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5081U - 抱被 - Google Patents
抱被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45081U CN219845081U CN202321264506.4U CN202321264506U CN219845081U CN 219845081 U CN219845081 U CN 219845081U CN 202321264506 U CN202321264506 U CN 202321264506U CN 219845081 U CN219845081 U CN 2198450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quilt
- infant
- quilt body
- cap
- pil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792 cor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DDAORKBJWWYJS-UHFFFAOYSA-N glyphos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CNCP(O)(O)=O XDDAORKBJWWYJ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edding I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抱被,包括抱被本体、帽片、下兜盖片、枕头和手部承托片。抱被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帽片与抱被本体第一端的边沿连接,以围合形成帽兜,帽兜用于容纳婴幼儿的头部。下兜盖片与抱被本体第二端的边沿连接,以围合形成下兜,下兜用于容纳婴幼儿腿部及肚子。枕头用于固定婴幼儿的头部。手部承托片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均与手部承托部的抱被本体连接,以形成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开口的环状结构,抱被用于包裹抱起婴幼儿时,环状结构用于环绕抱婴者的手部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抱被,能够解决抱被底部容易滑落,以及在使用时由于承托姿势不正确而对婴幼儿的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抱被。
背景技术
新生儿出生不久,一般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为新生儿较小,身体柔软,一般需要用抱被包裹起来,既能防止宝宝受凉,又能方便大人抱起来。
传统的抱被大多是采用一整块的方形被子,使用时将抱被底部尖角向上折起、左右部分交叉叠合从而将婴幼儿包裹,再用带魔术贴的布带系好。这种形式的抱被如系得太紧,会让婴幼儿感到非常不舒服,如系得太松,容易松散,尤其是抱被底部容易滑落,会带来不保暖的问题,同时使用起来也不方便。另外,新生儿的父母由于经验不足,在使用抱被时可能会存在承托姿势不正确而对婴幼儿的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抱被,抱被能够解决抱被底部容易滑落,以及在使用时由于承托姿势不正确而对婴幼儿的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抱被,包括:
抱被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抱被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正面用于与婴幼儿接触;
帽片,与抱被本体第一端的边沿连接,以围合形成具有朝向抱被本体第二端设置的开口的帽兜,帽兜用于容纳婴幼儿头部;
下兜盖片,与抱被本体第二端的边沿连接,以围合形成具有朝向抱被本体第一端设置的开口的下兜,下兜用于容纳婴幼儿腿部及肚子;
枕头,抱被本体的正面具有头部放置部,枕头设置于头部放置部,枕头用于固定婴儿的头部;
手部承托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抱被本体的背面具有手部承托部,手部承托片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均与手部承托部的抱被本体连接,以围合形成具有两个开口的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两个开口相对设置,抱被完全展开时,环状结构的两个开口的连线方向垂直于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方向;抱被用于包裹抱起婴幼儿时,环状结构用于环绕抱婴者的手部设置。
进一步地,抱被完全展开时,帽片能够与抱被本体贴合,帽片远离抱被本体第一端边沿的部分具有帽片边沿,帽片与抱被本体贴合时,枕头与帽片边沿接触。
进一步地,抱被完全展开时,抱被本体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方向为第一方向,抱被本体所在平面上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直线方向为第二方向,垂直于抱被本体平面的方向为第三方向,枕头在第二方向上具有两个端部及一个中间部,枕头的端部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枕头的中间部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
进一步地,抱被完全展开时,抱被本体具有沿第一方向的中心轴线,枕头沿抱被本体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抱被本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抱被本体第三端的正面设置有第一粘合部,抱被本体第四端的反面设置有第二粘合部,第一粘合部能够与第二粘合部相互粘合,以将婴幼儿包裹在抱被中。
进一步地,第一粘合部和第二粘合部均包括具有粘合效果的静音布。
进一步地,帽片与抱被本体第一端连接的部分连接处还连接有两个全棉材质的耳朵,两个耳朵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耳朵包括正面、背面以及设置于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填充芯体层。
进一步地,抱被完全展开时,下兜盖片远离抱被本体第二端边沿的部分的具有下兜盖片边沿,下兜盖片边沿自两端向中间向朝向第一端的方向凸起。
进一步地,抱被本体包括正面、背面以及设置于正面与背面之间的填充芯体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抱被,下兜盖片与抱被本体围合形成具有朝向第一端设置的开口的下兜,下兜用于容纳婴幼儿腿部及肚子,由于下兜盖片与抱被本体是固定连接,形成的下兜也为固定结构,即便婴幼儿脚部踢踏也不会导致抱被底部滑落,可以解决由于容易滑落带来的不保暖以及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抱被还包括枕头以及手部承托片,手部承托片的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端均与手部承托部的抱被本体连接,以围合形成具有两个开口的环状结构,抱被用于包裹抱起婴幼儿时,环状结构用于环绕抱婴者的手部设置,环状结构与枕头的固定配合设置,可方便抱婴者调整抱婴姿势,能够解决在使用时由于承托姿势不正确而对婴幼儿的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抱被正面展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抱被背面展开示意图。
附图标记抱被-100,抱被本体-110,第一端-111,第二端-112,第三端-113,第四端-114,帽片-120,帽片边沿-121,下兜盖片-130,下兜盖片边沿-131,枕头-140,手部承托片-150,第一连接端-151,第二连接端-152,第一粘合部-160,第二粘合部-170,耳朵-1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步骤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组成和/或顺序。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帽片:与抱被本体连接以形成帽子的布料,属于帽子的一部分。
下兜盖片:与抱被本体连接以形成下兜的布料,属于下兜的一部分。
手部承托片:本实用新型的环状结构由抱被本体与一块布料连接形成,与抱被本体连接的该块布料即为手部承托片。
长条状的枕头:枕头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枕头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抱被100,请参考图1-2,抱被100包括抱被本体110、帽片120、下兜盖片130、枕头140以及手部承托片150。
请参考图1-2,抱被本体1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抱被本体110具有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正面用于与婴幼儿接触。帽片120与抱被本体110第一端111的边沿连接,以围合形成具有朝向抱被本体110第二端112设置的开口的帽兜,帽兜用于容纳婴幼儿头部。下兜盖片130与抱被本体110第二端112的边沿连接,以围合形成具有朝向抱被本体110第一端111设置的开口的下兜,下兜用于容纳婴幼儿腿部及肚子。抱被本体110的正面具有头部放置部,枕头140设置于头部放置部,枕头140用于固定婴儿的头部。手部承托片15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151和第二连接端152,抱被本体110的背面具有手部承托部,手部承托片150的第一连接端151与第二连接端152均与手部承托部的抱被本体110连接,以围合形成具有两个开口的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两个开口相对设置,抱被100完全展开时,环状结构的两个开口的连线方向垂直于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的连线方向;抱被100用于包裹抱起婴幼儿时,环状结构用于环绕抱婴者的手部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抱被100,下兜盖片130与抱被本体110围合形成具有朝向第一端111设置的开口的下兜,下兜用于容纳婴幼儿腿部及肚子,由于下兜盖片130与抱被本体110是固定连接,形成的下兜也为固定结构,即便婴幼儿脚部踢踏也不会导致抱被底部滑落,可以解决由于容易滑落带来的不保暖以及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抱被100还包括枕头140以及手部承托片150,手部承托片150的第一连接端151与第二连接端152均与手部承托部的抱被本体110连接,以围合形成具有两个开口的环状结构,抱被100用于包裹抱起婴幼儿时,环状结构用于环绕抱婴者的手部设置,环状结构与枕头140的固定配合设置,可方便抱婴者调整抱婴姿势,能够解决在使用时由于承托姿势不正确而对婴幼儿的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抱婴者抱婴儿时,手部从环状结构的一个开口伸入并从另外一个开口伸出,环状结构的开口朝向刚好顺应手部抱婴的姿势,不会带来不方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帽片120与下兜盖片130的材质与抱被本体110相同,均为全棉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抱被100完全展开时,帽片120能够与抱被本体110贴合,帽片120远离抱被本体110第一端111边沿的部分具有帽片边沿121,帽片120与抱被本体110贴合时,枕头140与帽片边沿121接触。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枕头140也可以不与帽片边沿121接触,只要是能在包裹婴幼儿时帽片能盖住婴幼儿头部,婴幼儿头部同时也能固定在枕头140上即可。
请参考图1,抱被100完全展开时,抱被本体110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的连线方向为第一方向,抱被本体110所在平面上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直线方向为第二方向,垂直于抱被本体110平面的方向为第三方向,枕头140在第二方向上具有两个端部及一个中间部,枕头140的端部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枕头的中间部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枕头140的内部填充有棉花、海绵或者化纤。
请参考图1,枕头140在第二方向上呈长条状。
由于刚出生的婴幼儿身体比较软,本实用新型将枕头140设置成两端高中间低,可以进一步固定婴儿头部,保护颈部颈椎发育。
请参考图1,抱被100完全展开时,抱被本体110具有沿第一方向的中心轴线A-A’,枕头140沿抱被本体110的中心轴线A-A’对称设置。抱被本体110也沿该中心轴线A-A’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2,抱被本体11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113和第四端114,抱被本体110第三端113的正面设置有第一粘合部160,抱被本体110第四端114的反面设置有第二粘合部170,第一粘合部160能够与第二粘合部170相互粘合,以将婴幼儿包裹在抱被中。第一粘合部160和第二粘合部170均包括具有粘合效果的静音布。
与传统魔术贴相比,静音布制成的第一粘合部160和第二粘合部170在粘合分开时没有声音,可以避免由于拉开时魔术贴发出的刺耳声对婴幼儿产生惊吓。
请参考图1-2,本实施例中,帽片120与抱被本体110第一端111连接的部分连接处还连接有两个全棉材质的耳朵180,两个耳朵180间隔设置。耳朵包括正面、背面以及设置于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填充芯体层。耳朵180的正面与背面的材质为全棉材质。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抱被100完全展开时,下兜盖片130远离抱被本体110第二端112边沿的部分的具有下兜盖片边沿131,下兜盖片边沿131自两端向中间向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凸起。中间凸起的设置可以方便下兜盖片130能够盖住婴幼儿肚子的同时,也方便将婴幼儿从抱被中抱出。
本实施例中,抱被本体110包括正面、背面以及设置于正面与背面之间的填充芯体层。填充芯体层的设置可以提高抱被100的保暖性以及舒适度。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正面与背面之间也可以没有填充芯体。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抱被,其特征在于,包括:
抱被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抱被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所述正面用于与婴幼儿接触;
帽片,与所述抱被本体第一端的边沿连接,以围合形成具有朝向抱被本体第二端设置的开口的帽兜,所述帽兜用于容纳婴幼儿头部;
下兜盖片,与所述抱被本体第二端的边沿连接,以围合形成具有朝向抱被本体第一端设置的开口的下兜,所述下兜用于容纳婴幼儿腿部及肚子;
枕头,所述抱被本体的正面具有头部放置部,所述枕头设置于所述头部放置部,所述枕头用于固定婴儿的头部;
手部承托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抱被本体的背面具有手部承托部,所述手部承托片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均与所述手部承托部的抱被本体连接,以围合形成具有两个开口的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两个所述开口相对设置,所述抱被完全展开时,所述环状结构的两个开口的连线方向垂直于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方向;所述抱被用于包裹抱起婴幼儿时,所述环状结构用于环绕抱婴者的手部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被,其特征在于,所述抱被完全展开时,所述帽片能够与所述抱被本体贴合,所述帽片远离所述抱被本体第一端边沿的部分具有帽片边沿,所述帽片与所述抱被本体贴合时,所述枕头与所述帽片边沿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被,其特征在于,所述抱被完全展开时,抱被本体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抱被本体所在平面上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直线方向为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抱被本体平面的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枕头在第二方向上具有两个端部及一个中间部,所述枕头的端部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枕头的中间部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抱被,其特征在于,所述抱被完全展开时,所述抱被本体具有沿第一方向的中心轴线,所述枕头沿抱被本体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被,其特征在于,所述抱被本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抱被本体第三端的正面设置有第一粘合部,所述抱被本体第四端的反面设置有第二粘合部,所述第一粘合部能够与第二粘合部相互粘合,以将婴幼儿包裹在抱被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抱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合部和第二粘合部均包括具有粘合效果的静音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帽片与所述抱被本体第一端连接的部分连接处还连接有两个全棉材质的耳朵,两个所述耳朵间隔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抱被,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朵包括正面、背面以及设置于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填充芯体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被,其特征在于,所述抱被完全展开时,所述下兜盖片远离抱被本体第二端边沿的部分的具有下兜盖片边沿,所述下兜盖片边沿自两端向中间向朝向第一端的方向凸起。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被,其特征在于,所述抱被本体包括正面、背面以及设置于正面与背面之间的填充芯体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64506.4U CN219845081U (zh) | 2023-05-24 | 2023-05-24 | 抱被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64506.4U CN219845081U (zh) | 2023-05-24 | 2023-05-24 | 抱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45081U true CN219845081U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8370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264506.4U Active CN219845081U (zh) | 2023-05-24 | 2023-05-24 | 抱被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45081U (zh) |
-
2023
- 2023-05-24 CN CN202321264506.4U patent/CN21984508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131156B1 (en) | Multipurpose pillow | |
US20110083276A1 (en) | Swaddling blanket, paticularly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premature infants,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 |
KR102240073B1 (ko) | 유아용 속싸개 | |
US20120278994A1 (en) | Labeled support pillow | |
US8281435B2 (en) | Reversible head-support and bottle-support baby pillow | |
US20020020021A1 (en) | Infant prop | |
US20100058538A1 (en) | Baby headrest | |
CN219845081U (zh) | 抱被 | |
KR20140005410U (ko) | 헤드쿠션과 넥쿠션이 일체형으로 이루어진 아기용 베개. | |
KR101777191B1 (ko) | 유아용 슬리핑 하우징 | |
US20060272094A1 (en) | Safety blanket assembly | |
KR102090445B1 (ko) | 유아용 베개 | |
KR101606378B1 (ko) | 영유아용 베개 | |
KR101914273B1 (ko) | 유아용 두상 교정 베개 | |
TWM612558U (zh) | 支撐結構及兒童載具 | |
KR20110010076U (ko) | 목베개 겸용 쿠션 | |
CN211932599U (zh) | 一种新生儿抱被 | |
CN210538956U (zh) | 一种用于保护婴儿颈部和腰部的衣服 | |
CN215271704U (zh) | 一种婴儿用防护底垫 | |
CN211379652U (zh) | 一种新生儿襁褓被 | |
WO2000038611A2 (en) | Multi-functional cushion | |
CN220024634U (zh) | 一种能调节的组装式婴儿体位管理垫 | |
CN215652257U (zh) | 一种新生儿鸟巢 | |
CN220631784U (zh) | 婴儿抱枕 | |
CN217013369U (zh) | 一种宝宝多姿态安睡床中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