦合器,具体为固定连接至介入端衬套40。而连接轴44则轴向固定的设在耦合器内,具体为固定设置在介入端衬套40内,连接轴44的轴向固定通过两个轴承90实现。
请参见图6,在导管32的远端,驱动轴34的远端与导管32之间的轴向位置是固定的。具体的,驱动轴34的主体还包括连接至软轴35远端的硬轴39,叶轮连接至硬轴39的远端,具体而言,硬轴39用于支撑泵36的叶轮,硬轴39穿设在叶轮的轮毂中,维持叶轮在泵壳中位置的稳定。
硬轴39与导管32通过轴承室41实现轴向位置的相对固定。轴承室41内设有轴承,轴承室41近端与导管32的远端固定连接,例如两者通过粘接、卡扣连接等方式实现的固定连接。轴承套设于硬轴39,轴承与硬轴39的轴向位置相对固定。由此,导管32与驱动轴34的远端,即导管32与硬轴39之间的轴向位置相对固定。
轴承包括相对位于近端的第一近端轴承45、相对位于远端的第二近端轴承47,驱动轴34的远端(硬轴39)外套设有第一近端轴承45和第二近端轴承47,硬轴39的外壁设有位于第一近端轴承45与第二近端轴承47之间的中间件49,实现泵36的叶轮、驱动轴34和导管32之间的限位。
其中,为了对中间件49的限位,位于中间件49轴向两侧的部件并不一定要求都是轴承。也就是,在某些替换的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其他固定设在轴承室41内的部件来替代第一近端轴承45和第二近端轴承47中的任一个。
由此,导管32的近端与连接轴44之间轴向位置相对固定;导管32的远端与驱动轴34的远端,即与硬轴39之间的轴向位置相对固定。
也就是说,导管32的两端均相对固定,且驱动轴远端相对导管32轴向固定。但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导管32与软轴35可能会发生轴向的相对位移(简称轴向冗余)。该轴向冗余需要被吸收(具体措施是将驱动轴的近端设置为自由的,可相对连接轴44沿轴向可移动),否则会出现如下后果:(1)软轴35在导管32中弯曲而顶触导管32内壁,或者,(2)软轴35被沿轴向拉伸而受力。
导致导管32与驱动轴的软轴35发生轴向的相对位移的场景包括:
1、在介入过程中,导管32与软轴35过弯发生弯曲,由于软轴35穿设在导管32内,加上驱动轴远端被固定,两者的同时弯曲会导致驱动轴具有向近端移动的趋势。该场景下,如果驱动轴近端被固定,会出现上述第(1)后果。
2、装置100在工作过程中,导管32外壁被血液浸泡。同时,导管32内也会有冲洗液流动。也就是,导管32内外均浸泡在液体中。因此,导管32因液体的浸泡会变长。尽管在导管32内流动的冲洗液也会浸泡软轴35,但由于软轴35为金属材质。因此,冲洗液的浸泡基本不会导致软轴35变长,或者变长幅度较小。所以,该场景下,导管32的变长幅度大于软轴35的变长幅度。由于驱动轴远端与导管32固定,导管32的变长会拉着驱动轴一起向远端移动。如果驱动轴近端被固定,会出现上述第(2)种后果。进一步的后果是,软轴35被拉伸而接触导管32内壁,导致两者摩擦加剧,进而导致微粒物释放。该释放的微粒物可能会随Purge进入人体,对患者产生危害。
3、在收折泵时,导入器对泵施加向前的力,泵会将这种向前的力传递给与之连接的导管32,使导管32变长。如果驱动轴近端与导管32固定,会出现上述第(2)种后果。
因此,为了适应或抵消上述的软轴35与导管32在轴向的位移变化,驱动轴34与连接轴44沿轴向可滑动配合。进一步地,由于连接轴44需要将旋转传递给驱动轴34,因此,驱动轴34与连接轴44周向固定。即驱动轴34与连接轴44周向固定且轴向可滑动地配合。
具体的:请重点参阅图7A、图7B和图10,驱动轴34包括在端部上对接的主体(软轴35)和连接部94,软轴35和连接部94在轴向上临接设置,两者在轴向上不重叠,结构更简单,且还可提升软轴35与连接部94的固定接合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软轴35为多层编织结构,其侧壁是流体可渗透的,从而可利用冲洗液为其进行润滑和降温。具体的,软轴35呈螺线管状,具有轴向延伸的轴向中空腔,轴向中空腔可供流体流过;编织成软轴35的“螺线管”之间可供流体渗透而通过,从而最大限度的为软轴35进行降温。
连接部94用于实现软轴35与连接轴44轴向可滑动且周向固定的配接。具体的,连接轴44的远端形成有与连接部94适配的配接通道,连接部94的近端部分943轴向可滑动的插入配接通道,从而实现驱动轴34与软轴35轴向可滑动的配接。
连接部94外壁与配接通道内壁之间的摩擦系数介于0.05-0.2之间,保证滑动时阻力小,实现顺畅的滑动。上述范围的摩擦系数,可通过合适的方式实现。例如,连接部94的近端部分943的外壁和/或配接通道内壁被打磨或抛光处理,具有较小的粗糙度。或者,连接部94外壁和/或配接通道内壁涂覆有润滑涂层,例如石墨涂层。亦或者,连接部94和/或连接轴34可采用润滑性较好的材料制作,例如,以铜基、铝基、镍基、银基和铁基等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金属基体制备的材料,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值包括从下限值到上限值之间以一个单位递增的下值和上值的所有值,在任何下值和任何更高值之间存在至少两个单位的间隔即可。
举例来说,阐述的摩擦系数的范围为0.05-0.2,优选为0.07-0.18,更优选为0.09-0.16,进一步优选为0.11-0.14,目的是为说明上述未明确列举的诸如0.12、0.13等值。
如上述,以0.02为间隔单位的示例范围,并不能排除以适当的单位例如0.01、0.03、0.04、0.05等数值单位为间隔的增长。这些仅仅是想要明确表达的示例,可以认为在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列举的数值的所有可能组合都是以类似方式在该说明书明确地阐述了的。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范围都包括端点以及端点之间的所有数字。与范围一起使用的“大约”或“近似”适合于该范围的两个端点。因而,“大约20到30”旨在覆盖“大约20到大约30”,至少包括指明的端点。
本文中出现的其他关于数值范围的限定,可参照上述描述,不再赘述。
连接部94的长度介于10-50mm之间,防止连接部94从配接通道移出,从而使驱动轴34可靠地工作。
连接部94至少近端部分943的横截面呈不为圆形的任意形状。例如,连接部94的近端部分943的周面包括第一表面941和第二表面942,第一表面941或第一表面941的外切面与第二表面942或第二表面942的外切面呈角度设置,从而使得连接部94的近端部分的横截面为非圆形。连接部94的近端部分的横截面呈不为圆形的任意形状,例如可以为方形、椭圆形、十字形等,从而使得连接部94至少在近端部分构造成扁轴,可周向止转,实现驱动轴34与连接轴44的周向固定。
当然,连接部94也可以整构成陈扁轴,即连接部94整体或者沿轴向的任意一个横截面的形状均是不为圆形的形状。
连接部94与软轴35可以各自为独立部件,两者分别单独制成,再通过习知或成熟的的工艺例如焊接实现相对固定。在该实施例下,软轴35的近端与连接部94的远端部分944的端部通过焊接实现固定。如图7B所示,由于软轴35为截面呈圆形的规则形状,为提高焊接固定强度,连接部94的远端部分944为与软轴35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状,即大致呈圆柱状。为方便导丝穿过,该圆柱状为空心的,形成有下文所述的中空腔37。
在连接部94同时存在截面为非圆形的近端部分943和截面为圆形的远端部分944的情况下,两个之间形成有止挡面指向近端的台阶,该台阶可对连接部94向近端的移动进行限位,防止连接部94向近侧移动过量而顶触密封件118(下文描述),保证密封的良好性。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连接部94为如图7A所示的整体截面为非圆形的实施例中,上述台阶也是存在的,形成在连接部94和软轴35之间。
由于焊接会在导致接合材料部分熔融形成焊接熔融段(未示出),借助连接部94的远端部分944与软轴35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状,用以最大限定保持焊接熔融段形状,使焊接熔融段的形状尽可能的趋近软轴35或连接部94的远端部分944的形状,进而保持两者焊接部分的形状。
焊接强度与焊接熔深相关。不过,焊接熔深不宜过大,否则热影响区扩大,容易引起热影响区强度下降进而导致断裂的问题。上述热影响区对应到本实施例中为软轴35或连接部94与焊接熔融段相邻的部分。进一步地,软轴35和连接部94为中空结构,如果焊接熔深过大甚至超过两者任一的壁厚,则软轴35和连接部94的内腔壁受热影响的作用向内凸起,或者熔融且固化后的焊料残留在软轴35或连接部94内,进而在软轴35和连接部94端部对接处的内壁形成向内凸起的结构,这对后续导丝的穿引和冲洗液的流动是不利的。
当然,焊接熔深也不宜过小。由于软轴35和连接部94的端部对接固定依靠在焊接熔深段,两者的材料发生金属分子间互相结合实现的。因此,焊接强度与焊接熔深呈正相关关系,追求较佳的焊接强度,焊接熔深不能过小。
为兼顾高的焊接强度和低的热影响区,本申请实用新型人经反复验证后发现,软轴35的近端与连接部94的远端部分944的远端之间的焊接熔深在0.02~0.08mm之间,进一步在0.03~0.07mm之间,再进一步在0.04~0.06mm之间。
事实证明,结合驱动轴的旋转扭矩以及驱动轴的直径,得到实际中驱动轴受到的周向力可以通过上述焊接熔深来保证。也就是,连接部94采用焊接的方式与软轴35近端固定连接,且焊接熔深符合上述尺寸,能够满足连接轴至驱动轴的扭矩传递要求。
此外,上述尺寸的焊接熔深也没有明显影响到母材(软轴35和连接部94)的强度。事实也表明,焊接熔深部分与母材的强度基本相当。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采用焊接连接软轴35和连接部94,两者的端部之间发生了原子间的材料融合,但仍可认为软轴35和连接部94为端部对接且两者不存在轴向重叠。原因在于,焊接导致原子间的材料融合或者焊接熔深的存在,是为实现软轴35和连接部94的端部连接和固定,但并未影响软轴35和连接部94端部对接的事实。
进一步地,连接部94的远端部分944沿轴向的投影面积大致等于软轴35沿轴向的投影面积。具体的,当两者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时,远端部分944的直径与软轴35的直径相等。这样,在连接部94的远端部分944与软轴35近端对接时,两者的外表面大致平齐,这利于焊接的实施和提高焊接的连接强度。同时,在完成连接部94与软轴35的焊接固定后,使得驱动轴具有规则或相对平齐的外壁表面。
公开号为CN103120810A的已知实施例中,驱动轴与方形杆的连接方式、方形杆与离合器的连接方式,决定了方形杆的直径会大于驱动轴的直径,离合器直径会大于方形杆直径。在导管装置工作过程中,方形杆和离合器浸泡在冲洗液内,较大直径的方形杆和离合器会引发较大的粘滞损耗,进而导致冲洗液体发生剧烈的温升。该温升较大的冲洗液后续部分进入人体,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与之相对,本实施例中,软轴35与连接部94的远端部分944采用端部对接固定方式,加之两者相同的形状和外径,连接部94引发的粘滞损耗大幅下降,有效避免冲洗液高温的问题。同时,由于连接部94的直径较小,则对与之连接的连接轴的直径也可以适当减小,同样对降低粘滞损耗以及避免冲洗液高温有利。
如图7A所示,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94亦可与软轴35一体成型,具体可以将软轴35的近端端部经非圆形化工艺处理得到,例如将软轴35的近端挤压成型而获得连接部94。在采用上述工艺前,可预先在软轴35的近端内插入截面为非圆形的杆状支撑件例如方形杆,随后对软轴35近端施加向内的挤压力,挤压力作用部分不得超过杆状支撑件的远端。软轴35的近端部分被挤压向内变形并贴合杆状支撑件外壁,最终形成与杆状支撑件仿形的部分,即为所述连接部94。
软轴35和连接部94的轴向中空腔37连通,使得整个驱动轴34均具有轴向延伸的中空腔(后文的第二轴向通道102),从而冲洗液可在驱动轴34的整个长度方向上的流动,最大程度地为驱动轴34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连接部94与连接轴44之间轴向可滑动,但不用担心两者会脱离。因为驱动轴34的远端与泵36连接,由此,驱动轴34的远端由泵36限定轴向上的远端位置,也就是说,配接通道与泵36分别限定了驱动轴34在轴向的近端位置和远端位置,因此连接部94不会因为与连接轴44滑动配接而脱落。
软轴35穿设在导管32中,导管32避免驱动轴34与外界接触,一方面保障软轴35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避免软轴35工作过程中接触受试者组织。
泵36可通过导管32被输送至心脏的期望位置泵送血液,包括连接至导管32远端并具有进口端361和出口端362的泵壳363、收纳在泵壳内的叶轮(未示出),叶轮被驱动轴34驱动旋转以将血液从进口端361吸入泵壳363并从出口端362排出。
如图1至图3所示,泵壳363包括由镍、钛合金制作的呈金属格构的支架3631和覆盖在支架3631上的弹性的覆膜3632。支架3631的金属格构具有网孔设计,覆膜3632覆盖支架3631的部分,支架3631前端未被覆膜3632覆盖的部分的网孔形成所述进口端361。覆膜3632的后端包覆在导管32远端外部,出口端362为形成在覆膜3632后端的开口。驱动轴34的远端连接至轮毂,支架3631通过轴承室41与导管32连接。驱动轴34穿设在位于轴承室41中的近端轴承45、47。
在本实施例中,泵36为可收折式泵,具有压缩状态和展开状态。在泵36对应介入构型下,泵壳363和叶轮处于压缩状态,此时泵36以较小的尺寸介入受试者脉管系统或者在受试者脉管系统中输送。在泵36对应工作构型下,泵壳363和叶轮处于展开状态,此时泵36以较大的尺寸在心脏的期望位置例如左心室内泵送血液。
叶轮包括连接至驱动轴34远端的轮毂以及支撑在轮毂外壁的叶片。在泵36对应介入构型时,叶轮叶片包裹在轮毂外壁上并至少部分地与泵壳内壁接触。在泵36对应工作构型时,叶轮叶片自轮毂径向向外延伸并与泵36的内壁间隔。叶片由柔弹性材料制成,在被收折时蓄能,在外界的约束撤除后,叶片的蓄能释放,使叶片展开。
泵36是借助外界的约束实现收折,在约束撤除后,泵36实现自展开。在本实施例中,“压缩状态”是指泵36被径向约束的状态,也就是说,泵36受到外界压力被径向压缩折叠成最小径向尺寸的状态。“展开状态”是指泵36未被径向约束的状态,也就是说,支架3631和叶轮径向外侧展开成最大径向尺寸的状态。
泵36的收折和展开过程如下:在将泵36介入左心室的过程中,泵36由于外部施加的径向约束力而处于径向约束状态(压缩状态)。或者,泵36仅在介入受试者脉管系统中的过程是收折的。在介入至左心室中后(以收折的形态在脉管系统中向前输送),或者介入至受试者脉管系统中后(以展开的形态在脉管系统中向前输送),撤去径向约束力,支架3631利用自身的记忆特性以及叶轮的叶片借助蓄能释放而自主扩张,所以泵36自动地呈现其非约束形状(展开状态)。
反之,在本装置100完成工作需要从受试者体内撤出时,利用折叠鞘将泵36收折,待泵36完全撤出受试者体内,再撤除折叠鞘对泵36的约束,使泵36恢复至应力最小的自然状态,也就是展开状态。
装置100在工作时,相对旋转的部件之间,例如连接轴44与介入端衬套40、驱动轴34与导管32之间会产生热量,热量的聚集会加剧这些部件的磨损,降低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措施进行热管理。
有鉴于此,装置100还包括基本贯穿整个工作组件30的灌注通道。具体的,灌注通道贯穿被动磁体42至泵36的传动链路。在装置100工作时,灌注通道内可注入流体,该流体为上文描述的冲洗液体,对传动链路起到润滑和降温的作用。
具体的,请重点参见图10和图11,灌注通道的近端入口96为设在介入端衬套40的近端且将被动磁体42收纳在其内的腔。优选的,腔不仅收容被动磁体42,还将被动磁体保护组件46亦收纳在其内。
被动磁体42是工作组件30中传动链路的起点,而灌注通道的近端入口96设为将被动磁体42收纳在其内的腔,腔内可灌注流体,流体对被动磁体42进行润滑及降温。因此,灌注通道从工作组件30传动链路的起点开始对传动链路进行润滑及降温,保证工作组件30的有效工作。
从上述可知,灌注通道从耦合器的近端开始贯穿至泵36的远端。需要特别予以说明的是,该结构设计可取得排气操作方便的有益效果。具体说明如下:
习知的,向受试者体内灌注液体(Purge)时,应避免有会对受试者产生致命伤害的气体在事先或过程中进入受试者体内。因此,在本装置100的工作组件介入受试者体内之前,需用灌注液排出工作组件内的空气,使工作组件内被事先充满灌注液。
已知的灌注实施中,灌注液接口位于工作组件的两端之间,一般更靠近工作组件近端也就是耦合器的近端设置。这样,以灌注液接口为界,工作组件被分为位于灌注液接口两侧的近端段和远端段。这样,需分别对近端段和远端段进行排气操作。
也就是,现有已知实施例中,排气操作需执行两次。具体为:
首先,在灌注液接口(设在耦合器外壳上)上连接灌注液源,灌注液源可采用注射器。注射器中容置有灌注液,推送注射器,灌注液通过灌注液接口注入工作组件。
由于灌注液接口靠近耦合器近端设置,远端段的长度远大于近端段的长度;加之远端段主要为导管32、驱动轴34和泵36等结构。因此,液体在远端段中的流动阻力远大于在近端段中的流动阻力。
所以,灌注液首先进入近端段,将近端段中的空气排空。其中,近端段中的空气被排空可由灌注液从近端段端面,也就是下文所述的密封件118的第一导引通道中流出验证。
随后,将近端段密封,也就是使密封件118的第一导引通道密封(具体密封方式如下文描述)。再利用注射器向工作组件中灌注液体。由于近端段被密封,灌注液只能向远端段流动,将远端段中的空气排空。其中,远端段中的空气被排空可由灌注液从远端段的末端也就是导管32前端和/或叶轮的轮毂远端流出验证。
因此,现有已知实施例,先由灌注液排出近端的气体,随后再排出远端的气体。
而与之相对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灌注通道的起点为收纳被动磁体42的腔,而该腔位于整个工作组件的近端端部。这样,灌注液从整个灌注通道的近端进入,灌注液的流动路径只能朝向工作组件的远端。因此,只需执行一次操作即可实现工作组件的排空,排空操作大大简化。
介入端衬套40设有与腔连通的灌注输入通道98,灌注输入通道98的外端穿出耦合器并用于与灌注液源连通。外端穿出耦合器方便与灌注液源连通,为灌注通道提供流体。
灌注输入通道98的延伸方向与轴向方向呈角度设置,使得灌注输入通道98的外端远离工作组件30的近端,避免影响工作组件30与驱动组件10的安装,而且灌注也更加方便,结构设计十分合理。
如前所述,连接轴44与被动磁体42连接,具体的如上文所述,被动磁体42套设在连接轴44的近端的安装部上。连接轴44安装于耦合器,具体的,连接轴44安装于介入端衬套40,介入端衬套40设有第一轴向通道101,连接轴44可转动地设在第一轴向通道101中。连接轴44具有轴向延伸的轴向中空腔,该轴向中空腔还可称为第二轴向通道102。
灌注通道在耦合器的部分包括形成在连接轴44中的第二轴向通道102、形成在连接轴44与第一轴向通道101之间的第一间隙;第二轴向通道102、第一间隙与腔连通。由此,流体从灌注输入通道98输入后,先流经收容被动磁体42的腔,再依次经过轴承和第一间隙。
如前所述,连接部94与连接轴44的配接通道插接配合,连接部94为中空构造,进而连接轴44与驱动轴34的内部轴向通道连通。配接通道为第二轴向通道102的一部分。具体的,配接通道为第二轴向通道102的远端部分,配接通道与第二轴向通道102的近端部分连通,且两者的径向宽度有差别而形成台阶,方便对连接部94进行近端的轴向限位。或者,第二轴向通道102即为配接通道,也即是第二轴向通道102为一个非圆形的中空结构沿轴向贯穿连接轴44。
因此,在连接轴44的远端,流体流经配接通道对连接轴44远端的内部、驱动轴34近端的连接部94进行降温及润滑,合理利用连接轴44与驱动轴34的安装结构对两者进行降温及润滑,而且保障流道的通畅。
如前所述,工作组件30包括导管32,驱动轴34穿设在导管32中。灌注通道还包括:形成在驱动轴34与导管32的轴腔之间的第二间隙。由此,流体流经被动磁体42、连接轴44后,流经第二间隙,对驱动轴34的外表面进行降温及润滑。
如图9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耦合器还包括连接至介入端衬套40远端的定位套108;导管32的近端收纳在定位套108内,驱动轴34的近端露出定位套108与连接轴44连接。具体的,定位套108包括相连的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近端部分的端部与介入端衬套40连接,近端部分自近端端面沿朝向远端的方向凹陷形成容置空间110,远端部分形成收纳导管32的导管收纳腔,导管32的近端收纳在导管收纳腔中,驱动轴34的近端伸出导管收纳腔、并穿过容置空间110与连接轴44连接。
容置空间110的径向宽度大于导管收纳腔的宽度。因此,容置空间110中可中转存留相对较多的流体,使液体从第一间隙和连接轴44的轴向通道流出后,经由体积较大的容置空间110的中转和缓存后,再进入导管32和第二间隙,避免液体憋压。
此外,直径和体积较大的容置空间110形成在定位套108的近端部分,有利于定位套108与介入端衬套40和壳体112(下文介绍)的装配。具体而言,定位套108的近端端部形成有径向的凸耳结构1081,壳体112的近端内壁设有径向的中间件1121。壳体112与介入端衬套40接合时,定位套108的凸耳结构1081被夹紧在介入端衬套40远端与中间件1121之间,实现定位套108的固定。
定位套108整体居中设置在壳体112中,用于扶正导管32的轴向位置,使导管32与连接轴44中心对准,避免从导管32近端开口伸出的驱动轴34发生弯曲。
如上述,借助凸耳结构1081与中间件1121的配合作用,实现定位套108的位置固定。而借助凸耳结构1081与是壳体112内壁的顶抵作用,使得定位套108居中位于壳体112中,定位套108的中心通道与连接轴44的轴向通道对准。具体为,凸耳结构1081为柔弹性材质,呈圆环状,外径略大于或等于体112内径。籍此,保证驱动轴34近端以不完全或小幅度弯曲的姿态与连接轴44配合。
第二间隙通过定位套108与第一间隙连通。具体的,第二间隙通过定位套108的容置空间110与第一间隙连通。更具体的,第一间隙的出口端(远端)与容置空间110连通,第二间隙的进口端(近端)与容置空间110连通。因此,流体流出第一间隙后,通过定位套108的容置空间110流进第二间隙,进而可对驱动轴34外表面进行降温及润滑。
耦合器还包括连接至介入端衬套40远端并将定位套108收纳在其内的外壳112,外壳112被配置在耦合器与插接器处于连接状态时,耦合器外表面与插接器的外表面平齐。不仅避免不平齐的外表面可能造成的刮伤,而且外观规整美观。
进一步地,外壳112的远端开口设有供导管32穿过的保持套114,出于与上文所述相同的目的,该保持套114近端与定位套108远端相对或相接,两者中心通道对齐。保持套114的远端延伸一定长度,并具有大于导管32强度的强度,可对导管32起支撑和防弯作用,进一步起到固定的作用,为导管32在壳体112引出处提供强度支撑过渡,避免导管32该引出处发生因强烈和/或频繁的弯曲而断裂的现象。
驱动轴34是沿轴向贯通的,包括位于驱动轴34近端的与连接轴44配接的连接部94,具有轴向延伸的轴向中空腔,该轴向中空腔形成第三轴向通道103,第三轴向通道103与第二轴向通道102连通。灌注通道在导管32和驱动轴34的部分还包括:形成在驱动轴34中的第三轴向通道103。流经连接轴44的第二轴向通道102的流体,经由中空的连接部94进入驱动轴34的第三轴向通道103,并最终在驱动轴34的远端流出进入受试者体内,为受试者提供生理支持。
驱动轴34的软轴35构造成多层编织结构,因此其侧壁是液体可渗透的。即,流经第二间隙、第三轴向通道103的流体不仅可通过驱动轴34的侧壁渗透而达到平衡,而且可以对整个软轴35进行全面的降温及润滑。
实质上,在上文介绍的现有已知的灌注方案中,由于冲洗液是在灌注通道的中段进入,则在某些情形下,灌注液接口的位置有可能位于驱动轴近端的远侧。在该情形下,冲洗液难以从软轴35的近端开口进入其中。从而,如果欲想冲洗液进入软轴35的内部,则软轴35只能构造成侧壁是液体可渗透的。
而与之相对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灌注通道的近端为收纳被动磁体42的腔,进入的冲洗液将依次经由腔和连接轴44进入驱动轴34内。
也就是,即便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驱动轴34不是构造成侧壁可渗透的,冲洗液同样可进入驱动轴34的内部。这就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轴34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空间,对驱动轴34的制作工艺大有裨益。
进一步地,灌注通道在泵36的部分包括:形成在轮毂中且与第三轴向通道103连通的第四轴向通道。由此,流经第三轴向通道103的流体可流入第四轴向通道,并经由第四轴向通道流出。
在本实施中,灌注通道的远端出口包括导管32的远端开口,进一步包括轮毂的远端开口。也就是说,流经第二间隙的流体通过导管32的远端开口流出;流经第四轴向通道的流体通过轮毂的远端开口流出。
由此,可以看出,工作组件30的灌注通道贯穿被动磁体42至泵36的传动链路,灌注通道首先流经收纳被动磁体42的腔,对被动磁体42进行降温及润滑。随后,灌注通道分为两路,一路顺次流经连接轴44内部的第二轴向通道102、驱动轴34内部的第三轴向通道103、泵36的轮毂内部的第四轴向通道,并从轮毂的远端开口流出;另一路顺次流经介入端衬套40与连接轴44外壁的第一间隙、轴承92、定位套108的容置空间110、导管32与驱动轴34外壁的第二间隙,并从导管32的远端开口流出,该路分流的冲洗液可对各部件例如轴承92、连接轴44、驱动轴34等进行润滑及降温。
整个灌注通道设计合理、流体流动顺畅,且采用多分支可分流设计,可增大冲洗液灌注量。此外,冲洗液在流经各相对旋转部件时,可天然的具有润滑及降温效果,避免旋转部件尤其是驱动轴34上出现热量聚集。
此外,借助驱动轴34是流体可渗透的和/或灌注通道近端起点的特殊结构设计,冲洗液可进入驱动轴34内部,从而对整个驱动轴34进行全面的降温及润滑。
为了将泵36顺利送入受试者体内,装置100还包括贯穿泵36、驱动轴34和耦合器的导引通道。使用时,先将起引导作用的导丝经脉管系统送入受试者体内。随后,用户(一般为医护人员)手持泵36,将导丝的近端穿入导引通道的远端,直至导丝穿过整个工作组件30,使其近端从耦合器的近端(具体为下文所述的密封件118的第一导引通道,或者介入端衬套40的旁路出口120)穿出。随后,泵36以压缩状态沿着导丝在受试者的脉管系统中建立的引导路径被向期望位置(例如,左心室)输送。直至,泵36的近端被送入所述期望位置后,抽出导丝,撤除对泵36的约束使其恢复展开,工作组件30连接上驱动组件10,激活马达,即可工作。
如前所述,泵36的轮毂具有第四轴向通道、驱动轴34具有第三轴向通道103、连接轴44具有第二轴向通道102,第四轴向通道、第三轴向通道103、第二轴向通道102顺次连接形成第一导引通道。
事实上,保护头38是中空构造,其与轮毂的第四轴向通道对接连通。因此,保护头38的内部通道构成第一导引通道的一部分。
请重点参见图4、图10和图11,导引通道还包含位于介入端衬套40的近端端面的端面出口116,轮毂的远端出口与端面出口116通过第一导引通道连通。也就是说,工作组件30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一导引通道,第一导引通道可引导导丝从端面出口116穿出,从而将泵36送入受试者体内。
如上文描述,由于本装置100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灌注冲洗液,而形成在介入端衬套40近端端面的端面出口116构成灌注通道的近端起点腔。因此,端面出口116需要做可重复打开或密封的设计。
具体而言,端面出口116中设置具有可重复密封第一导引通道的密封件118。密封件118具有两种状态-关闭密封状态和打开状态。
当密封件118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导引通道密封,第一导引通道处于被关闭的密封状态。在工作组件30工作时,密封件118封闭端面开口,避免灌注通道内的流体从端面出口116流出,避免冲洗液侵蚀马达14。
当密封件118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导引通道打开,第一导引通道处于连通状态,以供导丝穿过,从而将泵36送入受试者体内。
这样,当需要穿导丝时,可以将密封件118打开,使导丝穿过第一导引通道,确保泵36进入受试者体内。在完成泵36的介入后,抽离导丝,可以将密封件118密封,避免泵36在工作过程中冲洗液渗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密封件118为可在端面出口116中沿轴向移动的柔性密封塞。柔性密封塞外壁和/或端面出口116内壁倾斜设计,以使柔性密封塞沿轴向朝第一方向移动时被挤压而切换至第一状态,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时径向膨胀而切换至第二状态。
如图10和图11所示意,第一方向可以为朝向介入端衬套40内侧的方向,第二方向为远离或朝向介入端衬套40外侧的方向。更具体的,第一方向可以为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意的向右的方向,第二方向为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意的向左的方向。
如上文描述,腔内收纳的被动磁体42套设在直径较大的安装部441上。为避免对柔性密封塞的向内行程形成阻碍,安装部441的近端向内凹陷形成避让槽4411,用以收纳柔性密封塞的内端。
连接轴44的中心通道102的近端接通至避让槽4411。柔性密封塞的内端端头大致呈锥状,端面出口116内壁大致构造成与之匹配的锥状。这样,锥状的柔性密封塞进和端面出口116具有导流作用,将冲洗液顺滑的由腔导至中心通道102内。
优选的,导引通道包含位于介入端衬套40的侧面的旁路出口120。如前所述,工作组件30的近端设置被动磁体42及收容被动磁体42的腔,设置旁路出口120后,导丝可从旁路出口120穿出而不用必须从端面出口116穿出,可不设置端面出口116而取消密封件118,从而缩短被动磁体42与主动磁体22之间的距离,提升传动效率。
具体的,介入端衬套40设置第一旁路通道121,第一旁路通道121接通旁路出口120与介入端衬套40内部收纳连接轴44的轴向通道,即第一旁路通道121从旁路出口120延伸至收纳介入端衬套40的第一轴向通道101。
连接轴44的侧壁设有与连接轴44的内部通道连通的第二旁路通道122,即第二旁路通道122从连接轴44的侧壁开口延伸至连接轴44的第二轴向通道102。第二旁路通道122可选择地与第一旁路通道121连通。具体的,第二旁路通道122设于连接轴44,而连接轴44可转动与介入端衬套40配接。因此,第二旁路通道122与第一旁路通道121相互靠近的两个接口具有相对和错开两种状态。
当两个接口相对时,可方便导丝穿过;当两个接口错开时,导丝不能从旁路出口120穿出。当需要从该旁路穿出导丝时,如果两个接口错开,可通过手动调节转动泵36,具体为可转动叶轮,从而顺次带动驱动轴34、连接轴44旋转。直至两个接口相对,导丝可经由第二旁路通道122、第一旁路通道121、旁路出口120穿出。
优选的,工作组件30还包括导丝旁路插管124。在第二旁路通道122与第一旁路通道121处于连通状态时,导丝旁路插管124可操作依次经由两个旁路通道插入,导丝旁路插管124的内端与驱动轴34的第二轴向通道102对接连通。导丝旁路插管124可以使导丝的穿插更加方便。
由于旁路出口120通过第一旁路通道121与构成灌注通道的第一轴向通道101连通,因此,为避免在泵36操作过程中,灌注通道中流经第一轴向通道101的冲洗液喷出,旁路出口120中可选择地设置密封塞(未示出),以密封灌注通道,避免冲洗液经由旁路出口120喷出。
密封塞的可选择设置体现为,在装置100处于导丝需要经由旁路出口120穿出时的穿导丝状态时,密封塞被配置被从旁路出口120中移除,该移除可以为人为手动拔出。这样,导丝的旁路导引通道被打开,可执行导丝的旁路穿出操作。
相应的,在处于除去穿导丝状态以外的其他任意工作状态时,密封塞被塞入旁路出口120中。该其他任意工作状态主要包括:完成导丝的穿引操作后泵36开启工作的状态(此时,需向灌注通道中打冲洗液)、从端面穿引导丝的状态,等等。
如前所述,工作组件30设置有端面出口116,也设置有旁路出口120,导引通道被配置为可操作的引导导丝从端面出口116和旁路出口120中的一个穿出。从端面出口116穿出,引导更顺畅;而从旁路出口120穿出,可避免密封件118对被动磁体42及灌注通道的影响。
作为可选地,当导丝经由端面出口116穿出时,旁路出口120处于密封状态。当导丝经由旁路出口120穿出时,端面出口116处于密封状态。该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持导丝的目标穿引路径的通畅,而避免导丝穿入非目标导引路径中,保证导丝穿引的高效完成。
如上文描述,当导丝需要经由端面出口116穿出时,导丝的穿引路径相对笔直。此时,不必也不能将导丝旁路插管124插入第一和第二旁路通道121、122中。相反,基于上述描述,当需要经由旁路出口120穿引导丝时,需借助导丝旁路插管124来强制导丝改向,由原来的笔直走向修改为近端弯折的走向。由此,当导丝旁路插管124插入时,导丝经由端面出口116穿出的路径被阻断,以强制导丝经由旁路穿出。
如图10所示,导丝旁路插管124的内端端面呈楔形面,该楔形面与导丝旁路插管124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与第一或第二旁路通道121、122的倾斜度相同,例如均为45°。这样,在导丝旁路插管124插入后,其内端端面大致呈竖直状态,以与驱动轴32的近端端面实现面-面配合。
以此,避免在导丝旁路插管124与驱动轴32的端面接合处出现缝隙,而导致导丝出现从该缝隙穿引至除导丝旁路插管124以外的其他空间的非期望事件的发生,确保导丝仅能从旁路出口120穿出。
将导丝从旁路出口120穿出的通道称为第二导引通道。本实施方式中,导丝可以择一地通过第一导引通道或第二导引通道,使得导丝穿引操作具有更多的选择,为用户提供灵活的穿导丝配置。
可以理解,第一导引通道和第二导引通道具有重合的部分。具体的,第一导引通道和第二导引通道的远端重合,而近端分开,分别与端面出口116及旁路出口120连通。
当然,装置100也可仅设置端面出口116或旁路出口120,不再赘述。凡采用与本实施例相同或类似的方案均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下面描述本实施方式的装置100的使用过程。
驱动组件10与工作组件30通过插入衬套与接收衬套之间的锁定机构可拆卸地连接。需要使用装置100时,在介入受试者体内之前,先操作锁定机构使驱动组件10与工作组件30分离;在受试者体内插入导丝,再通过导丝与第一导引通道或第二导引通道的配合将泵36(以收折状态)送入受试者体内需要的位置;取出导丝,密封第一导引通道或第二导引通道(即,端面开口和旁路出口);通过灌注通道向工作组件30内灌注流体;随后,通过锁定机构将驱动组件10与工作组件30连接,撤除泵对泵36的径向约束,使其展开。启动驱动组件10的马达14,即可使驱动组件10驱动工作组件30的泵36处于工作构型,实现辅助心脏的泵血功能。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
导管;
驱动轴,穿设在所述导管中,近端通过连接轴被所述马达驱动;
泵,包括具有进口端和出口端的泵壳、收纳在所述泵壳内的叶轮;所述叶轮连接至所述驱动轴的远端并可被驱动旋转以将血液从所述进口端吸入所述泵壳并从所述出口端排出;
其中,所述驱动轴包括在轴向上临接的主体和连接部,所述主体包括软轴以及连接至所述软轴远端的硬轴,所述叶轮连接至所述硬轴的远端;所述连接部形成并固定在所述软轴的近端,所述连接部的远端与所述软轴的近端连接,两者在轴向上不重叠;所述连接部至少近端部分的横截面为非圆形,所述连接轴的远端形成有与所述连接部的近端部分适配的配接通道,所述连接部的近端部分轴向可滑动的插入所述配接通道,且所述连接部的近端部分与所述配接通道周向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还包括与所述软轴的近端固定连接的远端部分,所述连接部的远端部分呈圆柱状,所述远端部分的直径与软轴的直径相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轴与所述远端部分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轴与所述连接部为独立部件,所述软轴的近端与所述远端部分通过焊接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轴与所述远端部分的远端之间的焊接熔深在0.02~0.08mm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与连接轴之间的轴向相对位置是固定的。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近端固定连接至耦合器,所述连接轴轴向固定的设置在所述耦合器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的远端与所述导管之间的轴向相对位置是固定的。
9.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的远端外壁设有中间件;所述驱动轴的远端外套设有第一近端轴承,所述第一近端轴承位于所述中间件的近侧;所述驱动轴的远端还外套设有位于所述中间件的远侧的第二近端轴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近端部分相对于所述配接通道可轴向滑动被配置为适应所述导管与所述软轴的轴向相对位移;所述导管与所述软轴的轴向相对位移至少部分是由于介入过程中所述导管和软轴发生弯曲引起的;或者,至少部分是由于所述导管和软轴被液体浸泡引起的;或者,至少部分是由于所述泵收折过程中受力引起。
CN202222922724.4U 2021-11-03 2022-11-03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 Active CN21984784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43425 2021-11-03
CN202111294342 2021-11-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7842U true CN219847842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43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22724.4U Active CN219847842U (zh) 2021-11-03 2022-11-03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78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999045B (zh) 血泵
CN219251396U (zh) 导管泵
EP3866876B1 (en) Systems for minimizing leaks during insertion of pumps
WO2024000758A1 (zh) 医疗器械
WO1999059652A9 (en) Pulmonary and circulatory blood flow support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heart surgery procedures
CN216061675U (zh)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
CN218572654U (zh)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
CN216908915U (zh) 心室辅助装置
WO2023241386A1 (zh) 心室辅助装置
CN219847842U (zh)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
CN218871068U (zh)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
CN115591107B (zh)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
CN115463338B (zh)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
CN115869530A (zh) 一种介入式导管装置
CN117717705B (zh) 可实现非灌注密封的介入式导管泵
CN219271909U (zh) 输送导管及介入式血泵系统
WO2023284339A1 (zh) 用于对心脏在发生功能衰竭时进行辅助的装置
CN220110269U (zh) 导管泵
CN219110550U (zh) 导管泵
CN118001581A (zh) 一种柔性传动结构及其经皮介入式可折叠血泵
CN117244170A (zh) 输送组件和介入式血泵系统
CN117159908A (zh) 传动输送组件及介入式血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