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8505U - 可触控交互的车用包覆饰件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可触控交互的车用包覆饰件和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38505U CN219838505U CN202320304316.4U CN202320304316U CN219838505U CN 219838505 U CN219838505 U CN 219838505U CN 202320304316 U CN202320304316 U CN 202320304316U CN 219838505 U CN219838505 U CN 2198385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 light
- emitting
- transmitting
- light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触控交互的车用包覆饰件和汽车,其中,该车用包覆饰件包括:骨架,其是透光的并且包括发光区和触控区;透光表皮,其贴合地铺设在所述骨架上;发光模拟模块,其包括光源以及用于承载和控制所述光源的电路板,所述光源在所述骨架下方与所述发光区位置对应地进行布置;触控显示模块,其包括触控膜和触控图案,所述触控膜在所述骨架下方与所述触控区位置对应地进行布置,所述触控图案布置在所述透光表皮的相应于所述触控膜的区域上;其中,所述发光区的朝向透光表皮的上表面非平面地进行构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包覆饰件能够同时实现具备立体感的氛围灯发光效果和人机交互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件,具体涉及一种可触控交互的车用包覆饰件和具有这样的车用包覆饰件的汽车。
背景技术
代替现有的功能单一的纯塑料内饰件或皮质内饰件,智能化包覆饰件逐渐成为主角,其中,能够将车用内饰件与功能性的按键或显示图标进行结合。例如,在车内副驾驶处的中控台上,通过相关功能按键的加入,能够满足较为简单的人机交互功能;抑或,通过相关光源的并入,能够实现个性化的氛围灯效果。然而,由于智能化的结构设计与原有的内饰件表面设计的匹配性欠缺,现有的智能化包覆饰件的智能表面的交互性能不理想且会影响到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不同的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触控交互的车用包覆饰件和汽车。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旨在解决或者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它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可触控交互的车用包覆饰件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而言,其包括:
骨架,其是透光的并且包括发光区和触控区;
透光表皮,其贴合地铺设在所述骨架上;
发光模拟模块,其包括光源以及用于承载和控制所述光源的电路板,所述光源在所述骨架下方与所述发光区位置对应地进行布置;
触控显示模块,包括触控膜和触控图案,所述触控膜在所述骨架下方与所述触控区位置对应地进行布置,所述触控图案布置在所述透光表皮的相应于所述触控膜的区域上;
其中,所述发光区的朝向透光表皮的上表面非平面地进行构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提出的车用包覆饰件,在所述发光区的朝向透光表皮的上表面上设有多个有规律地排列的凸起部和凹陷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提出的车用包覆饰件,通过所述凸起部和凹陷部,所述发光区的上表面呈现为波浪纹或棱形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提出的车用包覆饰件,所述发光模拟模块还包括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固定在骨架与下方的电路板之间并且包括多个贯通孔,每个贯通孔分别与所述凸起部和凹陷部中的一个相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提出的车用包覆饰件,所述发光模拟模块的光源包括多个独立的LED,所述LED分别容纳在所述遮光结构的贯通孔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提出的车用包覆饰件,所述LED为彩色LED。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提出的车用包覆饰件,在所述触控区的上表面上设有触控凸起部或触控凹陷部,所述触控凸起部或所述触控凹陷部与所述触控图案对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提出的车用包覆饰件,所述触控图案包括多个图标,配属于每个图标的触控凸起部或触控凹陷部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提出的车用包覆饰件,所述触控显示模块包括触控光源、用于承载和控制所述触控光源的电路板和振动元件,所述触控光源布置在所述触控膜下方,所述振动元件布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提出的车用包覆饰件,其还包保护罩,所述发光模拟模块和所述触控显示模块容纳在所述保护罩中或部分地容纳在所述保护罩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包含这样的车用包覆饰件的汽车,其能够具有上面所阐述的特点,对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包覆饰件能够同时实现具备立体感的氛围灯发光效果和人机交互功能。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包覆饰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分解图示;
图2以示意性的剖切图示出了根据图1的车用包覆饰件的布置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或类似表述仅用于描述与区分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应的构件的相对重要性。
参考图1,其示出了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车用包覆饰件的分解视图,其整体上具有透光表皮100、骨架200、发光模拟模块300、触控显示模块400以及保护罩500。在装配好的状态下,沿车内用户的视线方向,依次为透光表皮100、骨架200、发光模拟模块300和触控显示模块400。保护罩500与骨架200一起形成容纳空腔,其用于完全容纳或部分容纳发光模拟模块300和触控显示模块400的组成部件。在此,透光表皮100面向用户并且保护罩500能够借助于螺纹紧固件、卡扣组件、粘合剂等固定在车内饰板上。具体地,在该车用包覆饰件作为副驾驶处的中控台的情况下,其能够卡扣在相应内饰板上。
透光表皮100贴合地铺设在骨架200上,尤其粘合在骨架200上,使得透光表皮100在外部包覆住骨架200。该透光表皮100能够采用单层无背泡表皮层或还能够采用多层压合结构,其中,前者在此是较为优选的,以便能够较为明显地突出后面还将详细阐述的骨架200的表面立体特征。该透光表皮100可从如下材料中选择:聚烯烃弹性体(TPO)、聚氯乙烯(PVC)、聚氨酯(PU)或其它高透光率的材料。
骨架200被划分成发光区(在图2中以虚线表示)和触控区,其中,发光区用于实现光学模拟效果并且还可被称为氛围灯发光区,触控区用于实现用户的以触控方式的人机交互。示例性地,骨架200整体上可采用聚碳酸酯(PC)透光材料,或骨架200至少在发光区和触控区处(尤其在后面还将阐述的触控图案处)采用PC透光材料。“发光区和触控区的划分”的引入主要为了便于理解,这种划分方式还能够延及到透光表皮100,更确切地说,应该如此进行理解,该车用包覆饰件根据功能的不同整体上被划分为发光区和触控区,也即可同时实现发光效果模拟(氛围灯)和触控交互功能。与此相应地,贴合在骨架200上的透光表皮100同样能够具有用于光学模拟的发光区域和用于触控显示的触控区域。
骨架200的发光区相应于用于光学模拟的发光模拟模块(其还可被称为氛围灯模块),而触控区相应于触控显示模块。发光模拟模块300包括有光源310(尤其LED组件)和电路板320,其中,电路板320用于承载和控制光源310并且能够安装在下方的保护罩500的底板上、尤其借助螺纹紧固件固定在该底板上。抑或,该电路板320能够与下面还将说明的遮光结构330固定连接并且与保护罩500的底板具有一定的间隙,其中,保护罩500在上方与骨架200连接在一起,这在图2中示出。在装配好的状态下,发光模拟模块300的光源310与骨架200的发光区对齐,或者由发光模拟模块300发出的光线至少能够覆盖该发光区。在附图中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该光源310包括有多个LED、尤其包括多个可独立控制的LED、特别优选地包括多个可独立控制的彩色LED。该发光模拟模块300的电路板320可与汽车的中央控制器(ECU)或域控制器通讯连接。由此,类比于氛围灯,可结合整车场景、不同功能需求来实现较为丰富多变的动态发光效果,例如逐个点亮的流水效果、整体变色或单个变色的霓虹灯效果。
触控显示模块400包括位于透光表皮上的触控图案(未示出)、触控膜410、触控光源420(尤其实施为LED或LED组件的触控光源)、用于承载和控制该触控光源的电路板430以及可选的振动元件440,其中,触控膜410固定在骨架200的背离透光表皮100的底部并且与触控区、尤其透光表皮100上的触控图案位置对齐。触控图案能够包括至少一个图标、尤其用于人机交互的图标。能够结合整车功能以及造型需求来设计触控图案的相关图标和定义相应的触控功能,例如声音调节图标、玻璃升降图标、解锁车门图标;或者给触控图案赋予相关显示提醒功能,例如后方来车提醒、开门警示提醒等。触控图案能够被表示为图案或相关功能字符,其可通过镭雕的方式体现在透光表皮上。
在一具体的示例中,当用户按压图案时,用户手指与尤其实施为电容式触控膜410间的电容发生变化;在识别出该电容变化后,触控芯片发送信号至相关控制器并且由此执行相关响应动作。与此同时,在识别出触控操作后,振动元件会产生一定的振动反馈以提醒用户当前触控操作已被识别并且由此防止误操作。
为了实现更为直观和生动的氛围灯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将骨架200的与发光模拟模块300相对应的发光区(或还可以说,骨架的用于供发光模拟模块的光线穿透的区域)的上表面设计成非平面。“非平面”这一概念与“平面”的概念相对,前者能够涉及到任意形状的几何形状,例如仅仅一个或多个凸起部或凹陷部,或这两者的组合。在此,该凸起部或凹陷部赋予了骨架和贴合在其上的透光表皮立体特征。
可选地,在骨架200的发光区的上表面上有规律地排列有多个凸起部和/或凹陷部,这样的骨架例如可通过注塑成型而成。在此应该理解的是,若该上表面上设有凹陷部,则上表面的其它部分能够被视为凸起部,反之亦然。该凸起部或凹陷部从上方观察能够呈现为圆形、棱形、三角形或其它规则形状或异形形状。同样,在此应该理解的是,若并排排列有多个棱形的凹陷部时,则凹陷部的外边缘则能够被视为具有相同形状的凸起部。如图2所示出的那样(在该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以直线表示出发光区的位置),沿垂直于骨架基面的平面中,该发光区具有类似于波浪形的横截面,其中,该横截面具有多个成角度的区段并且所述多个区段共同呈现出凹凸不平的表面立体特征。从骨架200的上方观察,该凸起部和凹陷部的形状能够以上面所提及的方式进行设计。在此,骨架200如图2所示出的那样构造为实心的并且整体呈现出波浪形;或还可行的是,骨架在其下部平面地进行设计,而其面向透光表皮的上表面设计有上述凹凸不平的立体特征。正是骨架凹凸不平的立体特征能够使得在透光表皮处可呈现出立体显示效果,这尤其在显示动态图案的情况下是较有利的。
进一步可选地,该凸起部和凹陷部如此进行设计和排列,使得骨架200的发光区的上表面具有波浪纹或棱形纹。就棱形纹的立体特征来说,在该发光模拟模块(即氛围灯模块)工作时,可通过控制其中一个或多个棱形按顺序发光来实现特定的氛围灯发光效果,这通过控制光源310所包含的LED的发光顺序来实现。
可选地,所述发光模拟模块300还包括遮光结构330,其布置在透光的骨架200和电路板320之间并且能够由不透光材料、例如不透光ABS(即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材料或不透光PC/ABS(即聚碳酸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和混合物)材料制成。该遮光结构330与骨架200可采用二次注塑而成,或该遮光结构330借助螺钉二次装配在骨架200上。遮光结构330在位置上与上方的骨架200的凸起部和凹陷部对齐,并且以格栅的形式进行构造,具体参考图2。换言之,该遮光结构呈现为蜂窝结构,其中,该遮光结构330具有多个贯通孔331、尤其数量与凸起部和凹陷部相等的贯通孔331,使得每个贯通孔331与凸起部或凹陷部一一对应。就棱形纹的立体特征来说,每个贯通孔331与棱形一一对应。由于遮光结构330的存在,骨架200的发光区的尤其实施为棱形的各发光子区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光线干扰并且由此提供较好的模拟发光效果。
相应于此地,发光模拟模块300(氛围灯模块)的实施为LED组件的光源310中的每个LED能够分别容纳在遮光结构的贯通孔331中,特别优选地,在每个贯通孔331中分别容纳有可独立控制的LED。在具有棱形纹的情况下,每个棱形结构作为发光子区域配属有各自的发光元件,由此能够避免光线干扰并且能够实现具有立体感的发散式效果。
在附图中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骨架200的发光区和触控区、也可以说车用包覆饰件的发光区和触控区彼此之间是独立的,换言之,发光区和触控区在空间上不交叠。在此可选地,在骨架200的触控区的上表面形成有凸起部(还可被称为触控凸起部)或凹陷部(还可被称为触控凹陷部),其与透光表皮100上的触控图案位置对齐。在装配好的状态下,触控图案处于该触控凸起部或触控凹陷部上方。通过这种方式,用户能够直接感知到触控图案的位置并且由此能够实现盲操作。各图标能够布置在不同的但以预设规律排布的凸起部或凹陷部处,由此使用户的触控操作变得简单。
在一较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配属于各图标的凸起部或凹陷部能够具有不同的形状。具体地,上面所列举的字符中的一个采用圆形的凸起部或凹陷部,而其中另一个采用棱形的凸起部或凹陷部。以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盲操作。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该发光区与触控区能够部分重叠地进行布置,其中,该发光区能够覆盖触控区,以便增加氛围灯发光效果。在此,能够通过操控发光模拟模块的光源的发光状态(例如发光顺序和颜色)来避免氛围灯效果与触控交互效果之间的干扰。在这种设计方案中,发光区的凸起部或凹陷部分别用作上面所提及的触控凸起部或触控凹陷部并且能够类似于上面所阐述的那样来设计形状。
此外,在一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该透光表皮100能够设置为软质透光表皮,以为用户提供较为舒适的操控体验。代替于此地,还能够在该透光表皮下方设置有透光软质层。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这样的车用包覆饰件的汽车,关于其能够相应地参考上面关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包覆饰件的描述,对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包覆饰件能够同时实现具备立体感的氛围灯发光效果和人机交互功能。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给骨架的立体特征配属遮光结构,能够避免光线干扰。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该立体特征与遮光元件的贯通孔和LED一一对应,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来实现氛围灯发光效果并且能够有效地避免光线干扰。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型骨架的触控区能够实现用户的触控盲操作。
应当理解的是,所有以上的优选实施例都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对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出的各种改型或变形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法律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可触控交互的车用包覆饰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骨架,其是透光的并且包括发光区和触控区;
透光表皮,其贴合地铺设在所述骨架上;
发光模拟模块,其包括光源以及用于承载和控制所述光源的电路板,所述光源在所述骨架下方与所述发光区位置对应地进行布置;
触控显示模块,其包括触控膜和触控图案,所述触控膜在所述骨架下方与所述触控区位置对应地进行布置,所述触控图案布置在所述透光表皮的相应于所述触控膜的区域上;
其中,所述发光区的朝向透光表皮的上表面非平面地进行构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包覆饰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光区的朝向透光表皮的上表面上设有多个有规律地排列的凸起部和凹陷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包覆饰件,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凸起部和凹陷部,所述发光区的上表面呈现为波浪纹或棱形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包覆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拟模块还包括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固定在骨架与下方的电路板之间并且包括多个贯通孔,每个贯通孔分别与所述凸起部和凹陷部中的一个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包覆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拟模块的光源包括多个独立的LED,所述LED分别容纳在所述遮光结构的贯通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包覆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LED为彩色LED。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包覆饰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控区的上表面上设有触控凸起部或触控凹陷部,所述触控凸起部或所述触控凹陷部与所述触控图案对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包覆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图案包括多个图标,配属于每个图标的触控凸起部或触控凹陷部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包覆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模块包括触控光源、用于承载和控制所述触控光源的电路板和振动元件,所述触控光源布置在所述触控膜下方,所述振动元件布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包覆饰件,其特征在于,其还包保护罩,所述发光模拟模块和所述触控显示模块容纳在所述保护罩中或部分地容纳在所述保护罩中。
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包覆饰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04316.4U CN219838505U (zh) | 2023-02-21 | 2023-02-21 | 可触控交互的车用包覆饰件和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04316.4U CN219838505U (zh) | 2023-02-21 | 2023-02-21 | 可触控交互的车用包覆饰件和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38505U true CN219838505U (zh) | 2023-10-17 |
Family
ID=88298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304316.4U Active CN219838505U (zh) | 2023-02-21 | 2023-02-21 | 可触控交互的车用包覆饰件和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38505U (zh) |
-
2023
- 2023-02-21 CN CN202320304316.4U patent/CN21983850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824376B1 (en) | Vehicle interior component | |
US11760276B2 (en) | Vehicle interior component | |
US12202401B2 (en) | Interior trim part of a motor vehicle | |
EP3882085A1 (en) | Vehicle interior trim piece | |
JP5269817B2 (ja) | オーバヘッドコンソール | |
US20100238677A1 (en) | Led illumination module with touch sensitive controls and overhead console using the module | |
US20110147181A1 (en) | Three dimensional graphics with changing appearances | |
US11021099B2 (en) | Touch module for vehicle interior trim and interior trim comprising such touch module and vehicle | |
US10618408B2 (en) | Display panel | |
US20200391475A1 (en) | Shaped par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haped part | |
US20120051073A1 (en) | Vehicle Interior Panel and Method to Manufacture | |
US7708437B2 (en) | Instrument panel system having concealed switches | |
JP2023148849A (ja) | 加飾シートおよび内装部材 | |
CN219838505U (zh) | 可触控交互的车用包覆饰件和汽车 | |
KR20110091511A (ko) | 조광식 키 시트 및 누름 단추 스위치 | |
US20240166048A1 (en) | Smart surface, center console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 |
US11721249B2 (en) | Trim element comprising an integrated display area | |
CN211118881U (zh) | 一种汽车氛围灯 | |
JP2021022448A (ja) | 照明装置 | |
CN222213634U (zh) | 装饰表皮、显示面板及车辆 | |
CN212322229U (zh) | 一种实现触控与氛围灯光的多功能软内饰 | |
US11721248B2 (en) | Trim element comprising a main display surface and a peripheral display surface | |
CN220096288U (zh) | 一种具有触控感应发光功能的智能内饰件 | |
CN222025608U (zh) | 车门把手总成、车门和车辆 | |
KR20230121330A (ko) | Ime 조명 인디케이터 구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